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讀后感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要表達出自己內(nèi)心的真實感受,為了寫好一篇讀后感,我們需要對原文做好深入理解,以下是范文社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中國精神書的讀后感5篇,供大家參考。
中國精神書的讀后感篇1
研究歷史就是研究歷史背后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沒有歷史,文化,就沒有民族,反之,沒有民族就沒有歷史和文化,三者相輔相成。欲了解歷史精神,必了解其變化和持久,在永恒中有變化翻新,在變化中有連綿持續(xù)的精神。我們感覺是中國人,不僅僅是我們出生在中國,有中國國籍,更重要的是數(shù)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淀成為一種獨特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立德,立功,立言。這些在已經(jīng)深入到中國人的骨子里去了,何時提都不過時。
所以說要滅亡一個國家首先要滅亡其歷史,改造一個民族,首先要改造其歷史。一個人如果沒有了記憶,其也變成了行尸走肉。所以要了解歷史,尊重歷史。
研究歷史,從現(xiàn)在找問題,從過去找答案。
中國為什么能從亂到治,從治到亂,直到現(xiàn)在的大治,因為有前赴后繼的士君子,維持著這種精神,有一群歷史文化涵養(yǎng)的人,懷抱理想,救國圖存,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個人從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乃至大學畢業(yè),不要認為教育只是學校的事,國家,社會,家庭乃至人類也是盡到教育的責任。
“因此中國今天的教育風氣,小學生第一目標在進中學,中學生第一目標在進大學,大學生第一目標在獲得出國留學的機會,如此便成了一種賽跑式的教育,這是一種個人主義的機會比賽”。
而中國傳統(tǒng)儒家教育傳統(tǒng)是,人人皆可堯舜禹,即道德人格之尊嚴,使每個人感覺到都站在平等地位上,都盡自由地可能有成功,可能得滿足。
所以在國民教育之外,要注重培養(yǎng)每個人的人文精神,尊師重道,道,事物的規(guī)律,基本準則,無所貴賤,無所高下,人人平等。所以現(xiàn)在罵人不講道理是對人的最大侮辱。
“中國這五十年來的教育,似乎只是教小孩子讀書識字,教青年人謀求職業(yè),不是在教整個的人生,不感得需要一個超乎一切的最高中心,共同尊崇的最高對象。如此般的社會,哪能不各有距離,又哪能從其內(nèi)心深處獲得互相溝通?試問這樣一個分崩離析的社會,又如何得團結凝聚?”
振聾發(fā)聵啊?!爱斍暗淖畲髥栴},仍在如何重建這一個“道”,即重新發(fā)揚我們的歷史文化。重新提示出我們一向所看重的“人格尊嚴”和“道德精神”。
總之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一個民族,需要有共同的信仰,價值觀,凝聚力和居安思危的遠見。
何謂中國歷史精神,道德精神是也,一種幾千年來形成的道德精神。正如作者說的那樣,歷史事件是一種遠從過去、透過現(xiàn)在而直達將來的,有它一貫的一種歷史精神。
吾輩人應加強自身道德修養(yǎng),堅持文化自信!
中國精神書的讀后感篇2
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一個國家何嘗不是如此。而《中國人的精神》講述的就是那民族命運墮落的時代里中國的傲骨!
我們中國人平常所說的所寫的都是要用到中國的語言的。在說的過程中,我們說話的語氣我們說話的神情說話的動作,都會影響到所說的話要表達的情感。在寫的過程中,我們要學會掌握修辭手法文段格式表現(xiàn)形式,都會影響到所寫的文章要表達的情感。中文是一種心靈的語言,一種詩的語言。中文并不難,與其說它難,那是因為中文最重要的是它的深奧,它不像其他語言一樣簡單,它還要我們賦予給它一種新的活力用來表達我們的深刻感情。中國人可能對自己本國的語言并不太了解,他們會說會寫,可是他們可能不會表達。中文是中國的精髓,他可以將深沉的思想和真摯的感情融匯在極其簡單的語言中。我看到書里有那些將古詩翻譯為英文的例子,我覺得翻譯的很厲害,可是看完翻譯后,我覺得有些東西還是原來好,翻譯完才發(fā)現(xiàn)譯文失去了原來語言所蘊含的精華與深奧。一首古詩那么得令人百思不得其解,這樣的中文可以讓人耐人尋味細心琢磨??墒怯⑽某鰜砹耍敲疵靼字苯?,卻與原來的文章沖突了,不是嗎。中國的語言可以表達很多想要的表達,你可以讓它深奧,可以讓它古典,可以讓它高雅,可以讓它清新脫俗……當你學習完中國的語言,你可以凌駕于中文來學會表達。
中國的歷史或許在你的眼里很恥辱,很愚鈍,但是請你原諒過去,每個人都有最愚笨的時候,更何況是領導者呢,感謝他們在歷史所犯過的錯誤,可以用來警醒我們。歷史告訴我們,落后就要挨打,中國人就此開始拼命地努力。中國人的精神是那些研究過中國的外國學者所不能體會的,他們沒有試過中國那些慘敗的歷史與過去,過去的硝煙,過去的槍炮,過去的灰色,深深地扎根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為了拼搏,為了目標,為了自己,好好地活著。中國的歷史中國的恥辱中國的榮耀,都是中國人所能領悟的。就算國外有再多優(yōu)秀的外國學者,就算是偉大的漢學家,能夠與中國人談論漢語,那也許是一種諷刺。沒有其他國家的人能夠體會那種驚心動魄的場面那種在生命最后時刻的逼迫從不低頭的毅力,中國人是應該為自己是中國人而驕傲。不要總是羨慕別人,別忘了自己的光芒。
作者有段話讓我記憶猶新:“真正的中國人也許粗糙,但粗糙中沒有粗劣。真正的中國人也許丑陋,但丑陋中沒有丑惡。真正的中國人也許粗俗,但粗俗中并無好斗和囂張。真正的中國人也許狡猾,但狡猾中并無陰險。”就算中國人外貌性格心靈等方面有缺陷,也許你會討厭會嫌棄他們,甚至嘲笑諷刺他們。請你們知道,中國人有一顆比任何國家都要善良都要美好的心靈。中國人的精神是所有的嘲笑所有的厭惡所有的冷漠后涅槃重生的,它們帶著它們新的希望,用一種高尚的品質(zhì)闡述給那些想要了解他們的人聽。
中國精神書的讀后感篇3
第一次聽說辜鴻銘是在初中三年級的時候。在那個傾向于崇拜的歲月里,這個學貫中西,精通多國語言,卻又極端保守的鴻儒自然是給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然而真正捧讀他的著作確是多年后的今天,退去了初中時的那份天真與幼稚,對辜鴻銘的認識從平面地仰視到立體地正視,關于對他的一些評價也學會了更客觀、辯證地去對待。
在黨課老師推薦的閱讀書目中,《中國人的精神》一書引起了我的極大興趣,不為別的,就因為它的作者是辜鴻銘。認真拜讀完該書,心中泛起點點漣漪,現(xiàn)整理如下:
首先還是簡單介紹一下該書,《中國人的精神》共有四十節(jié),在辜氏的所有著作中,可算是最有影響、較能反映他思想風貌的作品。本書主旨在于揭示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宣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從對中西方的宗教、哲學、語言、婚姻、女性、道德等等許多方面進行對比中肯定了中國文化的價值所在,極力鼓吹儒家文明較之西方文明的優(yōu)越性。
從文化角度來看這本書,《中國人的精神》一書放映出的作者的思想風貌,總體上來說,它是偉大的。從現(xiàn)在的視角來看,它又是不夠客觀全面的,有許多地方是存在不足與缺漏,甚至是錯誤的。比如說在維護君主制與納妾制等這些腐朽的東西方面。辜氏總是極力地為自圓其說,但其說法是有許多牽強之嫌的,對于西方文明也存在著先入為主的偏見。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本書對于傳播中國的思想文化,推動中國走向世界的重要作用,它為西方了解中國的東方文化打開了一扇窗。
“我們不能苛求古人!”這是我們對待歷史的應有的態(tài)度。聯(lián)系當時的外部大環(huán)境,我們會發(fā)現(xiàn)辜氏那顆火熱的中國心以及那份自尊自重的中國人情感。在中西方文明發(fā)生沖突,幾乎所有的中國先進分子都主張全盤否定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毫無保留地吸收西方文明之時,辜鴻銘卻勇敢地站出來捍衛(wèi)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也許該書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就只能留下一個形象的記憶,如同辜氏那條傳奇般的小辮子一樣,不過成為他頑固守舊的生動象征罷了,可是我卻從中看出了他那顆火熱的中國心,正如他在北京大學講課時對學生們公開說過的“我們?yōu)槭裁匆獙W英文詩呢?那是因為要你們學好英文后,把我們中國人做人的道理,溫柔敦厚的詩教,去曉喻那些四夷之邦”那樣。盡管他的觀點中有許多是從頑固保守的立場出發(fā),向西方不適當?shù)匦麚P和維護了本國文明中的一些糟粕,可在那個背景下,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讀《中國人的精神》一書,我看到了一些不客觀,這讓我想起了最近暢銷一時的《中國不高興》中的許多關于民族狂熱主義的不當觀點。雖然兩者都是對中國不能很客觀地去正視,然而我認為這兩者還是不能等同起來看待的,因為他們的出版背景與意圖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更多的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推銷,盡管其中包含不少的腐朽思想,可是不同的文化,在不同的時代,對不同的民族可能具有不同的價值,而后者則更多的是無視中國的實際,盲目地自大,毫不負責地嘩眾取寵,這種狂熱缺乏冷靜、科學地思考如果被社會接受,那么其后果將是不堪設想的!
因此,讀完本書與聯(lián)系當下,掩卷沉思,我認為“正視中國”在新形勢下顯得非常有必要的!我們的改革開放已經(jīng)走過了三十個春秋,我們的成就固然是舉世矚目的,但是我們卻無法因此而忽視了我們的社會存在的種種矛盾,只有正視這些存在的矛盾,努力地通過更加深入地改革與開放,在發(fā)展中去解決發(fā)展所帶來的問題才是我們的出路所在,而不是盲目地為今天的成就歌功頌德,甚至以此為資本,鼓吹諸如《中國不高興》等狂妄之說。
正視中國,就是要保持冷靜的頭腦,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去科學地剖析當今天下的形勢,沉著地應對每一個挑戰(zhàn),抓住每一次機遇。一步一步地去實現(xiàn)我們的大國夢想、建立起我們的大同世界。
中國精神書的讀后感篇4
若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我會不邀游伴,不與父母,必會攜我的知心好友——書,來陪我游歷明川大河。因為我確確實實被我的這一位良師益友所折服。
何謂“良師益友”?我想閱讀書籍將會是最完美的答案。品茗書香,進入我神馳已久的書海,在其無邊無際的知識海洋遨游,我把生活的喧囂拋諸腦后,在天堂飛翔。因為閱讀我聽懂了“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明白了“書如藥也,善讀之可以醫(yī)愚”。領悟到了“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中華文明如此多嬌,引得無數(shù)文人競折腰。
“讀書有三到,謂心到,口到,眼到”。讀書之時,我對古人之云心領神會。我喜歡把指尖輕劃在書頁上,享受那集富韻味的書質(zhì);喜歡口中不斷朗誦文中之精髓,讓那婀娜多姿的文字在我面前翩翩起舞;更愛讓自己的思緒插上翅膀,不斷揣摩,思考文學,飛到文學的彼岸……
仍記得往日里,茶余飯后之時,總愿意一個人坐在家門口,看著落日的余暉,帶著崇高的敬意欣賞辜鴻銘老先生的《中國人的精神》。穿過晚霞,我彷佛看到一個世紀前中國文明被“進步”的西方文化沖擊的時刻,幾乎所有所謂的進步分子都要將西方文化全盤代替中國文明,有一個堅強不屈的聲音宛如開天辟地般咆哮,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般捍衛(wèi)中國傳統(tǒng)文化!
他的淳淳細語回響在我的耳畔“中國人的性格和中國文明又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淳樸,此外還有靈敏”。我頷首沉思:百年前與百年后,都有人崇洋媚外,誰來傳承中華文明和優(yōu)秀得道德傳統(tǒng)?他告訴了我,在許多生活的瑣事之中,透其細節(jié)我們都能摸索到中國人的精神。平日里,父母教育我們要尊老愛幼,我們注重的禮節(jié)孝悌,這難道不是我的中國文化優(yōu)秀得傳承嗎?
是否還記得1861年北京的戰(zhàn)火,那是從“萬園之園”圓明園升起的硝煙。正如雨果反語所言,西方的“文明人”劫掠東方“野蠻人”的圓明園。在丑陋貪婪中,西方人摒棄了他們所謂的道德約束,喪失了他們的信仰,宗教,法律。而我們中國人即使身處在戰(zhàn)爭年代,“粗繒大布裹生涯”,依然自強不息,“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就是我們中國人骨子里流淌的無可言語的文雅和傲骨。最終戰(zhàn)勝艱難險阻,建設美好新中國。
我迷戀著“‘一個永不衰老的民族’,一個‘擁有了永葆青春的秘密’的民族,這個‘像孩童一樣過著心靈生活’的民族”。這句話,因為這就是我們中華民族不朽的精神!
白馬過隙,我們的祖國來到了21世紀,她在充滿著鳥語花香的陽光大道上前行,歷史的重任擔在了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寬大的臂膀上,中國不斷前行,不斷在充滿未知的富強之路摸索,而我們應該要拿起我們的“武器”——中國人的精神與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我們的日月新天。
中國精神書的讀后感篇5
在中西文化相互碰撞,中國傳統(tǒng)文化面臨危機的背景下,徐復觀先生寫了《中國藝術精神》一書,系統(tǒng)地指出中國傳統(tǒng)的藝術精神及其對現(xiàn)代人生的啟示。他在此書中對儒道兩家思想在傳統(tǒng)藝術人生形成過程中的地位與作用做了深入研究。這本書一共十章,前兩章分別論述了儒家孔子與道家莊子各自所代表的藝術精神,其余八章均為論述繪畫藝術及其所蘊涵的中國藝術精神。整部著作以第二章為總綱領,重在探討莊子為藝術而藝術的“純藝術精神”,其結論是中國繪畫藝術是由莊子哲學一路開導而出。
所謂藝術精神,就是指一種藝術獨自具有的、內(nèi)在的品質(zhì)或氣質(zhì),更或說是蘊涵一種文化的根本理念。談及中國的藝術精神,徐復觀先生就其中國藝術精神是莊子精神的論述具體在本書中有所闡述
莊子之所謂道,落實于人生之上,乃是崇高的藝術精神;而他由心齋的工夫所把握到的心,實際乃是藝術精神的主體;
由莊子所顯出的典型,徹底是純藝術精神的性格,而主要又是結實在繪畫上面;老、莊思想當下所成就的人生,實際是藝術的人生;而中國的純藝術精神,實際系由此一思想系統(tǒng)所導出;
當莊子從觀念上去描述他之所謂道,而我們也只從觀念上去加以把握時,這便是思辨的形而上的性格。但當莊子把它當作人生的體驗而加以陳述,我們應對這種人生體驗而得到了悟時,這便是徹頭徹尾的藝術精神;
莊子所追求的道,與、藝術家所呈現(xiàn)出的最高藝術精神,在本質(zhì)上是完全相同;對儒家而言,或可稱莊子所成就為純藝術精神。
徐復觀先生提出的這些觀點,讓我耳目一新,為我理解中國藝術精神提出了一條比較重要的路線。
徐復觀認為,中國人在藝術精神上的諸多區(qū)別,如果窮究到底,可以概括為孔子和莊子所代表的兩個典型。這是因為:中國只有儒道兩家思想,由現(xiàn)實生活的反省,迫進于主宰具體生命的心或性,由心性潛德的顯發(fā)以轉化生命中的夾雜,而將其提升和純化,進而落實于現(xiàn)實生活之上,奠定人生價值的基礎。所以只有儒道兩家思想,才有人格修養(yǎng)的意義,并使這種人格修養(yǎng)的作用成為文學藝術的根基。而具體地看,孔子和莊子所代表的藝術精神,又呈現(xiàn)出兩種典型性格。由孔子所顯發(fā)出的藝術精神,是道德與藝術合一的性格;由孔門通過音樂所呈現(xiàn)出的為人生而藝術的最高境界,即是善與美的徹底諧和統(tǒng)一的最高境界。由莊子所顯發(fā)出的藝術精神,則是徹底的純藝術的性格;中國的純藝術精神,實際上是由此一思想系統(tǒng)所導出;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畫家及畫論家,常常在若有意若無意之中,在不同的程度上,契會到這一點。當然這并不是說,只有孔子所奠定的儒家藝術精神才是“為人生而藝術”,由莊子所奠定的道家藝術精神則是“為藝術而藝術”,可以說,唯有“為人生而藝術”才是中國藝術精神的正統(tǒng)。但儒家所開出的藝術精神,立足于仁義道德,需要經(jīng)過某種意味的轉換方能成就藝術,沒有這種轉換便不能成就藝術,而更能代表中國藝術精神的,則是莊子的藝術精神。對莊子的藝術精神進行疏釋,是徐復觀闡釋中國藝術精神的畫龍點睛之筆。
徐復觀進而通過對中國思想史和中國繪畫史圓融于一體的考察,對莊子的藝術精神的深遠影響作了深入論析。他指出,莊子的藝術精神,特別是在繪畫方面,通過魏晉玄學的影響,結出了豐碩的成果。而魏晉玄學的影響,是通過人物畫與山水畫兩方面表現(xiàn)出來的。
徐先生從文化的角度來研究藝術,將藝術作為與道德、科學相并立的三大文化支柱之一。他認為藝術最能體現(xiàn)出一個全整個體所具有的修養(yǎng)和所達到的人生境界,同時也是修身養(yǎng)性的手段。中國傳統(tǒng)藝術成就蔚為大觀,而其中體現(xiàn)的藝術精神來講,就是由道德而藝術,在世界中安頓內(nèi)在自我進而達到與外在社會秩序和諧的一種力量和超越精神。他進而認為,中國文化的精髓和最高體現(xiàn)就在其藝術精神,而中國的藝術精神實際上則由老莊思想系統(tǒng)所導
出,尤其體現(xiàn)在中國傳統(tǒng)山水繪畫上。他說“老莊思想當下所成就的人生,實際是藝術地人生;而中國的純藝術精神,實際系由此一思想系統(tǒng)所導出”(p28),并且,“為人生而藝術,才是中國藝術的正統(tǒng)”。與儒家的入世精神相比,道家更表現(xiàn)出一種人性解放的“純藝術精神”。
徐先生的這一論點從從整個中國藝術和文化的大處著眼,觀點鮮明,論述詳備,但此論一出就引起了熱烈的反響和爭論。爭論的焦點集中在:中國藝術精神,能否以道家為精髓和根本?因為,在徐先生看來,無論在精英傳統(tǒng),還是在民間社會,占主流文化地位的儒家禮樂文明只承擔了道德領域的倫理、政治教化的重任,而在藝術領域所作出的貢獻則遜色于道家。換言之,在儒家內(nèi)部,作為盡善的儀式化、規(guī)范化的儒家禮教只是倫理道德的,而“儒家真正的藝術精神”,即能盡美的樂教文化,不幸“自戰(zhàn)國末期,已日歸湮沒”。其衰落的原因,徐先生認為是儒家樂教自身內(nèi)部和社會外部的雙重原因所導致的。從內(nèi)部來看,“樂”的到達不是唯一的工夫,也不是一般人能輕易用的上的工夫。一個儒者可以通過“克己復禮”、“慎獨”、“正心”等更容易做到的工夫完成人格修養(yǎng),因而也就“無需乎必取途于樂”。從外部看,孔子所要求的“為人生而藝術”的雅樂并不能被一般大眾所接受,“孔子所追溯達到的美善合一的音樂精神與其形式?之合于少數(shù)知識分子的人生修養(yǎng)之用”。而易于被人民接受的俗樂又“始終不能得到被儒家思想所影響的人們的正面的承認”而難于發(fā)展。因而儒家樂教在先秦以后開始衰落。徐先生認為這就導致了儒家藝術人生的欠缺,進而也就不能代表中國的藝術精神了。
在徐先生看來,儒家思想不能代表中國藝術精神,而道家能夠做到這一點。他繼而進一步具體闡述了老莊一系自由、放達的自然心靈與“以虛靜為內(nèi)容的道家人性論”在繪畫藝術中所體現(xiàn)的和諧身心、解放人性的美學思想。但是我認為這里面也存在著問題。
首先,僅僅是繪畫藝術能否充分表達道家思想及中國藝術精神?中國的山水畫并不是對客觀的真實再現(xiàn),而是一種主觀的取舍和布臵,其背后透出一種主體的精神關注和價值取向。它是技藝與精神的共同創(chuàng)造,它是超脫了自然實存的人文化了的理想世界和精神田園。他的價值不在于山水的壯麗,而是畫面所透露出的畫家的思想和精神,因而它的表現(xiàn)手法無疑是自然含蓄內(nèi)向的,這與道家精神實有相通之處。但是,即使虛靜、自然、安寧是中國山水畫追求的最高境界,卻并不能就此認為其代表了中國藝術的最高追求。由于藝術形式多元化的事實,用藝術精神來理解老莊思想可以,但以道家的藝術精神來代表中國的藝術精神就有了以偏概全之嫌。而且即使繪畫突出體現(xiàn)了中國藝術精神中道家取向,也并不能表明儒家思想就沒有自由超越的藝術精神。
其實在中國的山水繪畫的傳統(tǒng)之外,還有其它諸多藝術形式,詩歌就是一例。中國對于繪畫與詩歌的文論是有不同標準的,一個偏重于“虛”,而另一個則是“實”。因此,中國詩的高品與正宗同中國畫的高品與正宗明顯差異。而這二者的差異反映了儒道兩家在人生追求和藝術旨趣方面的不同。所以說,在評及傳統(tǒng)藝術時,只注重一方而將其定義為中國藝術精神是不恰當?shù)摹?/p>
其次,對藝術精神獲取的途徑問題。對藝術的真正把握要求觀者要有強烈的移情和豐富的想象,并達到藝術欣賞所應有的物我兩忘的審美境界。但是個體對藝術的感悟并不是憑空捏造的,對藝術移情的對象和聯(lián)想的素材來自個體的經(jīng)歷。個人審美經(jīng)驗的獲得是審美主體在欣賞過程中的自我展現(xiàn)和人格造就的過程。因而藝術作品及其浸潤的精神來源于實踐,藝術欣賞活動也要依賴于實踐。把藝術追求的美等同于無限制、任意的自由或“游”,把對美的追求等同于對道家之虛靜、自然之“道”的追求是偏頗的。
第三,繪畫的技能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需要長時間的入世的熏陶教化和技藝練習。教化的目的就在于獲得得心應手、游刃有余的自我經(jīng)驗,這個過程是走向身心和諧的必經(jīng)階段,繪畫也不例外。儒家并沒有拒絕這一意圖達到永恒美感的心靈追求,而是把這本具有深刻出
世意蘊的繪畫技藝,當做一個修身養(yǎng)性的重要手段。老莊所謂的“道”是抽象的,但是卻具象于日常的生活中。藝術的使“道”更加形象;“道”使藝術更具有深度。而“道”在藝術里要通過“技”來表現(xiàn)。要入世才能真正地學到“技”。只注重于對“道”的追求而忽視“技”的訓練,并不能使藝術精神得以形成。
可以看出,徐先生對道家思想代表中國藝術精神的論述還有值得推敲的地方。其實徐先生僅僅從儒家樂教的衰落推導出儒家藝術精神的“日歸湮滅”不免有些武斷,因為儒家講求的修身治世、立己達人的內(nèi)在性超越精神對中國藝術精神的產(chǎn)生也是有影響的。我更覺得中國藝術精神在內(nèi)容上應該是儒道互補的。
但是,當我看完此書后,我也有一些迷惑不解的地方,比如說莊子的藝術精神,原本不在于藝術創(chuàng)作,而是落實于人生態(tài)度上,這一點大家應該都比較熟悉。錢穆先生在《老莊通辯》中就曾說:“循莊子之修養(yǎng)論,而循至于極,可以使人達至于一無上之藝術境界。莊生之所謂無用之用,此惟當于藝術境界中求之,乃有以見其真實之義也?!焙髞斫?jīng)過自己不斷的翻閱資料,對其也有一些自己的感言。
李復觀講到孔子對樂的追求,舉孔子學鼓琴師襄子的例子——十日不進師襄子曰:“可以益矣?!笨鬃釉唬骸扒鹨蚜暺淝樱吹闷鋽?shù)也。”有間,曰:“已習其數(shù),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庇虚g,曰:“已習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為人也。”人格與磬聲為一體,這樣的大智慧才令人折服。
講莊子的第二章,我不得不說,真的很難懂。徐復觀先生認為,莊子精神上的自由,以一個“游”字可以加以象征。即藝術上的東西,來源于游戲。因為在藝術上所得到的快感,是不以任何利益為目的的。事實上,我對此有一些的.懷疑。許多時候,對于藝術的創(chuàng)作,都是創(chuàng)作者對于自身某種情感的一種宣泄。宣泄自己的情感獲得一種快樂難道不是一種利益嗎?那么藝術的精神究竟是什么呢?恐怕誰也無法將它準確定義。那么究竟又為什么要來定義?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說的好,順其事物自然的發(fā)展就好了。無即是有。研究過去研究過來,于我而言,也只不過是找到了數(shù)學上的一根漸近線。
另外,我覺得對于不是學畫畫的人來說,徐復觀先生對于那些畫的整理、討論與考證,真的很讓人佩服和贊嘆。不僅為他的作品——這本書,也為他的這種精神。真的很好,或許這就是衛(wèi)夫人所說的“善寫者不鑒,善鑒者不寫”吧。
莊子雖說不言藝術,但卻對中國藝術發(fā)展特別是最為中國繪畫主流的山水畫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中國地大物博名山名川數(shù)不勝數(shù),其優(yōu)美的山川景色,適合安頓人的心靈,因此古代的許多名人隱士寄居于這美景中。對于繪畫,他們在忘我、喪我的狀態(tài)下,以“虛靜之心”觀照天地之間的“素樸之美”的影像來表現(xiàn)心中對山川那種空靈玄遠的境界的追求,這又恰與莊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純藝術精神不謀而合。也就是在這種追求之下,中國繪畫藝術擺脫筆墨技巧的束縛,達到人與自然諧和統(tǒng)一的境界,由此也就獲得了精神上的無限自由。
我想這就是藝術精神!
徐復觀先生雖說不擅長繪畫,但其著作卻是從哲學的角度去探究中國藝術精神的真諦。然其慧眼獨具,匠心獨運,以哲學家的敏銳眼光,透視中國藝術精神的內(nèi)核,發(fā)前人所未發(fā),啟后人之所啟。雖說是無意于言“美”,卻是提升了審美意趣,豐富了中國美學理論。
在徐復觀看來,在莊子的藝術精神影響下產(chǎn)生和發(fā)展起來的中國畫,不僅在歷史上有其偉大的成就,而且在現(xiàn)時代中仍有其重要的意義。這種意義在于,中國藝術精神所成就的中國繪畫,所體現(xiàn)的人生境界,與西方近現(xiàn)代文化的性格,呈現(xiàn)出鮮明的不同。中國藝術精神的這種寄意自然、玄遠淡泊的境界,無疑與現(xiàn)代高度工業(yè)化的社會以及由之而來的激烈的競爭、變化,處于兩極對立的地位。但這并不意味著莊子的藝術精神及其中國山水畫,在現(xiàn)時
代就失卻了實際的意義,僅僅只能作為思想史和藝術史上的古董。徐復觀頗有感慨地說:“****政治今后可能沒有了;但由機械、社團組織、工業(yè)合理化等而來的精神自由的喪失,及生活的枯燥、單調(diào),乃至競爭、變化的劇烈,人類還是需要火上加油性質(zhì)的藝術呢?還是需要炎暑中的清涼飲料性質(zhì)的藝術呢?我想,假使現(xiàn)代人能欣賞到中國的山水畫,對于由過度緊張而來的精神病患,或者會發(fā)生更大的意義?!痹谒磥?,中國的山水畫就是一支對“現(xiàn)代文化的病痛”具有很好療效的“鎮(zhèn)痛劑”,對今天和今后的人類生存仍然有著積極的不可缺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