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范文熱門7篇

時間:2022-04-13 作者:Kris 讀后感

讀書的過程是非常重要的,也不要忘記及時記錄自己的所思所想哦,那么相關的讀后感該如何寫呢?以下是范文社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關于《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范文熱門,以供參考。

關于《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范文熱門7篇

關于《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范文熱門1

親愛的安德烈,一本母子三年互通書信的書。然而這本書中的交談卻并非日?,嵤拢嗟氖且环N對文化,對人生,對社會,對民主制度的思考與探討。母親與兒子之間的探討。

雖然我的母親她在我心中永遠偉大,無人可取代。但是我是有些許羨慕安德烈,能有可作為知己的母親。讓我驚訝的是,安德烈在他20歲的年紀,竟有如此的思想。民主與自由,這也是他與身在德國的朋友經(jīng)常談論的話題。然而在我們中國,可以看到的是,到處是迷惘,沉淪,麻木的青年一代,包括我自己,總認為政治離我太遠,自由,又是什么東西。也許是一直生活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中,我們已經(jīng)習以為常。什么是自由?能交談,能旅游,能運動,能選擇,這就是自由嗎?可是言論自由,選舉自由,我們沒有。然而,沒有言論自由,對于我們大多數(shù)來說,仍然不算是什么壞事,我們無所謂,是因為我們根本沒有思想的自由,社會也并沒有鼓勵我們青少年去思考我們的制度,我們的社會希望的是,你接受,習慣并服從這個制度吧。當一個社會禁錮了人們的言論,禁錮了人們的思想,這個社會還能發(fā)展嗎?不是死水一潭嗎?

文化,是個很沉重的東西,沉重的文化,決定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格調。經(jīng)歷了納粹之后的德國,是嚴謹,低調的,同時又深深懺悔的。人們甚至不愿意去觸碰那段歷史。我想至少這點,讓我對這個日耳曼民族深深的喜愛,深深的敬仰。對于納粹所犯下的罪行,他們能夠深深懺悔,并一直牢記于心。日本與之相比,又如何。

我們的文化呢?中國的文化是什么?身處國外,我能引以自豪的是什么?我想,只有我們悠久的5000的歷史了??墒怯凭玫臍v史并不是我們的文化,歷史已成過往,歷史沉淀下來的有什么?我看到的是我們青年一代的中庸,隱忍,浮躁,麻木,沒有思想。甚至我自己都活在迷茫與麻木中。沒有了思想的文化,沒有了思想的社會,多么可怕!

人文關懷這點是龍應臺,這位曾經(jīng)的文化部長,一直在書中反復提到的。人文關懷,是什么?我個人的看法是,是在一種文化下,人與人之間的那種和諧的交流,社會對身處此社會之下的人們的一種態(tài)度。百度如此解釋,“人文關懷,一般認為發(fā)端于西方的人文主義傳統(tǒng),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價值,要求人的個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關懷人的精神生活等?!苯酉聛硎情L篇累牘的社會主義下的人文關懷政策,當然少不了領袖的人文關懷,再配上人文關懷圖片。個性的自由解放,尊重人的理性思考,這些,在我們中國可以看到嗎?主流媒體每天將那些毫無意義的新聞以及評論以各種方式灌入我們腦中,充斥我們的視線,麻木我們的思想。談何思想的自由解放,又談何尊重理性思考?我們的人民缺乏批判性,缺乏質疑與反抗性,這不都是在中國這個社會制度的人文關懷下的結果嗎?

最近突然悟了一句話: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張愛玲說這句話時是以一顆女人的心態(tài),在見過無數(shù)次的個性簽名以及轉載后,讓我覺得這句話是在很酸很膩?,F(xiàn)在想來,這句話說的很對。因為體會過痛苦,受過創(chuàng)傷,所以懂得深受苦難的人。因為懂得,所以有悲憫之心,所以以這顆慈悲之心去關懷他人。若普天下人人可以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想來這世間便多了許多和諧,少了許多傷痛。

關于《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范文熱門2

龍先生的《孩子你慢慢來》中的安安才幾歲,一個剛開始做母親的媽媽充滿欣喜和好奇的看著兒子的成長,歲月悠悠,可愛的安安已長成親愛的安德烈,在《親愛的安德烈》中,母子的書信交流,龍應臺對正處于叛逆的青春期孩子的教育給我深刻的啟示。

讀了龍應臺的《親愛的安德烈》,我有一種找到了知音的感覺,更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書中那些關于父母與子女的關系的描寫,那些在我獨到的見解令我耳目一新,書中那個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爛漫的安德烈更是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此書中作者討論的話題包羅萬象,例如對感情世界的迷惑、自我價值的追結、對全球化的看法及討論,也有讀者的回應引申出人省思的議論。不僅動人,而且滌蕩人的胸懷啊!

現(xiàn)實生活中,孩子的教育問題令多少人有一種難以名狀的壓抑?身為教師的我也不知道如何去觸動孩子的心靈,《親愛的安德烈》中母子之間的睿智對話,觸及了我的神經(jīng)。

從這本書中,我看到了對孩子的尊重和肯定是多么的重要:菲力浦在第34封信《獨立宣言》中總結歸納出一個非常精辟的結論:歐洲人看人是看年齡的,只要滿十四歲了,連老師也要用“您”來稱呼學生。但是,中國的家長和老師卻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齡,而是刻意的去強調輩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經(jīng)長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媽媽或是老師身邊,他的身份就永遠只能是“孩子”,永遠不能得到尊重,永遠只能選擇服從。難道在中國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個成人們隨身攜帶的物件?中國人之所以不肯尊稱一個14歲以上的少年為“您”,僅僅是為了保全那點少的可憐的面子嗎?順著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發(fā)現(xiàn)了一點,那就是中國的父母在夸贊孩子時總是對他的父母說:“你的兒子真厲害!”,“你的女兒真棒!”……諸如此類,真是可笑,這到底在夸誰呢?由此看來,在東西方在對待孩子的觀念真的有著巨大的差異。

其中最令我感動的篇章是《給河馬刷牙》,內(nèi)容是作者安德烈對他的母親說:“我覺得我將來的事業(yè)一定比不上你和爸爸……,要接受一個事實,那就是,你有一個極其平庸的兒子?!倍垜_回答:“對我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我要你用功讀書,不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能擁有有選擇的權利……”“平庸”是跟別人比,“心靈的安適”是跟自己比。

我們最終極的負責對象,千山萬水走到最后,還是“自己”二字。讀完這一段,龍應臺對要求兒子讀書的精辟詮釋,帶出另一種想法,“用功讀書”其實是讓自己有更好、更多的選擇權。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而不是為了謀生,這才會在心中產(chǎn)生成就感,而成就感會給我們快樂。為了傳遞這一信息,我也特意讓女兒也讀一讀這本書,特別是對于龍應臺關于“讀書”的精辟見解,我們母子之間還進行了一次討論:想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就必須具備一定的競爭能力,就必須努力學好本領。為了將來的快樂,今天必須用功讀書??磥怼坝霉ψx書”并不是我們中國孩子的“專利”,我們崇羨的西方人要用功讀書。

關于《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范文熱門3

《親愛的安德烈》,第一次聽到這個書名是在學校舉辦的青年教師讀書沙龍活動中,有那么一位教師介紹了這么一本書。此書是知名作家龍應臺和18歲兒子安德烈合著的,書中收錄了母子之間三十多封書信。通過閱讀我知道這書里不是母子之間互道思念、感恩之情,而是母子兩人對價值觀、社會觀等問題的討論,向我們真實地展現(xiàn)了兩代人不同的思想觀念。在信中,可以這樣說兒子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的認真;母親有八分的認真,二分的知性懷疑;兒子對母親嘲笑有加,母親對兒子認真研究。

安德烈十四歲的時候,龍應臺離開歐洲,前往臺北任職。等她御任回來,已是十八歲的兒子坐在桌子另一邊,有點“冷”地看著她。他們之間似乎有了一座無形的墻,她知道兒子愛她,但并不喜歡她。兩代人,年齡相差三十年;兩國人,中間隔著東西文化。媽媽不能理解兒子,兒子也不能理解媽媽,于是,他們用三年的時間互相通信,以書信的方式進入對方的生活、世界和心靈。用安德烈的話說,剛開始時,母子之間的異議和情緒就像“猛獸出閘”樣被釋放出來,浮上了表面。隨著時間流逝,三年后,他才突然察覺到,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他和母親有了連結,而這又是絕大部分人一生中不會有的東西。他和母親不會每天重復不痛不癢的問候,不會頂著“愛”的名義去做一些違背內(nèi)心的事。

也許是受東方文化的影響,尤其是中國文化的影響,龍應臺雖旅居海外多年,但還是一位不免帶有些許“中國特色”的母親,她羨慕人家二十一歲的女兒和母親手挽著手親密地逛街,十八歲的兒子很乖地坐在母親身邊陪著母親訪友,跟母親有說有笑,因而當知道兒子到上海去做暑期實習,她也興高采烈地把自己的研究行程安排到上海。并快樂地想象著母子三人共處一室,是多么幸福。然而兒子卻說好不容易可以有自己獨立的空間,為什么又要和媽住在一起。雖失望,但最終還是放棄了和兒子共處一室的初衷,并且看到兒子凌亂的臥室時,也絕不整理。無疑,龍應臺已不是一個典型的亞洲母親,或是說中國母親?;蛟S正是因為不典型,龍應臺才能和兒子用這樣的方式進行溝通,并試著彼此理解對方。

安德烈,一個有思想、有個性的男孩,每一封信表達的是自己對生活的見解,對人生的感慨,充滿著智慧與幽默,以一種看似玩世不恭的心態(tài)獨白了自己的內(nèi)心,真誠、純正。

這樣的孩子,當然不能簡單地用擁抱,或是三言兩語就能輕松感化的。平等的交流或許是最好的方式,而幸運的是他有一個睿智的母親,用三年的時間彼此平等對話。

看了這本書,我看到了龍應臺和安德烈之間如此坦誠的交流。他們母子以書信的方式進入了對方的生活、心靈和世界。這是一種很好的尋求母子溝通的方式,同時反映了當代青年與母親之間的代溝,不同年代的教育和經(jīng)歷反映出來了不同的理念。

讀后不由我想起來我與學生的溝通,在學生的教育中,交流和理解是溝通的關鍵,一味強求命令式的教育必然失敗,對于成長中特別是逆反期的學生如何因循誘導是一門很深的學問。身教重于言教,教師只有用自己的行為來感化孩子,沒有特權讓學生聽自己的,讓學生按自己的模式去生活和思,。

我深深地感受到教育不在于老師對學生講了多少,而在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多少,對多少有所感,并且吸納為自己的東西。就像龍應臺和兒子安德烈的書信一樣,對于各種問題,從彼此對的生活出發(fā)一問一答,互相啟發(fā),才能真正的有所收獲和成長。

關于《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范文熱門4

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安德烈與母親的思想交鋒,一個德國青年與中國母親有著截然不同的價值觀,他們在爭辯中陷入深思,在人世的比照中達到和解。

很多人羨慕這對母子,認為他們可以無話不談,而自己與孩子從來沒有交過心,往往只言片語結束對話。

那么,安德烈與母親究竟聊了什么?他們就像朋友一樣,沒有不可以交流的,愛情、友情、親情、性與惡俗、政治、音樂、興趣、理想、大學生活、東西方對民主的理解和生活方式的不同,龍應臺把自己的十八歲告訴安德烈,安德烈把自己二十一歲的想法向母親傾訴,龍應臺不贊同兒子吸煙,卻也尊重他作為一個成人的選擇。龍應臺希望兒子陪在自己身邊,卻也接受安德烈和菲力普的獨立宣言。

正如龍應臺所說,“我們是兩代人,中間隔個三十年。我們也是兩國人,中間隔個東西文化?!彪m然一個是母親,一個是兒子,但是文化的差異讓彼此還是存在截然不同的觀點和態(tài)度。我很喜歡這種因文化差異而產(chǎn)生的思想碰撞。

安德烈寫的第16封信《藏在心中的小鎮(zhèn)》,他說在德國小鎮(zhèn)克倫堡,他有一種眷戀的感覺,因為這是一個很國際的小鎮(zhèn),身為混血兒的他一點也不突出。朋友穆尼爾是德國和突尼斯的混血,生在沙特阿拉伯,然后在迪拜、突尼斯長大。弗瑞第是德國和巴西的混血,除了德語之外還會講葡萄牙語、西班牙語、法語和英語,像這樣的混血兒太多了。

對于我來說,身為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血緣沒有那么復雜,很純粹,面對安德烈筆下這么多的混血兒,我還是覺得心靈受到一點觸動,原來世界的流動性竟是如此之大,人與人之間還可以大跨度地結合,原來人生還可以有這樣美麗的奇跡。

《親愛的安德烈》一書可以說開闊了我的眼界,讓我知道世界并不是單一的,“每一個人一定屬于一個國家”的觀念早已過時,如今的人都具有多樣性,遠超過國家與時代的界限。

安德烈就香港與德國進行了深入比較,安德烈認為香港缺少一種文化,一種生活態(tài)度,一種生活情趣,香港人似乎永遠在趕時間。而在德國,或者說整個歐洲,人與人之間愿意花時間交流,坐下來為了喝咖啡而喝咖啡,為了聊天而聊天,是歐洲很重要的一種生活藝術。作為中國大陸的一員,我深知香港人壓力究竟有多大,工作究竟有多忙,摸爬滾打一輩子可能還只是一個“棺材房”,可是一切還是無限忙碌著。他們何嘗不想找一個咖啡館悠閑地喝咖啡,何嘗不想找個假期去旅行,可是他們沒法從競爭激烈的生活中抽出身子,這真的很難。

就像大陸很多的年輕人,身上背著房貸和車貸,生了孩子更是沒有一刻喘息的機會,你說他還哪有時間和精力去悠閑?

我們不得不承認中國與西方國家的差距,但這也正是中國人努力的方向。

龍應臺面對兒子這樣的困惑,她說不能說香港沒有文化,如果從廣義文化來說,香港有通俗文化、商業(yè)文化、管理文化、法治文化,如果從狹義文化來說,一切與人文思想有關的深層活動,香港的確是匱乏的。

從這個角度就可以看出母親的見識和閱歷,針對兒子的困惑總是有足夠的寬度與深度進行解讀,所以他們母子也成為讀者心中的模范母子。

其實,安德烈并不是純粹的“西化”,難能可貴的他可以理解第三世界的辛酸與無奈,從來沒有擺出一副高姿態(tài),隨時表達真正的自己,抒發(fā)真正的感情,讓人家不覺得他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公子哥,而是一個平易近人的大哥哥。

關于《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范文熱門5

周末,閑暇之余,我看起了很久之前的買的親愛的安德烈,之所以會買這本書,還是因為好奇,沒想到,當我翻開親愛的安德烈后,我就被這本書吸引了。

“也就是說,你到今天都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你的別人?!?

這句話印在《親愛的安德烈》的封面上,也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時,覺得非常奇怪:一個兒子對自己的母親說這樣的話,難道不怕她傷心么?后來我才明白,安德烈不過是想擁有一個成年人應當擁有的自由,只是他的言語比較直率罷了。東西方文化對自由、獨立的理解的巨大差異使成長在德國的安德烈對自己的中國母親有著諸多不滿和疑惑。

那自由又是什么呢?難道就是書中提到的“性、藥、搖滾樂”?絕對不是。如果整天沉浸在那樣的“自由”中,只會使人不斷地墮落。所以安德烈也說,“性、藥、搖滾樂”只是一種隱喻,暗指生命中的種種樂趣。我想安德烈所想要的自由,應該就是每天都能感受到這種樂趣,并且無憂無慮地去享受。

是啊,誰不想擁有自由,尤其是像我們這樣的青少年,在即將成年的時候,在似懂非懂之際。但是又有多少人在得到自由后能很好地管理好自己的?我覺得應該不多吧。畢竟自控能力可是一項極其高深的技能。所以也才會有那么多人覺得自己擁有的自由是父母的施舍??墒欠催^來想想,當我們成為家長后,我們會不管自己的孩子,給他們100%的自由嗎?有責任心的人一定會說“NO”的吧。

就我個人來說,我對自己所擁有的自由還是很滿意的。因為我覺得隨著我的成長,我擁有的自由也在不斷增多。比如我上小學的時候,爸媽總是要限制我看電視的時間,因此在那時我是不敢隨便碰電視遙控器的。當我上了初中后,爸媽對我在看電視方面就很少管了,因為我已經(jīng)能合理安排看電視的時間了。又比如前不久爸媽才給我買了第一個手機,他們也是認為我有能力控制自己,才放心地這樣做的。在我有了手機后,他們也從來不過問我用手機的情況,我對此也很滿意。所以我覺得自由雖然像安德烈說的那樣是天生的權利,但是需要父母好好控制。我認為父母就應該在適當?shù)臅r候給予孩子適當?shù)淖杂?,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漸漸放寬管理。而不是什么都把孩子管得很死,成年后放任不管。

在我看來,安德烈真的是一個很幸運的人。從書中我總能讀到安德烈的自由,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我總是在想,要是我也能有他這般的生活,我一定會非常滿足的??墒俏覅s又從書中讀到了許多安德烈對母親龍應臺的不滿,不滿母親的多管閑事,不滿母親的“無知”。我覺得安德烈似乎對自由的要求過高了一些,或許也沒有,只不過又是東西方的文化差異?

自由其實有很多種,但我覺得最復雜的自由,就是父母給予孩子的自由。這自由是父母想給卻又不想給的,也是孩子最想得到的。父母在給予孩子自由時,總是附帶著許許多多、這樣那樣的情感。雖然我身邊大部分朋友的家長都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漸漸放寬管理的,但也有少數(shù)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給予很多自由,等孩子長大后反而管得很死,真是令人費解。

我希望推介這本親愛的安德烈給每個人讀一讀,一定會受益匪淺的。

關于《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范文熱門6

“也就是說,你到這天都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你的‘別人’?!?

這句話印在《親愛的安德烈》的封面上,也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時,覺得十分個性:一個兒子對自己的母親說這樣的話,難道不怕她悲哀么?之后我才明白,安德烈但是是想擁有一個成年人應當擁有的自由,只是他的言語比較直率罷了。東西方文化對自由、獨立的明白的巨大差異使成長在德國的安德烈對自己的中國母親有著諸多不滿和疑惑。

那自由又是什么呢?難道就是書中提到的“性、藥、搖滾樂”?絕對不是。如果整天沉浸在那樣的“自由”中,只會使人不斷地墮落。因此安德烈也說,“性、藥、搖滾樂”只是一種隱喻,暗指生命中的種種樂趣。我想安德烈所想要的自由,就應就是每一天都能感受到這種樂趣,并且無憂無慮地去享受。

是啊,誰不想擁有自由,尤其是像我們這樣的青少年,在即將成年的時候,在似懂非懂之際。但是又有多少人在得到自由后能很好地管理好自己的?我覺得就應不多吧。畢竟自控潛質但是一項極其高深的技能。因此也才會有那么多人覺得自己擁有的自由是父母的施舍。但是反過來想想,當我們成為家長后,我們會不管自己的孩子,給他們100%的自由嗎?有職責心的人必須會說“NO”的吧。

就我個人來說,我對自己所擁有的自由還是很滿意的。正因我覺得隨著我的成長,我擁有的自由也在不斷增多。比如我上小學的時候,爸媽總是要限制我看電視的時刻,因此在那時我是不敢隨便碰電視遙控器的。當我上了初中后,爸媽對我在看電視方面就很少管了,正因我已經(jīng)能合理安排看電視的時刻了。又比如前不久爸媽才給我買了第一個手機,他們也是認為我有潛質控制自己,才放心地這樣做的。在我有了手機后,他們也從來但是問我用手機的狀況,我對此也很滿意。因此我覺得自由雖然——像安德烈說的那樣——是天生的權利,但是需要父母好好控制。我認為父母就就應在適當?shù)臅r候給予孩子適當?shù)淖杂桑S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漸漸放寬管理。而不是什么都把孩子管得很死,成年后放任不管。

在我看來,安德烈真的是一個很幸運的人。從書中我總能讀到安德烈的自由,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我總是在想,要是我也能有他這般的生活,我必須會十分滿足的。但是我卻又從書中讀到了許多安德烈對母親龍應臺的不滿,不滿母親的多管閑事,不滿母親的“無知”。我覺得安德烈似乎對自由的要求過高了一些,或許也沒有,只但是又是東西方的文化差異?

自由其實有很多種,但我覺得最復雜的自由,就是父母給予孩子的自由。這自由是父母想給卻又不想給的,也是孩子最想得到的。父母在給予孩子自由時,總是附帶著許許多多、這樣那樣的情感。雖然我身邊大部分朋友的家長都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漸漸放寬管理的,但也有少數(shù)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給予很多自由,等孩子長大后反而管得很死,真是令人費解。因此我也很推薦那些內(nèi)心矛盾很大的父母或孩子來看看這本書,必須會獲益匪淺的。

關于《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范文熱門7

二十一歲,讀完《親愛的安德烈》后我才意識到,今年我也是二十一歲。

大學生活已然兩年,每天思慮的不再是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雖然大部分時間還是花在了發(fā)呆、電影和看書上,但看著周圍的同學開始埋首于實習和考研的事情,寫大把的簡歷參加大把的面試,心里不免也有一點忐忑慌張。有時會整夜整夜的睜著眼睛,憂慮前方的路看不清方向。特別是當朋友問起以后的路怎么走,是工作還是考研時,我發(fā)現(xiàn)我還沒有想的那么遠,于是也就閃爍其詞搪塞了過去。

二十一歲,是該看清未來方向的時候了吧。也確實已經(jīng)過了塞上耳機就能逃避一切的年齡,不可以再任性耍賴,不可以再自以為是,不可以再覺得自己獨一無二不可代替。連承認自己的局限和渺小,接受“我很平庸”這個事實也變得理所當然。誠然,天才常有,而偏偏我們不是,可是即使再不情愿,也要承認人是生而不平等的,天才只是少數(shù)人頭上才有的光環(huán)。如若與其對比,只能讓平庸的我們自慚形穢而毫無意義。但即便不求名垂千古流芳百世,也不甘心泯然眾人。MM對安德烈說:“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蔽液苜澩@個觀點,卻也讓我想起電影《后悔無期》中的一句的話:在大城市,有關系有勢力,就會比別人更公平。現(xiàn)實就是這么殘酷的吧~

站在學校和社會十字路口上的二十一歲,免不了迷惘,前方亦是迷霧,只有靠自己的雙腳才能踩出自己的天地。關于學業(yè)、感情、工作,現(xiàn)實中殘酷的一切,該來的總會來的,與其到時候不知所措睜著惶恐的眼尖叫不出聲,不如直面到底。朋友今天說,美好永遠是建立在現(xiàn)實的殘酷之上的。我不贊同,卻從千萬個例子中舉不出一兩個來反對。

安德烈問MM,當我們開始談事業(yè)、結婚、家庭時,怎么有人已經(jīng)身在其中了?二十一歲,無論從身體上還是心靈上來說,都是徹徹底底的成年人。朋友說,“成年人”這三個字的意義對他來講就是能光明正大地看毛片,玩笑之外,我看到的是更為成熟的、能承受壓力的獨立自主的態(tài)度。孩子會說大人總是忙忙碌碌的活著,干自己不喜歡卻又不得不做的事情,然后埋怨每天按部就班的工作。我很心痛,人生不該是自己給自己畫的一個“不得不做”的圈,然后乖乖的呆在里邊對生活的妥協(xié)。其實沒有什么是不得不做的,在被逼著做這樣的妥協(xié)之前,我們應該為擁有“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的權利而努力。

最后,關于人生,MM的比喻很精彩,分享下:

“人生,其實像一條從寬闊的平原走進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結伴而行,歡樂地前推后擠、相濡以沫;一旦進入森林,草叢和荊棘擋路,情形就變了,各人專心走各人的路,尋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擠擠同唱同樂的群體情感,那無憂無慮無猜忌的同儕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期有。離開這段純潔而明亮的階段,路其實可能愈走愈孤獨。你將家庭羈絆,被責任捆綁,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復雜和矛盾壓抑,你從叢林深處走去,愈走愈深,不復再有陽光似的伙伴。到了熟透的年齡,即使在群眾的懷抱中,你都可能覺得寂寞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