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案5篇

時間:2022-11-02 作者:betray 備課教案

每一篇教案的書寫對于學生的幫助是有目共睹的,教案在完成的時候,大家務必要強調與時俱進,以下是范文社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案5篇,供大家參考。

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案5篇

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案篇1

第1課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教學目標

1.誦讀并默寫本詩。

2.結合詩人的時代背景,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語言,感受詩中所描述的社會現實,體會詩人的情懷。

4.感受杜甫憂國憂民的博大胸襟,培養(yǎng)關心他人、愛國愛民的優(yōu)秀品德。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知道杜甫是我國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在一般人看來,這樣偉大的詩人生前一定過著非常舒適、安逸的生活,身居華屋,錦衣玉食??墒聦嵾h非如此?!拔恼略髅_”,無數膾炙人口的傳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難生活和悲慘命運的產物。對詩人杜甫來說,更是這樣。他不僅沒有過上安穩(wěn)的生活,甚至于飽受戰(zhàn)亂帶來的饑寒之苦,我們今天將要學習的這篇文章——《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就是他在這種情景下的真實寫照。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走近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1.走近作者。

杜甫,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字子美,世稱杜工部。杜甫歷經盛衰離亂,飽受艱難困苦,他被稱為“詩圣”,寫出了許多反映現實、憂國憂民的詩篇,詩作被稱為“詩史”。他的詩多沉郁頓挫,其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等。

2.背景資料。

759年歲末,杜甫一家輾轉流浪到了成都,在親友的幫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蓋了一所茅屋。兩年后的一個秋天,一場大風把茅草給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風雨淋漓中度過了一個難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萬端,寫下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首不朽的詩篇。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后發(fā)動的戰(zhàn)爭,是同唐朝爭奪統(tǒng)治權的內戰(zhàn),唐由此由盛轉衰,這次戰(zhàn)亂使社會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杜f唐書?郭子儀傳》記載:“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戶,井邑榛荊,豺狼所號。既乏軍儲,又鮮人力。東至鄭、汴,達于徐方,北自覃、懷經于相土,為人煙斷絕,千里蕭條?!睅缀醢ㄕ麄€黃河中下游,一片荒涼,廣大人民皆處在無家可歸的狀態(tài)中。

目標導學二:反復朗讀,整體把握詩歌體裁及內容

1.初讀詩歌,說說這首詩歌在形式上有什么特點。(從字數、音韻、句式等方面回答)

明確:全詩篇幅較長,詩歌竟然長達二十四句;本詩為七言詩,以七言為主,也夾雜九言;本詩押韻,但是并不是一韻到底,韻腳換了很多個。

2.介紹歌行體。

3.已經確定了本首詩是歌行體,按照歌行體的敘事性特征,我們能否猜測本詩可能記敘了一件什么事?

明確:“……為……所……”是一個被動句式。茅屋被風吹破,風卷走了屋上的茅草。全詩可能寫了一件風卷茅草并由此產生的聯(lián)想的事。

4.細讀課文,初步感知詩歌的大意,并給每個自然段擬寫四字小標題,體會作者當時的復雜心情。

明確:(1)狂風屋破,茅草亂飛。(焦灼苦痛)

(2)群童抱茅,倚杖自嘆。(憤懣無奈)

(3)屋漏衾裂,徹夜難眠。(憂思不絕)

(4)愿現廣廈,大庇寒士。(憂國憂民)

總結:第一段寫面對狂風破屋的焦慮;第二段寫面對群童抱茅的無奈;第三段寫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寫期盼廣廈,將苦難加以升華。前三段是寫實式的敘事,訴述自家之苦,情緒含蓄壓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華,直抒憂民之情,情緒激越軒昂。前三段的層層鋪敘,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此抑揚曲折的情緒變換,完美地體現了杜詩“沉郁頓挫”的風格。

目標導學三:品味語言,升華文章情感

第一段賞析:

1.在本詩中,作者是怎樣描寫秋風的?寫出了秋風的哪些特點?

明確:作者用“怒號”一詞描寫秋風,將秋風擬人化,富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其后又用一“卷”字,更突出風之大,風之猛烈和無情。

2.作者用一系列動詞,如“飛”“灑”“掛”“飄轉”“沉”等來描寫風吹茅草的情景,這樣寫的好處在哪里?

明確:一個“飛”字一個“灑”字,不僅寫出了秋風之大,還寫出了風卷茅屋的凌亂?!皰臁笔菕煸陂L林梢上的,“飄轉”者皆“沉”于塘坳,不難想象,茅草于風中是沉緩飄動,而詩人的心又十分急切,一急一緩之中突出了詩人眼見茅屋被風卷去的無可奈何。

第二段賞析:

茅草被卷走了,如果拾起來,還可以修理茅屋。可這時一群頑童把草抱走了。這時詩人著急說道:“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边@兩句話很值得體味,杜甫寫此詩時只有49歲,為什么用一個“老”字?他把頑皮的孩子比喻為盜賊,是否又過于嚴重了?

明確:“老”字并不是指年齡老,而是寫心情,詩人經受戰(zhàn)亂之苦,未老先衰,心力交瘁。抱草的孩子也是窮人家的孩子,心憂天下的杜甫不可能不知道,因此,“盜賊”一詞是杜甫的激憤之詞,但他不是生孩子們的氣,而是生社會的氣,怨憤__的社會造成人民貧困。

第三段賞析:

作者是怎樣描述寒冷和秋雨的?

明確: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地寫出了秋雨的細密連綿,所謂“雨腳如麻未斷絕”,更可怕的是“床頭屋漏無干處”。面對寒冷,作者更是無可奈何,說“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由此可見其生活境遇的窘困。

第四段賞析:

1.賞析名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明確:詩人從個人“長夜沾濕何由徹”的痛苦,一躍聯(lián)想到風雨中千千萬萬衣食無著落的窮苦百姓,從沉思中振作起來,發(fā)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呼喊,表現了詩人推己及人、舍己為人、關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懷和崇高理想。

2.你從本詩中看到了一個怎樣的詩人形象?仿照示例用詩中的句子描繪一下。

示例:舍己為人——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示例:(1)年老體弱——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2)生活貧困——布衾多年冷似鐵。(床頭屋漏無干處)(3)憂心國事——自經喪亂少睡眠。(4)關心天下“寒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三、板書設計

第2課時賣炭翁

教學目標

1.了解與本課有關的文學常識及本課的寫作背景,朗讀、背誦全詩。

2.學習《賣炭翁》中的人物描寫與對比手法的運用。

3.體會《賣炭翁》一詩的諷喻含義,感受詩人對以賣炭翁為典型代表的廣大勞苦人民的同情及對“宮市”的憎惡。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中一個空前鼎盛的時期,經濟的發(fā)展,國力的強盛,有力地促進了唐代文學的繁榮,而詩歌作為唐代文學的主流,更是大放異彩??梢哉f,唐代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黃金時代。這一時期,不僅詩歌的藝術風格、流派多樣化,而且藝術形式也很完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白居易的一首新樂府詩《賣炭翁》。白居易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那《賣炭翁》作者是為何事而作呢?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走近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1.作者簡介。

白居易,字樂天,唐詩人,晚年自號香山居士,在詩歌上一向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文章應該為了反映時代而寫,詩歌應該為了反映現實而作),這首“為事”所作的詩歌——《賣炭翁》,是白居易諷喻詩中的杰出詩篇。

更多教學資源微信jxzy888666

2.諷喻詩有什么特點?

特點:從不同角度揭露社會的黑暗,抨擊官僚殘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壓迫的人民,是白居易最為看重的一類詩歌,是為民而作的詩歌,體現了白居易“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現實主義創(chuàng)作精神?!顿u炭翁》一詩直接點明了本詩的諷刺目的:揭露了宮市給人民帶來苦難,對統(tǒng)治者掠奪人民的罪行給予有力鞭撻和抨擊。

3.介紹“宮市”。

宮市為什么會給人民帶來苦難呢?什么是宮市?從字面上理解,宮是皇宮,市是買、采購的意思,所謂宮市,是指派宦官(也叫“太監(jiān)”)到市場上去購買皇宮里需要的物品。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宮使,即皇帝的使者。本來,為皇宮采購物品,是由官吏負責的,但到中唐時期,宦官專權,橫行無忌,連這種采購權也被他們奪去了,宦官以宮使的身份到市場上去為皇宮購買物品,實為掠奪。

目標導學二:理清結構,分析人物形象

1.這是一首敘事詩,我們說敘事詩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要素,那本文的敘事要素是什么呢?

明確:地點——市南門外。

人物——賣炭翁、黃衣使者、白衫兒。

事件——記敘了賣炭翁燒炭運炭以至被掠奪的經過。(板書:燒炭—運炭—搶炭)

2.開頭一句交代賣炭翁伐薪燒炭的地點在哪里?為什么要這樣交代?

明確:地點是在長安附近的終南山上。為下文埋下伏筆,說明路遠,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難行。

3.“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從什么角度刻畫賣炭翁?為什么這樣寫?

明確:外貌描寫。著重從顏色加以點染,“滿面塵灰”指臉上的顏色,“蒼蒼”(灰白色)指頭發(fā)耳邊鬢角的顏色?!盁熁鹕薄笆负凇闭f明燒炭艱辛。這樣寫形象逼真地刻畫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現老人燒炭的艱辛,說明炭的來之不易。

4.“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從什么角度刻畫賣炭翁?

明確:心理描寫。天冷可自己身上“衣正單”,總該盼天氣暖和吧,可老人卻“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賤了;天寒,炭價就會更高一些。為了炭價高一點,他寧愿自己受凍。這種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動,深刻地揭示了賣炭老人的悲慘處境。

目標導學三:感受對比,體會作者情感

文章多處使用了對比,既有賣炭翁自身的對比,又有賣炭翁與宮使的對比,請從文章中找出這些句子,并說說各自的作用。

明確:(1)“一車炭,千余斤”與“半匹紅紗一丈綾”對比,寫出宮市掠奪的殘酷。

(2)“牛困人饑”與“翩翩兩騎”對比,反襯出勞動者與統(tǒng)治者境遇的懸殊。

(3)“衣正單”與“愿天寒”對比,強烈對比之中寫出了賣炭翁為生活所迫的悲苦無奈,“可憐”兩字傾注了無限同情,催人淚下。

小結:白居易寫作《新樂府》是在元和初年,這正是宮市危害最深的時候。他對宮市十分了解,懷著對人民深切的同情寫出了這首感人至深的《賣炭翁》?!顿u炭翁》是白居易《新樂府》五十首詩歌當中的一首。它描寫一個燒木炭的老人謀生的困苦,揭露了唐代宮市的罪惡。但《賣炭翁》的意義遠不止對宮市的揭露。詩人在賣炭翁這個典型形象上,概括了唐代勞動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賣炭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不平。讀這首詩,我們所看到的不僅僅是賣炭翁一個人,透過他,仿佛有許許多多種田的、打魚的、織布的人出現在我們眼前。他們雖然不是“兩鬢蒼蒼十指黑”,但也各自帶著勞苦生活的標記;他們雖然不會因為賣炭而受到損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賦稅的重壓下流著辛酸和仇恨的淚水?!顿u炭翁》這首詩不僅在當時有積極意義,對于今天的讀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全詩通過賣炭翁辛勞燒炭、艱難運炭上市、炭被宮使掠奪的悲慘經過,借賣炭翁的不幸遭遇,為百姓鳴不平,用賣炭翁的形象反映廣大勞動人民的辛酸和痛苦,打擊中唐的弊政之一“宮市”以及統(tǒng)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殘酷剝削。

三、板書設計

可取之處本文的教學目標在此次教學過程中很好地實現了,學生對詩歌的描寫方法和對比手法的運用掌握得不錯,這種以學生理解分析為主導的教學方式比較適用于較淺顯的詩文篇目。

不足之處學生們在這樣無憂無慮的生活環(huán)境中,還不能很好地理解本文所反映的深刻的社會情感和現實意義,需要加強他們的情感體驗,明白現在的美好安穩(wěn)的生活來之不易,要學會珍惜。

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案篇2

課文內容分析:

本文是一篇介紹我國宋代畫家張擇端創(chuàng)作的畫作《清明上河圖》的說明文。作者在用文字介紹這幅畫作的時候并沒有從繪畫技巧的角度作過多的介紹,而是扣住這幅畫作所描繪的現實內容,將畫作所表現的北宋時期汴梁都城的“繁華”盡量表現出來。這樣的寫作構思,可以幫助非美術專業(yè)的一般讀者更好地了解《清明上河圖》的主要內容及畫作的深層意義。

第一段介紹這幅畫作的創(chuàng)作背景,從而引出本文要說明的對象。第二段介紹了畫作的作者張擇端及其創(chuàng)作動機,強調了這幅畫作所要表現的是“夢回繁華”的主題,從而確定了本文介紹畫作內容的重點:“繁華”。第三到五段,是對《清明上河圖》的具體介紹。第三段介紹畫作材質、著色和尺幅,并概括介紹畫作的主要內容;第四段分三層介紹了畫作的主體內容,三層均扣住“繁華”來介紹,語言典雅,富有文氣;第五段總結了《清明上河圖》的藝術特點和社會價值。

全文使用了邏輯順序,對《清明上河圖》的介紹按照“內涵—內容—價值”的思路來展開,著重體現了畫作的主題“夢回繁華”。

學情分析:

通過第五單元前面兩篇教讀課文的學習,學生對“抓住說明對象的特征”“說明方法”“說明語言”“說明順序”這些學習重點已經打下了較好的基礎。自讀課文《蟬》屬于文藝筆調的說明文,又使學生對說明文的多樣性有了一些了解,同時學習該類自讀課文課時已經指導了學生借助旁批和閱讀提示的助讀系統(tǒng),運用快速閱讀法的自讀策略。不同的是,本課沒有設置旁批,學生正好根據老師提出的任務,將自己的閱讀感受和看法寫成旁批,養(yǎng)成隨手寫批注的習慣。

教學目標:

1.學習使用瀏覽和細讀相結合的閱讀方法,養(yǎng)成圈點勾畫批注的習慣。

2.理清課文思路,弄清說明順序。

3.通過學習說明方法及作用,體會準確而典雅的語言特點。

4.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情感。

教學重點:

1. 指導學生采用瀏覽和細讀相結合的方法,理清課文思路,弄清說明順序。

2. 指導學生細讀課文,結合說明方法的學習體會準確而典雅的語言特點。

教學難點:

體會恰當使用說明方法使說明更準確,以及說明方法對于語言特色的影響。

教學創(chuàng)意:

1.學生自己討論學習目標和方法,確定學習方案。

2.反復使用瀏覽加細讀的方法,隨時進行勾畫批注。

3.通過說明方法的學習來體會說明語言的特色。

教學流程:

一、欣賞圖畫,選擇畫作局部,口頭說明內容。

(一)教師展示圖畫,介紹經歷。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它是我國繪畫的無價之寶。在它問世以后的800多年里,曾被無數收藏家和鑒賞家把玩欣賞,也是后世帝王權貴巧取豪奪的目標。它曾輾轉飄零,歷經劫難,五次進入宮廷,四次被盜出宮,演繹出了許多傳奇故事。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穿越時光隧道,回到宋代社會,體會一下《清明上河圖》展現的宋代生活。

(二)學生選擇局部,口頭說明。

現在讓我們來仔細看一下這幅圖上有什么?選擇一個局部,用自己的話對你看到的景象做出說明。

(設計意圖和教學建議:用圖片將學生引入情境,讓學生試圖用自己的語言說明畫作內容,可以和后面學習本文語言特點的時候作比較,讓學生體會這篇文章語言的特點:準確典雅,條理清楚。)

二、閱讀“提示”,討論學習目標,確定學習方法。

(一)學生瀏覽課文,明確說明對象特征,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教師提出自讀要求1:本文的說明對象是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它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用跳讀法在文中篩選出主要信息。

(二)結合“閱讀提示”和前面三課的學習經驗,分組討論,確定本課學習目標和方法。

明確:1.學習目標:弄清本文說明順序,注意到說明方法的使用,注意作者的遣詞造句即說明語言的特點;2.學習方法:瀏覽全文和細讀課文;抓關鍵語句。

(設計意圖和教學建議:學生用快速瀏覽和勾畫關鍵詞句的方法,對說明對象有了整體把握,隨后教師不必急著進入學習,建議首先引導學生閱讀“閱讀提示”,回憶過去三篇課文的學習,自己來確定學習目標和方法,這樣有利于形成說明文成熟的閱讀策略。)

三、瀏覽課文,明確文章內容,理清說明順序。

(一)學生用瀏覽的方法,找出各段中心句,概括各段主要意思,進而理清說明順序。

教師提出自讀要求2:作者介紹了這幅畫哪些方面的信息?在文中勾畫批注:找出各段中心句,概括主要意思。

學生勾畫各段中心句及主要意思后將文章分為三個部分:第一段介紹這幅畫作的創(chuàng)作背景,引出本文說明對象。第二段介紹了作者張擇端及其創(chuàng)作動機,強調了畫作“夢回繁華”的主題。第三到五段,具體介紹《清明上河圖》的基本情況和主要內容、藝術特點和社會價值。

(二)學生判定全文說明順序,并細讀第四段,判斷局部說明順序。

學生明確:全文采用邏輯順序介紹《清明上河圖》各方面的情況,第四段采用空間順序介紹畫作的主要內容。條理清楚,結構嚴謹。

(設計意圖和教學建議:學生用瀏覽全文和勾畫中心句的方法,對課文內容有了全局印象就能夠理清說明順序。由于第四段說明順序的特殊性,學生對課文重點也有了關注意識,為下面提出細讀任務作鋪墊。)

四、細讀課文,學習說明方法,品味說明語言。

(一)瀏覽全文,勾連文題,理解本文中心,確定閱讀重點。

教師提出自讀要求3:哪些內容是作者介紹的重點?作者是根據什么確定說明的重點的?讀題,在文中勾畫批注,找出與題目相呼應的句子。

學生明確:畫面的內容是作者介紹的重點,即第四段。“夢回繁華”的意思是指這幅畫表現了作者夢回故土,懷念繁華生活的心情,“繁華”即是這幅畫的內容所表現的主題,也是本文說明畫作的重點和靈魂。

(設計意圖和教學建議:教師繼續(xù)提出任務,學生采用瀏覽課文和勾畫關鍵句的方法,理解題目含義,明確課文重點,為下面的細讀課文做準備。)

(二)細讀課文第四段,辨別說明方法,體會其作用。

教師提出自讀要求4:在書上批注第四段的說明方法及作用。

學生明確:第四段主要用了摹狀貌的說明方法,著力描摹畫面的整體和細節(jié),再現了它所描繪的社會生活,使說明更形象更清楚。

教師點撥:在《中國石拱橋》一文中也接觸到了摹狀貌的說明方法,它的作用是什么?為什么兩文都選擇了摹狀貌這一方法?

學生明確:1.在說明盧溝橋的時候,也用到了摹狀貌的說明方法。通過描摹盧溝橋欄桿上千態(tài)萬狀的獅子,說明中國石拱橋“造型優(yōu)美”的特點。2.恰當使用說明方法才會使說明更準確更清楚。無論是中國石拱橋造型的優(yōu)美,還是《清明上河圖》畫面的繁華,用摹狀貌才能使說明更形象清楚,所以說明方法的選擇是由說明對象的特點決定的。3.摹狀貌的方法給說明語言增添了生動性。

(三)瀏覽全文,辨別說明方法,體會其作用。

教師提出自讀要求5:瀏覽全文,在文中勾畫批注,結合例句辨析課文中還用到哪些說明方法?具體有什么作用?

學生明確:課文還用到了多種說明方法,如列數字使說明穩(wěn)妥準確,給讀者以明確的印象;引用使說明更有性更可信;打比方使說明更通俗更形象。

(設計意圖和教學建議:判斷說明方法及作用是本單元學習的重點,同時為體味說明語言的生動性作鋪墊。前面幾課的學習中學生已經掌握了方法,讓學生結合具體句子進行練習不是難事。)

(四)瀏覽全文,細讀第四段,體會本文語言風格的不同,總結語言特色。

教師提出自讀要求6:查看自己在書上關于說明方法的勾畫批注,思考不同

的說明方法使語言呈現出怎樣不同的特色。

學生明確:本文語言既平實準確又生動典雅。例如列數據使說明更準確穩(wěn)妥,使語言顯得更準確、平實;打比方、引用和摹狀貌增添了語言的生動性,引用更使文章語言有底蘊有文氣。

教師提出自讀要求7:重點品讀第四段,勾畫:哪些詞句讓你體會到了內容的“繁華”和語言的典雅?對照學習課文之前同學們介紹畫面內容的語言體會。

學生明確:1.本文語言具有一般說明文的特點,即準確平實。例如用列數據舉等說明方法使說明更準確具體;2、本文語言也體現了說明語言的多樣性,如生動典雅。這主要體現在摹狀貌和引用、打比方等說明方法使用上。打比方增強了文章的生動性,引用古典文獻增強了文章的文化底蘊。特別是第四段為了說明畫作內容表現的“繁華”,大量使用四字詞語描摹畫面內容,再現北宋時代的繁榮生活景象,更使得文章的語言生動典雅,富有古典文化氣息。而我們自己的語言一是缺乏條理,二是缺乏文氣。

教師點撥:對于一幅中外聞名的古名畫,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用富有古典文化氣息的語言不僅增強了文章生動性,更是與說明對象相契合。

(設計意圖和教學建議:對學生來說,語言的學習是一個重點也是難點。結合說明方法的學習來體味語言的不同特點,學生學習語言就是由表及里,既直觀又深刻的。既從表面上結合具體句子看到語言特色的不同,也從內在體會到為什么語言會呈現出這種不同,避免學生機械地記憶語言特點,不能學以致用。)

五、課堂小結,布置閱讀任務,進行課外拓展。

最后和學生一起總結本課所得:

1.本文扣住“繁華”,采用邏輯順序介紹《清明上河圖》的創(chuàng)作背景、作品內涵、整體情況和畫面內容、藝術手法及文化價值。重點在于運用生動形象的摹狀貌的說明方法,以典雅、富有古典文化氣息的說明語言為我們再現這幅畫所表現的北宋時期空前繁榮的城市生活。

2.使用瀏覽和細讀相結合的方法閱讀類文。通過抓關鍵句來理清文章內容和思路,弄清說明順序;結合具體例句判斷說明方法及作用,同時注意到不同的說明方法帶來語言的不同風格;

3.隨時勾畫批注,養(yǎng)成習慣。特別是要把自己的思考和認識批注在書上相應位置,以供日后檢索,常讀常新。

?清明上河圖》還有很多值得探究之處。建議學生課外閱讀關于《清明上河圖》的更多其它作品,如《的故事》《解讀》《謎一樣的》等書,進一步了解這幅名畫。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通過小結反復強化說明文學習目標和學習方法,就是幫助學生形成成熟的說明文閱讀策略。課外閱讀拓展既是對課的內容進行拓展,也可以對課的方法進行檢驗。)

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案篇3

1.把握簡明的內涵、特點。(重點)?

2.掌握使語言“簡明”的基本方法,并運用于語言實踐。(難點)

教學方法

寫作——修改——點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寫作時,老師經常要求大家在作文時語言簡明,那什么是語言簡明呢?簡,即簡要、簡潔。明,即明白,清楚。其本質要求是用最經濟的語言材料傳送的信息量,達到的準確性和可理解性,取得的表達效果。今天,我們就進行這方面的寫作訓練。

寫作指導?

怎樣才能做到語言簡明??

1.行文要圍繞中心來寫,不旁生枝節(jié)。

2.在沒有特殊的表達需要時,要避免詞語的重復。

3.還要注意不堆砌詞語。

作文一、修改片段?

下面這段話不夠簡明,請加以修改。

籃球比賽結束后,比賽完的隊友們一個個都坐上大巴走了。大巴是學校的車,學校有好幾輛大巴和小轎車。我沒有上車,而是一個人默默地走回家。我在回家的途中,緊鎖著眉頭,無奈地嘆息,我心里很難受,不禁為比賽的失利感到難過。那個余暉滿天的黃昏,我一個人站在家門口,獨自佇立在暮色之中。?

寫作提示:

1.抓住敘事的主題,去掉偏離中心的語句。

2.刪掉語義重復的詞語,使表達更加簡明。

寫作示例:?籃球比賽結束后,隊友們一個個都坐上學校的大巴走了。我沒有上車,一個人默默地走回家。我心里很難受,無奈地嘆息,獨自佇立在暮色之中。?

作文二、概括內容?

用簡明的語言概括《帶上她的眼睛》或《河中石獸》的主要內容,不超過150字,寫完后小組內交流。?

寫作提示:?

1.概括主要內容,要在立足原文的基礎上,把握中心和要點,刪減旁枝末節(jié)的部分。?

2.概括的文字既要簡明,也要保持連續(xù)通暢,避免因過度追求簡明而造成字面意思跳躍。?

例文欣賞:?

?河中石獸》講述的是一個廟門口的石獸,倒塌到河里,十幾年后,人們找石獸的故事。根據石獸沉落河中的地點,寺僧到下游找沒有找著;講學家認為石頭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老河兵講解應當到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話果然找到石獸。?

作文三、想象世界?

航天、生物、計算機、新能源??你對哪個領域的科學技術最感興趣?請搜集相關資料,加深對這種科學技術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展開想象,寫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寫作提示:?

1.可以想象科學技術在未來的發(fā)展情況,及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這種影響可能是有益的,

也可能帶來潛在的威脅和災難。?

2.要有一定的故事情節(jié)。如果能像《帶上她的眼睛》那樣,設置一些懸念和伏筆,那就更好了。?

3.寫完后多讀幾遍,根據語言簡明的要求,做進一步的修改。?

例文欣賞:?

克隆地球

21世紀,世界人口暴增,人類面臨著一個國際性的難題——無家可歸。人們把大面積的森林田園變成了高樓大廈,政府也在毀滅山、海,建起一片片新居民區(qū)??烧l也沒想到,各種自然災害正向人類逼近。

我在加利福尼亞的地球科學研究小組工作。昨天,我們的辦公樓剛遭到了酸雨的猛烈襲擊,今天,我又頂著沙塵暴來到了地球科學研究領域最有的老博士辦公室里,我向他闡述了我的一個大膽設想:克隆一個地球!

老博士一聽,拍案而起,說:“好啊!人們還沒想到這一點,我們說干就干吧!”老博士還吩咐他的助手幫助我們完成這項計劃。

我們用從技術分析師那兒找來的土、水、動植物、煤炭等克隆地球所需的基本物質,提取基因后,制成了一個藍色的小球體。我們還用微型計算機做了納米檢查,結果發(fā)現基因非常合理,我們就把它放進了溫室中。

兩個半月以后,我和助手來到了溫室,不出我所料,這時的“二號地球”可以離開溫室了。我們對它做了最后的檢查:重27噸,12個大洋,五個大洲,水陸面積比例為5:4。做好記錄后,我們用高科技發(fā)射器把它發(fā)射到太空中。半年后,“二號地球”越變越大,大部分地球人搬了上去,新“地球”上陸續(xù)建起了許多公園、居民區(qū)等,到處生機勃勃。

我和助手已經筋疲力盡,但我們知道有一件事還沒做。這時,老博士來到我們的辦公室,他問:“你們下一步要干什么?”我和助手異口同聲地說:“當然是治理一下我們的‘老家’嘍!”?

?點評】作者以豐富的想象力、極具新意的構思,向我們介紹了克隆地球的原因、經過,從而表達了對地球環(huán)境的憂思,結尾處發(fā)人深省,意在喚起人們保護地球的憂患意識。?

作文?

根據作文三,完成作文,字數不少于500字。

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案篇4

第一課《散步》教學設計

勐滿中學 周小茌老師執(zhí)教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

教學理念

社會在不斷發(fā)展中,語文課必須要與時俱進,結合社會時代熱點,要讓學生有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社會意識。而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結晶,在道德意識漸漸開始出現淡薄現象的今天,尊老愛幼也逐漸被人提起,我們的教學過程中也要能結合時代的特征,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結合語文課程的基本特征,我們也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而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教材分析

莫懷戚的《散步》是一篇自讀課文,用一件非常普通的家庭小事“散步”,“形散而神聚”地體現了一家人之間的濃濃親情,唱出了一曲尊老愛幼的贊歌,讓人體驗到“生活之美”。學習本文要進一步落實單元要求,在整體感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注意語言的積累和寫法的借鑒,并學習朗讀和圈點勾畫。同時培養(yǎng)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促使學生為家庭親情建設盡一份力量。

學情分析

根據課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精神,語文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要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本課對象是初一學生,由于社會上一些不良因素的誤導,許多學生親情觀念淡薄,沒有形成正確的家庭倫理準則。 在進入初中的第一課給予他們情感上的指導是非常重要的。

教學目標

1、積累文中生字詞,能夠用自己的話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2、理解文中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品讀課文中具有對稱美的句子及含義豐富的語句

3、提高學生欣賞能力、審美能力,培養(yǎng)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的情感。

教學內容

生字詞及課文感知

人物形象分析及對稱句子賞析

中心思想品讀

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教學重點:

培養(yǎng)尊老愛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二、教學難點:

品讀課文中含義豐富的語句以及理解文中具有象征意義的最后一句話。

教學準備

制作教學課件ppt

下載導入視頻

教學時間(一課時,第一課時參評)

教學過程

一課時

課程導入

播放《媽媽,洗腳》的公益廣告,請學生談談觀后感。

視頻里給我們呈現了一個幸福的家庭,今天我們再來認識另外一個家庭,這是怎樣一個家庭呢,也有老人又小孩嗎,這個家庭也幸福嗎?就讓我們隨著莫懷戚先生的通過散步這件小事的描述,來認識他的一家。(板書課題,作者)

課文內容感知

1、聽范讀,思考問題

(更正讀音錯誤的地方,用圈點的方式標出生難字,明確散步的時間、地點、人物,散步的過程中發(fā)生了什么,最后的而結果如何)

2、教師出示課件,檢查學生的讀音,解釋重點詞語的含義。(學生回答問題并依據自己的情況做好筆記)

考察學生的字詞掌握情況。(教師抽同學到黑板寫較難字,并請同學用詞語造句)

教師呈現問題,學生搶答。

明確:

時間:初春 地點:田野 人物:我的一家

散步過程中發(fā)生了:母親要走大路,兒子要走小路的分歧

最后的結果:我決定順從母親走大路,母親卻改變主意,走小路。到了難走的地方,我背起了母親,妻子背起了兒子。

5、概括文章主要內容。(請同學個別發(fā)言,其他同學在做補充。)

明確:我們一家人在初春的田野散步,后來發(fā)生了分歧(母親要走大路,兒子要走小路)。我感到很為難,決定順從母親委屈兒子,母親卻改變主意照顧孫兒的感受,決定走小路,途中遇到難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別背起了母親和兒子,穩(wěn)穩(wěn)地走了過去。

感悟人情美

1、讀完文章,你一定對作者的一家人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那么如果你有一束花,你將獻給文中的誰呢,為什么?

用我想獻給 ,因為,從文中 可以看出他(她)是一個 的人?!钡木涫交卮?。(投影出示)

學生各抒己見,各贊所愛:

(1)、“我”——孝順、體貼、溫和、穩(wěn)重(板書)

a:“母親本不愿出來的,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睘槟赣H的身體著想,不把母親當累贅,硬要母親出來,在初春的好天氣里運動運動,對老年人有好處。

b:“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我說:‘走大路?!焙茏鹬乩先思业囊庖?,知道母親伴同“我”的日子不會很長,所以很珍惜和母親在一起的幸福時光。

c:“這樣,我們在陽光下背起了兒子?!薄拔衣兀€(wěn)穩(wěn)地。走得很仔細”中的“慢慢地、穩(wěn)穩(wěn)地、仔細這幾個詞語把我的小心翼翼描寫得非常逼真,足以看出我對母親的體貼關心,惟恐母親有閃失。

(2)、母親——溫和慈愛(板書)

a:“母親本不愿出來的”母親很害怕自己給兒子、孫子、媳婦造成麻煩,怕成為他們的拖累,所以寧愿一個人在家?!八F在很聽我的話,就像小時候我很聽她的話一樣”寫出母親對我的信任。

b:“但是,母親摸摸孫兒母親對我說”動詞“摸摸”足以看出母親對小孫子的疼愛,為了孫子,母親放棄了走大路的想法?!斑€是走小路吧”說明母親理解孫子的心思,決定自己克服困難,滿足小孫子的心愿,彰顯了人類生命的真諦——對幼小生命的保護,體現出中華民族“愛幼”的傳統(tǒng)美德。

(3)、兒子——聰明伶俐、善于觀察(板書)

“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

(4)、妻子——溫柔賢惠(板書)

妻子呢,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

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感知對托爾斯泰的獨到細致的刻畫,體會作者的崇敬贊美之情和托爾斯泰的思想變化和人生追求。

2.品評語言,學習文中細致的肖像描寫,學習課文運用夸張和妙喻描寫托爾斯泰形貌的手法。

3.體會課文采用欲揚先抑手法的藝術效果。

4.了解文章涉及深廣的人文背景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以累累巨著在俄國文壇馳騁了近六十年的文學大師托爾斯泰,因其真實深刻地再現了俄國社會生活而被列寧譽為“俄國革命的鏡子”?!稇?zhàn)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則是代表他藝術高峰的三部長篇小說。列夫?托爾斯泰是世界文豪,他長相平平,卻有一雙銳利異常,能夠洞察世事的眼睛?,F在,就讓我們跟隨作者,去凝視托爾斯泰的眼睛,并由此進入他那深邃而豐富的內心世界

二、文常簡介:

1.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奧地利作家。擅長寫小說、人物傳記,也寫詩歌、戲劇、傳記、散文特寫和翻譯作品。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見的珍藏》、《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象棋的故事》等。他的小說多寫人的下意識活動和人在激情驅使下的命運遭際。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畫見長,他比較喜歡某種戲劇性的情節(jié)。但他不是企圖以情節(jié)的曲折、離奇去吸引讀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連忘返的人和事。

2.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1828~1910),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最偉大的文學家,也是世界文學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學作品在世界文學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戰(zhàn)爭與和平》、《復活》以及自傳體小說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他作品還有《一個地主的早晨》、《哥薩克》、《塞瓦斯托波爾故事集》、《琉森》等。他以自己漫長一生的辛勤創(chuàng)作,登上了當時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高峰。托爾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貴族,但他一生始終不渝地真誠地尋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莊園進行改革,不過都沒成功。五十年代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稇?zhàn)爭與和平》是他前期的創(chuàng)作總結?!栋材?卡列尼娜》代表他創(chuàng)作的第二個里程碑?!稄突睢肥撬L期思想探索的藝術總結,是他對俄國地主資產階級社會批判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長篇小說。

☆《戰(zhàn)爭與和平》以戰(zhàn)爭問題為中心,以庫拉金、保爾庫斯基、羅斯托夫、別竺豪夫四家貴族的生活為線索,展示了19世紀最初15年的俄國歷史,描繪了各個階級的生活,提出了許多重大問題。小說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現人民是推動歷史的決定力量,肯定了1812年俄國人民反拿破侖入侵戰(zhàn)爭的正義性質。

☆《安娜?卡列尼娜》交織著安娜追求愛情自由和列文探索社會出路這兩條平行發(fā)展的線索,通過這兩條情節(jié)線索,不僅形象地反映了俄國社會的變動,同時也鮮明地暴露了托爾斯泰世界觀的尖銳矛盾。

☆《復活》托爾斯泰在中,對地主資產階級社會進行了尖銳無比的批判,表達了他對國家、教會、土地私有制和資本主義的看法。他以強烈的憤怒,揭發(fā)專制制度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主人公:瑪絲洛娃、聶赫留朵夫。

三、 整體感知,理清文章脈絡:

1.疏通字詞:

2.理清文章脈絡:

感情基調:抑(1-5)外貌特點:須發(fā)茂密面部丑陋表情愚滯

托爾斯泰形象:感情基調:揚 (6-9)獨具慧“眼”:目光犀利感情豐富威力巨大

四、探究課文:

學生自由誦讀,揣摩作品中描繪的托爾斯泰的獨特的形貌特征。

1.找出文中概括托爾斯泰的形貌給人的總體印象的語句。

“托爾斯泰給人留下的難忘形象,來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猶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留給人的總印象是失調、崎嶇、平庸,甚至粗鄙?!?/p>

“托爾斯泰并沒有自己獨特的面相,他擁有一張俄國普通大眾的臉,因為他與全體俄國人民同呼吸共命運。”

總結:文中對托爾斯泰的外貌描寫,大量運用神奇的夸張和連珠的妙喻。不僅使形象鮮明,特征突出,而且使人產生無盡的聯(lián)想。比喻不是追求形似,而是追求神肖;夸張是故意言過其實。盡量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更加突顯托翁的形貌特征。“形”“神”的獨到刻畫,使文意深刻,韻味無窮。

2.從文中找出運用夸張、比喻手法描寫托爾斯泰的眉毛、須發(fā)、發(fā)膚、鼻子、眼睛的語句,并品評其表達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