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月亮讀后感推薦6篇

時間:2023-03-03 作者:Surplus 讀后感

撰寫一篇讀后感能夠強化小伙伴們對名著知識的分析,大家能夠在讀完一本書后用心起草一篇讀后感,下面是范文社小編為您分享的有月亮讀后感推薦6篇,感謝您的參閱。

有月亮讀后感推薦6篇

有月亮讀后感篇1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到了月亮。”

人世漫長得轉瞬即逝,有人見塵埃,有人見星辰。查爾斯就是那個終其一生在追逐星辰的人。

每一個人都被囚禁于鐵塔,個人的思想永遠獨立而不受侵犯。于是我們以語言,以符號,以藝術吶喊理智的美妙,而我們的靈魂是不同的,因此也只能踽踽獨行。與他人指尖相觸,卻永不心靈相通——世俗成了純潔的罪人,仿佛就如這個獨立而又別致的靈魂,永遠保持著對這物欲橫流的世界與人之凡俗的不屑與蔑視??伤峭纯嗟?,他掙扎于精神至高的自我與軀體的歡愉間無法解脫。

安逸有序的幸福并不被他的血液所接納,查爾斯對于嶙峋怪石與急流險灘的渴望發(fā)自于精神,來源于藝術。旁人避之不及的旅程他甘之如飴,憚怕并未如黑暗般籠罩他的靈魂,他的向往是桀驁不馴,是不平凡——他在不惜一切地追尋壯美偉大之物。

所謂清高自傲,所謂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所謂遺世獨立。這些在語文習題中寫得厭了的詞句,卻是正因確有其事而確有其詞的。

他屬于火山口,他屬于天空。

查爾斯保持著對自己絕對的驕傲,而又對最終的那個“存在”保持著他“愚誠”的渴望,就如水滴融入大海,一?;鹦切老踩缈竦貨]入烈火隨后化為灰燼,跟熔巖噴薄,觸摸天空,最終與世界的根源,與他的精神本我融為一體。

生命始于虛無,并注定歸于虛無。它或許是一種信仰上的存在,一種真理,本質,如同世界起源那樣簡單而又復雜的存在。它是值得一個敏感細膩的靈魂為之傾倒、崇敬、沉醉、迷戀的存在——于是查爾斯在生命的終點為它殉道,為他一生的狂熱與追求殉道。

如同文中之“我”所說,他就像一位永不止步的朝圣者,不停地在尋找一處心中的圣地,尋找高深莫測的涅槃??扇藚s是群居動物,就算怎么樣走到邊緣的地帶,依是分離不了的,因此“我”所感到的對他無法抗拒的同情,或肅穆而悲,抑或輕佻而諷,都蘊含其濃厚而復雜的情感。因為其如飛蛾撲火,但他知道自己會體無完膚,卻也義無反顧地剖心泣血,化為火焰。

海德格爾說“向死而生”。只有死亡的鼻尖才能讓我們感受到生的緊迫。一旦死亡的陰影稍稍放下他的爪子,我們立刻恢復自己的敗家子本性。驕縱,懶惰,懦弱,縮在自我的臨時棚戶里得過且過,偶爾避想窗外遠處的地平線上,有一個自我在勇敢奔跑,腳下的道路充滿危險并因危險而瑰麗。而那個自我或許便是查爾斯·斯特里克蘭的野性靈魂。

藏在靜謐冰河六千里貧瘠土地下的心臟滿腔熾熱,要將積雪融化。

有月亮讀后感篇2

“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卻不接受光”。

人世總是充滿著矛盾,所以也充滿了抉擇。有人仰望星空,有人腳踏實地;有人乘風破浪,有人安身樂業(yè);有人高瞻遠矚,有人心如止水。一念之間,一世之別。夢想與現(xiàn)實、藝術與生活、精神與物質,這些該作何選擇?翻開《月亮與六便士》,我找到了答案。

一部精彩的小說除了會展現(xiàn)出高超的文學技巧外還必須擁有一個會講故事的作者。顯然,毛姆就是個會講故事的作者。不同于其他現(xiàn)代主義文學,他拋去夸張、荒誕、極端的文學手法,如同冬日篝火旁邊與你談話的老先生,像一個溫暖的講述者,將故事內(nèi)容娓娓道來。而學醫(yī)的經(jīng)歷,也使得他的作品被蒙上了一層理智與沉穩(wěn)的美。

?月亮與六便士》正是這樣一部作品,毛姆用第一人稱“我”作為敘述者,講述了證券經(jīng)紀人斯特利克蘭因為追求繪畫的藝術熱忱而放棄事業(yè)、拋棄妻子,奔赴巴黎受盡苦難折磨后,最終登上了與世隔絕的塔希提島,在那里與一個土著女子結婚生子并創(chuàng)作出一幅又一幅令世人震驚的畫作。當他創(chuàng)作出一幅最偉大的表現(xiàn)伊甸園的作品后,麻風奪走了他的生命,離世前他的最后一個決定是命令土著女子把這幅畫付之一炬。

小說通篇都用第三者的視角去帶領觀眾閱讀,語氣輕松,有時還會用“所知甚少”“不確信”等詞匯向讀者講述故事,但卻使得讀者更加覺得真實,這便是一種最真實的虛構。不得不說這樣的作者是聰明的。既然是聰明的作者,就一定懂得平衡的美妙。毛姆除了會扮演溫柔的講述者,還會扮演冷酷的手術醫(yī)師。他用筆桿子作手術刀,對人性進行剖析,“刀法”獨到有力,既有足夠的深度感,又有保留的神秘感,不作說教和批判,一切留給讀者自己判斷。

所以,閱讀的過程仿佛是在做一道道選擇題,拷問著你的內(nèi)心、你的思想、你的靈魂。如同主人公在現(xiàn)實的鞭笞下一點點走向理想世界,我們也在精神的鞭笞下一點點走向覺醒。斯特里克蘭的性格迥異,無視社會道德良知,蔑視感情,他拋妻棄子,破壞恩人的家庭,鄙視為他自殺的女人……這些行為令人難以接受,甚至讀者不會太喜歡這個角色。但是,沒有一個人會不承認他的執(zhí)著與才華,也沒有一個人會否認他的高超藝術境界。借用作者的話說:這是“一個惹人嫌的人,但我還是認為他是一個偉大的人”。正是這樣一個有血有肉,性格鮮明的人物才得以讓故事的精神內(nèi)涵更加深刻。

因此,我們在讀到斯特里克蘭令人不舒服的行為以及不太一樣的價值觀時,就會開始思考自己的情感。這便開啟了對理智與感情的探索,作為人世間的平凡人,我們都需要愛來包裹自己,溫暖自己。然而斯特里克蘭卻說他不需要愛情。他只知道欲望。他的愛情觀在正常人眼里看來是難以接受的的,但再作分析,又不能說它毫無道理。愛本就是矛盾的,它既充滿了欲望地占有也充滿了無私地付出。毛姆或許借此強調感情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性,也道出了愛的矛盾本質。

人們總說藝術來源于生活,但藝術最終都脫離了物質而以精神形式存在。這或許就是斯特里克蘭最后要燒掉畫作的原因。繪畫的美是他畢生的追求,而等到他真的找尋到最美境界也就不再需要用任何物質作載體了,所以也只有最偉大的畫作脫離了物質的載體形式,才得以真正圓滿。小說對藝術的探討是深刻的,卻也是隱晦的。毛姆的字里行間都透露著對生活的思考,但小說中卻又寫了這樣一句話:“生活不過是一場混亂,充滿了種種荒謬與污穢,只能引人發(fā)笑,未免樂極生悲”正是這種多變的矛盾的筆調,讓精神內(nèi)涵得以越發(fā)深刻。

現(xiàn)實生活中有多少人曾滿腔熱血,卻被生活的磨難壓低了頭顱,從此只能低頭看那“六便士”;而又有多少人能走出荊棘,踏上廣闊的平原,抬頭仰望那皎潔的“月亮”。

歲月匆匆人生如夢,我們不如枕著月亮睡。

有月亮讀后感篇3

“月亮與六便士”,聽起來就像一幅驚艷絕倫的畫:在滿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卻偏偏抬頭看見了月亮。那一瞬間血液的凝固又沸騰,一瞬間仿佛獻上了靈魂,肉體凡胎浮生百態(tài)都成了枷鎖。那該是怎樣刻骨銘心的驚艷與永恒,經(jīng)歷了巫山滄海,滿目所及自此非云非水。

于是思特里克蘭德拋棄了工作和穩(wěn)定的生活,拋棄了家庭妻兒,寧愿忍受別人的誤會與詆毀,忍受流離饑苦的生活,毅然決然投入了繪畫的懷抱。不,不是忍受,忍受者證明在其中獲得痛苦,但思特里克蘭德毫不在意,他的目光甚至從未在這些困苦上停留過一秒。他滿心只有繪畫,他說他必須畫畫,“就如一個人掉進水里,那么他游泳的好壞都無關緊要,他要么掙扎,要么被淹死”。他的決然到了一種驚世駭俗的地步。他說愛情是一種病,他只在某些時候才需要一個女人;他說孩子即便餓死了也同他沒有干系;他無所謂所有人的厭惡與鄙視;他不能忍受任何桎梏,清除所有阻礙,即便遍體鱗傷鮮血淋漓。

思特里克蘭德逐月而去。我同許多人講思特里克蘭德,而這些人中大多數(shù)批判他的不負責任隨心所欲,剩下的大多誠懇的表示了他的勇氣令人欽佩。

當我們用現(xiàn)實的眼光思考思特里克蘭德,其感受不會比讀完百年孤獨好上半分:譬如月亮離地球足足36.3萬千米,還得是在近地點的時候。

如果說“月亮”是毛姆用的一個比喻,那么本體可以翻譯成理想,但它卻是高于理想的理想:你渴望在后花園的游泳池邊喝著86年的拉菲,同美人談論著康德;或者在世界各地舉辦音樂會,被人們稱為“現(xiàn)代的莫扎特”,都不重要,這些可能不是地上的六便士,卻充其量只算得上是樓頂?shù)挠㈡^。月亮是生命的意義所在,是巫山滄海,是畢生所求,是刻在骨頭中的。而泱泱四海八荒,上下近萬年,有多少人連生命中的月亮是什么都不知道,遑論那剎那的驚艷與永恒。即便有幸得見,有多少人卻低下了頭,為了生活和家庭,因為恐懼與不安,寧愿假裝沒有見過。那么那么多的人此生便沉溺于緩緩的溪流,無緣懸崖瀑布。

那么,你可會棄了六便士,甚至英鎊黃金,一心逐月而去?只是在此之前,我只希望,能夠得見月的清輝灑滿青石的街道,像一幅美麗的畫兒。

睡前想:你可會棄了六便士,甚至英鎊黃金,一心逐月而去?

有月亮讀后感篇4

人生注重時序,閱讀有時也是這樣。

幾年前,我讀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覺得這是一本好書,于是碰上愛好閱讀的朋友就推薦它。我對這本書的喜愛多少與當時的處境以及心境有關。那時的我有迫切想要達成的目標,但卻受各方條件的限制,常有身不由己的感慨??吹叫≌f中的主人公,恣意“任性”,對人之常情的東西嗤之以鼻,這正是我個性中缺失的東西,于是乎對主人公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月亮與六便士》是英國作家毛姆以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為原型創(chuàng)作的一部小說。天才畫家跌宕起伏的人生與放蕩不羈的個性令人心向往之,同時也會心生難以望其項背之感。

和《月亮與六便士》不同,毛姆在《刀鋒》中刻畫了一個普通的美國人拉里。拉里身上既有獨特個性,又有一種謙和感。就整個故事情節(jié)來看,我更喜歡《月亮與六便士》,它的筆墨集中于主角,情節(jié)更緊湊,故事感更強。《刀鋒》中多條故事線交錯,除了主人公外,書中涉及的其他角色的命運走向都有較為詳盡的始末交代。這些部分對那些耐心不足的讀者來說,應該會覺得有些“拖沓”。但《刀鋒》中刻畫的主人公拉里的人物形象,我非常喜歡,他不像《月亮與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蘭德那么冷酷、尖刻到令人難以理解;拉里非常富有同情心,為人謙和、誠摯且實在。像他這樣的一個人,無論成為誰的朋友,都會令對方感到榮幸。

?刀鋒》與《月亮與六便士》都出自毛姆之手,兩者有一些相似之處。它們的敘述角度一致,都是第三者敘事:敘述者兼作故事的講述者和半?yún)⑴c者。讀完《月亮與六便士》,再去看《刀鋒》中設置的“懸念”,其實已然毫無懸念感。你會發(fā)現(xiàn)這又是一個男人跳出別人為自己設定的人生路徑,奔赴自己預想的人生旅途的故事。拉里這個剛從戰(zhàn)場上退役的美國青年,不想投入工作,與美麗的未婚妻解除了婚約,想去流浪人生。他的想法在周圍那些有身份的人看來,是在作賤自己、糟蹋時光。他們認為拉里患上了戰(zhàn)后創(chuàng)傷后遺癥,才會產(chǎn)生流浪巴黎的荒誕想法。未婚妻以為他是一時興起,沒想到他早已打定了主意,并不打算回頭。拉里靠著微薄的收入,四處流浪,到各地尋找何為人生、人生為何的答案。他始終沒有找到一個清晰明確的答案,但在印度獲得了內(nèi)心的愉悅,打開了新的生活視角。我們生活中出現(xiàn)拉里這樣的人,多數(shù)人會把他叫做瘋子,他不要過體面人的生活,非要到處吃苦,找罪受,很難理解這樣的人。但也會有少數(shù)人將他稱作理想主義的踐行者,把這個眾人視為平庸之徒的人喚作傳奇;因為他聽到內(nèi)心的呼喚,就像虔誠的信徒獲得上天的啟示那樣刻不容緩地尋找朝圣之路。拉里究竟是傳奇還是瘋子,取決與人們對生活的定義以及對功成名就的看法。

拉里和本書中的另一個人物艾略特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前者不受名利的誘惑,放棄自己的身份地位和錢財,去追尋何為人生的宏大命題;后者有修養(yǎng)、智慧,儀表堂堂、資產(chǎn)豐厚卻一生癡迷于上流社會的交往活動,在宴會與請?zhí)g庸庸碌碌。關于個體如何存在以及社會在個體生活中扮演怎樣的角色,這將是人類無法徹底解答的難題,讀幾本哲學書籍有時候能緩解一下思考這些難題引發(fā)的頭疼癥,但是不深入生活,不找到自己的人生智慧,就只能哀嘆生活索然無味,人生缺少靚麗風景。多彩的生活需要強有力的世界觀來支撐,以此來構架起一個人的信仰世界,給他生命的信念、生活的力量。

人可以從閱讀中品嘗人生百態(tài),有時也需要從內(nèi)心的呼喚出發(fā)用腳丈量大地。盡管我沒法去過流浪人間的生活,但我盡量讓精神世界處于流浪狀態(tài)。人說要安居樂業(yè),我漫浪的腦袋里常常浮現(xiàn)的是漂泊四海。

雖然我難以成為拉里和思特里克蘭德,但是非常欽佩他們有出走半生的勇氣。

有月亮讀后感篇5

今年寒假,我讀了一本優(yōu)美而發(fā)人深省的童話故事,名叫《鼴鼠的月亮河》。

這本書的作者是王一梅,故事是這樣的:主人公鼴鼠米加一家住在美麗的月亮河畔。米加的爸爸是一位了不起的,人人稱贊的挖掘家。米加的爸爸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跟自己一樣成為出色的挖掘家,但小米加不喜歡爸爸給它選擇的人生道路,他喜歡搞機械和各種奇奇怪怪的東西。有一天,他懷揣著一塊月亮石離開了家鄉(xiāng)。去拜魔法師咕哩咕為師,在學藝的過程當中找到了自信,看見了目標,最后實現(xiàn)愿望,衣錦還鄉(xiāng),從而得到父親的認可,成了鄉(xiāng)親們的驕傲。

我喜歡故事里的米加,他是活潑可愛、愛幻想、愛思考、愛發(fā)明、愛創(chuàng)造的鼴鼠。米加有一顆堅持不懈的心,為達到自己的目標不斷努力。想想自己真覺得臉紅,一年級時,看到其他小朋友有的學畫畫、有的下棋、有的跳舞......我非常羨慕,便纏著媽媽也要學跳舞,心想:長大了當個舞蹈家。媽媽知道我有點跳舞的天賦,再加上我那股熱情,她想也沒想就答應了,還特意帶我到少年宮去報了名。一開始我很有興趣,可不到一年我就堅持不了了,一到星期日要去跳舞,我不是說頭痛,就是說肚子不舒服,媽媽見我那樣,也沒辦法了,就讓我半途而廢了。

看完這本書,我暗暗下定決心:以后一定要像米加一樣,做任何事情都要堅持到底,因為,只有這樣,夢想才能實現(xiàn)!

有月亮讀后感篇6

斯特里克蘭德在四十歲那年從零開始學習繪畫,他放棄了安逸的工作,拋棄了妻子兒女,離開了他從小生活到大的英國,去了巴黎。在那里租了一間破舊,狹窄的'小屋,一個人孤獨的學習繪畫,后來他又離開的巴黎,居無定所,窮困潦倒,時常睡大街,時常好幾天不吃東西,但盡管如此他也從來不曾抱怨生活,不曾放棄繪畫。

說實話我很敬佩斯特里克蘭那種為了自己內(nèi)心的世界,為了自己的理想放棄一切的勇氣,就像電影《返老還童》里面說的那樣:不管何時做你想做的事永遠都不嫌晚,你可以改變,也可以不變,沒有什么硬性規(guī)定,我們可以做的很好,也可能很糟,我希望你能充分利用時間,希望你能看到令你吃驚的東西,希望你感受到從未有過的感受,希望你遇到具有不同觀點的人,希望你過上讓你自豪的生活,如果你發(fā)現(xiàn)生活不如意,我希望你有勇氣從頭再來。

后來斯特里克蘭德去了塔希提島,那個與世隔絕,沒有嘈雜的小島上,在那里他安靜的度過了他的余生,在那里他和一個女人結婚了,并且他們有了自己的兩個孩子,在那里他成天專心于他的繪畫,哪怕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他染上了惡疾他也沒有放棄繪畫,在那里他找到了自己內(nèi)心想要的世界,也抵達了他繪畫的頂峰。而在他死后,他生前那些不被賞識的作品都一名揚整個法國,整個英國,乃至整個世界了。

在《月亮與六便士》中其實不僅僅是斯特里克蘭德,還有一位叫阿伯拉罕的醫(yī)生,他也是為了自己的理想與內(nèi)心世界,在快要進入事業(yè)的高峰的時候,毅然地去了一個船舶上當個職務相當?shù)停べY也極其微薄的小醫(yī)生,放棄了原本可以錦衣玉食,萬人敬仰的生活。

“你后悔過嗎?”

“從來沒有。一分鐘也沒有后悔過。我掙的錢剛夠維持生活,但是我感到心滿意足。我什么要求也沒有,只希望這樣活下去,直到我死。我生活得非常好?!边@是阿伯拉罕醫(yī)生的回答,他從來沒有后悔當初的選擇,即使無人理解,無人支持,他也從來沒有后悔過,就和斯特里克蘭德一樣,無人理解,無人支持,無人欣賞,窮困潦倒,受盡諷刺嘲笑也從來沒有后悔過。

你想要得到什么,必然要放棄什么,任何你想要的東西都存在等價交換的條件,斯特里克蘭德放棄了原本幸福美好的生活,居無定所,輾轉百折,經(jīng)過無數(shù)個窮困潦倒的日子才抵達他繪畫的頂峰,才找到他內(nèi)心的世界;阿伯拉罕醫(yī)生放棄了他事業(yè)的高峰,放棄了衣食無憂,榮華富貴的生活,才找到他內(nèi)心所想的世界。

“拿你有的換你要的。”生活大抵就是如此。從來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情與事物,如果真的存在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得到的,那一定是很廉價的吧,或者說那一定是被很多人給拋棄的吧。

斯特里克蘭德是個脾氣很糟、性格古怪的人,可同樣他也是個很勇敢、很是個了不起的人,從他四十歲離開家開始,他從來不畏懼別人的碎語,也不在乎自己被人說成什么樣,就像村上春樹說的那樣: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么說,我都認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確的。無論別人怎么看,我絕不打亂自己的節(jié)奏。

斯特里克蘭德的成功,不僅僅是他對繪畫的熱愛,更多的應該是他對自己的內(nèi)心的堅定。他從不被任何人,任何事的發(fā)生而質疑,放棄繪畫。即使睡大街,好幾天不吃飯,有人因他而死亡,被人嘲諷,咒罵,被人逼迫,身染惡疾他也依舊堅定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