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數教案5篇

時間:2022-11-21 作者:Indulgence 備課教案

優(yōu)秀的教案可以不斷提升我們的思維邏輯能力,通過寫教案,很多人都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以下是范文社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平均數教案5篇,供大家參考。

平均數教案5篇

平均數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初步建立平均數的基本思想(即移多補少的統計思想),理解平均數的概念和掌握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2、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學會用數學的思想方法解決生活中的有關平均數的問題,增強數學應用意識。

3、體會數學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探究意識。

教學重點:

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掌握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切實掌握平均數的實際意義。

教具準備:

課件,用來操作的圓片若干。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發(fā)爭論

師:今天的數學學習咱們從一個故事說起,話說一個老猴子在桃樹上摘了12個桃子,回家后叫來了三只小猴子分桃子給他們,猴一一7個,猴二4個,猴三1個。

問:對于老猴子分桃這件事,你有什么話想說嗎?

生:不公平師:為何不公平?板:不一樣多

師:如果我們用小圓片代替桃子貼圖:7、4、1個圓片,請同學們仔細觀察,能用哪些方法可以使每組個數一樣多?

方法:移多補少。

師:誰還有不同的方法?引出計算方法:(7+4+1)÷3=4(個)

小結:同學們挺聰明的,想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剛才我們通過移一移,算一算的方法得出了一個同樣的數4,這個數就叫平均數。

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平均數,研究它的意義。

板書:平均數

二、尋求方法,探索新知

說到平均數,老師想起前不久學校舉行的籃球賽的時候,五(2)班男女生之間發(fā)生的一場爭執(zhí),五(2)班男子籃球隊,要替換一名隊員,7號和8號都要求參加,爭執(zhí)不下,為了在關鍵時候找準隊員,老師找出了它們倆在一場小組賽中的成績統計:

第1場第2場第3場第4場第5場

791113

8713128

師:觀察統計表,從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能根據這些數據信息幫老師作出決定嗎?派誰上場?

討論交流:

生1:比總分。生2:場次多的。

引出:比總分和場次均不公平師:比什么呢?生:比平均每場得分。

總結:由于場次不同,不能比總分,就像剛才說的,比兩個隊員平均每場的得分,也就是它們各自得分的平均數比較合理。

2、動手操作,求兩個隊員的平均每場的得分

(1)在小組長帶領下,利用老師提供的學具,擺一擺,移一移,或用其它更簡捷方法,求7號隊員的平均得分。

(2)展示交流方法

生:我們用移動小圓片的方法,求出了7號隊員平均每場得分,從第4場拿出來2個小圓片補給第一場,這樣每場得分就一樣多了。

師:通過移動學具方法,你們得出了7號運動員平均每場得分是多少?

師:你們覺得他的方法怎么樣?(移動一次,就求出了7號得分的平均數,這個辦法簡捷清楚,你們有沒有問題要問他們?)

生:為什么要把第4場得分移動起來補給第一場呢?

生:把多的補給少的,就能使他們結果趨于一致。

師:不僅操作好,說得也好,大家知道嗎?你們剛才運用的就是咱們數學上用來研究平均數時經常使用的一種方法,叫移多補少法。

板書:移多補少。課件:動態(tài)演示一次。

方法二:計算方法

師:我剛才看到有不少同學有紙筆在寫,誰用計算方法了?

板書:(9+11+13)÷3=11

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為什么要除以3?

師:在這個過程中先把多的和少的合在一塊,再平均分成3份,這樣能使每份一樣多嗎?是多少?這和我們剛才移多補少的方法得出的結果相同嗎?

3、自主探索,求8號運動員平均每場的得分

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求一求8號運動員平均每場得分。

展示方法。

方法一:移多補少(課件展示)

方法二:計算方法(7+13+12+8)÷4=10(分)

分析: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現在能幫五(2)班同學解決他們爭論的問題了嗎?

師:解決兩個隊員平均得分時,我們都用到了計算方法,這兩個計算方法計算時有什么共同點。

生:都是先求總分,再求平均每場得分。

引出:求平均數方法,總數÷份數=平均數

小結:遇到這樣的問題到底是移多補少還是計算方法,我想這要根據實際情況完成,如果數據小,可用移多補少,如果數據較大,可以用計算方法。

4、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師:“10”是8號運動員哪場比賽得分?

“11”是7號運動員哪場比賽得分?

生:不是哪一場得分,而是將它的得分平均之后的得分。

師:好極了,平均數并不是一個實際存在的數,而是我們經過移多補少或者是合再均分之后,算出的一個理想的數。

師:仔細觀察,將10、11與它們原來每組數據中的數比較一下,你會有什么獨特發(fā)現?(課件演示)

引出:平均數介于最大和最小數之間

小結:平均數的大小應該在最大的數和最小的數之間,此外,一組數的平均數是我們計算出的結果,表示的是這組數的平均水平,并不一定這一組數都等于平均數,有些可能比平均數大,有些可能比平均數小。

三、應用方法,解決問題

剛才我們一起認識了平均數,也知道了如何求平均數,接下來我們要遇到的是生活中有關平均數的問題,你能勇敢闖關嗎?

挑戰(zhàn)第一關:“明辨是非”

(1)城南小學全體同學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個同學一定都捐了3元。()

(2)學校排球隊隊員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李強是學校排球隊隊員,他的身高不可能是155厘米。()

平均數教案篇2

教學內容:

人教社義務教育教科書第六冊第三單元。

設計思路:

本節(jié)課要通過一道道練習題的精心設計,來體現以下特點:

一、營造人文的課堂環(huán)境。

課堂教學只要以人為本,在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本人充分尊重學生,給學生提供表現的機會,增強成功的體驗,鼓勵學生根據自己對平均數問題的理解進行闡釋,使教學活動真正面向全體,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fā)展。另外,充分尊重學生獨特的學習感受,不以教師權威壓制學生的思維,而是積極引導學生多角度觀察問題、思考問題,使學生敢想、敢說、敢質疑,做到課堂教學體現了尊重學生、理解學生、發(fā)展學生、激勵學生,從而提高人的教育原則。

二、深刻的思維引領。

本人在練習課教學中呈現的練習題,只要針對學生在學習求平均數問題過程中極易出錯的典型問題為著眼點,把學生學習中的“模糊點”,常犯錯誤有意識引進課堂。讓學生的.思維火花在探究交流中碰撞,使之明確錯因,并主動糾錯。然后,有針對性地讓學生通過合理的習題進行深度挖掘,舉一反三,對學生思維進行深刻、逆向性、批判性的指導和滲透。這樣的課堂設計會因習題的多元化而倍顯生動精彩,使學生感到一股濃濃的數學味,體驗到思維的快感,抵制錯源,享受課堂師生的平等交流的快樂,從而更加樂于學習數學。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2、通過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對學生進行節(jié)約資源和環(huán)保教育。

重點、難點:

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利用有關平均數的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平均數的定義

2、求平均數的方法

二、課堂練習:

(一)基本訓練

師:我們已經學會求平均數的方法,下面請同學們看一道習題。

1、判斷:

⑴小華所在班級平均身高131厘米,小明所在班級平均身高135厘米,所以小華比小明矮。( )

⑵全體同學為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12元,李潔同學可能捐了15元( )

⑶小明語文、數學、英語三科的平均成績是93分,小明的語文成績是93分。( )

2、小麗家這一星期用塑料袋情況如下圖:

看圖填空:

⑴圖中每格代表( );

⑵用塑料袋最少的是( );

⑶平均每天用塑料袋( );

⑷你的建議是( )。

3、以小組為單位(6人一組)統計你家上個月用水情況,制成統計圖:

姓名合計

用水量

以小組為單位展示匯報后對學生進行節(jié)約用水教育。

(二)拓展訓練:(課件出示)

1、一個小組有7個同學,他們的體重分別是:39千克、36千克,38千克、37千克、35千克、40千克、34千克。求這個小組的平均體重是多少千克?

2、商店買來5筐蘋果,第一筐重38千克,第一筐重39千克,第一筐重43千克,第一筐重34千克,第一筐重36千克,求平均每筐重多少千克?

3、哪一組的成績好?

4、選擇題:想一想:下面哪個列式才對?

5、小麗期末考試中三門的平均成績是96分,其中語文是89分,英語是100分,她的數學成績是多少?

6、小華期末考試中四門的平均成績是92分,其中語文是96分,科學和英語都是87分,他的數學考了多少分?

7、小芳有36本書,小麗有22本書。小芳送幾本書給小麗,他們兩人的書就同樣多?

三、練習小結。

四、作業(yè)

1、復習課本第42、43頁的內容。

2、做課本第45頁的第5題。

3、收集資料:平均數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應用及作用。

附板書設計:

求平均數的練習課

(一)平均數的定義: 幾個不相等數-----→相等的數

(求平均數)

1、移多補少

2、計算方法:

(1)先求出總數----→ 把各個部分數加起來。

(2)再求平均數----→ 總數÷份數=平均數

(二)平均數問題的基本數量關系:

總數÷份數=平均數

平均數×份數=總數

總數÷平均數=份數

平均數教案篇3

?奧賽天天練》第46講《平均數問題》。把幾個不相等的同類數量,通過移多補少,使它們最終都變得完全相等,這個相等的數就叫做這幾個同類數量的平均數。其基本特征是:在移多補少求平均數的過程中,幾個初始數量的總和及數量的個數都保持不變。

根據問題的復雜程度這種問題被分為兩類:算術平均數問題、加權平均數問題,兩類問題的基本原理是一樣的。本講就要學習把簡單的加權平均數轉化為算術平均數來求解。解決平均數問題,需要熟練掌握以下三個主要數量關系式:

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

總數量÷平均數=總份數

平均數×總份數=總數量

?奧賽天天練》第46,鞏固訓練,習題1

?題目】:

甲、乙兩地之間的公路長30千米,一個人騎自行車從甲地到乙地去時用了2個小時,回來時由于頂風用了3小時,求他往返一次平均每小時行了多少千米?

?解析】:

問題“往返一次平均每小時行了多少千米?”中,往返的總路程相當于總數量,往返總時間相當于總份數。

往返總路程為:30×2=60(千米)

往返總時間為:3+2=5(小時)

即他用5個小時行了60千米的路程,則平均每小時行:60÷5=12(千米)。

?奧賽天天練》第46講,鞏固訓練,習題2

?題目】:

小明前幾次數學測驗的平均成績是84分,這次要考100分,才能把平均成績提高到86分,問這一次是第幾次測驗?

?解析】:

我們可以這樣假設:小明前幾次數學測驗都考了84分,而這次就考了100分,總體平均分是86分。題目的意思就是求在這種情況下的測驗次數。

想移多補少,從100分里要移走:100-86=14(分);此前每次測驗的分數都要補上:86-84=2(分)。14分里有7個2分:14÷2=7。

所以,此前測驗了7次,這一次是第8次測驗。

?奧賽天天練》第46講,拓展提高,習題1

?題目】:

某一幢居民樓里原有3戶安裝了空調,后來又增加了一戶。這4臺空調全部打開時就會燒斷保險絲。因此最多同時使用3臺空調。這樣在24小時內平均每戶最多可使用空調多少小時?

?解析】:

我們假定在24小時內,有3臺空調開了24小時,即始終開著,有一臺空調開了0小時,即始終沒開。求平均每戶開多少小時,就是求這四臺空調打開時間的平均數:24×3÷4=18(小時)。

?奧賽天天練》第46講,拓展提高,習題2

?題目】:

有甲、乙、丙3個數,甲、乙兩數的和是90,甲、丙兩數的和是82,乙、丙兩數的和是86。甲、乙、丙3個數的平均數是多少?

?解析】:

分別用□、△、○代表甲、乙、丙三個數,由題意可得:□+△=90;□+○=82;△+○=86。

所以:(□+△)+(□+○)+(△+○)=90+82+86=258,

即:(□+△+○)×2=258,

則甲、乙、丙三個數的和為:258÷2=129,

所以甲、乙、丙3個數的平均數是:129÷3=43。

平均數教案篇4

教學內容:

蘇教版小學數學第六冊教科書第9294頁。

平均數是描述一組數據集中趨勢的統計特征量。求平均數是分析數據的一種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特別是在工農業(yè)生產中經常要用到,如平均成績、平均身高、平均產量、平均速度等。這樣的平均數常用于表示統計對象的一般水平,它既可以反映出一組數量的一般情況,也可以用來進行不同組數量的比較,以看出組與組之間的差別。這部分教材是在學生已具有一定的收集和整理數據能力的基礎上教學比較簡單的求平均數問題。本節(jié)課是三年級下冊《統計與平均數》的教學,是把已學的統計知識和認識平均數結合起來,學會求平均數的基本方法:移多補少。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到求平均數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之一。以幫助學生靈活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并通過多種練習讓學生加深對平均數意義的多角度理解和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求平均數一般方法的掌握。

教學目標:

1、在具體問題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數是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需要,并通過進一步的操作和思考體會平均數的意義,學會計算簡單數據的平均數(結果是整數)。

2、在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生活現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的方法,發(fā)展統計觀念。

3、進一步增強與他人交流的意識與能力,體會運用已學的統計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難點:

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學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自主探究

1.呈現套圈情境。

多媒體演示套圈比賽場景。 談話:這是三(1)班第一小隊正在進行的套圈比賽,一隊是男生,另一隊是女生。比賽規(guī)則是每人套15個圈,比一比哪一隊套得準。下面就請同學們給他們做裁判,好不好?

2.收集整理數據。

多媒體依次演示4個男生和5個女生套圈比賽情況,最后將每個選手卡通像與其套圈結果定格組合成一個畫面。 要求學生根據男、女生套圈成績,小組合作利用小方塊完成統計圖(每小組中男生合作完成男生隊成績的統計,女生合作完成女生隊成績的統計)。

平均數教案篇5

一.目標和目標解析

1.通過本節(jié)教與學的活動,使學生了解平均數(加權平均數)的統計意義,理解“權”的意義和作用,學會計算加權平均數.教學中,以具體實例研究為載體,了解平均數可以描述一組數據的“平均水平”,理解“權”反映數據的相對“重要程度”,體會“權”的作用,使學生更全面的理解加權平均數,正確運用加權平均數解決實際問題.2.通過對加權平均數的學習,經歷運用數據描述信息,作出推斷的過程,體驗統計與生活的聯系,形成和發(fā)展統計觀念,體會權的統計思想,養(yǎng)成用數據說話的習慣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3.通過具體問題的解決,培養(yǎng)學生嚴謹的統計精神,思維的深刻性.通過設計“我來決策”等教學活動,讓學生學會從不同的側面有側重地對評價對象進行全面的客觀的考察和評價,培養(yǎng)科學嚴謹的數學精神和思維的深刻性.

二.教學過程設計

活動一:創(chuàng)設情景,建立模型,揭示概念

問題

1以前的學習,使我們對平均數由有了一些了解,知道平均數可以作為一組數據的代表,描述數據的“平均水平”,本節(jié)課我們將在實際問題情境中,進一步體會探討平均數的統計意義. 在一次數學考試中,七年級1班和2班的考生人數和平均成績如下表:

(1)談談表格中“86分”所反映的實際意義.

(2)求這兩個班的平均成績,并和同伴交流你的計算方法.

預設:問題(2)可能會出現下面兩種解法:

引導學生對比、分析、討論,初步理解權的意義.設計目的:

問題(1)中,86分是七年級1班46名學生的數學成績“取長補短”均衡的結果,反映該班46名學生數學成績的一般“平均水平”,設計的目的是引導并體會平均數的統計意義.

問題(2)中,以“任務布置──發(fā)現問題──生成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為教學程序,經歷操作、觀察、對比、分析、交流等探索活動,初步了解“權”的意義,解釋計算加權平均數的理論依據,為概念的引入作鋪墊.

活動方式:以實際問題為研究載體,以自主參與、交流合作為教學形式,以多媒體動畫演示輔助為教學手段,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探究活動,發(fā)展數學思維.本活動中,教師應關注學生:

①參與數學活動的主動性和數學思維的深刻性;

②實際問題中體驗平均數的統計意義和初步了解權的意義;

③體會算術平均數與加權平均數的區(qū)別與聯系.

學生歸納:

1.平均數反映的是數據的平均水平,;

2.“權”反映了數據的相對“重要程度”;

3.算術平均數與加權平均數的本質一致的,算術平均數是各數據的權為1的加權平均數,當數據的權相同時,加權平均數與算術平均數是相同的;當數據的權數不同時,加權平均數能更好地反映數據的平均水平,應當計算加權平均數.問題2 某市三個郊縣的人數與人均耕地面積如下表:

求這個市三個郊縣的人均耕地面積 (精確到0.01公頃).

追問1:用算術平均數的方法求三郊縣的人均耕地面積合理嗎?為什么?

追問2: 0.

15、0.21和0.18這三個數中,那個數對總人均耕地面積的影響更大一些,你是怎么看出來的?這三個數的權分別是什么?你如何計算該市三個郊縣的人均耕地面積的?

設計目的:以求三郊縣人均耕地面積為研究載體,進一步引導學生認識加權平均數,滲透平均數的統計意義,理解權的意義以及為什么要采用加權平均數;在具體問題情景中,逐步建立并抽象出加權平均數這一數學模型;通過兩種不同計算方法的比較,進一步體會算術平均數和加權平均數的區(qū)別與聯系.活動方式:獨立完成本問題任務,認真思考兩個追問問題,交流看法和意見,教師做必要的指導或點撥,加深對權的意義的理解和用加權平均數計算的合理性;建立數學模型,抽象出加權平均數的計算方法.學生歸納:

(1)上例中15,7,10分別是0.

15、0.

21、0.18三個數據的權,平均數0.17稱為三個數0.

15、0.

21、0.18的加權平均數,反映三個郊縣人均耕地面積的平均水平.

(2)若已知n個數及其對應的權,則這n個數的加權平均數可求.活動二:實例分析,指導應用,體驗概念

1.統計某一植樹小組所有同學的植樹情況,其中有5人各植樹8棵,有3人各植樹7棵,有2人各植樹10棵,求平均每人植樹的棵數.思考:各項的權分別是多少?如何計算植樹的平均棵樹?

2.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譯,對甲、乙兩名應試者進行了聽、說、讀、寫的英語水平測試,他們的各項成績(百分制)如下:

(1)如果公司想招一名口語能力強的翻譯,聽、說、讀、寫成績按3:3:2:2 的比確定,計算兩名應試者的平均成績(百分制).從他們的成績看應該錄取誰?

問題3 招聘口語能力強的翻譯時,公司側重于哪些方面的成績?給出的比值是否能體現這些方面更加“重要”?聽、說、讀、寫四種成績的權分別是多少?數據對應的權表示的含義是什么?

設計意圖:在變式中理解權的含義.

問題4 如果現在要招聘一名筆譯翻譯,你能給各數據制定一個合適的權嗎?制定的依據是什么?最后計算的結果與你設想的一樣嗎?試一試,比較你與其他同學設計的不同結果,談談你對數據權的作用的新認識.

設計意圖:在系統中整體理解數據、權和平均數.通過解決實際問題,加深對權的作用的理解,探究權對平均數的影響.此處,借助于excel的數據處理功能,給數據賦以不同的權,展示出現的不同計算結果,便于學生觀察分析,從而更好地體現權的“掌控”作用.

問題5 若聽、說、讀、寫的成績分別按20%、20%、30%、30%的比例計入總成績,如何計算應試者的平均成績(百分制)?與(2)相比,數據權的表現形式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設計意圖:進一步體會數據權的不同表現形式. (自主合作,共同比較,交流分析,體會權的“掌控”能力.)

活動三:拓展創(chuàng)新,我來決策,感悟概念 一家廣告公司欲招聘廣告策劃人員一名,對a、b、c三名候選人進行了三項素質測試,他們的各項測試成績如下表所示:

假如你是該公司老總,請發(fā)揮你的才智,給每項成績賦予適當的權數,并通過計算進行選拔.設計目的:創(chuàng)設情景,為學生創(chuàng)造參與數學活動的機會,親身經歷數學活動的過程,積累數學經驗,在感受數學知識的同時獲得成功的體驗,強化數學的應用意識,增強學數學的積極性和熱情;借助于excel的數據處理功能,展示不同的權數下的不同結果,深入體會權的意義和作用.活動方式:猜想──設計──計算──體會──交流.

活動四:歸納小結,自主反思,優(yōu)化概念

1.從下面的關鍵詞中任選一個或幾個,展示自己的演說才能,談談你本節(jié)課的收獲或體會:

知識、方法、反思、猜想、交流、愉快、困惑、生活

2.布置作業(yè):教科書p127頁,練習第1題、第2題.設計目的:通過回顧和反思,讓學生對數據的權的作用和加權平均數的意義有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通過學生歸納和教師釋疑,讓學生優(yōu)化概念、內化知識,同時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增強學生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信心,促進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活動方式:反思學習過程,歸納并形成知識體系,交流體會和感受.三.目標檢測設計(時間:15分鐘;滿分50分)

(一)填空題:(每題5分,共20分)

1.在“人與自然知識競賽”中,七年級甲班5名同學的得分如下:9分、8分、9分、8分、9分.則這5名同學的平均成績:= .

2.某人打靶,前3次平均每次中靶9環(huán),后7次平均每次中靶8環(huán),此人10次打靶的平均成績:= .

3.從每公斤10元的水果糖中取出5公斤,每公斤12元的軟糖中取出3公斤,每公斤9元的酥糖中取出2公斤,這三種糖混在一起后,這種“雜拌糖”應定價為每公斤 元.

4.若m個數的平均數是a,n個數的平均數是b,則這m+n個數的平均數是 .

(二)解答題:

5.(20分)某市去年7月下旬各天的最高氣溫統計如下:

(1) 計算該市七月下旬的平均氣溫.(5分) (2) (1)中所得到的平均數叫做

35、

34、

33、

32、28這5個數的 平均數.(5分)

(3) 在上面的5個數據中,35的權是 ,34的權是 ,28的權是 .(5分)

(4) 如果把35和28的權調換一下,平均氣溫是多少?與(1)的計算結果相比較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由此你認為權在實際問題中的重要意義是什么?(10分)

6.(10分)某學校規(guī)定:學生的學期總評成績由三部分組成:平時作業(yè)、期中測驗、期末測驗.小明同學的平時作業(yè)、期中測驗、期末測驗的數學成績依次是98分、80分、90分.(1)若三項成績分別按50%、20%、30%的比例計入學期總評成績,這學期小明的數學總評成績是多少?

(2)若三項成績分別按5:2:3的比例計入學期總評成績,小明的數學總評成績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