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教學反思5篇

時間:2023-01-16 作者:Iraqis 教學計劃

每上完一節(jié)課,要學會對自己進行教學反思,只有結合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才會寫出有意義的教學反思,范文社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新課程改革教學反思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新課程改革教學反思5篇

新課程改革教學反思篇1

自語文新課程標準在全國實施以來,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改革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廣大高中語文教師在學習新課程標準的同時,努力在課堂教學中不斷踐行新課標的理念,大力改革課堂教學,給語文教學帶來了新的生機和活力。但在進步的同時,我們也不難發(fā)現(xiàn),由于教師之間存在素質差異,有些教師沒能真正領會新課程標準,盲目追求形式主義,導致課堂教學華而不實,收效甚微。由此可見,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語文教學“病”得不輕,主要有以下幾種癥狀。

一、教學內容重人文性,輕工具性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教師過度關注語文課程的工具性,上課時強調語文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課堂上缺乏思維的碰撞、情感的熏陶,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沒有得到發(fā)揮。新課程實施以后,廣大教師充分認識到了語文課程人文性的重要,這是可喜的現(xiàn)象。

然而,有些教師卻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曲解了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高舉“人文”教育的大旗,把語文課上成了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政治課”,淡化了語文基本知識的傳授和基本技能的培養(yǎng),課堂上聽不到瑯瑯的讀書聲,看不到對文本字斟句酌,欣賞不到學生對文本獨特的感悟。這種“重人文性、輕工具性”的語文教學,失去了語文學科最本質的功能,導致學生讀起課文斷斷續(xù)續(xù),寫起文章空洞無物,說起話來吞吞吐吐,何談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更談不上“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了。

二、教學方式重活動,輕訓練

活動化的教學方式能為學生創(chuàng)設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但有些語文教師不是從根本上去轉變教學觀念,而是過分放大活動在教學中的作用,過度在活動的多樣性和新奇性上下工夫。于是課堂上就出現(xiàn)了各種各樣熱鬧的活動,濫用多媒體手段,讓學生畫一畫、演一演、議一議,這樣似乎是豐富了教學方式,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但課文卻被放到了一邊,大量的活動擠占了學生閱讀文本的時間,擠去了對學生字詞句篇的訓練,擠去了學生對課文謀篇布局的揣摩,語文課程的語文味喪失殆盡,這樣的語文課還能算是語文課嗎?

如在教學《歐也妮·葛朗臺》時,有一位教師想通過表演讓學生體會葛朗臺語言的特點和神態(tài)的變化,但事先并沒有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閱讀,學生還沒能體會葛朗臺語言的特點,也沒有進行必要的準備,就匆匆上臺表演,結果導致全班學生哄堂大笑,使得表演無法進行下去。這樣的表演效果可想而知。

其實,我們的語文課堂需要生動的活動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但更需要的是讓學生動靜結合,靜心思考,潛心會文,對學生進行扎扎實實的語文訓練,使之在潛移默化中習得語言,提升語文素養(yǎng)。

三、學習方式重形式,輕效果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設”中要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小組合作學習因具有能充分體現(xiàn)學生學習主體性、引發(fā)學習動機、激活學生思維的優(yōu)點,已經(jīng)逐漸得到廣大教師的認可。于是有些教師就錯誤地以為合作學習使用得越多越好,課堂上合作學習到處可見。只要教師一提出問題,就讓學生開始分組合作學習。學生的討論聲、爭吵聲此起彼伏,課堂氣氛熱鬧非凡。

可是嘈雜的背后,學生究竟有多少收獲呢?其一,這樣的分組學習缺少合理、明確的分工,沒有建立小組合作機制,真正參與其中的只有少數(shù)優(yōu)秀的學生,而其他學生則作壁上觀,要么一言不發(fā),要么閑話家常;其二,教師在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前,沒有事先布置學生進行充足的準備,如對文本的閱讀體驗、對問題的獨立思考等,因此學生的討論浮于表面,不夠深刻,學生的個性得不到張揚;其三,在討論過程中,教師沒有發(fā)揮好主導作用,袖手旁觀,放任自流,缺少過程性的指導,學生的討論往往脫離了文本的中心和重點;最后,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適合合作學習,過于簡單、缺乏思考性的問題只能是浪費時間。

如在教授《寬容序言》一課時,一位教師設計了兩個問題讓學生討論:一是了解課文大意,概括主要內容;二是從文中找出描寫人物的有關語句,感受其形象特點,理解深層的含義。由于第一個問題比較淺顯,學生完全可以通過閱讀獨立解決,根本不需要討論,讓學生合作學習反而是浪費了寶貴的時間。第二個問題學生大多能參與討論,但在大組交流時只有一個小組的代表匯報,沒有一個學生提出異議,可見參與討論的學生并不多,討論的質量也不高,這樣的合作學習不要也罷。

其實,真正的“合作學習”是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所以,討論前必須讓學生明確本小組的“共同任務”,以及自己擔任的角色和承擔的任務。只有這樣,小組內的成員才能人人參與討論,真正體現(xiàn)合作學習的內涵。否則,合作學習只能是流于形式。

總之,高中語文新課程改革任重而道遠,廣大語文教師作為新課程的實踐者,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正確解讀和踐行新課程標準,把準語文教學的“脈”,對癥下藥,才能使語文教學健健康康地走進新課程。

新課程改革教學反思篇2

新課程標準及教材實施后,新舊課程有很大差別。舊課程功能過于注重知識傳授,單純追求學生認知的發(fā)展,而新課程強調的是培養(yǎng)學生基本技能,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的主體性,重視個性的發(fā)展。課程改革勢在必行,面對新教材,我們應該怎樣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呢?

一、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實踐

課堂教學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學習,自己探究的過程。課堂教學應以學生自主學習為核心,以學生學會學習,主動發(fā)展為方向。在課堂上應充分解放學生的眼、口、手、腦,給學生提供動手動腦實踐的空間。古人說“紙上得來終覺淺,要知此事須躬行?!笨斩闯橄蟮闹v解,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而一次成功地實踐活動將使人終生難忘。

在古代世界歷史教材中,講述古埃及象形文字和兩河流域楔形文字有什么區(qū)別?此問題若按書本講解讓學生死記硬背,難理解難掌握。我們不妨讓學生先分別動手書寫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再比較二者異同。這樣,課堂上學生自然會細心觀察,用心雕塑,興趣盎然,記憶深刻,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體性也得到體現(xiàn)。

二、討論相互交流

教師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靈活的組織方式會給教學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當學生對一個問題認識模糊時,當闡明一個問題需多角度、多層次進行時,把問題交給學生,讓他們自由討論,各抒已見,共同交流,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結論。

例如:學習七年級上冊第14課《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zhàn)》的設計中就運用了“問題探究性”教學策略。①漢武帝以前和漢武帝時期,西漢對匈奴的政策有什么不同?發(fā)生這種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②漢初和親與漢元帝時期的和親效果有何不同,原因何在?③如何評價王昭君與呼韓邪單于和親的歷史作用?如果你是王昭君,面對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的和親請求,你是否會做出同樣的選擇?如果你是漢元帝呢?

學生通過激烈討論,暢所欲言,深入探討,彼此交流,課堂氣氛活躍,學習興趣濃厚,鍛煉了學生雄辯的口才,發(fā)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也發(fā)展了學生的個性。

三、分組活動彼此合作

課堂是學堂,學生要學會學知識,還要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學會合作。當學生的主體作用發(fā)揮出來后,合作學習更成為一種需要,通過課堂內互動,讓不同思維在合作中碰撞,讓他們發(fā)現(xiàn)問題,激勵他們去探索,去創(chuàng)新。

例如,述說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在人類進程中的影響。

把全班分成小組,每組任務明確,讓學生自己查閱資料,收集信息,最后每個小組把各自的經(jīng)歷、報告向全班介紹交流。因每個人會有各自體會,這許多體會的匯合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會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在這里,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教師關注學生的自主學習、獨立思考,既重視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過程,又重視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交流分享,讓學生既掌握了知識,又發(fā)展了能力。當然,不能把自主學習等同于放任自流的自學,為保證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有效進行,教師要創(chuàng)建積極的、寬松的課堂環(huán)境,給學生更多的學習自主權,把更多的課堂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同時,由于學生的發(fā)展極不平衡,教師在合作學習中要充分利用學生的差異,相互學習。自主合作的課堂教學流程:“個人獨立探索———小組研討———集體交流——師生總結———質量控制———小組獎勵”。

四、教師引導學生自學

現(xiàn)代歷史學習方式的運作以學習者的主動參與為先決條件。不是要我學,而是我要學。學習歷史不再是負擔而是享受。課堂學習已不能滿足學習的需要,課外自主安排學習。視歷史老師為良師益友,產(chǎn)生了主動與之對話的強烈愿望。教師應放手讓學生自我思考、自由探究,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言、創(chuàng)新立異,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和尊嚴,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給予適當講解和點撥,適時解疑釋疑。

例如,在學習世界近代最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的時候,我要學生自己了解:貝多芬是一個什么樣的人?讓學生找到貝多芬身上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課堂氣氛活躍,學習興趣濃厚。

“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睂W生的學習方式是一個從教會(接受)、學會(理解)到會學(舉一反三)的過程。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參與、體驗、感受,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體驗學習、探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等,使學習過程成為培養(yǎng)興趣、提高能力、展示個性、積累知識的活動過程。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chuàng)造、學會關心,并從探究中總結出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教師課堂上是幫助學生解決疑難。教師應該信任學生,解放學生,調動學生,促進學生。讓他們自主學習,自己探索,自己創(chuàng)新。

新課程改革教學反思篇3

摘 要:結合教學實踐,對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中的教學進行了反思。

關鍵詞:高中歷史;新課程;教學反思

新課改實踐中求真務實,超越自我的批判精神從來都是教師學科發(fā)展的核心動力。反思我們相對落后地區(qū)(其實差距很大)歷史學科的教學,仍有諸多需要解決的問題。

反思一:重視史學理論的學習運用

新課程突出文明史觀的地位,現(xiàn)代化史觀、全球史觀(整體史觀)、社會史觀、生態(tài)史觀等新史觀也得到重視,但唯物史觀的傳統(tǒng)(正統(tǒng))地位動搖了嗎?傳統(tǒng)史觀與新史觀的結合對很多年青教師來講是必須解決的問題。如果離開唯物史觀的指導地位(徹底拋棄階級斗爭史觀—革命史觀),那我們的史學標準又是什么?難道神學史觀、宿命論史觀、英雄是史觀、實用主義史觀不會抬頭?我們堅守的意識形態(tài)陣地能放棄嗎?如果專家能為教師編寫一本史觀理論方面的導向性書籍,教師認真地學習研究后,也許能夠處理好唯物史觀和新史觀的關系。當然,我們需要和而不同的開放意識,關注現(xiàn)實的現(xiàn)代意識、放眼世界的全球意識、辨證思維的歷史意識、多元創(chuàng)新的發(fā)展意識、前車之鑒的成長意識和論從史出的證據(jù)意識,但史學的靈魂(唯物史觀)是不能模糊不清的,它關系到我們培養(yǎng)什么樣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反思二:整體把握課程資源,取舍有度

由于缺乏先進理念的系統(tǒng)學習和指導,相當一部分教師對課程標準理解粗淺,淡化其核心指導地位,往往抓住教材不放,并輔之以教輔資料,結果教學呆板,思路狹窄,拓展有限,沒有深度。但對教材的整體把握尤為關鍵,大到一個模塊,小到一節(jié)課、一個問題。在這一過程中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1)處理好新舊教材的關系,要特別重視新教材增加的內容,新教材中沒有涉及的舊教材內容教師必須堅決放棄。(2)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教師必須吃透每節(jié)課的重、難點,拓展有度。(3)不能死扣教材,中學歷史教科書是歷史高考命題的核心資源,但高考命題也會重視其他各類命題資源(歷史類資源、歷史題材類文學藝術影視作品資源、非歷史類資源),對其進行開發(fā)與利用。教師應正確理解高考題與教科書之間對立統(tǒng)一關系。要善于運用教師自身的人力課程資源、學校圖書館、歷史音像資料、家庭、社區(qū)、歷史遺存、校本課程、互聯(lián)網(wǎng)等課程資源。(4)靈活多樣的教學設計,重視教師用書的引導作用,在教師自身經(jīng)驗和教學實際(學生基礎)的有效結合中進行多種設計選擇。

反思三:教學方法、手段的改進

創(chuàng)新的課堂教學模式、流程引領著教學方法的新潮流。作為教師首先要積極響應,至少掌握一兩種新模式,關鍵還是要落實在課堂教學中,在這一過程中,必須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教師(教法)和學生(學法)的角色關系,必須體現(xiàn)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準確把握創(chuàng)新的課堂核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個性創(chuàng)新。要客觀辨證地審視傳統(tǒng)教學法,講授法至今仍然是非常好的最見教師功底的教學方法,尤其是年青教師首先要運用好這一方法(多看百家講壇,肯定受益匪淺),我們不應一說改革就六神無主,或者飄飄欲仙,必須腳踏實地,做到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的有機結合。教師要有效地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不能隨便拿一個課件,照“件”宣讀一節(jié)課,這樣肯定不行,在課件資源十分豐富的條件下,必須注意兩點:(1)學生的實際水平(地區(qū)差距);(2)取舍有度,切忌濫用課件,華而不實。在學習中積累,在積累中創(chuàng)新,形成自己特色且符合實際的教學法,促進學生的成長發(fā)展。

反思四:學生社會價值觀的養(yǎng)成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形成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感……逐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歷史觀,樹立不斷完善自我,為祖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作貢獻和關注民族與人類命運的崇高人生理想。要落實這些培養(yǎng)目標,首先教師要有崇高的理想和社會責任感,熱愛教育事業(yè),在教學中要走出知識文化的狹隘圈子,站在文明的高度,促進學生的發(fā)展。要弘揚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道德(儒家倫理為核心的合理部分)中所蘊涵的民族精神,糾正多元文化交流中存在的錯誤觀念和短視意識,不能看著學生成為道德成長中的“白眼狼”。要引導學生在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中快樂成長。要關注現(xiàn)實,在自我意識膨脹和性格脆弱的獨生子女教育時代,培養(yǎng)堅強意志和合作精神尤為重要(事實上被忽視了),這是我們歷史教師責無旁貸的使命。培養(yǎng)學生對國家的忠誠是歷史課程不變的真理,也是歷史教師永恒的追求。

新課程改革教學反思篇4

新課程改革在我校進行一年多以來,它將老師與學生從題海戰(zhàn)術中真正的解脫出來,由主要強調關注知識本位到關注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及終身發(fā)展,這是一個巨大的飛躍。作為一名稱職的高中生物教師,在教學中決不能“照本宣科”,要轉變教學觀念要,強化教師素質,還要不斷的反思自己在教學中的不足,并及時改正。筆者就新課改一年多以來的高中生物教學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1.認真領悟教材,做好模塊設計的設計者。

新課程改革將高中生物分為三大必修模塊,即《分子與細胞》、《遺傳與進化》、《穩(wěn)態(tài)與環(huán)境》;三大選修模塊,即《生物技術實踐》、《生物科學與社會》、《現(xiàn)代生物科技專題》。新教材不僅是將老教材的知識按照生物科學發(fā)展史的順序重新編排,并增加了趣味性和實踐性,這就需要教師認真領悟教材的實質含義,精讀教材把握重難點,做好模塊設計及做好各模塊間銜接工作,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在講完有絲分裂后,我將第二冊的減數(shù)分裂一并講完,并比較了兩者的異同,合理的進行了重新安排。

2.轉變教學觀念,做好教師角色的轉換者。

2.1轉變教學觀念,做學生學習的引導者。

新課改要求教師從以往的“一言堂”、“滿堂灌”中解脫出來,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在課堂上全面落實課改理念,想方設法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式學習。勇于創(chuàng)造出一個敢于探索、善于探索的生物課堂。如在講《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一節(jié)時,教師不能滔滔不絕的講,會使學習氣氛沉悶,教師要創(chuàng)設自主合作的學習情境,有意識的增加互動,讓課堂活起來。這樣就對教師要求較高,既要要求教師充分的了解學生、有較好的預見性和快速反應及靈活應變的能力,又要求教師有較強的課堂把握及歸納能力。

2.2轉換教師角色,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新課程改革的一個最大亮點就是將課堂還給了學生,學生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教師要學會角色的轉變,大膽的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真正主角。學生一看就能懂的不講;學生自學就能懂的不講;偏、難、怪的不講;本章小結、課外閱讀不講,但教師要指導學生怎樣學習。例如,在講《基因指導蛋白質合成》一節(jié)時,教材中有許多插圖,轉錄和翻譯的插圖是學重點掌握的內容,要講精講透,而讓學生區(qū)分核糖和脫氧核糖、dna和rna的區(qū)別時,教師讓學生依圖分析即可。又如基因漂變定律、基因的連鎖定律等這些偏難怪的不講。教師在課堂上又要打好情感牌,注重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及時的給予肯定和表揚。

如“你太棒了”、“我都沒有想到”、“太好了”、“真棒”等,教師不要吝嗇贊美之詞。更要注重關心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尊重“落后生”,在課堂中找到他們的閃光點,對他們的錯誤要正確對待,做他們學習上的引導者,生活中的好朋友。

3.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做好學生學習潛能的開發(fā)者。

?新課標》注重基礎知識的傳授,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

3.1重視基礎知識教學,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知識體系。

構建知識結構主線。對一些概念的學習,可以利用概念圖的方法,把每節(jié)、每章的概念形成網(wǎng)絡圖,從而幫助學生構建成良好的知識體系。讓學生明白,在這一節(jié)或一章我應該知道什么,他們之間的聯(lián)系是怎樣的?長期堅持這種方式引導學生學習,有利于學生學習成績的進步。利用概念圖的方式進行教學,是一個我們值得提倡和探索的課題。

3.2突出生物科學過程與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

突出過程與方法,讓學生知道這樣的結論是怎樣產(chǎn)生的?例如在學習光合作用時,光合作用產(chǎn)生的氧來自于水還是二氧化碳?讓學生進行探究,增加生物課堂的趣味性,讓學生在探究中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又如,在講艾弗里“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證明s型細菌中哪種物質是遺傳物質時,設疑,假如你是艾弗里,你將怎樣做?讓學生身臨其境,假如我是科學家將怎樣做?增加學生學習的動力。

3.3關注科學、技術和社會,培養(yǎng)學生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念。

教師不僅要傳道授業(yè)解惑也,還要做學生的表率,并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培養(yǎng)學生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念。例如,有的學生上課經(jīng)常遲到、早退、說話、睡覺、抄襲作業(yè)等行為,教師首先要以身作則,不要出現(xiàn)上述有關情況,還要耐心細致的做工作,提出要求,邀請學生互相監(jiān)督,必要時可以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

4.教師要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做科研型的教育者。

只有形成自己獨具魅力的教學風格,學生才愛聽你的課。教師要做到教為主導,學為主體,教為學服務。教師利用類比、歸納總結、順口溜等方法及時總結所學知識。例如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有絲分裂和減數(shù)分裂、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等利用類比的方法容易搞清個概念的本質區(qū)別及相互聯(lián)系。例如八種必須氨基酸的記憶比較復雜,就可以根據(jù)諧音編一個順口溜,如甲(甲硫氨酸)借(纈氨酸)了(賴氨酸)一(異亮氨酸)本(苯丙氨酸)兩(亮氨酸)色(色氨酸)書(蘇氨酸),就很容易記憶,學生學習起來也比較輕松,又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

隨著課改的不斷推進,教師要不斷的學習積累經(jīng)驗,不斷反思自己在教學中的亮點和不足,保存亮點,改正不足。轉化教學觀念,強化教師素質,做一個科研型的高中生物教師!

新課程改革教學反思篇5

一、適應新課程標準形成全新教學理念

作為歷史教師,教學理念理應不斷更新才能適應新課標下對教學的新要求。新的教學理念十分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課標指出:“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huán)境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培養(yǎng)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提高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新高中歷史課程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學生的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認識事物的過程,學生是認知的主體,其主體性發(fā)揮得愈充分,學習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就愈強,學習效果也就愈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起的主導作用應表現(xiàn)為強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幫助學生樹立信心,促使其積極主動的學習。新的教學理念非常強調培養(yǎng)學生健康、穩(wěn)定的心理素質和對所學科目的持久興趣,這是新課程標準能否成功的關鍵。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除了可以使人滿腔熱情地從事實踐活動、提高人們的工作效率以外,對于豐富人的知識、開發(fā)人的智力也有著重要的價值。新課程改革就是要讓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合作,賦予歷史教育的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所以,我認為,歷史教師應努力激活學生對每一節(jié)課的積極參與,提高課堂效率、因此,傳統(tǒng)的“以講為主,一講到底”的教學方法已經(jīng)無法適應現(xiàn)代教學的發(fā)展,影響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思維能力的提高、

二、用課改眼光重新審視歷史課堂教學

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民族資本主義的產(chǎn)生、初步發(fā)展、黃金時期、夾縫中求生存、建國后的合理調整再到改造勾勒出了中國近代化歷史進程中一道特殊的風景線,尤其是《近代民族工業(yè)的產(chǎn)生》一課涉及的內容在近現(xiàn)代史上更是起著正本清源的作用,考題也經(jīng)常涉及,學習好這一課內容對把握這一體系至關重要、

以前,在講這段歷史時,教師運用的是傳統(tǒng)的講授法,根據(jù)教材的體系,重點講了中國資本主義工業(yè)的興起、中國無產(chǎn)階級的產(chǎn)生、中國無產(chǎn)階級的特點三個方面,基本知識點都講到了,但在以后中國族資本主義發(fā)展歷程的學習和考試中,很多問題出來了,很多學生還是分不清楚近代工業(yè)與近代民族資本主義工業(yè)的概念,也難以真正把握民族資本主義工業(yè)的特點與民族資產(chǎn)階級的特點,民族資本主義工業(yè)的興起在歷史上的影響,為什么無產(chǎn)階級是近代中國最先進最革命的階級等等。

隨著教學理念的更新,我反思為什么這節(jié)課讓我費盡了口舌,效果卻難如人意,我的教學究竟缺失了什么?與新的課程標準的要求對照,我發(fā)現(xiàn)原來是缺乏三樣重要的東西。一是缺失了“人”?!叭恕奔戎笇W生,也指教師。于也就是說,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所擁有的主體地位基本上被剝奪,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地位也基本未顯現(xiàn)。一節(jié)課,我?guī)缀跻恢v到底,在這樣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只不過僅僅是知識的簡單傳遞工具與機械接受容器而已。二是缺失了“情”,即情感。歷史是有生命的,如果失去了情感也就失去了歷史教育的生命性。但是,在傳統(tǒng)的歷史課堂里,我卻以一種固定的模式來傳授原本豐富多彩的歷史知識,以一種整齊劃一的設定目標來約束原本個性鮮明的學生。于是,在這樣的課堂里,當然不可能有生命的互動與智慧的碰撞、三是缺失了“魂”,即思想。人們常說,“讀史使人明智”。歷史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教學生從歷史之中“學會思想”,生成智慧,生成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從這個意義上講,我的按照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生成的這節(jié)課既忽視了學生,又缺乏情感和思想,只是機械灌輸歷史知識,教學效果大打折扣,于是問題的生成就是自然的了。

有人說,課堂應當是“一個充滿著眾多生靈喜怒哀樂的地方”,課堂應當是師生生命的一部分,是“點化和潤澤生命的園地”,因而,它“更加強調師生之間的交往互動,強調對智力的挑戰(zhàn),強調對激情的引發(fā),強調生命對生命的呼喚,強調人性對人性的交流理解”③。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強調:“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因此,現(xiàn)在,當再教這節(jié)課時,我著力體現(xiàn)新課改的理念,激活學生的參與,感覺教出了成效。

成功的原因大概有如下幾點:

首先,根據(jù)歷史教材所提供的教學內容,我大膽取舍,精心設計出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體系,誘發(fā)學生去探索。如我緊緊圍繞“《近代民族工業(yè)的產(chǎn)生》”這一課的標題,以中華民族資本主義工業(yè)興起的必然、中華民族資本主義工業(yè)的特點、中華民族資本主義工業(yè)興起的影響三個子標題為核心,緊扣主題,脈絡清晰。實踐證明,教師對教學體系的科學設計是培養(yǎng)學生參與意識的前提。

其次,根據(jù)學生的認知水平我構建了一系列由淺入深的階梯問題,積極營造自由和諧的課堂氛圍,使教學過程成為一個不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動態(tài)變化過程,讓其既符合引導學生思維活動向縱深發(fā)展,又取得在探求方向、思維深度諸方面異于尋常的突破,通過引導設問,能點燃學生心靈中創(chuàng)造的火花。

為此我拋出的問題有:

近代企業(yè)與近代民族資本主義工業(yè)有什么不同?近代民族工業(yè)從一產(chǎn)生開始就有哪些特點?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特點?其特點與民族資產(chǎn)階級的特點有何關系?中華民族資本主義工業(yè)的興起對近代中國的經(jīng)濟結構、階級結構以及思想觀念產(chǎn)生了怎樣的影響?事實證明這些問題的切入點很好,學生能夠形成討論、研究的氛圍。學生的思維是活躍的,例如在分析中華民族資本主義工業(yè)的特點時,我讓同學們分組進行討論,討論過程中各種答案精彩紛呈。有的認為資金少、規(guī)模小、技術力量薄弱;有的認為地域分布不均衡;還有的認為行業(yè)發(fā)展不齊全這些都體現(xiàn)了民族資本主義工業(yè)弱的特點,但是它與在中國占統(tǒng)治地位的封建經(jīng)濟相比還有什么特點呢?課堂上沒有同學提到,在老師的適時引導下,學生意識到民族工業(yè)在當時是先進生產(chǎn)力的代表,是新的生產(chǎn)關系的體現(xiàn),因此,民族工業(yè)同時具有“弱”和“新”的特點。我再繼續(xù)引導學生思考,民族工業(yè)正因為有“新”的特點,為謀求生存、發(fā)展,它具有抗爭性;正因為“弱”,它對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具有依賴性,而民族工業(yè)的內在屬性決定了民族資產(chǎn)階級一方面有改革和革命的愿望和要求即革命性,另一方面在有所作為的同時與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即妥協(xié)性,民族資產(chǎn)階級兩面性的特點是由民族資本主義經(jīng)濟的內在屬性決定的,學生們連連點頭稱是。在自由、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在思維的碰撞中學生對歷史的理解和認識加深了,頓悟了歷史的規(guī)律。

與開學初相比,我在教學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

第一、上課條理比較清晰,能夠做到重難點突出,詳略得當、我在課前做了大量的工作,認真收集資料、在課堂上能夠很好地將課本知識與資料內容相銜接、在給學生講授課本知識的同時,注意培養(yǎng)他們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在備課是我認真鉆研教材,弄清楚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了解教材的結構,思考什么樣的方法學生更容易接受、并且選擇一些記憶方法比如聯(lián)想法,或者把所學內容編成順口溜幫助學生記憶。

第二、在講課過程中能夠較好地做到根據(jù)課本內容選擇恰當?shù)臍v史資料,包括文字,圖片,影象等方面的資料盡可能為學生展現(xiàn)一個鮮貨的歷史。

在這堂課的講述過程當中也存在著一些不足。

1、語速過快。雖然心里不緊張,但因為說的過快,使得自己和學生都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問題。

2、在教學過程中,某些環(huán)節(jié)的處理有失妥當,內容過多。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應做到不斷的思考,及時總結積累經(jīng)驗,使自己不斷進步。

3、在教學中,創(chuàng)新意識不夠強,在以后的工作中應做到大膽實踐,多學習多思考,不斷提高在自己的創(chuàng)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