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關于《世說新語》讀后感參考范文3篇

時間:2022-03-08 作者:Monody 讀后感

相信讀過很多經典書籍的你對于讀后感的寫作都不陌生吧,我們寫讀后感的過程實際上是檢測我們有沒有把文章真的讀懂,以下是范文社小編和大家分享的精選關于《世說新語》讀后感參考范文3篇,以供參考,希望對您有幫助。

精選關于《世說新語》讀后感參考范文3篇

《世說新語》讀后感1

讀完《世說新語》后,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德行第一》的一四和四五篇。這兩篇都是講“孝”,但完全是兩種風格。

一四講的是王祥的繼母很恨他,他卻愛繼母,當王祥得知繼母恨他時,他竟然求繼母處死自己。我認為這種孝,太過頭了,一個孩子未來的路還很長,只是因為繼母恨自己,僅僅為了一個人放棄自己的未來,這還算是“孝”嗎?王祥的繼母如果沒有醒悟過來呢?這世界上又會少一個智者嗎?要是天下所有的人都變成這樣,得有多少人不明不白地死去啊。而且,繼母已經暗中派人去砍他了,這么一個惡人,敢在她面前請求處死自己,是很有可能被處死的。那時,這個所謂有孝心的人,豈不是成為一個很做作的、會被后人笑話的人了嗎?

相反,我認為四五才是真正的“孝”,不過頭的“孝”。

故事講的是陳遺的母親喜歡吃鍋底焦飯,他任職州郡主簿時,常帶一只口袋,把焦飯放在里面,回家送給母親。后來,他被迫去打仗,那幾斗焦飯來不及送回家,就帶到軍隊里去了。但是,好多兵在戰(zhàn)敗時餓死了,只有陳遺靠著焦飯活了下來。陳遺把送給母親的焦飯在戰(zhàn)敗時吃了,這是對的,不然他怎么活下去。但有些人會認為這樣是“不孝”,我很不理解。我認為,如果陳遺硬是要把飯給母親,就很做作,像王祥一樣。吃了那些飯,既能讓別人知道他很孝順,又能使自己活下來,這不是很好嗎?何必像王祥一樣做作?這才是“孝”。

我很贊賞陳遺的“孝”,不喜歡王祥過頭的“孝”。這就是我對“孝”的看法。

《世說新語》讀后感2

近日,教學之余,在翻閱《世說新語》時,讀得其中一個故事,覺得挺有味道,但細細品位之余,對其觀點我卻不敢茍同:郭洗馬入洛,聽伎人歌,言佳。石季倫問其曲,郭曰:“不知?!奔緜愋υ唬骸扒洳蛔R曲,哪得言佳?”郭笑曰:“譬如見西施,何必知姓名,然后知美?”

在郭洗馬看來,一個人完全可以憑感覺去認識美,“不識曲”照樣能言其“佳”,就像見了西施姑娘,不必“知其姓名”,也照樣可以“知美”一樣。感覺這是淺嘗輒止的看法。美的事物一般都具有具體可感性,或賞心悅目,或動聽悅耳。審美欣賞活動首先是憑感覺和直覺來把握事物,或者說,感覺和直覺是審美欣賞活動的起點。因而,美育是通過對美的事物的欣賞,陶冶人的思想感情,提高人生藝術化的程度。但是,審美欣賞活動僅有這個起點是遠遠不夠的,它起碼還需要知識、趣味、心境三個條件。

知識條件指的是豐富的知識修養(yǎng)。郭洗馬“不識曲”也能“言佳”,這里的“佳”,只是一般人說的“好聽”的意思。若進一步問“佳在哪里?”“為什么佳?”他是斷然回答不出所以然的。中國有句俗話:“不會看的看熱鬧,會看的看門道。”郭洗馬所說的“佳”,充其量不過是聽著熱鬧而已。若是要聽出門道,即能講出“佳在哪里”“為什么佳”,則不僅需要“知其曲”,而且要具有一定的音樂修養(yǎng)。有人把音樂欣賞分為三個層次:一為“知覺的欣賞”,指聽音樂而產生悅耳的感覺;二是“情感的欣賞”,指聽音樂而產生喜怒哀樂的情感;三為“理智的欣賞”,指聽音樂而能對其結構、主題、技巧加以剖析。一個人要真正領略音樂之美,就應該努力達到“理智的欣賞”的層次。因此,感覺到東西不一定能很好地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深刻地感覺它。

大音樂家貝多芬的名曲《田園交響曲》,一個音樂修養(yǎng)高的人會聽得如癡如醉,贊嘆不已;而一個不懂音樂的人卻會聽得莫名其妙,甚至酣然入睡。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對于不懂音樂的耳朵,最美的音樂也沒有意義?!比绻涍^一段時間學習,你已經懂得了樂理常識,又對貝多芬的時代和生平有所了解,再聽《田園交響曲》,那時的情形就會完全不一樣。你不僅會聽得津津有味,甚至能對每個樂章都會細細品味,能分辨出哪是“初見鄉(xiāng)村景色時的愉快情緒”,哪是“農民的歡樂舞會”,哪是“小溪流水”,哪是“狂風暴雨”……從而真正步入音樂美的迷人世界。

欣賞藝術美,少不了知識修養(yǎng);觀賞自然美,同樣離不開知識修養(yǎng)。有一出歷史劇叫《關公單刀赴會》,其中寫關羽帶著周倉來到江邊,見江水在旭日的輝映下一片通紅,兩人都產生了美感。周倉目不識丁,只能叫:“好水!好水!”關羽滿腹經綸,便由通紅的江水聯(lián)想到在此發(fā)生的流血戰(zhàn)爭,感慨道:“鏖兵的江水猶然熱……二十年流不盡的英雄血!”顯然,關羽多獲得的美感要比周倉豐富得多,原因就在于他比周倉的藝術修養(yǎng)和文化修養(yǎng)要高得多。面對同一審美對象,不同的人所以會產生不同的審美感受,很大程度上與知識修養(yǎng)有關。游覽黃山,知道一些黃山傳說和歷代詩人吟詠黃山的詩詞的人,會比對黃山一無所知的人增添許多游趣。登上萬里長城,有點中國歷史知識的人,對長城的雄偉都會發(fā)出由衷的感嘆,感嘆先人的智慧和才干。而對歷史知識了解不多的人,面對先人智慧和汗水的結晶,感慨的也只能是表面所見的景象罷了。

法國大雕塑家羅丹有句名言:“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边@就是說,美是無處不在的,關鍵在于我們能不能發(fā)現(xiàn)它們??渴裁慈グl(fā)現(xiàn)呢?藝術修養(yǎng)和知識修養(yǎng)是很重要的方面。修養(yǎng)越深,展現(xiàn)在你眼前的美的事物就會越豐富,你獲得美感的機會也就越多。欣賞美還需要健康的審美趣味。這里所說的趣味是個比喻,是由口舌的感覺引申而來。長有人講:“說到趣味無爭辯?!币簿褪钦f,各人有各人的趣味,你喜歡甜,他喜歡辣,你喜歡咸,他喜歡淡,--這沒有對錯之分,高下之別,因而沒有什么好爭辯的。這種看法若僅僅指人的飲食口味,當然無可厚非;若擴大到審美領域,不說大謬不然,起碼也是值得商榷。因為,審美趣味不僅有高下優(yōu)劣之分,而且這種區(qū)分往往是差之毫厘,謬之千里。例如,同是閱讀文學名著《紅樓夢》,從中看出世態(tài)炎涼和人情冷暖,與只見驕奢淫逸和宮闈秘事,實在有天壤之別。同是欣賞西方繪畫藝術,沉浸在美的造型和豐富的寓意里,與只從裸體中尋找刺激和醫(yī)學專用,也是不可相提并論的兩碼事。在這里,前者是吸收營養(yǎng),后者是吸毒;前者是可使人的精神品位得到提高,后者卻讓人的思想品質受到腐化、墮落。

所以,培養(yǎng)健康、純正的審美趣味,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不可忽視的大事,對青少年來說尤其是如此。青少年正是審美趣味的形成期,如果缺乏正確的導引,那就是容易受各種低級、庸俗趣味的引誘;而一種低劣的趣味一旦形成,便會逐漸成為習慣,甚至進而由習慣變成自然,不但改起來難乎其難,甚至會執(zhí)迷不悟,越陷越深。在這方面,一些青少年由接觸網(wǎng)絡到沉迷于虛擬世界無法自拔,到荒廢學業(yè),甚至違法犯罪的教訓已經很多。因此,青少年要注意培養(yǎng)健康、純正的審美趣味,在熱愛優(yōu)秀文學藝術的同時,自覺地抵制那些庸俗、低級“藝術”的侵蝕,以防自己的心靈受到污染。

欣賞美除了要有知識修養(yǎng)和健康的趣味外,還需要有適宜的心境。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體會:當自己心情愉快時,往往見到什么都能尋出樂趣來;而當自己心情苦悶時,常常對再好的書和風景也引不起欣賞的興趣。蘭花很美,但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的:“災區(qū)的饑民,大約總不會去種蘭花吧。”這不是說災區(qū)的人沒有欣賞蘭花的能力,而是他們饑腸轆轆,沒有擺弄和欣賞蘭花的雅興?!都t樓夢》中大觀園的景色很美,但在寄人籬下、愛情受到挫折的的林黛玉眼里,最使她動心的不是迷人的春景,而是一片無人清掃的落花。因而她置身于美麗的春色中,反而吟成一首酸楚凄惻的《葬花詞》。唐代大詩人杜甫有句名詩:“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被ê网B都是美神的使者,是很好的審美對象,但在杜甫傷感慨嘆和悵恨離別時覺得花也濺淚,鳥也驚心。這再清楚不過地說明,適宜的心境對審美活動具有重要作用。

一個人的人生道路,從來不會一帆風順。學習的困難、考試落第的憂愁、失戀的痛苦、人事糾纏的煩惱,以及其他種種人生挫折,都會干擾和影響我們保持愉快的心境。減輕、消除這種狀況的一種很好的辦法,就是“看得開”,就是豁達、祥和、樂觀--以博愛的胸懷去寬以待人,以淡薄的心田去疏遠名利之爭,以堅強積極的態(tài)度去對待困難和挫折。如果說,美也有“偏心”的話,那么,它對于豁達、樂觀者常常格外多情,它的大門對心胸開闊者也格外敞開。

《世說新語》讀后感3

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在這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古典名著不計其數(shù),但使我感觸最深的是《世說新語》。

直到今年暑假我才把《世說新語》通讀了一遍,讀之不忍釋卷,深深地被這本書吸引?!妒勒f新語》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說集,由劉義慶(南朝宋文學家)主持編寫的是一部紀錄魏國風流的故事集,其內容主要涉及漢末至東晉時期士族階級的逸聞趣事?!妒勒f新語》所記載的雖是片言數(shù)語,但內容卻異常豐富,對后世的筆記小說的發(fā)展有著深遠影響,仿照此書體例而寫成的作品更是不計其數(shù)。書中不少的故事,成為后世戲曲小說的素材,成為后世詩文所常用的典故,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庾公乘馬有的盧,或語令賣去,庾云:"賣之必有買者,即當害其主,寧可不安己而移于他人哉?昔孫叔敖殺兩頭蛇以為后人,古之美談。效之,不亦達乎?"意思是:庾亮有一匹的盧馬,有人勸他賣掉。庾公說:"賣它就必定有人買它,那樣也會傷害這位庾公(庾亮)騎乘的買主,難道因為它對自己不安全,就可以嫁禍他人嗎?從前孫叔敖為了后人而殺了兩頭蛇,被古人傳為美談,我效仿他的做法,不也算是通達事理嗎?"這是選自《世說新語》德行中的:庚亮不賣的盧,這其中反映了庚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品行。當我們做一件事時,我們應當為他人考慮,不要只因為個人的一己私利,而禍害到了他人。這樣即對自己不利,也對他人不利。所以我們在做一件事時,我們要顧及他人感受。

“王子敬自會稽經吳,聞顧辟疆有名園,先不識主人,徑往其家。值顧方集賓友酣燕,而王游歷既畢,指麾好惡,旁若無人。顧勃然不堪曰:“傲主人,非禮也;以貴驕人,非道也。失此二者,不足齒之傖耳!”便驅其左右出門。王獨在輿上,回轉顧望,左右移時不至。然后令送著門外,怡然不屑?!币馑际牵和踝泳磸臅そ涍^吳郡,聽說顧辟疆有個名園,原先并不認識這個名園的主人,還是徑直到人家府上去。碰上顧辟疆正和賓客朋友設宴暢飲,可是王子敬游遍了整個花園后,只在那里指點評論優(yōu)劣,旁若無人。顧辟疆氣得臉色都變了,忍受不住,說道:“對主人傲慢,這是失禮;靠地位高貴而對人驕橫,這是無理。失去了這兩方面,只是不值得一提的粗俗人罷了!”就把他的隨從趕出門去。王子敬獨自坐在轎子里,左顧右盼,隨從的人很久也不來。然后顧辟疆叫人把他送到門外,對他但然自若,置之不理。從這則故事中使我明白了人際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我們人生的成敗。所以,我們必須注重日常的禮儀文明,做到與別人交往有尺度,說話要有分寸,行為要有節(jié)制,既不狂妄自大也不阿諛奉承,給別人留下好的印象。

上有萬仞之高,下有不測之深;上為甘露所沾,下為泉水所潤。

認真品讀這本書,我受益匪淺。一樁樁小故事,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如行林蔭道上姹紫嫣紅令人目不暇接。那一句句發(fā)言遣詞,無不畢肖聲口,寥寥數(shù)語,卻能述說出一個個發(fā)人深思的道理。

我們作為21世紀的青少年,我們身上背負的不僅僅是中國的未來,我們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也需要我們去傳承;讓我們行動起來,讓這條歷史長河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