教案在擬訂的過程中,大家務必要注意聯(lián)系實際,教案是提前對自己的課堂進行預知,對自己的學生高度負責,這是最為關鍵的,以下是范文社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九年級下語文教案模板5篇,供大家參考。
九年級下語文教案篇1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 了解詩歌解讀“詩無達詁”的特點,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解讀;
2、以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質(zhì)疑的學習習慣,鍛煉交流、表達能力;
2、 理解并分析短詩的主旨;
(二)過程與方法
1、詩歌鑒賞教學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動交流--拓展升華”的過程進行;
2、學生自主學習基礎上,小組合作學習,共同探究;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朗讀,分析意象特征,在交流討論中理解詩歌主旨。引導學生體會詩歌中真、善、美的情感體驗,激發(fā)學生關注自我、關注生活、關心人民的意識和情感。
?教學重、難點】
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分析詩歌主旨,寫鑒賞性小短文。
?教學設想】
布置同學預習五首短詩,并讓同學挑選一首詩寫了一點鑒賞性評論。從同學課前預習作業(yè)情況看,多數(shù)同學對于這五首詩的主旨把握均較為準確,也存在多種解讀,最大問題在于許多同學在闡述詩歌主旨的解讀過程時,表述還欠嚴密,賞析時還不能做到有理有據(jù)。因而,在組長匯報本組討論情況時,須特別強調(diào)在陳述本組觀點之后需闡明這些觀點是如何得出的,可允許組員補充說明,共同完成任務。
?教學流程】
一、新課導入
我國古代詩論中有所謂“詩無達詁”論,(“達詁”的意思是確切的解釋或理解)認為不同和讀者對于同一作品往往有不同的理解。西方也有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個千個哈姆雷特”的說法,因此在文學閱讀過程中特別強調(diào)讀者參與。這些說法都說明了在文藝鑒賞中存在著理解和審美的差異性,即不同的鑒賞者對同一作品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二、解讀《斷章》
1、介紹作家作品:
卞之琳(1910-20__),祖籍江蘇溧水,生于江蘇海門。詩人、學者。1933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英文系,就學期間曾師從徐志摩,深受賞識,徐志摩不僅將卞之琳的詩歌在其編輯的《詩刊》上發(fā)表,還請沈從文先生寫題記。因為這段經(jīng)歷,卞之琳被公認為新文化運動中重要的詩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詩人。此外,在這一時期,卞之琳與何其芳、李廣田還合出過一本名為《漢園集》的詩集,因此三人又被合稱為漢園三詩人。以后,卞之琳擔任了北京大學西語系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中國莎士比亞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作家協(xié)會理事等職務,是莎士比亞和英詩翻譯名家。主要作品有:《漢園集》《雕蟲紀歷》《十年詩草》《人與詩:憶舊說新山山水水》《小說片斷》《莎士比亞悲劇四種》《英國詩選》等。
卞之琳于20世紀30年代出現(xiàn)于詩壇,受過“新月派”的影響,但他更醉心于法國象征派,并且善于從中國古典詩詞中汲取營養(yǎng),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他的詩精巧玲瓏,聯(lián)想豐富,跳躍性強,尤其注意理智化、戲劇化和哲理化,善于從日常生活中發(fā)現(xiàn)詩的內(nèi)容并進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內(nèi)涵,詩意偏于晦澀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尋味。詩人主張“未經(jīng)過藝術過程者不能成為藝術品,我們相信內(nèi)容與外形不可分離”。卞之琳創(chuàng)作態(tài)度嚴謹,孜孜不倦地探索“藝術過程”中的轉化與表現(xiàn),即使對新詩的外部形式也刻意追求變化和創(chuàng)新,更不用說在詩的意象、內(nèi)容方面。有些詩作被譯成多種文字,并成為海外學者專題研究的對象。在半個多世紀中,詩人堅持不懈地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和理論研究,成功地實驗和引進了西方多種現(xiàn)代詩歌形式,對中國象征主義、現(xiàn)代主義詩歌的發(fā)展開拓了新的景觀,有著很大的啟蒙意義和重要的貢獻,并取得了相當?shù)乃囆g成就。
2、整體把握
卞之琳是30年代現(xiàn)代詩派的重要詩人,《斷章》寫于1935年,是卞之琳的代表作。這首詩雖只短短4行,卻試圖用簡明的意象闡釋深刻的道理。詩人通過對“風景”的剎那間感悟,涉及了“相對性”的哲理命題?!澳阏驹跇蛏峡达L景”,而相對于樓上的人來說,橋上的“你”就是他們眼中的風景,他們“在樓上看你”?!懊髟卵b飾了你的窗子”,而相對于夢見“你”的人來說,“你”則像窗外的明月一樣,“裝飾”了他們的“夢”。
這首詩從字面上看非常簡單,好像看一遍就懂了。但看完后又覺得不全懂,似乎簡單的字眼里藏著很深的道理。學者、翻譯家李健吾認為,這首詩是在“裝飾”兩個字上做文章,暗示人生不過是互相裝飾,蘊含著無奈的悲哀。卞之琳本人卻不以為然,他說:“這是抒情詩……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寫一剎那的意境。我當時愛想世間人物、事物的息息相關,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風景,也可能自覺、不自覺點綴了風景;人(你)可以見明月裝飾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覺不自覺地成了別人夢境的裝飾?!庇终f:“我的意思是著重在相對上。”這樣看來,詩人的主要意圖是表現(xiàn)人與人之間、物與物之間,不論自覺與不自覺都可能發(fā)生的這樣或那樣的相對關系。如此抽象的哲理,卻能通過這樣一首極其短小、通俗易懂、畫面鮮明的小詩表現(xiàn)出來,其高超的表現(xiàn)技巧令人佩服。
三、問題探究:
1、《斷章》一詩中,詩人是怎樣用形象的畫面來闡釋抽象的哲理的?
?斷章》的4行詩,是4個形象的畫面。前兩個畫面,“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表面似乎互不相關,“橋上”“樓上”這兩個地點,卻在看風景時發(fā)生了聯(lián)系。后兩個畫面,“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窗子與夢互不相關,卻在“裝飾”這一點上又發(fā)生了聯(lián)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畫面,幾個毫不相關的事物,經(jīng)過詩人精心構思與組合,變得耐人尋味。它闡釋了詩人心中思考的“事物的息息相關”的抽象哲理。
2、有人說《斷章》是一首情詩,還有人說它是一首哲理詩,你說呢?
關于《斷章》這首詩的旨意,歷來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為這是一首愛情詩,橋頭的“你”在白天是樓上人心目中的風景,在夜晚是樓上人夢中的“裝飾”。一個是白天夜晚都在關注著、想念著心中的人;另一個是被別人深愛著,自己卻沒有感覺。詩人自己說他的意思著重在“相對”上。他通過對自己剎那間感觸的描述,巧妙地融入了他多年來的哲學深思:在同一時空中,作為主體的人或物,有可能變成客體,客體又可能變成主體。原來,《斷章》的深刻哲理,就是通過兩幅生動、優(yōu)美的畫面隱喻、暗示出來的,需要讀者加上自己的人生感悟才能理解。而自己的理解就是一種創(chuàng)造。
3、 這是我中學時代很喜歡的兩首詩,當我讀著《斷章》和《錯誤》時,這兩首詩就在眼前晃著,同學們能不能說一說其中的原由?
明確:閱讀時所產(chǎn)生的情感體驗很相似。(可就詩意與同學簡單進行交流)
教師點撥:讀詩若能抓住詩中意象進行聯(lián)想和想象,就能較準確地把握作者詩中所要表達的情感了。
4、品讀《斷章》,討論小結:從字面上看,《斷章》極其短小,好像看一遍就懂,又似乎覺得簡單的字眼里蘊藏著很深的道理。仔細品味,你認為作者的寫作意圖是什么?
5、學生分組討論,力求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1)請組長匯報本組解讀《斷章》的總體情況;
4、課件展示學術界對《斷章》的幾種解讀;
教師可提供幾組有關《斷章》詩意的資料:
a)學者、翻譯家李健吾先生認為,這首詩在“裝飾”兩字上做文章,詩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里卻埋著說不盡的悲哀--人生不過是互相裝飾。
b)評論家章亞昕認為,《斷章》寫了一位絕代佳人。詩人不去說“你”如何美,而是去敘述她如何成為如癡如醉的審美對象、“風景”的一部分,而是去描寫她如何成為日思夜想的戀愛對象、“夢”中的花朵。不寫她的外貌,而寫她引起的癡情,就能造成抒情的內(nèi)在,意味的微妙。(詩人臧克家也有同感)
c)《斷章》這首小詩,詩人回憶它的創(chuàng)作過程說:“此四行無意中得之,原擬足成一首完整的詩,接著感到說完了,也無需多說,可獨立成篇,故名《斷章》?!薄皩懹谝痪湃迥晔?,觸景生情,儲藏在記憶中,當還遠遠早于這個日期”?!斑@是抒情詩,當然說是情詩也可以,但決不是自己對什么人表達思慕之情,而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寫一剎那的意境。我當時愛想世間人物、事物的息息相關,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風景,也可能自覺、不自覺點綴了風景;人(“你”)可以見明月裝飾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覺不自覺成了別人夢境的裝飾。意味進一步體會,也就會超出一對男女相互關系的意義。”
小結:優(yōu)秀詩作的深層意蘊是不可窮盡的,就像一道包含有無窮解的方程一樣,具有多個層面,不同層面之間又互相交織與折射,從而使詩歌衍生出不同的含義來。不同的讀者讀同一首詩,由于生活環(huán)境、文化傳統(tǒng)、藝術觀念、鑒賞心境等的不同,會形成不同的審美期待,產(chǎn)生全然不同的發(fā)現(xiàn)。(教師要抓住“你”“風景”“明月”“夢”幾個意象作適當?shù)难a充。)
6、在理解的基礎上誦讀,當場背誦。
四、拓展延伸
補充余光中《連環(huán)》一詩,讓學生進一步感知詩無達詁、個性化解讀這種閱讀特點。
連環(huán)--仿卞之琳詩意
余光中
你站在橋頭看落日 /落日卻回顧 /回顧著遠樓 /有人在樓頭正念你
你站在橋頭看明月 /明月卻俯望/俯望著遠窗 /有人在窗口正夢你
九年級下語文教案篇2
初三的教學是學校的生命線,是檢驗學校整體教學質(zhì)量和能否提高人氣的最重要時期。如何使學生在初中階段的最后一年學有所獲,在中考考場上交一份令學生、家長滿意的答卷,這是擺在每一位初三教師面前的不可回避的課題。為此,新學期伊始,認真地思索和總結了自己以往的語文教學的得與失,借鑒其他老師的成功經(jīng)驗和先進做法,特制定初三上學期語文教學計劃如下:
一、指導思想:
以新課程標準為方針,以學校整體工作規(guī)劃為指導,以深化語文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zhì)量為重點,不斷總結完善,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和聽說讀寫能力,爭取在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和中考兩方面取得較好成績。
二、現(xiàn)狀分析
1.時間方面:初三教學時間短,各門功課都將陸續(xù)進入總復習階段。從多年經(jīng)驗看,學生用于理科學習的時間明顯會超過文科,尤其是語文學科往往會被學生輕視。
2.學生方面:語文積累貧乏,語文視野狹窄,語文基本知識零碎或一知半解。思想膚淺,思維單一,缺少靈活性和深刻性。閱讀理解能力、文字組織和表達能力、寫作能力不強。語文習慣較差,讀書缺乏耐心,做題不夠細心,書寫缺少規(guī)范。語文學習態(tài)度不正確,認為憑自己現(xiàn)有的知識水平即可應付。
3.自身方面:傳統(tǒng)觀念根深蒂固,仍然不肯放棄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霸主地位,牢牢掌握著課堂教學的話語權,給學生自主學習、思考和活動的空間很小。課內(nèi)忽視對課文的深入解讀,課外無效資料和信息充塞,做大量練習,搞大運動量訓練,看似重視了實踐,其實是舍本逐末。沒有初三教學的實際工作經(jīng)驗,思想上有畏難情緒,家長和學校的期望值不斷提高,給自己帶來較大壓力。語文學習,需要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怎樣在較短時間內(nèi)讓每一位學生的語文學習成績?nèi)〉幂^大突破,尚需進一步的探索。
三、措施和設想
總體要求是:宏觀上要活,微觀上要實。教學的重點準備放在閱讀和寫作兩個方面。
宏觀上要活,是要始終把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作為宗旨,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作為著眼點,強調(diào)語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和實踐性。微觀上要實,就是在具體的每一堂語文課上,要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認真安心讀書,積極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深入研究問題,精選各類練習讓學生進行扎實有效的基礎訓練。
閱讀教學的重點:
1.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培養(yǎng)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從而進一步培養(yǎng)他們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能力。
2.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讓學生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語法和修辭等語文知識,采用隨文學習的方法,讓學生有深刻的感性印象。
3.培養(yǎng)學生廣泛和濃厚的閱讀興趣,做到“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讓學生自己感覺到閱讀是搜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
寫作教學的重點:
1.培養(yǎng)學生對閱讀內(nèi)容和生活現(xiàn)象進行獨立思考,發(fā)現(xiàn)蘊涵其中的意義;能從自己的學習、生活實際出發(fā),隨時寫下自己的感受,表達自己的見解,書寫自己的感情;能根據(jù)自己的水平和生活積累展開想象,表達自己對學習和生活的思考和對未來的憧憬;養(yǎng)成寫日記的習慣和積累語言材料、生活材料的習慣。
2.在寫讀書筆記的基礎上寫出對所讀作品的感受或評論,做到有觀點、有分析、有依據(jù),并逐漸形成自己的見解。
3.綜合運用敘述、描寫、議論、說明、抒情等表達方式,寫出有感情、有內(nèi)容、有中心、有條理的文章,做到語句連貫通順,結構完整,標點符號使用正確。
4.逐步培養(yǎng)專題寫作的意識,對一個題材或范圍,能從與他人的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寫出自己的感受和認識。會寫簡單的自己熟悉的有關學習的規(guī)劃和總結等。
九年級下語文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閱讀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2.學習舉例論證的方法。
3.認識藝術中的無言之美,培養(yǎng)良好的審美素養(yǎng)。
教學重難點
1.學習舉例論證的方法。
2.認識藝術中的無言之美,培養(yǎng)良好的審美素養(yǎng)。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
a: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b:大荒漠中一縷炊煙升起,因為沒有風,所以它顯得特別直;遠方橫著一條大河,落日好像自河面上升起,看起來格外的圓。
比較a與b兩個句子,你覺得哪個句子更美,更能打動你?
學生明確:a句,雖然b句描寫得十分詳細,還包括了a句中的景物,但是,它卻沒法像a句一樣呈現(xiàn)出悲涼雄渾的意境。
教師再問:明明b句描寫得更加詳細,為何反而還達不到a句的效果呢?難道是因為說得太多反而不夠好?也許,今天的課文內(nèi)容,能解答這個疑問。
?教學提示】
教師亦可以選擇其他意境深遠的詩句作為教學導入,引導學生關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意在言外之句,引導學生關注文學作品中的“無言”現(xiàn)象,以便于深入把握課文。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認識作者
朱光潛(1897—1986),現(xiàn)代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筆名孟實。安徽桐城人。朱光潛是我國現(xiàn)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個在中國廣泛介紹西方美學的人。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溝通了西方美學和中國傳統(tǒng)美學,溝通了舊的唯心主義美學和馬克思主義美學,溝通了“五四”以來中國現(xiàn)代美學和當代美學。他是中國美學史上一座橫跨古今、溝通中外的“橋梁”,是我國現(xiàn)當代最負盛名并贏得崇高國際聲譽的美學大師。
目標導學二:把握行文思路,理解課文內(nèi)容
1.作者是如何引出“無言”這一話題的?作者認為“無言”的意蘊,應該從哪方面著手研究?
明確:作者首先從孔子與子貢的對話引出“無言”的話題;作者認為要探究“無言”的意蘊,應該從美術的觀點去研究。
2.請閱讀表現(xiàn)言意關系的語段,用一句話概括言和意之間的關系。
言所以達意,然而意決不是完全可以言達的。因為言是固定的,有跡象的;意是瞬息萬變,是縹緲無蹤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無限的。以言達意,好像用斷續(xù)的虛線畫實物,只能得其近似。
明確:用一句話概括言與意的關系,即“言不盡意”。
3.作者對文學的定義是怎樣的?
明確:所謂文學,就是以言達意的一種美術。
4.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個盡善盡美的條件,作為以言達意的文學,能否滿足這個條件?不能達到這個條件,文學是否還能達到美呢?
明確:“文字語言固然不能完全傳達情緒意旨”,因此難以滿足“盡善盡美”的條件。但文學依然有“美”的境界,因為作者認為對于表達全部意旨,不僅是文學,“一切美術作品也都是這樣,盡量表現(xiàn),非唯不能,而且不必”,意思是意志不能也無必要全部清楚地用言語表現(xiàn)出來,就算言語不能表現(xiàn)所有意志也能達到美。
5.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證明“無言”也能產(chǎn)生美的?作者在此主要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明確:作者一共從四種藝術入手,運用了舉例論證,論證了“無言”也能產(chǎn)生美。(1)以“言盡一切”的相片與“言及部分”的圖畫相比,圖畫之美證明了無言之美;(2)以文學作品的含蓄之美凸顯無言之美;(3)從音樂中的“無聲勝有聲”論證無言之美;(4)從雕刻藝術的含蓄不流露來論述無言之美。
?教學提示】
本文讀來有一定深度,基礎較差的學生難以理清論證思路,教師宜將上述問題先行展示,讓學生在閱讀預習的過程中尋找答案,從而把握文本寫作思路。
6.你能簡要說說文本的論證思路嗎?說說作者是如何論述“無言”之美的。
明確:作者首先從孔子與學生的對話中引出無言的話題,并點明要從藝術的角度關注無言之美。接著論證言意關系,并以言達意的文學為例,說明文學乃至一切藝術都是盡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無須全然用言表意,即說明有無言之美。為了論述自己的觀點,作者分別從繪畫的選擇之美、文學的意蘊之美、音樂的無聲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來論證。
目標導學三:深入理解,體會“無言之美”
1.請你結合作者的任意一則論據(jù),說說你對“無言之美”的感受。
明確:正如作者探討文學作品時的數(shù)個例子,詩歌本是極其簡短的幾句話,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卻是極其寬廣的。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言語只有短短的十個字,但是讀來卻似看見大漠的寬闊宏偉之景,悲涼之意,予人以悲涼雄壯的美感。然而,作者要描寫出這寬闊宏偉之景,悲涼之意,恐怕書萬言都難以說盡,這不是意味著作者將它們寓于無言之中了嗎?這就是古典文學中深蘊的無言之美。
2.拓展延伸:品味下面一段話,說說你品味到“無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術來表現(xiàn)思想和情感,與其盡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與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說出來,不如留一大部分讓欣賞者自己去領會。因為在欣賞者的頭腦里所產(chǎn)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較盡量流露的還要更加深刻。
明確:以課文《孤獨之旅》為例,文章以鴨子下蛋結尾,這就給讀者留下了足夠大的想象空間,鴨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許要抒發(fā)自己長大的感慨了。作者不出一言,促使著我們在腦中構造圖景,這就是一種“無言之美”。
三、板書設計
無言的意蘊要從藝術的觀點去研究繪畫的選擇之美文學的意蘊之美音樂的無聲之美話劇的靜態(tài)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無言之美
九年級下語文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誦讀詩詞,感受詩詞的思想感情。
2、走進詩詞意境,感受詞人的偉大抱負和堅定信念。
3、培養(yǎng)學生[此文轉于斐斐課件園 ]閱讀才欣賞詩詞的能力,從中接受美的熏陶。
教學重點
培養(yǎng)學生[此文轉于斐斐課件園 ]閱讀才欣賞詩詞的能力,體會詞作展現(xiàn)的意境、作者表達的感情,從中接受美的熏陶
教學難點
體會詞作語言運用的準確性,描寫的形象性,蘊含的深刻性
教具準備:幻燈片、朗讀素材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yōu)秀教育資源網(wǎng)斐.斐.課.件.園):
第一課時
導入
讓學生回憶描寫雪的美妙詩句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唐•杜甫,《絕句》)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作者簡介: 毛澤東(1893至1976年),字潤之。湖南省湘潭縣韶山人,中國革命家、戰(zhàn)略家、理論家和詩人,中 國共產(chǎn)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袖,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創(chuàng)立者。字潤之
寫作背景
沁園春是詞牌名。這首詞寫于1936年2月。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全軍的領導地位。毛澤東率長征部隊勝利 到達陜北之后,領導全黨展開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偉大斗爭。在陜北清澗縣,毛澤東曾于一場大雪之后攀登到海 拔千米、白雪覆蓋的塬(塬 yuán :我國西北黃土高原地區(qū)因流水沖刷而形成的一種地貌,呈臺狀,四周陡峭,頂上 平坦。)上視察地形,欣賞“北國風光”,過后寫下了這首詞。
誦讀
1、老師范讀或播放該部分的錄音
2、 學生朗讀
3、糾正讀錯的字音。如分(fèn)外
4、根據(jù)課文注釋,把握本闋詞的大意:
北方的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眺望長城內(nèi)外,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寬廣的黃河上下,河水頓時失去了滔滔水勢。連綿的群山好像((一條條)銀蛇一樣蜿蜒游走),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許多)白象在奔跑),似乎想要與蒼天比試一下高低。等到天晴的時候,(再看紅日照耀下的白雪,格外的嬌艷美好。)
5、學生背誦、默寫
展示問題:1、作者望見哪四種景物?這些景物的特點有什么共同之處?請用四個字概括。
(作者望見了長城、黃河、群山和高原。共同之處是雄偉壯麗或雄渾壯闊。)
2、哪幾句詩是虛寫?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最后三句,抒發(fā)了作者對祖國的山河的贊美)
3、“山舞銀蛇,原馳蠟象”運用了怎樣的表現(xiàn)手法?(以動寫靜)
小結:讓學生總結本文帶給你的感受
作業(yè)布置:1、課后研討與練習
2、背誦并默寫本文
九年級下語文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內(nèi)容,感受筆記小說的特點。
2.學習一些相關的知識和方法。
教學創(chuàng)意
三個教學板塊:文意把握;美點賞析;片段精讀。
教學過程
(一)導語:山陡谷深,懸崖萬丈,一根索子扯住兩岸石壁,此情此景令牛馬皮肉亂抖,而馬幫漢子們卻身手矯健,無所畏懼,首領更是沉著冷靜,舉手投足間盡顯英雄本色。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阿城的筆記小說《溜索》,去感受一番。
(板書課題、作者。)
(二)教學鋪墊
1.筆記小說
筆記小說,是一種筆記式的短篇故事,是兼具“筆記”和“小說”兩種特征的一種獨特文體。學界一般均依魯迅的觀點概括為“志人小說”和“志怪小說”兩種主要類型。
2.作者簡介
阿城,原名鐘阿城,中國當代作家。1984年發(fā)表處女作《棋王》,引發(fā)關注,并獲1984年福建《中短篇小說選刊》評選優(yōu)秀作品獎和1983-1984年全國優(yōu)秀中篇小說獎。
3.作品簡介
?溜索》這篇小說寫了一處奇險的環(huán)境,一群過河的馬幫漢子,一次溜索的經(jīng)歷。小說開頭一下子就讓讀者置身于怒江大峽谷中,怒江的“隱隱悶雷”,山鷹的飛翔,襯托出環(huán)境的奇險。山陡谷深,懸崖萬丈,一根索子扯住兩岸石壁,此情此景令牛馬戰(zhàn)戰(zhàn)兢兢,而馬幫漢子們卻身手矯健,無所畏懼,首領更是沉著冷靜,舉手投足間盡顯英雄本色。小說處處通過“我”的觀察和感受來寫,但從頭到尾沒有出現(xiàn)“我”字,好像每位讀者都是這個“我”,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4.生字新詞
腮sāi墜zhuì嘔ŏu跺duò探視頃qǐng刻尋思俯視拳quán打腳踢tī千鈞jūn之力
咦yí咦yí喂喂
錙銖zīzhū——比喻極微小的數(shù)量。
盤桓huán——徘徊。
涓涓juānjuān——淚水漫流的樣子。
扭絞jiăo——反復搓動。
千鈞jūn之力——常用來形容器物之重或力量之大。
戰(zhàn)戰(zhàn)兢兢jīngjīng——形容恐懼得發(fā)抖或小心謹慎的樣子。
5.疊詞
紛紛 慢慢 隱隱 懶懶 漸漸 涓涓 穩(wěn)穩(wěn)望望 緩緩 顫顫 慎慎 澀澀 黏黏的 咦咦喂喂 戰(zhàn)戰(zhàn)兢兢
6.比喻句
(1)馬幫如極稠的粥,慢慢流向那個山口。
(2)萬丈下的怒江,倒像是一股尿水,細細流著。
教學板塊之一:文意把握
話題:請同學們從任意的角度說說《溜索》是一篇什么樣的文章。
角度提示:可從內(nèi)容、結構、語言、情感、寫作手法等角度來進行課文內(nèi)容的概說。
說話句式:這是一篇……
示例:這是一篇阿城寫的筆記小說。
同學們認真讀書,思考,廣泛發(fā)言,教師相機評點。
教師小結:
這是一篇寫馬幫借助溜索過怒江大峽谷的筆記小說。
這是一篇運用了“對比”手法的筆記小說。
這是一篇運用了“映襯”手法的筆記小說。
這是一篇運用了“反復”手法的筆記小說。
這是一篇運用了“伏應”手法的筆記小說。
這是一篇有著精致段落的筆記小說。
這是一篇有著豐富片段描寫的筆記小說。
這是一篇用同一件事(溜索過怒江大峽谷)來表現(xiàn)多個人物的筆記小說。
這是一篇細節(jié)生動的筆記小說,文中有語言的描寫、動作的描寫、心理的描寫和神情意態(tài)的描寫以及環(huán)境描寫等。
這是一篇起筆突兀的筆記小說。
這是一篇有著大段的環(huán)境描寫、大量運用疊詞的筆記小說。
這是一篇先從聽覺(聲音)角度寫怒江的筆記小說。
這是一篇將遠眺、俯瞰與聽覺相結合,多角度展示怒江大峽谷的筆記小說。
這是一篇主體部分做到了詳略有致的筆記小說。
這是一篇“隱”去了第一人稱“我”,通篇均未出現(xiàn)第一人稱“我”,敘述者的主體精神世界被隱匿了的筆記小說。
這是一篇有著簡練又精妙傳神的語言的筆記小說。
這是一篇謳歌人物群像的筆記小說。
這是一篇從多個角度反復寫溜索過怒江大峽谷的筆記小說。
這是一篇充滿著作者對馬幫人無畏精神和豪邁野性的欽佩與贊嘆的文章。
這是一篇表現(xiàn)滇西馬幫的生活、歌詠無畏與勇敢精神的筆記小說。
……
教學板塊之二美點賞析
話題:就你發(fā)現(xiàn)的課文中的一個美點,寫一點賞析文字。
要求:每個同學都要寫。盡量不重復別人的話。
如,小說美在用詞精妙傳神。小說開篇寫馬幫首領“用小腿磕一下馬”,這里的一個“磕”字,準確地表現(xiàn)了馬幫與馬的關系——默契,同時也表現(xiàn)了馬幫首領對馬的熟練駕馭和埋在心底的憐愛。
學生充分活動,廣泛發(fā)言。教師相機評點。
學生發(fā)言的內(nèi)容可能有:
1.課文美在用詞精妙傳神。
寫鷹:“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進山那側的聲音里?!币粋€“扎”字寫盡了鷹飛的急速迅猛的特點。
2.課文美在化靜為動。
寫峽谷的陡峭:“萬丈絕壁飛快垂下去……”“絕壁”本是靜止不動的,但在馬幫漢子們眼里,卻是“飛快垂下去”的。這里作者化靜為動,賦予絕壁以動態(tài)感,有力地表現(xiàn)了峽谷的深邃陡峭的特點,讓人觸目驚心,為后文寫牛馬的膽怯做了有力的鋪墊。
3.課文美在寫出了視覺感受。
寫怒江?!芭晕鞅碧祀H亮亮而來。”“亮亮”有力傳達出在高處眺望怒江的視覺感受。
4.課文美在善于抓住人物的面貌特征對人物進行肖像描寫,且用詞極為準確。
寫首領?!笆最I眼睛細成一道縫,先望望天,滿臉冷光一閃,又俯身看峽,腮上繃出筋來?!薄凹殹薄翱嚒倍?,將馬幫首領的神態(tài)描寫得栩栩如生,既簡約又傳神。
5.課文美在寫漢子過溜索的動作,三次使用“小”字。
第一次,寫精瘦的漢子“腳一用力,飛身離岸,嗖的一下小過去”;第二次,“三條漢子一個一個小過去”;第三次,“……這岸的漢子們也一個接一個飛身小過去”。這幾個“小”字的活用,將人在溜索之上,快速滑過怒江峽谷時,人愈來愈小的視覺感受和情狀傳神地表現(xiàn)出來,作者將普通的“小”字用得這般有創(chuàng)意,堪稱運用語言的高手!
6.課文美在比喻新奇,巧妙傳神。
如,寫馬幫隊伍在峽谷行走得緩慢:“鈴鐺們又慌慌響起來,馬幫如極稠的粥,慢慢流向那個山口”,“極稠的粥”,比喻新穎別致。
7.課文美在對比手法
小說詳細記述了牛們過溜索時極度失態(tài)的情狀:溜索前因驚恐而坐在地上死活不走,流淚發(fā)抖,被綁上繩索硬掛到溜索上之后嚇得屁滾尿流,“皮肉瘋了一樣抖”。小說也詳細寫了“我”溜索時的窘態(tài):“戰(zhàn)戰(zhàn)兢兢跨上角框”,“僵著脖頸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那海慢慢一旋,無波無浪,卻深得令人眼呆,又透遠得欲嘔”。膽戰(zhàn)心驚之態(tài)盡顯。這些都與揮灑自如、舉重若輕的漢子們寫出了鮮明的對比。
8.課文美在烘托手法
小說用大量的筆墨寫怒江,寫牛,是為了凸顯怒江大峽谷的險峻和溜索的驚險,烘托人物的無所畏懼。小說三次寫“鷹”,虛實相生,意在烘托漢子們的無畏與勇敢。寫環(huán)境,是為了寫人。
9.課文美在精致的細節(jié)描寫
“那只大鷹在瘦小漢子身下十余丈處移來移去,翅膀尖上幾根羽毛被風吹得抖”,“翅膀尖”,一個目光鎖定的“小”位置;“幾根”,點明數(shù)量少,這些都體現(xiàn)了細節(jié)描寫的精致。
10.課文美在伏應手法
首段首句“不信這聲音就是怒江”是一處伏筆,第三段里“一個鐘頭之前就感聞到這隱隱悶雷,初不在意……雷總不停,才漸漸生疑,懶懶問了一句。首領也只懶懶說是怒江……”與之相照應。……
11.課文美在反復手法
第一,小說反復寫怒江的聲音(雷聲):小說第1段寫到“不信這聲音就是怒江”,第3段寫到“一個鐘頭之前就感聞到這雷聲”,第4段寫到“依然是悶悶的雷”,末段再寫到“又覺出悶雷原來一直響著”。第二,小說反復寫“大鷹”:小說第2段寫到“那大鷹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進山那側的聲音里”,11段又寫到“那只大鷹在瘦小漢子身下十余丈處移來移去……”,23段再寫到“那鷹斜移著,忽然一栽身,射到壁上……”,末段再寫到“尋不著那鷹”。
12.課文美在多角反復
小說的中心事件:過溜索。小說先詳寫“精瘦漢子”過溜索,再略寫“三條漢子”過溜索,接下來又詳寫“一頭?!边^溜索的情景,再略寫“這邊的牛們”過溜索的情景,再接著詳寫“我”過溜索的情景,最后寫“首領”過溜索的情景。一事六寫,多角反復,對比自在其中,馬幫人的勇敢、沉著和冷靜的特點自然而然地凸顯出來了。
13.課文美在諧趣橫生
小說第15段:“牛嘴咧開,叫不出聲,皮肉抖得模糊一層,屎尿盡數(shù)撒泄,飛起多高,又紛紛揚揚,星散墜下峽去”;第22段“首領與兩個漢子走到絕壁前,扯下褲腰,彎彎地撒出一道尿,落下不到幾尺,就被風吹得散開,順峽向東南飄走。萬丈下的怒江,倒像是一股尿水,細細流著”這樣的語言有點冷漠,沒有美感,不是抒情的,而是有著幽默的意蘊,傳達的是另一種趣味——諧趣,沒有抒情意味,顯得很幽默。這樣的文風與滇西馬幫漢子的粗獷、野性是和諧統(tǒng)一的。
……
教師形成小結。
教學板塊之三片段精讀
活動要求:請同學們反復細讀課文第10至20自然段,選取以下兩到三個話題對文段進行品析、欣賞。
(1)詩意地概括文段內(nèi)容。
(2)從“詳略”的角度看馬幫過溜索的情景。
(3)想一想牛兒們所商量的話。
(4)論一論“那只鷹”在文中的作用。
(5)畫出描寫“溜索”的語句,說一說“溜索”在文中的作用。
(6)品一品文段中“尿”的比喻。
(7)從“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說一說課文中的馬幫漢子。
(8)嗅一嗅文中的小說味道。
學生認真閱讀片段,思考,討論,廣泛交流,教師順勢評點。
教師講析:
1.“溜索”在文中的表達作用:(1)是小說所寫的中心事件;(2)是人物的活動場景;(3)是小說的情節(jié)核心,有一種串聯(lián)作用,這種貫穿作用主要是提供錯位心理的共同凝聚焦點,檢驗著不同人物的情感差距。
2.馬幫人:矯健勇敢,靈活敏捷,揮灑自如,舉重若輕,從容鎮(zhèn)定,氣定神閑,無畏精神,豪邁野性。
結課:
本節(jié)課主要學習活動:文意把握;美點賞析;片段精讀。
作者簡介:魯艷鋒老師語文名師余映潮老師的弟子,對板塊教學有自己的獨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