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讀后感,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學(xué)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情節(jié)發(fā)展,以及作者的用詞和寫作技巧,寫讀后感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情感表達和人物性格,增進我們的人生智慧,范文社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關(guān)于文化的讀后感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關(guān)于文化的讀后感篇1
讀《文化苦旅》這本書,我感受最深,也是最大的,就是:“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個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xiāng)?!?/p>
我想,每一個中國人都會有這種感覺,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人和文化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作者余秋雨先生認為:“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熏染造成的,要擺脫也擺脫不?!蔽蚁?,這個原因?qū)γ恳粋€中國人來說,同樣適合。
我們?nèi)ツ骋粋€地方參觀旅游,都總會不自覺地回想那里的一切,主人是誰,修建的目的,發(fā)生過的歷史事件,何許人也曾經(jīng)到過這里等等。這樣,就在這一瞬間,把人、歷史、自然渾沌地交融在一起,歷史的滄桑感與人生的滄桑感便籠罩在每一位參觀者的全身,歷史古跡所蘊藏著的精神與文化也就能嘩的一聲奔瀉而出,使每一位參觀者都好像親身經(jīng)歷過一定的歷史事件,無端地感動,無端地喟嘆。
譬如說,我們路過汨羅江,總會在百感交集之中擠出一聲來源久遠的喟嘆。既羨慕沉睡江底的閑散,又恨楚國忠臣的輕生;既有感于物換星移的短促,又興幸楚臣的精神沒有隨流水而長逝;既嘆惜滔滔江水的無情,又因身為炎黃子孫而驕傲……這眾多的感慨,全是因為楚臣遇到汨羅。我們看到汨羅,就想到它的主人,感受到他的愛國精神與浪漫詩篇。
又如,我們?nèi)⒂^長城。長城,之所以能成為我國的象征,就是因為它一直肩負起保家衛(wèi)國的責任。走在長城上,似乎能清晰地感覺到無數(shù)英靈在抗擊匈奴時的勇猛,倒下前轉(zhuǎn)過頭給熟悉的大地投去的目光以及那亙古不變的黑色的眼睛?!安坏介L城非好漢”這一口號的提出,大概也是來自一個簡單的愿望:把中華民族的精神歷代相存。而不懂得這一切,長城,中國的長城,只不過是一條長長的土堆兒而已。
大概,每一處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需要一些歷史事件才能得以豐富,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古跡,陳年的石頭和木塊也才能深深的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而文人的作用,也就是把古跡封存久遠的文化內(nèi)涵與人類精神感悟出來。因此,文人也是豐富歷史古跡的內(nèi)涵的要素。沒有歷史事件與人物,人們對于無論有著任何意義的景觀都只會有:“自然的力量多大?。 被蛘摺肮湃说闹腔叟c技術(shù)多高??!”之類單純的贊嘆,而永遠也不會有更層次的感慨。旅游的更高層次,就是要領(lǐng)悟我們祖先的精神,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來的傳統(tǒng)精神。
關(guān)于文化的讀后感篇2
?自序》的語言淺顯易懂,活潑風趣,頗有一番自我調(diào)侃的味道,也定格了整本書的語言風格。作者由自身感慨作學(xué)問的不易,雖然如今功成名就,卻使他在長年累月“埋首于磚塊般典籍之中”,突感自己蒼老許多,于是就有了出游的想法,更有紐約大學(xué)一位比他大二十歲的教授冒險般地中國游經(jīng)歷,促成他出游的決心和計劃,也成就了這本書作。
更有趣的是作者對出游做了一個經(jīng)濟實惠的打算,以講學(xué)的形式一路走來,作者也在暗笑“自己將成為靠賣藝闖蕩江湖的流浪藝人”。作者把這次出游當作一次人生的經(jīng)歷。一句話表明了作者豁達、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使讀者感受到這位學(xué)者話中自然流露出的生活情趣,讓人倍感親切。
在《自序》中作者還這樣寫到:“我發(fā)現(xiàn)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說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指明作者要去尋訪哪里?又將告訴讀者什么?讓人明白了為什么書名為《文化苦旅》,作者向讀者講述的不僅僅是一個人文景觀,更多的是這個景觀背后的歷史故事,延伸開去的文化內(nèi)涵,書中也不只是作者對這些人文景觀的概括,更多是這個景觀在歷史長河中的經(jīng)歷對作者的沖擊,曾經(jīng)的輝煌與現(xiàn)在落破的強烈對比在作者心中所產(chǎn)生的“沖撞”。一個“苦”字道出作者在這種“沖撞”下的心情,作為一個學(xué)者對祖國燦爛古老文化的崇拜與現(xiàn)實和現(xiàn)狀的惋惜與無奈。嘆息中感概一個國家衰敗時的悲慘,在外來侵略者的蹂躪中殘喘息;感概著一個民族在愚昧無知的人手中由鼎盛輝煌,走向衰敗落后。這些無知的人毀滅了一個民族的古老文明,對民族文化進行無法挽回的摧殘。向讀者講述著歷史,傳達著對年輕后輩的希望。
?自序》的最后作者寫到:“我無法不老,但我還有可能年輕。我不敢對我們過于龐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卻希望自己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后的回味,焦灼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边@段表明了作者對文化未來的苦慮,對年輕一代提出了希望。結(jié)尾作者說:“當然,希望也只是希望罷了,何
況這實在已是一種奢望?!蹦敲醋髡叩南M鞘裁茨??都融于這本書中,他的希望會是一種奢望嗎?細細品讀,體會作者的“苦心”吧!
關(guān)于文化的讀后感篇3
報紙上說我寫書寫得輕松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累活,一提筆就感到年歲徒增,不管是春溫秋肅,還是大喜悅大悲憤,最后總得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也難怪,看這本書要慢,要細,里面的思考,非常人所思,非常人所見。他筆下的《風雨天一閣》我記憶猶新,一個人,不!一個家族背負著堅守一座藏書樓的命運,范欽讓偌大的中國留下了一座藏書樓,保留到現(xiàn)在。別的藏書家有,藏書也有,但沒過幾代,歷史的風塵就將它們掩埋了。但是,范氏天一閣留下了,靠的是什么,是執(zhí)著,堅定,還是如余秋雨說的超越意氣,嗜好,才情,甚至時間的意志力。這種意志力體現(xiàn)在哪兒他曾毫不客氣地頂撞過權(quán)勢極盛的皇親郭勛,為此遭廷杖,下監(jiān)獄,他似乎什么都毫不顧惜,在仕途上耿直不阿,最后連權(quán)奸嚴氏都奈何不了他。一個成功的藏書家在人格上至少是一個強健的人。余秋雨在這里總結(jié)道。
看到這,反思一下,我們這些讀書人,如果生在那個年代,身為一個藏書家,會像范欽一樣嗎我想不會,范欽身上的毅力,乍看下的不近人情,讓我們來,難!我們是學(xué)生,讀書,寫字,意志力不能少,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幾個呢在挫折面前,爬起來的又有誰學(xué)成后,又為了什么這不正是我們該思索的。
繼續(xù)往下看,我又發(fā)現(xiàn)了一樁怪事:80高齡的范欽終于快走到生命的盡頭,在他分家產(chǎn)時,將其分為兩份,或是藏書樓,或是萬兩白銀。他讓后代去選擇。我想,如果讓我選,讓大家來選,會選哪個呢要么拿著白銀萬兩,逍遙快活一生,要么死守一座藏書樓,世世代代。說句實話,范老爺此舉不失為一個好辦法,我也十分欽佩這個相隔我好幾百年的古人。也正因為這樣,天一閣留下了。但這是一個難題,我在思索:如果把此事擱在今天,不攙假,誰會鋌而走險,誰會選擇天一閣,包括我。不過,奇跡般的,他的大兒子范大沖愿繼承天一閣。這是現(xiàn)實,不是故事。
讀到這,又讓我想起另一個片段,希臘神話中,海洋女神對想?yún)⒓犹芈逡翍?zhàn)爭的兒子阿格琉斯說:如果你參戰(zhàn),會戰(zhàn)死沙場,但流芳百世;如果你不出征,會平安一生,老死后便從人們的記憶中抹去。阿格琉斯最終戰(zhàn)死沙場,但是因為他,希臘盟軍勝利了。世上也正因為有這樣的人,世界才有了燦爛的歷史文化。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讓我感受倍深,感受到了中國的文化人身上的良知和意志力。也讓我深深體驗了開卷有益。
關(guān)于文化的讀后感篇4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處處都有值得人去思考的地方,如果說中國文化是太平洋的話,那么余秋雨就是一個航海家,而我也勉強算得上是他的小追隨者。
一路上,余秋雨引領(lǐng)著我去踏遍祖國的大江南北,領(lǐng)略著大自然的美好風光,深思著中國文化的發(fā)展。他的探索之旅不像陳景潤那樣在字母的世界中遨游,可以說是飛翔,從山腳飛向山頂,從江南飛向那更遠的地方。.版權(quán)所有
第一站,我們來到了道士塔。青磚黃泥,這再普通不過;細細探探,才知道它大有玄機,可是這也是一種恥辱。道士塔只是個普通的佛教地方,可當那王道士開掘了一門永久性學(xué)問的洞穴后,這兒再也不普通。王道士也成了達官貴人寵的“妃”,王道士的古文物,不,是正用在阿諛逢迎的官場的中國的古文物,它們的清白也漸漸被抹黑,更糟的是:外國友人的不客氣,王道士的傻笑,中國古文物就此一車一車地安全運出國境,王道士與外國友人的寒暄,唉!傷心欲絕!經(jīng)歷如此難堪的旅途,思的多了,得的也多了。
再乘船去那個三峽吧,離開道士塔,去找李白和劉備罷了。也許三峽之流正是為了這兩股主流而日夜不息地爭流著。放眼現(xiàn)在,三峽大壩工程的逐步完工,中國人逐漸滿足了自己對能源的需求,這無不是三峽的功勞。無論怎樣,三峽蘊藏著無限的能源和智慧。
苦旅,也不算太苦,只是思想上受點兒跌宕而已。對文化的追思和探索是無休止的,那是因為人生也是個無休止的邊界。就正如智者說“不在乎你擁有多少錢,就在乎你花了多少錢。”同樣不在乎你有多聰明的頭腦,就在乎了有多少有內(nèi)涵的思想,好的思想多了,人就富了。
不管是春溫秋肅,還是大喜大悲,最后都是要閉上眼睛,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罷了。
關(guān)于文化的讀后感篇5
蝴蝶的美麗源自黑暗束縛中無數(shù)次的蠕動,掙扎,破繭而出的是令人驚艷的新生命;流星的美麗源自相互間劇烈的碰撞,劃過天際的是生命華美的綻放。
輝煌的勝利成就了生命的高度,而成功的背后卻浸透著奮斗的淚泉,灑滿了犧牲的血雨。決勝,在看不見的地方,它可能是水滴石穿的執(zhí)著,可能是小草破土而出的力量,可能在我們勇敢前行的每個腳印里。
中華五千年文化源遠流長,而這其中的波折也跟其歷史的長度成正比。幾經(jīng)波折,不斷改變,改進,創(chuàng)新,變革。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澀的,而文人們要在這文化的苦旅中前行更是非常的艱難。他們中,有不少人沉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中,從此銷聲匿跡。但也有一些人,憑借著自身的堅忍與頑強成功了,每名佳作都流傳千年。正如書中柳侯祠的主人柳宗元。
沿著歷史的長河漫步,易安居士在孤獨中化悲痛為力量,與低徊婉轉(zhuǎn)中吟唱出了“綠肥紅瘦”的絕妙辭章;東坡居士樂觀曠達,屢遭貶謫,以樂觀幽默化解人生的痛苦,于曠遠中留下“大江東去浪淘盡”的千古絕唱;遠離了春花秋月的李煜在東風又起的小樓上吟唱“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悲歌,萬千愁怨在堅強的默然承受中成就了詞帝的盛名。
他們,有著我們不曾深切體味的孤獨和痛苦,然而沉默里的那份堅忍和承受讓他們積蓄了生命的力量。最終,生命如煙花般催然綻放!
塞外飛沙,冷風拂面,蘇武北海牧羊,飲雪吞氈,在冰天雪地中苦忍19載,一顆赤膽忠心如烈火般未曾冷卻。遠離故國山河,卻不移心中那份守望的精神,富貴不淫,威武不屈,他用一個大丈夫頂天立地的脊梁擔當起人間大義,鑄就了千古忠魂。是信念,讓他堅守;是責任,讓他擔當。蘇武仿若空谷幽蘭,志潔行芳,一股幽香永駐人間。
每當我們羨慕別人的非凡成就時,是否清楚,在這勝利的背后,有著我們看不到的無法想像的艱辛。成功,不是一日就可完成的,它需要我們一點一滴的努力付出,淚水,汗水,甚至是我們鮮紅的血液,都是取得輝煌勝利的滋養(yǎng)劑。
其實,那些隱藏在背后的堅持、忍耐中的執(zhí)著才是決定勝利的地方。
關(guān)于文化的讀后感篇6
徜徉在一書架散文著作之間,我的心在猶豫,手已經(jīng)不由自主地取下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剛剛翻開第一頁,就追隨著他掉入那華麗的摸不著邊際的文字宮殿。我一動不動,心卻已背上行囊,和他一起天南地北地游蕩。冷落了幾百年的古戰(zhàn)場烽火重現(xiàn),敦煌的黃沙中分明有赤腳的飛天在起舞,靈秀的蘇州偏偏在雨中低聲哭泣……
讀著余秋雨先生的文字,我就像在某處古跡放飛著心靈,讓它隨藝術(shù)的激流沖刷每一種文化,讓它與古老中國的文化相碰撞!我的心卻被撞痛了,因為這文化承載著太沉重的歷史,太滄桑的過去……
余先生是一位幸運的苦行者,中東焚天的戰(zhàn)火中,冰島封天的嚴寒中,昔日羅馬悲壯的斗獸場前,都印下了他清瘦的身影。說他幸運,是因為他總是在最佳的時刻巧遇文化,大雨來到寧波講課,就遇上天一閣開放;黑暗中迷路,卻無意中經(jīng)過但丁故居。而細心的他又總能從眼前的蛛絲馬跡中看到深遠的歷史,深刻的思想在穩(wěn)重的文筆下交匯成河,征服了饑渴的讀者,在華美中益顯沉重,深邃中帶有感性,像茶一樣,幾番品讀,仍有余香再口。
余先生又是心痛的,因為他必須一次次駐足曾經(jīng)失去的輝煌,一次次仰望歷史遺留下來的滄桑。最是痛心在敦煌,于敦煌漫天的黃沙中,我真想隨余秋雨先生一起跪下,向那個斯坦因跪下。這不僅僅是一種文化,它彰顯的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傳遞的是一個民族的內(nèi)涵!為什么?為什么敦煌要生在那個時代?為什么一個上下五千年的民族卻沒有一雙智慧的雙眼,沒有一腔為民族文化而生的熱情?我好恨,好恨自己為什么不早生一個世紀,與那位漠然麻木的王道士對峙,我相信我的沖動可以讓他蘇醒!
就這樣,敦煌一步步走著,文化一點點殘缺著;就這樣,我們的祖先,他們精神上的財富一點點地流失著。我不知道,我跪在斯坦因面前要說些什么,也許語無倫次的我只能瞪著血紅的眼睛在凄艷的晚霞中與他對視!我愿讓大漠的朔風將我與他吹成一塑雕像,立在黃沙漫天的敦煌,我愿與他對視千年!讓我用這種方式阻止他們對敦煌文化的吞噬吧!我——只能如此!
總是心存幻想,也許,眼前的一切輝煌與滄桑,都是冥冥之中歷史早已安排好的一場戲;,讓藝術(shù)活生生地為后人演繹吧!
仍在追隨著余秋雨先生,讓心在歷史古跡中游蕩,我在心中祭奠曾經(jīng)的輝煌與滄桑!
關(guān)于文化的讀后感篇7
手捧一本《文化苦旅》,隨著作者的筆觸在字里行間中游歷了大半個中國。旅行結(jié)束,本應(yīng)陶醉于祖國的壯麗山河、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然而我卻無法使自己陶醉,心頭莫名地涌出一種苦澀的感覺。我一直對《文化苦旅》中的“苦”字百思不知其義,起初認為無非是指旅行的勞苦,現(xiàn)在才發(fā)覺這實在過于幼稚的理解。其實,苦于身無所謂苦,苦于心才實為苦。作者曾感慨:“文人似乎注定要與苦旅連在一起。”我以為,這乃是文人的財富。苦澀過后總會留下一絲回味,對歷史的感悟,對文化的理解,對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這苦澀后的回味中了。
秋雨先生說:“如果說人生是一條一劃而成的線,那么具有留存價值的只能是一些點。”是的,人生無非是漫長歷史的一個縮影。歷史從古代走到今天,還要繼續(xù)走下去。歷史的足跡卻成了無數(shù)人一生的執(zhí)著追求。歷史的魅力便在于它的足跡總是隱藏在山水之間,難于尋找。所以沒有博大的歷史情懷,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的人是永遠不會找到這些無價之寶的。無疑,余秋雨教授是“探寶”的勝利者,他的收獲便是這本《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帶領(lǐng)著我在歷史長河中漫游。我們面前出現(xiàn)曾在歷史舞臺上演出過的一幕威武雄壯的活劇,一個個偉在大的人物出現(xiàn)了,他們的身上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的良知和高尚的人格,但他們中的多數(shù)還是逃脫不掉那悲劇性的結(jié)局。我的心被打碎了!但這破碎的心卻真的讀懂了中國文化。當莫高窟出土了大批極具研究價值的敦煌文物時,人們在為歷史喝彩。然而歷史卻上演了一幕極其荒誕的鬧劇,讓外國人大搖大擺地將一本本一箱箱的珍貴文物搬到了他們的博物館里。或許歷史是要故意磨礪一下那些過于執(zhí)著的歷史學(xué)家們,讓他們只能憑借外國博物館提供的微縮膠卷來研究生長在中國的敦煌學(xué)。啼笑皆非的同時,我們不得不反問歷史,這種磨礪的代價是否太大了?當然,這部歷史更多地留給我的是對人生的思索。
“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感到引發(fā)出人生淪桑感?!边@是作者的感嘆,也是對讀者的啟示。人的一生也是一段歷史。人生之路是彎彎曲曲;回頭看一眼留下的足跡,自豪的同時難免感到一絲惆悵。因為無論你擁有多么輝煌的成功,卻總會留下這樣或那樣的遺憾。作者在山水之間跋涉是為了錄求歷史的足跡,文化的靈魂;我們在生活中跋涉則是為了錄求人生的真諦。
讀過《文化苦旅》,留下了苦澀后的回味;那么度過漫長人生后,我們又將留下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