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教師們不斷成長,一定要定期寫教學反思,在一天的教學工作結束后,教師可以通過寫教學反思來總結經驗,下面是范文社小編為您分享的我認識了你教學反思優(yōu)秀7篇,感謝您的參閱。
我認識了你教學反思篇1
教學“噸的認識”之前,學生已有了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的感性認識,學生對1千克=1000克的進率也比較清楚。他們對生活中比較重或大宗物品的質量用什么單位表示,也能說出是用“噸”作單位,但是對1噸到底有多重,學生并沒有感性的認識和直觀的參照。教材上也只是借用10袋大米,每袋100千克的圖片加以說明,10袋這樣的大米重1噸。如果我們按照這樣的模式去教學,學生雖然能了解1噸有多重,但顯然缺少了體驗和感悟過程,很難說他們真正弄懂了1噸的重量有多重?要解決這一難點,就要設計一些學生熟知的生活實例,給學生一定的經歷、體驗和感悟過程,使他們真正理解1噸的重量。
基于課前的反思,我設計了拎一拎、背一背兩個體驗環(huán)節(jié)。
環(huán)節(jié)一:我讓學生從家拿來了10千克一桶的色拉油,讓學生在課堂上試著拎一拎、說一說。弱小的女同學幾乎拎不起來,她們直喊太沉了;力氣大些的男生們雖然拎離了地面,但也堅持不了多長時間。他們抱怨道,太重了手都拎酸了,還紅了一道印子。于是,我順勢利導,“才小小的一桶10千克重的色拉油,都把大家累成這樣,要是100桶這樣的色拉油,你估計我們班誰能拎的動?你們知道多重嗎?”學生紛紛表示,100桶這樣的色拉油1個人不可能拎的動。在學生交流的同時,我板書著:一桶10千克100桶()千克。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出1000千克就是1噸。
環(huán)節(jié)二:在學生中找?guī)讉€25千克重的同學。我讓班上一些同學嘗試背一背這些25千克的同學,看看誰能背的動,誰背的不止一個同學。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有的同學能背動一個25千克的同學,有的能一邊背一個,一邊抱住一個,大家在笑聲和叫聲中感受到體驗的快樂。再問他們多少個25千克的同學是1000千克,也就是()噸時,學生很快說出答案。接著,我“借題發(fā)揮”,讓前后的男生或女生分別告訴對方體重,再相互背一背,估計多少個××的重量是一噸。
教學完后,我注意到這兩個環(huán)節(jié)上學生的情緒高漲,注意力比較集中。這說明,學生非常喜歡這樣的體驗環(huán)節(jié),他們通過體驗,能進一步加深對1噸有多重的感性認識。但是,我也反思到在環(huán)節(jié)一上,有些力氣小的學生沒有充分體驗到10千克的重量,而且環(huán)節(jié)一的10千克與環(huán)節(jié)二的25千克差別不大,有重復之感,很難說學生的體驗有多明顯。我想,環(huán)節(jié)一如果改為用5升的色拉油(重5千克),多準備幾瓶這樣的色拉油,讓學生兩手拎一拎,看看各種學生拎起的不同瓶數后,再引入多少瓶這樣的色拉油重1000千克,也就是1噸時,效果會更好。而且,這樣的處理后環(huán)節(jié)一和環(huán)節(jié)二能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既能節(jié)省教學時間,也能最大限度的發(fā)揮教具的有效性,突破教學難點。
在教學的拓展環(huán)節(jié)中,我給的問題是:信息窗中告訴我們,1912年在大西洋捕到的一條藍鯨大約重150噸,它相當于多少個同學的體重?(體重25千克的)……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既加深了對新知識的鞏固,又對學生進行了保護環(huán)境,保護動物的教育。
我認識了你教學反思篇2
第一單元大數的認識在億以內的認識中,例5教學將整萬數改寫成用“萬”作單位的數,例6是教學將非整萬的數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萬位后面的尾數改寫成以“萬”作單位的近似數。在億以上數的認識中,例2是教學將整“億”改寫成用“億”作單位和非整億的數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億位后面的尾數改寫成以“億”作單位的的近似數。
教學例5時,我出示情境圖后引導學生一滴血液中含有:5000000個紅細胞;含有10000個白細胞。 1、讀出數看看這兩個數有什么特點?2、你有沒有辦法使別人一看到這個數就能使學生很快就能讀出這個數嗎?(a、給數分級 b、把后面的四個0用東西蓋死。c、把4個0去掉,換成一個萬字)我問學生c,你是怎么想出這種辦法的,她說:“我是看到報紙上就有這樣的數?!眲e的同學也有附和說,我也看到過。接下來再講例6時,再讓學生重點體驗用“四舍五入”法將非整萬數數省略萬位后面的尾數改寫成以“萬”作單位的數比較得到的近似數比較接近準確數后,做練習鞏固新知,讓學生把非整萬的數省略萬位后面的尾數,用萬作單位求近似數。
當練習第18頁第8題時,題目要求:先寫出橫線上的數,再求近似數(省略萬位后面的尾數)并沒有要求用萬作單位。
北京大釧寺的一口古鐘上有二十萬零一百八十四個漢字。
寫作:200184 省略萬位后面的尾數求近似數是:a、200000 b、20萬
當時,我在備課時就只想到答案b。這時我問學生a,你為什么不把級上的數換成萬呢?學生作到:題目中并沒有要求用萬作單位。其它同學也點頭稱是。我就又啟發(fā)說:“你比較一下a和b兩個答案那個表達更簡潔呢?試圖把答案統(tǒng)一成b
學生a說:“答案b是比a簡單一些,但是從題目要求來看并沒有要求必須用“萬”作單位。我無言以對。只好強行命令到:題目沒有要求也要選擇簡單的方法寫,以后再遇到這種情況就要用“萬”作單位來寫。學生看了看我,無奈的坐到位上。從孩子的表情來看,學生并沒有得到滿意的說法。課后,我一至在思考這個問題。
其實教材中例5后面的做一做題目是:
中國科技館共接待觀眾1843527人次。省略百位后面的尾數近似數是( )……按題目要求應該寫成18435百,但這種寫法不符合我們的計數習慣。如果寫成1843500,如果學生學習了小數的取近似數后,這個數就表示省略個位后面的尾數求近似數的結果(也就是精確到個位),18435百實質是精確到百位,所以我做一做我并沒有處理。但在課后練習題中,又遇到了同樣的問題。如果學生a的答案和學生b的答案其實所表示的精確程度是不一樣的。所以我不知道教材為什么這樣編排,如果從學生現有的知識來講兩種答案都是可以的,但從整個小學階段的數學知識系統(tǒng)來講,只有學生b的答案是正確的。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給學生a一個滿意的答復……。
我認識了你教學反思篇3
大家都是用下面這樣的方式來導入的,我也這樣設計了(見下面的教學流程,呵呵,落入了俗套),但中間加了問題:為什么用秒作單位呢?可與時、分作比較,引導學生回憶以前是如何學習“時”的時間概念的?那么今天我們想想怎樣來研究“秒”,引導學生體會學習的方法。
如果不這樣去引入,那么又可以怎樣去教呢?可以從哪里去入手?突破口在哪里??
想到的切入點:
出示下面的信息:
(1)噴氣式飛機每秒飛行500米
(2)火車每秒約行55米
(3)小汽車每秒約行20米
(4)衛(wèi)星每秒飛行7900米
(5)現代化工廠的流水線每秒生產成千上萬個零件
(6)裝配一臺海信電視節(jié)約1秒鐘,整個公司一年可節(jié)約成本500萬元。
此時此刻你們有什么想說的?
時間短、效率高、創(chuàng)造的價值高!
師:秒表示時間短,你說說怎么個短法呢?
繼而展開.......
三上《秒的認識》教學流程
一、導入
1.人們用倒計時的方式來等待神七的發(fā)射。春節(jié)聯歡晚會…10、9、8…這里表示多少時間呢?為什么用秒做單位?在生活中,我們計量很短的時間,常常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單位:秒
2.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用到時間單位秒?
二、探知
(一)感知1秒
1.關于秒,你已經知道什么?還想知道什么?
2.出示鐘表,認識秒針
3.感知1秒,1小格為1秒。
感知1秒能干些什么?
(1)噴氣式飛機每秒飛行500米
(2)火車每秒約行55米
(3)小汽車每秒約行20米
(4)衛(wèi)星每秒飛行7900米
(5)現代化工廠的流水線每秒生產成千上萬個零件
(6)裝配一臺海信電視節(jié)約1秒鐘,整個公司一年可節(jié)約成本500萬元。
此時此刻你們有什么想說的?
時間是1秒1秒累積起來的,我們要珍惜每1分,每1秒。
(二)感知幾秒
1.1大格為5秒。2走到3走了幾秒?5走到8呢?
2.感知15秒、30秒。
3.從教室這頭走到那一頭大約要幾秒?系一條紅領巾大約要幾秒?
(三)認識1分=60秒
1.觀察秒針走60小格,分針走多少?1分=60秒
2.感知1分鐘能做什么?舉例
3.時間格??
三、練習
1.估算1分的活動
學生把頭趴在桌子上,老師說開始,大家心里估計1分鐘的長度,覺得時間到了,就沒有聲音坐直。
看鐘表秒針走動,拍手數數,感知1分鐘。
2.我會填。
我們上一節(jié)課要40()。
小明跑50米用9()。
媽媽每天工作8()。
3.我會轉化。
60秒=( )分 4分=()秒
70秒=()分()秒 90秒=()分()秒
10分=( )秒
我認識了你教學反思篇4
“除法的初步認識”是小學數學教材第四冊第二單元的教學內容,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本節(jié)課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課時,學生在原有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因此,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分實物,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并且從平均分的過程中清楚、直觀地了解除法的含義。通過實際操作,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初步的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建議中提到:讓學生擺學具、互相交流分的方法,看課件演示分的過程等活動,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學生在頭腦中產生“平均分”的印象,這樣學生才會對平均分有較深的感知,然后抓住最佳教學時機,從生活中分實物的問題中及時抽象出除法,真正把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落到實處。
表內除法是學習除法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因此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學習,所以這節(jié)課顯得尤為重要。
我在設計教案時,把教學重點確定為“通過實際分東西,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為此安排了幾個層次教學:
(1)、由同樣多引出平均分。這一層次安排兩次實踐操作,一是把8張數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樣多,通過第一次動手操作由學生的匯報引出“同樣多”,通過第二次動手操作和教師的提問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導操作,讓學生把6個蘋果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幾個。
(3)、把“平均分”這一生活常識抽象成除法算式。解決了“平均分”之后,教師指出把6個蘋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個,可以用除法來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4)、結合除法算式教學除法算式的讀法和意義。
整堂課完成得很順利,學生都對實踐操作很感興趣,通過實踐加深了對“平均分”的理解,也對今后的除法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我認識了你教學反思篇5
《倍的認識》的教學知識點主要有兩個:
一是認識倍,理解倍的意義;
二是在此基礎上,學習“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解決問題。
“倍”這個概念對于學生來說是比較陌生的,建立倍的表象認識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教學時,我通過“看一看”讓學生充分感知“倍”的'概念,在頭腦里初步建立“倍”的影像。再通過“畫一畫”的操作活動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倍”的含義,鞏固頭腦里的影像。然后通過“算一算”讓學生利用掌握的關于“倍”的知識來解決“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問題。最后通過“說一說”的練習讓學生知道生活中哪些有用到“倍”的地方,從而把數學課本和生活實際聯系起來。
這節(jié)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倍”這個名字,整個環(huán)節(jié)中我試圖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擺一擺”來理解“倍”的含義,然后通過“算一算、說一說”加深對倍的認識。然而由于我的教學設計中問題設計得不太合理,學生通過“看一看”,“畫一畫”后對“倍”的理解依然模糊,從而后續(xù)的教學比較吃力,課堂氣氛比較沉悶,整節(jié)課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
失誤的地方主要有:
1、設計問題時數據取得較大,不便于學生操作。
2、學生學習的方法單一,“合作、交流、討論”的學習方法沒有很好的體現。
我認識了你教學反思篇6
這節(jié)課教學的主要內容是百分數的意義,百分數是在學生學過整數、小數和分數,特別是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問題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這一內容是學習百分數與分數、小數互化和用百分數知識解決問題的基礎,是小學數學中重要的基礎知識之一。百分數在學生生活、社會生產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大部份學生都直接或間接接觸過一些簡單的百分數,對百分數有了一些零散的感性知識。所以在教學中我從學生生活實際入手,采用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為主,教師點撥引導為輔的策略,讓學生在生活實例中感知,在積極思辨中發(fā)現,在具體運用中理解百分數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從學生感興趣的事情入手,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教材給出的素材基礎上,我創(chuàng)編了班級選拔參加投籃比賽人選的情境,并逐步引出,慢慢感悟百分數產生的需要,理解使用百分數的好處。從兩名隊員的成績表,選哪名隊員去比較合適,此時學生的興趣很高。在比一比誰的投中的比率最高的過程中,逐步增加投籃人數,在比較的需要中引出了百分數,為了比較大小而通分成分母是100的分數,到這里,學生已經能感受到比較數據時使用百分數的好處。
二、密切聯系生活,理解百分數的意義
百分數是在日常生產和生活中使用頻率很高的知識,學生雖未正式認識百分數,但對百分數卻并非一無所知。因此,我在上課之前讓學生調查生活中的百分數,可以讓學生從中體會到百分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認識到知識對于個人的意義,對激發(fā)內在的學習動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在“生活中的百分數”這一環(huán)節(jié),每人一張調查記錄單,每人收集到的事例和數據不盡相同,大量的實例有助于學生在整體上把握百分數的概念和意義,體會它的作用和好處。
教學中也出現學生對于百分數的片面的認識:部分量占總量的百分之幾。因此我加入了許多不同百分數的圖片,有大于100%的,學生產生疑惑,在這時,我應該及時舉例說明。設想如下:
師:200%收集到這樣的百分數了嗎?
生:沒有
師:舉個例子,如果說老師布置家庭作業(yè),布置了5題,你完成了5題,完成了百分之多少?
生:100%
師:如果有個學生完成了200%,他做了幾道題呢?
生:10道題。
師:你會這么做么?
生(笑):不會。
師: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百分數不僅可以表示部分量與總量的關系,也可以表示兩個同類量的關系。所以百分數是表示——
生(齊):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數。
每個知識點理解透徹了,學生對于概念的認識也就更深刻。
三、關注學生知識的形成過程
以往應試教育教學中,數學課的教學最簡捷、最有效、最出成績的教學方法就是直接告訴學生這種類型題就用這種方法做,如求平均數就是用總數除以份數。長此以往,限制學生思維的發(fā)展,高分低能學生占大部分。因此新課程理念強調,重視知識的形成過程,不能只關注結果。我的《百分數的認識》這節(jié)課教學內容無論是素材的選取還是教學過程的設計都讓學生體會和感受到了學習數學的必要性。沒有直接告訴學生學習百分數有有什么作用,百分數的意義是什么,而是通過小組學習,讓學生感悟在生活中搜集到的具體的例子,讓學生在探索學習中悟出一些百分數的意思,從而總結出百分數的意義,然后再解決應用到實際生活例子中。
我認識了你教學反思篇7
本節(jié)課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長度單位“米和厘米”的基礎上,學習毫米的。《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材進行再加工,有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教學過程。”
為了給學生提供充分自由的思考空間,敢于放手讓他們實踐,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因此,本節(jié)課教學中我創(chuàng)造性地安排了一些讓學生量一量活動,鼓勵學生在活動中充分開展推理和想象,使他們體會1毫米有多長。首先,我先由學生拿出數學書出來,讓學生先估計一下它們的長短,然后實際測量一下,看誰估計得準確。結果,通過學生動手測量數學書的長、寬、厚的長度時,發(fā)現數學書的寬、厚不是整厘米時,我就引出測量較短物體長的長度單位“毫米”,從而引出“1毫米”的概念,這樣我讓學生比劃1毫米的長短。認識了“1毫米”之后,我還組織學生開展了“找一找”的活動,看誰能發(fā)現身邊“1毫米”長的東西。孩子參與活動的熱情特別高,并且在活動中學會了深入地思考問題。在學習完長度單位“毫米”之后,我讓學生把事先布置帶來的1角錢硬筆、公交車充值卡進行測量它們的長、寬、厚,并分別說出它們的長度各是多少毫米,以加深長度單位“毫米”的認識。
通過今天的這節(jié)課,我還充分體驗到了“數學教學就是數學活動的教學”,他們在數學活動中的“經歷、體驗、感受”,在某種程度上要比單純知識的學習重要得多。自始至終,學生都在“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的活動中積極參與學習全過程,學生的興致很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