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我們內(nèi)心情感的抒發(fā),是情緒在文字中的映射,讀后感是我們對書中情感和主題的體會,是內(nèi)心與文字的交融,范文社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關(guān)于目送的讀后感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關(guān)于目送的讀后感篇1
世上最令人覺得悲哀的事,若要排個名次,那么送別肯定能位居前三名。無論是送親人還是送朋友;送得遠還是送得近;暫時送走還是永遠再見,多少都是令人悲哀、嘆息甚至掉淚的。我們送走一個人后,回來的可能是希望、可能是失望;可能是成功、也可能是失??;可能是任何東西,也可能什么都沒回來。
我也經(jīng)歷過送別。送別我的爺爺、太爺爺(他們再也沒有回來),送別我的幼兒園、小學(xué)(我還可以進去,但再也不能回去了)。我也被送別過:上學(xué)、出門(幾乎天天都在進行)。反正,不論是送別還是被送,滋味都不好受。
記得我第一天來到這兒時,背著書包、提著大包小包邁進校門的那一刻,心中突然充滿了復(fù)雜的情緒,有害怕、有向往、有不舍。但我沒有回頭,也強忍住沒去想像站在門口的媽媽此刻是什么心情,我不敢。在長一百多米的大道上,我獨自一個人匆匆走著,沉重的包裹使我停下好幾次,但我一直沒回頭,是的,我至今也不敢。夜,靜悄悄的,只聽見我的腳步聲,平坦的磚路上只見由兩側(cè)昏黃的路燈照出的投影,隨著我的步伐慢慢地移動、拉長、消失……
每周,這樣的一幕都會上演,我還是忍不住想到:為什么以往媽媽天天送我去上學(xué)、上課,我也常常送她上班、出差,從來沒有這么強烈的不舍和難過的感覺呢?她想必也很不舍吧,看著那個以前天天被自己牽著、護著的人兒的背景越來越小,越來越遠,最后消失在拐彎處,心里怎么踏實的呢?這個問題的答案,我想,只要是經(jīng)歷過目送或被目送的人,心里都有底——現(xiàn)在我們能感知到這種情緒。送別會令我們難過,但這是成熟的路上必須邁過去的一道坎兒——放下。
其實,目送別人漸行漸遠,就是一種放下。他會用默默的背影告訴你“不必追”。無論是誰都會有不舍的時候,但是放下一個人,讓他走,自己只是目送他離去,也必須學(xué)會。只要我們領(lǐng)悟了目送的真諦,就會發(fā)現(xiàn):送別,真的很美。
關(guān)于目送的讀后感篇2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漸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的告訴你:不必追。
看這本書,有很多感受都無法用言語來表達。就是心里莫名的又覺得好像學(xué)到了一些什么東西明白了一些道理,或者說是人之常情。在這似懂非懂的感覺下,我還是有所收獲的。
一個國家有大筆的經(jīng)費用于戰(zhàn)爭,而領(lǐng)袖們做這個決定的時候打著的旗號是“國家統(tǒng)一,讓人民回到自己的國土上面”。他們從來都沒有想過一場戰(zhàn)爭會帶來多么大的影響,會讓多少家庭妻離子散,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多大的不便。你想收復(fù)領(lǐng)土的原因是為了讓同胞回歸祖國,如果我們雙方友好合作,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他們一樣可以隨時回家。那么領(lǐng)土是不是需要收復(fù)還有那么重要嗎?
國家為什么要富強,那是因為國家只有富強了別人才不會欺負我們,我們的百姓才能安居樂業(yè)。一切都是為了人民群眾,那么人民幸福了,其他的還重要嗎?
歷史上總是一筆概括人們所承受的苦難,將作為一名軍人應(yīng)該做的事情無限的夸大。將戰(zhàn)爭的勝利反復(fù)的渲染,將國家以及人民的恥辱一筆概括。
難道我們沒有權(quán)利去了解真實的歷史和歷史發(fā)生的經(jīng)過嗎?也許只有我們在了解經(jīng)過的同時會更加的感恩國家給了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呢?
越向后看就越覺得有很多方面,國家、親人、朋友等,我們會因為生活無法陪伴父母,會因為時間的推移兄弟姐妹們都有了各自的生活,會不斷的結(jié)交新的朋友。
隨著時間我們會慢慢的改變,我們無法想一些人解釋我們的處境和生活,我們也無法理解他們的處境和生活。我們應(yīng)該感恩我們生活的這樣安逸,而他們卻無法得到基本都生活。突然間有了想去支教的念頭,我沒有高薪可以去捐獻,在還依靠父母的年紀我也無法做更多。
也許這些都是我的借口如果愿意你可以很節(jié)約將這些錢拿去捐贈但是你沒有,我因為有牽掛所以做什么事情都很束縛。
我有太多想做的,因為生活、因為我不能自私放下父母不敢去過自己的人生。畢竟我們的父母是很傳統(tǒng)的,我還有點害怕的,他們無法理解我們的想法。有的時候很想問他們是我的幸福重要還是你們所謂的安逸重要,為什么我就應(yīng)該承擔這一切。
關(guān)于目送的讀后感篇3
在《目送》中,我們讀到了另外一個龍應(yīng)臺:不再談犀利的社會議題,不再關(guān)心國家大事,而是以溫婉細膩的筆觸,來描繪生活中的平凡之美,充斥著對親人的眷戀和對命運輪回的敬重,向我們講述了一場場生命的“目送”。
龍應(yīng)臺,之前沒有讀過她的文字,但是在我的印象中,不知為什么是一個有些激進的女子,也許是因為一些道聽途說。后來知道了她的《人生三書》,講育兒與人生,《目送》是其中第三本。
這一本,讓人不自覺地聯(lián)想到的,是朱自清的《背影》。人生,歸根結(jié)底,是一場一個人的旅行。這種生而為人的孤獨感,會以各種形式襲來,或和緩,或暴烈。有太多的時刻,我們要目睹太多的人離開,有形式上的,實質(zhì)上的,或短暫,或長久,或永遠。兒女的長大成人,朋友的日久疏離,親人的疾病纏身,以及塵世最終極的告別 - 死亡。對這種孤獨感,認知應(yīng)該是第一步,之后就是面對,最終希望可以達到平衡與超越。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仿佛昨天還抱在懷里,嬉戲玩耍的幾歲小兒,轉(zhuǎn)眼就成了個頭比父母還高的“大人”,從對父母無盡的依賴,到追求精神和人格上的完全獨立,是每個身為父母之人的必經(jīng)之旅。這過程中,做父母的,會有多少的不適應(yīng),又會有多少的不舍。
“而愚鈍如我會開始求索生死大問是因為父親的死亡,像海上突來閃電把夜空劈成兩半,天空為之一破,讓你看見了這一生從未見過的最深邃的裂縫、最神秘的破碎、最難解的滅絕?!?痛徹心扉,每個人都會有的經(jīng)歷,大悲的深淵,如何安渡?“ 我們只好相信:蠟燭燒完了,燭光,在我們心里,陪著我們,繼續(xù)旅程。” 愛如蓮心之燈,是我們心中永遠不滅的光,而我一直相信,至親至愛之人,永遠不會真的離開。而生命之旅中的愛與陪伴,希望是那一條可以載我們抵達彼岸的船。
既有相遇,便有別離,任憑緣分再怎么美好,也無法阻擋自然規(guī)律的輪回。 父母牽著孩子的小手一步步從時光深處走來,一個身影漸漸挺拔,兩個身影漸漸彎曲,最后,無論誰先放手,已長大的孩子都躲不過一個人前進的命運。 有些必要之路只準一個人走,有些風(fēng)景只能獨自欣賞。龍應(yīng)臺說:“所謂父母,就是那些不斷對著背影既欣喜又悲傷,想追回擁抱又不敢伸張的人。”遠足的孩子們離開時的步伐是輕快的,因此他們沒有想到過再回頭看一眼父母,也只要再多看一眼,他們便能輕易發(fā)現(xiàn),不茍言笑的父親淚濕眼底,多愁善感的母親已將晶瑩揮灑于離別的路上。只是,不約而同的,他們的嘴角都有一抹歡欣的笑意,輕淺卻如此清晰。
時間無情,帶走了青春,偷走了快樂,卻永遠帶不走你對父母的真心。珍惜與父母陪伴的一分一秒,勿留“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的遺憾。
關(guān)于目送的讀后感篇4
她有一雙溫柔的眼,為人母,慈愛地注視孩子,為人子女,關(guān)懷地注視父母;她有一顆細致的心,感受大千世界極致細微之處,尋找常人不曾想到的生活大道;她有一支淡如水的筆,卻一針見血道破世事百態(tài)。龍應(yīng)臺的文字就像上好的綠茶,初嘗有其苦澀感,但回味濃醇,令口舌生津。
第一次讀她的書是在六年級,覺得內(nèi)容著實生澀難懂,與我的生活相距甚遠,于是便將它束之高閣,庋藏焉。直到這個寒假重新將它取出,細讀后忽然覺得煙消云散,眼前豁然開朗,讀至精彩處,還不住頷首以表贊同。所以,人對大義的理解能力與他的年齡、閱歷成正比。全書里令人影響最深的一句恐怕就是"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我對其的理解是,每一代人都有他不同的思想,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就好像一條從寬闊的大道走進岔路。
在大道上父母與孩子相濡以沫,互相扶持;一旦走到路口,父母、孩子就不得不選擇最合適自己的那條路。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那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時間里,多陪陪父母,多分一些愛給他們,不要遠遠地望著他們的背影而心存愧疚。還有一篇令我感想較深的是《狼來了》。
在很多人的傳統(tǒng)觀念里,狼是一種殘忍而機警的動物,它們總是捕食溫順的小綿羊和可愛的小豬;在故事"狼來了"中,狼群引得全村人手持鍋碗瓢盆扛著鋤頭扁擔欲殺之;更有父母從小告誡孩子"你再不聽話,大灰狼就把你叼了去吃掉"云云。
然而事實上,狼并非如此可惡。它們團結(jié)合作、共同進退、知恩圖報、堅強執(zhí)著、鍥而不舍、和諧共生…由此可見,人從小被教授的觀念常常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不到特定的情況不會輕易改變自己的想法,這也是為什么早教如此重要?!赌克汀饭采⑽钠呤?,道盡子女與父母的牽絆,兄弟的攜手共形,朋友的牽掛,在脆弱的邊緣迷失,在失落的低谷徘徊??梢哉f讀一本她的書,就是讀一遍人生。
關(guān)于目送的讀后感篇5
這本書,一篇一篇的短文像心靈雞湯一樣??春蠛軠嘏?、很感動、很平和。龍應(yīng)臺這位女作家似乎十分的與眾不同,從沒讀過這樣的散文,透過一篇篇凝聚著她在生命中不同時刻不同心態(tài)的文章,我能觸碰到她豐富細膩的內(nèi)涵。她的文字撫過了父母、子女的親情,知己好友的友情,周圍世界的動植物、風(fēng)景……那最細膩柔軟的筆觸,寫盡了幽微處最動人心弦的那種感覺。讀起來,便連呼吸也充滿了共鳴的激動。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見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p>
這段話仿佛觸動了我內(nèi)心深處的一根弦。是啊,人生就是在目送里度過。當父母懷著不舍的心情目送我們時,我們的背影是否也這么絕情?當我們踏上征途時,父母在我們的身后默默凝視著我們,他們希望孩子早點回家。當我們離開很久時,或許她們還站在那里,呆呆地望著車子啟動的地方。他們的眼神里充滿期盼。
這種感覺就好像糖果在喉嚨里融化一樣。母親一如既往愛著我們,可她們對我們的期待和親情,作為孩子我們又能讀懂多少呢?有時覺得,可能這個故事離自己并不遠,我就很可能是那個漸行漸遠的背影,而父母則是追的人,也許我可以回頭看看,但那該死“自尊心”又會使我說出“不必送”。我一天天在成長,也許有些難關(guān)只能自己一個人去過,未來的漫漫長路只有我獨自走過。
或許書中我唯一無法體驗的就是上有老下有小,夾在三代人之間的生活。常聽父母抱怨,又要忙老人的事又要忙孩子的事,很煩。仔細想想,這有有什么不好呢?雖然三代人在世界觀、價值觀上有“代溝”,但親情卻使他們成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代人有更微妙復(fù)雜的情感,總會在傷害對方和保護對方中不斷輪回。多么渴望有這樣的經(jīng)歷,這樣的經(jīng)歷才能使人成長!
其實書中的很多情節(jié)早已在我們的心中了,可唯有發(fā)生在自己身上才會讓人難以忘懷,看了《目送》我知道了自己的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