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楊絳《我們仨》讀后感精選范文4篇

時間:2022-03-15 作者:lcbkmm 讀后感

你有讀過楊絳的《我們仨》嗎?在散文中,作者記錄了一個家庭的63年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你知道怎么寫相關(guān)的讀后感嗎?以下是范文社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關(guān)于楊絳《我們仨》讀后感精選范文4篇,以供參考,希望對您有幫助。

關(guān)于楊絳《我們仨》讀后感精選范文4篇

楊絳《我們仨》讀后感1

在我身邊的夫妻楷模,是我的一個表哥和表嫂的愛情故事,朋友們里公認(rèn)的人生贏家。他倆自初中情竇初開起,攜手九年戀愛長跑后步入婚姻殿堂。那是整個青春;人生中的每一個重要階段,都有彼此陪伴。他們經(jīng)歷了學(xué)校畢業(yè)后前路未知的迷茫,經(jīng)歷了重大火災(zāi)被困,經(jīng)歷了賺到第一桶金,也和大多數(shù)夫妻一樣,婆媳關(guān)系處理,工作矛盾糾紛,柴米油鹽。沒有誰的生活總是順風(fēng)順?biāo)摹?

在我印象中,他們好像從未有過爭吵,什么事都是一起商量著來,難得的是,他們總能意見一致,齊心協(xié)力朝著一個目標(biāo)。有些親戚會說他們很自私,總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不問世事。我卻覺得,他們總是彼此鼓勵,奮勇向前,像一隊團體,誰都不掉隊。我無論什么時候見到他們,都能感受到愛意綿綿;仿佛在初戀,仿佛在新婚。

我記得那年,在表哥家做客,飯后表哥洗碗,我們起哄說,怎么不讓嫂子洗,他說:“我洗,我能做的我都做,我就想讓你嫂子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他好像隨口說了一句很平常的話,我們卻眼里滲滿淚水。那時候我覺得,表哥個子不高,人也不帥,但卻像日出時的青山,巍峨、熾熱。

表哥從一開始的高薪工作,到事業(yè)滑鐵盧,如今自主創(chuàng)業(yè),不是什么大生意,但也安然自得。嫂子在一家公司里勤懇工作了近十年,從一個小職員逐漸做到了分公司懂事。他倆在各自的工作領(lǐng)域中都逐漸成為了佼佼者?;楹罂嘤谝恢睙o子,多方治療,如今都二胎了。就這樣一步一步的,走過了相戀二十五年,走向了下半輩子的人生。

我們可能會說,有多少人能有這樣的青梅竹馬啊,這樣的故事發(fā)生概率太低了。也如同楊絳先生的《我們仨》,又有多少懵懂的少年,能一見如故,就此相知相守一生,既是知己,又是伴侶。在90歲高齡的時候,還寫著家庭回憶錄,積攢了滿滿的照片與信箋,記著幾十年前相守的時刻。

我們所見大部分夫妻的生活,無非是因“柴米油鹽”爭執(zhí)不休,耗盡感情,或許有了第三者。自私自利而一味索求,偶爾掛念,時常埋怨。就算《梁山伯與祝英臺》、《泰坦尼克號》這樣的故事,即使能熬過喜結(jié)連理,婚后生活,我們也絕不會相信能如初見般美好,從小生活環(huán)境及認(rèn)知懸殊的兩個人,只能在最開始彼此吸引時有片面的激情,除非彼此有足夠的耐心,足夠的智慧,才能艱難的長久相伴。

經(jīng)濟學(xué)家薛兆豐說:如果世界上有兩個人,是彼此一生的唯一,他們這輩子都不會見面。世界上有70億人,想象一下,有70億個綠豆在一個大缸里,有兩顆紅豆放進(jìn)去,攪啊攪啊,它們會碰上嗎?在短暫的一生中,它們不會碰上。如同我們海誓山盟許下終身承諾的那個人,實際上只是我們身邊看上去,覺得差不多時間到了而挑選的人。

有些人終其一生在等那顆“紅豆”,大部分人選擇了身邊的“綠豆”,而我們所羨慕的,其實是那些能讓“綠豆”變成“紅豆”的“魔術(shù)家”。我們要從這些“魔術(shù)家”身上學(xué)習(xí)這種技能。這也不難發(fā)現(xiàn),他們總有很多相似之處。

我認(rèn)為理想的伴侶,是相互依賴,卻又彼此獨立。能幫助你成為更好的自己。

錢鐘書聞名遐邇,但在生活上很依賴楊絳,不會修燈泡,不會洗桌布,家里維修的活都得楊絳做,楊絳絲毫沒有抱怨,迎難而上,做他堅固的后盾。楊絳有自己的探索領(lǐng)域,才氣不熟錢鐘書,她不喜做飯,早飯也都是錢鐘書早早起來做好。他們經(jīng)常教女兒“格物致知”,以身作則的示范求知精神,他們的女兒錢瑗也是位很有成就的人。他們并不善交友,有自己的一套處事觀,外人看來會覺得,傲慢、自私。他們是一個團體,像極了我的表哥表嫂。

有些人很計較得失,因為害怕自己利益受損,在夫妻相處中索取變成了本能。很少贊美對方,甚至打壓對方變成了習(xí)慣,覺得自己是站在上風(fēng)。但夫妻本就是團體,你的得意如果是通過對方的失意所換來的,那這對團體的綜合水準(zhǔn)并未提高,還有可能隱藏著深不見底的暗礁。你的婚姻是否成功,多瞧瞧你的另一半是什么狀態(tài)吧。

還有一些人,本性純良,絲毫不知保護(hù)自己的利益,如果所遇非良人,會在親密關(guān)系中逐漸失去自我。我記得我的初中班主任說,“愛是一種責(zé)任和付出”,這句話一直影響著我的愛情觀,經(jīng)過了十幾年我才明白,她只說了一半,我們愛別人,首先要做的就是愛自己,在你足夠愛自己之后,再去承擔(dān)責(zé)任,去義無反顧的付出。這缺一不可。如果兩個人都能如此,這對夫妻團體才能穩(wěn)步向前。

在彼此的陪伴中成為更好的自己,這是多么幸福的事。這樣在經(jīng)過了四五十年的相伴后,到老了你才會感慨“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翠”,這輩子都沒處夠。有他/她的地方,才是家。

家在哪里,我們都在尋覓歸途。

楊絳《我們仨》讀后感2

他們兩老了,愛做夢了,做了一個萬里長夢。

父女兩人鬧的可愛,都在向楊絳先生告狀,一家人的溫馨躍然紙上。

這是一條古驛道,寫不盡道不完的離愁別緒在此堆疊。沒有折柳惜別,就這樣三個人走著走著就成了一個人了。

阿圓是忙碌的,一邊是學(xué)校的事務(wù),一邊是父母。為人子女,而她還有自己的婆家,那個她和大偉組成的甜蜜的家。我們都會如此,抽不開身去理會公務(wù),分不開心來關(guān)心家人。而她匆忙的身影下,是一副舊病復(fù)發(fā)的軀體。

楊絳先生和阿圓每天都走盡古驛道,尋找那條小船看望她的丈夫,她的父親。順著驛道走下去,每天都在變換客棧。尋到311,踏上長堤,踏上斜坡,踏過跳板,他們?nèi)齻€人重逢了,團聚了,這就足夠了。沒有過長的陪伴,又該分別了,只好匆忙告別,明日再見。

阿圓去忙學(xué)校的事了,只能每周日一見。她放心不下楊絳先生那剛緩過來的身體,也放心不下船艙里那躺著的父親。沒有辦法,面對生活,我們不得不學(xué)會妥協(xié),再有不舍,也得邁出步子,抽身離開,任憑心兒在這里掛念。

柳樹一年四季的變化最勤。秋風(fēng)剛一吹,柳葉就開始黃落,隨著一陣陣風(fēng),葉子一批批落了下來。春風(fēng)還沒有吹,柳條已經(jīng)發(fā)芽,遠(yuǎn)看著已經(jīng)有了綠意,柳樹在春風(fēng)里,飄蕩著長條。然后飛絮蒙蒙,飛上一兩個月。沒過多久,葉已成陰,然后又一片片的黃落。

楊絳先生在古驛道上一腳一腳的,走了一年多了。

阿圓也病了,得一年多才能緩過來,短暫告別,便進(jìn)了醫(yī)院。

驛道上,長堤上,跳板上,只有楊絳先生的身影。

一場場夢,將楊絳先生帶到了阿圓的病房,看到了那里的兩床一人,聽到了大偉與醫(yī)生的對話。阿圓是有人緣的,花朵越來越多,與病友也相處頗好。

錢老開始發(fā)燒了,楊絳先生不得不將阿圓的情況告訴他,哪怕是夢里的情形。他兩的夢很相似,都是關(guān)于阿圓的。

阿圓回來了,來看錢老了,可他讓她回去,回家去。阿圓的臉上滿是笑容。千叮嚀萬囑咐后,阿圓走了。帶著祝福走了。她可以休息了,好好放松放松了。

楊絳先生的胸口仿佛有什么東西掉了出來,慌忙捧起,又送入胸口。

楊柳又綠了,又黃落了。

長堤不見了,斜坡不見了,跳板不見了,連同那艘小船里的錢老也不見了。

楊絳先生再也找不到那艘船了,找不到錢老了。記憶模糊了。隱隱約約記得錢老曾在下船前囑咐她“絳,好好里(好生過)”

一場場夢都會醒來,噩夢也是。

楊絳先生醒來了,以為那是個夢,醒來后和夢里又沒有了區(qū)別,阿圓走了,錢老走了,無論是夢里還是現(xiàn)實,三個人成了一個人。三里河的家已經(jīng)不是家,而是一個客棧了。

他們兩的萬里長夢是屬于三個人的,夢終會醒來,人終會離開。而那切身的愛,切身的痛讓我感同身受。

楊絳《我們仨》讀后感3

人在,家在。人散,家只是客棧。

聚與散,尤如一場做了萬里的夢。

正值清明時節(jié),讀楊絳先生著作《我們仨》。楊先生將本書分成三部分,看著目錄中的三個標(biāo)題,“我們倆老了”“我們仨失散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我的眼中已有淚。人生尤如夢一場。楊先生從夢講起,講了一個長達(dá)萬里的離別夢。

開篇首段,她說,“有一天,我做了一個夢,我和鍾書一同散步,說說笑笑,走到了不知什么地方,太陽已經(jīng)下山,黃昏薄暮,蒼蒼茫茫中,忽然鍾書不見了。我四顧尋找,不見他的蹤影,我喊他,沒人應(yīng),只我一人,站在荒郊野地里,鍾書不知道哪里去了。”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因為害怕失去陪伴自己的眷侶離去,自會做如此的夢,這是因愛才升起的夢。

第二部首段,她說,“這是一個‘萬里長夢’,夢境歷歷如真,醒來還如在夢中,但夢畢竟是夢,徹頭徹尾完全是夢?!钡诙康膲?,讀來,讓人真的很心酸。楊先生用詩意幻化的筆,用精妙入勝的結(jié)構(gòu),訴說著一個讓人辛酸的故事,她如在夢中,傷心欲絕,渾渾噩噩,以耄耋之軀奔波于病重的愛人與女兒之間,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永失所愛,何等悲戚!她寫道,“三里河的家,已經(jīng)不復(fù)是家,只是我的客棧了?!?

第三部開頭,她說,“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為有我們仨,我們仨失散了,家就沒有了。剩下我一個,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窮的羈旅倦客;過往徘徊,能不感嘆‘人生如夢’‘如夢幻泡影’?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睖剀暗膱雒婧芏?。1941年暑假,鍾書輾轉(zhuǎn)回到上海。兩年不見,圓圓好像已經(jīng)不認(rèn)識爸爸了,他看見爸爸帶回的行李放在媽媽床邊,很不放心,猜疑的監(jiān)視著。晚飯后,圓圓對爸爸發(fā)話了,“這是我的媽媽,你的媽媽在那邊。”她要趕爸爸走,鍾書很窩囊地笑說,“我倒問問你,是我先認(rèn)識你媽媽,還是你先認(rèn)識?”“自然我先認(rèn)識,我一生出來就認(rèn)識,你是長大了認(rèn)識的?!边@是圓圓的原話。讀到這段文字,含著眼淚在笑。

本書的最后,楊先生說,“我們?nèi)司痛耸⒘?,就這么輕易的失散了?!篱g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F(xiàn)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dāng)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我想,楊先生在回憶“我們仨”在一起的時光一定是帶著淚幸福著。我還想,楊先生現(xiàn)應(yīng)已尋得歸途,“我們仨”已經(jīng)再相聚。

正清明時節(jié),哀悼逝去的先人們。

楊絳《我們仨》讀后感4

《我們仨》是92歲的楊絳用心記錄了他們這個家庭63年的點點滴滴。楊絳,我國著名的作家、戲劇家、翻譯家,他所翻譯的《堂吉訶德》被公認(rèn)為最優(yōu)秀的翻譯佳作,她早年創(chuàng)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臺長達(dá)六十多年,她被尊稱為:楊絳先生。

剛開始,是以一種淡然的感情讀《我們仨》——一本回憶自己與丈夫錢鐘書、女兒錢媛點點滴滴的回憶錄。楊絳先生筆下的一家三口,總是讓我感覺到溫馨。懷念往日的生活,她的筆觸總是溫暖而洋溢著淡然的味道,平靜而柔和。平緩、敘述、回憶,這三個詞足以概括整本書的基調(diào),可是越讀越能體會到楊絳先生筆下的力量。

一個“夢”、一個“美麗的夢”、一個“長達(dá)萬年的夢”,深處夢中卻不愿意相信這是夢。是啊,在夢中與家人離合聚散,道一聲再見,但又能在下一個古棧道相遇,又怎舍得一覺醒來夢里的人卻不在身邊,這是楊絳先生筆下一家人在一起走過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寫照。

錢鐘書生活上的憨厚與學(xué)問上的嚴(yán)謹(jǐn),楊絳自由溫和出得廳堂入得廚房,女兒圓圓大膽聰穎有孝心。幾十年來,他們一家人過得平淡安穩(wěn)卻富有滋味。在國外留學(xué)期間自己學(xué)做飯攻克學(xué)問難關(guān),回國后遇上戰(zhàn)亂文革相互支持,文革后伴隨病痛的老年生活也能在讀書工作中安詳靜默。無論多么困難,對他們來說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他們不去打破世界的方圓,只求在自己的方圓里求得一份自由閑適。

無奈,美好的生活總是容易消逝,九七年春錢媛去世了、九八年歲末錢鐘書去世了,曾經(jīng)的永遠(yuǎn),成為了漸行漸遠(yuǎn)?!凹以谀睦?,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她難過、她懷念,可她卻將自己波濤洶涌、噴薄欲出的情感埋藏在了這平緩的字里行間。這是她對現(xiàn)在生活的滿足,更是對平凡生活的流連忘返,他們是知福的人,所以也更加懂得惜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