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教案8篇

時間:2023-04-11 作者:lcbkmm 備課教案

教案在撰寫的時候,你們需要強調(diào)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為完成接下來的教學任務,需要制定一份詳細的教案,范文社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小學科學教案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小學科學教案8篇

小學科學教案篇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水在一定條件下會變成水蒸氣。

2.水蒸氣是一種無色無味的像空氣一樣的氣體。

科學探究目標

初步經(jīng)歷探究性實驗“水去哪兒了”的探究活動。

科學態(tài)度目標

1.嘗試多角度、多方式解釋生活中的現(xiàn)象。

2.形成細致、客觀地觀察的態(tài)度。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

意識到水在人們生活中重要性。

?教學重難點】

重點:1.了解水蒸氣的一些特點;2.能設計實驗證明“水到哪里去了”。

難點:1.區(qū)分“水蒸氣”與“白汽”;2.明白水蒸氣還是水。

?教學準備】

為學生準備:學生活動手冊。

小組準備:兩個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鮮膜)、一根橡皮筋、一個透明塑料盒。

教師準備:班級記錄表、有關水的教學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聚焦:揭示課題(預設5分鐘)

[材料準備:干凈的抹布、黑板,一杯清水]

1.出示一杯清水,提問:這是一杯清水,水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物質(zhì),一年級我們就觀察過一瓶水,你能說說水有哪些特點?教師用抹布蘸清水板書“水”,為后續(xù)的探索階段埋下伏筆。

2.學生交流他們知道的有關水的知識。(根據(jù)學生的回答適時板書,注意把水和水蒸氣的共同特點有意識地板書在中間一點。)

3.揭題:黑板上的“水”消失了,提問:水到哪里去了(順勢板書課題)。

二、探索:水到哪里去了(預設20分鐘)

[材料準備:兩個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鮮膜)、一根橡皮筋、一個透明塑料盒、學生活動手冊]

1.提問:水到哪里去了?(預設:蒸發(fā)了、跑到空氣中去了)

2.追問:你知道什么是蒸發(fā)嗎?

小結:哦,水變成水蒸氣的過程就叫做蒸發(fā)。

3.說一說,我們在生活中還遇到過哪些類似現(xiàn)象。(學生舉例)

當學生將煮食物(或燒開水)時上方飄著的白汽理解為水蒸氣時,教師出示課件(燒開水的圖片或小視頻),觀察壺嘴與白汽之間的部分,幫助學生理解水與水蒸氣之間的變化。

4.你有什么辦法可以證明水是蒸發(fā)了(跑到空氣中去了)呢?空氣中的水能不能回到杯子里呢?

5.學生分小組討論方法。

6.交流方法。

7.課前的實驗方法參考

實驗要在前幾天完成實驗并記錄。

方法一:準備兩個大小、形狀一致的透明水杯,向兩杯水中加入相同量的水,并做好起始水位的標記,其中一個杯子用塑料薄膜蓋好并用皮筋扎緊,另一個敞口。兩個杯子同時放置在同一個通風、向陽的位置一段時間(注意不能去碰,以免影響實驗效果),觀察并記錄下實驗現(xiàn)象。

方法二:將一只塑料盒倒扣在地面,放置一段時間,觀察現(xiàn)象。

三、研討:實驗發(fā)現(xiàn)(預設13分鐘)

[材料準備:學生活動手冊]

1.圍繞三個問題,學生先進行小組內(nèi)交流,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

2.派代表作集體交流,問題逐個解決。

問題一:怎樣解釋兩個杯子出現(xiàn)的不同現(xiàn)象,依據(jù)是什么?

小結:沒有蓋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都“跑”到空氣中了,而蓋了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在跑出去的過程中被攔住了。

問題二: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認為它們是什么?

預設:一是小水珠,二是水蒸氣

小結:這確切地來說是水蒸氣凝結形成的小水滴。

問題三:水和水蒸氣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水蒸氣也是水嗎?(根據(jù)學生回答適時板書,形成韋恩圖,學生補充修改自己的活動手冊。)

四、拓展(預設2分鐘)

思考:水蒸氣與我們的生活有什么關系呢?請你課外通過各種途徑去搜集信息。

小學科學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通過觀摩活動,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聲音的產(chǎn)生、響度與音高的區(qū)別。

2、使學生知道聲音要通過物質(zhì)傳到人的耳朵。

3、學生能區(qū)分樂音和噪聲,了解噪聲的危害和控制方法。

4、通過展示活動,鍛煉學生的表達與交流及合作能力。

教學重點:

1、學生進一步理解聲音的產(chǎn)生、響度與音高的區(qū)別。

2、學生能區(qū)分樂音和噪聲,了解噪聲的危害和控制方法。

教學難點:

通過展示活動,鍛煉學生的表達與交流及合作能力。

教學準備:

學生制作的各種樂器。

教學課時: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師生談話導入新課。

二、展示交流。

1、教師公布規(guī)則。

2、學生自由上臺展示自己制作的樂器,并要求加以簡單的介紹。

(教師引導學生對展示的樂器進行評價,并試著提出改進建議)

3、師生共同評出“創(chuàng)意獎”、“制作獎”。

三、拓展。

教師適時的引出噪聲的話題,并引導學生探究控制噪聲的方法。(學生閱讀“科學自助餐”)

第二課時

一、舉辦演奏會、組間互評

◆模擬課堂

師:本節(jié)課我們通過演奏會的形式,獨奏、合奏一些簡單的樂曲。一方面讓大家展示自己的制作成果,提升興趣;另一方面通過參觀、學習,了解其他小組樂器的獨到之處,以便于今后制作出更好的樂器。

活動要求:

1.演奏者要先展示自制的樂器,介紹樂器的發(fā)聲原理和特點。

2.觀眾要安靜地傾聽,尊重每一個同學的勞動成果,不能持譏諷的態(tài)度。

3.客觀地評價樂器制作水平及演奏效果,最后將評選出優(yōu)秀制作獎和優(yōu)秀表演獎。

(學生參與演奏會的學習、欣賞活動,同時填寫下面的評價表,根據(jù)其他小組的表現(xiàn)在不同數(shù)量的星星中填上顏色。)

評價內(nèi)容

我們搜集了所需的全部資料 ☆☆☆☆☆

我們能預測實驗結果,并進行了驗證 ☆☆☆☆☆

我們的樂器演奏效果還不錯 ☆☆☆☆☆

我們小組能密切合作 ☆☆☆☆☆

二、小組自評

◆模擬課堂

師:本小組在以下這幾個方面表現(xiàn)得怎么樣?討論一下,客觀地給自己打分。

評價內(nèi)容

樂器的外形美觀 ☆☆☆☆☆

樂器的設計有創(chuàng)意 ☆☆☆☆☆

樂器演奏的聲音準確、優(yōu)美 ☆☆☆☆☆

小組成員在演奏時能做到團結、合作 ☆☆☆☆☆

三、改進樂器

◆模擬課堂

師:經(jīng)過近三周的學習,同學們有哪些收獲和感想?如果要對自制的這個樂器進行改進,它將會有什么新變化?請在“科學記錄本”上畫出結構圖。

小學科學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對電磁鐵的特性作假設性的解釋;能提出進行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會設計簡單的實驗記錄表和試驗報告。

2、知道電磁鐵在通電條件下有磁性,電磁鐵也有兩極,它的兩極是可以改變的。

3、培養(yǎng)學生的制作能力(學會制作電磁鐵的方法)、實驗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

4、尊重證據(jù);愿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培養(yǎng)探究問題的興趣和態(tài)度。

教學方法:

1、本課通過課題直接引入新課,以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培養(yǎng)學生探究的興趣。

2、教師在組織制作電磁鐵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上,往往采取教師教,學生做這種方法,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本課教學時,教師可課前組裝好電磁鐵,課上實驗完畢后,讓學生自己拆開電磁鐵,觀察結構,再組裝好。既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探究電磁鐵的特性,又培養(yǎng)了學生觀察能力、制作能力、探究能力、歸納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也可以讓學生展示自己課前收集的用電磁鐵做成的物品,交流收集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解決的辦法及感受、體會、從而導入新課。

教學重點:

知道電磁鐵的磁性。

教學難點:

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1.出示課前收集的各種用電磁鐵做成的物品(板書通電的線圈)

2.提問:

他們是怎樣工作的?(引導學生說出電磁鐵是否有磁性和兩極)

二、猜想假設

學生質(zhì)疑。猜想原理

三、制定方案

學生討論并制定探究方案

四、實施探究

1.演示實驗:

(1)做個電磁鐵,不接電源,用它接近大頭針。

(2)將電磁鐵連接電源,再用它接近大頭針。

(3)將電磁鐵電源切斷,再用它接近大頭針。

2.談話:

剛才的實驗你看到什么?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3.討論:

這個裝置有時有磁性,有時沒有磁性。你認為這與什么有關系?

4.談話:

你想親自動手驗證自己的想法嗎?實驗完畢后,請你拆開這個裝置,看看它的結構是怎樣的?還要把它組裝好。

5.學生分組實驗、觀察:

學生自己動手做個電磁鐵,(分有鐵芯和無鐵芯兩種情況)

五、展示交流

小組匯報結果

(1)有鐵芯的電磁鐵磁力大。(2)電磁鐵通電時有磁性,切斷電流后沒有磁性。(板書通電有磁性斷電沒磁性。

六、拓展創(chuàng)新

生活中利用電磁鐵來工作的物品很多,找一找,說一說它們都有什么作用。

七、教學反思:

通過本課的教學,學生知道了電能產(chǎn)生磁,學會了制作電磁鐵,了解了電磁鐵的應用。

小學科學教案篇4

教材分析

杠桿的科學》是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科學》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工具和機械》中的第二課時。本課專門引導學生認識杠桿,是認識杠桿、輪軸、滑輪及斜面等幾類簡單機械中的一部分。它分為兩部分:1、認識杠桿;2、研究杠桿的秘密。其中第二個活動是重點,活動選擇了杠桿尺作為研究材料,采用實驗的方法,讓學生經(jīng)歷運用杠桿尺開展實驗研究活動,通過觀察、實驗、記錄,以及對實驗數(shù)據(jù)的分析來認識杠桿省力與不省力的規(guī)律,并在探究中認識到收集數(shù)據(jù)的重要性,發(fā)展學生利用數(shù)據(jù)來說明問題的能力。本課教材的安排正體現(xiàn)“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的科學教育理念,教科書并沒有直接告訴學生杠桿的工作規(guī)律,而是要求學生觀察、實驗、記錄、分析等,這就為學生的合作探究活動提供了開放的探究空間,有利于學生自由地、創(chuàng)造性地展開活動,使學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學素養(yǎng)得以提高。

學情分析

在生活中,學生使用工具來完成一些事情的經(jīng)歷也是很多的,這很大程度上來源于經(jīng)驗的積累。在學習本課前,通過前一節(jié)課《使用工具》的學習,學生在使用工具解決問題的實踐中已經(jīng)初步認識了什么是簡單機械,但學生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沒有思考過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本課教材利用杠桿類工具在生活中運用最廣泛、最直觀的撬棍撬木箱的情景引入本節(jié)課的研究,學生有類似的生活經(jīng)歷,利于學生觀察并引發(fā)思考。書中示意圖對杠桿的用力點、支點、阻力點很較直觀,很清晰。兩個活動安排有梯度。一是認識杠桿,先由撬棍引入杠桿的概念,然后分析杠桿的三個重要位置,接著引導學生分析了壓水井的壓桿、蹺蹺板工作時發(fā)揮作用的位置,并標出它們作為杠桿的三個點的位置,而后利用書中的圖,對于身邊的常用工具進行觀察、分析,使學生對杠桿類工具有初步的認識能力。二是研究杠桿的秘密,在有了以上的基礎后,利用杠桿尺研究杠桿工作的原理就十分容易了。學生通過實驗,對實驗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分析,得出杠桿工作的規(guī)律也就水到渠成。

教學目標

1、從知識與技能:(1)杠桿有三個點:用力點、支點和阻力點。(2)有的杠桿能省力,有的杠桿不省力,有的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3)利用杠桿解決身邊的事情。

2、過程與方法:用杠桿做實驗、收集并整理數(shù)據(jù),分析認識杠桿省力、費力和不省力也不費力的規(guī)律。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會到收集數(shù)據(jù)的重要意義,并且意識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分析、整理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杠桿省力的原理。

教學難點:(1)杠桿在生活中的變形應用;(2)能從眾多看似雜亂的數(shù)據(jù)中,通過分析整理,發(fā)現(xiàn)杠桿省力的原理。

小學科學教案篇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當前突出的環(huán)境問題有大氣污染、白色污染、物種滅絕速度加快等,人類正著力于相應的環(huán)境保護行動。

過程與方法

通過閱讀加深對有關環(huán)境問題的理解

教學重難點:

加深對人與環(huán)境關系的認識,增強環(huán)境保護的意識和責任感。

課前準備:

配合教學用的錄像、照片及其他資料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除了垃圾和水污染之外,人類還面臨著其他一些環(huán)境問題。目前,我們面臨著哪些環(huán)境問題?面對這些問題,我們應該怎么做?

二、關于大氣污染:

1、說一說當?shù)氐目諝赓|(zhì)量狀況,簡要說說原因。

2、閱讀教科書中有關大氣污染狀況和原因的內(nèi)容,請學生談一談感想。

3、討論,哪些做法污染大氣?人們采取了哪些措施?教師介紹一些空氣質(zhì)量好的旅游、名勝地,簡要說明那里為什么空氣質(zhì)量好。介紹幾個著名的空氣污染嚴重的城市,并分析其原因。

4、說一說,我自己能做些什么?

關于白色污染:

1、出示一些白色污染嚴重地區(qū)的圖片,討論分析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

2、閱讀教科書中有關白色污染的內(nèi)容,談一談感想。

3、討論,我們平時的行為在加劇白色污染嗎?我們以后應該怎么做?

4、人們想出了什么應對措施?比較、認識可降解塑料。教師介紹可降解塑料的制造原理和使用效果。

三、關于物種滅絕速度加快:

1、欣賞教科書插圖中的珍稀動植物。你認識他們嗎?請學生介紹他熟悉的珍稀動植物教師給予補充說明。

2、他們?yōu)槭裁聪∩?閱讀教科書,了解人類活動對這些動植物生存的影響。

3、人類現(xiàn)在采取了什么措施?教師介紹我國幾個自然保護區(qū)的情況。

4、討論,人類的活動對環(huán)境起著怎樣的影響?理解人類活動對環(huán)境的正反兩方面影響。

板書設計:

5、環(huán)境問題和我們的行動

環(huán)境問題:大氣污染、白色污染、物種滅絕速度加快等

樂觀、積極地對待 。

現(xiàn) 狀 原 因 對 策

大氣污染

白色污染

物種滅絕

速度加快

小學科學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放大鏡是凸透鏡,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用放大鏡觀察物體能看到更多的細節(jié)。

2、放大鏡廣泛應用在人們生活生產(chǎn)的許多方面。

3、放大鏡鏡片的特點是透明和中間較厚(凸起)。

過程與方法

1、正確用放大鏡觀察物體。

2、比較用肉眼觀察和用放大鏡觀察的不同。

教學重點:能正確使用放大鏡觀察物體的細微部分

教學難點:放大鏡是“凸”“透”鏡

教學準備:放大鏡(每個學生都能有一個放大鏡,如果只能提供給學生一種放大鏡,盡量放大倍數(shù)大一點),平面鏡片。

教師演示:不同放大倍數(shù)的放大鏡、圖片或課件(如放大鏡鏡片的結構等)。

教學過程

一、問題與猜想

1、導入:

師出示放大鏡:“看,這是什么?”(生:放大鏡)。放大鏡大家很熟悉,我來介紹一下放大鏡。(從放大鏡的構造、作用、用途三個方面展開介紹)。

2、小組討論交流放大鏡的構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鏡的構造——鏡架、鏡片(如果學生能說出凸透鏡也可以)

(1)放大鏡的作用——放大物體的像(可能學生會說“把物體放大”,提醒學生物體并未變大)

(2)放大鏡的用途——我們用放大鏡觀察校園里的生物、實驗中在老師指導下觀察花、昆蟲等。它是視力不佳者的助視器,還適用于電子產(chǎn)品檢驗、線路板檢驗、集郵者欣賞鑒定郵票、珠寶商鑒定珠寶、公安人員用它觀察指紋毛發(fā)纖維等、農(nóng)技人員用它觀察花蕊進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藝品的工匠工作時使用……

二、探究與實踐

1、師:誰給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鏡的正確使用方法?

請學生演示放大鏡的使用方法。根據(jù)學生的演示師講解正確使用放大鏡的兩種方法:目、鏡、物三者,目不動,鏡動或物動。

2、師:選擇一小塊面積,運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圖片、屏幕、織物等看誰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

3、交流新發(fā)現(xiàn)后,師歸納:放大鏡把物體的圖像放大,讓我們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細微之處。

三、拓展與創(chuàng)新

1、師:放大鏡顧名思義是能“放大”,說說它在生活中的應用。

2、學生嘗試利用放大鏡來放大物體。

四、小結

小學科學教案篇7

教學目的:

1、使學生認識到“人、動物、植物的生存都離不開水”。

2、探究“水到哪里去了”,引導學生經(jīng)歷科學的探究過程。

3、意識到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性,能做到節(jié)約用水。

重點難點:

1、通過實驗,總結水的性質(zhì)。

2、清晰,完整的表達觀察的現(xiàn)象。

教學準備:課件,一些植物的莖、葉、果實(分組),一盆植物,等。

熟悉學生,和學生一起做“葉的蒸騰作用”的實驗。

教學過程:

一、通過觀察與討論,初步感受“人、動物、植物的生存離不開水”

1、師:同學們,今天我為大家準備了幾張跟水有關的照片,請注意觀察。

課件出示幾幅“水與生命”的照片。

問:這些照片反映的是什么?

2、師:同學們觀察的很認真,講的也好。觀看了這些照片,你有什么想法嗎?

3、師:講的真好,人、動物、植物是地球上有生命的物體,它們的生存離不開水。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探討“水與生命”相關的問題。

4、師:像這樣關于“水與生命”的例子,你平時還見過哪些?能不能再舉出一些來?

生討論后任意例舉,當學生只是談到人要喝水時,可問:如果把我們不喝水,能不能從別的食物中獲取水分呢?

師:同學們平時很注意觀察生活,看來,我們?nèi)祟悾S多動物、植物都需要“喝”水。沒有水,我們將無法生存。

二、探究“水到哪里去了”,深入體會生命離不開水

1、提出問題

師:通過以上的討論,我們知道了人類,動物,植物都需要喝水,對于這件事情,同學們還想研究什么嗎?

生:他們?yōu)槭裁葱枰人?/p>

生:怎樣喝水?

生:水最后到哪里去了?

師:人、動物、植物怎樣喝水,誰知道?

植物怎樣喝水,教師引導學生談,并講解植物的身體構造。

師:余下的兩個問題,我們先研究哪一個好呢?現(xiàn)在我們一起來研究“水到哪里去了”。

2、探究研討“水到哪里去了”

(1)探究“人和動物喝水后,水到哪里去了”

師:我們先來討論人類,人喝的水到哪去了?有誰知道?

生:尿、血液、汗、眼淚……

師:我們喝的水是不是都被排除到體外了呢?

問:動物喝的水到哪去了?能舉例說明嗎?

生:尿……

問:動物體內(nèi)是否也保留了一些水分呢,有沒有例子證明一下?

生:殺雞時,有血,肉里面也有水分。

師:你們說說,人和動物喝水后,水到哪去了呢?

生答課件出示:一部分保留在人、動物體內(nèi),一部分排除體外。

(2)探究“水到植物身體的哪些地方了”

a、提出猜想

師:猜一猜,水從根部進入植物的身體后,跑到哪兒去了?

生:到葉子、莖里了。

師:如果這棵植物結了果實,比如蘋果樹,水會不會到蘋果里面去呢?

或者啟發(fā):還會不會到其它的地方呢?

b、設計方案,實驗探究

師:怎樣才能知道植物的身體里哪有水,有多少水,你們有辦法嗎?

生談師小結:我們可以用剛才大家談的方法,用切,擠,壓等方法,研究一下植物,看里面有沒有水,有多少水。

師為生分發(fā)植物,生分組實驗。

匯報:談一談你的做法和發(fā)現(xiàn)吧。

師:通過實驗,我們知道植物的身體里藏有許多水份。我現(xiàn)在有一個問題不明白,我們每天給植物澆水,植物怎么沒有被脹壞呢?昨天我在家里做了這樣一個實驗,(師出示一株植物,上面罩有袋子。)這株植物在太陽光下曬了一天,現(xiàn)在請大家觀察一下,袋子里面有什么現(xiàn)象呢?

師在教室走動,讓生觀察

問:知道這些水珠從哪里來的嗎?

師:這是植物被太陽照射后,從葉子的小孔里冒出來的。那我現(xiàn)在問你,植物喝水后,水都到哪里去了啊?

生談課件出示:一部分水保留在植物體內(nèi),一部分跑到空氣里去了。

3、了解水對生命活動的意義

師:同學們,我們知道水在生物體內(nèi),一部分會留在他們的身體內(nèi),一部分會排放到身體之外,為什么會這樣呢?這對于生物來說,有什么好處呢?請大家看電腦小博士是怎樣講的。

課件出示:水是人類、動植物身體的主要組成部分。水在植物的根、莖、葉里流動,可以幫助植物運輸營養(yǎng),一部分水從葉子的小孔里跑出去,能調(diào)節(jié)植物身體的溫度,還能使空氣變的濕潤。人和動物的血液絕大部分是由水組成的。血液能將氧氣和營養(yǎng)運輸?shù)饺砀鱾€地方。一部分水排除體外,能帶走身體里的廢物。

問:通過前面的學習,你認為“水與生命”有怎樣的關系呢?

三、了解地球上水資源的現(xiàn)狀,意識到節(jié)約用水

師:同學們,現(xiàn)在地球上有近60億的人口,有數(shù)不清的動植物,每天都要喝水,用水,那么,我們地球上的水資源到底是什么情況呢?我這里有一段話,請大家注意聽。

課件出示有關地球上缺水的現(xiàn)狀。

問:看到這些,你又有什么想法?

要節(jié)約水,保護水,我們可以想出那些好辦法?

課后制訂一份家庭節(jié)約用水的計劃書,和家長一起努力,節(jié)約用水。

你現(xiàn)在想對水說些什么呢?

小學科學教案篇8

一.教學目標:

(一)過程與方法:

1.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和方法認識材料。

2.能名對常見材料進行簡單分類。

(二)知識與技能:

1.認識一些常見的材料。

2.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意識到人們?yōu)榱藵M足各種需求,在不斷研究、發(fā)明、生產(chǎn)新材料。

二.教學準備:

1.學生自備一些玩具。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自主學習:

1.檢查學生帶來的玩具。讓學生說說自己帶來的是什么玩具?

2.學生研究自己帶來的玩具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1)教師說說研究的要求。把各自帶來的玩具合在一起,研究它們是什么材料做成的?4人小組共同研究,將研究的結果記在p85的表格中。

(2)用同樣的方法研究教室里的物品以及你平時見過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學生可以下位到教室里的各個角落去研究。

3.小組匯報。

鋼鐵、不銹鋼、塑料、木塊、布、玻璃、紙……

4.指導學生將自己發(fā)現(xiàn)的這些材料分類,分類的標準學生自定。

(三)課后作業(yè)。

課后研究家里的物品都是些什么東西做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