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寫出優(yōu)秀的教案我們就必須對自己的教學任務進行分析,教案是教師為了順利開展教學預先撰寫的文字載體,以下是范文社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望洞庭》教案7篇,供大家參考。
《望洞庭》教案篇1
一、[重點、難點]
重點:讀懂詩詞大意,體會作者情感
突破方法:通過朗讀,結合注釋,收集資料,結合畫面來感知詩詞大意,通過質疑,小組計論,解決疑難問題,體會作者的熱愛、贊美之情。
難點:領悟作者表達感情的方法
突破方法:聯(lián)系詩詞中所描寫的景物和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邊讀邊想象,在朗讀中體會。 [教法與學法]
教法:引導學生朗讀、看圖、看注釋,理解詩詞的大意,重點訓練學生有感情吟誦,并在讀中體會、理解。
學法:自讀,小組交流,邊讀邊想,背誦。 [教學準備]
1、預習這首古詩,了解劉禹錫的生平及詩作。 2、收集并積累有關描寫祖國大好河山的自然詩1—2首。 3、課文插頁的掛圖。 4、洞庭湖的錄象資料 [教學思路]
1、以學過的古詩導入: 2、組織教學,
3、了解詩人,理解詩題:抓住字眼,明白詩意,想像意境,領悟詩情,積累內化,拓展遷移。
3、[教學過程預設] 一、導入揭題
1、同學們,上節(jié)課我們游覽了西子湖,領略了西湖晴天雨天各有所妙的美景,今天,老師想帶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有誰知道洞庭湖呢?
2、結合學生收集的資料來介紹洞庭湖。
(位于湖南北部,岳陽市附近,方圓八百里,是我國第一大淡水湖)
教師:(介紹得真不錯,咱們一起去看看。) 3、多媒體出示洞庭湖的畫面。
說說:你看到了什么景象?你聯(lián)想到了哪些詞語?
4、引出課題
從古至今無數(shù)文人墨客被洞庭湖的迷人景色所吸引,寫下了許多洞庭的美詩佳句。
一千三百多年前,一位來自唐朝的大詩人劉禹錫途經此地陶醉于其中,詩興大發(fā),寫下了這篇千古傳頌的佳作。
板書: 望洞庭
二、讀出情感,感悟意境
1、初讀
自由讀詩,想想從詩中體會到了什么?
指名讀:正音:潭(tán ) 磨(mó) 螺(luó)
4
2、指導朗讀,指名讀。 (1)、“湖光秋月兩相和” 感受“和”—和諧,協(xié)調 你讀出時間了嗎? (秋天的夜晚:秋月)
你讀出當時作者眼前見到的景物了嗎?(洞庭湖水清澈透明,與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輝映,顯得十分寧靜,和諧)結合看插圖。
“兩相和”這“兩”是誰與誰? (湖光和秋月)
湖光秋月如此“和諧”,水月澄潔,一片寧靜的氛圍,一派和諧之美!
(2)、“潭面無風鏡未磨” 感受“鏡未磨”—風平浪靜。 (未:沒有)
這里藏著一個精確的比喻,你讀出來了嗎? (把“潭面”比作“銅鏡”)
這銅鏡還沒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為什么? (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闊湖面,漣漪輕起,波光粼粼。 這湖面浩闊,如月下銅鏡鋪在大地,漣漪輕起,粼粼細波,一派迷蒙之美!
(3)、“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 感受“遙望”、“銀盤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絕倫。
5、閉上眼睛,邊讀邊想象,感受洞庭山水之美景。
指名讀,想象:白銀作的盤子里放上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色田螺,看它,你有什么感覺?
詩中的“白銀盤”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掛圖,說說感覺。 月夜遙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顆青螺綴放在白銀盤里,自然如同精妙絕倫的工藝珍品,讓人愛不忍釋,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
4、觀看錄像,聯(lián)系詩句,品味詩人的情感。 5、積累內比,遷移運用。 (1)、朗讀,背誦
(指名有感情讀背,因已有基礎,重點放在投入情感上) (2)、延伸,其實寫洞庭湖的詩還有許多,比如孟浩然的“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臨洞庭上張丞相》,再比如杜甫的“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他們的特點是把洞庭湖寫得大多氣勢雄偉,境界壯闊,而劉禹錫這首詩卻不同,重在表現(xiàn)洞庭湖的柔和之美。有興趣的同學不妨讀讀比較一下。
(3)、再次觀看洞庭湖美景錄像 說一說你所見到的用一句話寫下來。 三、[作業(yè)設計]
抄寫古詩:寫寫《望洞庭》這首詩描繪的景色。
6附:板書設計
望 洞 庭
湖光秋月 兩相和 潭面無風 鏡未磨 寧靜和諧 洞庭 山 (美) 白銀盤 青螺
《望洞庭》教案篇2
一、礎性診斷與矯治。
1、復習背誦《峨眉山月歌》。
2、介紹作者:劉禹錫。
3、總結上節(jié)課的學習方法:
(1)自瀆全詩,初步體會全詩意境;
(2)圖文對照,理解詞義;
(3)反復誦讀,理解詩意:
(4)領會作者思想感情;
(5)熟讀成誦。
二、自主性診斷與矯治。
1、生根據學習方法自學古詩。
2、學后小組交流體會。
3、集體交流:(1)抓住“湖光”、“秋月”、“鏡未磨”想象夜晚洞庭湖優(yōu)美的意境;(2)抓住“白銀盤”、“青螺”體會作者想象的豐富和描寫的形象。(3)朗讀,進一步體會詩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三、發(fā)展性練習。
1、師范讀,指導學生注意詩歌的節(jié)奏和高低起伏。
2、生采用多種形式誦讀直至熟讀成誦。
3、練習說話:結合插圖,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語言說說《望洞庭》這首詩描繪的景色。
4、寫字指導,強調“螺”的結構。
四、拓展延伸。
1、集體背誦兩首古詩。
2、課后搜集描寫山水景色的古詩進行閱讀,開展古詩閱讀交流會。
《望洞庭》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習本課的生字,認識一個多音字。
3.能理解詩句中重點詞和詩句的意思。并能寫出《望洞庭》一詩的景色。
4.理解這兩首古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重難點
理解這首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一)背誦古詩。同學們已經讀過不少古詩,現(xiàn)在老師想請大家來背一背自己最喜歡的古詩。
(二)剛才大家背了很多古詩。它們只是中國浩瀚詩海中的一滴水,其中很多古詩都是詩人漫游登臨寫下的見聞感受,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李白的《望廬山瀑布》等等都是這樣的情況下寫成的。一千年前的一個秋天,有位詩人經過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詩興大發(fā),寫下了一首千古傳誦的詩歌佳作。這就是我們今天要一起來學習的《望洞庭》,這位詩人就是唐代的著名的詩人劉禹錫。
(三)簡單介紹作者:劉禹錫,唐代著名的文學家,詩人。代表作《竹枝詞》、《陋室銘》。
二、初讀感知
(一)學生自讀全詩。要求是:讀準字音,讀通詩句:教師提問:你掌握了那些字詞的正確讀音?你會怎樣提醒別人注意這些讀音?
(二)學習一下生字詞:正音:和hè hé huó huò 潭、君是前鼻音。磨是多音字,螺是邊音。
(三)再讀一讀,結合課文中的插圖,理解一下詩句:看看你讀懂了哪些詩句?可以幫助別人。還有哪些詩句是你不懂得,需要別人幫助的。
(四)說一說,你覺得詩中哪些句子寫的很美。你讀了有怎樣的感受和體驗:
1.湖光秋色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注意:
① 和的意思是指和諧。
② 后一句是一個比喻句,讓學生了解到未磨之鏡,很模糊。而磨過的鏡子很光亮,從而體會到洞庭湖的湖面朦朧的意境美。
2.白銀盤里一青螺:讓學生想象一下常見的大白盤子里放一個青螺。結合一下文中的“白銀盤”是指的什么?“青螺”有指的什么?之后讓大家想一想,青翠玲瓏的君山,和清澈的湖水渾然一體。那是一種怎樣的感覺?怎樣的美麗?
三、通過我們剛剛的學習,了解到詩中的意境很清新,很安靜。我們來好好讀一讀,看看怎樣能把它讀好。(注意重音、停頓)中間可以指導學生,正因為作者對于洞庭山水的熱愛,所以筆下的洞庭是那么美麗。
四、通過學習,相信同學對于洞庭山水一定好奇,出示洞庭山水的圖片資料。讓學生感受一下現(xiàn)實中的洞庭山水
五、這樣的美景,吸引著許多文人墨客,寫下了許多描寫洞庭的詩文名篇。
1.出示:
杜甫《登岳陽樓》和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2.讓大家讀一讀,背一背。
布置作業(yè)
一、解釋加橫線的詞,并寫出詩句的意思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1.詩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句中詩人把_____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認真背誦詩歌,仔細觀察插圖,展開豐富的想象,把〈望洞庭〉這首詩描繪的景色寫下來。
《望洞庭》教案篇4
教學目的
1、掌握常用文言詞“徒”,理解詩歌大意,并能用恰當?shù)脑~語概括“洞庭湖景象”。
2、反復誦讀,感受律詩整齊的節(jié)奏美,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
3、了解詩人“含蓄、委婉地自我推薦”的精神,鼓勵學生“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華”。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歌大意,尤其是對“委婉地自我推薦”的四句詩句的理解把握。
教學設想
1、學生說說他們見過的湖。引出孟浩然對洞庭湖的描寫。
2、學生自讀三次,參照注釋理解每句詩歌的意思。
板書:“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
3、找出對“洞庭湖“具體描寫的詩句,并引導學生用一個詞概括:
八月湖水平——水平如鏡、湖水平靜
涵虛混太清——水天一色、水天相接
氣蒸云夢澤——水氣氤氳、水氣迷漫
波撼岳陽城——湖水洶涌、波濤洶涌
4、以上是“望洞庭湖”的詩句,那么題目中“贈張丞相”表明什么?詩中有沒有寫到張丞相?
分析后四句的意思,能夠認識到“垂釣者”暗指進入仕途的人,尤其是張丞相,“舟楫”隱喻仕途引見的途徑。
突破口:“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到底是“羨魚”還是“羨釣魚”
(1)有兩種意見,分別給自己的觀點找出支持的理由。(2)一般情況下兩派意見爭持不下,理由都不充分。
(2)此時教師給出“孟浩然”的作者簡介,提示學生思考方向。
解題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寫于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當時孟浩然仍是一名隱士。他西游長安,不甘寂寞,想出來做事,苦于無人引薦,于是寫了這首詩贈給當時居于相位的張九齡,希望得到張丞相的賞識和錄用。因而這是一首干謁詩?!案芍]”的意思是:對人有所求而請見。
關于作者:孟浩然(689---740)襄陽人,唐代山水田園派詩人代表之一,與王維并稱,生活在大唐盛世。早年主要在家閉門苦讀,四十歲時,前往長安,渴望出仕,但長安之行,求官失敗,除贏得詩壇盛名之外,失意而歸,游于吳越。張九齡在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37 ),被李林甫排擠,由右丞相貶為荊州長史。這首詩是張九齡在荊州任上孟浩然寫給張九齡的。
(3)得出結論:羨慕釣魚,此處“垂釣者”指進入仕途的官員,表達了自己想出來做官,苦于無人引薦,希望得到張九齡的幫助。
5、反復朗讀、嘗試背誦。
作業(yè):批判性地學習詩人“含蓄地自我推薦的精神”,鼓勵學生敢于“自薦”。
古人孟浩然推薦自己是含蓄而委婉的,作為現(xiàn)代人的我們推薦自己更應該大膽而勇敢,像古人“毛遂”那樣自薦,勇敢地亮出自己的優(yōu)勢,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華,勇敢地說:我能行!。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詩歌鑒賞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這是一首干謁詩。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長安,寫了這首詩贈當時在相位的張九齡,目的是想得到張的賞識和錄用,只是為了保持一點身分,才寫得那樣委婉,極力泯滅那干謁的痕跡。
秋水盛漲,八月的洞庭湖裝得滿滿的,和岸上幾乎平接。遠遠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塊。開頭兩句,寫得洞庭湖極開朗也極涵渾,汪洋浩闊,與天相接,潤澤著千花萬樹,容納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實寫湖?!皻庹簟本鋵懗龊呢S厚的蓄積,仿佛廣大的沼澤地帶,都受到湖的滋養(yǎng)哺育,才顯得那樣草木繁茂,郁郁蒼蒼。而“波撼”兩字放在“岳陽城”上,襯托湖的澎湃動蕩,也極為有力。人們眼中的這一座湖濱城,好象瑟縮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腳下,變得異常渺小了。這兩句被稱為描寫洞庭湖的名句。但兩句仍有區(qū)別:上句用寬廣的平面襯托湖的浩闊,下句用窄小的立體來反映湖的聲勢。詩人筆下的洞庭湖不僅廣大,而且還充滿活力。
下面四句,轉入抒情。“欲濟無舟楫”,是從眼前景物觸發(fā)出來的,詩人面對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還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卻沒有人接引,正如想渡過湖去卻沒有船只一樣?!岸司訍u圣明”,是說在這個“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閑居無事,要出來做一番事業(yè)。這兩句是正式向張丞相表白心事,說明自己目前雖然是個隱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還是心焉向往的,不過還找不到門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進一步,向張丞相發(fā)出呼吁?!按贯炚摺卑抵府敵瘓?zhí)政的人物,其實是專就張丞相而言。這最后兩句,意思是說:執(zhí)政的張大人啊,您能出來主持國政,我是十分欽佩的,不過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隨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欽羨之情罷了。這幾句話,詩人巧妙地運用了“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淮南子·說林訓》)的古語,另翻新意;而且“垂釣”也正好同“湖水”照應,因此不大露出痕跡,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難體味的。
作為干謁詩,最重要的是要寫得得體,稱頌對方要有分寸,不失身分。措辭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這首詩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藝術上自有特色。
《望洞庭》教案篇5
一、教材依據
蘇教版國標本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3課《古詩兩首》之《望洞庭》,是唐代詩人劉禹錫在秋天轉任途中經洞庭時所作。
二、設計思想
?望洞庭》這首詩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通過豐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將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繪得惟妙惟肖,躍然紙上。詩人筆下的月夜洞庭山水儼然變成了一件精美絕倫的工藝珍品,給人以莫大的藝術享受?!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三、四年級學生要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課堂上要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歸還給學生,通過教師有效地促進和支持性教學行為,幫助學生突破教學重難點,組織學生在輕松、自由的課堂環(huán)境中快樂的學習。美國哈佛大學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完成了對傳統(tǒng)智力理論的批判與建設,本節(jié)課將以此理論為支撐,通過有效的教學設計關注每一位學生優(yōu)勢智能的培養(yǎng),達到“三維”教學目標的整合。
三、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能力目標:能憑借課文插圖或通過理解古詩大意;課外吟誦劉禹錫的其它古詩。
情感目標:感悟古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激發(fā)學生對洞庭湖的喜愛和贊美之情,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四、教學重點
想像這首詩描繪的優(yōu)美景象,感受詩人筆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潔和精美絕倫。背誦古詩。
五、教學難點
理解詞語“兩相和”、“白銀盤”和“青螺”,感悟詩境,體會詩人對洞庭湖的喜愛與贊美之情。
六、教學準備:
1、資料搜集:作者劉禹錫的生平、君山的傳說
2、電化教具:投影片、課文錄音磁帶
3、實物準備:白盤子、青螺
七、教學過程:
(一)整體讀,感知美。
1、導入: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勝收。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將追隨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足跡,到湖南岳陽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書:望洞庭
2、指名說了解的劉禹錫和洞庭湖。
(劉禹錫,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字夢得。洛陽人。劉禹錫工詩能文,兼擅書法。所著有《劉賓客集》。洞庭湖,我國第二大淡水湖,綿延八百里,煙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3、播放朗讀錄音,學生邊看插圖邊聽讀,整體感知美。
4、自己練讀,達到正確、流利。
5、同位互查讀,力爭人人過關。
(注:介紹劉禹錫生平和洞庭湖考察學生課前搜集信息的能力,激發(fā)學生讀詩的欲望。正所謂“不積跬步,何以至千里”,熟讀古詩,人人過關,是下步教學的良好開端。)
(二)理解讀,洞察美。
1、導入:學習古詩,意在讀出它的韻味,它的意境,讀好古詩要做哪些準備工作呢?
2、學生各抒己見。
3、學生讀詩,先說說能夠理解的詞語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組內研討。
(3)全班交流。
(相:相互和:和諧鏡:銅鏡,比喻洞庭湖水面
鏡未磨:未被磨拭過的銅鏡遙望:遠望)
重點研討“鏡未磨”: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經磨拭的銅鏡呢?
引導學生想象:作者觀察時恰逢晚間,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經磨拭過的銅鏡應該就是一種模糊的感覺。
4、憑借課文插圖,敘說古詩大意。
(1)指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發(fā)揮想象,大膽述說古詩意思。
(2)小組內練說,讓平時不愛發(fā)言的同學先說,其余同學做好補充。
(3)指名到臺前看投影上的插圖解說。
重點指導理解“白銀盤里一青螺”:
教師演示:一個大白盤子里放著一顆青螺。
讓學生談看到的感受。
質疑:詩中的“白銀盤”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
再與課文插圖對照,洞察藝術之美。
(古詩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與明月的清光交相輝映,顯得十分寧靜、和諧;湖上無風,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經磨拭的銅鏡一樣。在皓月銀輝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渾然一體,遠望如同銀盤里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
5、練讀,讀出詩的韻味,感受詩的意境。
(1)自由練讀,想象畫面。
(2)同位賽讀,欣賞插圖。
(3)展示評讀,美化詩境。
6、背誦古詩,水到渠成。
(注:詩中有畫,讀詩要想象重現(xiàn)詩中的畫面;畫中有詩,讀詩要欣賞詩中精妙語言對畫面的描述。如詩如畫,品詩賞畫,古詩詞文字精簡,給讀者留下了非常廣闊的想象空間。通過啟發(fā)學生想象,填補了詩句的含蓄和跳躍,豐富了詩句的語言和畫面。學生邊讀詩,邊想象,如臨其境,如聞其聲。)
(三)對比讀,深化美。
1、投影映示:
望洞庭
潭面鏡未磨,潭面無風鏡未磨,
湖光秋月和。湖光秋月兩相和。
洞庭山水色,遙望洞庭山水色,
盤里一青螺。白銀盤里一青螺。
2、對比讀,比較內容的不同之處,說說原詩的精妙之處。
3、自由理解的基礎上,同位交流。
4、指名匯報。(正因無風,湖面才會如此寧靜、和諧;正因作者在遠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顯得小巧玲瓏;之所以是“白銀盤”,正因是在皓月銀輝下。)
5、再讀原詩,深化美。
(注:詩可言志,亦可傳情。古詩是語言的濃縮,而往往濃縮就是精華。作為中國獨有的寶貴文化遺產,讓學生意識到古詩語言的精煉與美妙,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古詩內容的理解,還可以引發(fā)學生對祖國古代文化的熱愛。)
(四)延伸讀,升華美。
1、投影映示:
題君山題君山
雍陶方干
煙波不動影沉沉, 曾于方外見麻姑,
碧色全無翠色深。聞說君山自古無。
疑是水仙梳洗處, 元是昆侖山頂石,
一螺青黛鏡中心。海風吹落洞庭湖。
2、自由練讀后,指名讀。
3、師:自古君山的來歷便充滿神奇色彩,眾說紛紜,流傳著許多美麗的傳說。
4、指名講述課前搜集的有關君山的傳說。
相傳在遠古時代,洞庭湖中并沒有島。每當狂風大作、白浪滔天時,來往船只無處停靠,常被惡浪吞沒,當?shù)厝嗣窨嗖豢把?。這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們忍痛脫下身上的螺殼,結成一個個小島,后來連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變成的。
又相傳4000多年前,禹帝南巡,他的兩個愛妃娥皇、女英隨后趕來,船被風浪阻于洞庭山。忽聞禹帝已死于蒼梧(今廣西梧州市),二妃悲痛欲絕,扶竹南望,涕淚縱橫,點點淚珠灑于竹上,呈現(xiàn)斑斑點點,因此便成了現(xiàn)在君山北邊生長的“湘妃竹”,也叫“斑竹”。二妃也因悲慟過度身亡,葬于此地,故在君山東麓有二妃墓。民間有詩曰:“禹帝南巡去不還,二妃幽怨云水間。當時垂淚知多少,直到如今竹尚班。”而在二妃墓前,立有“禹帝二妃之墓”石碑,旁堅石柱,上刻麒、麟、獅、象浮雕。墓前一對石柱,上刻楹聯(lián)一幅:“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諸斑淚一人”。二妃稱為君妃、湘妃,為了紀念她們,就把洞庭山改為君山,也叫湘山。據說這就是君山和湘山名稱的由來。
有趣的是,君山在歷史上還有過負罪的傳說。據傳,秦始皇當年巡狩天下,船過君山時,忽然風浪大作,始皇大怒,說:“我真命天子行舟,本應風平浪靜,是誰如此大膽,竟敢興風作浪?”接著,他便問左右:“此乃何地?”侍臣回答說是君山。始皇一聽愈加惱怒,說:“普天之下,唯我為‘君’,怎么山也稱起‘君’來了?”他遂命刑徒三千砍光了全山的樹木,并下令于石壁上刻封山令。今臨湖石壁上仍可見一石印,長1米,寬0.8米,字跡依稀可辨,似是“永封”二字,俗稱為“封山印”。
4、再讀兩首《題君山》,洞庭湖與君山的神奇之美在腦中升華。
(注:詩中有詩,詩外有詩,以詩帶詩,以詩比詩,把相關的詩詞優(yōu)化組合,既加深對原有教材的理解感悟,又豐富拓展學習內容,讓學生悟出了學習古詩要運用對比的方法。美麗的傳說自然勾起學生的幻想,演繹精彩的朗讀。這是教學內容的延伸,亦是學生情感升華的階梯。)
(五)多樣作業(yè),表現(xiàn)美。
1、寫一寫:想象這首詩所描繪的景色,寫下來。
2、畫一畫:把這首詩描繪的景色用多彩的畫筆表現(xiàn)出來。
3、找一找:收集劉禹錫的其它詩作,與同學交流。
(注: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學生的興趣是有差異的。傳統(tǒng)的單一的作業(yè)難以迎合所有學生的口胃,給學生一個選擇的機會,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學生多元智能發(fā)展。)
內容概括:這篇介紹了關于《望洞庭》教案之二,希望對你有幫助!
《望洞庭》教案篇6
一、學習《獨坐敬亭山》
(一)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你喜歡哪首古詩?誰來背給大家聽?今天,我們再學三首,這三首詩想像奇特,你們一定會喜歡。(板書課題:古詩三首)這節(jié)課,我們先學第一首李白寫的《獨坐敬亭山》,(板書詩題目)解題。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獨坐:單獨地坐。連起來題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學古詩
1、出示自學提示,布置自學。
①讀詩、找出不理解的詞語。
②結合詩句,利用字典理解詞意及詩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別人交流。
2、檢查自學。
3、這首詩描寫了怎樣的景象?表達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全詩
(四)布置作業(yè):熟背《獨坐敬亭山》。
二、學習《望洞庭》
(一)導入揭題
1、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秀麗,風景如畫。今天,我想帶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領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誰知道洞庭湖的?
2、結合學生收集的資料來介紹洞庭湖的。
3、多媒體出示洞庭湖的畫面。用上一些詞來形容看到的景物。(月明星稀、風清月朗、風月無邊、皓月當空波光粼粼、銀光閃閃、水平如鏡、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朧朧、寧靜和諧。)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從古至今有無數(shù)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寫下了許多描寫洞庭的美詩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詩人劉禹錫來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這樣一幅美景,不禁詩興大發(fā),寫下了一首千古傳頌的佳作。聽,他正在吟誦呢!
多媒體出示詩和配樂朗誦。
(二)精讀會意
1、自讀全詩,明要求。讀準字音,讀不準的生字看生字表,讀通詩句。
2、檢查自學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讀,邊讀邊思考,你讀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詞,來說一說。
(三)總結:同學們,洞庭湖是我國的名勝,觀光旅游的人很多,你們將來有機會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陽市邊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陽樓,好好地領略一下祖國的錦繡風光。
(四)作業(yè):
想象《望洞庭》所描繪的景色,用幾句話寫下來。
三、學習《憶江南》
1、背誦前兩首詩。這一首描寫怎樣的景致呢?怎樣的心情呢?
2、帶著問題讀詩、看圖理解意思。
3、指讀正音,借助注解理解意思。
4、說詩意,并誦讀。
5、小組合作學習,相互交流收獲。
6、作業(yè):背誦《憶江南》
《望洞庭》教案篇7
【文本細讀】
?望洞庭》是唐代文學家、詩人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后,赴任的途中經過洞庭湖時,月夜遙望洞庭湖寫下的。很多詩人寫洞庭湖,都著眼于它波瀾壯闊的氣勢,這首詩卻描繪了一幅寧靜優(yōu)美的洞庭月夜圖,明白如話,卻意味雋永。以語言輕俏,意境靜美而著稱。
秋天的朗朗清月,灑下如水的月光,湖面上水平如鏡,靜靜的月,靜靜的湖,兩相輝映,構成了一幅沉靜、和諧、秀美的景色。今夜為何如此靜謐?因為“潭面無風”,風平則浪靜,才有第一行中湖光秋月、水天一色?!扮R未磨”形象地寫出月光下湖面的縹緲、朦朧之美,就像古時沒有經過磨拭的銅鏡一樣,沒有鮮亮的光澤。古代沒有玻璃,鏡子是用青銅鑄的,磨光以后才能照人。未磨的鏡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朧朧,用來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處。一個“遙望”將我們的視野一下拉向廣闊的八百里洞庭。此時,不僅可以欣賞到洞庭湖面之美,還可以看到美麗的山水之景。作者展開了奇麗的想象,給整幅畫畫上了點睛之筆:如果把月光下泛著銀白波光的洞庭湖比作一個巨大的白色銀盤的話,那么,湖中風景秀麗的君山就如同古時小婦人的青螺髻了!全詩純然寫景,既有細致的描寫,又有生動的比喻。讀來饒有趣味。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⑴ 認識“螺”,掌握“庭、鏡、磨、螺、潭”5個生字。
⑵ 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課文。
2、過程與方法目標:
⑴ 繼續(xù)進行自主識字,提高學生隨文理解詞意的能力。
⑵ 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的意境。
⑶ 學習通過查閱工具書了解相關資料理解詩句意思。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了解洞庭湖的靜美。體會詩人用心感悟自然,用愛抒寫自然的情懷。
【策略與方法】
反復朗讀,背誦,讀中感悟。
?教學準備】
1、學生準備:
搜集有關春天的古詩,借助工具書理解古詩。
2、教師準備:
寫好古詩的黑板、古詩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師:前三篇文章我們了解了大自然的美麗,今天我們來看看祖國風景名勝的美。談談自己到過哪些風景名勝,激發(fā)學生對風景名勝的向往。
二、自學古詩,感悟詩情
1、讀詩。
2、解詩題:
詩題“望洞庭”“洞庭”指的是洞庭湖。
從一個“望”字你了解到了什么?
3、解詩句:
⑴ 請大家讀一讀詩句,對哪些字詞還不明白。
⑵ 學生質疑:
根據學生發(fā)問和回答,課件出示難解字詞意思,讓學生板書(看注釋、、聯(lián)系上下文等)。
⑶ 以四人小組合作的形式討論詩句的意思。
⑷ 你學懂了哪一句,向大家匯報一下:
根據學生發(fā)言進行補充糾正(連字詞意思、看插圖等)。
⑸ 把整首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
三、師生對話、品悟詩情
1、如詩句中描寫了哪些景物:
如《望洞庭》中“洞庭”“湖光”“秋月”“潭面”“無風”“鏡”“遙望”“山水”“白銀盤”。
2、讀著詩句讓你浮現(xiàn)了怎樣的畫面?
3、解答疑問:
“兩相和”“鏡未磨”“翠”“青螺”等詞語的理解部分學生會感到困難,教師可以結合資料進行說明。
4、讀全詩,體會望洞庭的動之美。
5、品味吟讀,入境背誦:
理解了詩歌意思后,如果你能夠入情入境地想象詩人當時的情景,品味詩歌的意境美和語言美就更好了。
鼓勵學生背誦。
四、記憶字形,指導書寫
1、自主認識字詞,同桌互相測試。
2、指導學生找形近字的方法記憶“庭、鏡、磨、螺、潭”生字。
五、拓展延伸,積累實踐
孟浩然也寫了一首描寫洞庭湖的詩,我們來比較背誦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