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古詩教學心得體會6篇

時間:2023-07-05 作者:loser 心得體會

為了使自己內心世界變得豐富,大家可以將心得寫好,對于心得的書寫,我們要注意自己的篇幅是沒有字數限制的,范文社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聽古詩教學心得體會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聽古詩教學心得體會6篇

聽古詩教學心得體會篇1

古詩詞教學心得體會

古詩詞教學心得體會古詩詞教學模式:四聯五步教學法,即四種教學方法和五步教學流程的結合。四種方法:1、課前查?解詩疑2、引導學?總結法3、多指導?勤歸納4、仿方法?督自學。五步教學流程:第一步,解詩題。題目是文章的眼睛,透過題目,我們能夠捕捉到很多信息。古詩的題目較為凝煉,必須花一番工夫才能真正理解。如《詠柳》一詩是描寫春天的古詩,詩人賀知章回鄉(xiāng)時看到河邊的垂柳,滿樹如玉、柳芽新發(fā),即景生情,興之所至寫下來的。在教學時教師以“詠”字入題,引導學生結合已學知識理解“詠”字,再進一步理解詩題《詠柳》,這樣教學,既培養(yǎng)了學生聯系舊知的能力,又鍛煉了口頭表達能力和聽說能力,同時又加深了對詩詞題目的理解和對詩詞整體感情基調的把握。第二步,明詩意。都說詩是語言的-,管理類,工作總結類,工作計劃類文檔,下載--

精華,一字一句都是詩人經過斟酌得來的,有的甚至達到了完美的境界。如果我們一字一句地逐一講解,反而會讓古詩失去原本的魅力。新課標指出,古詩的學習,重點在于考查“是否能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因此在課堂上我們提倡學生對詩詞的大意有自己的理解。第三步,入詩境。教學中,教師要引領學生根據詩句所蘊含的意象展開豐富的想象,進入詩文的意境,想象作者所描繪的人物、情節(jié)、場面等等,品味深蘊其中的濃濃情懷。做到讀中入境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借景引情。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從景入手,從字詞的理解以及再現詩的畫面入手,體會詩人如何描寫景物,借助多媒體課件,使學生能把詩句中的語言想象成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一幕幕立體的場景,讓學生在聯想中再現作品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2)借曲引情。優(yōu)美的音樂和歌曲能創(chuàng)造特定的情境,能把學生帶進一種特殊的藝術氛圍中去,從而為學生體會古詩創(chuàng)造-,管理類,工作總結類,工作計劃類文檔,下載--

條件。在教學中,用歌曲、音樂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學生聽樂曲,便置身于其中,猶如身臨其境,這時學生就會很快進入情境,為學生學好古詩創(chuàng)設了一個藝術氛圍。(王艷老師的《詠柳》一課的教學就運用以上兩種方法。)(3)借畫引情。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往往詩情畫意是融為一體的,在教學中抓住這個特點把詩和畫結合起來,通過作畫具體而形象的再現古詩中的畫意,喚起學生豐富的想象,可以使教師作畫、師生同畫、學生自畫,用簡筆畫的形式把詩意融于畫面,把無形的語言變成直觀的畫面,幫助學生理解詩意,學生走進作者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加之聲情并茂的朗讀,學生一定會有所感悟,從而培養(yǎng)語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美的教育。第四步,讀詩詞。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主要是通過“讀”來使每個學生進行自我感悟。以讀為主是當今語文課堂教學的主旋律,要做到“以讀為本”、“以講助讀”,而且對詩詞的學習,更要通過朗讀這一主要形式-,管理類,工作總結類,工作計劃類文檔,下載--

來讓外部語言轉化為內部認識。古詩詞的朗讀要有一個過程,首先知其意掌握古詩詞的韻律,動之以情朗讀之。其次要感受詩詞形象,學習文化精髓,曉之以理朗讀之。這樣朗讀就不只是停留于文字表面,而是有了自己的理解感悟,洋溢于古詩詞中的思想感情,通過朗讀展現出來,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自然成誦。所以,我們鼓勵學生自讀自悟,大力提倡“以讀代講”,把更多的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在讀書中思考、在小組中討論、在班級中展示自我,從而培養(yǎng)他們對詩詞的語感,接受潛移默化的語言熏陶。第五步,悟詩情。古詩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的方法有三種:一是直接用一個詞語表達;二是間接用某個詞語表達;三是暗含在全詩中。引導學生弄懂并能分辨出一首古詩屬于哪一種類型,有助于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詠柳》就屬于第三種類型,可以在理解和誦讀全詩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體會作者贊美柳樹,贊美春天的思想感情。

-,管理類,工作總結類,工作計劃類文檔,下載--

古詩詞教學一些心得體會

一年級古詩詞教學心得體會

古詩詞文言文教學心得體會

古詩詞教學研討心得體會

古詩詞鑒賞教學心得體會

聽古詩教學心得體會篇2

新課標帶來的課堂五彩繽紛,指出要構建開放的、充滿活力的課堂運行體系,讓課堂散發(fā)出靈性的光芒。目前小學語文詩詞教學固定死板,不能發(fā)掘與提升學生審美等能力。師生都不太重視詩詞,原因大體有兩點:一是教師認為詩詞難以把握,不好教,,認為只要講清楚字詞含義,學生能將古詩翻譯現代白話就可以了。整個詩詞教學過程都以考試為最終目的,在教學方法上依然像散文、小說一樣分析層次,概括段意,過多、過于瑣碎的分析講解使詩詞變得沒有一點趣味,原本是最富抒情意味和豐富意蘊的詩詞,卻被分解得不成樣子了。二是小學生初次接觸古文比較排斥詩詞,看到詩詞就頭疼,十分討厭。

一、詩詞教學陷入困境的原因

我認為大致有如下幾個原因;

1、社會大環(huán)境的影響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fā)展,我們的生活越來越物質化了。商品社會帶來的價值沖擊,使我們在面對一個物質化的世界時變得更加現實,缺少詩意。而傳媒多樣化,信息化,特別是電視文化集視覺、聽覺為一體,給人以全方位的享受。小學生受其影響比較大。

2、現行的小學語文詩詞教學考慮更多的是應試性與道德說教,過多地分析與講解,喪失了語文的靈魂

當前的小學語文詩詞教學主要還是對字詞句,篇章結構,中心思想,寫作特點的分析,像一盆冰冷的水澆滅學生的情感火焰。有些教師講詩一句一句落實不夠,還要一個字一個字分析,實在是吃力不討好,在這樣的分析中,把詩情詩意詩韻全分析完了,更有甚者,還要用現代語法,現代修辭法去硬套,那就更是南輾北轍了。

二、小學語文詩詞教學的出路

1、提高教師的詩詞鑒賞水平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首先愛好詩詞,然后才能教好詩詞。從孔子講授《詩經》到“五四”前期,中國一直重視詩詞的教育功能,(五四”以后“詩教”傳統(tǒng)實際上難以為續(xù))。古今文人墨客都喜歡詩詞,并能吟詩作詞,我們雖不能人人會寫詩,但會誦詩,會教詩,卻是每位教師的必備素養(yǎng)之一。怎樣誦詩呢,那就是一定要讀出詩的節(jié)奏、重音、語速、語調和情感,這樣才有抑揚頓挫之美,詩的感情也會被表達的恰如其分,對學生也有示范和陶冶作用。對于學生來說,朗讀具有表情達意、喚起想象、增強語感,加深理解、鞏固記憶的作用。教師平時要多讀詩詞。讀的方面要廣,不只要讀詩詞,還要讀詩詞以外的文言典籍,讀現實生活的大書,即了解現實社會生活。象陸游說的:“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所謂“詩內功夫”,指的是熟讀經史,掌握詞匯、句法、聲律、對偶等的詩法訓練?!霸娡夤Ψ颉敝饕丘B(yǎng)成自己的思想、激情和理性。

2、重視朗讀

學詩詞尤其要重視朗讀,這是一種很好的方法。朗誦投入強烈感情,融入到詩詞當中,體會其意境。如果毫無變化,平平淡淡的朗誦,就不能通過抑揚頓挫的音節(jié)表現作品的內涵,更不能體味詩詞其它方面的美。

例如:在古詩《詠柳》閱讀的時候,我們就可以這樣做。

首先,要熟讀該詩,老師要學會新課程的導入,讓學感受詩中的美。開課的時候,先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所見的或者是想象中的春天,之后再拿出幾張有關春天的圖案,充分的調動學生的情感和生活上的體驗。接著再將課題引申出來,師生共同去了解本詩的作者、內容。

其次,老師先深情的朗誦全詩,接著領讀,讓學生走進詩中、走進課堂。然后提出要求:

1、熟讀該詩,概括本詩的大致意思;

2、對詩中不了解的字、詞、句做上符號,之后討論;

3、怎么理解詩中“裁”;

4、熟讀完之后小組之間進行交流討論難點等。學生再通過自學之后,說出自己的對《詠柳》的理解,從而體會詩人筆下的柳樹,感受詩人對春天的贊美。這樣不僅能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而且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領悟力、感受力、觀察力、思考力。

再次,有疑問才會有動力。讓學生找出詩中的疑問,隨著學生的質疑進行整理?!对伭分械闹攸c主要指針對“詩人為什么會將二月的春風似作剪刀呢?那么這把剪刀又裁剪出了什么樣的美景呢?”根據這點引導學生分析《詠柳》。

第三,準確無誤的認讀詩中的生字詞,例如“絳”、“裁”等。有感情的熟讀并背誦本詩。理解和品位本詩的意境,想象其中美麗的景色,再讓學生結合真實的大自然在作業(yè)本上描繪一幅屬于自己想象中春天的柳樹。

學生們經過幾遍之后的朗讀,對其中的意境也有所體會,當然在自己的腦海中也形成了一幅完美的畫面。然后老師進行講解:“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從這一句詩看得出詩人是在遠處看到柳樹之后因為感嘆而發(fā)出的。這是讓學生抬起頭望著窗外的柳樹,閉上自己的眼睛進行想象:窗外屹立的那一棵棵婀娜多姿的垂柳是多么的像一位位亭亭玉立的少女,那細長的枝條就像是少女的頭發(fā)隨著清風舞動起來。然后再重點品位詩句中的“碧玉”、“綠”、“一樹高”、“思絳”等這些詞語,體會出詩人心目中的柳樹的形態(tài)和顏色的美,使柳樹充滿活力生機,變得靈動起來。

這樣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強烈情感,促進學生閱讀效果的提高。

3、介紹相關背景

課堂中穿插一些背景知識,這些知識就像佳肴中的調料,百花中的綠葉,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教學過程中插入的背景知識,與教學內容的結合緊密,針對性強,尤其是在一些重難點的教學中,通過背景資料的提供可以幫助學生突破理解的瓶頸,取得良好效果。雖然我們一般在上課時是不提倡對作者和時代背景做過多的介紹,但詩詞教學有其特殊性的一面,要想真正的讀懂一首詩,一定要會知人論世。孤立地看作品,有時就很難把它讀透。因此,在初次接觸這位詩人的作品時,不妨多花點時間介紹詩人當時的社會背景和其人其事,而小學生也是很喜歡聽故事的。

總之,詩詞是思想感情的載體,無論是哪一類詩詞,都包含著詩人的情感,如果教師在教學中理解并抒發(fā)了這種情感,那么教學效果一定很好。不只是詩詞,其他文體的教學也要有感情。沒有感情就沒有趣味,沒有趣味就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如果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學中能夠充滿激情、講究教法,那么我們的詩詞教學一定會充滿情趣,教學效果也會提高。

聽古詩教學心得體會篇3

古詩詞是我國燦爛傳統(tǒng)文化之一。它們大都具有語言優(yōu)美精煉、想象豐富新奇、韻律朗朗上口、情感動人心魄、哲理深刻入微的特點。在語文教材中小學、初中都會滲透到,而且每一個學期都會有。可想而知,古詩詞教學的重要。

那么,如何讓孩子們領略古詩詞的美,讓孩子們通過古詩詞的學習,進而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呢?

我認為,在學習古詩詞中,要欣賞詩詞的意境才能得到精華。而意境具有形象性,在詩歌的意境中,形象是基礎。所以我們要創(chuàng)設各種各樣的情境,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能有所感悟,有所意會。這也是我在這次學習后的一點體會。

怎樣更好地組織教學,讓孩子們領略古詩詞的美首先要讓孩子們反復吟誦,感受語言美。古詩的語言精確、凝煉。每首古詩的字數有限,因而詩人十分講究用詞的精當確切、凝煉含蓄,有時一字一詞,包含極豐富的內容。

在組織學習的過程中要指導學生反復誦讀,讀出古詩的形,讀出古讀的神,讀出古詩的味。用z老師的話講就是設身處地、感同身受地誦讀,就是因聲解義,因聲傳情,因聲求氣的誦讀,就是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的誦讀,就是眼與口謀,口與耳謀,耳與心謀,心與神謀的誦讀。從這個意義上講,古詩的美有50%是吟誦出來的,是朗讀出來的。

其次,深入理解,體驗情趣美。古詩經常是言有盡而意無窮。例如《村居》一詩教師通過散文詩似的語言感受到春天,又能讓學生從教師如詩的語言中得到熏陶。孩子們的生活經歷是再學習最大的資源庫,教學中啟發(fā)孩子巧妙聯系自己的生活記憶,孩子們從教師、學生的描述中喚醒對春天的記憶。利用以往春天的趣事放風箏為依托,奠定起春天真美的情感基礎,順理成章地進入春天這個美好的情境中,在學習古詩中感受到生活的樂趣,從而感悟到詩中的樂趣,情趣。

最后,拓展延伸,領悟意趣美。文教學得法于課內,延伸于課外。古詩教學的目的不只是為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情感,更是讓學生體會到祖國語言文字的韻律美,意境美,感受到古詩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一支瑰寶,培養(yǎng)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積極主動誦讀古詩的興趣。這次的五堂課,每一位老師都很好地進行了拓展延伸,充分利用課本以外的教育資源,突破教學內容的單一性。

時間雖短,收獲頗豐,讓我對古詩詞吟誦有了全新的認識。留心處處皆學問,只要留心做一個有心人,我的古詩詞教學之路會越走越敞亮。

聽古詩教學心得體會篇4

前天有幸組織了南寧沛鴻民族中學和靖西縣民族中學兩所學校在靖西縣民族中學進行語文學科“同課異構”的課堂教學展示課活動,聽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下來,想不到語文課堂讓學生動起來,其實也是很精彩。特別是沛鴻民族中學王老師的這節(jié)課,整個教學過程學生一直在動,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均由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來完成,課堂教學非常高效,王老師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年教齡,但是她的教學基本功的確扎實,駕馭課堂的能力真的是一流。我們都知道,即使是你的課備得再細,考慮得再周到,可是課堂隨機生成的東西還是有的,畢竟我們的學生有很多,他們的思維都十分活躍,早已經不再被老師所束縛了,但是王老師對課堂的突發(fā)情況處理得恰到好處,真是值得我縣前來觀摩的教師學習、思考。

作為一名中學語文教研員,每年聽課評課機會很多,但參加由兩所學校教師根據自己的實際、自己的理解來上《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篇課文,這種“同課異構”的課堂教學觀摩還真是頭一次看到、聽到,通過這次的“同課異構”教學展示活動,使我受益匪淺,作為一名教師我感覺多教一遍有一遍的收獲,聽一遍有一遍的心得。記得蕭伯納說過:“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交換后每人還是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交換后每人有兩種思想”。特別是觀摩“同課異構”的課堂教學,又聽了南寧沛鴻民族中學李老師的精彩評課以及教師的議課之后,我覺得有必要把這種感受和理解記下來,對別人對自己都會有所啟發(fā)。

王老師借班上課,事先沒有跟學生見過面,可以說備課是從零備起。但王老師所具備的控制課堂教學的底氣令人佩服,展示了自己的風采,顯示了一個名師應該具有的扎實的知識貯備和點評引導的智慧。王老師在這節(jié)課所用的課堂教學模式是“讀—譯—背—練”,她精心設計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整個課堂學生都動起來、課堂活起來,效果就好起來了。

首先第一個環(huán)節(jié)——“讀”:這節(jié)課王老師先讓個別學生朗讀課文,同時由學生對讀錯的字進行矯正,老師進行適當的朗讀的指導,接下來老師再范讀課文,學生再讀課文,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這節(jié)課就是在反復朗讀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感,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譯”: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大量采用“注入式”、“滿堂灌”的教學方法,過分強調傳授和接受,忽視探究和體驗。王老師這節(jié)課不按傳統(tǒng)教學方式串講全文,而是在同學的合作下翻譯了第一句,這個過程中老師只做一些難點的點撥,然后讓學生按這種方式試譯課文第一段,學生首先自己譯,然后合作討論,最后達成共識,就這樣學生很快就把第一段翻譯了。學生感覺到其實這些任務通過這樣的方式自己也能完成的,興趣一來,接下來的其他段落的翻譯也就很快給解決了。

第三個環(huán)節(jié)——“背”:這節(jié)課老師在講課的過程中做了必要的板書:六個人物的姓名以及使動用法“苦、老、餓、空乏、拂”等這幾個詞語,再學生多次朗讀后,看著板書就能把課文背誦下來。這節(jié)課老師能夠讓學生自由、快樂、放松地學習。在這種學習狀態(tài)下,學生在課堂上的智力和情感可以達到峰值,達成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從而從內心喜歡語文,課文很快就能背誦下來了。真想不到一節(jié)課學生能有這么大的能量,能做這么多的事,平時我們上課,講了滿滿一節(jié)課,學生既不能翻譯課文,也不能當堂背誦課文,要背這樣一篇篇幅短小,有音韻美和節(jié)奏感的文章,有時一個星期學生都背不下來,值得我們深思的地方實在太多了。

第四個環(huán)節(jié)——“練”:練習設計要靈活多變,注重了習題的開放性和發(fā)展性,使學生能舉一反三,熟練靈活地解決問題,開發(fā)學生潛能。老師對一些常見文言實詞、虛詞本節(jié)課有而其他課文意思不一樣的,都能例舉出來,對文中古今異義、一詞多義、通假字、詞類活用等內容幫助學生進行歸納、比較、總結。這節(jié)課的練習緊扣教學內容和目標,精心設計,針對性強、富有實效。

王老師一步一步的教學,一環(huán)環(huán)的緊扣,讓我感覺老師在設計教學的時候做了詳細的準備,每一步要做什么,學生要達到什么效果,都很明確,而且按照學生的能力范圍,基本都能達到應有的效果,甚至更好。對于組織教學,王老師也能很好的引導學生去學習,因此,我從中學到了:一是組織教學的重要性;二是備課應該注意更多的細節(jié);三是對于學生的教學,從哪些方面入手能夠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而參與同課異構課堂展示的靖西縣民族中學何教師,則基本被預先設計好的教案束縛住了。盡管整個課堂教學流程流暢,但是由于有十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沒有敢于讓學生盡情發(fā)揮,很多在課堂交流中產生的話題并沒有得到擴展和有效地升華,令人遺憾。有很多次,到了一個關鍵節(jié)點,只有教師一引導就可以達到另外一個高度,但是都噶然而止,我們在下面聽課,有種干著急使不上勁的感覺。比如,進入課文翻譯這個環(huán)節(jié),幾個同學因“苦、勞、餓、空乏、拂”等詞類活用的幾個詞語翻譯不出來,卡殼了,這時,老師沒有給學生合作、探究學習的時間、空間,也沒有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在教學流程的約束下,便在屏幕上把翻譯投出來了,這直接影響了老師對學生表現的積極肯定,上課氛圍自然就受到了影響。接下來的幾個環(huán)節(jié),因為時間關系老師上課推進速度很快,師生交流流于形式,只是簡單的問答,效果不是很好。

本次“同課異構”活動形成了濃郁的教研氛圍,大家達到共同學習,共同研究探討,共同提高的目的,最重要的是從異中領悟到許多有價值的東西。語文課,快節(jié)奏、大容量當然也有實效,但適當多給學生一點時間和空間,多給學生一些動手動腦的機會,或許更利于學生未來的發(fā)展。該說,叫學生說說;該寫放手讓學生寫;該搜集資料,就讓學生去搜集;該討論的問題,就讓學生合作探究一番。聽完了這兩節(jié)課,對語文課堂教學又有了新的認識,那就是語文課堂教學真正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這樣才能在語文課堂中讓學生動起來。

聽古詩教學心得體會篇5

古詩,以她那豐富的內容,深遠的意境,優(yōu)美的韻律而成為中國文學史上一顆燦爛的明星。古詩在小學語文教材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體現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文化,是小學生接觸了解祖國優(yōu)秀文化遺產的好教材。但由于古詩的形式體制、遣詞造句等方面與現在的語言習慣差別很大,因此,古詩的學習對于學生來說也是個難點。往往教師在教學古詩時,介紹講解,強調字詞,逐句解釋。學生埋頭筆記,學會的標準就以會背、會解釋來衡量。學生究竟從詩中領會了多少美的意境,無從談起;究竟得到多少語文基本能力的訓練,也無從落實。其實,古詩的教學也應該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發(fā)展他們的思維,鍛煉他們的能力,讓古詩教學也充分體現素質教育的特點。 一、 從整體入手,啟發(fā)學生思維 有些教師在教學古詩時,一般從字詞著手,逐詞逐句理解,往往把一首完整的古詩弄得支離破碎,也使學生學習失去了新鮮感,失去了學習的主動探索性。我認為只要教師深入鉆研教材,精心安排教學過程,從全篇著手,從整體出發(fā),啟發(fā)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的探索積極性。例如,教學《惠崇春江晚景》這一首詩時,教師精心設計了這一問題:你認為這首詩描寫的是什么季節(jié)的景色?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學生帶著問題自學古詩,興趣倍增。他們通過查字典、聯系上下文、相互討論等辦法尋求答案,各抒已見,教師再適當加以點撥,既完成了教學任務,又充分鍛煉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二、 運用多種手段,調動學生積極性 選入小學教材的好多古詩,大多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是小學生喜聞樂見的題材,如《小兒垂釣》、《蟬》等,在教學這些古詩時,不妨讓學生自己來表演詩中的人物動作,使學生在開開心心演小品的過程中,體會詩中所描寫的內容,增加對詩意的理解。再如,在教學《早發(fā)白帝城》、《山行》等詩時,教師也可以運用簡筆畫來輔助教學。教師畫上一座高高的白帝城,學生添上朵朵彩云;教師畫上一條長江,請學生加上一葉小舟,再畫上重重高山;或是請學生動動腦,畫出其中一句的畫面。在作畫過程中,學生在逐步加深對字詞、詩句的理解,同時因為動腦又動手,興趣濃,積極性高。

隨著教育技術的現代化,多種媒體都可以參與到古詩教學中來。學生可以從屏幕上了解"飛流直下三千尺",也可以在音響中感受"處處聞啼鳥"。不管用什么方法,目的都是為了調動學生學古詩的積極性,讓他們主動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探索,去發(fā)現。 三、 抓住朗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品味詩意 經常聽學生讀古詩如小和尚念經,咿咿呀呀,拿腔拖調。其實古詩的語言極富音樂美,它和仄壓韻,本身的節(jié)奏、音律就給人以美的享受。學生通過正確朗讀,更能理解詩的內容,領會詩表達的意境。在古詩的朗讀教學中,為了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可以經常向學生傳授一些古詩朗讀的基本技巧,如停頓、重音、語速等,同時明確相對應的符號,如停頓 " / ",重音用 " · ",延長用"---"等。在古詩教學過程中,通過對古詩不斷深入的理解,讓學生動手動口,給古詩加上各種朗讀符號,自己練讀,再同學間互讀,接著全班試讀,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體會詩的音韻節(jié)奏,領略詩的音樂美,并發(fā)揮想象,感受詩的意境。學生在課堂上有充足的時間練習朗讀,不光提高了他們的朗讀水平,還能加深對詩的內容的理解,不是俗語有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嘛。 根據古詩的特點,以及小學生的實際,教師本著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用心編排教學過程,精心設計教學方法,啟發(fā)引導學生積極地投入到古詩學習中,讓學生見前人之所見,聞前人之所聞,想前人之所想。讓學生在古詩學習中掌握一些學習方法,不斷向課外拓展。

聽古詩教學心得體會篇6

優(yōu)秀的古詩詞我們凝結著一代代人最寶貴的生活體驗,是炎黃子孫引以為豪的瑰寶。誦讀經典詩文是學習語文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也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它能豐富孩子們的精神世界,有益于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我比較喜歡古詩詞,也希望班里的孩子也都能愛上這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粹。于是,本學期,我從教室的布置到對古詩詞的教學都進行了有意義的嘗試,通過一個學期的實踐,學生們在古典詩詞的浸染下,學習興趣濃厚,創(chuàng)造力和想像力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表達和寫話能力也有了逐步的提高。

首先,我對班級環(huán)境重新布置,教室里的玻璃、前后墻壁、包括教室外的墻壁我都張貼了經典古詩文,讓每一塊墻壁、櫥窗都有詩詞,學生無論是在課堂,還是課間,低頭抬頭都能看見詩詞的影子,讓學生在濃郁的詩詞文化氛圍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也讓文化墻真正的充滿了文化。

為了更好、更系統(tǒng)的引導學生誦讀和記憶,我除了有計劃地安排學生背誦校本教材《中華經典誦讀》一書里的經典詩文,還借鑒了人民日報整理出來的《春日詩詞100首》,在春季學段,誦讀有關描寫春天的詩詞是再適合不過了。為了方便學生攜帶,能隨時拿出來誦讀,我把100首詩詞設計成口袋書的樣子,前面配上前言,加上目錄,配上插圖,一本小巧精致的詩詞小本就出爐了。自己雖然很辛苦,但看到孩子們愛不釋手的樣子也就不覺得累了。精心整理出來之后,我就開始了每天課前5分鐘的“日有所誦”。具體做法是:我先領讀,然后小老師再領讀,學生再自由讀,再齊讀,一首詩詞反復讀幾遍之后,學生就能讀得瑯瑯上口。在讀下一篇之前我們還會復習前面讀過的內容,這樣學生就會熟能成誦,不用再刻意的布置背誦。因為古詩文里有些字音和現代音有些不同,誦讀每一首之前我都會詳細地查閱資料,聽音頻,以此確定正確的讀音。整理的詩詞里還有一些不是很適合這個年齡段誦讀的,我也進行了刪減。每節(jié)課前5分鐘的“日有所誦”,已經讓孩子們養(yǎng)成了自覺的習慣,在瑯瑯的誦讀詩詞聲中,學生輕松愉快地進入下一節(jié)課的學習。為了讓孩子們感受自己的效果,我還鼓勵他們配上音樂往微信里發(fā)音頻,就連篇幅較長的《春江花月夜》也讓孩子們誦讀的韻味悠長,還有幾個都能背下來了,真是讓我興奮不已。為了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我們還開展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詩詞擂臺賽、詩詞手抄報等??傊?,時時處處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古詩詞誦讀環(huán)境。

一個學期的堅持,班級有了詩詞文化的氛圍,也讓我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誦讀也讓我和孩子們慢慢理解了詩詞所蘊含的意境,情操得以熏陶,審美情趣得以提升,下個學期,對詩詞的誦讀我們還會堅持與創(chuàng)新,讓傳統(tǒng)文化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fā)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