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反思是教師必備的技能,這也是能夠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的,寫教學反思是我們結束教學工作后的首要任務,下面是范文社小編為您分享的部編四年級下教學反思優(yōu)質7篇,感謝您的參閱。
部編四年級下教學反思篇1
愛是人間永恒的主題,是人間最美好的感情,今天,我教了頌揚人間真情的一篇文章《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文章主要講述這樣一個童話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 , 臺灣同胞冒著生命危險 , 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 , 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
課文先后描寫了同一時間海峽兩岸的兩個不同場景:第一個場景是在杭州某醫(yī)院的病床上 , 躺著生命垂危的小錢 , 他在靜靜地期待著那來自海峽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個場景是在臺灣花蓮的慈濟醫(yī)院 , 李 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險中抽取臺灣青年的骨髓 。 他們冒著生命危險 , 做著一次又一次的努力 , 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 。 所有的這一切 , 為的是挽救海峽彼岸一個年僅 18 歲的生命 。 兩岸同胞相距雖遠 , 心卻是緊緊相連的反思這節(jié)課,存在著許多的不足與遺憾。
首先,在課文講授中,對學生朗讀指導還欠缺。引導學生深入課文,體會語句含義,激發(fā)起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用自己的聲音把感情表達出來。學生有時朗讀不到位,例如:針頭向皮膚刺去,一陣突如其來的余震,使針頭從肌膚里脫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
重點是要學生體會到當時情況很緊急,很危險,朗讀時要要讀出這樣的感情來。雖然我叫了好幾個學生來讀來感受,但是學生讀的仍舊不夠到位。感覺完全是為了讀而讀,朗讀時聲音也不夠收放自如,因此感情沒有到位,沒有達到朗讀的目的。如當時,老師能夠給予恰當的范讀,從聲音帶動學生,將會對學生進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起到作用。
在課文講授中,忽視了對關鍵詞語的感悟。比如“輾轉”“突如其來”學生都很難理解,雖然我放在課文中最突如其來進行了簡單的解釋,但是沒有去深入挖掘,突如其來我還可以設計這樣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這里為什么要用這個詞,用這個詞,你有什么感受?這樣對課文的內容和就挖的更深了,學生也學會了怎樣來運用了。這才是語文教學的目的所在。
課文的主題是頌揚海峽兩岸的骨肉親情,但是對于這個主題的點撥和深化還不夠。語文課堂跟思想教育應該是合二為一的,語文教學不能脫離了思想教育而只進行文本,這樣的語文課僅僅是工具,忽視了其人文性。
通過講授這一課,還暴露出自身應變的能力的不強。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對課堂上出現的種。種情況沒能進行很好的處理,特別是出現了很多口誤,把臺灣青年說成小錢而把小錢說成臺灣青年,說明自己準備的還不夠充分,也反映出自身應變能力不強,沒能很好地處理自己意料之外的情形,還需在教學中多多鍛煉。
在今后的教學中,更加踏踏實實地把課文中的最基本的、最優(yōu)秀的東西,教給學生。
部編四年級下教學反思篇2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是一篇以物喻人的敘事性文章。文章具體描寫了宋慶齡故居的兩棵樟樹的外形和生長特點,以及它具有拒蟲的香氣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貴之處。文章既表達出作者對這兩棵樟樹的贊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間滲透著作者對宋慶齡的深深懷念之情。整篇文章層次清楚,語言簡潔,重點突出。教學時我很注重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領悟文章內涵,挖掘文章情感,一方面通過閱讀感受揣摩文本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積極為學生建構與文本、作者對話的時空;一方面借助課外資料體會品味宋慶齡崇高的人格風范和高貴的精神品質。
?宋慶齡故居的樟樹》一課的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中之重。它主要寫了樟樹具有拒蟲香氣的可貴之處。學習這一段,我先讓學生自讀課文,看這一自然段告訴了我們什么?再讓學生自讀、圈點。在學生交流過程中,我借助小黑板把學生說的句子出示在黑板上,學生通過反復誦讀品味領會了句子的含義,理清了句子之間的關系,還體會出課文是如何層層推進、步步深入地寫出樟樹的可貴之處的。在這些學習梳理的過程中,我只作適當的點撥指導,學生始終是積極的探究者、學習者,是學習的主體,最后我又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說說樟樹的可貴之處在哪里?學生在對第五小節(jié)的充分朗讀感悟之后,對這個問題都能很好的作出回答,學生在這種自讀自悟的自主學習中,獲得了成功的愉悅感。
語文課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所以,應當重視語文課程的熏陶感染作用,應當重視語文的積累和感悟作用。學習 第五小節(jié)時,感悟樟樹的高貴品質是為之后延伸到人物宋慶齡身上作鋪墊的。講到宋慶齡不舍得這樣的兩棵樟樹,再講到人們也喜歡樟樹,進而讓學生質疑為什么? 由此讓學生感悟樟樹的品質,進而過渡講到宋慶齡這個人,通過品讀,我們既要感悟到樟樹拒蟲、永久保持香氣的可貴之處,又要品味出宋慶齡精神蓬勃、堅強不屈、一生正氣的可貴品質。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我還讓學生借助課外補充閱讀資料,認識宋慶齡這個人。宋慶齡在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堅強不屈,矢志不移,英勇奮斗,始終堅定地和中國人民、中國共產黨站在一起,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為婦女兒童的衛(wèi)生保健和文化教育福利事業(yè),為祖國統(tǒng)一以及保衛(wèi)世界和平、促進人類的進步事業(yè)而竭盡全力。補充了這些課外的閱讀資料意在喚醒沉睡于學生內心的精神食糧,意在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與健康的審美情趣,而這些也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學內容。通過對宋慶齡這個人物的滲透感悟之后再來回答課后的問題,學生就能輕而易舉地回答,那是因為樟樹有著和宋慶齡一樣的品質,和樟樹合影就如同和宋慶齡合影一樣,等等。
整篇課文內容非常簡單,表面是寫樟樹,其實是借物喻人,以樹喻人,寫出了宋慶齡如樟樹般崇高的人格風范和可貴的精神品質。我們讀懂了樟樹,也就讀懂了宋慶齡。課后再反思這篇課文,我覺得似乎沒必要花那么多的時間在學習如此簡單的文本上,因為本身課文沒有一點的難度,而語文又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寫話。這里可以提供話題讓學生選擇自己需要傾訴的話題一吐為快,或者可以設置一個說話情境:如小明的爸爸來到了宋慶齡的故居也和樟樹合了影?;厝ブ竽媒o小明看,小明就不明白了問爸爸為什么要和樟樹合影,爸爸就說……這樣既可以寫出樟樹蓬勃、可貴的一面,又可以寫出宋慶齡堅強不屈、一生正氣的品行。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還力求引領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情感”,真正意義上升華主題,深化中心。
部編四年級下教學反思篇3
教學目標:結合實際情境,發(fā)現小數點位置的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規(guī)律,并應用這一規(guī)律計算有關的乘除法。
教學重點難點:發(fā)現小數點位置的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規(guī)律,并應用這一規(guī)律計算有關的乘除法。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呈現三種商品的單價,通過比較三個小數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引導學生發(fā)現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的大小就不同。從而展開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如何變化的研究。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小組討論: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的大小如何變化?
2、匯報:鼓勵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
如:把三個小數都轉化為以分為單位的數進行比較;也可以把三個小數寫在數位表內,通過數字“8”在不同的數位上,發(fā)現它們之間的關系。從而得出結論。
3、遷移推理。
根據前面小數點向右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規(guī)律,由學生來推測小數點向左移動,小數的大小如何變化,并通過實例加以驗證。
三、運用規(guī)律解決問題。
1、小組討論: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的大小如何變化?
2、匯報:鼓勵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
如:把三個小數都轉化為以分為單位的數進行比較;也可以把三個小數寫在數位表內,通過數字“8”在不同的數位上,發(fā)現它們之間的關系。從而得出結論。
1、說一說:應用發(fā)現的小數點向左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規(guī)律,來比較它們的大小。
2、算一算:應用發(fā)現的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規(guī)律,計算除數是10,100,1000的小數除法。
四、練一練:
第1題:綜合運用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規(guī)律,計算有關的小數乘除法。
第2題:運用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規(guī)律,解決生活中有關的實際問題。
板書設計:
有趣的小數點(一)
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兩位,三位….這個數將擴大到原來的------倍。
小數點向左移動一位,兩位,三位….這個數將縮小到原來的------ 倍。
教學反思:
本課內容應放手,讓學生在充分思考、探索的基礎上得出結論,教師只需恰當地點撥即可。
部編四年級下教學反思篇4
【口語交際·習作】
這次口語交際和習作是整合在一起編排的,提供了三個可供選擇的活動角度:說、寫自己或別人的成長故事;交流讀《烏塔》的想法,寫“從《烏塔》想到的”;討論信中的問題,寫回信。三個活動建議中都包含了口語交際和習作的內容,都是以綜合性學習活動為依托,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思想實際確定的.,為學生深入地思考和交流成長中的故事或是成長中的問題提供了一次很好的機會。
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口語交際時,可以從以下兩種做法中選用一種。
一種做法是引導全班學生共同交流一個感興趣的話題。學生閱讀口語交際和習作的要求之后,商量一下對哪個話題最感興趣,然后圍繞這一話題展開深入的交流。
另一種做法是引導學生自由組合,從教材提供的三個話題中自由選擇交流的內容,先在小組內充分交流,然后再全班相互交流。
習作的內容也應鼓勵學生自主選擇??梢韵茸寣W生說說準備寫什么,交流一下各自的寫作打算,然后學生分頭習作。在進行習作講評時,要兼顧教材中的三個話題,力求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收獲。另外,因為這是學生第一次練習寫信,所以在講評時應適當突出書信格式的學習,使學生通過交流了解應該怎樣寫信。
【我的發(fā)現】
這次“我的發(fā)現”,通過小林和小東的對話,揭示了一邊讀一邊想的讀書方法和習慣。從兩個人的對話中,我們能夠體會到,讀書時要深入思考,善于發(fā)現問題;發(fā)現問題后,要想辦法解決問題,如,可以查閱相關資料幫助解決,可以聯系上下文深入體會。這是精讀文章的重要方法。一定要潛下心來,仔細體會、揣摩文章中的詞語、句子以及文章描寫的細節(jié),這樣才有可能深入地理解文章,并在語言表達方面有所收獲。所以,引導學生交流這方面的讀書體會是非常重要的。
教學時,可以先讓學生自讀小林和小東的對話,然后交流自己從中發(fā)現的讀書方法,學生對這些方法有所認識后,可以擴展開去,讓學生談談自己的讀書經驗,說說自己讀書時是怎樣深入思考、發(fā)現問題的,以及發(fā)現問題后是用什么方法來解決的,讓學生在實際的例子中加深體會,遷移運用。
如果學生談到了其他的讀書方法,如,邊讀書邊想象、不動筆墨不讀書,只要說的有道理,也要加以肯定,但重點應引導學生圍繞一邊讀一邊想的讀書方法展開交流。
【日積月累】
1、教學建議:
這次“日積月累”安排的是一些古代名句,這些名句閃耀著古人的智慧,展現了他們對于成長、對于人生的一些積極向上的看法,會給成長中的少年以很大的啟發(fā)。
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背誦,還可以談談各自對這些名句的理解,或聯系生活中自己或他人的例子談談體會。
如果學生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還搜集了其他成長名言,也可以和大家一起交流,共同欣賞,使所有人都得到激勵。還可以建議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最喜歡的或最有針對性的名言寫成卡片,放在自己經常能看到的地方,時刻激勵自己前進。也可以鼓勵學生準備一個名人名言摘記本,把自己喜歡的名言記在上面,陪伴自己成長。
2、相關鏈接:
有志者事竟成:意思是有志氣的人只要堅持不懈,事情終究會取得成功?!逗鬂h書》共九十卷,是南宋范曄所作。
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意思是說好事再小也要去做,但壞事再小也不能去做。
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出自唐代文學家韓愈的《進學解》,意思是說,學業(yè)的精深,在于勤奮刻苦,學業(yè)的荒廢,在于嬉戲游樂;道德行為的成功在于深思熟慮,敗毀在于因循茍且。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是東晉文學家、田園詩人陶淵明的《雜詩》八首之一,感嘆時間一去不復返,勉勵人們應抓緊時間做有意義的事情。
【展示臺】
這次展示、交流的主要是學生開展綜合性學習的活動成果,學生可以用多種方式展示、匯報自己這一階段以來的學習收獲。
教材中提供了三個角度的展示建議,分別是寫回信、辦手抄報、排演短劇。
手抄報的展示可以利用自習時間或課余時間進行,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自由參觀、閱讀,評出自己喜愛的手抄報。可以設置最佳設計、最佳效果、最佳內容、最佳合作小組等獎項,獎項的安排由學生自定,以鼓勵為主。
如果有學生排演了關于成長故事的短劇,可以讓他們在家長開放日表演,請家長來觀看演出,以增進學生與家長之間的交流和溝通。
學生的展示交流不一定局限于書中提供的三種形式,可以結合本班學生開展綜合性學習的實際情況,由學生自己確定展示哪些學習成果,怎樣展示學習成果。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并酌情指導,進行合理安排。
部編四年級下教學反思篇5
一、教材簡析:
?爬山虎的腳》是一篇有趣的科普文章,這篇課文細致地描寫了爬山虎生長的地方,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腳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課文的重點部分是3至5段,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莖上的卷須比作“腳”,非常生動地描寫了爬山虎的“腳”的樣子,以及它是怎樣向上攀爬的。通過讀文可以體會到,作者對爬山虎的觀察細致入微,而且是連續(xù)觀察了很長時間。 本文教學重難點是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點,并體會作者是怎樣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寫出它的特點的。
在講之前,我要求學生到學校操場去觀察爬山虎,并寫了觀察日記《我觀察到的爬山虎》。學生對爬山虎有了初步的了解。學生對爬山虎的腳有了感性認識。
二、評價:
激趣導入采用猜謎語的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回答問題的主動性較高。 導思釋疑教學方法的使用,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疑問,教師引導學生將問題一一解決,這三個問題恰恰是文章的中心問題,也是需要學生掌握的重難點。 將課文重點段的背誦訓練穿插于教學過程當中,不但鍛煉了學生的記憶力,也培養(yǎng)了學生積累語言的能力。
本次公開課的缺點也不少:比如在學生提出爬山虎的腳是小圓片的時候,與教師的預設爬山虎的腳是六七根細絲,相矛盾。教師此時缺乏教學機智,處理比較粗糙,在此處浪費了不少時間。
分析原因如下:
備課的時候,我會把要講的每一句話都計入教案當中,然后把它們背過。在講之前我會反復多遍地去背誦,恐怕漏掉其中的一句話。我相當關注每一張幻燈片中的細節(jié),慎密地思考其中的過渡語。雖然講課之前,我已經把課文內容爛熟于心,并且把教案在心中默念了許多遍了。但我仍然相當緊張,恐怕課堂上學生不能配合,或者不按照我的思路來回答問題。 果然,在講課的過程中學生所回答的與我設計的許多方面大相徑庭,這些課堂生成的答案讓
我不知所措,于是開始緊張起來,不知道該如何引導學生,思路也被這突如其來的問題所打亂,于是整堂課出現“東一榔頭西一棒的”傾向,讓學生們聽不懂,也讓聽課的老師不知所云。 課下領導和老師們給我評課的時候,找出了問題的癥結所在。這源于備課的拘泥于細節(jié)的完善而忽略了大的框架。課堂學生的生成是教師無法預測的,但是教師對所教內容的具體框架結構要做到心中有數,當學生的回答偏離主題的時候,教師要注意將學生引導到這個大環(huán)節(jié)中。關鍵是自己的備課,其中大的環(huán)節(jié)要清晰,無論學生如何變,萬變不離其宗。當胸有成竹地了解了講解中的關鍵問題的時候,那么細節(jié)就可以隨意填充了。不論在課下想象的學生回答是如何變化多端的,當堂出現的問題一定是與你的預設有出入的,所以一方面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回答,另一方面還不要被學生的回答所束縛。
將來改進的措施:
1、始終不渝地鉆研教材,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針對本班學生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法。
2、多聽課,多學習,容百家之長補己之短。
3、調節(jié)好自己的心理,在放松快樂的心理下教學,不要過度緊張。 4、備課不要過于精細,免得束縛自己的思路。
部編四年級下教學反思篇6
?將心比心》人教版四年級上冊語文第二組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通過記敘兩個日常生活中的小故事來啟示人們在生活中要學會將心比心,尊重老人,關愛孩子,讓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課文內容淺顯易懂,在教學的過程中采用自讀自悟的方法進行課文學習,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拿到課文后讀了幾遍,腦海中開始思考這節(jié)課的教學思路。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描述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平常事情,備課時是這樣設計的:學生讀熟課文后解決幾個問題,談談對這篇課文的理解。以往大多數課堂上的大部分時間都是我在滔滔不絕的講著,臺下一雙雙小眼睛聚精會神的看著我,小耳朵豎著在認真聽,孩子們發(fā)言的時間很少。語文課上總覺得時間過的很快,時間不夠用,每每聽到下課鈴聲響起總覺得還有很多東西沒講到,感覺意猶未盡還想繼續(xù)下去,這時候卻沒有考慮到學生們的感受。很多時候忽略了他們的想法,導致課堂效果不理想。這節(jié)略讀課文讓他們自己去學習看看效果怎樣。
一上課,我先放課文錄音,讓學生們跟讀課文,目的是為了糾正生字的字音,模仿如何能講課文讀的有聲有色也就是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進而了解課文內容。跟讀一遍課文后,學生再分段朗讀再繼續(xù)了解課文。讀完課文老師拋出問題讓學生思考,這時學生再一次快速瀏覽課文尋找答案。在這反復的閱讀中漸漸的熟悉了課文內容對老師拋出的問題自然應對自如。在交流問題時大家的表現很是讓我吃驚,平時課上幾乎不舉手的龐碩同學這節(jié)課舉了好幾次手,叫起他來回答的還很好,我想他讀懂文章了,有自信了,有勇氣在課堂上展示自己了,很替他高興。課堂上你一言我一語,大家發(fā)言都很積極,說出了自己的見解,還有的學生結合實際生活給大家講了一些例子來說明將心比心的意義。大家在對待老人和孩子方面也都提了不少建議,他們的建議都是發(fā)自內心的想法,很真誠,很溫暖??吹酱蠹疫@樣的表現我很高興,自己想要的不就是這樣的課堂嗎?
部編四年級下教學反思篇7
?小英雄雨來》一課教學中,可運用語言本身的特點給學生以熏陶和感染。例如,對蘆花村(故事發(fā)生的地點)景色描寫段落的品味:“蘆花開的時候,遠遠望去,(黃綠的)蘆葦上(好像)蓋了(一層厚厚的)白雪?!蓖ㄟ^引導學生先讀句子的主要成分,再逐句把附加成分放進去讀,最后連起來讀,并進行前后對比,讓學生體會到蘆花村的景色的優(yōu)美。
要知道,小小的蘆花村只是祖國大好河山的一小部分,和蘆花村同樣美,甚至更美的大片河山正遭受著日寇的蹂躪。教學中,突出蘆花村的的美旨在引發(fā)學生對家鄉(xiāng)、對祖國的愛和對侵略者的恨,這兩種截然相反的感情自會在學生的腦海中碰撞。愛家鄉(xiāng)、愛祖國的情感必然會燃燒起來。
在教學中,可用板書突出雨來在夜校里學習的內容:“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痹龠M行朗讀指導,讀出感情。把雨來對美麗家鄉(xiāng)的愛和對自己祖國的愛直接連起來,為揭示雨來的英雄行為做鋪墊。板書和有感情朗讀強化了學生的感知,無疑也熏陶了學生的愛國情操。在重點段(鬼子把雨來捆綁起來,對他哄騙、利誘、威脅、毒打,雨來堅強不屈)可先安排學生默讀,然后組織學生討論:鬼子對雨來使用了哪些卑劣手段?課文中哪些詞語把鬼子的丑態(tài)色畫出來了?一邊討論,一邊在黑板上作“鬼子”、“雨來”的對比板書,把敵人丑惡嘴臉和雨來在敵人面前的堅強不屈清晰地提示出來。在本課教學中,要積極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式。學生通過課文本身的詞語、句、段看到了敵人的兇殘,領悟到了雨來的機智、勇敢和堅強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