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心得體會是用來記錄自己的所思所感,心得體會其實也是一種類似于總結(jié)的文體,要記得回顧事情的發(fā)展經(jīng)過哦,以下是范文社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孟子1.3心得體會7篇,供大家參考。
孟子1.3心得體會篇1
當我津津有味地讀完《國學》時,媽媽看我對古代文學有著濃厚的興趣,于是就給我買了經(jīng)典國學系列書籍,我挑了一本《孟子》認真地讀起來。
孟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思想主要有為人恭儉,不侮奪人;天時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君子過則改之……
在《孟子》這本書里,我最喜歡的一個小故事是“車胤囊螢”。
車胤從小就聰明好學,非常喜歡讀書,經(jīng)常捧著書在書桌前如癡如醉地看,周圍人對他都是贊不絕口。但是他家境貧寒買不起燈油,晚上看不了書,心里很是苦惱。有一個夏天的晚上,他正在心里回憶著白天讀書的內(nèi)容,忽然發(fā)現(xiàn)一閃一閃的螢火蟲,頓時有了一個好主意。他找了一條很薄的手絹,把抓來的螢火蟲放了進去,然后借著螢火蟲發(fā)出的微弱光芒,認真的讀書。
用這樣的辦法,他讀了很多書,長大后他靠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勤奮好學的精神做了大官,成了一位了不起的大人物。
故事雖然很短,但我深刻地明白了:做大事的人,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我們一定要像車胤一樣刻苦學習,珍惜現(xiàn)在的幸福生活,長大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孟子1.3心得體會篇2
上個學期讀了《大學》和《中庸》,與這兩者相比,《孟子》不似《大學》,全篇一貫而下,行文流暢嚴謹,不似《中庸》,晦澀難懂,它是先從眾人熟知的一般事物說起,慢慢引入大道理,令人沒有辯駁的余地,不知不覺中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讀《孟子》,自己的思維也仿佛進入其中,坐在孟子的對面,接受那一句句深入靈魂的詰問,靈魂在這過程中不斷地梳洗、剔除、凝練、升華......
作為一名教師,我在反省自身行為的同時,總不自覺得聯(lián)想到我和班里孩子的相處,在心底對自己進行審判。比如《孟子·公孫丑章句上·第三節(jié)》:“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本褪钦f“仗恃實力來使人服從的,不能讓人心悅誠服,只是因為他本身實力不夠的緣故,依靠道德使人家服從的,人家才會心悅誠服。”試想,當孩子們犯錯誤的時候,以暴力的溝通方式迫使學生糾正錯誤,合適嗎?“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力服人,似乎取得了快速的顯而易見的效果,于是自己滿意了,覺已經(jīng)糾正了他們的錯誤,達到了育人的效果,是這樣嗎?我們不妨來換位思考一下,如果被教訓的人是自己,何如?“非心服也”,不過是因為他們懼怕你的威勢,不得不暫時改變而已,于長久何益?
師者,人之模范也。要想真正讓孩子對你“中心悅而誠服”,自身必得是那個典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自帶芬芳,人必心悅之。孟子說:“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狈彩切袨榈貌坏筋A期的效果,都應(yīng)該反過來檢查自己,只要自身端正了,連天下的人都會歸服。只有自己做到了才有資格指摘孩子的錯誤,時常反省,方能不斷進步,更重要的是站在孩子的視角上,真考慮孩子的需求和感受!
蹲下身子聽聽孩子的.心聲。“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子路和禹,都是先賢圣人,他們的賢德在于別人指出他的過錯,他就高興,聽到善言,就拜謝。在與孩子的相處中,多溝通,多調(diào)研,對自己的錯誤不回避,對善處,不驕傲,還愁走不進孩子心中嗎?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育”一詞,多么深重,乍擔此重任,必得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不辜負孩子,不辜負家長才好。
孟子1.3心得體會篇3
?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從一般事物說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讓別人不知不覺間承認自己的錯誤。
孟子說:"我的力氣足以舉起三千斤的東西,卻舉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視力足以看清秋天野獸毫毛的尖端,卻看不見一車子的柴禾。大王會相信這話嗎?"話中所說的顯然不符合常理。宣王說:"不會。"孟子說:"顯然,一片羽毛舉不起來,是因為不肯用力氣;一車的柴禾看不見,是因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愛撫,是因為不肯施恩德啊。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統(tǒng)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就這樣,孟子讓君主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比起直話直說的諫臣,孟子所說的讓至高無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道理層層遞進,就像是設(shè)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讓人不知不覺走進去。又如"權(quán),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譯:稱一稱,然后才知道輕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長短。萬物都是這樣,人心更是如此。這樣地向人說明道理,能讓人不服嗎?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是孟子的重民思想。真是啊,廣大的人民群眾又怎么能忽視的呢?《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沒有人民群眾的支持,多大的江山也能保住嗎?"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譯:君主把百姓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百姓也就會把君主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君主把百姓的憂患當作自己的憂患,百姓也就會把君主的憂患當作自己的憂患。這個思想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以人為本,"三個代表",黨的宗旨,無不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體現(xiàn)。
?孟子》中有許多具有哲理性的句子。"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譯:動用心思的人治理別人,動用體力的人被人治理;被人治理的人養(yǎng)活別人,治理人的人靠別人養(yǎng)活。
孟子1.3心得體會篇4
甲午年,一個秋葉繽紛,金黃銀杏葉滿地周末,我走進熟悉的泰達圖書館,無意間看見門口放著濱海讀心書友會的張貼宣傳,準確寫著《孟子》一書的各章名稱和閱讀計劃。順著這個小小的告示,我走進一個全新的天地-《孟子》和濱海書友會。對于《孟子》并非完全陌生,知道它是儒家經(jīng)典,是科舉考試四書五經(jīng)之一,上學時也曾在教課書中學過幾個章節(jié)。但也僅此而已,對于孟子其人和《孟子》這本書并沒有更多的了解,心中更多的是神秘感。對書友會這個新事物也充滿好奇。好奇心加神秘感驅(qū)使我走進圖書館五樓的濱海書友會,短暫接觸后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全新的讀書方式,書友們輪流講解,互相交流自己的意見和感受,也有幾位水平很高的老師予以點評、答疑和總結(jié)。從此后我就一發(fā)不可收,跟隨書友會每周末學習孟子。
秋去冬來,飛雪送走最后一片秋葉,不知不覺中,三個月過去了,在輕松歡快的氣氛中,已經(jīng)讀完《孟子》全部十四章節(jié),自己也樂在其中,收獲頗多,但千頭萬緒,說來都話長,總結(jié)讀書感受絕非容易。眾所周知,儒家思想是中華文化的根,而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圣人孔子和亞圣孟子則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如果說孔子《論語》是記錄儒家思想的一些基本原則的話,《孟子》則是對具體實踐中如何操作進一步闡述,同時也和一些不同觀點進行辯論。孟子一書內(nèi)容龐大精深,論述的孟子的仁義禮智哲學思想,涉及歷史、政治、經(jīng)濟、教育等多方面內(nèi)容。書中許多經(jīng)典語句在今天依然被大家耳熟能詳,本來《孟子》一書就是用凝練優(yōu)美的古漢語寫作,兩千三百年后的今天,想用白話文更簡要總結(jié)更是難乎其難。只能談?wù)剬ψ约河|動較深的一些感受。
根據(jù)《孟子》一書的內(nèi)容,結(jié)合自己的想法,以下從三個方面與大家交流,包括如何看待生死,如何看待名利,和自己對孝、仁、義的一些淺薄的理解。
其一,如何看待生死。
“人生幾何?譬如朝露”。人能活多少歲?話題說來有點沉重,也許許多人懶得去想,但確實每個人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問題。人都會老去,壽命長短或長或短,雖然我們無法掌控自己的壽命,但可以控制自己的心態(tài)和行為,以積極的心態(tài)過好每一天,提高有限生命之中的生活質(zhì)量,做點有意義的事情。孟子早就認識到這一點,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壽不貳,脩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贝笠馐潜M自己的身心,體味生命的真諦,以此來對待天命。至于壽命長短,那不是你能掌控的。
雖說人終將一死,毫無疑義。但死亡的方式卻是多種多樣,有頤養(yǎng)天年、親人陪伴的自然老去,有得病多方求治而無奈逝去,也有飛來橫禍造成意外死亡。生活中充滿各種不確定性,有各種各樣的意外和事故。但縱觀各種事故,意外之中也有規(guī)律,比如走路要遵守交通規(guī)章、酒后不開車,吸煙有損健康、少去危險的地方等等。我們要做的,積極主動地規(guī)范我們的思維、行為和習慣,規(guī)避各種意外?!痹谄髽I(yè)常講的:“一起意外事故都是可以預防的”。如孟子所講,“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孟子也講:“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墻之下。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北M管死亡終將來臨,但也不得順其自然,聽之任之,聽天由命,而應(yīng)該積極主動避免各種意外死亡。
世界如此美麗,生活豐富多彩。傳說中的天堂雖然美好,但人們都不愿去那里到此一游。人們都熱愛生命,畏懼死亡,此乃人之常情。但在世界任何國家、民族,都有那么一些人,他們熱愛生命,愛自己的親人,但為了民族大義、為了他人,為了保護更多人的利益,他們視死如歸,毫不畏懼。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上,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我們的文化忠也不乏對這些人士的歌頌。孟子早就給這他們一個最崇高的尊稱叫“舍生取義”。孟子原文如此:“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其二,如何看待名利。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們常常為了生存和名利疲于奔命,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名利對許多人而言是追求也是無極限,乃至“鳥為食亡,人為財死”。到底該如何看待名利呢?
看看兩千多年前的孟子如何解答。首先孟子并不像道家那樣排斥名利,但要取之有道??鬃釉?jīng)講“不義而富且貴與我如浮云”。孟子進一步講:“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翻譯成白話,就是功名利祿,這些都是外在的東西,是別人給你的。既然別人可以給你,那也可以拿走。而精神世界的耕耘,內(nèi)心深處的淡定,根植于血液的仁義禮智,這些永遠屬于你,是別人不能拿走的。
總而言之,只要要取之有道,追求財富無可厚非。但在追求物質(zhì)的同時,別忘了精神修養(yǎng)。但現(xiàn)實總是殘酷的,人生路上,有的人生財有道,富可敵國;有的人則比較貧窮。這兩類人該怎樣優(yōu)雅地活在世間呢?孟子講:“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就是說當你較窮時,不能失去志氣和理想;當你富有時,應(yīng)該惠及天下所有人。當然,在當今社會,不乏一夜暴富。當你突然富有,該如何看待這些財富呢?孟子曰:“附之以韓、魏之家,如其自視欿然,則過人遠矣?!本褪钦f有再多的財富,都有棵平常心,這些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更何況,兒孫自有兒孫福。
其三,關(guān)于孝、仁、義、
雖然孟子生活在離我們兩千多年前的戰(zhàn)國時代。但孟子的仁義禮智等思想在千年來一直做為中國人的道德規(guī)范,在當代中國社會中仍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具有很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以下談?wù)勎覍π?、人、義的感受。儒家提倡百善孝為先。孟子講“大孝終身慕父母”,要終身愛父母、孝順父母。如果不能善待父母,談何仁義禮智,孝順父母不僅僅要養(yǎng)體,供其物質(zhì);還要養(yǎng)志,給他們精神享受。
仁,我理解就是要心懷愛,慈悲為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思想的核心就是仁?!睹献印烽_篇,孟子見梁惠王時,剛一見面,二人有很生動的對話,孟子開門見山把他的仁政思想講給梁惠王?!巴踉?“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翻譯今天的白話,就是梁惠王問孟子,“老頭,你大老遠過來,能給我國帶來什么利益呢?”,孟子回答:“大王您何必談啥錢呢?我只給你帶來仁義”。
義,是《孟子》一書關(guān)鍵詞之一,書中多次提到義,但各個地方的義的含義又各有不同。孟子講,羞惡之心,義之端也。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有,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孟子也反駁告子曰:“何以謂仁內(nèi)義外也?”結(jié)合實際,我的理解義包含三方面內(nèi)容。其一,古代兄弟之義,如舜對其弟象的寬恤,桃源三結(jié)義,這一點今天的人可能有不同看法;其二,道理,正道的意思。如舍生取義,大義滅親等。其三,表示責任、義務(wù)、做事盡心盡力的意思,如義不容辭。
值得一提的是,學習《孟子》一書的收是多方位的,絕不僅僅是孟子書中的內(nèi)容。通過學習,進一步收獲了許多歷史知識,讀孟子之前我所理解的古代大概是從秦統(tǒng)一中國算起,讀完《孟子》,那我的視野立即往前推了一千年,了解了堯舜禹、夏商周,我也順便讀了《史記》的相關(guān)章節(jié)。也知道了伊尹,伯夷,柳下惠,周公、文王、武王等等一些儒家推崇的圣人;了解了孟子的學生公孫丑、萬章等,也了解了梁惠王、齊宣王、滕文公等與孟子同時代人物,這些從前只是個名稱,通過孟子與它們對話變成活靈活現(xiàn)的人物。
孟子1.3心得體會篇5
孟子是亞圣,集儒家大成,孔子是首創(chuàng)私學,盡管“儒”思想并非孔子首創(chuàng),卻是在孔子那里發(fā)揮到極至。生于孔子一百多年后的孟子,以孔子為“大圣”,遵循孔子的一套禮儀廉恥,然而孟子并非凡夫俗子,只懂得硬抄照搬,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孟子是擺脫了孔子的羈絆,形成了獨立的人格,比如在一些人事看法上等。
孟子講人性,講仁義,講建功立業(yè),講“人性之善,猶水之就下也”,講“仁者無敵”,講“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的浩然正氣。然而,孟子終歸是太完美無瑕主義了,他相信孔子的“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但是他是否明白人在其位必有無可奈何的事?就像一個獄官,也許他并不想殺人,但這“殺人”就是他的工作,他能為不殺人而餓死自己——“殺”自己嗎?就像一個士兵,也許他每天都在祈禱和平,是個和平主義者,但雙方一旦開戰(zhàn),他便不可做個后退的懦夫!這就是身不由己。
在王道上,他也說:“為政難,不得罪于室”(離婁上),但是矛盾無處不在,當為政與室出現(xiàn)了問題怎么辦?孟子是甘心做個委屈求全的客卿嗎?我想不是的,一個堪稱“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的人怎么會甘受眼辱,他比孔子勇敢,有魄力,所以他不甘,反抗,游說。但以上矛盾是不在孟子的能力范圍內(nèi)的,孟子會講一系列的治國口號,治國方略,會在被蒙蔽的黑暗中找出些解決方案來,知道民心向利,于是觀君王飽民腹,順民志,但縱觀所有,那一套套看似完美的寶鑒卻在戰(zhàn)國風云的時代黯然失色,不是別的,只因為他境界太高,是那些注重眼前利益的人所無法理解的。要不怎么說,一個人愈是人類,那么他就愈不被他同一時代的人所理解,接受,他不容于那個時代。因為他的言行并不是準備給這一時代的人看的,而只是把這些廣告當作整個人類的一部分右言的,所以他所做所為所言也許不是那時代人所熟悉的色彩、氣味,所以他是這樣的格格不入。
于是孟子孤獨了,他失望于君王的頑固不化,疾恨社會上淬的“異學怪論”,他痛惜,他辯論,他惆悵,他不平,但是一個沒有實權(quán)只體力行的傳教士如何能改變這混亂的世界呢?思前想后,唯有一招——反求諸己。
努力修養(yǎng)好自己的品性,以便成家、立業(yè)救國,一步步,腳踏實地,禁欲好“人之不為”,從而實現(xiàn)“人有所為”,這睚是我們現(xiàn)代所說的“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孟子是偉大的,他已認識到世間最虛偽最脆弱的傲慢莫過于國家的傲慢,民族的傲慢,不立足于根本,空想連篇是毫無用處的,因為如若一個人為他的國家,民族而傲慢,正說明他于本身是沒有什么值得驕傲的資本,他用普照的陽光來遮蓋自己的影子,反而使他自己更加渺小,不然的話,他就不必求助于和他的千萬同胞所分享的那份資本了!
孟子的最終思想還是回到“人”上來了。人這個自我獨立的思想主體是被幾千年來所嚴重忽略的,焚書坑儒,文字獄,這些努力遏制人類思想,禁欲人類欲望的工具,鈍化,麻木了人之所為人最根本又最崇高的權(quán)力。將“大欲”、“大功”、”大利”這些全民性的東西強加于個人身上,讓人做“不能”又想為的事,最終的結(jié)果是:全面提升導致了全面挫敗。人們在“無能”面前注定了他必然失敗,無數(shù)失敗中失去了信心,失去了人格,只是萎萎地道出了“不如守中”的中庸之道。
人何其可憐,當?shù)孛嫦蛳滤莸臅r候,地面上的人感覺不到自己在下降,只看著天空在越升越高,這就是沒有把人當作“人”的結(jié)果,人們在信仰偉大文化的時候,應(yīng)該如孟子一般涉及到人這一本質(zhì)上來,想想自己應(yīng)當如何,應(yīng)當怎么做。
后注: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好高鶩遠。生活也許是苦悶的,生命也許是枯燥的,人在世上也許永遠也達不到自己的理想境界,但不要灰心。在這世上,人有太多的限制,太多的無奈,太多的無能為力,可是,我們應(yīng)當慶幸的是,我們還是人,或者說是被看作是“人”,卻體會“人”作為“人”的崎嶇,也是一種無限的幸福,在自我滿足和幸福中,奢望更多的東西。
孟子1.3心得體會篇6
初次接觸《孟子》是在初中之時,當時并沒有多大感覺,只是把節(jié)選文段當作課文去學習。但是,當我在接到集團下發(fā)的《孟子》并讀了幾遍后,發(fā)覺這本書蘊含著很深的哲理,給人以深刻的啟迪。從此對之愛不釋手。
尤其是讀完《寡人之于國也》一文,我感觸良多。對于“五十步笑百步”更是有了自己更深層次的理解,結(jié)合當今社會,我有所感悟。
不知是否有人也跟我一樣曾經(jīng)懷疑過“付出跟收獲成正比”這句話,因為也有一句“付出不一定得到回報”這樣的經(jīng)典句子,但現(xiàn)在的我更傾向于前一句。很簡單的例子,就拿賺錢來說,一部分人在同一時間內(nèi)會比另一部分人賺的多,甚至是多很多,賺的少的那部分人也許會抱怨,也許會嫉妒,也許會羨慕。但我們所沒有看到的是比我們賺的多的那部分人肯定比我們付出的“辛苦”要多,也許是身體上的,也許是心理上的,往往處在相近或一個級別上的人就會因為某些利益上或是某種心態(tài)不自然的產(chǎn)生了扭曲了的心理,這也許是社會復雜一面的部分原因吧。
人潛意識里都渴望被別人重視,但只是有時個人的期望值過高,而當別人沒有達到你所希望的期望值時,也就會很自然的產(chǎn)生了所謂的失落感。有些人喜歡隱藏自己,有些人喜歡鋒芒畢露,永遠隱藏的也好,鋒芒畢露的也罷,只是還有一種偽裝善良的“智人”,你又奈何的了呢?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改變不了就適應(yīng)它,正如《孟子》所說:“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所以我們不要去做那些“五十步笑百步”的人。
孟子1.3心得體會篇7
最近,筆者通讀了我國古代的儒家經(jīng)典《孟子》一書,頗有些感想。
?孟子》一書的內(nèi)容,總起來看大體上可以概括為兩個字仁政。大多數(shù)的篇章就是講什么是仁政,如何才能實現(xiàn)仁政。當然,還有關(guān)于修身、學問和教育等方面的內(nèi)容,暫不討論。
什么是仁政?孟子在書中并未加以解釋。但從《孟子?梁惠王章句》等篇章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關(guān)于仁政的某些觀點。你象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食,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故明君制民之產(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亡。、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愿藏于其市矣。關(guān),譏而不征,則天下之旅皆愿出于其路矣。跟耕者助而不稅,則天下之農(nóng)皆悅而愿耕于其野矣。、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順之。、民為貴,社稷次這二,君為輕。、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說到底,仁政也是兩個字:保民。作者并椐此得出結(jié)論:仁者無敵。
應(yīng)該說,孟子的仁政觀點,在20xx多年的封建社會里,被歷代統(tǒng)治者奉為經(jīng)典,并被當作科舉考試的重要內(nèi)容,長期處于思想領(lǐng)域的統(tǒng)治地位。
但是,為什么仁政說并未能讓歷代統(tǒng)治者真正去實現(xiàn)仁政,更多的時候,老百姓依然處于水深火熱之中?關(guān)鍵是仁政說只是提出了或描繪了大同社會的美好藍圖,但未從制度層面解決封建社會存在的弊端。從這個方面說,孟子的工作只完成了一半。、我們可以來回顧一下中國歷史上的皇帝們。
從中國歷史上看,真正能實行仁政的君王有幾個?漢朝有漢高祖、漢文帝、景帝而已。就連漢武帝我看都還算不上是好皇帝,雖然有人把他吹上天去。唐朝也就高祖、太宗時期尚可稱得上是仁政,則天和玄宗時雖然出現(xiàn)了盛世,但那是因為祖宗給他們打下基礎(chǔ),他們在不少方面都還算不上仁政,就連個人生活作風都還存在很多問題,就別說任用奸佞和酷吏了。宋朝基本上就沒有能稱得上施行仁政的皇帝,連太祖和神宗都說著吧,他們的積分也還不夠。元朝是少數(shù)民族入主中原,為了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對其他民族是嚴防死守,倍加歧視。也許只有世祖還有點仁政的意思,還算干了點人事。明朝從朱元璋開始就一個勁的加強封建統(tǒng)治,殺人如麻,哪里還有仁政的意思。特別是這老東西當他讀到《孟子》里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時候,認為這哪里是臣子說的話?簡直就是大逆不道,并說倘此老在今日,豈可免我一刀。并下令將孟子從文妙殿里逐出!此后的建文帝懦弱,成祖暴戾(這老兄除了叫人修了《永樂大典》外,他搞的瓜蔓抄、誅十族、廠衛(wèi)特務(wù)機構(gòu)等基本上空前絕后了。)其后的皇帝們昏庸的昏庸,荒淫的荒淫,可以說是一代不如一代了。那么,清朝呢?清朝出了康乾盛世,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就這兩朝來看也算不是實行了仁政。韃子皇帝是異族入主,對漢人是很不信任的。為了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制造了一個的文-字-獄就是明證。當然這兩個老頭在位時多少干了些人事。
可以說,以人為本的觀念在歷代統(tǒng)治者的心中就根本沒樹立起來,這與每個皇帝的素質(zhì)和封建制度密切相關(guān)。而老百姓的日子正象元人的雜曲里說的興,百姓苦;亡,百姓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