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記》的讀后感7篇

時間:2023-11-09 作者:betray 讀后感

通過讀后感,我們可以分享我對主題和角色的深入洞察,寫讀后感可以鍛煉我們的寫作技巧,提高表達能力,有助于未來的職業(yè)發(fā)展,范文社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學記》的讀后感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學記》的讀后感7篇

《學記》的讀后感篇1

在還沒有學過《學記》之前,就曾聽聞“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教學相長”,而在仔細學完《學記》后才真正領略到先人的智慧以及這篇文章的偉大。

?學記》主要講述了教育制度,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等,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這么一段話:大學之法:禁于未發(fā)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jié)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發(fā)然后禁,則?格而不勝;時過然后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教育教學的第一原則就是禁于未發(fā),意思是在事情還沒有發(fā)生之前就加以防止,和我們現在所說的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意思相近,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具有敏銳的洞察力以及積極的心態(tài),將學生不好的萌芽不好的欲望在還沒有發(fā)出來的時候就鏟除掉,并把好的一面引導給他們。結合我們自身而言,作為未來的小學老師,就一定要具有這樣的能力,孩子在小學的時候是學習能力最強最需要老師引導的時候,在這個階段,他們的人格就將定型,我們小學老師就應該教會他們擺脫可能會形成的惡習,學會真善美。如果發(fā)然后禁則為時已晚矣,因為不好的習慣一旦根深蒂固就很難再被改變了。

第二原則當其可,意思是在適當的時機給學生進行教育,掌握教育機會,不僅能讓學生學的有興趣,給他的教育印象也會比平時更加深刻。如果錯過了學習的最佳時機,那么再學習的話就很容易力不從心了,之前吳院長也和我們說過,很多小學女教師在工作兩三年后才來考研,一邊帶孩子,一邊工作,即使學的再苦再累又怎么可能學的進去呢?

第三原則是不陵節(jié)而施,意思是在教學生的時候不超越學生的接受能力,要循序漸進,每個班上學生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作為一個老師不能只看到那些學習能力強的小孩,也要顧及到一些學習知識比較慢的學生,當然最好的就是知識難度能夠適應所有的學生,如果教學太過急功近利,比如有的老師為了趕進度,自顧自的講,毫不顧及學生,那么這樣子的教學,實際上是毫無成效的。

第四原則相觀而善,指的是學生之間應該互相幫助,共同學習,在學校里如果只知道一味的學習,而不會與人交往,沒有一個朋友,只會讓自己孤陋寡聞,但是擇友的時候也不能選擇品行不好的朋友,當然朋友也不是用來閑聊的,不過在當今社會互相切磋學術的朋友實在是不多了。

雖然《學記》是三千多年前先人的智慧,但在今日也值得我們學習效仿,作為未來的小學老師,《學記》是值得我們一生都學習的楷模。

《學記》的讀后感篇2

那天,我讀了《禮記·學記》中的一段文字。其中,有這樣的兩句話:“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強也?!币馑际牵和ㄟ^學習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過教人才能感到困惑。知道自己學業(yè)不足,才能反過來嚴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后才能不倦地鉆研。

這是關于教與學關系的精辟論述!確實如此,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知道自己是多么的孤陋寡聞,學識是如何的淺薄。從而激發(fā)自己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下去……而在教授學生知識時,自己也能從教中感到一些新的困惑,認識到自己還存在哪些不足之處……從而反過來,嚴格要求自己。所以說,教與學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

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有的教師確實是能做到細心鉆研教材,深入了解學生。也能積極主動地研習教育教學理論,探索教育教學規(guī)律。真正坐到了“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當然,像這樣的教師,他們的教學效果是明顯的,教學成績是優(yōu)秀的。他們更能為學生做出學習的榜樣,給學生好的影響。他們自身不斷地成長,也能引領其他教師的成長,更是一個學校成長的中堅力量!他們會受到家長和學生的敬重,也會受到社會的贊譽。像這樣的老師,真的是無愧為“人民教師”的神圣而光榮的稱號!

但是,也有一些人卻做得遠遠不夠……作為一名知識的傳播者,我們對自己現有的知識真的不應該滿足。要知道,時代是迅速發(fā)展的,知識也是不斷地更新的。如果把我們的大腦比作一個儲存知識的容器,那么不去補充新的知識,就會造成知識枯竭,思維凝滯。漸漸地,更會逝去工作的激情與職業(yè)的幸福感。那也只能是混天熬晌、百無聊賴地等待著退休,這其實是很悲哀的事情。因為,工作期間才是人一生中最有意義、最有價值的.階段。如果連工作期間,都是那樣消極怠慢,那也只能說,這樣的人生真的是毫無意義的、失敗的。

作為教師,在如今的信息時代,需要學習的方面真是太多啦!教學理論、教學方法、信息技術……并且,這些還會隨著時代不斷地更新換代、充盈完善。如果我們不去學習新的教學技能,又如何去教成長在網絡時代的孩子們。作為他們的老師,不能積極主動的學習,還固守著原來的老傳統(tǒng)、老觀念,那真是要被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無情地淘汰掉……對于新生的事物,我們真的不能再持不屑的態(tài)度,再懷有觀望、消極的心理。這樣做的后果,那只能是誤人子弟!要知道,作為教師,誤人子弟是一件多么后怕的事情!因為教書不像種莊稼,一季沒有用心管理,沒有好的收成,那也只是誤了一季。而對于一屆學生來說,如果恰好遇到了不負責任、知識貧瘠的老師,那真的是很不幸的事情!因為,在知識的銜接上,如果出現了斷裂,就不容易去彌補……可見,一個不學無術的老師,給學生造成了多么大的嚴重后果!

任何一位教師,都需要后天的成長學習。在實際的教學中,都要不斷地總結教學經驗,反思自己的課堂還存在的不足之處,從而去不斷地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成為稱職的教師。

我們既然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yè),就要對學生負責,對祖國的明天負責!

《學記》的讀后感篇3

仔細讀完《學記》,感觸頗深,作為教育專業(yè)的我們,應該更早一點讀這篇著作,其中包含了許多先人的智慧,短小精悍,句句都值得我們斟酌,講述了教育制度,教學內容和方法等等,這些經典,穿越了歷史,也將指明未來。

開篇“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教學為先”等就指出了教育的重要性。從古至今,教育都是放在國家的首位,也說明了文化及學習的重要性,不論何時,我們都不可以停止學習,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需要一代代人付出努力?!敖虒W相長”“學學半”這些經典的教育觀點,至今人們都在學習和運用。教和學是相互促進,不可分割的。

要做一位教師,需要“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要培養(yǎng)學生多思考的習慣,不要急于告訴他們答案,要讓學生學會悟與思。最近,我們也在學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我覺得這思考的過程,就是隱性知識的學習。教師不能代替他們去思考,這個過程很重要,他們會從中學習與成長很多。我們也要“士先志”樹立學生的志向,讓他們按照自己的志向努力學習,這樣才有學習的動力。而現在“填鴨式”的教育使學生們厭煩,覺得學習的沉重。我們需留給他們一點空間去思考,也要在精神上引導他們樹立志向,這樣學生才會更輕松也更主動的去學習。

因材施教是《學記》里提很重要的一個教育規(guī)律,“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我們的教育需要遵循這規(guī)律,學生的求學才會順利??鬃涌偸橇私饬藢W生的基礎,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有一次,子路問孔子說:“聽到一個很好的主張要立即去做嗎?”孔子回答說:“家里有兄父,怎么能自作主張呢?”而當冉求問同樣的問題時,孔子卻回答說:“當然應該去做!”在一旁的公西華聽后很不理解,認為老師的講話前后不一致。孔子解釋說:“子路遇事輕率魯莽,所以要抑制他一下,使他謹慎些;而冉求遇事卻退宿不前,所以要鼓勵他大膽地去做?!?/p>

?學記》也交給了我們教育的方法,要使教育成功的方法是“豫”“時”“孫”“摩”即要防患于未然,教育合乎時宜,循序漸進,切磋琢磨?!暗蓝縿t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弊⒅胤椒?,把握度的大小。學生可能有的四有過失為“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弊鳛榻處熜琛爸湫模缓竽芫推涫б?。”所以了解學生的心理很重要,要根據他們不同的心理糾正他們的過失。

“長善而救其失。”,發(fā)揚學生的優(yōu)點,糾正他們的過失,這就是教育的目的,我們要善于發(fā)現學生的閃光點,給予他們鼓勵,同時真誠的幫助他們克服缺點。我們也需學會“比物丑類”,學會觸類旁通,舉一反三,這也需多思考,從學到的擴展思考開來,應用在其他學習和處理事情上,從而可以更有效的學到更多。書本交給我們的遠遠不止那些文字,我們需開闊我們的頭腦,看到更廣的知識,如果只是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就不利于我們學習了。

?學記》中的教育內容是豐富的,也需要我們在實踐中體驗和學習,教育也是要不斷的探索的。盡管社會在發(fā)展,學生在變化,但這些根本的的理論不會失效。牢記經典再結合現實才能找到合適的教學方法。其實也不光是教育,一切活動都有它的方法。我讀的還不夠深入,也沒有實踐的經驗,我想這《學記》中的理論需先裝到我的行囊中,帶著它一起去走我的教育學習之路,時常在看看,相信會有更多的收獲!

《學記》的讀后感篇4

很早就明白“玉不琢,不成器”、“學,然后知不足”等說法,但從未探尋過它們的來源,直到讀到了《學記》才恍然大悟,原先這些說法的根源在那里。隨著閱讀的深入,才發(fā)現這些只是《學記》給予人的豹之一斑。

?學記》以微言寫大義,千字略略有余的文章論述了教育原理、教學原則、教學方法等教育的大問題,每一點都能夠與實際相結合衍生出許多供人思考的資料。目前自己有些資料讀得還不夠通透,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小學語文課怎樣上?此刻有很多爭議。我選取與自己的教學關聯緊密、感觸最深的兩點來淺談我個人的讀后感。

?學記》第三則:“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笔堑?,教學相長,是學生在促我們“長”,學生即我們身邊最可寶貴的資源。

學生是鮮活的、富有新意、永遠不能完全預期、充滿張力的資源。從某種好處上講,他們是我們的老師。

一、學生的質疑時時沖擊著老師已有的知識儲備,是促進老師不斷學習的外部力量。

古人云:“學貴有思,思起于疑。學貴有疑,疑者,覺悟之機也。”學生質疑約有三種狀況:一是有疑而問。二是意見分歧。學生中常有不盲從者,這十分可貴。如果對問題的認識從一開始就整齊劃一,恐怕是一種悲哀。即便大家最終達成的是共識,那由異到同的爭辯之路也是最美的。三是為師糾錯。

二、學生的獨到理解為教師大腦吹進一股清風,啟發(fā)著教師思維。

有時,我們常常以為對某個問題思考得比較全面了,已成定論,無可質疑。但學生以小朋友的敏銳、獨具的慧眼還是會發(fā)現新問題,找到新視角。比如,上課時間,我經常會問小學生們,“最欣賞陳友玲老師教育方式的哪一點?結合文章語句說明一下?!睂W生們常常打破常規(guī)看問題。有時,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答案,雖不必須正確,但因其觀點不同,能夠啟發(fā)一些不同的思考。

三、學生習作為育人工作帶給了寶貴的素材,使以課堂為載體的育人活動更為有效。

說教,為學生所不愿理解,但又是教育學生時最常用的方式。說教本身無過,流于刻板則無效。有時,學生習作帶給了以學生之言教育學生的契機。

家長會上,應對家長和學生,我從一則周記說起:學習是自己的事情,父母為生活打拼已經很累了,我們還有什么理由讓他們?yōu)槲覀兊膶W習分心?應對父母疲憊的面容,我常常感到自責?!?/p>

跟幾個紀律不好的學生交流時,我也拿出了學生的周記本:“我多想坐下來靜心學習,自習課上說話的同學,難道你們不明白“己所不語,勿施于人”?

這樣,便實現了“取之于生,用之于生”。

凡此種種,幾年的教學實踐令我常常深思。教與學雙向的付出與收獲,使自己受益頗豐。所謂“教學相長教中知困學解困,師生互動師亦獲長生補長?!?/p>

讀《學記》,常讀常新,永讀永獲?!秾W記》值得所有從事教育的人慢慢研讀。有人說,中國教育理論在世界教育理論空間中“群眾失語”,只有西方教育理論在“獨白”,這令人感慨。以我淺見的視野,不明白《學記》是否已經成為世界教育的通用讀本,但我相信,它必須是!

《學記》的讀后感篇5

課堂練習,試卷中“名篇名句”題涉及到《禮記·學記》的一個句子:“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許多同學沒有寫上。再聯系以前試卷中出現過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等句子,我感到是時候集中學習《學記》了,于是我整理有關資料,為同學們印發(fā)了《學記》全篇,并把它作為課文來研讀。

?學記》是《禮記》中的一篇文章,是我國古代比較早和比較系統(tǒng)的教育專論。它以精煉的語言、生動的比喻,系統(tǒng)而全面地闡述了我國古代教育的作用、教育制度、教學原則和方法等問題,對于今天的教育教學有很深刻的啟發(fā)意義。

在課堂學習中,我們除了完成詞句理解外,有意展開思考有關教育的`問題,產生了不少感想,我們分幾個部分來談。

今天我們先看開篇兩段:

發(fā)慮憲,求善良,足以謏文,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秲睹吩唬骸澳罱K始典于學?!逼浯酥^乎!

這兩段談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其中“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和“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是關鍵句,它站在治理國家、管理和教化百姓的高度來談論教育的重要意義,實在是了不起的思想。

于是我們不禁需要反思我們現在教育的問題。

第一,我們對教育的認識和重視程度遠遠不夠,我們僅僅把教育當成培養(yǎng)人才的途徑,當作為經濟服務的手段,而忽視了教育和受教育過程本身就是目的。

第二,我們現在許多地方的中學教育已經徹底淪為“應試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升學和就業(yè),教育的過程就只剩下了做題和考試。

我們過于強調教育的功利性,重視教育的短線作用,而對于教育“培養(yǎng)健全的人”“培養(yǎng)合格的社會公民”等則大大淡化甚至排斥掉了。

《學記》的讀后感篇6

這個寒假,我讀了《鬧學記》,三毛寫的,非常不錯。

這本書寫了三毛出國,再去上英語班的事。作者在上面寫到:"我看到有一本書叫《手牽手》,我猜還有一本書叫《肩并肩》。"三毛經歷了許多事情,最后決定回國去。這本書讓我知道了美國的數學是怎么樣的,美國的老師是怎么樣的。看完我不僅驚嘆!"太棒了!"在我看來,一些根本在中國不可能的事情,居然在美國發(fā)生!如:上課講話、發(fā)糖、看電影、發(fā)漫畫、還要迎新年,包餃子等…如果我是美國人就好了!

三毛在得知父親中風后返回中國了,在后面,她寫到:"再見了!可愛的人兒們!"

如果,我是一個美國人,那我會不會跟現在不一樣嗎?!美國現在的人才比中國多,為什么?是因為教學,我想,出生美國的好處是自由吧!不能出生,那就改吧。

我長大以后,一定要改善中國的教學!讓同齡不再產生"去美國"的想法!中國,一定是因為教育才這么弱的,以后的以后,一定很強吧!

《學記》的讀后感篇7

?學記》這篇文章,在沒讀之前并沒有感到陌生,因為上學時曾學過、也背過。畢業(yè)這幾年來,還從沒有再讀過,慢慢地就不會背了,甚至淡忘到只記住了一些備考時經常用到經常用到的話語,但也總是不求甚解,“教學相長”、“因材施教”、“玉不琢,不成器”、“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等,但也總是不求甚解,只為考試拿分。寒假期間,有幸在校長的帶領下又拿起了《學記師說勸學解》這本書,尤其是再讀《學記》這一部分。讓如今從學生到教師剛剛完成身份轉換的我,有了和當初不同的心境和理解。其中論述了大量的教育原理、教學原則教學方法等教育的大問題,每一點都令我深思。

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育的作用就在于發(fā)揚學生的優(yōu)點,克服學生的缺點,糾正他們的'過失,這就是教育的目的。教學路上,我們要善于發(fā)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給予他們鼓勵與關愛,同時,真誠地幫助他們改正缺點。另外,我們自己也需要學會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學無止境,當今時代,知識的更新速度遠比我們想象中要快,若是我們止步于當下,當我站在三尺講臺上,我又該如何講授知識呢?在同學們突發(fā)奇想提出觸及我們盲點的問題,我該怎么辦?難道要用諸如:不要說與課堂無關的話題,之類的話語來打壓嗎?自然是不能,所以我唯有不停地學習,不斷更新我所擁有的知識。書本教會我們的,遠遠不止課文上的那些文字,我們需要開闊我們的視野,看到更廣的知識,和學生一起學習進步。

牢記經典再結合現實社會實踐才能更好地找到合適的教學方法。就目前來說,我讀的還不夠深入,也沒有很多的社會實踐經驗與教學經驗,我想將這《學記》中的理論知識珍藏,帶著它一起去走我的學習教育之路,時常再看看,我相信我會有更多的收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