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教學反思要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教學反思是老師對教學實踐分析的一種文字載體,范文社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求近似數的教學反思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求近似數的教學反思篇1
在復習小數乘、除法時,學生遇到求近似數時,感到困難。我認為如果將有關求近似數的內容聯系起來教學,讓學生找到之間的聯系和區(qū)別,把知識連起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在和學生一同復習時,先帶領學生將學過的求近似數的知識列舉出來:一、求積的近似數:二、求商的近似數。
1、回憶求積的近似數的方法,——先計算,再用四舍五入的方法保留。
2、回憶求商的近似數的方法,——先計算,再用四舍五入的方法保留,但要注意只需除到比要求保留的位數多一位就行了。
3、在這里要學生比較兩種求近似數的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相同點:用四舍五入的方法保留,不同點:乘法可算得準確的結果,而除法不一定能除盡,也不需要除完
4、在求商的近似數時,學生最感到困難的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保留,提醒學生并不是任何時候都可以用四舍五入的方法保留,有時要用進一法有時用去尾法,我讓學生舉例說說什么時候進一什么時候去尾,幫助學生理解。
為了驗證學生學情,指名五名學生到黑板上分別計算各自的式題,三名學生在老師的監(jiān)督下艱難做對了,我向他們一一表示祝賀,以此鼓勵他們,樹立學習的信心。其中兩位同學被困難擋住了去路,這時下課的鈴聲響起,我不得不讓他們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為了給他們一點壓力,當放學的鈴聲響起,我把它們叫到自己的辦公室,指導他們完成練習四的第一題,這五道都是求商的近似數。孫艷花了近一個小時艱難的做完了,其中一道做錯,在我的反復指導下終于做對了,我向他表示祝賀,并讓他回家吃飯,同時叮囑他上課要認真聽講,做題要動腦筋。晚上再次研究班上幾位同學驗算所用的草稿紙,發(fā)現錯誤的原因,有的題不是小數點點錯了位置,就是商放錯了位置:有的題除數擴大了,被除數卻還是沒有移動小數點;有的題確立的商和除數乘的積竟然不知道放在什么位置上,總之從孫丹妮所做的式題,可以清楚看到她根本沒有掌握求近似值的知識,腦子里完全糊涂著,想孫丹妮這樣的學生絕不僅僅是孫丹妮,還要繼續(xù)強化訓練學生求商的近似數,小數點的確立,以及商的位置是求近似數的重點和難點。
求近似數的教學反思篇2
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學習了求整數的近似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數的近似數,在學習之前,我先讓學生復習了求整數的近似數的方法——四舍五入法,在求小數近似數的過程中,重點把握了三個教學重難點,即:理解“保留幾位小數;精確到什么位;省略什么位后面的尾數”這些要求的含義;表示近似數的時候,小數末尾的“0”必須保留,不能去掉;連續(xù)進位的問題。
教學從生活出發(fā),讓學生感受數學與實際的聯系。在引入環(huán)節(jié),在超市買菜時,總價是7、53元,而售貨員只收7元5角錢,這就是在求7、53這個小數的近似數。在創(chuàng)設情境環(huán)節(jié),結合教科書的主題圖,創(chuàng)設了鄰居家的孩子“小豆豆”測身高的生活情境,自然的引入新課,使學生看到小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在鞏固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說出把4、85元精確到元、精確到角分別是多少錢,這樣把學習的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的知識還原與生活,應用與生活。
在求小數近似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理解保留幾位小數的含義。保留一位小數就是精確到十分位,省略十分位后面的尾數;保留兩位小數就是精確到百分位,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數。這個環(huán)節(jié)我是讓學生看書自學的,在講完第一個小題0.984≈0.98后,我讓學生比較了求小數近似數的方法與求整數近似數的方法,使學生很快就明確了求小數的近似數要把尾數部分舍去;在教學完0.984≈1.0后,讓學生討論“0”能不能舍去,使學生明確了“0”如果舍去了,小數部分沒有數字就沒有保留到十分位;在教學0.984保留整數時,也讓學生充分討論了小數部分要不要加“0”。最后引導學生總結出求小數近似數的方法。
但在“保留幾位小數、精確到什么位、省略什么位后面的尾數”都出現以后,沒有把它們之間的聯系梳理出來,這樣就會給學生造成要求太多記不住的麻煩。如果讓學生明白保留兩位小數就是要精確到百分位,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數也是要精確到百分位,學生審題后就會自然地歸到精確什么位,看什么位進行四舍五入的思維模式,這樣就有了更加清晰的思維。
求近似數的教學反思篇3
教學內容
課本73頁例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的方法,能正確地安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小數的位數,理解保留小數位數越多精確程度越高。
2、通過舊知遷移新知的方法,讓學生掌握知識。
3、培養(yǎng)學生的類推能力,增進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和應用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難點
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的方法
理解保留小數位數越多,精確的程度越高。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把下面各數省略萬位后面的尾數求出它們的近似數。
734562 38460 50074 10274
讓一位學生說出求近似數的方法。
2、下面的空格里可以填哪些數字。
32()546≈ 47()03≈
師:這是我們學過的求一個整數的近似數,那么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不知道同學們有沒有信心掌握好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板書課題: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
二、導入新課
1、課件顯示例1圖。
他們是怎樣得出豆豆身高的近似數的?
(1)保留兩位小數
師板書:0.984≈0.98 保留兩位小數
用什么方法?(四舍五入法)根據學生回答師板書:四舍五入
引導學生說出:如果保留兩位小數就要把第三位數省略,因為第三位小數小于5,所以舍去。
(2)保留一位小數
師板書:0.984≈
讓學生獨立完成,指名幾位不同做法的學生上黑板寫:0.984≈0.9,0.984≈1,0.984≈1.0.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發(fā)現:在表示近似數時,小數末尾的0不能去掉。
接著讓做對的同學談自己的想法:保留一位小數,就看第二位小數,第二位小數上的數字8大于5,向前一位進一,末尾的0不能去掉。
(3)保留整數。
師板書:0.984≈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說出想法。
小結:求近似數時,保留整數,表示精確到個位;保留一位小數,表示精確到十分位;保留兩位小數,表示精確到百分位。。。。。。
三、鞏固練習
1、課本74頁做一做。
2、課件顯示填空題。
3、課本練習十二第一題。
4、課件顯示判斷題。
四、總結
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五、作業(yè)
課本練習十二第2、5、6題。
課后反思:
在上本節(jié)課之前,已經觀看了幾次本班學生的學習過程,對學生們大概有所了解,發(fā)現個別學生的紀律稍有點散漫。為了使全班同學們能夠進入一個好的積極的學習狀態(tài),我并不急于先上課,而是把那些慢悠悠的,表現不佳的同學的積極性做了調動,同學們的上課精神開始集中了,但是已經占用了上課的三分鐘時間。
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是在學生掌握了求整數的近似數的基礎上進行的,其方法基本相同。因此我設計了求整數的近似數的復習題并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為學習新知做好鋪墊。在探求新知部分同學們掌握較好,但是因為時間關系,原先設計的練習題未能全部完成,有些遺憾。
縱觀整堂課,發(fā)現仍然存在一些有待改進的地方。
1、授課語言不夠生動靈活,過于單調生硬,未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熱情還不夠高。
2、時間安排不夠合理,造成提供學生自我展現的機會較少,未能達到充分鍛煉學生表達能力的效果,造成有個別學生對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的方法理解得不夠深刻。
3、課前準備不夠十分充足,造成對時間分配地把握不夠準確,而且練習量相對少了一些,未能更好的鞏固本節(jié)課的教學知識。
上好一節(jié)不容易,不但需要教師有深厚的理論功底,而且還得掌握有效的教學方法與技巧。
求近似數的教學反思篇4
[片斷一]
師:學校剛剛舉行了運動會,同學們都參加了嗎?
生:都參加了!
師:那肯定有很多同學都獲獎了吧?
生:那當然!
師:都有誰獲獎了?(學生積極舉手發(fā)言,課堂氣氛活躍)
師:我們班的同學真不錯。(老師隨即出示小黑板)
壘球比賽
姓名王瀟凱仲添翼姜濤
成績(米)25.75423.12920.955
得數保留一位小數
師:為了便于統(tǒng)計和比較,統(tǒng)計員要求結果保留一位小數,你會嗎?
(學生獨立練習)
師:誰來匯報一下結果?
生1:結果保留一位小數,分別是:25.8、23.1、21.0。
師:你是怎么保留一位小數的?
生1:保留一位小數,就看小數的第二位,第二位大于或等于5,就向前進一;小于5就舍去,采用四舍五入法。
師:姜濤的成績是21.0米,這個0可以去掉嗎?
生2:21.0這個0不能去掉,21.0是精確到十分位,21是精確到個位。
[反思]
數學計算教學原本是充滿情趣的,而傳統(tǒng)的計算教學之所以變的乏味,是因為教師們常常使計算教學脫離了我們的生活,只是純粹地進行機械重復、繁重的訓練。在新課程的理念下,教師要認識到教材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重要的物質載體。但是作為課程的實施者,在教材處理方面,要以“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新課程理念作為指導思想,合理處理好教材,做教材的開發(fā)者、創(chuàng)造者,讓教師所用的教材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本著這樣的理念,教學時我根據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改編了教材,利用學生參加學校運動會的情況,設計數學問題復習舊知,這樣更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自然地進入學習的情景。
[片斷二]
師:張雙佳同學雖然感冒了,但她仍堅持參加運動會為班級爭光,她的這種精神真令老師感動。在運動會上,張雙佳同學跑100米用了19秒。那你能算出她每秒跑多少米嗎?
生:能。
師:怎么列式?
生1:100除以19,即路程除以時間等于速度。
師:對嗎?
生:對。
師:請同學們自己列式計算。(學生興致勃勃地計算起來)
約兩分鐘后,有個別學生微微抬頭看別的同學。又過了一會兒,有學生禁不住發(fā)出了細小的聲音。這時有個平時比較敢提問的學生站起來。
生2:老師這道題不好算的?(其余學生一片贊同聲)
師:“不好算”是什么意思?
生2:除不盡。
師:那你們在除的過程中有沒有發(fā)現什么規(guī)律?(趁機介紹“循環(huán)小數”)
師:商除不盡怎么辦呢?
師:當被除數不能被除數除盡時,我們就需要求商的近似值。比如說,得數保留一位、兩位或三位小數。在這場比賽中,統(tǒng)計員要求保留一位小數,怎么保留?有什么方法和技巧嗎?
……
(教師指導列豎式計算)
師:求商的近似值與以前學的求積的近似值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
[反思]
如何讓學生想到求近似值呢?是按照教材上的安排由教師直接講解呢?還是……最終我還是沒有按照教材上的處理,而是讓學生自己去感悟、去體驗、去經歷,產生求近似值的需要。當學生看到題目后,都是不假思索地就列式計算,可算呀算呀,發(fā)現有點不對勁:這得除到何時才結束呀?而且這個結果非常有規(guī)律。這時我沒有立刻告知,用一句“怎么辦呢”把問題又給了學生。讓學生在知與不知之間形成“空白地帶”,從而激起了學生調動一切知識去探究問題的欲望,使他們在反思、調整中不斷建構屬于自己的知識。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安排更好地體現了新課程理念,在師生互動中教師真正成為教學的引導者,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的發(fā)揮。
求近似數的教學反思篇5
?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這節(jié)課教學內容是建立在學生已經對求整數的近似數基礎上進行教學上,這兩個內容都是讓學生根據四舍五入法去求數的近似數,但是不同點就是近似的部位不同,針對這個情況,在教學這節(jié)課時,以求整數的近似數進行導入,讓學生說一說近似的依據——也就是四舍五入法,從而引入小數近似數的教學。這節(jié)課是掌握知識教學,在上課之前自己感覺整節(jié)課的設計挺不錯的,開始的分類,由放到收,讓學生在探索中學習。而在知識點的獲取時,讓學生主觀發(fā)現,分析比較,概括出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的方法,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整節(jié)課的設計,總體感覺還是比較適合學生的思維發(fā)展的,在結構上,我也注重了前后呼應,使整堂課也顯得比較緊湊。
但是上完之后,我覺得:學生掌握得不是不好,尤其是根據“四舍五入法”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這里需要學生從逆向思維的角度去思考,但學生的逆向思維似乎都比較欠缺,這是我對學生在能力上的估計不足。對于重難點的突破尚有所欠缺,駕馭教材的能力有所欠缺。同時,應該在課堂上多給學生自己表達的機會,同時在“冷場”的時候多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而《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這一部分內容的練習題目要求很多樣,如同是保留一位小數,可以說是保留一位小數,也可以說是精確到十分位,或者是省略十分位后的數等等,針對這一情況,讓學生在練習時多讀題,并逐一進行分析,如精確到十分位,省略十分位后的數都是要求保留幾位小數,這樣學生就能更好的理解。
求近似數的教學反思篇6
?求商的近似值》在學習小數除以整數,小數除以小數的知識教學的,它是一節(jié)計算課。
本課是由“小數除法”和“求近似值”兩個知識點組成。學生對于這兩個知識點并不陌生,因此,一般都能較快地理解并掌握這節(jié)課的知識。但是,“求商的近似值”這節(jié)課的內容雖然簡單,但比較枯燥,學生不容易提起興趣。而且學生剛初步學習小數除法,計算還不熟練,計算常出錯。這節(jié)課我從實際生活中尋找素材,豐富課堂,使數學課充滿生活氣息。激發(fā)學生學習又能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課一開始,我從爸爸給王鵬買羽毛球的談話中自然引出數學問題,營造一種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氛圍,縮短了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其積極主動地學習,教學反思《求商的近似數教學反思》,同時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教師出示(爸爸給王鵬新買了1筒羽毛球。一筒羽毛球是12個,這筒羽毛球是19.4元,買一個大約要多少錢?)要求根列式計算.當學生除到不盡時.師問你認為應該保留幾位小數?除到被除數的哪一位?學生計算后交流解題思路。教師問“實際計算錢數時,通常只算到‘分’,應該保留幾位小數?除的時候應該怎么辦?
讓學生想一想:“怎樣求商的近似值?”(首先要看題目的要求,應該保留幾位小數;其次,求商時,要比需要保留的小數位數多除出一位,然后再“四舍五入”求出商的近似數。
學生總結出方法后,再進行加強聯系。但在練習中我發(fā)現有一部分學生還是不能明白比要求多除一位的意思,比如要求商保留三位小數,學生做豎式時就只除到小數第三位,沒有多除一位,導致結果出錯。因此,只要不斷強調方法中加強鞏固,提高學生計算的正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