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旅文化讀后感通用7篇

時間:2023-03-23 作者:Trick 讀后感

對文學(xué)作品理解不到位的話,是無法將讀后感寫好的,撰寫一篇讀后感可以加強同學(xué)們對書上知識的了解,下面是范文社小編為您分享的苦旅文化讀后感通用7篇,感謝您的參閱。

苦旅文化讀后感通用7篇

苦旅文化讀后感篇1

最近拜讀了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這本書介紹了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fēng)景名勝與歷史古跡,但余秋雨不僅僅只是介紹這些風(fēng)景和古跡,而是通過它們揭示了更為深層次的內(nèi)涵。

其中有一篇文章《道士塔》,說的是莫高窟如何在一個無知的王道士手中被“搶掠”一空的事情??春笪液苁芨腥?。余秋雨在文中寫到“……‘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見王道士轉(zhuǎn)過臉來,滿眼迷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閑人何必喧嘩?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聲求他:‘請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腦中依然一片慘白……”作者是在為那一副副畫像、一尊尊雕塑,一卷卷經(jīng)文的丟失感到可惜;是在為中國文化遺產(chǎn)的遺失而感到惋惜;更是為當(dāng)時清政府的無能而感到痛惜……

莫高窟被搶掠并不是王道士一人的錯,更是當(dāng)時無能的清政府的錯。如果當(dāng)時的清政府能稍微重視一下我們國家的文化遺產(chǎn),如果當(dāng)時的清政府能稍微有那么一點骨氣,如果當(dāng)時的清政府能稍微考慮長遠(yuǎn)一點,那么那些外國人怎么可能就那么輕易地將如此之多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掠奪走?

可是就在這清政府之前的幾百年,我們的國家還是世界的強國,唐朝的空前繁榮,元朝的空前強盛,我們的國家吸引著多少外國人前來經(jīng)商、學(xué)習(xí)??蔀槭裁吹搅饲宄湍敲吹膫涫芷哿枘?

驕傲。就是因為我們太驕傲了,我們變的封閉,我們變的遲鈍,我們變的木訥。所以也就有了王道士這樣的人,也就會出現(xiàn)莫高窟里的文物僅僅只用了一點點的銀元一點點的物品就被交換走,也就有了那時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我們這個文明古國的文化遺產(chǎn)被掠奪走的實在太多了,做為國人,真的有無限的痛惜,但這已經(jīng)是歷史造成的悲劇了,無力挽回,或許這正切合了余秋雨《文化苦旅》的“苦”字吧。我們現(xiàn)在能做的只有吸取前人的教訓(xùn),不再讓這悲劇再次上演。

苦旅文化讀后感篇2

隨著作者的腳步,我的心靈也進(jìn)行了一次苦旅,從陽關(guān)到江南。

初見這本書,我對書名充滿疑惑:為何苦旅?既是旅行,為何突出苦字?帶著疑問進(jìn)入書中,又了解作者的平生,我豁然開朗,有情不自禁,感嘆起來。這苦字,有多含義。 身體的勞苦。作者的旅行是完全自費的,而所到之地大多荒原而偏僻,步行之時最多身體自然勞累。但在作者心中,大概這遠(yuǎn)行,這勞苦,都成為信徒朝圣圣地而遠(yuǎn)行一樣的虔誠的心情,去朝圣千百年的荒廢古址。

眼見古址破敗之痛。作者所去的新疆,陽關(guān),敦煌,渤海國,天一閣,所去遺址無不敗落,殘缺不堪,面對損毀的遺址,作者自然是痛心疾首,苦不堪言,

對謠言攻擊的痛苦。作者在苦旅中,苦旅后,受盡了謠言,誹謗,謾罵,及各種形式的人身攻擊。然而,在這謾罵聲中,并無一家媒體,一家報刊為他說一句公道話,為躲避攻擊,作者攜妻從上海遷至深圳。然而在這漫罵與孤獨之中,作者能繼續(xù)對此書改版,不斷寫出新的著作,實為難得可貴。

對文明衰落的凄苦。作者遠(yuǎn)行出國探訪中東,希臘,埃及等世界文明遺址,又到歐洲,與中國進(jìn)行對比。體現(xiàn)出中國文明的優(yōu)勢與不足,對各地的文明衰落深感悲痛。對當(dāng)代文明提出緊迫提醒,也是痛定思痛。

理解了這些苦,也就明白了作者的心情了,也就理解了作者的深沉的筆調(diào),悲痛的風(fēng)格了。說這是 沉痛,這是流浪一點也不為過。

從陽關(guān)到江南,只有苦,又不只是苦。這個字的內(nèi)涵實在是太過豐富,讓人還甚為不解,就走完了全程。

苦旅文化讀后感篇3

文化是什么?以前我是不太喜歡思考這些久遠(yuǎn)、深重的東西,但這次拜讀了余秋雨先生所著的《文化苦旅》一書才深有體會。

全書包括“如夢起點”,“中國之旅”,“世界之旅”和“人生之旅”四個部分,每個部分的手法,體裁,閱讀視域是不盡相同的,但每個部分卻都能流露出書香味,描繪出人文味,傳達(dá)出情懷味,這是令我這個晚輩后生所深深迷戀的,深深敬佩的,深深感動的。

文化不是傳統(tǒng),或者說是不等于傳統(tǒng),它是表現(xiàn)在每個國家上,體現(xiàn)在每個民族中,深鑄在每個靈魂里的。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它“且拜且祭,且憶且思,且洗且泣”。書中的“文化”所談?wù)摰氖恰爸腥A文明”,但又不止于“中華文明”,而余秋雨老師又相信“最美麗的月色,總是出自荒蕪的山谷,最厚重的文物,總是出自無字的曠野”,于是為尋找,為探索,為重拾那些被丟失,被掩埋,被遺忘的文化,那些在塔里,在井中,在雪下蘊藏千年的故事,他出發(fā)了!

旅行是苦的,但更苦的是創(chuàng)造。歷史創(chuàng)造出文化,時間孕育了文明,也許是因為歷史創(chuàng)造出了文化,使它漠然,在多數(shù)情況下不講曲直,不講感情,甚至不講道理,但好在文化不會因為人類的一點錯誤而拋棄人類,不會在人類喪失自信力的時候否決人類,這是身為“人”的我們的一點慶幸。但只是一點,因為文化很脆弱。它于歷史中誕生,卻不只是依附于歷史,它是由人類與自然共同締造,共同鑄成。但自然卻比歷史更漠然,它的冷眼,連地球都不寒而栗。所以說,人類真正能靠的只有人類自己,只有靠自己才可以守住文化的根脈。但凡事都有正反,人類之中也有險惡的,他們被欲望,名利,權(quán)位蒙蔽,拿起“棍子”,把文化套上了自己想要的“帽子”,使文化呼吸急促,胸悶氣短,日漸衰弱。我們當(dāng)然不可以與其同流合污,我們能做到的只有堅守文化,傳承文化,在無聲中改變那種漠然。

“一個風(fēng)云數(shù)百年的朝代,總是以一群強者英武的雄姿開頭,而打下最后一個句點的,卻常常是一些文質(zhì)彬彬的凄怨靈魂?!睍械脑捒偸橇钗忆粶I下。悲,為歷史而悲,但更多的是幸,為文化而慶幸。那些“強者雄姿”多是雄心壯志的文化新興者,而“凄怨靈魂”則代表文化守護者,這可能從表象來看是對文化的摧殘,但我認(rèn)為從深處細(xì)觀會有所明悟,這實質(zhì)上是文化的升華,是文化的進(jìn)化,這實在令人慶幸,畢竟,它的.枝葉可能會在不同朝代而有所更替,時光流轉(zhuǎn)之中都被修剪,被搖曳,但是,它的根基仍然穩(wěn)固具在,非但沒有因為那暫時的動蕩而燒毀,挖掘,砍裂,反而更加龐大,更加強壯,更加充滿生機!

歷史可能沉默,或許漠然,但它不會忘記,那埋藏已久的文明,那悠久綿延的文化,因為它的根就在那,只等我們來尋!

苦旅文化讀后感篇4

每一次,讀《文化苦旅》,就好象身陷一場沙塵暴,在深沉的文字之間步履維艱,被千年沉淀的滄桑感壓得抬不起身子來。

從來都是很驕傲,驕傲于盛唐的艷麗,驕傲于祖先的智慧。從來都是很心疼,心疼中華大地的傷痕累累,心疼中華蒙受的恥辱。但是讀完這本書,我又開始心疼中華文化的步步艱辛。

沿著歷史碾過的痕跡,佇立于敦煌千年的風(fēng)沙中,聽風(fēng)聲里無奈的嘆息,身處陽關(guān)落雪處,望一眼故人褪色的青衫;包裹在天一閣中,觸摸范氏一族代代堅持的守護。這里,有中華文化的積累像流水般溜走,有歷代工匠的夢銹刻的婀娜的身姿,有四面邊聲連角起的恢宏戰(zhàn)場,有君子其役,不知何期的憂愁哀傷,有李白對酒當(dāng)歌的豪情,有與揚州八怪渲染筆墨的意想。

王道士慷慨地送出敦煌中祖先留下的瑰寶一箱又一箱,我們看著這些觸目精心的數(shù)字,讓心一陣又一陣地抽搐;莫高窟靜靜地藏在廣袤的沙漠中,外表只是一座小山包,可它卻把宗教和藝術(shù)完美地結(jié)合在一起,載歌載舞。廢墟在歷代的顛簸中坍塌,重建又坍塌又重建;陽關(guān)倒在中華民族的精神領(lǐng)域中,在朔風(fēng)中越來越黯然。

也許一個中學(xué)生對于這些歷史并不能理解得太深入,可是,作為一個中國的孩子,真得好好看看我們的歷史,我們的文化。并不是書本上的之言片語就能撐起一個華夏的文明,我們在追求那些無所謂的明星時,是不是應(yīng)該轉(zhuǎn)過身來,追捧已經(jīng)消逝的宏大?在匆忙的腳步中,拾起一絲空閑,靜看細(xì)水流長,細(xì)數(shù)庭前花落。

我不是一個學(xué)者,也不是名家,我只是一名中學(xué)生,深深地愛著我們的民族,我們的文化。讓這艱難的中華文化,走進(jìn)我們的心吧,只需輕輕地蹲下身,摸一摸文化的土地,便能感受到沉淀的滄桑。

苦旅文化讀后感篇5

說到清朝,讓人聯(lián)想到一系列的清宮電視劇,讓人聯(lián)想到康熙盛世,讓人聯(lián)想到晚清的沒落...讀完《寧古塔》讓我從另一個角度看到了不同的清朝。

文化的認(rèn)同與融合

清朝建立之初,反清復(fù)明的勢力十分強大,大多數(shù)漢族知識分子都堅持反清復(fù)明,甚至在武夫們紛紛投降后,一群柔弱的書生還寧死不屈。這時,康熙出現(xiàn)了,他下令宣揚崇儒重道的精神以大量錄用漢族士子。但這并沒有改變一些”頑固分子“,康熙于是用自己的熱情和誠懇打動了他們。這便是文化的認(rèn)同與融合,使清朝開始了穩(wěn)定的統(tǒng)治。

文化的壓抑與摧殘

誰都知道那滿清十大酷刑,殺的花樣十分多,每一種殺戮都慘不忍睹,他們的花樣是把死這件事變成了一個可供細(xì)細(xì)品味、慢慢咀嚼的漫長過程。這種方式充斥著殺戮的快感,并扭曲著人性,人道基礎(chǔ),影響深遠(yuǎn),至今還未根除。

再說流放與株連,更是讓人痛心疾首。流放是一種折磨,一種慢慢的心靈上的折磨,流放往往伴隨著株連,一個人不小心說錯了話,辦錯了事,那么就有可能株連九族,一些根本沒見過面的遠(yuǎn)房親戚甚至是鄰居也會被牽扯進(jìn)來。于是人們只能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再沒有人格也沒有聲音了。文化仿佛在顫抖,在這死一般冷靜的樹林中,身上的傷痕讓他不敢再邁出一步。

對于清朝,就像其經(jīng)濟一樣,經(jīng)歷了盛世與沒落,文化亦是如此,經(jīng)歷過融合與摧殘。

苦旅文化讀后感篇6

“文化苦旅”,望文生義,自然是一個“旅”字貫穿全書。但這部書又不是簡單的山水游記?!霸蚴?,我發(fā)現(xiàn)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深深腳印的所在,說明我心底的山水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薄懊康揭粋€地方總有一種沉重的歷史氣壓罩住我的全身,使我無端的感動,無端的喟嘆?!蔽蚁耄@便是文化二字的分量。而一個“苦”字應(yīng)該說可是全書的主旨。作者并不在乎旅途勞累之苦。這個“苦”乃是對全民族意識的苦苦思索,對人生至高理想的苦苦追尋,讀中華民族文明復(fù)興的苦苦祈盼。“我不敢對我們過于龐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卻希望自己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后的回味,焦灼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

我以為,最能體現(xiàn)作者一個“苦”字的文章是《道士塔》在作者筆下,我們看到了一個為了蠅頭小利就可以把大車大車的經(jīng)書、繪畫運往兩方的土道士。也看到了一群眼睜睜看著國寶流失卻不聞不問的道臺,藩臺。“偌大的中國,竟存在不下幾卷經(jīng)文。”“我好恨”。作者恨的不是王道士,也不是哪個藩臺,在中國,這樣愚昧、麻木的國民又何止千萬?王道士不賣,李道士照樣要賣,張藩臺不管,趙藩臺更不會管。“這是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 “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滴血?!泵鎸θ绱藝?,作者怎能不苦?百年之后,王道士早已化為灰燼,莫高窟的歷史文獻(xiàn)也在大英博物館的玻璃窗里沉睡了多年。盡管我們再也不會讓一個蒙昧的道士去看管我們祖先的遺產(chǎn),可他們似乎還活在我們身邊,盲日庸俗的國人似乎也還不少,也許文明離我們還很遠(yuǎn)哪!我們期待著中華民族真正崛起的那一天。

再談到“文化”二字,我自然而然地想起了書中的一篇文章《柳侯祠》。柳宗元是中國歷史上的文學(xué)巨匠,但他命運多劫,兩次遭貶,又客死他鄉(xiāng)。然而正是由于他官運不濟,被貶永州,才使中國文化史擁有了《永州八記》和其他篇什,華夏文學(xué)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構(gòu)建?!翱纱藭r的柳宗元仍時皇宮內(nèi)的青磚綠瓦一片癡情,因為他是中國文人,他是封建時代的中國文人。他已實現(xiàn)了自己的價值,卻又迷惘著自己的價值。永州歸還給他一顆比較完事的靈魂,但靈魂的薄殼外還隱伏著無數(shù)誘惑?!倍藭r,命運和他開了個不大不小的玩笑。柳公滿心歡喜的返回京城,而等待他的卻是更加荒涼,更為邊遠(yuǎn)的柳州。這不能不說是中國文人的悲哀。

我又想起了批評余秋雨的文章,說它的詞藻華而不實,說他的文章軟弱無力。我不知道這是不是真實的,也沒有必要去探個究竟。因為文學(xué)本身就有它的兩面性。真正重要的是我們看到了余秋雨的書,在他的書中看到了文化,看到了歷史,看到了世界,看到了人生。我想,這就夠了。

苦旅文化讀后感篇7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fù)行數(shù)一步,豁然開朗……

自從武陵人無意中尋得世外桃源,每個人的心里都埋下了一個桃源――一個沒有爾虞我詐、勾心斗角的幸福國度。困頓于凡塵俗世間的紛紛擾擾,心中的桃源在一次次躊躇間離我遠(yuǎn)去,卻又一次一次在夢里徘徊,在淺唱低吟間躑躅。

一途征程,一途文化,一途追憶,余秋雨就這樣背起行囊,踏上文化苦旅,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fù)識矣。千百年后的騷人墨客或許再也找不到祖先留駐的腳步,歷史的煙塵抹去了他們的足跡,憑添一份滄桑。余秋雨,那份失落的許文明讓他心痛不已,心中的桃源不復(fù)夕日,他憤然,苦旅,真是苦旅!一次次的佇足而望,一次次的神人交融,他川梭在歷史的漫天云霧中,有一絲渴望――撥開那片繚人的云霧,讓心中的桃源重見天日!中國文化源遠(yuǎn)流長,如汩汩流水在天盡處匯成磅礴氣勢奔匯而下的瀑布,佇足其間無疑會被這吞吐千年的深遠(yuǎn)內(nèi)涵所震懾。山重水復(fù)、蒼莽大地上中國文化的步履曾因那些文人而真實存在,卻又因那些文化而逐漸模糊,余秋雨,滿懷著對中國文化的熱愛,任憑蔓草堙路,依舊尋找著先人模糊的足跡,尋找心中的桃源,守護那片文明……

科技進(jìn)步,社會發(fā)展,中國從文明古國一步步邁向飛躍,和諧社會和諧,可那份古老的文明卻已逐漸風(fēng)雨飄搖。心中的桃源是近了還是遠(yuǎn)了?現(xiàn)實里再也沒有李白的輕舟,陸游的毛驢,取而代之的是高科技的游艇與飛機,可這些交通工具再也到不了昔日的白帝城??v使千百年后的我們舊地重游,也找不回那份失落的珍貴,它被藏在地下埋在土里,一點點被塵埃掩埋,鎖進(jìn)萬劫不復(fù)的深淵……風(fēng)聲雨聲仿佛不曾改變,可實在是物是人非,當(dāng)年的一切好像依舊如故,可那抹神韻卻已隨風(fēng)而逝。人變了,心情變了,即便在同一時間空間,那份屬于歷史的美好也找不回了,它早已在不經(jīng)意間從人們指間溜走。心中的桃源啊,為何我已看不清了,是被那姹紫嫣紅迷了眼嗎?

我不是余秋雨,我沒有那種際遇在朝霞中仰望白帝城,沒能頂著濃烈的秋霜登臨黃鶴樓,更沒能在某個寒冬冷夜輕扣寒山寺門,但我倚著他

的足跡去過莫高窟,到過陽關(guān),登過鳴沙山,飲過月牙泉,訪過柳侯祠……雖是苦旅,我卻在這段苦旅中看到了我的桃源――在歷史深邃的蒼穹下,有中原慈母的白發(fā),小橋流水的人家,故柳蔭下的訣別,將軍圓睜的怒目,獵獵于朔風(fēng)中的旌旗……晨晨暮暮,歷史的車轍一刻不停地滾過我的桃源,揚起滿天風(fēng)沙,迷了誰的眼,只是那雙眼流過太多淚,早被風(fēng)沙磨鈍。煙塵終會飄散,車轍也會被風(fēng)沙撫平,只是那太多嘆息的吹拂卻在我的桃源一再沉封……

楚人一炬,阿房終究坍圯成一片廢墟,我的桃源卻在苦旅中深深扎根,日益清晰,恍然間我看到蒼穹下那樹醉人的嫣紅,樹下有個身影向我招手,臨風(fēng)處銀袍翩躚……

近了,我的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