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編寫要考慮到教學時間的合理分配,確保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能得到充分的教學時間,一份實用的教案是可以讓我們的課堂更有秩序的,以下是范文社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認識魚的教案推薦7篇,供大家參考。
認識魚的教案篇1
游戲目的:
鞏固整時和半時的認識,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時間觀念,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游戲場景:
此游戲是針對數(shù)學啟蒙、幼小銜接、小學一年級學生的,需要控制好課堂紀律,在老師的配合下完成游戲。
游戲時間:
6分鐘左右。
游戲難度:
較高適合年級:一年級、幼小銜接、數(shù)學啟蒙本游戲適用于教完一年級“認識鐘表"一課的課中。
游戲準備:
須有較大的場地,數(shù)字頭飾,時針、分針的頭飾。
全班游戲過程:
1、師:小朋友,今天時光老人給我們帶來了一份禮物,是一面特殊的大鐘,在哪里呢?讓我們請出鐘面上的12個數(shù)字小精靈。
12名學生分別代表鐘面上的12個數(shù)字,戴上數(shù)字頭飾,按順序在教室內站成一個大圈(教師事先在教室的地板上畫好12個小圓點作為記號。
師:再請出時針和分針。
兩名學生代表時針和分針,戴上相應的頭飾,站到數(shù)字12的前面。表示現(xiàn)在兩根針重合,時間是0時。時針分針分別作自我介紹。
2、師:小朋友,你們聽,時光老人的腳步近了。滴答滴答,我們一起數(shù),滴答滴答.
這時“時針”和“分針”開始有節(jié)奏地走動。
3、在學生有節(jié)奏的滴答聲中,“分針”和“時針”一起停止。
鐘面上的數(shù)字小精靈齊問:幾時了?我們該干什么了?學生齊答。
時針分針繼續(xù)走,在某一時刻停下,再問再答。
可選擇一天中的以下幾個時刻停一停:
6時半:起床
7時:上學
7時半:早鍛煉
8時:上課
11時:吃中飯12時半:上課15時半:放學
17時半:吃晚飯
18時:看少兒節(jié)目
19時:學習
20時半:睡覺。
4、教師作課堂小結:小朋友,我們的一天過得是多么緊張而又豐富呀!當然,只有珍惜時間的人,時間才不會舍棄你,讓我們握緊時間的手,和時間成為好朋友。下面請你說一個你最喜歡的時間,在“鐘面”上來撥一撥。
游戲提示:
由于時間和時刻都是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難度,再加上本節(jié)課的教學對象是一年級學生,他們年齡小、好動、好玩,四十分鐘內易疲勞,注意力易分散。如何把這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本游戲通過把鐘面進行人性化的處理,拉近學生與數(shù)學知識的距離。時間在孩子心目中不再是抽象又枯燥的了,而是那么有趣又親切。不僅如此,此游戲在課外也得到了很好的延伸。經常能看到學生們在課余興致勃勃地玩這個游戲的情景。
認識魚的教案篇2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課本(試用)(浙教版)第五冊p1134135
教材分析:
根據(jù)教材的編排本節(jié)課是《角和直角》將為學生后繼學習《射線和角》做基礎。課本從紅領巾、書本和五角星等實物上的角抽出角的圖形,然后介紹角的各部分名稱。試一試通過對角的動態(tài)變化,讓學生形象的感知角的大小以及角的大小與兩邊的叉開程度有關。直角是特殊的角,生活和生產中常常用到直角的知識,認識直角又是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礎,所以教材安排用三角尺量直角和畫直角的內容,并將它作為本課時的重點。
教材處理:
經過對本節(jié)課的課堂教學實踐,我覺得這樣的安排一節(jié)課的時間遠遠不夠,因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有一個接受和理解的過程。所以我嘗試著想是否能夠將本節(jié)課分兩課時進行,第一課時為《角的初步認識》,第二課時為《直角的認識》。針對第一課時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感知角的大小與角的兩條邊張開大小有關。
2、使學生初步學會用尺畫角,用紙創(chuàng)造角,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3、通過組織學生經歷觀察、操作和實驗等實踐活動,在合作和交流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認識角以及各部分名稱
教學難點:初步感知角的大小和角的兩邊叉開程度有關
教學過程:
一、引入角,了解知識起點
1、小朋友,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會學什么?
2、(這堂課要學習角)在生活中,你看到過、聽到過角嗎?
把你看到的、聽到的告訴大家,指指看角在哪里?
3、拿出三角尺,指一指角,摸一摸,碰一碰有什么感覺?
(尖尖的,有二條線組成┅┅)
4、學生試著畫角。
5、展示所畫的角并評價:你認為這些圖形是角嗎?(由學生分類,并說說理由)
(轉動畫的角)問是不是角?并說說理由(因為形狀沒有變)
(教師選出典型的角并畫在黑板上)
是不是角?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二、教學角的各部分名稱
1、尖尖的一點給它起個名字?(引入頂點概念)直直的線叫什么?(邊)
誰來說說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頂點有什么特點?邊呢?(直直的)
2、閉上眼睛,把角記在腦中。
3、判斷,并說說理由。
()()()()()
三、畫角
1、看原先的角,說說有什么想法?那怎樣畫角?
介紹畫角方法(師畫,先畫出尖尖的一點,再在這一點上畫兩條直直的線)標出頂點和邊。
2、生再次畫角(畫出兩個不同大小的角,并寫出頂點和邊)
四、創(chuàng)造角
1、用圓片。
①這上面有角嗎?你能想辦法創(chuàng)造出一個角嗎?
②合作操作,拿出圓片,以最快的速度創(chuàng)造出一個角,并說說用什么方法創(chuàng)造了角,指出頂點和邊。
(折、剪、先畫再折,直接畫)
2、用長方形
①長方形有幾個角?
②如果剪上刀那角的個數(shù)會有什么變化?
生說,并合作操作。
3、介紹剪法:
五、活動角,感知角大小
1、拉開一邊,另一邊也不動,形成一個角。
2、玩一玩,同桌各拉一個角,比一比誰大?
再拉,比一比誰的???
3、想一想角是怎樣變大,變小的?(拉開變大,合攏變?。?/p>
六、總結:
1、鉛筆盒上有角嗎?
(有角,只不過為了安全才讓它的頂點變圓了)
2、三角尺的角,紅領巾的角,為什么摸上去感覺不一樣?
(材料不同)
3、今天有什么收獲?
設計意圖:
本節(jié)課的設計,我改變了知識呈現(xiàn)的方式,讓學生先說說自己認為的角并畫自己心中的角的樣子。注重從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出發(fā)來展開進行教學,最后抽象出角的特征以及各部分名稱。判斷題中也注重角的邊的特點是直直的以及角的兩條邊可以是不一樣長的,在現(xiàn)實的三角尺上就可以找到原形,通過練習加深了學生的認識。然后的再次畫角以及創(chuàng)造角是學生對原有知識的飛躍。通過拉活動角讓學生感知角的大小和兩邊叉開程度有關,整個過程都讓學生自己去體會,而不是老師怎么樣去教,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學習的主動性和興趣。最后通過對話讓學生知道生活中的角是可以有所改變的以及不同材料制作的角的感覺也會不一樣。這樣,就把所學的知識與生活聯(lián)系,讓學生體會學有用的數(shù)學,數(shù)學的學習是有用的。
認識魚的教案篇3
活動目標:
1、認識眼睛、鼻子和耳朵的用處;
2、懂得愛護自己的眼睛、鼻子和耳朵。
活動準備眼睛、鼻子、耳朵的圖片,熱牛奶一杯、小鳥聲音的磁帶一盒
活動過程:
1、以談話的方式引入主題師:小朋友,你們看看自己身上有些什么?(幼兒自由發(fā)言)師:我們身上有很多東西,可是,有五樣是我們很重要的寶貝,今天我們先來學習三樣,你們想知道是哪三樣嗎?(想)那我讓你們來猜猜謎語,猜猜看是哪三樣!
① 上邊毛,下邊毛,中間一顆黑葡萄(眼睛)
② 一座山,兩個洞,會吹氣來會吸氣(鼻子)
③ 東一片,西一片,到老不相見(耳朵)師:我們剛剛猜出來是哪三樣啦?(眼睛、鼻子和耳朵)
2、教師逐樣講解各五官的名稱、作用,教育幼兒要保護好。
①眼睛師:你們知道眼睛是用來干什么的嗎?(看東西的)請小朋友來看看我們的課室,看看你看到了什么?
師:現(xiàn)在請小朋友用手捂著眼睛,現(xiàn)在又看到了什么?(什么也看不到了)教師小結:我們用眼睛可以看到花、草、樹、木,看到藍天、白云,看到老師、小朋友等等,可是捂上眼睛,就什么也看不見了,眼睛有沒有用啊?(有)對了,眼睛真是個好寶貝,我們要好好愛護它,保護它,知道嗎?
②鼻子師:鼻子可以干什么?(用來聞東西和呼吸)師:現(xiàn)在請小朋友聞聞看,你聞到了什么?(教師出示熱牛奶到幼兒面前)現(xiàn)在請小朋友捏著鼻子,你現(xiàn)在覺得怎么樣?還聞得到東西嗎?(氣透不過來,很難受,也聞不到東西)教師小結:我們用鼻子來呼吸,聞東西,如果捏著鼻子,就會透不了氣,也聞不到氣味,所以我們要好好保護好它,愛護這個好寶貝)③耳朵教師播放小鳥的聲音師:小朋友,你們猜猜什么聲音在響?(小鳥叫)你聽見聲音在什么地方響啊?(讓幼兒找找看聲音的起源處)哇,小朋友真厲害,都能找到小鳥的聲音?。?/p>
現(xiàn)在請小朋友把耳朵捂起來,你們還聽得到聲音嗎?(聽不到)教師小結:我們用耳朵來聽小鳥叫,老師唱歌等等,可是捂上耳朵,就什么也聽不到了,沒有耳朵行不行?(不行)所以我們要保護耳朵,愛護耳朵,知道了嗎?
3、讓幼兒學會保護自己的眼睛、鼻子、耳朵。
師:眼睛、鼻子、耳朵是我們的寶貝,我們應該怎樣愛護它們呢?(讓幼兒自由發(fā)言)教師小結:眼睛不能用臟的手、臟的手帕去揉、去擦,鼻子、耳朵不能用手去摳、去挖。這樣,細菌、小蟲就不會進入我們的寶貝里去了。
認識魚的教案篇4
設計背景
水果是孩子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孩子既熟悉又喜歡,根據(jù)小班孩子的年齡特征和《大綱》要求,本次活動設計都以孩子為主體,讓孩子在樂中學,學中樂,教學設計貼近生活,兒童化,通過編兒歌、游戲等教學方法,增強孩子對水果的認識。
活動目標
1、認識、觀察梨子、蘋果、香蕉等水果。
2、培養(yǎng)幼兒樂意在眾人面前大膽發(fā)言的習慣,學說普通話。
3、以水果的顏色為題材創(chuàng)編兒歌。
重點難點
1、引導孩子認識水果名稱、吃法等。
2、培養(yǎng)學生在大膽積極發(fā)言的習慣。
活動準備
1、準備香蕉、蘋果、橘子、西瓜、梨子等水果實物。
2、準備香蕉、蘋果、橘子、西瓜、梨子等水果的圖片,每個孩子一份(沒有顏色的)。
3、準備一些水果掛飾。
活動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激趣導入
師:今天呀,我們班來了幾位神秘的小客人,她們都藏在玉老師的這個盒子里,孩子們想不想認識他們?可我們一個一個把他們猜出來好嗎?(請個別孩子伸手到盒子里觸摸水果,猜猜是什么,或者是摸到是什么樣的,其他孩子猜。)
二、認識水果
激發(fā)孩子大膽發(fā)言發(fā)展孩子語言能力
請一個孩子上來摸盒子里的水果,師生對話,強調其他孩子注意聽(你摸到的東西是什么形狀?表面光滑嗎?你猜是什么?)把他拿出來。認識這種水果,從顏色、生長環(huán)境、吃法方面讓生認識,強調水果的營養(yǎng)價值。如摸出的是蘋果,可以這樣對話:師:什么水果紅紅的,引導生說:蘋果蘋果紅紅的`。(告訴孩子我們可以這樣通過水果的顏色給他們編兒歌。)
(此環(huán)節(jié)可以請孩子上來觸摸,師生對話猜,全體認識,可以師觸摸,說特征,其他孩子猜。猜出來認識,編兒歌。在學生認識水果的基礎上,在師生的對話過程中有意識的培養(yǎng)孩子的語言發(fā)展能力。)
三、拓展延伸
1、整理練習兒歌。(什么水果…的,…紅紅的。)
2、游戲。發(fā)水果掛飾。請幼兒戴上水果掛飾,練習兒歌。如老師(或個別幼兒)問:“什么水果紅紅的?”戴蘋果掛飾的幼兒則站起來說:“蘋果蘋果紅紅的?!贝髌渌鼟祜椀?幼兒則不可以站起來。
3、鼓勵孩子把其他認識的水果也把它編進兒歌。
四、鼓勵幼兒把自己編的兒歌回家念給爸爸媽媽聽。并把沒有涂上顏色的水果圖涂上顏色。
教學反思
1、教學設計貼近生活,尊重孩子的主體地位。(發(fā)展學生動手能力、孩子有說的機會,有想象的空間會)
2、教學設計兒童化,游戲貫穿課堂,激發(fā)孩子的學習興趣。
3、由于在教學過程中,過于偏重于發(fā)展孩子的語言能力,在第二環(huán)節(jié)花的時間較多,因此在涂色的環(huán)節(jié)沒有在課堂上完成。
認識魚的教案篇5
活動目標:
1、認識我國傳統(tǒng)的冬至節(jié),知道冬至的由來。
2、知道冬至是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
3、深刻對祖國的認識,知道我國是一個有悠久文化傳統(tǒng)的'民族。
活動內容:
1、綜合:冬至我知道
2、科學:白天短、黑夜長
3、讓孩子知道冬至是冬天真正來臨的日子。并了解一些冬至要吃的食物有哪些?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包餃子、喝冬釀酒、吃餛飩憶西施等,讓孩子感受到冬至的節(jié)氣。
附兒歌:《冬至到》
冬至到,冬至到;
南餛飩,北方餃;
曖曖和和吃一碗,保你耳朵凍不掉。
冬至到,冬至到,
敬祖宗,把墓掃;
會親訪友拜老師;平安幸福樂陶陶。
冬至到,冬至到,
這一夜,最長了;
甜甜蜜蜜睡一覺;明天太陽會更好。
認識魚的教案篇6
?除法豎式的認識》是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教學內容,是學生學習有余數(shù)除法的開始,本節(jié)課是有余數(shù)除法的第二課時,因此我想讓學生在具體的情景中,理解除法豎式的意義,知道除法豎式各部分的名稱,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除法豎式的認識》教學反思。
我在設計教案時,把教學重點確定為掌握除法豎式的寫法及除法豎式的計算方法,我安排了這樣幾個層次教學:
一、通過復習引入,有12根小棒,每四根分一組可分幾組?我們怎樣解決這個問題?(1)擺小棒。(2) 畫一畫,圈一圈。怎樣列式?還可以列豎式計算。導入新課。
二、新授部分。除法豎式該按怎樣的順序寫?為什么要這樣寫?在教除法豎式的認識備課時,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我和我們學校的數(shù)學老師探討,上網(wǎng)查詢,說法各異。我覺得除法豎式的格式與加法、減法和乘法都不一樣,學習起來有一定難度。因此怎樣讓學生自然的記住除法豎式的順序。課堂上我創(chuàng)設了一個情景,學生學習效果很好。
根據(jù)學生寫的除法豎式對比的寫出正確的除法豎式,“廠”是豎式的除號,好像“廠房”的“廠”字,教學反思《《除法豎式的認識》教學反思》。被除數(shù)住在房子里面,除數(shù)住在窗口,表示把總數(shù)進行平均分。商住在房頂,要和被除數(shù)的個位對齊,把分得的結果就寫在橫線的上面,這條橫線和加減法的橫線一樣也相當于等號的意思。
接著我又追問:商寫在什么地方?它表示什么?(讓學生觀察擺小棒,分掉多少根?12根寫在豎式被除數(shù)的下面.再觀察分掉12跟后還剩下多少根?在豎式上我們能不能看出剩下多少根?剩下的寫在豎式的什么地方)完成了豎式再介紹各部分名稱,每個數(shù)的表示意義。
通過這節(jié)課也讓我明白了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對教學的難易程度要有預見性,對于學生不容易接受的難點要事先設計更可行更有效的教學方式,這樣才能教的輕松,學生也學得輕松,從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練習部分,我設計將后面的練習作為一系列的闖關題出現(xiàn),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其能在高層次上積極思維,不斷閃要智慧的光芒。當學生得出結論的時候,我總要問他們還有沒有其他的意見和想法,鼓勵學生敢于發(fā)表自己獨特的見解,促進學生新觀點、新方法、新創(chuàng)意的生成。
結束了除法豎式的認識的教學后,我覺得自己在這節(jié)課上把握得較好的幾個地方就是前面新授的部分讓學生自己試著寫出除法豎式,講解得比較到位和詳細,學生基本上都掌握了這種方法;還有就是除法豎式中每一部分表示的意義,加深了學生對除法豎式的理解。我也同時認識到自己教學過程中的幾點不足:
一是臨場應變能力應當加強,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即使是自己為了某些外在的`原因要趕進度,也要力求自己授課語言的準確性!如果出現(xiàn)了口誤的地方,應當及時的改正。
另外應當注意再多聽聽孩子的聲音,了解他們的想法,不管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然后從這中間去找解決如何更好的傳授知識的問題。
還需要注意的是要求學生回答問題的嚴謹和完整性,從小培養(yǎng)他們養(yǎng)成這個良好的習慣,對以后做應用題也是很有好處的。
認識魚的教案篇7
教學內容:課本31頁例7、32頁例8。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借助生活中的具體物體,學生感知和了解噸的含義,初步建立某些物體1噸重的觀念。
2、知道1噸=1000千克,并能進行質量單位間的簡單換算。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比較和猜想推理等活動,學生具有對物體質量估測意識和能力,能在實際生活中解決一些相關的問題。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感悟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經。
教學重點:初步建立1噸的觀念,能進行噸與千克的簡單換算。
教學難點:通過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體1噸重的觀念。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20千克的水1桶,一捆10千克的書。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知
1、同學們,截止到目前,我們已經認識了哪兩個質量單位?千之間存在著什么樣的關系?
板書:1千克=1000克
2、練習:填合適的單位。
師:目前地球上最重的動物是什么呢?(藍鯨)
出示藍鯨資料,學生閱讀。
師:課件中藍鯨的重量用噸作單質量單位噸。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認識這個新的質量單位噸(板書:噸的認識)。
?設計意圖】借助學生喜愛的熟悉的動物們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幫助學生回憶已學過的質量單位克與千克。又用藍鯨的資料引出質量單位“噸”。
二、活動體驗、建構新知。
師:你在哪里見過或聽過生活中用噸作單位的物品嗎?出示集裝箱和一節(jié)火節(jié)的載質量。
1、初步認識1噸有多重
一個學生的體重是25千克,4個學生的體重是()千克,40個學生的體重是()千克,也就是1噸。
1只北極熊約重500千克,兩只北極熊約有()千克,也就是()噸。
(出示課本圖片)引導學生觀察10袋大米,每袋重100千克,2袋重200千克……,10袋是1000千克,就是1噸。板書:1噸=1000千克。
一袋大米重10千克,10袋重100千克,100袋重1000千克,就是1噸。
2、活動體驗1噸有多重
③一只東北虎250千克,()只是1噸。
④分組匯報結果。
小組活動
(1)每小組可以準備一桶水、一捆書、一位同學體重等不同的物品。
(2)每位同學親自抱一抱、抬一抬、背一背。
(3)通過算一算、估一估得出多少同樣的物品質量是1噸。
(4)分組匯報結果。
同學們,這了不起,通過自己的推算,順利解決了問題,感受了1噸。
?設計意圖】先由全班共同體驗,使學生親身感知1噸的重量,為后面的分組體驗起到引導和示范作用。接下來的分組體驗材料讓學生自主選擇日常熟悉的物品,通過小組合作交流活動,讓學生經歷操作、推算、交流、想象等體驗過程,進一步強化對1噸的'認識,形成1噸的質量觀念。
3、噸和千克的換算。
(1)課件出示例8。
4噸=()千克3000千克=()噸
(2)學生獨立思考填空。
(3)組內交流后,匯報換算推理過程。
(4)完成課本第32頁做一做。
一只大象重6000千克,也就是(6)噸。一輛卡車載質量5噸,也就是(5000)千克。
?設計意圖】噸和千克之間的單位換算與“千米和米”相同,難度不大,因此可以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
三、加強練習、鞏固提高
(1)課本第34頁第1題連線。
這是一道連線題,通過練習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質量單位千克、噸的感受。學生先獨立連線,再集體交流。
(2)課本第34頁第2題填上合適的單位。
先讓學生獨立練習,再交流反饋,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對最后一題要告訴同學們要填長度單位千米。
(3)課本第34頁第3題
學生根據(jù)質量單位噸和千克之間的關系進行單位換算和簡單計算,明確在計算前要統(tǒng)一單位。
(4)課本第34頁第4題解決問題。
鍛練同學們的理解能力和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設計意圖】通過多樣化的練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所學的質量單位噸和千克的換算和簡單計算的方法,進一步建立噸的質量觀念,并能在有關質量單位的實際生活中解決相應問題。運用噸的知識的數(shù)學實踐活動,將知識的獲取由課內延伸到課外,使學生感受到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四、歸納總結、拓展延伸。
1.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你有什么收獲?
2、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噸。如果每月少用1噸水,你認為能做到嗎?和爸爸媽媽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節(jié)水方法?
五、板書設計:
噸的認識
1千克=1000克
計量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質量,通常用噸(t)作單位。
1噸=1000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