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鐘表教學反思7篇

時間:2023-01-28 作者:loser 教學計劃

教學反思是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不管是誰在教學結束后,都要認真寫一寫教學反思,范文社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小鐘表教學反思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小鐘表教學反思7篇

小鐘表教學反思篇1

?認識鐘表》這個內容是學生建立時間觀念的初次嘗試。教材以一個孩子一天的生活場景作為學習線索,通過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認知水平,讓學生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感知“時間”這一抽象的概念,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通過實際教學,感觸頗深,反思如下:

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使學生圍繞問題暢所欲言,這樣,同學間也有了相互學習的機會。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演示,并伴有聲響和顏色的變換,能較好地幫助學生初步認識鐘面:1~12個數字,分針和時針.我充分利用多媒體的直觀演示,在仔細觀察鐘表后,學生發(fā)現鐘面上有12個數字,12大格,還有長針和短針。于是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演示,并伴有聲響和顏色的變換,較好地幫助學生初步認識鐘面:1~12個數字,分針和時針。我沒有到此收兵,乘機追問:“關于鐘表的知識,你還知道那些?”我的話音剛落,學生們就七嘴八舌地說開了:“我知道我家鐘表的后面有好幾個鈕,可以開時、定時的”;“我知道分針走一大格是5分鐘?!?;“我知道表上除了有分針、時針外,還有秒針。秒針轉一圈,分針走一點”……

小鐘表教學反思篇2

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tài),就急于傳授知識,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憊。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沒有學習的興趣,學習也就成了負擔?!彼裕乙恢痹谒妓?,怎樣從一上課就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馬上處于振奮狀態(tài)呢?于是,我利用課件,伴著音樂欣賞各種各樣的鐘表,學生非常感興趣。學生看到各式各樣的鐘表發(fā)出驚喜的叫聲,露出喜悅的神情,通過聽覺、視覺走進鐘表的世界,引發(fā)學生強烈的興奮感和親切感,營造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學習新知創(chuàng)設良好的情境。

但學生的學習習慣還需加強培養(yǎng)。由于一年級學生在小學的時間不長,來自各個幼兒園,課堂常規(guī)大不相同,在短期內,許多習慣還沒有養(yǎng)成,如:課堂上當我提出問題時,有些小朋友不舉手很快地說出答案;請同學回答問題時不認真傾聽。

同時組織教學也還不到位。課堂上學生會看鐘表認時間,但根據時間撥出相應的鐘表就有難度了。由于學生不是經常訓練實踐操作的活動,所以在操作的過程中,學生不是很聽老師的指揮,在活動中,學生的合作意識較差,從動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語言文學表達出來,學生都無所適從,課堂有點混亂。在今后的教學中,要更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小鐘表教學反思篇3

認識半時是認識鐘表的第二課時,認識半時比認識整時難一些。突破重點、難點的關鍵在于把學生的學習欲望調動起來,運用觀察與操作相結合的活動方式,在師生交流、生生交流中體驗感悟半時指針位置的特點。

我把電子多媒體走進課堂,以“守株待兔”的故事為線索展開,講解“8時已過,分針再走半圈就是8時半”,利用知識的遷移規(guī)律,學生聯想、推測得出9時半、10時半、12時半,由已有知識生成新知識,既發(fā)現了知識之間的聯系,又體驗到半時是由整時發(fā)展而來的。吸引了學生與教師的目光,成為課堂的一個亮點。在本課教學中我比較有效地使用了實物投影,學生親手拔一拔、畫一畫、親身經歷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練習設計遵循了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設計了讀時間、寫時間、畫指針等內容,使學生在交流、合作中,多側面積累感性認識,再上升為理性認識,感受數學的力量。

本節(jié)課由于強調數學學習的實踐性、探索性,教學中設置了許多新穎有趣的實踐活動內容,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個性發(fā)展,增強數學內容的趣味性、開放性,強調學生數學學習過程,教學時,通過讓學生看一看,認一認,撥一撥,認識了半時,并歸納出半時的時候時針、分針所指的位置特點。學生通過對主題圖整體觀察,初步感知半時的時候時針、分針所指的位置特點。本節(jié)課安排了多次讓學生動手撥的機會,每次的要求都不同。第一次:師生一起撥,要求說說時針指著哪,分針指著哪,尤其是要說準時針的位置,即是指著幾和幾的正中間。第二次,老師說時刻,學生撥時刻,并和同桌交流,自己是怎么撥的。第三次,看誰撥的快。老師說時刻,每組派一名代表到講臺前來撥,其余學生在下面撥,撥好后,代表還要說說是怎么撥的,最后評出優(yōu)勝組。三次活動,人人參與,人人動口,全員參與學習的全過程。這節(jié)課力爭體現以下幾點:

1、精心設計活動情境,促使學生主動參與。

老師運用多媒體把“守株待兔”動畫故事呈現給學生,展示農夫早上到田里勞動,發(fā)現兔子,等待兔子的連續(xù)情景。之后,請同學們幫故事寫完整。生動的畫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幫故事寫完整的請求”調動了小朋友積極參與的情感。每個學生都認真觀察畫中鐘面上的時刻,都想幫農夫弄清楚每項活動開始的時刻。全班學生高高興興地走進認識半時的活動中。同時,學生在活動中體驗著互相幫助的甜蜜友情。

2、讓學生通過多種活動探索發(fā)現。

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探索發(fā)現數學知識和形成相關技能,是《標準》中提出的一個重要理念。這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正是學生進行多種活動的過程。首先,觀察鐘面,幫助農夫找準每項活動開始的時刻,讓學生在觀察中領悟半時這一時刻的特點;接著,動手撥出半時,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討論,合作探索時針、分針半時的時候指向特點;然后,學生參與不同的練習活動。如,說一說自己一天的生活中幾時半都在做什么,做“互動游戲”聽一方指令撥出鐘面時刻……每項活動環(huán)環(huán)緊扣,并且富有生活情趣。全班學生以愉快的心情在看一看、撥一撥、說一說的活動中經歷探索發(fā)現規(guī)律的過程,輕松地實現了認識半時的教學目標。

這節(jié)課,教師輕松,學生愉快,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課堂學習氣氛十分活躍,課堂教學效果達到預期的目的。

小鐘表教學反思篇4

音樂新課標提出:“興趣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是學生與音樂保持密切聯系、享受音樂、用音樂美化人生的前提。音樂課應該充分發(fā)揮音樂藝術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學階段,根據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審美心理特征,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內容應該重視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加強音樂課與社會的關系。在《在鐘表店里》這一課中,我體現了兩個層次的教學。

一、童話結合、情景體驗

1、在導入教學過程中,我引用“童話故事”里的“乘飛毯”?!白屛覀兂松弦魳凤w毯去一個神秘的地方”。然后用猜謎語的形式引入聆聽音樂。“可是小飛毯給我們出了個難題,必須猜對了這個謎語才能讓我們坐呢?”通過謎語對鐘表的了解,展示了這節(jié)課的主題。

2、“猜猜我們到了哪兒”通過一段音樂的欣賞,展示課件《在鐘表店里》。“鐘寶寶們的歌聲真好聽,原來他們是在為音樂會準備前奏曲呢!夜晚即將來臨,鐘寶寶們的晚會開始了,讓我們也一起去參加吧”。

通過這樣的形式使學生能帶著興趣、帶著向往的學習,從而大大的增強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參與性。而且不馬上揭示主題,是為了不束縛孩子們的想象力,檢驗孩子對音樂的理解。課件展示鐘表,這樣比較能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他們從有興趣的體驗里獲得知識的能力,把學習看成是愉快而有意義的事。

二、自主合作、創(chuàng)作表現

音樂創(chuàng)作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在音樂教學中,有好多內容適宜于學生開展模擬性實踐,進行發(fā)散性創(chuàng)編,教師必須善于捕捉這種時機,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引導學生有意識地進行創(chuàng)作嘗試,通過創(chuàng)作練習,讓學生在實踐中求知,在實踐中創(chuàng)造。“除了今天我們聽到的鐘表聲,生活中還有那些聲音?教師小節(jié)并導入下一環(huán)節(jié);“接下來,讓我們來當一回校園的音響師,請你給我們學校不同的時間安排合適的聲音”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展開討論。分小組給學校的每個時間段選擇自己喜歡的、合適的`聲音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應用音樂的意識,從而懂得享受美好的音樂生活。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體現了關于“音樂源于生活,音樂回歸生活”。

本課的教學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整節(jié)課在師生、生生的熱烈互動完成的。尤其是音樂表演中,學生所表現出來的參與熱情、以及他們對音樂的感受與想象。都有很好的發(fā)揮。因此我想。在這節(jié)課中為他們營造的這個小小的舞臺,給他們在心靈的某個角落埋下一顆與音樂相關的神秘種子。在本課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校園音響師”是本課音樂性的回歸和升華。她它不僅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音樂回歸的機會,同時也為學生創(chuàng)設地應用聲音、音樂,而且這一環(huán)節(jié)并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它是有實踐基礎的,因為學校的鈴聲就是用不同音樂來代替的整個教學我以感受和體驗為主,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注意調動每一個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充滿音樂美感的課堂環(huán)境,使學生始終處于愉悅的氣氛中,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中對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貫穿于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采用啟發(fā)式的教學,使學生的想像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得到充分的發(fā)揮。

小鐘表教學反思篇5

回想起這快樂的、無拘無束的40分鐘,我心中充滿了許多感慨。感慨孩子們在課堂上出色的表現,感慨新課程改革帶來的新氣象。我真不敢相信,六七歲的孩子竟然知道得這么多,合作得這么好。數學已經成為了他們接觸生活、了解生活的一個工具。

成功的一節(jié)課必須要立足于教師對教材的把握、對學生的了解、對新理念的理解之上。胸中有邱壑,教學才有方。在上這節(jié)課之前,我努力挖掘教材的兩個優(yōu)勢:

1.情境創(chuàng)設得好,是兒童熟悉和感興趣的;

2.素材提供得好,它基于學生的生活經驗。

根據本班學生的知識經驗和認識水平以及教材的特點,在教學中我采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給學生多次交流的機會,引導他們去自主地學習探究。在學生交流時,我把自己也看成是小組中的一員,認真傾聽他們的意見,關注他們在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以便及時地來引導??吹胶⒆觽円粡垙埧鞓返男∧?,我深深地感受到:只有“活”起來的數學課堂,才會真正成為學生探索的天堂。

〖案例點評

本節(jié)課有以下特點。

1. 重視情境的創(chuàng)設。

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既合理又富有活力,既關注又尊重學生的情境是每個教師竭力追求的。本節(jié)課為學生提供一個自己熟悉的感興趣的生活舞臺,通過“小明的一天”讓學生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去合作、去交流,去認識整時和半點。我想,這一情境會使兒童終生難忘,甚至影響到他們對數學的情感和態(tài)度。

2.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

在本節(jié)中,教師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引導學生去自主地學習。在小組交流、合作的基礎上給每個學生發(fā)表自己見解、提出不同意見的機會,注意生生、師生的多項交流,集中小組的智慧,進一步認識整時和半點。尊重學生,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和能力的提高。

3.教師角色的轉變。

教師能夠面向全體學生,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在愉快和諧的氛圍中全面參與,大膽發(fā)表自己的意見,體現“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的新課程理念。

總之,本節(jié)課的教學,體現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數學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數學課堂真正變成學生實現心靈自由放飛的舞臺。

小鐘表教學反思篇6

認識鐘表》是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內容。本節(jié)課要求學生認識整時,是學生建立時間概念的初次嘗試,也為以后“時、分”的教學奠定了基礎。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fā),按照“認識鐘面結構——整時的讀寫法——時間觀念建立”的順序,讓學生能夠生動又具體的去學習數學。因此一開始,我就直接向學生展示生活中各種各樣的鐘表,在觀賞的過程中拉近了數學課堂與現實生活的距離,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欲望及學習興趣。

在新授部分,我以漸進式的教學方式來指導學生發(fā)現鐘面的三個特點:

1、鐘面上有12個數字;

2、有兩條不同的針(強調又長又細的是分針,又短又粗的是時針)。接著進一步讓學生討論交流二個鐘面的的共同特點,學生通過觀察對比、討論交流,最后達成共識:這二個鐘面的分針都指12,當分針指12時,時針指幾就是幾時。然后讓學生想一想、說一說、比一比、寫一寫等多種形式進行整時的教學。在這些過程中,學生積極動眼、動耳、動腦、動口,通過自己的學習體驗來學習新知。

整時對于學生來說,比較容易接受。但又感覺一堂課下來練習的形式有些過于單一,一直采取的是教師出示時間,然后學生去讀、去寫的一種形式。下課之后,就給學生們布置了一個任務,讓學生自己去做一個能轉動時針、分針的鐘!在做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很明確的體會到鐘面上所顯示的信息。下節(jié)課中就可以利用學生自己做的鐘,讓他們自己撥一撥鐘,讓學生的記憶能夠更為深刻,同時也可以避免學生會看不會撥的情況出現,更能有效的增強教學效率。生活經驗實際上對本節(jié)課的認知有很大的幫助,一些小朋友已經學會了看時間,因此上課時稍加點撥,就馬上能融會貫通。因此課堂上關注最多的還是那些沒有生活經驗的學生!

小鐘表教學反思篇7

x月x日,既興奮又緊張的一天。第一次在這么多老師面前教學,頗有班門弄斧之感。不過,這節(jié)課像第一場戰(zhàn)役一樣,對我的教學生涯來說有著不同一般的意義。我教學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一(上)《認識鐘表》第一課時,為這節(jié)課我一直思來想去努力想上出有自己想法的數學課,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精心打磨,每一句話斟酌半天……前后用了1個半月的時間,終于新鮮出爐。課后的反響還可以,畢竟對于一個新人來說,前輩們都會本著包容和鼓勵的態(tài)度,心里也開始大了膽子。心里特別特別感謝一個人啊,有她在下面聽我上課心里就特別定,大概這就是冥冥中的力量吧!

無論是設計出一堂如何精彩紛呈的課,它始終是為著學生做服務的。在隨后的練習和測驗中,學生的反饋又讓我產生了一些想法。

1、畫12時,起先很多學生畫的看上去好像只有1根指針。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我統(tǒng)一讓學生記住畫針時一定要帶上箭頭,并且箭頭要正好指向那個數。如果這個小細節(jié)在上課時就落實下來,那學生可以走更少的彎路了。

2、半時的畫法。在教學半時時,我是讓學生學會說這樣一句話:分針正好指向6,時針走過幾,就是幾時半。如果是讓學生看鐘說幾時半一般不存在問題,但是畫鐘的時候就存在學生該如何把“時針走過幾”轉化為鐘面圖的問題。比如說讓學生畫1時半,有不少學生會喜歡畫在12和1之間;但是他們在認1時半的鐘面時,卻能毫不猶豫地告訴我時針走過1。歸根結底,還是學生沒有能真正認識到指針走的方向——順時針。而教科書上也沒有涉及到“順時針”的明確目標,這是與之相矛盾的。

后來,我想了一想。如果在教學整時時,把課件設計成像一般鐘表那樣走動,讓學生感受從1時到2時,2時到3時……不管是時針還是分針都是朝著一個方向走動,那就是順時針。讓學生在看鐘表走的過程中,不僅復習了整時,而且還感知到時針和分針走的方向。那么這就為半時,明確“走過幾”這個問題就埋下了伏筆。

3、再過幾小時,就是幾時?這個問題,在練習中頻頻出現,而我在設計時并沒有涉及到。如果在“學校中的一天”里滲透這樣的思想就更好了。比如早自修8時,過了3小時,就是我們吃飯的時間——11時。

4、整時和半時的兩個寫法。一般電子鐘的寫法不會對學生造成困擾,機械鐘的寫法要求學生寫出文字,有不少學生就寫錯字,多一畫或者少一畫。在教學時,應該注重書寫的問題,特別是“半”,不僅容易寫出3畫的橫,而且容易漏掉這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