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918博物館心得體會6篇

時間:2023-12-10 作者:betray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是我們我們命中的目標和追求的深入思考和反思,心得體會中最需要關注的就是個人的感悟抒發(fā),以下是范文社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參觀918博物館心得體會6篇,供大家參考。

參觀918博物館心得體會6篇

參觀918博物館心得體會篇1

今天給自己留一天在北京逗留,參加國家博物館。

20xx年的國慶或者20xx年的元旦,我來過一次。當時跟著同學大部隊,匆匆忙忙地,留到現在印象只記得當時看到了歷史書上的四羊方尊,還有鄭和下西洋420xx年紀念特展。鄭和的展覽是最后里離開時看到的,沒能好好看。后來上課用到鄭和海上導航用的過洋牽星術為講課的案例,好遺憾當時沒有細看相關內容。這次打算彌補當年的缺憾,看個夠。

根據樓層展示內容提示有中國古代、復興之路、領導人蠟像、甲骨文和金文、古代玉文化、宋代石雕文化等。我沒有特別感興趣的,所以還是去看中國古代吧。印象中我看過這個展覽的,但再看一次也無所謂??傮w上前半段時間我的精力比較集中,到了宋以后又點興趣索然。一來當時很累了而且沒吃東西;二來宋及其以后的主要展出物陶器實際上在一些尋寶類節(jié)目里也經??吹健S幸韵聨c印象特別深:

1、河姆渡文化中,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約公元前5200~4200的一種農器——耜(si)。有骨制的,也有木制的。通過一定辦法綁制,形成類似于今天鐵鏟的形狀,但比方鏟稍細且長,有點像木漿;更像我在阿拉干見到的那個木器。我到現在不知道那是個什么東西,考慮到幾十年前當地有行船的事實,是船漿的可能性很大。但今天看到這個耜,確實很像。

2、石鐮。公元前6100~5000的裴李崗文化的石鐮,有點像后來東周及秦漢時期的戈的樣子。綁上木柄就構成鐮刀,后來直到漢代還有這種造型,只不過把材質改成青銅、鐵等。今天的北方地區(qū)所使用的鐮刀,也不過只是多了一部分鐵柄圈(方便直接插入木柄,而不是秦漢時期以石器時期通過綁繩的方式)。

可見有的文化是會傳承的,而且這種文化的傳承不是幾年、十幾年、幾十年就會終止的;強大的文化,會傳承數千年而不絕!

3、陶甑。我們老家把用來蒸米飯的木桶叫做甑子。后來爸爸在銅梁一帶販來一種像壇子的陶罐,居然也是甑子。所以知道這種器物得名字是甑子(瓦旁)的時候,一點也不奇怪!但今天看到約制作于公元前2500~20xx年(距今4020xx年)的陶甑(出土于河南陜縣三里橋)的時候,我還是驚訝了!我想重復上面那句話,真正強大的文化,是傳承千年不絕的!

4、小口尖底陶瓶。一種中間粗(帶雙耳)、兩頭細的陶器,可用于打水。公元前5000~3000 年,出土于陜西寶雞。后來漢代還有類似的陶器。當時恰好有導游在給小朋友講解,說道這個瓶的精妙所在:中間部分粗大(所受浮力大),在水中上浮,兩頭細小下沉。打水的時候容易進水。所以是很實用的汲水器具。前兩天看《南渡北歸》,其中有一個教授在昆明聯大期間生活困苦,自己打水跳水,因為生活經歷少,用常見的木板桶多次無法汲水,結果在向水井中使勁貫桶的時候,把桶底搞掉了。那么如果有7020xx年前寶雞人的智慧,或許就不會這么麻煩。

5、骨針。新時期時代出現的骨針,有的很細很小,針鼻就更小了。我無法理解針鼻處是怎么鉆眼的。當然后面也看到了比較粗的骨針,那么可以相對方便地鉆眼。

6、人面魚紋彩陶盆。出土于陜西西安半坡遺址,是仰韶文化的產物。彩陶盆內繪有圖案:圓圓的人臉、魚。魚和人的抽象恰到好處。好絕妙。我打算回去給兒子看看,讓他認一下,因為兒子畫的魚也是這樣子的。都說原始時期是人類的幼兒時期,很多原始時期人的想法與我們今天的幼兒想法或者是相通的。不過比較驚訝的是,這個彩陶盆居然是給夭折兒童的棺蓋??磥?,在那個時候,已經有系統的喪葬文化了。

7、鸛魚石斧彩繪陶缸。出土于河南臨汝,是當前發(fā)現的新石器時代最大一幅陶器繪畫。上面畫著一個鸛鳥銜著一條魚,旁邊劃一個綁有木柄的石斧。鸛鳥銜魚自然是很生動的。但這個帶柄的石斧,讓我們了解到先民是怎么制作石斧的。一般出土的石斧,只剩下石質斧身,木質斧柄和綁制方式我們無從得知。所以前面從舊石器過渡到新石器時代的時候,我想這些石斧怎么用呢?看到這幅畫就釋然了。

8、鋸齒紋彩陶鼓。形成于公元前3200~20xx年,出土于青海民和。一頭小,一頭大,像個喇叭(或大型的漏斗),寬口的一端是沒有封口的,但是周圍有鋸齒狀的倒鉤。推測是方便蒙獸皮用。這個鼓的樣子,與今天非洲一些土著的鼓很像!

9、帶箭傷的人骨。形成于約公元前4200~2520xx年,箭鏃還在骨頭上。雖然是復制品,但是我想國家博物館肯定不會憑空臆造一個吧。石器時代,箭鏃都是石頭磨制的,能有多鋒利呢?看了這個實物,就知道有多鋒利了!

10、干欄式建筑的榫卯結構。中國古代的建筑物主要為木結構,那時沒有今天這么方便的鐵釘,早期連鐵都沒有。所以斗拱之類的組合,全靠榫卯結構連接固定。這當然是中國古人的創(chuàng)舉!讓我意外的是,浙江余姚田螺山河姆渡文化遺址的,這個形成于可能早到公元前5020xx年的干欄式建筑,居然就已經開始采用榫卯結構了。我們今天農村的木工還在用這種方式,而且很有效。所以真的是好東西可以經千年傳承而不絕!

11、戰(zhàn)國時期的青銅冰鑒。以前我以為鑒是鏡子,這才發(fā)現至少直到戰(zhàn)國甚至秦,鑒還只是酒器,盛酒的青銅大罐或者大缸。而1978年出土于湖北隨縣曾侯乙墓的這個青銅冰鑒更是有特殊的構造和意義。因為這個大酒缸(鑒)內部還放有一個缶,用于裝酒;缶的周圍可以放冰。這就相當于我們今天把飲料放在冰箱的樣子??梢?,當時的湖北隨縣(夏天)是很熱的,熱到有用冰冷卻酒的需要。原來奴隸主曾侯乙也可以享受冰鎮(zhèn)啤酒!

12、節(jié)!小時候學課文知道蘇武北海放羊20xx年持節(jié)不變?,F在的圖畫或者電影里面,那個節(jié)感覺像繩子串起來的一個個毛球構成。蘇武持節(jié),表示他代表漢廷,帶著漢朝皇帝的使命。今天在展覽中看到戰(zhàn)國·楚的青銅節(jié),居然使用青銅鑄成半塊竹子的樣子,上面還專門保留了一個竹節(jié)。——這會不會就是節(jié)稱謂的來源?

他是前320xx年楚懷王發(fā)給鄂君啟的經商通行證(共5塊),上面有錯金銘文,記載了鄂君啟的舟節(jié)和車節(jié)的頒發(fā)時間、使用辦法,詳細規(guī)定了其商隊車、船的數量、行商路線、貨物種類及課稅、免稅情況。

后面又看到一種同樣是戰(zhàn)國·楚的另一種節(jié)——用青銅制作的虎節(jié),做成一個小小的老虎的形象,呈現出來的一面是平整的。上面有刻字王命傳。不知道跟后來調兵的虎符有沒有關系?

13、平坦無沿的硯盤。我們現在一般所見的硯盤都是有沿的,這樣可以蓄水,確保研磨以后墨汁不會流失。但今天看到出土于湖北江陵的一塊圓形石硯,西漢時代的產物,就像一塊圓餅,上面沒有沿也沒有凹槽,怎么蓄墨呢?另外一塊同一時期的漆盒石硯,長方形的,同樣沒有邊沿和凹槽,好奇怪!

14、熹平石經。東漢熹平四年——光和元年(公元175-183年),東漢蔡邕等人以隸書寫定《詩》《書》《樂》《易》《儀禮》《春秋》《公羊傳》《論語》等,刻成46碑。立于洛陽太學,即《熹平石經》,它是中國最早的官定儒家經本。

因為焚書坑儒、統一文字(廢除6國原來的文字)、秦末動亂等原因,漢朝獨尊儒術的時候,對于儒家經典的文本,找不到標準。因為書籍毀壞了。當時能做的就是讓那些碩儒門根據自己的記憶用當時的文字寫出來,后來出了一個伏生,他們家在夾壁里藏了一本老書。結果拿來與碩儒們的回憶版進行比較,大家都傻眼了,兩個嚴重的問題:a、文字不同,戰(zhàn)國時期各國文字有一定的差異,可能互不認識喲;2、就算好不容易認出來了,還存在內容上的不一致。尤其體現在《尚書》里面。所以今古文尚書,誰真誰假,好像我們現在也沒有搞清楚。不過好在我們的儒家不是宗教,搞不清楚可以再討論,或者大家做一個約定,認定某一個就好。所以我想,蔡邕搞的這么一個石經,大概就是為了別再出現什么亂子,把老祖宗的經典搞丟了。

這種刻經典于石的情況,漢朝以后多次出現過;后來的《永樂大典》、《四庫全書》也都有這種意味在里面。好像連佛教、道教也做過類似的事情。

漢族人死心眼么?非也!

我以前聽師兄師姐說過一個故事,不知真?zhèn)巍5蚁虢^對不是空穴來風的。穆斯林相信上天曾先后派了幾個先知來到人間傳遞神的旨意,第一個先知傳教形成了猶太教。傳教過程中,教義被有意或無意地改寫了。神不滿意,就派了第二個先知,形成了基督教,結果發(fā)生了相同的事。于是便有了最后一個先知穆罕默德,他傳播的神的旨意記錄在《古蘭經》里面。穆斯林吸取了前面兩位先知傳教后遇到的問題,于是規(guī)定所有的《古蘭經》都必須嚴格統一,每一個字/詞在第幾頁第幾行,都必須嚴格一致。在翻譯的時候,也必須確保頁碼、行數、字數的一致。師姐說某年在蘇聯某處地下發(fā)掘出來的古代的《古蘭經》與今天的書,仍然存在很好的這種頁碼、行數和字數的對應關系。是否真實如此?我想只有穆斯林朋友才知道了。

15、錢镠鐵卷。唐昭宗頒發(fā)給曾作過吳越王的錢镠的一份詔書,因鐫刻在鐵板(彎曲)上,所以稱鐵卷。內容的大意是即便錢镠犯了死罪,也可以免死?!端疂G傳》小說里出現過柴家因禪位給宋太祖,而獲刺鐵卷丹書,永保柴家后人免死。過去我以為這是小說家杜撰的美好愿望,原來真有此事,只不過是另有其人罷了。

16、宋與遼、西夏的并列。我們背誦歷史朝代表的時候,一般都說……五代十國宋元明清……。不會單獨提出來遼、西夏。歷史書上的課程也是這個模式,只是在宋朝背景上再討論遼、西夏。不過后來看閑書看到有人提出后三國或者新三國時代。指的就是宋時的三國鼎立:北宋與西夏、遼的鼎立;南宋與金、蒙的鼎立。今天在國家博物館,秦漢是放在一起的,但其時間上有前后關系,而且秦確實太短了(約20xx年);唐是單獨展覽的。到了宋,卻是把北宋、遼、西夏放在一起講。不像過去我們歷史書上那么強調漢族政權的正統地位。不知道國家博物館這么處理是源于什么樣的考慮?

參觀918博物館心得體會篇2

五月的天氣是燥熱的,但是我們的心情卻比這炙熱的天氣更來得熱情。我們18年第一批積極分子一起到平原博物館參觀,心情就像是澎湃的海浪無比的激動。

懷著好奇與無比激動的心情,我們一行人來到了目的地——平原博物館。平原博物館是集博物館、檔案館、史志館、城建檔案館于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

地上三層,框架剪力墻結構,高24米。首層為庫房、技術用房及設備電氣用房;二、三層為展覽空間和辦公用房。博物院總體規(guī)劃著重強調“以人為本、以物為本”的設計思想,突出政府廣場莊重、大氣、包容的性格特征。采用現代、大氣的設計手法,依據以市政府辦公樓所在的中心軸線,采用對稱式布局,成功地構建出有序的城市空間,創(chuàng)造出博物館強烈的場所感。同時,在中軸對稱布局的基礎上,各單體建筑又各自具有獨特的性格。這種差異中的對話,體現了城市文脈與地域文化,創(chuàng)造出人與自然充分和諧的城市空間。

平原博物館是新鄉(xiāng)十大標志性文化建筑之一。在建筑藝術上,其一表現為“華夏之光”——文明精神的傳播,借助規(guī)劃形式的放射狀規(guī)劃圖景與建筑形象上的獨特個性,通過以豎向線條為主的石材巨大實體尺度,以及其富于韻律的排列,形成了博物院震撼人心的整體氣勢,寓意著新鄉(xiāng)牧野大地,作為夏、商、周中國最早王朝的中心,中華文明的發(fā)源地。其二表現為“歷史年輪”——歷史的沉淀與傳承,平原博物院平面呈半圓形,通過與樹的“年輪”在形態(tài)、肌理上的呼應,體現出歷史延續(xù)性。她寓意城市是成長著的城市,而平原博物館,正式要記錄下這座城市成長過程中的“年輪”,讓人們得以通過這些“年輪”,重視她的點滴回憶。其三表現為“太行山勢”——地域性與生長性,平原博物院建筑形象強調豎向上的生長感與層疊起伏的態(tài)勢,外形硬朗、剛毅,平原兒女堅忍不拔的性格。

平原博物院藏文物3萬余件,其中珍貴文物上萬件,國家一級文物63件。平原博物院中的博物館共有19個廳,其中16個廳作為展覽文物所用。其中12個展廳為固定展廳,4個為臨時展廳。西側為“牧野華章”通史類展廳,時間范圍從石器時代的龍山文化、仰韶文化遺址文化遺存開始,分為原始社會時期、夏商周時期、漢魏隋唐時期、宋元明清時期四個篇章,種類包括青銅器、陶瓷器、書畫、竹木器、碑帖拓片、玉器、石刻造像等,尤以商周青銅、明清書畫、歷代碑帖拓片著稱。東側為文物專題展廳,分為《館藏青銅器展》、《館藏陶瓷展》、《館藏書畫展》、《館藏精品拓片展》、《造像藝術展》五個專題展覽,共展出精品文物一千多件,對青銅器、瓷器、字畫、拓片等進行專題陳列。大部分文物文物出土于原平原省所轄的范圍。無論是館藏量還是館藏價值,在全省地級博物館中都名列前茅。

其中,鎮(zhèn)館之寶有祖辛卣、婦好方尊、牛面紋卣等一批珍貴青銅器,及北魏石刻造像、石鼓文拓片等石刻、石雕、石碑。此外有歷代書畫作品1700余件,時代自秦漢至近現代,代表性藏品如趙子昂、董其昌、史春薈、李苦禪、白雪石等的書畫作品。

當我仰視著那些精美的字畫以及陳列的相片。我已不再僅僅是去了解其中的內容,而是站在遠處看。我似乎感覺到畫中的'人物翩翩向我走來,那字里行間,急似飛流瀑布,緩似行云,給人一種妙不可言的感覺。

當我俯視那一件件美輪美奐的玉器,我腦海里浮現的是古人琢玉的場面,過去人們形容大自然的造化是鬼斧神工,看到了這些精美絕倫的藝術器,我就理解了什么是巧奪天工了。

我的心情如潮水般大起大落。最后趨于平靜。走出博物館大門。我還在回味著那平原歷史文化的豐富多彩以及對老祖先的敬畏。一切都隨風兒去了,我的思緒也融入了滾滾的歷史長河,激蕩起一滴小小的浪花,而水面又平靜了。歷史的洋流又再次拍打舵船,緩緩前行。我們的時代又將繼續(xù)。博物館之旅,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我的思想和情感再次奮發(fā)。

通過此次社會實踐,我明白社會實踐是引導我們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接觸社會、了解社會、投身社會、知曉社會的良好形式。也是促進學生投身改革開放,培養(yǎng)鍛煉自己的才干的良好渠道,提升自身的思想與修養(yǎng),樹立服務社會的良好思想的有效途徑,有助于我們更新觀念,吸收新的思想與知識,提高素質??偠灾?,這次積極分子社會實踐,使我的綜合素質得到了提高,思想更加成熟,希望以后還有這樣的機會,讓我得到更好、更全面的鍛煉。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我將擺正心態(tài),正確定位,發(fā)奮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適應時代對我們的要求,做一個對社會、對人民有用的人。

參觀918博物館心得體會篇3

20xx年5月26日,我們集體參加了學院組織的青馬工程陜西歷史博物館參觀活動,充分感受了中國歷史的源遠流長和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經受了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

三秦大地是中華民族生息、繁衍,華夏文明誕生、發(fā)展的重要地區(qū)之一,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周、秦、漢、唐等十三個王朝曾在這里建都。博物館建筑古樸典雅,別具特色。它將中國古典宮殿建筑和庭院建筑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色彩協調,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建筑風格,同時具有地方特色和時代精神。豐富的文化遺存,深厚的文化積淀,形成了陜西獨特的歷史文化風貌,被譽為“古都明珠,華夏寶庫”的陜西歷史博物館則是展示陜西歷史文化和中國古代文明的藝術殿堂。

陜西歷史博物館展廳面積11600多平方米,展出文物精品2700多件,展線總長2300米。展廳跨度大,層位高,視野廣闊,照明設備靈活多用,通風設施好,裝飾古樸典雅,給人凝重、舒暢、清新之感。整個陳列分為序廳、基本陳列、專題展覽、臨時展覽和已開辟為國際畫廊的中央大廳等幾個部分。序廳位于中央大殿前端,陳列一尊巨大的千年石獅(唐順陵石獅復制品),襯以黃河巨幅彩照,引導觀眾去領略由黃土黃河孕育出的古老文明。

陜西歷史博物館的基本陳列為陜西古代史陳列,它以歷史進程為線索,選取各時代的典型文物進行組合陳列,來揭示陜西地區(qū)古代社會文明發(fā)展狀況。該陳列展廳面積4600平方米,共三個展室,分為七個部分(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精選的20xx余件珍貴文物包括:反映古代先民生活情景和藝術追求的豐富多姿的彩陶器皿,反映周人興起與鼎盛的青銅器,反映秦掃六合統一天下氣勢的青銅劍、經機、兵馬等,以及顯示秦漢奮發(fā)崛起精神的鋼建筑構件、大型瓦當,還有反映封建盛世繁榮景象的精美的唐代金銀器和唐三彩等,并配以遺址模型、圖表、照片等輔助展品。系統地展現了自115萬年前至1840年陜西地區(qū)的古代歷史。由于中國古代社會周、秦、西漢、隋唐幾個盛期都是在陜西地區(qū)建都的,所以該陳列以這幾個時期為重點,既突出反映了陜西地區(qū)古代燦爛的文化,也反映了這幾個時期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發(fā)展的最高水平。

專題展覽廳位于序廳西側,陜西青銅器珍品展和陜西歷代陶俑精華展是陜西歷史博物館首次推出的兩個專題展覽。展廳面積約2600余平方米,展出文物600多件(組)。其中陜西青銅器珍品展選取這個陜西歷史上文物最宏富、最突出的橫斷面,從種類與用途、銘文與書法、造型與裝飾、隨葬與窖藏、青銅鑄造工藝五個方面予以展示。展出青銅器260件(組),整個青銅器展室給人一種厚重凝煉的感覺。陜西歷代陶俑精華展展出文物341件,以時間為序,分為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和明代五個階段,分別以神武鷹揚、氣勢古拙、神韻質樸、儀態(tài)軒昂、典雅華美、灰色凝練、余光明媚為主題展示了陜西乃至中國陶俑的'發(fā)展過程。

其中展示了八大類,還有字畫、版本、經卷、織物、骨器、木器、漆器、鐵器、石器、印章、封泥,以及近現代文物和民俗民族文物。

漫步在五個大的展覽廳中,可以感受到陜西洶涌、博大的文化,在博物館的幾個小時中,我們一舉跨越了從公元前21世紀到現代社會。通過一件件的文物,我們無聲的與古人默默對話,感受著幾千年甚至數千年勞動技術結晶所帶來的沖擊。思想接受著歷史大浪的沖刷,歷史推著我們的好奇發(fā)笑。通過這次活動相信同學們對歷史文化也會有新的體驗和理解。

如今的中國,已經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走得穩(wěn)健而自信,但是在世界形勢愈發(fā)復雜的情況下,中國仍面臨著來自經濟、政治、安全等等方面的挑戰(zhàn),我們不能安于現狀,讓我們每一個參觀的同學懷著對中國璀璨文化歷史的感受和理解更應該以高度的責任感投身于學習和實踐,繼續(xù)革命前輩們奮斗終身的事業(yè),積極發(fā)揮現代大學生團員的特色,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fā)展。

參觀918博物館心得體會篇4

今天上午,我和幾位同學代表港北區(qū)建設小學去參觀貴港市博物館,為此感到非常的榮幸!這次參觀主題是“行走的課堂:探索文物的奧秘”。

到達博物館門口,從館外觀望,博物館雄偉壯觀,氣勢恢宏。主館建筑南北長73米、東西寬57米、上下高15米,占地面積3847.65平方米,總建筑面積9961.43平方米。真不愧是博物館呀!這么大的博物館有什么樣的文物呢?我不禁這樣想。

走進博物館,工作人員為我們童心圓小記者準備了馬甲、帽子、采訪本、筆、小記者證等物品。整理好這些裝備后,我和媽媽跟隨著我們的帶隊老師與講解員姐姐,一同參觀這奇妙的博物館!

館共有三層樓,每層樓都有不同的展廳。其中,一樓主要為“羅泊灣一號漢墓復原室”,通過講解員老師的介紹,我們了解到復原室是由發(fā)掘的羅泊灣一號漢墓整體保護、修復并遷移而來,是嶺南地區(qū)同時期墓葬的代表性墓室。復原室完好地展示了墓葬的規(guī)模和結構。

二樓為臨時展廳和系列展廳,主要有“西江明珠·古郡遺珍——貴港歷史文物”陳列展,展品大部分是漢代墓葬出土文物,并以漢代陶器和青銅器為主要特色。

三樓是系列展廳和專題展廳,集中介紹了貴港各民族的基本情況及人文歷史。展品里,形形色色的民族文化工藝品琳瑯滿目,人物模型惟妙惟肖,生動形象的展現了我市燦爛輝煌的民俗文化風采。

參觀完展覽廳后,我們小記者最興奮的時刻到了,那就是搶答環(huán)節(jié)。搶答時,同學們積極舉手。隨后我們觀看了古箏表演,譚老師還現場教我們畫陶器?;顒咏Y束時我們集中到博物館門口拍照留念。

通過這次的參觀,我覺得自己收獲到了很多,讓我開闊了視野,更加珍惜現有的文物,更多的是感受這樣博大精深的文化,今后更需要增強自身文化底蘊的培養(yǎng),身臨其境的去感受更多不同的文化氣息,真正讓自己的心靈得到升華。

參觀918博物館心得體會篇5

結束了中山紀念堂的參觀,時間尚早,我們爺孫倆步行來到西漢南越王墓參觀。

還是06年我參觀過南越王墓。它位于市區(qū)北部象崗山,和著名的越秀公園僅一路之隔。南越王墓是1983年考古發(fā)掘的嶺南規(guī)模最大的唯一的漢代石室墓。出土文物一千余件(套),具有重大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它集中反映了兩千多年前秦漢時期嶺南地區(qū)地理、政治、軍事、社會、經濟、和文化概況,是最著名、最有價值的一處古跡,被列為我國二十世紀重大考古發(fā)現之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越王墓博物館是廣州兩千多年悠久歷史的見證,它保存有完好的古墓原址,以及內涵豐富的漢代文物。來廣州我覺得應該帶著小孫子到這里參觀,了解南越歷史,感受祖國悠久的歷史文化。

南越王墓占地面積不大,整個博物館擠在周圍的高樓大廈間。大門臨街,需要走上十幾級臺階。館內設三個展區(qū):臨街的三層綜合陳列樓、古墓原址、主體陳列樓。

我們爺倆來到這里,購買了參觀券,在館前留影后,拾階而上,就進入館內參觀。也許臨近閉館還有一個多小時,參觀的人不多。綜合陳列部分已經沒有什么活動,沒有參觀。我們繼續(xù)爬樓梯,大概上三層樓,到達第二部分墓室位置,參觀了墓坑。

南越王墓這是嶺南地區(qū)目前已知的、規(guī)模最大的石室墓,共有七室,面積一百多平方米。墓室的占地面積很小,墓坑是掏空山崗建的,主要是用石料。墓坑不算大,可隨葬品挺多,包括活人妻妃、仆人十多人以及幾千件隨葬品。

走出墓坑,我們來到主體陳列室,這里由五部分組成:南越文帝、主室瑰寶、墓中殉人、御庫藏珍、鐘鳴鼎食。展出的文物薈萃有青銅、鐵器、陶瓷、玉枕、龍袍雕刻等文物飾品,讓人目不暇接,嘆為觀止,這些文物集歷史、知識、藝術于一體,透視了古時的歷史淵源,可窺見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生活景象。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的血脈和精神,是勞動人民在在物質、精神、文化、藝術等方面的展示。幾千年的文明成果真是豐富多彩,輝煌燦爛。深感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參觀后感到在這狹小的墓坑里,竟有如此豐富的文物,從日常生活用品、印章、飾品到兵器應有盡有,反映了古代帝王生活是多么奢華無恥。墓主人的陪葬品也令人觸目驚心,除了他的妻室,還有很多仆人,甚至小孩,可見古代封建帝制統治的殘酷。

我們走出主體陳列室,又來到一古炮臺,參觀了這里陳列的古炮,稍作休息,便啟程返回。

參觀918博物館心得體會篇6

溫州博物館是一所綜合性的地方博物館,創(chuàng)建于1958年,原址在江心嶼。2003年,位于世紀廣場西側的新館落成并正式對外開放。該館建筑面積26000平方米,館內展區(qū)總面積8000平方米。該館設有歷史館、書畫館、陶瓷館、自然館、工藝館等五個專題陳列。該館擁有文物2萬多件,有20個門類,而尤以陶瓷器、彩塑、書畫為特色。五月三號,我和瑞賢一起去參觀了溫州博物館。

買了票,我們進入展廳,就看見一樓大廳里的花崗巖壁面上懸掛著九幅中國傳統神話題材的銅雕壁畫:盤古開天、女媧補天、夸父追日、精衛(wèi)填海、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神農伏羲、燧人取火、大禹治水。這些浮雕都很漂亮,但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后羿射日了,這是一個很精彩的畫面:后羿身上背著箭袋,手里拿著箭弩和箭,眼睛專注地望向東方,準備把箭射向太陽。這些浮雕都表現出了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

大廳里有一個孔子系列的大型彩石玉雕,這個玉雕分為孔廟、孔子周游列國、孔子事跡圖、春滿神話州四部分??鬃酉盗惺菧刂菀压使に嚸佬g大師吳進德生前的扛鼎之作。孔子系列歷時三年,花費45000個工時,耗用黃金10斤,用玉10余噸。其中孔廟是我最欣賞的,它長6.3米,寬5.7米,高3.45米,它精仿山東曲阜孔廟(大成殿),以岫巖玉為主要原料,底座是由花梨木精制而成的。它的每個細節(jié)都很講究,特別是雕刻,更是精益求精。來看孔子系列的人,沒有一個是不拍手叫好的。聽導游說,整個系列是運用了圓雕、浮雕、透雕、鏤雕、線刻、陰刻、貼金、鑲嵌等多種技法。它在1997年被評為吉尼斯世界最大玉雕珍品,同年六月參加北京全國首屆十大民間藝術家精品展。1999年應邀前往昆明參展。它具有極高的藝術與收藏價值。我們在大廳里還看到了拋石機,蒙古軍就是靠它,攻下了久攻不下的襄陽城,因此又稱襄陽炮。

一樓大廳里還有個蒙古包,它的形狀是上圓錐下圓柱的,我正在外面看得入迷,這時,瑞賢提議去蒙古包里看一下,我們就進去了,里面有四根木柱,每根木柱上都刻著龍。還有三張茶幾,一張古代皇上坐的龍椅。墻壁上都刻著網格,還掛著成吉思汗的畫像。

我們還去歷史館和自然館里看了一下。歷史館主要分為公元前1的溫州大事記、近代的溫州大事記和當代的溫州大事記三個版塊,每個版塊都用梗概、人物事跡和出土文物,來說明我們溫州走過了風風雨雨的五千年。

自然館有鳥類、禽獸、魚類、貝類等多個主題陳列,我們快要到出口的時候,忽然看見那里有五六頭恐龍,最后一只恐龍,它的頭時而伸高、時而降低,還發(fā)出巨大的響聲,讓我很害怕。

我們又走進了休閑吧,我們剛進大門,就看見里面有一個湖泊,湖泊里游著五彩斑斕的魚兒,湖中的假山石和噴泉,也成了一大亮點,

噴泉下雨般丁冬的聲音,讓人心曠神怡。

參觀完博物館后,想著參觀過的種種情景,不僅發(fā)出感嘆:博物館不僅讓我們看到了許多平時看不到的東西,還讓我們有了很多樂趣。

結束了中山紀念堂的參觀,時間尚早,我們爺孫倆步行來到西漢南越王墓參觀。

還是06年我參觀過南越王墓。它位于市區(qū)北部象崗山,和著名的越秀公園僅一路之隔。南越王墓是1983年考古發(fā)掘的嶺南規(guī)模最大的唯一的漢代石室墓。出土文物一千余件(套),具有重大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它集中反映了兩千多年前秦漢時期嶺南地區(qū)地理、政治、軍事、社會、經濟、和文化概況,是最著名、最有價值的一處古跡,被列為我國二十世紀重大考古發(fā)現之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越王墓博物館是廣州兩千多年悠久歷史的見證,它保存有完好的古墓原址,以及內涵豐富的漢代文物。來廣州我覺得應該帶著小孫子到這里參觀,了解南越歷史,感受祖國悠久的歷史文化。

南越王墓占地面積不大,整個博物館擠在周圍的高樓大廈間。大門臨街,需要走上十幾級臺階。館內設三個展區(qū):臨街的三層綜合陳列樓、古墓原址、主體陳列樓。

我們爺倆來到這里,購買了參觀券,在館前留影后,拾階而上,就進入館內參觀。也許臨近閉館還有一個多小時,參觀的人不多。綜合陳列部分已經沒有什么活動,沒有參觀。我們繼續(xù)爬樓梯,大概上三層樓,到達第二部分墓室位置,參觀了墓坑。

南越王墓這是嶺南地區(qū)目前已知的、規(guī)模最大的石室墓,共有七室,面積一百多平方米。墓室的占地面積很小,墓坑是掏空山崗建的,主要是用石料。墓坑不算大,可隨葬品挺多,包括活人妻妃、仆人十多人以及幾千件隨葬品。

走出墓坑,我們來到主體陳列室,這里由五部分組成:南越文帝、主室瑰寶、墓中殉人、御庫藏珍、鐘鳴鼎食。展出的文物薈萃有青銅、鐵器、陶瓷、玉枕、龍袍雕刻等文物飾品,讓人目不暇接,嘆為觀止,這些文物集歷史、知識、藝術于一體,透視了古時的歷史淵源,可窺見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生活景象。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的血脈和精神,是勞動人民在在物質、精神、文化、藝術等方面的展示。幾千年的文明成果真是豐富多彩,輝煌燦爛。深感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參觀后感到在這狹小的墓坑里,竟有如此豐富的文物,從日常生活用品、印章、飾品到兵器應有盡有,反映了古代帝王生活是多么奢華無恥。墓主人的陪葬品也令人觸目驚心,除了他的妻室,還有很多仆人,甚至小孩,可見古代封建帝制統治的殘酷。

我們走出主體陳列室,又來到一古炮臺,參觀了這里陳列的古炮,稍作休息,便啟程返回。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以上就是差異網為大家整理的9篇《參觀博物館心得體會1000字》,希望可以啟發(fā)您的一些寫作思路,更多實用的范文樣本、模板格式盡在差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