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制定一份教學設計,可以促進今后的教學工作,老師要要善于捕捉教學的閃光點,寫好教學設計,下面是范文社小編為您分享的1到五的教學設計優(yōu)秀6篇,感謝您的參閱。
1到五的教學設計篇1
?教學目標】
1、自學生字詞,理解課文內容。
2、有感情朗讀課文,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父愛的偉大。
3、體會父子的了不起。
?教學重點】
1、了解父親不顧一切搶救兒子的經(jīng)過,感受父愛的偉大。
2、讓學生明白這對父子為什么了不起。
?教學用具】
錄像,投影。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同學們,上課前請大家觀看一段錄像??赐旰?,談談感受。
2、引出課題,齊讀課題。
二、新授
1、快速默讀課文,圈出生字詞,解決主要內容。
2、引導學生抓住“了不起”進入課文。
3、四人小組交流,匯報:
父親的了不起:
“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到處都是血跡。” (奮不顧身,堅持38小時挖掘廢墟尋找兒子。)
⑴ 指導看動畫,學生談感受,確立感情基調。
⑵ 學生朗讀,評價。
⑶ 教師示范讀。
兒子的了不起:
“不!先讓我的同學出去吧……你總會跟我在一起。”
⑴ 學生朗讀,體會兒子的了不起:
(把逃生機會先讓給同學 堅定父親會來救他。)
⑵ 如果你是阿曼達,你會怎樣做 滲透思想教育。
⑶ 教師指導朗讀。
三、拓展
學了課文,你想對自己的父親說點什么
四、總結
父愛是偉大的,希望大家回去后跟爸爸說聲:“爸爸,你辛苦了!”
1到五的教學設計篇2
學習目標:
1、了解詩歌點染的寫法。
2、體味詩歌的意境美。理解作者在詩歌中寄予的感情有感情地反復誦讀并熟練地背誦。
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體味意境。背誦詩歌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在詩歌中寄予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語
我們接觸過許多唐代大詩人的作品,他們都各具風格。比如:李白的詩——豪放飄逸,杜甫的詩——沉郁頓挫。今天我們要欣賞的是以“高雅閑淡”著稱的詩人韋應物的傳世佳作《滁州西澗》。
二、請學生朗讀,再齊讀。
三、這是一首山水詩,那我們可以用欣賞山水國畫的方法來欣賞它。國畫中有一種技法稱為:點染法,和我們文學中講的“文眼”有異曲同工之妙。在這首詩歌中,每一句都有一個文眼。
1、第一句詩,講的是?(草)那么這個草是什么樣的草呢?(幽草)
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來點染“草”。
幽給人一種什么樣的感覺呢?(沉靜、安閑)那么這個“幽”字在這里就賦予了“草”獨特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獨憐(愛)這幽草。
那么請同學們自己來找其余三句詩中的文眼。(鳥鳴、潮急、舟橫)
2、鳥鳴——大家還知道哪些詩歌中出現(xiàn)了黃鸝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筆下的黃鸝活潑可愛,生機勃勃,表現(xiàn)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情懷。那么韋應物筆下的黃鸝鳴叫也是這樣的含義嗎?
高高在上的深樹林中的黃鸝傳來清脆的鳴叫,作者對它是什么態(tài)度呢?這就要從第一句詩中去尋找答案了,是什么?(毫不在意,因為他“獨憐”幽草)至于他為什么不在意呢我們呆會兒再來分析。
3、接著來看第三句的文眼——潮急。這里首先要提到一個自然現(xiàn)象,在春天桃花盛開的時節(jié),往往會出現(xiàn)多雨的天氣,稱之為桃花汛。這時候山澗里河水暴漲,形成了“潮急”的景象。
4、那么這里的“急”除了形容潮水外,還有別的含義嗎?作者來這里享受清幽的環(huán)境,到晚上了,沒想到春雨不斷竟?jié)q起了春潮。此時,作者應該是什么樣的心情呢?(急于歸航)于是,他慌忙地去找他的舟——舟在河中是什么樣的呢?(舟自橫)為什么會橫著呢?(水的力度很大)進一步突出了當時這春潮的急!
四、、進入詩歌的意境
請同學們根據(jù)前面的賞析和flash中的圖景來想象一下這是一幅什么樣的畫卷呢?請發(fā)言。
五、體會作者的情感
1、憐——喜愛,憐惜。開篇將幽草、黃鸝并提,用“獨憐”的字眼,很明顯地表露了詩人
安貧守節(jié),不高居媚時的胸襟。
2、舟自橫——這里需要聯(lián)系著作者的身世來理解它的深意了!
韋應物出生官宦家庭,享受著世襲特權,早年是唐玄宗的皇家衛(wèi)隊中的一員,過著驕奢腐化的生活。經(jīng)歷了安史之亂后,他深受震撼,發(fā)奮讀書,27歲中進士,走上了仕途。做過滁州、江州、蘇州等地的刺史。他深為中唐政治腐敗而憂慮,也十分關心民生疾苦,但他無能為力。這首詩就委婉地表達了他的心情。
詩中的“舟自橫”蘊含著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奈)以及對自己無所作為的(憂傷)。
七、背誦詩歌
八、判斷正誤
1、獨憐表現(xiàn)了詩人對滁州西澗春景的喜愛。
2、幽字表現(xiàn)力詩人心情閑靜。()
3、潮急導致舟自橫,有著必然聯(lián)系。()
4、舟自橫表現(xiàn)力作者無可奈何的心情。()
1到五的教學設計篇3
教材分析:
本單元內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角、初步認識三角形的基礎上安排的系統(tǒng)研究三角形特征的知識。本課教學內容為第一課時,教材安排了兩個例題:例1通過讓學生從現(xiàn)實背景中找出三角形來初步感知,例2著重讓學生通過操作活動去體驗和了解三角形的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特征,例2的內容是課程標準新增加的內容。教材在編排上注重了與學生生活的聯(lián)系,注重了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不是把知識簡單地呈現(xiàn)給學生,而是讓學生在豐富的實踐活動中發(fā)現(xiàn)現(xiàn)象、研究原因、探索規(guī)律,充分體現(xiàn)了讓學生在數(shù)學活動中自主發(fā)現(xiàn)和主動建構的特點。
教學思路: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在本課教學中,我力主讓學生從生活中熟悉的物體去感知三角形,在充分的操作活動中去體驗、感悟,經(jīng)歷探索知識形成的全過程,以外在的動,促進他們思維內在的動,促使學生主動構建知識,培養(yǎng)學生探索數(shù)學問題的能力,發(fā)展數(shù)學思維。在練習設計上除了課本習題外,作了適當補充,為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提供了一個自主探究的空間,使他們探索數(shù)學問題的能力得到提升。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在通過觀察、操作、實驗等學學習活動中,感受并發(fā)現(xiàn)三角形的有關特征,了解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2、在經(jīng)歷充分的探索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推理能力,發(fā)展空間觀念。
3、使學生體會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性,通過學習進一步激發(fā)其學習的興趣好積極性。
教學重點:
認識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知道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教學難點:
探究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教學準備:
學生每人準備小棒若干,4厘米、5厘米、6厘米、10厘米的彩色紙條各一根(顏色同課本),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1、談話:江陰長江大橋是我們泰州市在長江上架設的第一座大橋,是泰州人的驕傲,同學們見過嗎?(出示江陰長江大橋圖片)
師:觀察一下,你能在這座大橋上找到我們熟悉的圖形嗎?
板書:三角形
?設計意圖】:由課本插圖改為學生熟悉的江陰長江大橋引入,使學生感到親切,能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
2、尋找生活中的三角形。
學生舉例說一說生活中見到的三角形。
教師課件展示:紅領巾、三角尺、交通指示牌、房屋等含有三角形物體的圖片。
?設計意圖】:從生活中豐富的三角形物體的圖片,使學生從整體上進一步感知三角形,使學生體會到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喚起他們主動探究的欲望。
二、動手操作,感悟特征
1、做三角形,初步形成概念。
⑴師:三角形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一種圖形,你能用自己手中的材料做一個三角形嗎?
學生動手操作,小組交流,全班展示。
⑵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方法:
①用三根小棒擺成一個三角形。
②在釘子板上圍成三角形。
③用三角板畫一個三角形。
④在方格上畫一個三角形。
分別指名學生展示自己制作的三角形,并要求其說說自己的想法。
?設計意圖】:不同的學生由于生活經(jīng)驗的不同,呈現(xiàn)出來的三角形的形狀、大小、位置也不一樣,這一環(huán)節(jié)重點讓學生在交流時分析各種做法的共同點,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⑶討論:出示小棒擺的三角形:
這樣的圖形是三角形嗎?為什么?學生討論教師將圖形移動。
?設計意圖】:學生對三角形的認識停留在較膚淺的層面上,他們有時會把類似于三角形的圖形當作三角形,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三角形是由三長線圍成的這一重要特征。
2、認識三角形各部分名稱。
教師出示手中的小棒,我們用小棒圍成一個三角形時,實際上是把這根小棒看成一條什么?(線段)
圍成一個三角形,需要幾條線段?(板書:3條)
師:我們把這三條線段叫做三角形的邊。(板書:邊)
問:三角形除了邊,還有什么?
學生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并板書:三條邊、三個角、三個頂點。
3、畫三角形。
⑴學生在作業(yè)本上畫一個三角形,同桌互相說一說三角形的邊、角、頂角。
⑵在點子圖上畫兩個三角形,(課本想想做做第1題)
學生畫好后,再指名說三角形的特征。
?設計意圖】:學生在“做三角形、畫三角形、比較三角形”等活動中逐步由具體到抽象,由生活到數(shù)學,初步實現(xiàn)了三角形的概念的主動建構。
三、合作探究,深入探索。
1、疑問引入
師:通過剛才的活動,我們知道了三角形是三條線段圍成的,現(xiàn)在給你任意三根小棒,你能圍成三角形嗎?
學生自由討論、交流。
師:能,還是不能,我們用什么辦法來解決呢?
板書:實驗
?設計意圖】:數(shù)學猜想是探索數(shù)學規(guī)律或本質時的一種策略,當學生基本認識了三角形的特征后,教師提出這個猜想的話題,激發(fā)了學生對正確結果的渴望,從而水到渠成地進入下一步學習環(huán)節(jié)——小組實驗。
2、合作探究
⑴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信封,拿出4厘米、5厘米、6厘米、10厘米的彩色紙條各一根。
⑵出示表格
選用小棒情況
能否圍成三角形
10厘米(紅)
6厘米(黃)
5厘米(綠)
4厘米(藍)
能
否
注:請在表格中用“√”表示。
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⑶學生分小組實驗,并填寫表格,組織匯報。
⑷教師用視頻展示臺展示,學生填寫的實驗記錄表。
師:我們先來看選哪幾根小棒不能圍成三角形?
教師根據(jù)學生的討論,分別用電腦演示:
a:10、4、5b:10、6、4
研究:這兩組數(shù)據(jù)都不能圍成三角形,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板書:4+5<106+4=10
小結:兩邊之和小于第三邊,不能圍成三角形。
兩邊之和等于第三邊,不能圍成三角形。
師:哪幾根小棒能圍成三角形?
板書:5、6、104、5、6
觀察一下,你又有什么發(fā)現(xiàn)?
將上述板書補充為:
5+6>104+5>6
小結: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能圍成三角形。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在交流中碰撞思維,引發(fā)思考,經(jīng)歷了發(fā)現(xiàn)問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主動獲取的過程,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的發(fā)揮。
⑸討論:在10、4、5和10、6、4這兩組數(shù)據(jù)中,
10+4>510+6>4
10+5>410+4>6
都有符合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條件,為什么它們不能圍成三角形呢?
學生再次討論、交流。
⑹引導小結:三角形任意兩邊的長度之和大于第三邊。
⑺優(yōu)化判斷:
長邊+短邊>中邊長邊+中邊>短邊短邊+中邊>長邊
問題:只要算一次就能判斷出能否圍成三角形,你認為該選哪個?為什么?
結論:短邊之和大于長邊,就能圍成三角形。
?設計意圖】:教材中的結論是“三角形兩條邊長度之和大于第三邊?!睂W生對于這個概念的理解還是比較困難的。通過上述環(huán)節(jié)設計,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必須是任意兩邊長度之和大于第三邊才能圍成三角形,同時在實際判斷中,只要判斷“短邊之和大于長邊”這一次就行了。這樣,優(yōu)化了學生的判斷方法,提高了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驗證:同學們量一量自己剛才所畫的三角形的三條邊的長度,再算一算,看看兩條短邊之和是否大于長邊?
四、解決問題,發(fā)展新知。
1、下面哪幾組中的三條線段可以圍成一個三角形?為什么?
2cm、5cm、6cm
4cm、2cm、2cm
5cm、5cm、5cm
補充問題:用一個算式來表示能還是不能。
想一想:第二個圍成的三角形的形狀有什么特點?
?設計意圖】:充分挖掘教材資源,提升練習層次,既鞏固了新知,又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2、課本“想想做做第3題”。
要求學生解釋理由。
3、玩一玩:用三根小棒圍成一個三角形,其中兩根小棒長度分別是10厘米和6厘米,那么第三根小棒的長度是多少?你認為第三根小棒可以有多少種情況?
學生小組合作探究。
結論:第三根小棒的長度在4厘米與16厘米之間,如果不確定是整厘米數(shù)的話,它有無數(shù)種可能。
?設計意圖】:這是一道開放題,既復習了今天所學內容,又為學生,尤其是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提供了一個自己探究的空間,使他們探索數(shù)學問題的能力得到提升。
五、課內總結,內化新知。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知道了哪些知識?
你是通過哪些方法獲得這些知識的?
1到五的教學設計篇4
第一課時
一、講述故事導入
1、檢查預習
昨天要求大家讀一個小故事——《我不是最弱小的》,都讀熟了嗎?有不認得的字詞需要幫助嗎?
2、講述故事
誰對這個故事感興趣,愿意來講一講。
(稍作準備后請兩位學生講述并簡評)
二、自學課文
1、出示自學要求
(1)讀準生字字音,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新詞的意思。
(2)讀通課文,思考:課文可分為哪兩個部分?每部分講的是什么?
(請在書上把有關內容畫出來)誰能把自學要求讀一下?(指名讀)好,下面就請同學們帶著要求學習課文。
2、檢查自學情況。
過渡:剛才同學們學得都很認真,現(xiàn)在老師要檢查字詞學習情況。(出示帶注音的生字詞),誰能讀得又準又響亮?
弱小 曠地 掀起 幾滴 嬌嫩
纖弱 托利亞
(1)指名讀,老師隨時正音
(2)這些詞中的那些字音還要特別注意呢?“曠地”的“曠”讀第三聲
(3)誰能把這些詞讀一讀呢?指名讀(隨便指)
(4)齊讀兩遍,好,最后我們連起來把這些詞讀兩遍。
(5)大家讀的真好,現(xiàn)在我把拼音去掉,誰能讀好它?(指名)
(6)生字詞學得很好,現(xiàn)在我們來討論學習課文時要思考的一個問題是什么呢 ?(重新出示自學要求)指名讀
課文可分為哪兩個部分?每部分講的是什么?
三、精讀課文,理清課文脈絡。
1、 默讀課文,思考:課文可分為哪兩個部分?每部分講的是什么?
2、分自然段: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寫薩莎一家在假日里到森林玩,點明薩莎是最弱小的。
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寫最小的薩莎在家人的影響下,學會了保護弱小者,表明薩莎不承認自己是最弱小的。
四、精讀第一部分
1、自由地朗讀第1自然段,想想這一段告訴了我們什么?
2、 討論:
時間:假日
地點:森林
天氣:悶熱
人物:一家人
3、 小結。
五、指導寫字
1、“薔薇”兩個字上小下大,草字頭占整個字長的四分之一;
2、“附、聊、滂、沱嬌、纖”要寫得左窄右寬,注意“垂”的筆順。
六、作業(yè)
1、 鋼筆描紅。
2、 抄寫詞語。
3、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1到五的教學設計篇5
【教學目標】
1、 結合具體的情景,鞏固、掌握有余數(shù)除法的計算方法;
2、 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理解余數(shù)一定比除數(shù)小的道理;
3、 初步養(yǎng)成用數(shù)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難點】
在鞏固、掌握有余數(shù)除法的計算方法的基礎上理解余數(shù)一定小于除數(shù)。
【教學過程】
一、 情景感知,適時提問。
1、用豎式計算
(1)57÷9(2)40÷8(3)38÷7(4)24÷6
(請學生獨立完成,及時校對)
[設計意圖:及時鞏固學生已學知識,為這節(jié)新課的學習打下基礎。]
2、課件出示例1,進入情境:用15盆鮮花來裝飾聯(lián)歡會的會場,以每5盆為一組,可以擺幾組呢?
t:同學們,你們還記得這道題目嗎?誰會列算式?(板書:15÷5=3(組))
二、探究發(fā)現(xiàn),試作體驗。
1、出示例題3:如果上一例中一共有16盆花,還是每5盆一組,最多可以分幾組?多幾盆呢?
t:如果現(xiàn)在變成了16盆花,條件沒變,你還會算嗎?這道題該怎樣列算式呢?誰會算?(板書:16÷5=3(組)??1(盆))
2、改變條件,花盆的總數(shù)變成了17、18、19、20盆,請學生分別再來列算式算一算(寫在自己的本子上)。
t:如果是17、18、19、20盆,還是每5盆一組,那最多可以分幾組?還剩幾盆呢?你會算嗎?怎么列算式?
三 合作交流,試說分享。
1、請學生以小組分工合作的形式,先列式算一算,再討論觀察余數(shù)與除數(shù),說說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
t:前后4人為一小組,分工合作,每人做一題,并相互檢查,看看有沒有漏算,有沒有算錯,看哪一小組最先得出答案。(學生動手寫一寫)
t:現(xiàn)在哪一小組愿意將你們的計算成果和我們大家分享一下呢?(學生匯報,并板書) 17÷5=3(組)??2(人)
18÷5=3(組)??3(人)
19÷5=3(組)??4(人)
20÷5=4(組)
t:看來同學們的計算能力越來越好了。那現(xiàn)在我們來看看黑板上這幾條算式的除數(shù)和余數(shù),誰能來說說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細心的孩子一定發(fā)現(xiàn)了。
預設:除數(shù)比余數(shù)大;除數(shù)是5,余數(shù)可以是0、1、2、3、4.(真棒,你們觀察得真仔細) t:可是,有人不服氣了,我們一起去看看。(出示小精靈的話——不對不對,這只是個巧合,
如果數(shù)大一點,結果肯定就不一樣了。)你們覺得是巧合嗎?好,那現(xiàn)在我們就去驗證一下,讓它輸?shù)男姆诜?,怎樣?有信心嗎?/p>
(增加花盆的總數(shù),分別是21、22、23、24、25盆,讓學生將課本上相應的算式補充完整?!_火車匯報答案。)
21÷5=
22÷5=
23÷5=
24÷5=
25÷5=
2、課件出示所有算式,再來看看除數(shù)和余數(shù),說一說余數(shù)為什么不能是“5”。(提示:被除數(shù)逐漸變大,除數(shù)不變,那余數(shù)呢?除數(shù)是“5”,余數(shù)可能有幾種情況呢?)
3、歸納總結:(1)余數(shù)要小于除數(shù);(2)知道除數(shù)是幾,就能知道余數(shù)可能是幾。
4、改變除數(shù),不改變被除數(shù),讓學生試著做一做。(加深余數(shù)和商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尤其讓學生明白,當知道除數(shù)時,便可以知道余數(shù)可能是幾)
16÷4=
17÷4=
18÷4=
19÷4=
四、知識梳理,適時拓展。
1、判斷題:第52頁的做一做,讓學生判斷,進一步明確“余數(shù)要比除數(shù)小”,并列出正確的豎式。
2、先做第一小題,并請學生說說自己判斷的理由,引導學生理解:被除數(shù)=除數(shù)×商+余數(shù)。
3、解決問題:十月份有31天,十月份有幾個星期?多幾天?
4、拓展延伸,完成填一填。
5、同學們,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你體驗最深的是什么?
板書設計:
有余數(shù)的除法
17÷5=3(組)??2(人)
18÷5=3(組)??3(人)
19÷5=3(組)??4(人)
20÷5=4(組)
余數(shù)一定要比除數(shù)小。
1到五的教學設計篇6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認識比例尺,能根據(jù)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中的兩個量求第三個量。
2、運用比例尺的有關知識,通過測量、繪圖、估算、計算等活動,學會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進一步體會數(shù)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教學重難點:
認識比例尺,能根據(jù)三個量中的兩個量求第三個量,運用比例尺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呈現(xiàn)情境圖
思考、討論。
我家的房屋平面圖
1、比例尺1:100是什么意思?
圖上距離。
2、比例尺=--------------
實際距離。
3、獨立完成p30頁第2、3題。
4、p30頁第4題,怎樣求窗戶的圖上距離?注意比成相成的單位后再計算。
5、指導完成p30頁第5題。
注意求比例尺時,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單位要統(tǒng)一。
p31頁第1題,說明清楚兩地距離一般假設是直線距離,計算時,注意單位換算。
p31頁第2題,自己嘗試獨立完成。
放手讓學生自己研究。
教師對困難的學生加以指導。
試一試。
練一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