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好處只有你自己認真讀過才會領(lǐng)悟到,寫讀后感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要具備的技能,讀后感是指讀完一本書后把心里的感覺利用文字撰寫出來的書面文稿,下面是范文社小編為您分享的文化苦旅讀后感1000字7篇,感謝您的參閱。
文化苦旅讀后感1000字篇1
“我無法不老,但我還有可能年輕?!?/p>
瀟瀟灑灑地走了回天涯,讓山山水水留下了點自我的足跡。你說它苦,它苦中有樂;你說它樂,它樂中帶苦。用旅程修飾筆下的文字;用時間磨礪人生的滄桑;用回憶勾勒出最完美的篇章。他說期望筆墨留下的痕跡有一種苦澀后的回味,焦灼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他期望如此,可卻說這實在已是一種奢望。于是,行走在陸地、江海,懷揣著一個繾綣的夢想,誠惶誠恐地開始踏訪著一個個或新穎或陳舊的夢境。
像那海灘上一地的細沙,風(fēng)過,沙動。潮退后,依舊是原先的樣貌,可留下的,還有海的味道。從敦煌行至陽關(guān),從邈遠的四川平原旅至古色古香的蘇州。有過在寧靜的三峽下苦苦地冥想,有過在神秘的洞庭湖畔低低地自語,更有過行走在蘇堤、白堤之上,駐足于雷峰塔廢墟之中。他常常笑語,這是欠西湖的一筆宿債,或許,又是還了他兒時的一個陳舊的夢境。走走停停,歇歇走走,走的又黑又瘦,讓唐朝的煙塵宋朝的風(fēng)洗去了最終一點少年英氣,或者是疲倦的伏在旅店的小桌子上涂涂抹抹。他不得不承認他無法不老,可是至少以往還像這般年輕的大膽。無論是他筆尖之下那揚揚灑灑,絢麗多彩的文字,還是他嘴中不太愉快又略帶苦澀的旅途,對我來說,都充滿著無盡的好奇和幻想,我尊重他,我想,不僅僅是我一個。
再美的景色也需要有歷史的沉淀,和文人的裹卷,正是如此,才能吞吐千年。也許百轉(zhuǎn)千回中,對歷史的多情,總會讓自我的人生增加更多的負重。也許那是苦的,但歷史的滄桑感總會給人更多,更珍貴的回憶,就是那種苦澀后的回味,在身體里纏綿了千年,只為等那一瞬間,然后無無盡的延綿……也許這整一個,都只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那個小小的縮影,伴著人的苦,人的思,人的憶,人的記,而后,散發(fā)出它無法遮掩的光彩?;?qū)庫o,或喧鬧,或婉約,或大氣。也許浪漫安詳是你所愛,又或者高貴浮華才是你所鐘情,那又有什么干系呢?你能夠坐在莽莽大地之上,站在高山河流之旁,甚至,只需停駐于那些流轉(zhuǎn)了千年的文化之中,靜靜地聽他訴說,訴說這千百年來的滴滴點點。
當你真正融入這山水畫、人文畫般的大自然之中,你會迷戀上她千種萬種的風(fēng)情。陽關(guān)蒼茫的白雪,廬山迷蒙的霧靄,蘇州精雅的林園,吳江凄冷的落葉,你與它們交融在一齊,然后發(fā)現(xiàn)自我會無端的動容。交織著老屋的回憶,夾雜著對風(fēng)景無限的感懷,也許再當你靠在殘破的古老城墻之上,你內(nèi)心里,會少一些對著殘垣斷壁的悲涼,更多的是,對久遠歷史的贊嘆和對古老文化的敬仰,甚至,是膜拜。
思緒是不止的,我看出來了。每一次臨別時的不舍,全都精巧地隱藏在那一句句精短的皆為之中,他是怕再寫下去,便很難再收手了吧。一本薄薄的書,怎夠抒發(fā)他無窮的感懷。我亦知,那些跋涉于山水中的記憶,早已蓋過他口中所說,所嘆的苦澀。他定亦想像他所欣賞的理查德教授一樣,像頑童一樣舉著雙手,引吭高歌。于是,文化的精魂,和著風(fēng),和著陽,和著腳印足跡,釋放出它無比耀眼的光芒。
文化苦旅,苦了人,甜了心。
有些記憶,從不曾老去……
文化苦旅讀后感1000字篇2
用歷史的距離丈量歷史,以文化的角度審視文化,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用他的一生走遍大江南北的經(jīng)歷,為我們講述著這深奧的道理。
有人說,中國散文的天空星光燦爛,而《文化苦旅》是一條河系,其中每一顆星星都散發(fā)著一種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測的光暈?!段幕嗦谩?,展現(xiàn)給我的是那一處處古跡,一句句的教誨,銘記在心……
生態(tài)禮貌!人們走過了多少文化的彎路,最終灰頭土臉、青頭紫臉地重新抱住了它。山河是人類文化的基礎(chǔ),是中華文化的生存底線。僅有在山河中找尋人生的路,才能用短暫的生命貼一貼這文化的嶙峋一角。
一代又一代的君主帝王爭奪這河山,爭得頭破血流,最終還是敗給了生態(tài),一次次的無奈遷徙,一次次的荒野開拓,又一次次炊煙升起,帝王們的雄心壯志,無論如何,還是會敗給這自然的力量,氣候、環(huán)境的變遷,沒有人能阻斷,在這自然之前,人類是那么渺小,渺小到微不足道。人們按照自然的指示,生存,繁榮,一切的戰(zhàn)爭和侵略,最終還是漠于這天地之間。
跟隨作者走進書中,我們不得不因那歷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眼前出現(xiàn)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石像、壁畫依然不言,跟隨作者靜靜看著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著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前的第一刀劃下,開啟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壯麗。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日,那神秘又布滿足義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炫麗,而是一種人性的、深層的蘊藏。
跟隨余秋雨走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這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那細膩的筆觸,豐富的詞匯,震撼心靈的文字伴隨著這趟巡視華夏文化的苦旅。人們總想著去違背天地意愿,從遠處看地球,發(fā)現(xiàn)螻蟻般的人群在星球中跨海侵害同類,是多么無趣,觀察山河的大地的臉色和眼神,偶爾抬頭看天,猜測宇宙是否把地球忘了。忘了就好,一旦記得,便會發(fā)生一系列駭人的災(zāi)難,因為那是對我們粗魯?shù)膽土P。
“報紙上說我書寫得簡便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我過不去的勞苦活,一提筆就感到年歲徒增,不管是春溫秋涼,是大喜悅大悲憤,最終總是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边@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千年之前的那場浩劫,絕不能只是過眼云煙。我們要吸取教訓(xùn),將文化的精神永貯于華夏大地!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兩者關(guān)系如何?”
“沒有兩者,路,就是書。”
走,不為那終點,只為這已劃下的曲線。走,不管能抵達哪兒,只為已耗下的生命。我愿一向走下去,為了在文化的旅程中實現(xiàn)自我的價值,為了尋找那一切美的本源。
僅有走過萬里長路,才能真正讀懂自然這本書。我愿跟隨者余秋生先生慢慢的走,一向走下去。
文化苦旅讀后感1000字篇3
書寫,書寫文化之苦旅。 描述,描述歷史之盛衰。
――題記
中國燦爛的文明正在被時光磨滅,不知在角落里邊回味心酸史邊唾罵歷史罪人的人們是否真曾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我一直以來欣賞懂史且敢于評論批判歷史的學(xué)者,而也同時認為現(xiàn)任上海戲劇學(xué)院教授的余秋雨先生是無數(shù)學(xué)者中的豪杰,他的《文化苦旅》是萬千部文史學(xué)散文著作中最為出色的上品。
本書是余秋雨先生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類文學(xué)評獎中奪得首獎。全書的主調(diào)是憑借山水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秘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歷史構(gòu)成。余秋雨先生依仗著淵博的文學(xué)和史學(xué)功底,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shù)表現(xiàn)力所寫下的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內(nèi)涵,而且也為當代散文領(lǐng)域提供了嶄新的范例。
余秋雨先生以他獨特的寫作魅力吸引著讀者,那是一種苦澀的回憶,焦灼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他也曾在本書中像許多知青學(xué)者樣深情感嘆,但同樣的感嘆,出現(xiàn)在不同的地方,韻味也相差甚遠。正如他所說的一樣“我也可以年輕”,他的人生是富有彈性的,他總是秉持著少年的激情,享受著老年的清閑度過他充實的中年時光,所以,余秋雨先生無論何時都是個混合體。因此,他的文章,也永遠夾雜著不同感覺的口氣。如他對中國文化日益淪陷喪失的悲傷感慨,就飽含了年輕人對不滿的辱罵,中年人對世事的無奈和老年人滄桑的惋惜。
也許有些的觀覽完全無心,但撰成此書的靈感源頭絕對是有意的。很明顯,他發(fā)現(xiàn)了中國歷史文化的塵封點。在如今這個弘揚我國絢爛文明的蓬勃時代提出這樣的悖論觀點,自然更引人注意深思。中國古老的文明曾在古代創(chuàng)造過盛世,人們?yōu)榱吮A糇≡?jīng)繁華便將絢爛的文化代代相傳,陸續(xù)建造了莫高窟,都江堰等大型建筑,就連普通的牌坊,藏書樓也印有文化的痕跡。但人們的理想總是好的,而歲月卻是逆人而行,變故也是層出不窮的,人們再想保存下來的'東西到了一定的極限還是會被時間沖走,雖然也有些是出于人為,但歸根結(jié)底,還是源于歷史的輪盤上的空白。有些歷史塵埃的東西是留不住的,不少學(xué)者在哀傷的挽回,總痛心的活在不屬于他們的曾經(jīng),便永遠無法活著走出來。因此,“正視過往與當下”,便是我從此書中悟出的一個當前重要的課題,我也同時認為這是余秋雨先生的研究與警世主題。因為,只有能真正認清歷史風(fēng)云的人才能在順應(yīng)歷史車輪的基礎(chǔ)上印出自己的車轍印。
抽一枝柳條,折一只桃枝。品一杯清茶,看一本好書。
走進余秋雨,走進《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讀后感1000字篇4
千年不泯——讀《文化苦旅》
余秋雨先生是我最佩服的作家之一,由此,我便讀了他的《文化苦旅》,很佩服他能夠行萬里路,閱遍文化的勇氣和執(zhí)著。這個月,我再一次認真讀了一遍這本書,這已經(jīng)是我讀的第四遍了,不敢說我已經(jīng)體會到了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的精髓,但我已經(jīng)深深感受到了文化的苦難。歷經(jīng)千年,千年不泯。
讀這本書,我認識了一個人,在眾多繽紛的人物故事中脫穎而出,給我留下來最深的印象,他就是錢镠。余秋雨先生說,這是一個應(yīng)該被記住的名字。而我認為,這是一個應(yīng)該被感動、被研習(xí)的不朽。錢镠這個人的存在,讓世界都會為之贊嘆。他是一方之主,一地之主,卻從來不在意政治上的名號和軍事上的意氣。他不是抗戰(zhàn)名將,華夏英雄,不是學(xué)界泰斗,也不是盛世的棟梁,他所在乎的,只是一方的福祉,百姓的平安。這才是一個領(lǐng)袖應(yīng)該做到的??梢哉f,在這一點上,他比任何皇帝都偉大。
當我第四次放下這本書時,想起了初讀《文化苦旅》時的疑惑:何謂文化?現(xiàn)在想來或許能用余秋雨先生的話來解答:“不同的環(huán)境,造就不同的經(jīng)歷;不同的經(jīng)歷,造就不同的性格。”而我還想說的是,不同的性格,造就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文明,造就不同的文化。文化,或許就是生活,他經(jīng)歷了千年,終于來到了現(xiàn)在。
文化又或許是一種積淀,像這本書中的千年冷眼;文化或許是一種價值,像蘇東坡的“大江東去,浪淘盡”;文化更或許是一種精神,像蘇武牧羊,更像李冰的都江堰;文化或許是永恒的,它在歲月的流逝中磨去了邊邊角角,在拿年復(fù)一年的苦難中變得更加光芒,像風(fēng)塵中的旅行者,閱盡人間滄桑,卻千年不朽。
在書中,我為蘇東坡是烏臺詩案、流放邊疆而感到憤婉;為渤海國漫天的大火感到悲哀;為太平洋小島上的潛水夫婦感到自豪與欣慰。文化是痛苦的旅行,文化是瞬時的不朽,它被一次又一次侵略的大火灼燒,被心懷不軌的人毀滅現(xiàn)在,它終于來到了我們的眼前。
這本書,是我看余秋雨的第一本書,或許也是的一本書,在書中我學(xué)到了很多,并不只是文化,也不全是歷史,無法用語言形容。
你知道,有些東西,歷經(jīng)千年,千年不泯。
文化苦旅讀后感1000字篇5
從文化大家的園子里歸來,被露水打濕的衣領(lǐng)上還帶著花的香氣,腦海里保留著和這早晨一樣新鮮的記憶。我不揣冒昧地把這些既不連貫。又不準確的記憶寫下來,不知能否對讀書養(yǎng)氣有所禆益。
讀了《文化苦旅》這本書,我感受最深,也是的,就是:“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個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xiāng)。”
我想,每一個中國人都會有這種感覺,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人和文化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作者余秋雨先生認為:“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熏染造成的,要擺脫也擺脫不了?!蔽蚁?,這個原因?qū)γ恳粋€中國人來說,同樣適合。
我們?nèi)ツ骋粋€地方參觀旅游,都總會不自覺地回想那里的一切,主人是誰,修建的目的,發(fā)生過的歷史事件,何許人也曾經(jīng)到過這里等等。這樣,就在這一瞬間,把人、歷史、自然渾沌地交融在一起,歷史的滄桑感與人生的滄桑感便籠罩在每一位參觀者的全身,歷史古跡所蘊藏著的精神與文化也就能嘩的一聲奔瀉而出,使每一位參觀者都好像親身經(jīng)歷過一定的歷史事件,無端地感動,無端地喟嘆。
譬如說,我們路過汨羅江,總會在百感交集之中擠出一聲來源久遠的喟嘆。既羨慕沉睡江底的閑散,又恨楚國忠臣的輕生;既有感于物換星移的短促,又興幸楚臣的精神沒有隨流水而長逝;既嘆惜滔滔江水的無情,又因身為炎黃子孫而驕傲……這眾多的感慨,全是因為楚臣遇到了汨羅。我們看到了汨羅,就想到了它的主人,感受到他的愛國精神與浪漫詩篇。
又如,我們?nèi)⒂^長城。長城,之所以能成為我國的象征,就是因為它一直肩負起了保家衛(wèi)國的責任。走在長城上,似乎能清晰地感覺到無數(shù)英靈在抗擊匈奴時的勇猛,倒下前轉(zhuǎn)過頭給熟悉的大地投去的目光以及那亙古不變的黑色的眼睛?!安坏介L城非好漢”這一口號的提出,大概也是來自一個簡單的愿望:把中華民族的精神歷代相存。而不懂得這一切,長城,中國的長城,只不過是一條長長的土堆兒而已。
大概,每一處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需要一些歷史事件才能得以豐富,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古跡,陳年的石頭和木塊也才能深深的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而文人的`作用,也就是把古跡封存久遠的文化內(nèi)涵與人類精神感悟出來。因此,文人也是豐富歷史古跡的內(nèi)涵的要素。沒有了歷史事件與人物,人們對于無論有著任何意義的景觀都只會有:“自然的力量多大啊!”或者“古人的智慧與技術(shù)多高啊!”之類單純的贊嘆,而永遠也不會有更層次的感慨。旅游的更高層次,就是要領(lǐng)悟我們祖先的精神,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來的傳統(tǒng)精神。
?文化苦旅》這本書,猶如一片巨大的花園,作為一只小小的蜜蜂,我所能采到的只是一點點的花粉。這是要請喜歡賞花的讀者們原諒的。
文化苦旅讀后感1000字篇6
看了余秋雨的這些散文我感觸頗深,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帶給我一次心靈的洗禮,很是震撼,但最讓我喜愛的還是他的這篇文章,它里面的話深深地影響著我的思想,在極大數(shù)的人都認為完整才是美的時代。他卻提出了一個能夠說是另類的想法——廢墟也是一種美,也許嫩綠的葉子象征著期望,但是誰又能否定飄落的秋葉就不是一次生命的輪回嗎,就不是另一個新的生命的開始,落葉是人們心中“廢墟”的代表,但是它卻賦予著別樣的精彩,難道不是嗎?
圓明園曾代表著皇家高貴的身份和無盡的財富,但是此刻當我們再回首過去時,看見的又是些什么呢?是一幅殘缺破爛不堪的景象,我們已經(jīng)很難去想象它以前擁有過的那些光輝歲月。當有人提出修復(fù)圓明園的時候,有些人卻站出來否定了,正因即使修復(fù)了它原有的容貌又能怎樣樣呢?那些以前遭受過的屈辱歷史就能消失在歷史的記錄里嗎?答案是當然不會了,殘缺的圓明園,一個廢墟一般的存在,也是一種美,另類的一種美,正因這個殘缺般的廢墟的存在才讓我們更加牢記了歷史慘痛的教訓(xùn)和慘象,廢墟是一種美,殘酷而真實存在的美。它是不會正因它的不完整而被世人所遺棄,相反的,人們只會更加記得它,它將會永遠的被人們珍藏在心中最深的那個角落。
在《文化化苦旅》中我能感受到余秋雨那深厚的文字功底,在中國悠久的文化發(fā)展史上,有許許多多杰出的才子,他的文章并不是最華麗最優(yōu)美最感人肺腑的,但卻是令我感觸最深的,他的文章教會了我許多的哲理,我也能感受到來自他內(nèi)心深處的真切想法,看完這本書,我被深深地感動了,那純樸簡單的文字是我思想上的一次撼動,是我精神上的愉悅,更是我心靈上的一次完美震撼。
文化苦旅讀后感1000字篇7
暮色四合,喧嘩的一切復(fù)于平靜。靜靜的夜里,最好莫過于讀書了。一盞孤燈,一杯濃茶,擺上余秋雨的游記散文集《文化苦旅》,細細品位起來。
靜中求定,這便是讀書的境界。書打開了,一瞬間眼前多了個余秋雨,似乎正與我品茗論文。漸漸,我身不由己的加入了旅行隊伍中,又仿佛整個旅行中就只有一人,那就是我。天高地闊,萬事萬物如此真實。余秋雨就象一個導(dǎo)游影子,摸不著,卻處處皆在,在指引著我,在牽動著我的思緒,讓我真實去體驗這苦澀的旅行。
我愛喝茶,尤其是濃茶——碧綠的水透出一股淡淡的清香。倘若你一口把它喝下,你一定回叫苦不迭。茶,只有慢慢去品位。初入口也許會感到苦,但細細噙入,仿佛一股細流淌過,一股甘甜清香自腹中升起直沖腦門,那舒服愜意只有身臨其境才能體到。越咀嚼越有味,讀書也是如此。
在這里,我的思想顯得多么蒼白無力。如錢塘江大潮,細細密密的文字卻有席卷一切的磅礴氣勢。每一個跳躍的字符是最完美的組合,平實而感人。
我走過敦皇,進了莫高窟?!翱茨呖撸皇强匆粋€死了多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痹谶@兒,我完全被“歷史的洪流消融”?!斑@里沒有重復(fù),真正的歡樂從不重復(fù)。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這里什么也沒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騰?!笔堑脑谶@千年文化的積累面前,我又是什么呢?在這朝圣者眾多的圣地,卻偏偏出了個王道士。從此,它蒙了辱,中華民族蒙了辱,但不也是王道士才使莫高窟文化大放異彩嗎?中國文化何其多,卻偏偏忽視了這座文化寶庫,何其的悲哀!
“歷史,從來不給附庸以地位。”“歷史,從不給弱者以憐憫?!鄙虾H司褪怯幸环N精神,他們要證明他們是強者?!罢嬲膹娬?,永遠占據(jù)一席之地。‘這不正是中華民族所需要的嗎?
“沒有廢墟就無所謂昨天,沒有昨天就無所謂今天和明天。廢墟是課本,讓我們把一門地理讀成歷史;廢墟是過程,人生就是從舊的廢墟出發(fā),走向新的廢墟。廢墟是進化的長鏈?!薄皼]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發(fā)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痹谛撵`與心靈的`撞擊中,發(fā)出了“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的呼喚。
在這兒,已超過了時空的限制,它是一次艱難的旅行。正如在茫茫沙漠中旅行。它更是一次歷史的漫游,一次文化的苦旅,是對那封存久遠的文化內(nèi)涵的默認。讀它,讓我受到了靈魂的震撼,精神的洗禮,心靈的升華。
人生,其實也是一種苦難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