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過程是非常重要的,多讀書可以放飛自己的夢想,增加自己的閱歷,那么相關的讀后感該如何寫呢?以下是范文社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通用關于《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范文,以供參考。
通用關于《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范文1
二十一歲,讀完《親愛的安德烈》后我才意識到,今年我也是二十一歲。
大學生活已然兩年,每天思慮的不再是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雖然大部分時間還是花在了發(fā)呆、電影和看書上,但看著周圍的同學開始埋首于實習和考研的事情,寫大把的簡歷參加大把的面試,心里不免也有一點忐忑慌張。有時會整夜整夜的睜著眼睛,憂慮前方的路看不清方向。特別是當朋友問起以后的路怎么走,是工作還是考研時,我發(fā)現(xiàn)我還沒有想的那么遠,于是也就閃爍其詞搪塞了過去。
二十一歲,是該看清未來方向的時候了吧。也確實已經(jīng)過了塞上耳機就能逃避一切的年齡,不可以再任性耍賴,不可以再自以為是,不可以再覺得自己獨一無二不可代替。連承認自己的局限和渺小,接受“我很平庸”這個事實也變得理所當然。誠然,天才常有,而偏偏我們不是,可是即使再不情愿,也要承認人是生而不平等的,天才只是少數(shù)人頭上才有的光環(huán)。如若與其對比,只能讓平庸的我們自慚形穢而毫無意義。但即便不求名垂千古流芳百世,也不甘心泯然眾人。MM對安德烈說:“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蔽液苜澩@個觀點,卻也讓我想起電影《后悔無期》中的一句的話:在大城市,有關系有勢力,就會比別人更公平?,F(xiàn)實就是這么殘酷的吧~
站在學校和社會十字路口上的二十一歲,免不了迷惘,前方亦是迷霧,只有靠自己的雙腳才能踩出自己的天地。關于學業(yè)、感情、工作,現(xiàn)實中殘酷的一切,該來的總會來的,與其到時候不知所措睜著惶恐的眼尖叫不出聲,不如直面到底。朋友今天說,美好永遠是建立在現(xiàn)實的殘酷之上的。我不贊同,卻從千萬個例子中舉不出一兩個來反對。
安德烈問MM,當我們開始談事業(yè)、結婚、家庭時,怎么有人已經(jīng)身在其中了?二十一歲,無論從身體上還是心靈上來說,都是徹徹底底的成年人。朋友說,“成年人”這三個字的意義對他來講就是能光明正大地看毛片,玩笑之外,我看到的是更為成熟的、能承受壓力的獨立自主的態(tài)度。孩子會說大人總是忙忙碌碌的活著,干自己不喜歡卻又不得不做的事情,然后埋怨每天按部就班的工作。我很心痛,人生不該是自己給自己畫的一個“不得不做”的圈,然后乖乖的呆在里邊對生活的妥協(xié)。其實沒有什么是不得不做的,在被逼著做這樣的妥協(xié)之前,我們應該為擁有“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的權利而努力。
最后,關于人生,MM的比喻很精彩,分享下:
“人生,其實像一條從寬闊的平原走進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結伴而行,歡樂地前推后擠、相濡以沫;一旦進入森林,草叢和荊棘擋路,情形就變了,各人專心走各人的路,尋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擠擠同唱同樂的群體情感,那無憂無慮無猜忌的同儕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期有。離開這段純潔而明亮的階段,路其實可能愈走愈孤獨。你將家庭羈絆,被責任捆綁,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復雜和矛盾壓抑,你從叢林深處走去,愈走愈深,不復再有陽光似的伙伴。到了熟透的年齡,即使在群眾的懷抱中,你都可能覺得寂寞無比?!?
通用關于《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范文2
說一句“我愛你”或是“我想你了”到底難不難?
對深愛的人說“我愛你”,對分別已久的朋友說“我想你了”,大多數(shù)人都應該做得到。那么對父母呢?對父母說“我愛你”“我想你了”也這么容易嗎?
小時候爸爸出差回來的時候總是會問我:“想不想爸爸?”
然后我就會說:“想啊?!?
“真想還是假想?”
“真想?!?
這樣類似的對話在每個人小的時候都應該出現(xiàn)過。但似乎孩子越長大,就越不會向父母表達愛和思念了。不會表達并不是不愛,而是像龍應臺感覺到的一樣,“愛”,卻不一定“喜歡”。
有些時候特別希望自己永遠是一個三歲的孩子,這樣爸爸就不會變老,媽媽也不會變老,我們之間的距離也不會拉遠了。雖然我和爸爸媽媽的關系一直都挺融洽,也會經(jīng)常的溝通,但在有些方面還是會有隔閡。
我長大了,所有和我一樣的孩子都長大了。雖長大了的孩子對于父母來說還是孩子,但這些孩子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抱負,自己的朋友圈,這些都是父母無法跨越無法進入的。甚至當他們摔倒的時候,都不再需要父母的安慰和攙扶。
于是和家人之間的感情一點一點趨于平淡。加上孩子和父母是完全不同的兩代人,看待問題的眼光不一樣,興趣愛好也不一樣,必定會更加疏遠。
龍應臺出生于臺灣上世紀50年代,來自一個漁村。她的兒子是臺灣和德國混血的80后,生活在德國。如此不同的兩代人進行對話,他們討論的話題涉及面很廣,比如:族群問題和身份認同和政治人物、民主自由和個體權利、價值取向和職業(yè)規(guī)劃、流行文化和藝術鑒賞、生活習慣、個性發(fā)展、衰老、死亡以及戀愛問題等等,母子之間互相交流、溝通,貫穿其中的是關懷和愛。
從他們的信件里,我看到龍應臺在認真地了解、認識兒子,同時也在努力解釋自己。在一些話題的討論中,她多次提到大陸見聞,說在西安的一家回民飯館里,16歲的從甘肅山溝小村里出來的女孩,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一個月賺兩百多塊,寄回去養(yǎng)她父母。當安德烈說不知道將來要做什么的時候,龍應臺就問:“安德烈,那16歲的女孩,知道些什么,不知道些什么,你能想象嗎?
從安德烈的信件中,我看到的更多是中西之間的差異。他們長于理性思考,而我們重情感抒發(fā)。我們受到的教育是接受,而不是思考,我們不會思考,也不會想去思考。當然在一些問題上,安德烈跟我們一樣顧慮、煩惱?!皨?,你要清楚接受一個事實,你有一個極其平庸的兒子。我?guī)缀醮_定不太可能有你們的成就,你會失望嗎?”龍應臺說:“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要你和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父母和子女之間需要的是互相的溝通和理解。但是還有很多的父母并不愿意和孩子溝通,也沒有想要體貼了解孩子內(nèi)心想法的欲望,只是一味的拿著大人的架子。也有很多的孩子對父母不尊敬,凡事也不會去體貼父母的想法。不論是交流,是溝通,還是彼此之間的理解和信任,都是互相的,是雙向的。我們不可以一味的要求父母來理解我們,要求父母來關心我們,來愛我們,我們也應該嘗試著去了解他們,體貼他們的想法。因為我們已經(jīng)長大了。我們不再是小孩子,我們不應該任性,而應該理性的思考問題?;蛟S長大了的孩子不能像小時候一樣向父母表達出自己的愛和想念,但是我們可以用互相之間的理解和支持來表達。
不管孩子處在什么樣的地位,在別人眼中是一個怎樣的人,父母永遠會給予孩子最不求回報的愛。不管孩子遇到什么困難,父母永遠是孩子最堅強的后盾,最忠誠的朋友。這種無私的愛只有父母才可以給。
我永遠的朋友,一輩子的支持和依靠,我希望你們能夠一切安好。
通用關于《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范文3
在所有信件中,我最喜歡《給河馬刷牙》這一篇,針對兒子未來的工作選擇,龍應臺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第一,它給你意義;第二,它給你時間。
因為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如果你喜歡的是動物研究而不是到華爾街做銀行經(jīng)理,那么給大象洗澡,給河馬刷牙也是有意義的。我覺得這樣的擇業(yè)觀是很正確的,可是很多人卻被世俗的標簽迷失了雙眼,選擇外表風光,實則令自己痛苦不堪的工作,為了讓別人艷羨,實則苦了自己。龍應臺對安德烈說,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我認為,這是全世界鼓勵孩子認真讀書最好的理由!兒子安德烈對母親說了許多人生的困惑,母親龍應臺也做出了解答。安德烈說,在這么多邪惡,這么多痛苦的世界里,還能保持同情的純度,那可是一種天分;在中國,大學只管知識的灌輸,但是不管人格的培養(yǎng)和思想的建立;很多年輕人的心思是保障自己,而無時間想根本問題……
龍應臺跟兒子說,面對失戀,面對當下的痛苦,學會把人生的鏡頭拉長來看,就不那么絕對了;“愚昧無知”的漁村,最原始最真實的面貌仿佛是錨,牢牢定住我的價值;人生是從平原走向森林的過程,大家各自分散,素面修行;每一個孩子就是一本經(jīng),是為母終身奉讀的經(jīng);人生所有的決定,其實都是不回頭的“卒”;希望兒子在走向全球之前,先有自己的村子……
龍應臺還說,她不希望兒子做一個靈魂的漂泊者,也許那是文學的美好境界,卻是生活的苦楚。沒有人希望她的孩子受苦,即使他可能因為苦楚而變得比較[]深刻。這段話,也讓我明白了,為什么很多大師級人物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快快樂樂的普通人,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其實,寫了這么多讀后感,我發(fā)現(xiàn)《親愛的安德烈》是最難寫的,里面的思想太豐富,差異性太大,政治、經(jīng)濟、文化、時代什么樣的主題都有。
有時候不得不選擇站隊,站在母親龍應臺這一邊,還是站在安德烈一邊,同一個問題他們說的好像都有道理。同為20多歲的年輕人,我很多時候跟安德烈的想法是一樣的,卻也知道母親龍應臺此時的成熟想法只能是我日后可以理解的。
寫到最后,我好像從復雜的主題中找到了一個永恒的主題,那就是母親對兒子的愛。
通用關于《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范文4
因為工作的原因,平時也會關注一些親子教育的書籍,遺憾的是大部分都很雷同,要么是怎樣說教子女,要么是怎樣提高孩子的成績,漸漸地也就對類似的書籍有點厭倦。偶然的機會,看到這本龍應臺先生的書,剛開始是因為撇到封面的帥小子,進而看到題目,自以為是關于愛情的,于是開始讀下去,竟然發(fā)現(xiàn)內(nèi)容是母親和孩子長達三年的書信,這樣的親子溝通書籍,在我的閱讀經(jīng)驗中是不曾體會過的,我也是一個母親,好像找到了一點親子教育的新思路,怎么去愛孩子,怎么溝通這份愛,在這本書中得到了很好的詮釋。我也特別愿意以書中的某個片段來跟大家一起分享我的所想所感。
有個段落叫“一切都是小小的”。某個夏天,母子在新加坡會合,母親抱怨兒子讀書不夠認真,玩得太多,在假期結束之后,母親寫信告知了兒子自己的想法,安德烈的回信很及時,并對母親的疑問作了回答,他覺得其實是個生活態(tài)度的問題,為什么不可以快樂地去做一件事情呢?我們不僅可以邊聽音樂邊做作業(yè),邊和朋友聊MSN,還可以一邊寫信給媽媽。因為這樣就不單純是做作業(yè)了,這就成了一個好玩的愉快的過程。還說媽媽那個年代經(jīng)歷的在現(xiàn)在來說都是大事件,看電視里老師討論或總結逝去的六十、七十、八十年代,好像天底下所有的事情都已經(jīng)發(fā)生過了,大的都做過了,到了他們這一代,應該退到小小的自我,承認一切都是小小的,把自己的世界放大。
安德烈很幸福,有個通情達理的母親,難道我們的家長就很專制獨裁嗎?我想也不是,在各種各樣的行為方式下都是對孩子的愛。這本書中關于孩子和母親的交流實在太多,如果你有興趣也可以翻開看個究竟。孩子的童年時代就那么幾年,怎么玩,怎么做作業(yè),怎么處理一切小小的事情,都可以從點點滴滴去引導去幫助,不是命令,也不是抱怨環(huán)境就夠得,童年是無法彌補的,那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最原始的根基。在我看來,只有我們不回避去思考怎樣給孩子愛,怎樣跟他們溝通,無論對孩子還是我們自己都是件好事。
通用關于《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范文5
再次打開龍應臺女士的人生三書之二——《親愛的安德烈》,突然多了些許滋味,這不同于以往的感受。我不知道這是我年齡增大的原因呢?還是家有小升初孩子的關系?
這些天疲于奔波在孩子小升初的途中,想盡設法地想為她爭取盡可能適合她的又相對師資比較好的學校??墒钦労稳菀?,一次次的失敗與糾結之中,突然讀到龍女士給安德烈的信中“給河馬刷牙”的章節(jié),有種釋然的感覺。
文中,安德烈告訴媽媽,他說:“媽,你要清楚接受一個事實,就是,你有一個極其平庸的兒子?!卑驳铝艺J為自己平庸,是較之于自己的父母。他覺得自己很難有父母的成就,又擔心平庸的自己讓父母失望。他的內(nèi)心應該是無奈的,甚至是有些沮喪的??梢哉f,沒有一對父母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平庸的,包括我,也是!至少,我覺得我的孩子在某一方面,是優(yōu)秀于別的孩子的。但是,升學是個嚴峻的現(xiàn)實,孩子某一方面的特長并不是衡量優(yōu)秀的唯一標準,升學需要權衡綜合,在現(xiàn)實面前,我們不得不妥協(xié),不得不接受事實。所以,我們要積極地去調(diào)整自己的心態(tài),讓孩子在既定的環(huán)境中接受平庸,但又不甘于平庸,人最怕的是給自己框框子,我們要勇于去突破。
“青年成長是件不容易的事,大家都知道;但是,要抱著你、奶著你、護著你長大的母親學會‘放手’,把你當某個程度的‘別人’,可也不容易啊?!边@是龍應臺女士的原話,我讀著卻覺得是那樣的酸爽,這也確實是身為人母的我的內(nèi)心寫照。孩子在慢慢地長大,在慢慢地轉(zhuǎn)身,在慢慢地離我們遠去,學會放手,幽雅地轉(zhuǎn)身。他們有他們的世界,兩代人之間,隔著近三十年的距離,這差距或許不亞于隔著牛郎織女的銀河吧!
龍應臺還寫道“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的確,孩子的成就與否,并不是作為父母追求的最終目標。身為父母,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是快樂的,是幸福感滿滿的。在若干年以后,她有能力從事自己喜歡的職業(yè),能游刃有余地解決碰到的問題,我想,這就是我們最大的幸福了。
真如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一樣,世界上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孩子。我們在敢于接受孩子平庸的同時,也不忘繼續(xù)發(fā)展她的優(yōu)勢,揚長而避短,讓她不斷地去歷練。成長的道路從來就不是一帆風順,只要肯努力,總會有進步。
孩子的路還很長,我只愿是那個幸福的守望者,靜等花開。孩子,你若安好,便是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