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地壇讀后感8篇

時間:2023-10-04 作者:couple 讀后感

寫讀后感是一種思考的機會,我們可以深入思考書中的主題、道德和價值觀,寫讀后感不僅是對書中內容的總結,還可以是我們對文學作品情感和情感的表達,范文社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我與地壇讀后感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我與地壇讀后感8篇

我與地壇讀后感篇1

這是一個比較沉重的話題啊?!段遗c地壇》其實就是作者自己對人生的思考,著重講了生死觀、親情等一系列比較容易觸動我們內心世界的事情,激發(fā)讀者審時度勢,從而對人生有一種新的認識。

地壇這座古園肅穆幽深,似一位飽經(jīng)滄桑歷覽世情的老人,她把自己身上所有的東西都化做哲理,為史鐵生解答生死的意義。這位年輕人也以高超的智慧接受了這一似乎宿命的安排,他也明白了,生命雖然混沌不清,但死亡也不是沒邊沒沿,人既生則必死,“死是一件無論怎樣耽擱也不會錯過的事”,它像一個節(jié)日,必然會降臨。的確,死神對人的窺視從不曾停止過,但他也從不曾在時候未到的一天拿走人的生命。既然他這樣公正,為何不活下去試試呢?超然于物外的人幾乎沒有,但泰然于心中的君子比比皆是,那么何不泰然一番,不去與死亡計較爭辯;何不坦直真誠地面對人世間的風云變幻,心平氣和地作伴人生路上的滄桑浮沉呢?

史鐵生說有三個問題始終困擾著他,前兩個都是關于生死的。其一便是“要不要去死”,這與莎士比亞的“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問題”,如出一轍,不過他已經(jīng)解答了,“破帽多情卻戀頭”,即便生存有多痛,終究得活下去,他不會選擇提早把自己送給死神的這條路。第二是“為什么活”,這個問題之所以能像藤蔓一樣一直縈繞在他的心中,他在《寫作之事》中已提到:“如果求生是包括人在內的一切生物的本能,那么人比其他生物已然又多了一種本能了,那就是不單要活還要活得明白?!庇谑?,為了活明白,他必須要清楚生活的目的。余華說“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可他呢?他只知道自己活著不是為了寫作,但寫作是為了活著。盡管零二年華語文學傳媒大獎杰出成就獎授獎詞這樣評價史鐵生:“他的寫作與他的生命完全同構在了一起?!钡沁@也并不能說明寫作是史鐵生人生的目的,連他自己最終都不明其果,只得說“活著的問題在死前是完不了的”,他不知這是否是在搪塞自己敷衍自己,可是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不過人到底又該怎樣活呢?這個問題似乎比長期困擾史鐵生的那兩個更加棘手更難以詮釋。孔子曾言“未知生,焉知死”,可他并沒有告訴后人應當如何去“知生”。史鐵生也知道其問之難,“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于是他仍然到地壇中去,希望這位靜邃淵沉的老人能夠指點一二,使其最終醍醐灌頂。然而在這一點上,地壇沒有明確回答,園里的古柏依舊鎮(zhèn)靜地站在原處,園中的四季仍然循著自己的軌道不慌不忙不驚不怖地走著,它們似乎對所有的都不聞不問,倒有點“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的味道。

其實地壇在以處變不驚的態(tài)度暗喻著一切,她安排了眾多的人出現(xiàn)在史鐵生那時的生命之中,雖然都是過客,卻隱含著問題的答案。一對十五年后步入老年的中年情侶,他們相濡以沫共度一生;一個熱愛唱歌的小伙子,不知是否在后來交上了好運;一位喝酒的老人,姿態(tài)隨意放浪不羈;一位捕鳥的漢子,癡等著一種可能再也捉不到的飛鳥;還有素樸優(yōu)雅的女工程師,被埋沒了的長跑健將,以及弱智姑娘和她的哥哥。這些人的生活或喜或悲,或平靜或跌宕,或有激動的際遇,或有遺憾的嘆息,但他們都坦然地應對,過去的一笑了之,只在地壇里享受一時半刻的寧靜清幽,最后就像雪泥鴻雁一般杳無蹤影,只為史鐵生增添了一份記憶的盛筵。

他們雖然消失在無涯的時間荒野之中,但終究還活在這個世上,每個人都有他們活的方式,他們活出了他們的滋味,誠如史鐵生自己所說的“人之為人在于多一個毛病,除了活著還得知道究竟活的什么勁兒”⑤,他們至少品出了這股子“勁兒”。那么是什么“勁兒”呢?智慧的悟性引領他找到了救贖的道路,這便是史鐵生至少在十五年中所悟出的“該怎樣活”的答案:“每一個乏味的演員都是因為他老以為這戲劇與自己無關。每一個倒霉的觀眾都是因為他總是坐得離舞臺太近?!笔堑模杂X生活與己無關,當然無法進入生活;而過于進入生活之中,則像佛語所說的“住色生心”一般,難以逃脫心中的罣礙。與生活保持若即若離的姿勢,這,就是“你的罪孽和福祉”。

談及母親,史鐵生用明凈細膩的文字把母親對他的愛寫得淋漓盡致,讓人感動萬分。在他看來,他所罹患的苦,與母親所遭受的,不過是小巫見大巫,“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母親無言地幫兒子坐上輪椅,又目送他遠去,還因為不放心而經(jīng)常去園中尋找他,但母親最終在四十九歲時便離開了這個世界。往事歷歷在目,當史鐵生明白了對母親曾出過的一個難題后,他只能在霧氣彌漫的早晨,抑或驕陽高懸的白晝里,整理歉疚和遺憾的心情。“子欲孝而親不在”,母親是苦難的承擔者,卻未能享受到兒子成功的喜悅,史鐵生“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其實,母親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是對史鐵生命運的啟示,啟示他面對苦難應該作出怎樣的抉擇?!耙虿皇溆H”,如今母親去了,所能夠依靠的只有他本人,但他畢竟學到了,學到了如何對待生活的殘酷,如何處理生命的落差——“就命運而言,休論公道”?!独献印肪驮赋觥疤煜陆悦乐疄槊?,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尼采干脆說“惡原本也是善”,這世上,淺浮與美麗并在,高尚與丑陋同存,這就是生活,人必須毫無保留地接受。

?我與地壇》用蘸滿了苦難的墨水,在史鐵生好思的頭腦中轉換成了宇宙的哲學,含情沉摯,意蘊雋永,聆之似聞韶樂,讀之如沐春風,使人感動至深,受益匪淺。這當然與史鐵生的思考不無關系。有人說他愛好悟道玄思,并且擅長此種。玄思是什么?老子說“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他所指的當然是他孜孜以求的“道”。青城山有副對聯(lián)寫著:“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蹦敲词疯F生所思的道是什么呢?是萬物?是自然?莊子提出過“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⑦,意思是說天地萬物都有本質上的相似點,這相似點又是什么?我想,難脫一個生死之觀,輪椅上的史鐵生經(jīng)歷了生的痛苦和死的淬煉,終于想到了人面對脆弱的生命應該何為。他以澄澈的思想,高深的悟性,明朗的眼界,睿智的言辭,必將使這篇作品“響在過去,響在現(xiàn)在,響在未來,回旋飄轉亙古不散”。

我與地壇讀后感篇2

他攜著他的《我與地壇》,出現(xiàn)在我的語文課程中。在剛剛看到文章標題時,還以為又是什么詞藻華麗寫景類的文章,后來才知道,這樣洗盡鉛華的文字,是建立在他多舛的命運上的,是他經(jīng)歷風風雨雨之后的心靈獨白。

初讀,帶著不以為然的心理。然而看到他樸實卻不乏真情的文字,我在心里開始嘆服。“在滿園彌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并看見自己的身影?!鄙L河,只有時間才是永恒。當他搖著輪椅走進地壇,浸沒在夕陽中,恍然想到自己的命運,會是一種哀嘆,更是一種沉思。他那樣深刻地剖析生與死,思考活著的意義,活著的方式,這些是我們疾走在塵世中的人所無暇顧及的。這也許是讓人害怕或絕望的問題,想清楚了卻是豁然開朗。正如他因為地壇而感恩于自己的命運,如果我們也這樣去想,會不會苦悶的生活中滋生出樂趣,平凡的日子里綻放出奇跡呢?

再讀,我也開始思考。隨著他眼前的風景與人事。他說,“我來的時候是個孩子,他有那么多孩子氣的念頭所以才哭著喊著鬧著要來,他一來一見到這個世界便立刻成了不要命的情人,而對一個情人來說,不管多么漫長的時光也是稍縱即逝,那時他便明白每一步每一步,其實一步步都是走在回去的路上?!笨此莆覀兊纳钍窃谟梢稽c一滴積累至無窮地活著,其實死是早已注定的,這只不過是時間的問題。有些人活的久,但不一定滿足;有些人死的早,也未必就不幸福。人生的價值與壽命不成正比,你所期盼的也未必如你所愿。

這使我想到了遠方的一個老婆婆,86歲了,身體一直很健康。我與她本不是親戚,而我母親稱她為奶奶,她幫著外婆照顧孩提時的母親。幾年前,母親帶我去看她,那時候我開始記事了,看到她的生活那般困窘而不愿接受別人的幫助,我的眼淚一發(fā)不可收拾。她被兒子兒媳厭棄,自己一個人住在小屋子里,沒有地磚沒有電器,只有一張床,一個爐灶,一張小桌和一堆茅草??伤琅f是豁達的,我看著她臉上的溝壑,那是八十六年風雨留下的痕跡。她笑的很明朗,雖然有那么一點點無奈;可是我知道,她和史鐵生一樣,也會在桑榆之時想自己活著的意義,想自己的悲哀與困苦,她也想過放棄,可是她都熬過來了,沒有什么比堅強地活著更令人敬仰。然而最近我聽聞她得了癌癥,且是晚期,也許死亡已向她逼近,可是我堅信,歷經(jīng)風雨后的頑強與堅韌會讓她依舊豁達地走完人生。

再回顧自己的生活,煩惱遍地。如果我選擇一一拾起,只會更加困惑與迷茫。人生是有限的,我為什么要糾結于讓自己難受的事,而不是多想一想以后的美好呢?滄海桑田,沒有人知道下一秒會發(fā)生什么,你我會變成什么樣子。傾覆或是流離,我們要隨遇而安,像史鐵生那樣,悲傷后,找到自己的方向,重新出發(fā)。這些也許現(xiàn)在我們還無法做到,但當我們在這條路上走了很久很久,也許有一天會突然發(fā)現(xiàn),曾經(jīng)的悲傷不再那么悲傷,曾經(jīng)的回憶里亦充滿了歡樂。一切都是既定的,行走在世上,朝朝夕夕繁華與滄桑入目,是罪孽,亦是福祉。

我與地壇讀后感篇3

當你望著浩瀚的星空,吹著徐徐清風,享受寧靜時,難免會想一些“奇奇怪怪”的問題“我是為什么而活著?”然而提出這個問題之后,卻久久不能回答,但在今天我讀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以他的視角,得出的結論,讓我對這個問題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我還記得書中所說:“一個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話題,而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個事的時候已經(jīng)順便保證了他的結果,所以死亡并不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死亡而是一個必然降臨的節(jié)日,我們應該期待他的到來……”是啊,這已經(jīng)是一個定數(shù)了,而人們?yōu)槭裁匆欢ㄒ骄窟@個問題得到答案呢?在文里,這一句句觸動人心的感悟,不正是象征了作者從絕望走向希望的希望的路嗎?他受了如此大磨難都要堅持活下去,而我們這些沒有殘疾的人不更應該向他學習嗎?

看見史鐵生我不由想起一句話“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上天要把最重要的事情交給你,必須要經(jīng)過種種磨難才能在千百人之中脫穎而出,這不就是他堅毅的精神嗎?他也沒有因為身體缺陷而放棄自己寫作的夢想!

想到這里,我想起了曾經(jīng)發(fā)生在我身邊的一件事,有一次我去趕公交,看見對面有一個流浪歌聲,我站在橋這邊,他蹲在橋那邊,吹的是薩克斯,曲子是“雪絨花”,那一瞬間,我感到世界仿佛都安靜了,一切喧鬧的聲音都沒了,這么美妙的音樂,除了我和幾個“閑人”在欣賞以外,其他人都置之不理,匆匆走過,這不就是千里馬還沒遇到伯樂時嗎?當自己的才華不被人欣賞,被生活壓迫的喘不過氣來時,還堅持自己的夢想,滿懷希望的活下去……這就是我最佩服的精神。

每個人都有自己人生不同的評價,而在我認為,只要活下來,這就是最好的答案。

我與地壇讀后感篇4

?我與地壇》這本書應該算是暢銷書吧!其實我很早就接觸到這本書,只是一直沒有機會看,這次也算是緣分,又與它相逢。它在我腦海里,應該是一本勵志書,因為作者史鐵生是一個有著勵志故事的殘疾作家。

本以為這本書會有很多雞湯,會有滿篇的大白話,可讀完這幾頁發(fā)現(xiàn)自己先入為主的理念根本站不住腳。我著實為作者筆下的文字所動容,一種對生命的敬畏之情從內心深處噴薄而出。作者的心思細膩入微,對景物和人物的描寫都很到位,平和但不如俗套的語言風格深得我心,就像一—位老朋友沐浴在在冬日暖陽里跟你聊天一樣,那種溫情觸碰到了我內心的柔軟。

也許一一個人久了,真的會慢慢獲得獨處的力量,也許過程很痛苦,但還是勇敢地一次次和真實的自己對話,在認識自己的路上踽璃獨行,終和自己達成和解,實現(xiàn)黑暗中絢麗的突圍。因為孤獨,作者對人事物有著更加深沉的思考,對物的一草一—木,對人的一眼一語,一顰一笑都更加觀察入微,才能在最卑微的塵土里,看到那些盛開的花兒。

作者獨特的人生經(jīng)歷也讓我看到了他文字里不一樣的色彩,“人生”、“生命”和“堅韌”三個詞,是我讀罷此書腦海里自然浮現(xiàn)出的,讓我想起來力克胡哲的一本書《人生不設限》,講的也是他個人的勵志故事。一對比,就可以明顯看出中西方的文化差異下的個人觀念的不同。史鐵生更溫和也更樸素,胡哲則更加熱血與釋放,盡管他們不在同一個國度,不在同一個時間相遇過,但他們還是在這場人類共同的人生旅途中,用行動闡釋了生命的超脫,完成了華麗的逆轉,給自己,也給別人帶來了更多活下去的希望!

生命不息,奮斗不止!

我與地壇讀后感篇5

終于看完了,全書總基調還是很樂觀的,前面描寫母親的時候,感觸頗多,母親總是在無私奉獻著,為你操勞,為你好,等你明白一切,希望給她展望你的成就的時候,卻已經(jīng)沒有這個機會了。一代代的輪回,一代代的積淀,母親也在一步步的`影響著史鐵生先生。

中間的好運設計頗是有趣,設想一個極為完美之人,最后發(fā)現(xiàn)一通假設之后,反而會讓人感覺生命毫無意義,然后再來為人生勾勒苦難,不同的經(jīng)歷,不同的性格,最終,也會形成不一樣的我們。這也是一種做事的態(tài)度,切勿找一些沒有難度的事情去做,那樣的話,沒有挑戰(zhàn),沒有意義,終會感覺無聊,正是因為其中的過程的紛繁復雜。才會讓我們能夠有成就感。

后來看到一段段的抒情描寫,開始還看不太懂,春天,肉體,靈魂,秋天,一系列的詞語,隱含的有些深奧,直到快至結尾,說起自己登門探訪,然而不受待見,才知道這是愛情的結束,不過后來進行了解,幸得希米能夠陪伴余生,給他精神的慰藉,讓我感覺好受了許多。

小時候的那些事情,玩味十足,文革,帶來了太大的傷痕,不過也因此鑄就了一批深刻的文人。

而看到最后一部分,感覺心里莫名的開心,大家都來幫助他,幫他全國各處跑,還出國參加會議。感覺史先生有這么一群朋友,足矣。

我與地壇讀后感篇6

?我與地壇》給人一種沉重的壓抑感,凄涼和滄桑。它在無形之中,濃縮了人世種種無常,有一種縮命的味道。史鐵生身處荒蕪的古園,即地壇。思索的是人世和人生。

然而,有許多思索似乎是多余的,因為“一個人出生了,從他開始泣哭的時候就知道自己將會死去。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目”。

但人總歸要活著,而且是一如既往的活著,無論上天注定了什么樣的結果,無論上天給予了什么樣的歸宿,既然已給予了生存,就必須思索如何生存,這是無可奈何的事。人世的情,無論親情、友情還是愛情總染著無奈的色彩,有人老別世的,有相遇陌生的,有聚散匆匆的等等。這或許是老天的安排,也或許人世本如是,不可言說。

母親最偉大,同時也最痛苦,尤其是作為一個被“命運擊昏了頭”的兒子的母親。她面對一個在“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的兒子,她總在期待,期待自己的兒子最終的幸福。甚至,為了自己的兒子能在心靈上有一份寬慰和自由,她不惜自己承受心靈上的“痛苦”與“驚恐”。其中的味道,也只有天底下的母親最明白。

偉大是一種無私的愛無私的承受???,造化總在弄人,人世的無奈正在此。在史鐵生第一次獲獎的日子里,在希望能給母親一個安慰的日子里,他是多么希望母親還活著,用自己的成績給她一個小小的安慰,那怕是讓她有一個微笑,但是她卻熬不住了,人世艱難,事與人違。

多少的日子里,四季的風,四季的雨,從沒有停過。無論春夏秋冬,總有些凄涼之意。春夜有淅淅瀝瀝的雨,夏日有黃昏入暮的斜陽,秋夜有紛紛凋零的落葉,而冬天則有漫無邊際的大雪。

但是無論怎樣,只能獨自慢慢地品味,慢慢地感受。苦也好,酸也好,隨它去吧,人生就是這樣。

我與地壇讀后感篇7

?我與地壇》是作者史鐵生寫的一篇散文。講他與地壇的故事。史鐵生是一位殘疾作家,因為雙腿癱瘓而失去自我,經(jīng)常一個人搖著輪椅到地壇里,那是地毯就是荒蕪的如同一片野地,很少人會來這兒。 史鐵生把一天中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在地壇里,在地壇待的時間視乎比家還要多。他那是因為失去雙腿對生活永遠的熱情漸漸變得絕望,甚至還想到世界上為什么會有他,他的母親會不會因為有個殘疾的兒子而感到難過呢?! 事實說明他的母親并沒有這樣子想?!澳赣H那時已不年輕為我的腿,她的頭上開始有白頭發(fā),醫(yī)院已明確表示,我的病目前沒辦法治?!澳赣H”的全副心思卻放在給作者治病上,到處找大夫,打聽偏方,花很多錢。她總能找出一些稀奇古怪的藥,讓我吃,讓我喝,或者是洗,敷,熏.....”在這句話中,足夠表明母親對兒子的在乎。 在作者待在地壇的時候,母親總是遠遠地望著他,生怕他除什么事,直到看到他的身影,母親懸著的心也就落下。那天,母親如同往常幫兒子備好輪椅,看著他消失在自己能看到的范圍,還是送作者走的姿勢。就像剛剛看著他走時的目光,在家坐立難安,決定去看看(雖說是看,但她從不打擾到他)母親在哪兒望瞭望,沒有看到作者的身影,很著急。而這是作者在草坪后面看書,那個位置正好遮住母親的目光。母親著急,就決定去找,地壇那么大,作者明明看到母親尋找他那焦急的身影,但卻不曾叫一下她,任她去尋找。母親走多少條路才看到她,但是她覺得只要看到他就足夠。 當作者決定開始寫作的時候,母親的是鼓勵他,四處奔潑,借書,找資料,和作家朋友聊天....就像當初為作者找藥一樣。待作者作文發(fā)表得獎的時候,他多么想和母親分享此時的快樂啊。是呀,能與自己分享喜怒悲樂的爺只有母親??墒悄赣H不在。他來到地壇哪兒,想母親為什么那么早離開呢。 文中的母親,她不光疼愛兒子,也懂得兒子的心思。作者在地壇里想事,木琴在家肯定是坐立難安,但她從不阻止過他,早早的尾他準備好輪椅,望著他離開。他自暴自棄過,對生活絕望過,后來漸漸的沉寂在自己的世界里,因為有這樣一個母親,讓他從絕望中醒悟過來。

上天讓他失去雙腿,讓他有這樣一個母親。上天雖然讓他失去雙腿,他一樣有自己的才華,不是嗎?母愛是偉大的,是無私的。作者覺得自己來不及孝敬母親,沒有讓她安享晚年,他一定很后悔吧。

這十五年來,作者的經(jīng)歷是我們無法體會的,也是無法想象的。

我與地壇讀后感篇8

我認為史鐵生先生的創(chuàng)作靈感以及他寫作道路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來自于他的病痛。他終年被禁錮在輪椅上,行萬里路是做不到了,那就讀萬卷書;無法使自己的物質世界變得富饒,那就讓自己的心靈花園走向美好。他比一般人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讓心靈在天地間挾飛仙以遨游,用更深沉的目光去審視世間萬物,向另一個世界眺望,在黑夜的寧靜中回憶白晝的喧囂,在死亡的歸途上小酌生命的悲歡離合。

史鐵生先生所有的文章肯定都是在輪椅上完成的,但文中的他很少坐在輪椅上,要么是重回兒時重品歷史百味,要么是憧憬未來重新生機勃勃。這么說他在生活中好像只是沉浸在過去或不著邊際地設計下輩子。比如在《好運設計》中,他把自己設計成了一個在頂尖大學當博士生的卡爾.劉易斯,什么都是完美的。但這篇《好運設計》是他自我點醒的一個過程,因為人是不可能完美的。一個完美的系統(tǒng)肯定會崩壞,學會接納自己的劣勢,這便是病痛教給史鐵生先生的。

史鐵生先生有兩篇相當長的散文是《記憶與印象》以及《記憶與印象2》。這兩篇的主要內容基本上是作者腦海中的往事,挑取印象深刻的、有意義的事敘述出來,加以“大小史鐵生”的評價,使作者對事物的評價有了多樣性,一深刻一淺顯,既不呆板,也不生澀,完全是發(fā)自肺腑,來自心底。

在《記憶與印象2》的開頭,有這么兩句話,我覺得值得我去琢磨:“記憶,所以是一個牢籠。印象,是牢籠以外的天空?!蔽覐淖值渖习l(fā)現(xiàn),記憶的意思是“過去的事物保存在腦子里的印象”,這仿佛把印象分成了兩個部分,一個是保存在腦子里的,一個是沒保存在腦子里的。因為有或有過印象的事物肯定是見過的,見過的肯定是過往的。但字典上對于印象的解釋是“感受過、接觸過的事物在頭腦里留下的跡象”,也就是沒留下來的不叫印象。這就有些令人糊涂了。但是稍微摳一下字眼就會發(fā)現(xiàn),在上文中我們解釋記憶之后,解釋印象之前,對印象的分類中把印象分成了兩類,一部分是記憶,另一部分是被遺忘的印象?!氨贿z忘”并不代表它從來沒來過,并且作者也說,它們只是在腦海深處深睡著,抵抗著歲月的風化,之后再突然醒來,變成平凡無奇卻令人唏噓不已的青蔥歲月。而作者筆下“牢籠外的天空”,也正是這些人生中的美好歲月。

年少氣盛的我們總以為一路的飛奔向太陽才無愧于生命,這沒有錯,我們也需要那股沖勁。但總會有東西阻擋你,或是一塊絆腳石,或是一面看起來無法逾越的高墻。如果短時間內無法翻躍,別不知所措,也別硬碰硬,那就靜下心來好好整理整理被風吹亂的衣襟,欣賞一下拂上身的露珠,回望曾灑在你身上的盈盈露珠,用心靈看穿這陰霾。最后,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睜開眼,又是一條通天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