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教學反思可以幫助教師養(yǎng)成獨特的教學風格,需要認真對待,在寫教學反思的過程中是可以發(fā)現(xiàn)自己教學過程中的不足的,范文社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認識厘米,用厘米量教學反思參考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認識厘米,用厘米量教學反思篇1
本節(jié)課是在認識線段的基礎上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在上課時我注重學生的主動性的發(fā)揮,作為老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著、組織者和合作者。對于厘米這兩個字,大部分同學都有所耳聞,所以在認識厘米這個長度單位時可以讓學生自學了解,再加以規(guī)范指導即可。
在認識厘米之后,要求學生通過在尺上找一找1厘米,并用手比劃1厘米的長度,在這里我用了1厘米的小棒加深學生對1厘米的感受,進而了解幾厘米的具體長。
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在于量和畫,在這兩部分中采取講練結合的方式,讓學生的學習效果更加理想。在本課教學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對于好奇心極強的低年級學生,以生活化的形式能夠更好地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yǎng)探究的興趣,可以說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并且應用于生活,本節(jié)課的.實踐應用也能增強學生的探究創(chuàng)新意識,提高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另外,在教學中我們老師應該注意收放自如,一味地牽著孩子走并不能讓學生更好地發(fā)展,反而適當放手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也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和創(chuàng)新者。
但是,在這節(jié)課里我也有很多不足之處,比如說規(guī)范性和嚴謹性,尺上的每一個數(shù)字都是代表刻度,在表達時應加上刻度二字,作為數(shù)學教師,在語言表達上應該多加注意;另外,對學生的語言訓練仍需多加強。
認識厘米,用厘米量教學反思篇2
厘米和米的認識是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的開始,是今后學習其他長度單位和有關測量知識的基礎。認識厘米和米,不只是為了讓學生知道這些單位的名稱以及它們之間的進率,更重要的是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學生建立清晰的1厘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并應用到具體的測量和估計活動中去。
主要教學厘米的認識,幫助學生初步建立1厘米實際長度的表象。首先設計了量課桌長度的.活動。由于學生還沒有學習長度單位,還不會用直尺測量物體的長度。因此,學生可能會用身體的某個部位來量,也可能會選用鉛筆、數(shù)學書等作為工具來量。這樣,各人選擇的標準不同,導致測量的結果也不完全相同。通過具體的情境引導學生體會用厘米作單位測量比較長的物體時費時、費力,進而引起學生學習其他的長度單位的心理需求。教學時,可以先啟發(fā)學生思考:如果用厘米作單位測量黑板的長度或教室門的高度,你覺得有什么不方便?在充分交流的基礎上,告訴學生:量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通常用米作單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試著說一說,再出示米尺,說明:這是米尺,它的長度是1米。同事要求學生看著米尺比劃1米的長度,實際感受1米有多長。然后通過找出長度大約是1米的物體,進一步豐富對1米實際長度的感知。
為了加強學生對厘米和米的充分認識,在課下我讓學生回家以后和父母一起測量家中的物體的長度,通過整合訓練,多數(shù)的學生建立了厘米和米的長度單位觀念,從而形成了完整的知識體系。
認識厘米和米教學反思 篇告別了一年級,我們的孩子升入了二年級,本以為這些孩子就像自己精心培育了一年的幼苗,已經(jīng)有了自己成長的能力,可是有些課卻讓我感覺他們的生活經(jīng)驗是那么少,他們要想學會自己“走路”,還需要教師的幫助、引導。
學習厘米、米這一單元,雖然孩子們能夠很好地用尺子,但是他們中的大部分孩子從來就沒關心過尺子上的刻度,所以學習這部分知識,特別是建立厘米、米的表象特別困難,如果沒有實物,憑空想象,那真得是很難,教學中,我讓學生觀察尺子上的1厘米、1米有多長,進而聯(lián)系生活,尋找周圍大約1厘米、1米的物體,同時多讓學生動手操作,量自己的文具,課本的長度,讓學生能體驗厘米、米在生活的運用。這樣使數(shù)學知識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的現(xiàn)實,從而體會數(shù)學的價值。盡管這樣,但在運用中許多孩子還是弄不清該用什么作單位,比如:旗桿長約14(厘米),身高123(米),針對學生出現(xiàn)的這些錯誤,我布置了學生回家動手量量自己的身高,多觀察生活,多思考。漸漸學生能夠準確地給不同的物體帶合適的單位名稱了。
學習這一單元,我體會到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已有知識出發(fā)學習數(shù)學,讓學生通過觀察、估計、想象,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學習,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就會比較深刻,抽象概括的能力也會逐步提高。而重視應用,在學習中體驗,能使學生在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思維得到鍛煉,情感得以升華,創(chuàng)新和實踐能力得到培養(yǎng)。
認識厘米,用厘米量教學反思篇3
在一年級的時候,同學已經(jīng)認識了兩個長度單位:厘米和米,能體驗1米和1厘米的長度,理解1米=100厘米。本堂課是在實際活動中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長度表象。通過實際丈量使同學學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度量物體的長度,理解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并能在實際操作中靈活運用。反思自身的教學,有以下可取之處與缺乏之處。
勝利之處:
1.確立難點,重組教材。教材中是認識分米在先,而我在復習舊知的基礎上先引入毫米的認識,我想毫米是同學現(xiàn)在認識到的最小的一個長度單位,對同學來說有一定的難度。
2.借助多媒體的一些演示,使同學建立直觀的表象。如毫米的認識,我讓同學利用手中的直尺進行學習。首先引導同學觀察尺子上從哪里到哪里是一厘米,然后找一找1毫米是從哪里到哪里,1毫米和1厘米是什么關系?再借助多媒體把1厘米長度放大,使同學能清晰地觀察到:1厘米被分成了10小格,每小格是1毫米。通過數(shù)一數(shù)得出1 cm =10 mm,形成毫米的概念。
3通過用手比劃長度單位的游戲,手腦并用,加深印象。同學知道了一毫米有多長,但印象不深。如何使同學在腦中建立1毫米的表象,除了用眼觀察,還需要用手比劃。讓同學仔細觀察1毫米的長度,然后用手指比劃出1毫米,。通過動手比劃,加深同學對毫米的印象。
缺乏之處有許多:
1、雖然準備了較多實物,以為同學很熟悉,就出現(xiàn)了一下,沒有讓同學摸一摸感知它們的長短。
2、1厘米的“一半”(中間的長線表示)就是5毫米,引導同學發(fā)現(xiàn),可以不用逐一小格的數(shù)。
3、畫線段時應該演示,提醒同學注意畫上端點,標上長度,養(yǎng)成良好的作業(yè)習慣。
4、班級人數(shù)多,操作活動多時,同學的注意力易分散,課堂的節(jié)奏、課堂的調(diào)控也是值得我考慮的.問題,如上課指令應非常明確,讓同學很明確何時“開始”何時“結束”
5、為人處世低調(diào)的我,不知不覺中會把把這種低調(diào)的情緒帶入了課堂,給予他們的激情和鼓勵太少了。對于二年級的小朋友來說,他們需要老師給予更多鼓勵與肯定的話語。
6、課件的取與舍,怎樣少而精的用在點子上,課堂上如何不被課件牽著鼻子走,而根據(jù)課堂的實際情況適時的調(diào)整。
認識厘米,用厘米量教學反思篇4
?認識厘米和米》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長度單位,教師要引導學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空間表象,讓學生在頭腦中能夠明確1厘米和1米的長度。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們都會給學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空間表象,而很少有教師注重培養(yǎng)學生建立10厘米的空間表象,如果教師能夠在10厘米的表象上下夠功夫,一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用好10厘米,為米做鋪墊
二年級的學生剛剛接觸到長度單位,并且只認識了厘米,由于在厘米的教學中,教師們都很注意對1厘米表象的建立,所以學生對1厘米的理解和掌握比較到位。認識了厘米,緊接著就認識米,眾所周知,1米等于100厘米,而100厘米相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還是比較抽象的,教師若把1米等于100厘米的知識直接灌輸,不利于學生真正的理解他們之間的關系,如果教師能夠讓學生對10厘米的長度有個明確的表象,學生在頭腦中有個10厘米的大概長度的認識后,教師引導學生用10個10厘米長的紙條在黑板上貼成一個長紙條,學生有了10個10是100的認識,他們能夠認識到這個長紙條是100厘米,這是教師再揭示100厘米的長度又有個新的名稱,叫做1米,學生就能夠清晰的認識到100厘米構成了1米,1米就等于100厘米。這樣一來,學生既認識了新的長度單位米,有掌握了米和厘米之間的進率,更重要的是,學生們獲取了米這個單位的形成過程。
二、用好10厘米,滲透1分米
教學中,讓學生通過看10厘米的長度、閉上眼想10厘米的長度、用手比10厘米的長度等一系列的活動后,教師注重了10厘米表象的'建立,學生已經(jīng)在頭腦中有了10厘米的大概長度,也明白了10厘米的含義,即10個1厘米,這些活動都為了三年級時學習1分米做好了滲透,只不過此時沒有揭示1分米的概念罷了,其實1分米的表象、厘米和分米的關系,學生都已經(jīng)理解了。雖然分米的認識不是二年級的教學內(nèi)容,但是作為教師,就應該從整體上把握教材,掌握數(shù)學知識系統(tǒng)性,訓練學生的思維,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服務,而不是鐵路警察,各管一段。
三、用好10厘米,估測有標尺
學生既然認識了厘米和米,就要對生活中的一些長度進行估測,雖然在估測的過程中,允許學生有誤差,一般來說,教師也會給一個估測的取值范圍,但是,我覺得學生在自己的認知基礎上,應該盡量的準確一些。學生在二年級階段,只認識了兩個長度單位----厘米和米,由于這兩個長度單位的長度相差比較大,一般的學生在估單位時不會出錯,而面對生活中的一些物體的長度時,尤其是幾厘米和十幾厘米的物體,這時要估測它們的長度,學生們的誤差就比較大,因為學生只有1厘米的表象,如果教師注重了10厘米表象的建立,學生就可以把10厘米長度當個標尺,首先去判斷所給物體是比10厘米長,還是比10厘米短,判斷出大概的范圍后,再進行估測,這樣一來,估測的準確性就會大大的提高。
由此可見,在教學厘米和米的過程中,教師除了要加強對1厘米和1米表象的建立,還要注重對10厘米長度的表象建立,這正是巧用10厘米,一舉而三得。
認識厘米,用厘米量教學反思篇5
這節(jié)課的教學內(nèi)容非常多,包括認識厘米、測量物體的長度,畫出幾厘米長的線段。在認識概念的時候,先圍繞一厘米這個最基本的單位展開。先讓學生觀察1厘米,再在自己的直尺上感受1厘米,然后在生活中尋找1厘米,在認識1厘米的基礎上認識3厘米、5厘米等。認識了厘米之后學習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通過觀察、自主操作來熟悉測量的方法。最后是教學畫一條幾厘米長的線段的方法。
我覺得學生在學習厘米這個概念的`時候并不困難,但是要加強他們的感性認識,要讓他們自己比劃1厘米是多長,找出生活中1厘米的物體。在判斷一個物體是幾厘米的`時候,如果圖示是從“0”刻度線開始,學生能夠準確判斷,但如果不是從“0”刻度線開始,就產(chǎn)生了比較多的錯誤:第一個錯誤是直接寫右邊對準的刻度線,第二個錯誤是多數(shù)了1厘米,究其原因在于學生沒有真正理解幾厘米的含義,是要從“0”刻度線開始到幾厘米的長度,0是物體起始點,學生也沒有透徹理解1厘米的含義,是從一條長刻度線到相鄰的一條長刻度線之間的一段,而不是數(shù)刻度線。另外,學生在作圖時很容易畫不準確,長出一些,或者不到一些。因此后來我讓學生先在0和幾刻度的地方點一個小點,然后再把兩點連起來。這樣作圖的情況會好一些。
認識厘米,用厘米量教學反思篇6
在教學中,我們常會碰到這樣讓人哭笑不得的作業(yè):“一棵大樹高10厘米。”“小明的身高120米?!薄瓕W生之所以出現(xiàn)這樣的錯誤,主要原因在于沒有對長度單位的實際大小形成鮮明的表象。長度單位這個概念,二年級的學生第一次接觸,對于什么東西是厘米、米只有一個模糊的概念,學習以前可能是從未聽說過,這樣學習起來學生確實有點困難。這樣的例子從另一個側(cè)面提醒我們,對于這樣的空間想象能力方面,學生還是比較薄弱,教學時應當重視計量單位觀念的形成,并將這方面的要求落到實處,在教學長度單位厘米和米時,應按照學生的認知特點,還原數(shù)學生動活潑的建構過程,讓學生用自己的活動建構對新知的理解,形成自己的體驗。我覺得做到以下幾點比較重要。
一、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建立表象
1、體驗1厘米的實際長度,可以通過下面的活動展開。
量一量。讓學生選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測量課桌的長,進而產(chǎn)生疑問:“為什么量同一物體,而結果卻不同?”使學生體驗線段的長度是可以度量的,但需要相同的測量工具,認識到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看一看。通過觀察直尺,直觀感知1厘米的長度。讓學生從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從刻度0到刻度1之間就是1厘米。再讓學生找一找,還有哪兩個數(shù)之間的長度也是1厘米,加強對1厘米的感受。畫一畫。讓學生在練習紙上畫出1厘米的線段,再次直觀感知1厘米。比一比。請每個學生拿一個棱長是1厘米的小正方體,放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之間,然后抽掉小正方體,左手手指不要動,看一看1厘米的長度,再比出1厘米,最后用直尺量一量或把小正方體塞進去驗證一下,比的長度是不是大約1厘米。估一估。給學生提供長1厘米左右的學具,讓學生利用已有的1厘米表象進行估測,再讓學生用尺子量一量。找一找。從生活中找出長度大約是1厘米的物體。記一記。閉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長。
2、體驗1米到底有多長,可以安排下面的活動。
看一看。直觀感受1米的長度。量一量。量出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比一比。兩手把米尺拉直,手的位置不動,把米尺放掉,看看1米的長度。再把眼睛閉起來想想1米的長度,最后睜開眼睛,用手再次比畫出1米的長度。排一排。排1米長的隊伍,每兩人間保持一腳的距離,看看大約排幾個人。走一走。自然、均勻地走1米長的.一段路,數(shù)數(shù)大約要走幾步。
這樣教學,把教材上“靜止狀態(tài)”的學習材料轉(zhuǎn)化為“動態(tài)生成”的活動情境,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對新知的體驗,促進對學習內(nèi)容的理解。
二、在估測中認識——形成概念
1厘米、1米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容易遺忘。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建立概念,可讓學生嘗試利用自己肢體上的某些大約長是1厘米、1米的部位或?qū)W習用品、生活用品中的1厘米、1米來幫助記憶。如學生大拇指的寬大約是1厘米;小指第二個關節(jié)的長大約是1厘米;二年級學生腳到胸口的距離大約是1米,記住這些“身體尺”,對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概念或進行估測都大有益處。
估測是對事物的整體把握,是對事物數(shù)量的直覺判斷。估測與數(shù)的認識、量的計量相配合,能加深學生對數(shù)的理解,增強靈活處理日常數(shù)量關系的能力。在教學中,我們應鼓勵學生大膽估測,比較各自的估測結果,交流各自的估測策略,展示每個學生的獨特想法,相互借鑒,不斷提高學生的估測能力。
估測不是信口胡說。因此,估測一條線段長幾厘米,一般不要讓學生隨便報出幾厘米,而是要求他們想一想用什么工具、方法可以幫助估測。比如,引導學生通過用小手指尖到手腕的距離大約是10厘米來和這一條線段比較,從而得出更加合理的結果。教學中,教師除了注意挖掘?qū)W生身邊的生活資源,如身體上的其他部位或周圍的其他物品進行估計、測量,增加估測和實際測量的機會外,還要充分運用教材所提供的練習題。要把估測的結果與實際測量的結果進行比較,找出估測與實際測量的誤差,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估測意識和估測能力。
三、在應用中拓展——理解概念
學生對長度單位的理解還應與實際測量緊密結合起來。測量是教學難點。如果教師直接向?qū)W生講解測量的方法,學生的學習可能會輕松順利,但考慮到一些學生已經(jīng)會測量物體的長度,因此可嘗試讓學生自己動手測量,然后交流、討論,總結測量的方法。用直尺量物體的長度,對學生來說容易出現(xiàn)的錯誤有:從尺的一端開始量,而沒有用直尺上的0刻度線與所量物體的一端(起點)對齊;不會靈活使用直尺,不知道直尺上任何一個刻度都可以作為測量物體長度的起點。另外,在量的過程中,部分學生對直尺的控制不夠自如。教師應發(fā)揮主導作用,充分講解,悉心指導,讓學生切實掌握測量方法。把尺的邊與物體的邊靠近著平行擺放,而尺的0刻度線要對齊物體邊的一端。學生在進行操作性學習的過程中,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既可以豐富感性認識,又能加深對數(shù)學概念的理解。
小學生認識事物帶有很大的形象性,只要提供較多的具體事例,使他們在思維過程中積累起豐富的感性材料,就可以幫助他們逐步學會抽象出數(shù)學概念的方法?;谶@種狀況,在數(shù)學教學中培養(yǎng)兒童觀察力顯得尤為重要。在培養(yǎng)兒童觀察力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不僅觀察事物的表面現(xiàn)象,而且要透過現(xiàn)象觀察事物的本質(zhì)。要指導他們逐漸懂得看問題應該從什么角度看。同時,要教會他們特別注意進行分析、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