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110教學反思6篇

時間:2022-08-29 作者:dopmitopy 教學計劃

經過教學反思可以增強老師的自我指導能力,作為一名老師,小伙伴們一定要習慣性地進行教學反思,范文社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心中的110教學反思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心中的110教學反思6篇

心中的110教學反思篇1

?地震中的父與子》講述的是1994年美國洛杉磯大地震中,一位父親奮不顧危險從廢墟中救出兒子和兒子的同學的故事。文章真摯感人,讀后給人以強烈的震撼。

我上第一課時,把“從課文的具體描述中感受到父親對兒子的愛,感受到父親的了不起”作為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薄邦I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語言、動作進行描寫,反映人物思想品質的表達方法?!弊鳛楸菊n的教學難點。

以下是我教《地震中的父與子》的反思:

(一)教學思路體現了“一條主線,兩個場景”。條理清楚,令人一目了然,突出了教學重點?!耙粭l主線”就是感悟父親的了不起?!皟蓚€場景就是”:一是別人勸阻父親別挖的場景;二是父親奮力挖掘38小時的場景。

(二)充分引導了孩子們讀,讓同學們在讀中體會,讀中感悟,讀時有層次感,有目的性。例如在重點段12自然段中,我先引導孩子們讀出父親的累,然后通過想象寫話,讓同學們帶著想象讀,讀出感受。接著當學生明白父親之所以能堅持,是因為心中有一個永恒的承諾,有希望,又要同學們帶著希望去讀。在課堂上我采取了多種方式讀,有評價讀、范讀、想象畫面讀、引讀,齊讀等形式,在層層推進的朗讀中強化感受,促使感知轉化為深刻的感悟。從學生的朗讀中我可以感受到學生對于文本的理解在不斷升華。

(三)注重了學生的自讀感悟,我讓學生邊讀邊寫批畫;抓住重點詞語,重點段落去理解課文,滲透了學法的指導。在學生交流過程中,進行句子的對比,體會寫作特點等語言文字訓練,使課堂教學比較扎實有效。

(四)貫穿了讀寫結合,給學生們練筆的機會。在這節(jié)課中,我進行了“想象寫話”,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讓同學們更深地走進父親,情不自禁地感動于父親的了不起。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也暴露了我的不足:

(1)教學時間緊,學生自學時間偏短,寫話時間、交流感悟的時間也偏少。

(2)在教學中,我面帶笑容,與文章那分深沉的基調不太協(xié)調。

(3)課堂氣氛不太活躍,學生的情緒沒帶動起來。

心中的110教學反思篇2

本節(jié)課我向學生提供了三個非常熟悉的生活情境:穿衣服搭配問題、早餐搭配問題、路線選擇問題,在教學過程中采用提出問題——引導參與,探究方法——優(yōu)化思維,實踐應用——解決問題,層次清晰,步步深入,讓學生自主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本節(jié)課突出以下三個方面:

1、緊密聯系生活,引入規(guī)律

在進入新課時,我設計了一個幫小紅搭配衣服的任務,讓學生從簡單的衣服搭配中,初步體驗衣服搭配的學問,從而激發(fā)學生對學習新知的好奇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2、自主探索,小組合作,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動手操作、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師組織學生參與其中,如“穿衣服”的活動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以“上衣和褲子”學具為載體,通過“想一想、議一議、擺一擺、說一說”的活動,得出上衣和褲子的六種不同的搭配方法。

3、注重數學思維習慣的培養(yǎng)

我始終把初步培養(yǎng)學生有序、全面的思維習慣作為本節(jié)課的主要教學目標,課中緊緊抓住這一步,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在操作活動中通過思考得出自己喜歡的方法,尋找簡捷的表達方式,讓學生在掌握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學到數學的思想和方法。

總之,作為數學老師,處理好“數學和生活”的關系,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構建師生和諧發(fā)展的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我將為之不斷探索、進取。

心中的110教學反思篇3

一、情景的感染。

1、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讓學生初步受到感染。這篇課文發(fā)生的背景是一次大地震,由于文本距離學生的現實生活、知識面較遠,加上我們這里的教學條件有限,因而我在教學之前就收集了關于地震的知識介紹給學生,并讓學生熟讀課文。上課伊始,表演有關本次大地震的情景劇,教師談話激情:“地震帶給人類的無疑是巨大的災難,然而在1994年的美國洛杉磯大地震中有一對父與子卻為我們上演了感人的一幕,那么這究竟是怎樣的一對父與子呢?”這樣一下子就縮短了學生與課文的距離。

2、通過分角色朗讀父親和其他人的話,并創(chuàng)造性地加上自己的話“父親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兒子在等著我?!弊寣W生在讀中得到一種情景的感染,感受到父親的堅定不移。

二、形象的感悟。

父親和兒子的形象都是如此的了不起,教學時,我緊緊抓住文章的中心句“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無比幸福地擁抱在一起。”讓學生感受到父與子的了不起。

從課文的具體描述感受父愛的偉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我是這樣落實的:以多種形式的讀為主線,抓住文中一個文眼——“了不起”,以此為立足點,對全文進行解讀,在解讀父子“了不起”的過程中,又以豐富的情感體驗為載體,避免了那樣純理性、毫不動容的對文本的解剖。課堂中,我以自己的激情驅動學生的情感體驗,激勵學生積極主動領悟,不斷增強感悟能力。我一下子抓住了觸動他們心靈的語段,動之以情地讀,動之以情地想,曉之以理地說,發(fā)自內心的寫,無不讓學生從父子的“了不起”中感悟到了父親的堅定不移,兒子的堅信不疑,感受到愛的偉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

三、心靈的感動。

在教學這篇文章時,我把視野放寬了,我想不僅讓學生能感知到文中父與子的了不起,還要讓他們在心靈上得到一種真正的感動,并由引發(fā)思考。于是我設計了

這樣的環(huán)節(jié):抓住幸福這個詞,出示生活中一些普通的幸福畫面,再出示地震中的父與子的幸福畫面導入:你們對幸福、責任、信任、勇敢、執(zhí)著、承諾、父愛有自己的理解嗎?能選詞說一句話嗎?

在課文的學習中,我與學生隨著這對了不起的父子一起經歷了磨難,經歷了痛苦與喜悅,學會了在困難面前不低頭,不服輸,我們陶醉于父子深深的情意中。

這篇課文的教學,在情景的感染、形象的感悟、心靈的感動中體現了語文濃郁的人文性。

四、本課教學中的一些不足:

1、學生讀得不夠,教師講得太多了。

2、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不充分。

3、朗讀指導還不是很到位。

4、插圖利用不充分

心中的110教學反思篇4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第九冊第十七課課文,是父母的愛這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講述了1994年美國洛杉磯發(fā)生大地震后,一位父親抱著一個堅定的信念,不顧別人的勸阻歷盡艱辛,在廢虛中救出兒子及兒子的十四個同學的故事,贊揚了這對父子以堅定的信念支撐自己,戰(zhàn)勝困難獲取幸福,執(zhí)著追求的精神,這一課的學習目標是把握課文內容通過語言、動作、外貌的描寫感受父親對兒子深厚的愛。

在教學中我抓住牽一發(fā)動全身的關鍵問題:“為什么說這對父子了不起?”讓學生帶著學習目標深入探究.學生從父親的動作、語言、外貌感受到父親的了不起,父親的艱辛和父親偉大的愛,感受到父親是一個恪守諾言有責任感的人。從阿曼達在廢墟上告訴同學不要害怕,堅持生的希望,得到父親的救援時,他首先讓同學出去,感受到兒子的了不起,父親為信守諾言“不論發(fā)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展示了父親對兒子的愛。兒子因為父親說過“不論發(fā)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而變得勇敢富有愛心,從而讓學生感受到親情使人無私高尚,親情能創(chuàng)造神奇般的奇跡。

結尾我設計兩個可能發(fā)生的局面一是找到兒子但兒子已經死了;二是父親在找孩子的過程中發(fā)生意外。在天國和孩子在一起。在這兩種情況下父親還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嗎?學生感受到父親都實踐了他對兒子的諾言,展示了他對兒子濃濃的愛,這足以讓人尊敬,讓人覺得“了不起”這樣的教學設計培養(yǎng)了學生感受、理解、積累和運用的能力,豐富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讓學生得到了發(fā)展。

積極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比如:猛然想起平常說的一句話“無論在什么情況下,我總會跟你在一起?!弊寣W生想象在什么情況父親說過這句話。在描寫爸爸外貌時,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以此深化對文章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但作為課改經驗不足的我,在教學中存在著許多亟待改進之處:

自身的教學水平還不過關,課上的應變機智不強,當引導學生從“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敝刑岢鰡栴},是什么力量支撐父親挖掘36小時?時,連叫了3名學生沒有提出我預設的這個問題。我心中有些慌亂(因為這節(jié)課有校長聽課)一時找不到恰當的點撥方法,又怕延誤時間,情急之中,自己提出了問題。因此我也非常緊張,致使自己不在狀態(tài)上,影響了教學效果。

對于語文教學我感受調動學生的情感尤為重要。在分角色朗讀階段,我設計了引導學生細細品味人物心里,讀出相應的語氣。然而在朗讀父親堅持在廢墟中尋找兒子這部分課文,學生沒有讀出父親的悲傷,發(fā)現兒子還活著時,父子的對話沒有讀出興奮的語氣,沒有表現出喜悅與幸福。經我朗讀指導,學生已能動情朗讀,但學生并未走進文中,走進現場,同時也浪費了時間。

反思一下,如果在上課伊始就讓學生畫出使你深受感動句子,反復研讀,出示5.12汶川大地震的資料圖片,用飽含感情的語言描述地震的場景喚起學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再通過朗讀,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走進現場,入情入境,親身經歷事件感受父愛的偉大和了不起,感悟作者的表達方法。這樣會更好。

總而言之,這節(jié)課的教學給我?guī)砹撕芏嗨伎?,我深深地知道在教學上離校長提出的教學思路還有一定的距離。在今后漫長的教學中需要我不斷地提高自身素質,不斷地鉆研教學,讓我的課堂更能體現自主合作 探究的學習氛圍。

心中的110教學反思篇5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有三個,一是掌握生字詞;二是熟讀課文,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三是抓住文中對父親語言、動作、外貌的描寫,來體會父親愛的了不起。

文章值得推敲的語句很多,人物的心理變化較復雜。為了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動,理有所悟,我抓住“父親愛的了不起”為突破點,以點帶面,在這個點上把朗讀、感受、體驗、想象、情感的升華結合起來,反復誦讀、反復叩問、反復感悟,使其發(fā)揮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功效。

文中的父親用自己的行動譜寫了一首愛的頌歌。有三個描寫父親的場景感天動地:第一個是他悲痛欲絕,但重新挺立的場景;第二個是許多人勸他別挖,但他不聽勸的場景;第三個是他孤軍作戰(zhàn),傷痕累累的場景。仔細研讀,不難發(fā)現第三個場景令人刻骨銘心?!八诹?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先指導學生從時間上讀出父親的勞累;再接著從父親的形象上讀出他沉甸甸的愛和肉體的痛苦;繼而在體驗父親心理活動中讀出他內心的孤獨與苦悶;最后探究父親的精神支柱,讀出偉大形象。學生在立體推進的朗讀過程中,與主人公共同體驗,共同感受,緊接著拓展到汶川大地震中一些感人的場景,通過音樂的渲染等,使學生的心靈受到熏陶,從而實現文本的教學目的,感受文本的強烈震撼。

可是,作為語文課堂,僅僅讓學生感動就夠了嗎?在教學中如何尋找人文精神與語言訓練的契合點呢?如何在人文教育的同時促進語文知識的訓練,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呢?這是我以后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心中的110教學反思篇6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人教版實驗教材第九冊第六單元的第一篇講讀課文。本組課文重點是讓學生感受父母之愛的深沉與寬廣。通過認真閱讀課文,把握主要內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樣通過外貌、語言和動作的描寫表現父母之愛的。

?地震中的父與子》這篇課文講述的是美國洛杉磯大地震中,一位父親冒著危險,抱著堅定信念,不顧勸阻,歷盡艱辛,經過38小時的挖掘,終于在廢墟中救出兒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頌了偉大的父愛,贊揚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描寫具體,情感真摯,是這篇課文的主要特點。課文內容淺顯,但內涵深刻;語言平實,但令人震撼。怎樣才能在學生與文本之間搭設一座橋梁,讓學生逐漸走進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通過一遍又一遍地閱讀和琢磨教學設計案例,我對本教學設計案例的反思得出以下幾點拙見:

首先談談教學設計案例中的優(yōu)點:

一、抓重點句,文本解讀

第一課時抓住“不論發(fā)生什么,我總會和你在一起!”這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句子,貫穿整個教學內容。通過旁人與父親的對比,體會出父親那種近乎失常的舉動背后,蘊含的堅定的信念,體會深沉的父愛。通過揣摩父親的心理來更好地多元個性解讀文本。

在學習重點句描寫父親動作,外貌的這句話時,“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睂W生通過反復朗讀,以讀帶講,每次的朗讀都提出要求,提升讀的質量。多元解讀,突出亮點。

二、注重培養(yǎng)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在第一課時的第三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針對不同語句、不同語境、要用怎樣的語氣來朗讀,都向學生提出討論。這說明教師在教學中非常重視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而且十分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語氣。

三、靈活處理教材,發(fā)展思維

詞語教學這一環(huán)節(jié),理解詞語跟感知課文內容聯系起來,在對文中的詞語進行梳理后分組進行教學。一組是地震后的場面,通過選詞說話的方式,來檢查學生初讀課文的效果,而不是機械地說說詞語的意思。一組描寫父親的神態(tài)認讀并說一段話,概括了課文的內容,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學生通過語言的轉換,促進其語言的內化進而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芍^一舉多得。

閱讀教學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在引導學生體會“父親”的心理活動時,鼓勵學生對文本進行適當的補白,進而有感情地體會朗讀,更深層次地體會深厚的父愛。心理活動進行想象,抓住文本的縫隙,既訓練了思維能力,又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能力。

四、注重聯系生活實際,培養(yǎng)學生對父愛母愛的體會

在布置作業(yè)時,讓學生說說父母在平時生活中為我們做些什么事,最后要求學生動手畫一畫思維導圖,并與同學交流。把課堂學習內容拓展到學生的實際生活,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去進一步體會父母的偉大而無私的愛。

當然,“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再完美的教學設計,也會有它的不足之處。在發(fā)現本教學案例優(yōu)點的同時,我也發(fā)現了它的一些我自認為的不足之處。

第一,案例中的教學過程違背了語文教學的“以讀為主,讀中感悟”的原則。在第一課時的整個教學設計中,教師以“討論要點”貫穿全文,整節(jié)課在組織學生討論什么地方或某一部分該用怎么樣的語氣來朗讀,并且只是討論而討論,沒有給予學生去親自進行朗讀體驗的機會和時間,完全剝奪了學生讀書的權利,違背了語文學習過程中的“以讀為主,讀中感悟”的原則。本人認為,應該在學生明白應用什么樣的語氣朗讀后,立即讓學生進行朗讀體驗,并指導學生讀出恰當的語氣,讓學生在具體的朗讀體驗中,養(yǎng)成良好的朗讀習慣。

二是在訓練學生語言的表達時,設計的形式變化還不夠多。學生在對文本補白時的語言,不僅要關注他的對不對,還要關注他的語言的質量。教師的語言對學生起到了示范作用,你能不能像老師這樣說說你自己的感受?從而提升學生的語言質量。二是高年級的學生在學習文本時在表達方式上還可以做點文章,那么多的小時作者在表達的方式為什么這樣寫?又能反映什么呢?對于學生的寫作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結合文本的內容來進行整合。三是在重點段設計訓練點的時候,集中力量做一點,時間會更充裕效果會更好。

以上是本人對《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案例反思的幾點不成熟的看法,綜觀整個教學設計案例,我自認為是不太滿意的。但教無定法,學無止境,在反思中,我在發(fā)現別人的長處和不足的同時,也看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之處。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教學、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摸索、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藝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