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四年級上冊語文教案5篇

時間:2022-12-14 作者:Cold-blooded 備課教案

想要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必須要學會如何寫教案,寫好教案是能夠讓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好好展現(xiàn)自己實力的,范文社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部編四年級上冊語文教案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部編四年級上冊語文教案5篇

部編四年級上冊語文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能流利地朗讀課文,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2.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yǎng)細致、有序的觀察習慣。

3.學習生字、詞語,積累好詞好句。

教學重難點

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yǎng)細致、有序的觀察習慣。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引入語:同學們,大自然是神奇的,你們曾跟隨老師一起領略過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欣賞了世界上最深最長的河流峽谷;感受了被稱為鳥的天堂的大榕樹給我們帶來的歡樂……今天老師帶同學們更加仔細地去觀賞一種植物──爬山虎。讀課題。

一、請同學們看實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點?

3.你能用一兩句話把這些特點連起來說說嗎?

4.葉圣陶爺爺筆下的爬山虎的葉子怎樣呢?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

5.讀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寫的美?你喜歡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風吹時爬山虎葉子的美。做一做拂過、漾起的動作,你能讀好這句話嗎?想欣賞一下風吹爬山虎的樣子嗎?

7.老師指導讀出美來??梢圆扇±蠋熥x前半句,學生補充后半句的讀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組讀,讓學生充分感受爬山虎葉子的美。

8.作者為什么把葉子寫的這么美呢?(認真觀察)所以我們要學習作者認真仔細地觀察事物的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觀察習慣。

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生機勃勃地鋪滿墻,這跟它的腳有密切的聯(lián)系,爬山虎的腳又是什么樣的呢?

二、請同學們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腳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觀察:

a、腳的樣子;b、腳的形狀;c、顏色

1.誰來告訴老師你觀察的結果。

2.書上又是怎樣寫的呢?找出寫腳的句子讀一讀。

3.你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嗎?

4.根據(jù)自己的觀察和學習,請畫出爬山虎的腳,看誰畫得最好。(教師巡視,拿一張好的評價)

5.這一段哪一個詞說明作者進行了認真仔細的觀察?(注意)

因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腳的特點寫得這么具體。爬山虎有自己獨特的爬的本領,想盡快知道答案嗎?那就請你們趕快學習第四自然段吧。聰明的你一定會找到答案的。

三、根據(jù)以下幾個方面自己分組學習,看哪一些同學學得認真,學得更快。(老師巡視)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來;b、找出爬的動作詞;c、自己演示爬的過程(怎樣爬)

1.誰來告訴老師你們學懂了些什么?(學生自由發(fā)表意見,其它學生補充,教師充分表揚)

2.哪一組的同學能上來給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嗎?

你們同意他的這種爬法嗎?(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學演示)

3.你們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嗎?看大屏幕演示,學生可根據(jù)演示說出怎么爬。

4.你們知道答案了嗎?誰正確?(長一只腳,巴住墻,再長出另一只腳,再巴住墻,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斷的長出新腳來,所以葉圣陶爺爺說,"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還往左爬,右爬,爬滿整個墻,所以才有葉圣陶爺爺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寫的"一陣風吹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的很"。真是會讀書的孩子,懂得運用聯(lián)系上下文的方法。

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能爬,沒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又怎么樣呢?

四、學習第五自然段。

學完了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說)

(沒觸著墻的腳萎了,觸著墻的牢固,腳與墻有密切關系。)

2.課文哪一個自然段還說明了這種關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運用了首尾照應的方法,使文章的結構顯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讀一讀。(男、女分開讀)

五、發(fā)散思維。

1.學了這課,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葉圣陶爺爺學習什么?(留心細致地觀察周圍的事物)

3.生活中,還有哪些與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牽牛花……)說說你它們的特點,好嗎?(學生說)

部編四年級上冊語文教案篇2

教學準備

1. 教學目標

1、 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 能借助注釋和相關資料理解詩句意思。培養(yǎng)學生對詩的感悟及想象詩

歌的畫面,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

2.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詩句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想象詩中所描繪的情景,體會詩人輕松愉快的心情。

3. 教學用具

教學過程

一、釋題激趣,創(chuàng)設語境。

師:同學們,我們以前學過一首詩,老師念第一句“籬籬原上草”,大家一起背好嗎?你們知道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嗎?他就是我國唐代著名的詩人白居易,他寫這首詩時只有15歲,他的詩通俗易懂,在廣大群眾中廣為流傳下來的詩有1914首,今天我們學習其中一首膾炙人口的詩句,題目是《暮江吟》。

板書:暮江吟

1. 讀題、解題:(1)師強調“吟”的讀音?!耙鳌笔窃趺匆馑迹恳?,古代一種詩體。(2)同學們來看看這個“暮”字,上面是個草字頭,下面是個日,你能看出什么來嗎?(有太陽落山的意思)這里交代的是(時間)(3)“江”在題目中交代了什么?(地點)

二、初讀古詩,感受畫面。

1.自由讀古詩,讀正確,讀流利.想一想:這首古詩給你留下了怎樣的感受?

2.(點讀——齊讀)讀完古詩你有什么感受?(景色美麗、喜愛……)

3.讀詩初步感覺很重要,老師讀這首詩也有自己的感受,我想通過我的讀表達出來。

三、品析古詩,體會情感。

1.思考、討論:詩人描寫了傍晚的哪些景物?抓住了這些景物

的哪些特點來寫的?(詩人描寫了傍晚的殘陽和江水,江水的特點是半江瑟瑟半江紅)?

2.齊聲朗讀前兩句詩。

3.重點理解詞語。

(1)“殘陽”是什么意思?(落山的太陽光)

(2)“鋪”是什么意思?這個“鋪”字你體會到了什么?把“鋪”換成“照”、“射”可不可以?

(“鋪”既寫出了夕陽的柔和,又寫出了照得面積廣大而均勻。)

4.質疑:江水為什么一半是綠色,一半是紅色,你看見過這種景象嗎?(因為太陽接近地平線,江面有一半已經(jīng)照不到陽光所以半江是綠色,半江是紅色。)

5.指名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部編四年級上冊語文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書寫本課生字、詞語。

2.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了解古詩的大意,領悟古詩所蘊含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重點

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難點

借助注釋理解詩意,明白人和事物各有長短,應取長補短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1.在冬天,同學們最希望的就是下一場雪了。老師帶了一些圖片讓大家一飽眼福。(課件出示:人們把雪稱為報春使者)

2.在冬天,我們總要提到一種植物,它就是梅花。(課件出示:人們也把梅稱為報春使者)

3.那么雪和梅爭著報春,誰更美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雪梅》。

二、學習古詩

1.自由讀詩,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作者在詩里想告訴我們什么呢?我們來理解詩意。指名讀注釋。結合注釋,和同桌交流,說說詩意。

(1)一、二句的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爭春,彼此各不相讓,誰也不肯認輸,連詩人要評論它們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擱下筆來好好地想一想,煞費一番心思了。

(2)三、四句的意思:梅花在顏色的潔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氣味的芳香上,卻要輸給梅花一段了。

(3)顏色潔白是雪的長處,是梅花的短處;而怡人的清香是梅花的長處,卻是雪的短處。(板書:各有長短)

(4)指導有感情地朗讀。(不服輸?shù)恼Z氣;詩人為難的語氣;各有長短的語氣)

3.雪和梅爭春,為什么比不出高低?假如沒有梅花,就不能映襯出雪的潔白無瑕;沒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顯出梅花不畏風霜,吐露芬芳的高貴品格。怎樣才能更完美呢?(板書:取長補短)

4.讓我們一起踏雪尋梅,看看雪與梅互相映襯的美景吧!(課件引出主題)只有取長補短,既有晶瑩潔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動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才是最美的報春使者。

5.這首詩寫雪與梅的古詩不僅向我們展示了雪與梅互相映襯的美景,還告訴我們應該取長補短的道理。讓我們來背一背古詩。

三、拓展延伸

1.這首詩的作者在寫完詩后大發(fā)感慨,又寫了一首《雪梅》,算是對前一首的補充與解釋。一起來看看。(課件出示《雪梅(二)》)

2.課后收集描寫雪與梅的古詩。

板書設計:

雪梅

白____香

各有長短

取長補短

教學反思:

四年級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程度有很大差異,很多同學認為知道了每個字或詞的意思,就是讀懂了古詩詞了。對此,我有必要進行一定的引導,主要是引導學生對古詩詞有更深的理解,而不是讓學生僅僅停留在孤立字詞的理解上,停留在呆板的表面意思上。課文后面提供的注釋,可以起一定的輔助作用,可引導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借助注釋,自己試著理解詩歌的意思。

部編四年級上冊語文教案篇4

一、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13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3、4自然段。

3.邊讀書邊想象畫面,能聯(lián)系上下文或結合生活實際體會詞句的含義。

4.感受大自然的壯觀,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閱讀感受與他人交流。

二、教學重點、難點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感受錢塘潮的神奇壯觀,教學難點是體會課文中的有關語句,想象課文描繪的大潮景象。

三、教學準備

四、教學時間

2課時

五、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 板書課題,比較“觀”字

1.同學們已經(jīng)預習了課文第一課,誰來說說課題?(板書:觀潮)

2.題目中,出現(xiàn)了一個“觀”字,課文中,還出現(xiàn)了一個“觀”字,翻開書,小聲讀一讀,找一找。(板書:天下奇觀)

3.比較:“觀潮”的“觀”字和“天下奇觀”的“觀”字的意思一樣嗎?在理解了“觀”字意思的基礎上,再去理解“天下奇觀”。

4.小結:同一個字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思是不一樣的,讀書的時候,要一邊讀,一邊想,這樣才能感受到祖國語言的豐富多彩。

二、初讀課文,朗讀正確

1.小聲地讀一讀課文,把課文朗讀正確。

2.指名讀,糾正學生朗讀中的錯誤讀音。

(薄霧悶雷漲注意學生在朗讀加點字時的字音。)

3.出示詞卡,朗讀詞語。

(寬闊、籠罩、薄霧、若隱若現(xiàn)、昂首東望、風平浪靜、水天相接、沸騰、橫貫江面、齊頭并進、奔騰、漫天卷地、依舊、恢復)

三、整體感知,理清脈絡

1.小聲地再讀一讀課文,讀完了課文,請你說說:你知道了什么?

a、八月十八——最佳的觀潮日b、鹽官鎮(zhèn)——最好的地方c、觀潮人——最多

d、響聲——最大e、浪潮——最壯觀f、人的情緒——最高漲

2.你能把這六方面的內容連在一起嗎?可以說一句話,可以說兩句話……也可以是一段話,說說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

3.通過你們的學習,已經(jīng)把課文讀成了幾句話,由厚讀薄了。能不能把這篇課文讀得更薄一些,把整篇課文讀成一句話?

4.指導朗讀:(1)要突出錢塘江大潮的歷史悠久;(2)突出它是天底下美麗而罕見的景象。

5.能不能把這句話再讀厚?通讀這篇課文,找一找哪些語句表現(xiàn)出了錢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觀”?

6.在這篇課文中,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來描寫錢塘江大潮的?

四、朗讀全篇,感受“天下奇觀”

按照“潮來前——潮來時——潮過后”的順序,分三大組朗讀課文,教師朗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 溫故知新,導入新課

1. 作者一開篇,就點出了對錢塘江大潮的評價。作者是怎樣說的?

2.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描繪這“天下奇觀”的?

二、抓住重點,感受大潮到來時和過去以后的澎湃之美

1.翻開書,用心地讀一讀課文,讀后來談談你的感受。

(預設:這篇課文所表現(xiàn)出的一是大潮的朦朧之美;二是大潮的澎湃之美。但教學實際學生只能感受到大潮的洶涌澎湃之美。)

2.自讀課文,找出三、四自然段中描寫精彩的句子。

a、哪部分內容最讓你感受到大潮最雄偉、最壯觀?

b、你來讀一讀三、四自然段,把你認為描寫得精彩的句子用括號標注出來,再多讀幾遍,努力讀得精彩一些。

3.指名朗讀學生認為寫得精彩的句子。

指導朗讀:

a、什么樣的響聲呢?隆隆的響聲,把這種聲勢讀出來。

這響聲響亮嗎?(不響亮。)為什么——好像悶雷滾動。哪個字突出了響聲不響亮?

b、有人告訴我們說,潮來了,說這話的人會是怎樣一番心情?讀出人們內心中的驚喜。

c、看到白線后,人群又沸騰了,人群怎樣沸騰?咱們演一演,怎么樣?

提示:人們聽到了遠處傳來的隆隆響聲,看到了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xiàn)了一條白線,人群又沸騰起來了。人們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

沸騰了,剛才的場面還可以用一個詞語形容,那就是——人聲鼎沸。

一個人讀,顯然讀不出人聲鼎沸的感覺,得大家一起讀。

e、氣勢越來越大,你的心情就越……,讀出你內心中的激動。

f、多么壯觀啊!讀出大潮這澎湃之美來。

g、誰來讀,讓大地顫動起來。

4.聽讀段落,感悟作者的表達順序。

a、我們把精彩的段落打亂了順序去朗讀,實際上作者在描寫大潮時是有順序的。你聽我來讀一讀,仔細聽,看看缺少了哪些詞語?

b、你知道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來描寫大潮到來時的景象嗎?

(作者由遠及近地觀察,隨著位置的轉變和時間的推移描寫潮水的變化。)

5.自讀三、四自然段,感受“變化”。

a、作者在描寫大潮到來時的景象時,之所以把它描寫得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那時因為作者突出抓住了它的“變化”,作者都突出了它的哪些變化呢?

(1)潮聲(越來越大):隆隆——越來越響——如同山崩地裂

(2)潮頭(越來越高):白線——水墻——白色戰(zhàn)馬

(3)潮勢(越來越猛):逐漸拉長、變粗——翻滾——浩浩蕩蕩

b、作者把潮聲、潮頭、潮勢三方面內容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寫,讓我們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啊!

6.當大潮奔騰西去后,作者仍舊描繪出了它的變化?兩丈來高,大約是6、7米,相當于三層樓那么高?此時此刻,你想說些什么?

三、對話文字,感受大潮到來前的朦朧之美

1.大潮到來之前,錢塘江是怎樣一番景象?讀一讀,描寫大潮到來前錢塘江景色的句子。

2.品味“橫臥”。

3.作者在潮來前還抓住了哪些景物?突出了它們什么特點?

4.鎮(zhèn)海古塔、中山亭、觀潮臺是多么的高聳,多么的穩(wěn)固,它們屹立在寬闊的錢塘江江邊,遠處還有幾座小山。你覺得這是一幅怎樣的畫面?(朦朧、美麗、和諧、壯觀……)

5.此時此刻,高聳、穩(wěn)固的鎮(zhèn)海古塔、中山亭、觀潮臺被籠罩著一層蒙蒙的薄霧;寬闊的、平靜的錢塘江被籠罩著一層蒙蒙的薄霧;遠處的幾座小山被籠罩著一層蒙蒙的薄霧,這幅畫面讓你感受到了一種怎樣的美?

四、抒發(fā)情感,總結全文

作者在觀潮之前,就評價到: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被成為天下奇觀。而現(xiàn)在,我們是親臨其境,耳聞其聲,眼見其景,感受到了朦朧與澎湃,你不由得要發(fā)自內心地說上一句:錢塘江大潮,……

五、作業(yè)

a、背誦課文第三、第四自然段。

b、模仿描寫潮水來時的寫作方法,寫一場雨景。

部編四年級上冊語文教案篇5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十分優(yōu)美的寫景的文章,描寫了被成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文章分為四個自然段,先總寫,然后從“潮來前、潮來時、潮來后”三個方面具體刻畫了錢塘潮的雄偉壯觀,有聲有色,有景色的正面描寫,也有觀潮人的側面烘托,是很好的進行朗讀訓練的文章,同時,也是進行寫景類文章。寫作訓練的典范。

設計理念: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協(xié)作、會話等學習環(huán)境要素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chuàng)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xiàn)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構建的目的。基于此認識,我創(chuàng)設了“為錢江潮制作音樂風光解說片”的學習環(huán)境和探究主題,促使學生積極地研究課文,理解、收集、整理、運用有效信息,最終達成問題解決。

教學目標:

基礎目標:

1、小組合作,制作音樂風光解說片,憑借問題情境解決,感受錢江潮的壯觀,展現(xiàn)錢江潮的壯觀,從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進行朗讀訓練。

發(fā)展性目標: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培養(yǎng)合作、交往的能力以及信息檢索、處理、重組、應用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重點:充分利用網(wǎng)絡優(yōu)勢,為學生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在實踐活動中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感受錢江潮的壯觀。

2、難點:能把搜集到的信息,進行有效地篩選、整理、并整合成具有學生思維特色的導游詞。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讓學生走進文本。

1、播放錄象,教師進行充滿感情的介紹:錢塘江它是我們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長605公里,河域面積五萬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積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國東南沿海的一條著名江流???,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錢塘江邊一睹為快。

2、看了這潮水,聽了這潮潮聲你覺得錢塘江潮怎么樣呢?你能用一個詞來概括嗎?說得真不錯,這篇課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錢塘又是怎么樣的?自由讀課文,找出一個你認為最能體現(xiàn)錢塘江特點的詞語。(讓學生讓黑板板書)

3、你們認為哪個詞是“元帥”?(板書:天下奇觀)理解奇觀。

二、師生交互,讓學生感知文本。

多么壯觀的錢塘江大潮,作為一個浙江人,我們?yōu)橹械津湴梁妥院?,現(xiàn)在有很多的國內外游客慕名而來,我們是不是應該盡一盡地主之意,為他們做一下導游。(任務驅動:編寫導游詞)

1、自由選擇一個自然段,同時可以上網(wǎng)瀏覽圖片。你準備怎樣介紹,可以邊看圖邊介紹,也可以通過讀來介紹。

2、師生交流,品讀。

潮來前籠罩薄霧風平浪靜

(板書)觀朝潮來時悶雷滾動一條白線

浩浩蕩蕩山崩地裂

潮去時漫天卷地風號浪吼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教師要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朗讀來體會錢塘江來前的平靜、美麗,來時的洶涌、雄偉,去時的余威未減。同時,在語言環(huán)境中理解“浩浩蕩蕩、山崩地裂”等詞義,體會作者運用比喻、對比等手法。

三、成果展示,讓學生體驗文本。

在有了圖片和課文中的這些內容以后,你還想在你的解說詞中加如寫什么?

1、我的感受。

(1)結合課文中描寫人物的句子。

(2)鼓勵學生談出自己的感受:注意安全,感到自豪等等

2、還可以加入一些音樂。

3、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挑選一個方面在網(wǎng)上制作解說詞。

交流反饋。

四、拓展延伸,讓學生超越文本。

我們的祖國,我們的家鄉(xiāng)有著太多太多這樣的壯觀景象,回家后上網(wǎng)收縮有關內容,制作成幻燈片,將舉行一次寧波江東中心業(yè)余小導游的競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