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擺教學設計7篇

時間:2022-12-10 作者:loser 教學計劃

為了提升大家的教學能力,可以及時將教學設計做好,新一學期即將開始,老師一定都有準備一份完美的教學設計,范文社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小學科學擺教學設計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小學科學擺教學設計7篇

小學科學擺教學設計篇1

【理論指導】

小學科學教學內(nèi)容有著豐富、生動的現(xiàn)實生活背景做支撐,我們要建立起“生活科學”的理念,以課程標準為指導,大膽應用生活中的素材,“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主動建構活動,激勵起學生內(nèi)在的學習動機,促使學生進入“我要學”的積極狀態(tài),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同時,建構主義的科學觀認為,學生并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教學的基礎是學生的現(xiàn)在發(fā)展區(qū),分析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jīng)驗、了解學生的前概念,是確定教學目標、教學重點的前提和基礎。

“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提供有結構的材料、促進有效探究是本節(jié)課教學的關鍵。材料引起學習,材料引起活動。學生與材料的親密接觸是科學活動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蘊含著典型的科學概念的材料也會讓學生碰撞出思維的火花,更體現(xiàn)了“具有開放性”的課堂理念,帶給不同水平的學生不同層次的體驗和經(jīng)歷。

【教學方法】

1、探究發(fā)現(xiàn)法

學生選用不同材料、寬度、厚度的紙橫梁搭橋,進而在體驗中分析可能影響橫梁抗彎曲能力的因素,像科學家發(fā)現(xiàn)真理那樣,通過自己的探究和學習,發(fā)現(xiàn)事物發(fā)展變化的原因和內(nèi)部聯(lián)系,找出變化規(guī)律的方法,在經(jīng)歷探究和發(fā)現(xiàn)的過程中,學到科學知識和學習科學的方法。在科學課中,運用探究發(fā)現(xiàn)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發(fā)揮學生在探究活動過程中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探究發(fā)現(xiàn)的過程學會發(fā)現(xiàn)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自學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

2、實驗探索法

學生根據(jù)現(xiàn)有材料(寬度和厚度分別為1、2、3倍的紙條)設計實驗方案,并圍繞著問題進行假設和實驗證明,進行開放性實驗,從中發(fā)現(xiàn)新問題,找到新規(guī)律。實驗探索法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動手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發(fā)展假設論證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tài)度。

3、小組討論法

在本課的教學當中,設計實驗方案、探討注意事項、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得出實驗結論四次用到小組討論,學生圍繞探究的問題,在小組中交流個人看法,相互學習,從中獲得對該問題深入認識或進一步了解。這種教學方法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知識和經(jīng)驗基礎,尤其適合在小學中、高年級使用。

4、信息搜集法

本節(jié)課教學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教師引導學生將建筑科學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思考工程造價的相關問題,這一問題對于六年級學生而言是沒有生活經(jīng)驗作為基礎的。所以,教師鼓勵學生在課后對其相關信息進行搜集、整理、比較、分析、綜合,從而對工程與技術領域知識有新的認識。

【教材分析】

?抵抗彎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教科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形狀與結構》單元的第一課。本單元選取了幾種最常見的形狀結構,聯(lián)系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由淺入深地進行探究,最后進行綜合和應用。作為本單元的起始課,《抵抗彎曲》的學習首先引導學生通過對比實驗研究橫梁的寬度、厚度與抗彎曲能力的關系,在知識和探究技能方面為本單元的后續(xù)研究奠定了基礎。

【學情分析】

在認知特征與思維水平方面:六年級的學生思維能力正處于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抽象思維雖然仍要借助直觀形象的支撐,但已經(jīng)有了長足的發(fā)展,分析、推理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

在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方面:部分學生已經(jīng)有了橫梁的材料、長度、寬度和厚度對抗彎曲能力影響的前概念,這為本課中“影響抗彎曲能力的因素”的推測、研究問題的提出奠定了基礎。

在已有的實驗方法與技能方面:學生從五年級綠豆種子發(fā)芽實驗開始,就已經(jīng)學習并掌握了對比實驗的方法,知道并理解對比實驗中只能改變一個條件。因此在本課的對比實驗中,只要學生能識別變量,找到控制變量的方法,思考需要注意的問題,就能順利開展實驗。

在科學情感態(tài)度方面:學生在以前的科學實驗中多次進行猜測、驗證猜測的活動,已經(jīng)理解了科學推測必須經(jīng)過實驗驗證的道理,這為情感目標——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達成打下了基礎。

在個體差異方面:由于在平時的實驗教學中,學生輪流擔任實驗操作員,所以他們在實驗操作能力上雖然有一定的差異,但在小組合作的情況下,基本能完成實驗操作任務;在數(shù)據(jù)分析、科學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方面也存在一定差異。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房屋、橋梁結構中有“柱”和“梁”。

2、增加梁的寬度可以增加抗彎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彎曲能力。

過程與方法

識別和控制實驗中的變量,記錄、分析數(shù)據(jù)并探究得出結論。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繼續(xù)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意識,使學生既能夠大膽提出假設又能在探究中細心求證。

【教學重難點】

探究橫梁的寬度和厚度與抗彎曲能力的關系。

【教學準備】

為小組準備:

(1)長度、寬度、厚度、材料不同的紙條若干

(2)長度、厚度相同,寬度不同的紙條若干

(3)木塊若干

(4)長度、寬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紙條若干

(5)墊圈若干

(6)kt板若干

(7)實驗記錄單

(8)小組分工:材料員、記錄員、匯報員等

【教學過程】

一、科學視野:用“梁”、“柱”搭一座橋

1、出示兩木塊,介紹“柱”,再引出“梁”。

2、由學生選擇不同材料、寬度、厚度、長度的梁做橋面,搭一座橋。你們的橋能承重嗎?

3、承重時,橫梁會有什么變化?(彎曲)

4、引出課題:抵抗彎曲。(板書課題)

5、科學中,我們一般把抵抗彎曲能力簡稱為抗彎曲能力。你們的這座橋抗彎曲能力如何?怎么測試一下?(添加重物)

6、學生匯報各小組橋梁的抗彎曲能力。

二、科學探究:探究影響抗彎曲能力的因素

1、提出問題:各組橋梁的抗彎曲能力相同嗎?根據(jù)你們的觀察,可能是什么原因導致的?(長度、寬度、厚度、材料……)

2、建立假設:橫梁跨度的確定還要考慮具體的地質(zhì)、環(huán)境等因素,就同種材料而言,橫梁能改變的因素是寬度和厚度。誰來說說,當我們增加橫梁的寬度(或厚度)時,抗彎曲能力可能會怎樣變化?

如何證明你們的假設?

3、小組討論,制定計劃。

出示木塊、紙條、墊圈圖片。

認識嗎?

可以怎么用?

觀察第二組材料,有什么發(fā)現(xiàn)?(摸一摸)

能用這些材料證明你們的猜測嗎?

①改變條件:寬度、厚度。改變方法:替換不同編號的紙條。

②控制變量:對比試驗,除改變條件以外的量都不變。

4、確定實驗方案。

①將兩木塊對立作橋墩,保持一定距離。

②將紙條平放于兩橋墩上作橫梁,添加墊圈,觀察橫梁變化。

③繼續(xù)添加墊圈,直至橫梁剛好彎曲至桌面,記錄數(shù)據(jù)。

④替換不同編號的紙條(只改變寬度或厚度),重復上述操作,邊實驗、邊記錄。

⑤整理材料,提交數(shù)據(jù)。

5、實驗中要注意些什么?

①控制變量:每次只改變一個條件,用kt板上的標志線控制橫梁跨度不變。

②操作要求:墊圈要輕輕地放在紙橋梁的中間位置。

③計數(shù)原則:紙橋梁碰到桌面就算塌陷,導致塌陷的最后一個墊圈不能算。

6、進行實驗,得出結論:實驗所得出的數(shù)據(jù)說明了什么問題?

橫梁的抗彎曲能力與寬度和厚度有關:增加寬度能提高抗彎曲能力;增加厚度能大大提高抗彎曲能力。

7、思考:橫梁平著放好,還是立著放好?

觀察橫梁的橫切面是什么形狀的?怎樣安放更好?能用材料證明一下自己的理由嗎?(幾乎所有的橫梁橫截面都是長方形的,而且都是立著安放的,也就是橫梁的厚度比寬度大??捎帽髂酒?、塑料尺子進行演示證明。)

三、科學延伸:工程與技術的涉獵

增加厚度可以大大提高橫梁的抗彎曲能力,但是這種方法需要增加橫梁材料的用量,會增加成本。這也是通過增加厚度來提高抗彎曲能力的局限性。有什么方法在不增加橫梁材料用量的情況下,能提高材料的抗彎曲能力呢?請同學們在課后利用相關書籍、網(wǎng)絡資源對這一問題進行交流學習。

小學科學擺教學設計篇2

一、教材分析

在第一節(jié)課的研究中,學生已經(jīng)認識到材料有著豐富的特性。本課的研究是以學生們常見的布料作為研究對象的,研究衣服制作材料的防水性、吸水性以及透氣性方面的不同之處。讓學生了解不同功能的衣服選用不同的布料,是因為它們具有不同的特征。通過對布料的研究,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材料的多樣性。

二、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通過模擬實驗,認識到不同的布料在吸水性、滲水性、防水性方面存在著差異,因此可以用來制作不同的物品。

2、科學探究:設計、完善簡單的模擬實驗,探究不同布料的防水性;能根據(jù)研究的需要選擇相應的研究方法和實驗工具;能科學的觀察實驗現(xiàn)象,并運用圖文結合的方式進行匯報。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通過對布料不同特征的研究,能夠對物品的細微差異進行認真細致的觀察;通過小組合作研究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識。

三、教學重難點

認識布料的吸水性、滲水性、防水性。能根據(jù)布料的特征做出合適的選擇。

四、教學準備

1、每組裝有棉布、絲綢、毛料、雨傘布的信封一個

2、小噴壺12個、透明的一次性杯子12個

3、雨傘架一把。

4、實驗記錄單

五、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 情景導入,揭示課題

1、 課件出示雨天打傘的圖片

2、出示一個傘的骨架,問:下雨天能用它打傘嗎?如果你是修傘工,你會選擇什么布料做傘面呢?是否所有的布料都適合做雨傘的面料?

3、揭示課題

看來,這里面還有許多奧秘值得我們研究。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 “雨天中的布料”

為后面的研究做準備

學生好奇地進行猜測

這樣既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又調(diào)動了學生的興趣。

二、活動一:觀察布料

1、老師給每組帶來了四塊布料,供大家研究。(四塊布料固定在黑板上。)你們打算怎樣研究它們呢?下面我們一起來觀察他們有什么特點,你認為誰最適合做雨傘的布料?

2、組織學生匯報觀察的結果,提出匯報要求,并板書。

學生分組觀察

學生匯報觀察結果

讓學生帶著目的去觀察。

培養(yǎng)學生的傾聽習慣

三、活動二:設計實驗方案

1、設計實驗方案。在科學上單憑這些猜想可以嗎?那么應該怎么辦呢?你會怎樣設計實驗方案?

2、小組交流討論實驗方案。老師提出具體要求。

(1)怎樣模擬大自然中下雨的情景?如何模擬出毛毛雨、中雨或大雨?需要準備哪些材料?

(2)如何讓布料淋到相同的雨?

(3)怎樣觀察比較四塊不同布料的透水性和吸水性?

3、小組匯報設計方案

4、師生共同總結出實驗的方法,師問:如何觀察實驗的過程和結果?

學生思考問題

小組共同探討,得出方案

再次明析實驗的方法和目的

讓學生明白科學必須經(jīng)得起實驗檢驗。

提出要求使學生明確思考的方向、目的。體現(xiàn)以生為本。

四、活動三:模擬實驗—毛毛雨下的布料和中雨下的布料

1、提出實驗的具體要求

2、學生分組活動并進行觀察記錄(師安排學生一半做毛毛雨一半做中雨實驗)

3、小組匯報

4、比較毛毛雨和中雨下布料的不同,及同種雨量時各種布料的特點,總結適合做雨傘的布料是哪種。

學生按照設計方案進行試驗

學生通過過實驗觀察和比較,得出自己的結論

提出實驗要求,可以節(jié)省時間,培養(yǎng)學生的操作能力

五、拓展研究

說說其他的布料適合做什么?

學生根據(jù)所學探討其他布料的用處

讓研究延續(xù),體現(xiàn)科學課的開放性。

小學科學擺教學設計篇3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活動,引導幼兒發(fā)現(xiàn)多種有趣的靜電現(xiàn)象。

2、培養(yǎng)幼兒觀察、探究周圍事物的興趣。

3、培養(yǎng)幼兒的合作精神。

活動準備:

紙娃娃、氣球、塑料筆桿、尺子、綢子、吸管、乒乓球、小筐

活動過程:

一、引起興趣。

老師提供材料,引導幼兒觀察、操作,并說說這些操作材料有什么不同。

二、感知有趣的靜電現(xiàn)象。

1、出示紙娃娃,讓幼兒看一看,問:紙娃娃會站起來嗎?能跳舞嗎?。

2、請你們用老師供給的材料,讓紙娃娃跳起舞來,讓幼兒自由討論并進行操作,老師巡回可啟發(fā)幼兒更換試驗材料。

3、請幼兒看看老師的紙娃娃能跳起舞來嗎?只讓幼兒看結果。增加幼兒探索的興趣,可反復讓幼兒看幾次。

4、幼兒再次進行操作,教師用語言啟發(fā)。

5、請操作成功的幼兒示范給大家看,并講講是如何讓娃娃跳起舞來的。

6、幼兒操作,增加興趣。

三、小結。

紙娃娃為什么會跳起舞來了呢?因為吸管、尺子等經(jīng)過磨擦它們產(chǎn)生了靜電,用它們?nèi)ソ咏埻尥?,紙娃娃就會跳起舞來。我們平時也能看到許多的靜電現(xiàn)象,如夏天的閃電,晚上脫毛衣時盾到的亮光等,這都是靜電現(xiàn)象。

小學科學擺教學設計篇4

一、教學目標:

1、能用簡單的器材作簡單觀察實驗,并做實驗記錄。

2、想知道,愛提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

3、知道土壤的種類。

二、教學準備:

實驗器材

三、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新課導入

師:同學們,課前老師布置了一項準備工作,請你們到大自然中去采集樣品,不知道你們的收獲怎么樣?誰想給大家介紹一下你帶了的土壤?你在什么地方采集的,土壤是什么樣子的?

學生自由回答。

(二)制定方案,探究新知

活動一:研究各種土壤由什么不同的特點?

師:同學們,這些土壤有什么不同的特點呢?讓我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究吧!

(學生把從不同地點采集來的土壤以小組為單位集中在一起比較研究)

?讓學生用各種比較的方法研究不同的土壤,如:對土壤進行捏團、顏色、顆粒大小、氣味、加水攪拌后沉淀等比較,〕

師:哪個小組匯報一下你們的觀察研究結果?

學生匯報

通過學生的回答總結出:不同環(huán)境中的土壤是不一樣的。(課件出示)

活動二:我們給土壤分類

師:剛才,各小組同學通過自己的探究,知道了不同土壤有許多不同的特點,你能按照自己的標準給它們分類嗎?

鼓勵學生以多種方式給土壤分類:按顏色、數(shù)量等

小組交流分類的結果,師生進行評價。

老師在學生匯報結論時進行歸納,在歸納中得出“人們習慣上按照土壤中含沙量的多少,把土壤分為三類:含沙量較多的土壤叫沙質(zhì)土;含黏土較多的土壤叫黏質(zhì)土;沙和黏土含量適中的土壤叫壤土。(課件出示)板書

活動三:探究各類土壤的保水性

師:根據(jù)含沙量的不同,人們把土壤分為了三類,你猜一猜這三種土壤的保水能力有什么不同?

學生進行猜測,試著說出理由

師:老師為你們準備了3種土壤、漏斗、水、杯子等材料。

小組內(nèi)設計實驗方案。

學生匯報,其它各組同學評價、補充,并完善實驗方案。(在三個漏斗中按順序裝入不同的土壤,再把水緩緩的倒入土壤中)

觀察比較:三類土壤滲水快慢有什么不同?三類土壤停止?jié)B水后,比一比,哪種土下面的杯內(nèi)水多?(流出來的水多證明這種土壤的保水性就差,流出來的水少證明這種土壤的保水性好)

師:在做實驗之前老師要給你們幾點提示(出示課件):

1、要做這個實驗必須做到四個同樣。同樣多的三份土壤,同樣多的水,同樣的倒水速度。并且倒水的時間同時開始。

2、小組合作認真觀察,討論并完成實驗記錄單。

土壤:

保水性(強、弱)

砂質(zhì)土:

黏質(zhì)土:

壤土:

學生實驗,老師巡視指導。

師:通過實驗你知道了什么?(黏質(zhì)土的保水性最強,砂質(zhì)土的保水性最弱。)

師:從實驗中我們知道,不同土壤的滲水性不同,你們知道是什么原因導致每種他們不同的嗎?

學生討論后交流自己的想法,師總結:由于砂質(zhì)土的含砂量多,顆粒大,所以它的滲水性就強,而滲水性強的土壤它的透氣性也強。三類土壤的顆粒大小不同,透氣性和保水性也不同。(出示課件)

(三)展示交流活動:玩一玩我們自己帶來的各種土壤。

師:下面同學們可以觀察一下你自己帶來的土壤,根據(jù)含沙量的多少看看它們屬于哪一類的?

學生活動。

(四)拓展創(chuàng)新

1、土壤分為哪幾類?

2、談談這節(jié)課你們有什么收獲?

教學反思:

通過實驗探究學生知道了土壤可分為三類:砂質(zhì)土、粘質(zhì)土、壤土。

小學科學擺教學設計篇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摩擦力對我們有時是有用的,有時是有害的;在工作時有時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時需要減小摩擦力。

過程與方法:

應用已有知識和經(jīng)驗對摩擦力有益還是有害作出自己的判斷和解釋;找出自行車上增加或減少摩擦力的設計并作出自己的解釋。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意識到從不同方面分析一個問題時必要的;形成用科學知識分析日常事物,勤思考、大膽解釋的態(tài)度。

?教學重點】找出自行車等交通工具增加或減少摩擦力得設計并作出解釋。

?教學難點】對摩擦力的利弊作出判斷和解釋。

?教學準備】有關圖片,自行車實物,兒童車實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出示人滑倒的圖片和汽車打滑的圖片,提問:這兩幅圖片說明了什么?

2、看來運動總是有摩擦力伴隨著,那么摩擦力對于我們有害還是有利?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

板書:運動與設計

二、課堂實施:

(1)摩擦力的利與害

出示圖片讓學生觀察,摩擦力在什么時候對我們有害?在什么時候對我們有利?

各小組討論得出:(我們走路、汽車行駛摩擦力太小了要打滑,這時摩擦力是有利的。機器運轉,部件相互摩擦而摩損,這里的摩擦力是有害的。小孩蹬滑板車玩,摩擦力對滑板車前進有阻礙作用,這里的摩擦力是有害的,但人能穩(wěn)穩(wěn)地站在滑板車上,靠的是鞋子和車板間的摩擦力,這里的摩擦力又是有利的。)

(2)這樣的設計是為了什么?

1、學生舉例: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需要減少摩擦力。

2、教師出示圖片,請學生解釋為什么要這樣的設計。

3、追問:他們分別是用什么方法來增大摩擦力或者減小摩擦力的?

(1)增加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2)把滑動摩擦改為滾動摩擦

4、學生討論交流。

(3)尋找自行車上的好設計

1、引導:這些設計在很多交通工具上得到運用,例如我們經(jīng)常使用的自行車上就有很好的體現(xiàn)。

2、出示小自行車。請你找一找,我們的自行車上那些地方是需要增大摩擦力的,哪些地方是需要減少摩擦力的?

3、學生探究。

4、提問:這些地方分別是用什么方法增大摩擦力或減小摩擦力的?

(1)剎車:增加壓力

(2)鏈條、輪胎:增加接觸面粗糙程度

(3)車軸、方向軸、腳踏軸:滾珠軸承

5、整理信息、交流匯報。

三、小結:

通過學習認識了摩擦力的利弊關系并能作出正確的判斷和解釋。

四、板書設計

運動與設計

有利摩擦力:走路、汽車行駛摩擦力、人站在滑板車上,鞋子和車板間的摩擦力

有害摩擦力:機器運轉、小孩蹬滑板車,摩擦力對滑板車前進的阻礙作用

增大摩擦力:鞋底做花紋、汽車輪胎做花紋、掛鐵鏈

減少摩擦力:旱冰鞋安滾輪

小學科學擺教學設計篇6

【學習過程】

摩擦起電

用干燥的絲綢摩擦有機玻璃棒,然后將此棒靠近紙屑,你會看到什么現(xiàn)象?

這個現(xiàn)象說明了

怎樣判斷物體帶電

兩種電荷

1.將兩根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相互靠近,你會看到什么現(xiàn)象?

2.將兩根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相互靠近,你會看到什么現(xiàn)象?

3.將一根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與一根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相互靠近,你會看到什么現(xiàn)象?

自然界中存在兩種電荷:正電荷和負電荷

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帶正電,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帶負電

上述現(xiàn)象表明:

原子構成初步及對摩擦起電的解釋

例1.用方法可以使物體帶電。帶電物體能夠輕小物體。

例2.摩擦起電的實質(zhì)是()

a.正電荷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上

b.電子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

c.摩擦產(chǎn)生了等量的質(zhì)子和中子

d.摩擦產(chǎn)生了電子

例3.電視機的玻璃熒光屏表面上經(jīng)常吸附很多的灰塵,其主要原因是()

a.灰塵的自然堆積

b.玻璃有較強的吸附灰塵能力

c.電視機工作時屏表面溫度較高而吸附空氣中灰塵

d.電視機工作時屏有靜電而吸附灰塵

例4.驗電器的工作原理,驗電器的作用是。

【當堂訓練】

1.同種電荷相互______(吸引/排斥);異種電荷相互_______(吸引/排斥).

2.帶電體吸引____________,如塑料小球,通草球等.

3.毛皮與塑料尺摩擦,由于毛皮的原子核對核外電子的束縛能力較弱,所以結果是()

a.塑料尺得到電子帶負電

b.塑料尺失去電子帶正電

c.毛皮得到電子帶負電

d.毛皮失去電子帶負電

4.已知帶電物體同種電荷互相排斥,異種電荷互相吸引,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帶負電)去靠近一個輕小物體,則該輕小物體的帶電情況是()

a.一定帶正電

b.一定帶負電

c.不一定帶電

d.一定不帶電

5.知道了一切物質(zhì)都是由分子、原子所組成,知道了原子是由帶正電的原子核和帶負電的電子所組成,就能解釋物體的帶電與不帶電。一個物體沒有帶電,是因為()

a.物體內(nèi)部沒有電荷

b.物體內(nèi)部原子個數(shù)與電子個數(shù)相等

c.物體內(nèi)原子核所帶的正電荷總數(shù)與電子所帶的負電荷總數(shù)相等

小學科學擺教學設計篇7

簡介

本活動的主題是學生觀察我們的身體。讓學生通過看、聽、摸、測量等手段重點對自己的身體外型結構進行研究,激發(fā)它們觀察和認識自己身體的興趣。

二、學習者分析

1、 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

三年級的學生以直接興趣為主。 在生活中,他們已經(jīng)觀察過自己的身體,但這種觀察往往只停留在一些表面現(xiàn)象,需要教師引導向更深層次研究。

2、 學習者在學習本課之前應具備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知道身體表面各部分的名稱,具有初步的觀察能力。

3、學習者在對即將學習的內(nèi)容已經(jīng)具備的水平

通過前兩個單元的學習,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初步的觀察能力,知道在觀察前應先制定計劃。

會使用簡單工具進行測量,用比較的方法了解事物。

三、教學/學習目標及相對應的課程標準

1、 知識與技能

初步了解人的身體由頭、頸、軀干、四肢幾部分組成,左右對稱。

能聯(lián)想人的身體如果左右不對稱,生活中將會怎樣,提高想象能力。

知道人體外形的特點和人許多功能有關。

2、 過程與方法

有順序、有目的、有計劃、仔細地觀察人的身體。

運用看、聽、摸、測量、比較、體驗等多種方法感知人身體的特點。

用文字、圖畫、表格等自己擅長的方式記錄觀察結果。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在對人體基本組成的觀察中,發(fā)現(xiàn)人體構造的精巧和諧之美。

體驗身體殘障所帶來的不方便,愛護自己的身體,關心和善待身體有殘障的人。

樂于與同學交流分享,相互評價觀察結果,并能尊重他人的意見,敢于提出不同的見解。

引起對自己身體的興趣,激發(fā)進一步探究和發(fā)現(xiàn)人身體特點的欲望。

四、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

注重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根據(jù)學生的求知需要有機地整合單元的教學目標,合理地安排教學內(nèi)容。教師是活動的組織者和引領者,通過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促使他們自覺地建構關于人身體特點的知識,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者和發(fā)現(xiàn)者,促進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能有所發(fā)展。

五、教學媒體和教學技術的選用

1、 錄像

教學活動的引入利用錄像的直觀性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與學生進行談話,將學生的興趣引導到本課的學習目標上來。

2、實物投影儀

利用實物投影儀展示每個小組的觀察記錄,便于學生分組匯報。由于每個小組的觀察內(nèi)容、觀察方法、記錄方式有所不同,利用投影展示促進小組間的相互交流與評價。

六、教學和活動過程

(一)教學準備階段

1、 演示材料:人體外形結構圖、錄像。

2、 觀察工具:放大鏡、皮尺、記錄用紙、帶褶皺的飲料管。

(二) 教學活動過程

“觀察我們的身體”這一教學活動的設計是學生探究有關人體知識系列活動的一部分,同時也是一個完整的活動,本次活動計劃2課時。

采用小組合作式的探究方式,每個小組應包括能力不同的學生,便于交流,動手操作等能力上的互補。

第一課時

1、 教學導入

錄像演示(或投影):各種膚色不同的人

教師提問:通過觀看錄像,你發(fā)現(xiàn)這些人有什么明顯不同?

學生議論、交流。

教師談話:這些人膚色、眼睛的顏色……不同,從外型看,人又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呢?

今天我們就來具體研究研究,怎么研究呢,就來觀察觀察我們自己吧。(板書課題)

2、觀察身體外形的特點

① 觀察身體的基本組成。

教師提問:我們先來從人體的外部研究人的共同特點,人的身體由哪幾部分組成的?

學生相互觀察、匯報觀察結果。

對于人體外形結構的組成學生可能會出現(xiàn)不同的看法,如有的分為頭、頸、軀干、四肢。

有的分為頭、頸、軀干、上肢和下肢。只要能說出自己的理由,教師都要給予充分的肯定,不必強求一致。

教師根據(jù)學生的發(fā)言在黑板上張貼人身體各部分分解圖片,組成一個完整的人體圖形,并標出各部分名稱。

② 觀察身體各部分外形的共同特點。

制定觀察計劃。

談話:下面我們再來具體地觀察觀察人體每一部分外形的共同特點,每組選擇身體的一個部分進行觀察。觀察前先商量商量你們小組打算觀察哪些方面,怎樣進行觀察。

學生分組討論。

匯報、交流。(為了避免課上探究時學生只是簡單的重復原有的知識與經(jīng)驗,使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能有所提高,教師要在學生匯報交流的基礎上及時引導,啟發(fā)學生從形狀、位置、構造、比例、和身體怎樣連接的、能夠怎樣運動等方面進行更深一步的探究。)

談話:小組觀察時既要觀察自己,又要相互觀察,找找人共同的外形特點。有了發(fā)現(xiàn)就要及時做好記錄,記錄可采用你們自己擅長的文字、圖畫、表格等方式,比比看,哪個小組的發(fā)現(xiàn)最多,記錄最清楚。

學生分組觀察。

給學生提供觀察所需的工具,如:放大鏡、軟尺等。

在學生自行探究的過程中注意觀察他們是怎樣研究的,了解研究情況,把握研究時間,及時調(diào)整進程,不時以自己的神態(tài)、動作、語言給學生以進一步發(fā)現(xiàn)的動力。

匯報觀察結果。

談話:每個組推選一個同學先來匯報,其他同學進行補充。其他組如果有不同的發(fā)現(xiàn)或者研究方法不一樣也可以進行補充。

大組匯報、交流。

歸納研討

教師提問:剛才我們具體觀察了人的每一部分的特點。我們再來從整體分析一下人體各部分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學生議論、匯報。

教師在人體外形結構圖上畫一條中線,把身體分成左右兩個部分,便于學生歸納總結人體左右對稱的特點。

3、鞏固、拓展

教師小結:今天的觀察活動,同學們非常認真,每個小組都有很多新的收獲,還發(fā)現(xiàn)人的身體是左右對稱的,許多部位非常靈活。

課下思考“人有許多的本領,這些本領和人體的特點有哪些密切的關系?!?

第二課時

1、了解人體外形特點與功能的關系

① 初步了褶皺的作用。

提出探究問題

教師提問:上節(jié)課同學們觀察得非常認真,觀察上肢的同學還發(fā)現(xiàn)手上有許多褶皺,你們有沒有考慮過,人為什么要長這些褶皺呀,它有什么作用呀?

學生分組觀察、交流、做出猜測。

教師啟發(fā)學生注意觀察手活動時褶皺的變化。

教師提問: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你認為褶皺有什么作用?

學生議論、教師引導學生預測出褶皺可能和手的運動有關。

引導學生確定研究方案。

教師提問:是不是像同學們說的那樣,如果沒有這些褶皺,手就不容易活動了呢?分組研究研究。

學生分組探究,教師給每組發(fā)放膠帶和帶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