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上冊人教版數學教案參考7篇

時間:2023-03-03 作者:Surplus 備課教案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一定要養(yǎng)成提前制定教案的習慣,為了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我們一定要養(yǎng)成提前制定教案的好習慣,下面是范文社小編為您分享的三年級上冊人教版數學教案參考7篇,感謝您的參閱。

三年級上冊人教版數學教案參考7篇

三年級上冊人教版數學教案篇1

一、 教學目標

1.在回顧和整理本單元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熟練掌握多位數乘一位數乘法的計算方法,正確的進行乘法口算、筆算、估算。

2.運用所學知識結合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計算方法,靈活解決生活的簡單問題。

3.在復習過程中,滲透學習方法,體會數學學習的價值。

二、教學重點

正確的進行乘法口算、筆算、估算

三、教學難點

滲透學習方法

四、教學具準備

練習小篇子

五、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今天我們要一起復習《多位數乘一位數》(板書課題)。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內容。這個單元包括哪些內容呢?

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呢?

口算:用乘法口決計算再添0,因數末尾有幾個0就在積的末尾添幾個0。

估算:注意四舍五入。

筆算:從個位算起,滿幾十就向前一位進幾。

(二)探究新知

1.多位數乘一位數乘法的口算方法

4×60=(說算法) 80×5=(注意0的個數) 103×4=(十位要加進位數)

2.多位數乘一位數乘法的計算方法

(1)學生獨立完成

(2)同桌訂正

(3)全班交流

3.選擇合適的方法解決下面的問題。

(1)第1個問題你選擇什么方法?

(2)第2個問題你怎么選擇筆算呢?

(3)第3個問題可以估算吧嗎?

(4)小結:我們要根據問題和數據的特點合理選擇算法,考慮清楚什么時候可以用近似值,什么時候必須用準確值。

(三)拓展延伸

1.快速搶答爭第??

(1)出示題目:

(2)學生搶答

2.認真觀察填表格

(1)出示題目:

(2)觀察:請同學們認真觀察,看看從第一行的數怎樣就能得到第二行的數。

(3)根據規(guī)律填數:同學們真的很了不起,通過觀察、計算,大家發(fā)現了第一行的數乘4就能得到第二行的數,請同學們運用我們發(fā)現的規(guī)律,把表格填寫完全。

3.趣味數學找規(guī)律

(1)觀察:認真觀察下面的算式,你發(fā)現了什么?

(2)發(fā)現規(guī)律:通過觀察,大家發(fā)現了很有趣的數學算式,你能在方塊里填上合適的數嗎?

三年級上冊人教版數學教案篇2

本單元共安排了5個例題。主題圖、例1、例2體驗事件發(fā)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例3、例4、例5及相關內容能夠列出簡單試驗所有可能發(fā)生的結果,知道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1.體驗事件發(fā)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

對于紛繁的自然現象與社會現象,如果從結果能否預知的角度出發(fā)去劃分,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現象的結果總是確定的,即在一定的條件下,它所出現的結果是可以預知的,這類現象稱為確定現象。例如,拋一個石塊,可預知它必然要下落;在標準大氣壓下且溫度低于0℃時,可預知冰不可能融化。另一類現象的結果是無法預知的,即在一定的條件下,出現哪種結果是無法事先確定的,這類現象稱為隨機現象或不確定現象。例如,擲一枚硬幣,我們無法事先確定它將出現正面,還是出現反面。

教科書通過主題圖及例1、例2的教學,使學生初步體驗在現實世界中有些事件的發(fā)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

(1)主題圖的教學。

教科書第104頁呈現了學生熟悉的“新年聯歡會上抽簽表演節(jié)目”的場景,引入本單元的學習。目的是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使學生體驗在現實生活中存在著不確定現象,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教學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觀察圖意,描述圖意,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再引導學生說一說自己在“抽簽表演節(jié)目”時的實際感受。使學生在觀察、描述和交流的活動過程中充分感受到,在用抽簽來決定表演的節(jié)目的活動中,“表演某種節(jié)目”這樣的事件的發(fā)生是不確定性的。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自己周圍熟悉的情境,說一說在生活中還有什么事情的發(fā)生是不確定的。

需要注意的是,只要學生能夠結合具體的問題情境,用“可能”等詞語來描述就可以了,如“我可能要表演唱歌”。不必要求學生一定要說出“我表演唱歌這件事情的發(fā)生是不確定的”。

(2)例1的教學。

教科書呈現了學生摸棋子的試驗,使學生在猜測、試驗與交流的活動中初步體驗有些事件的發(fā)生是確定的,有些事件的發(fā)生則是不確定的。教科書中給出了兩個盒子裝有不同情況的棋子,是想通過兩個簡單試驗的對比,讓學生更好地體會確定事件和不確定事件。教師可以依照教科書中的圖示分別在兩個盒子里放進各種顏色的棋子(也可選用乒乓球等),注意這些棋子除了顏色外應完全相同,并將放棋子的過程完整地展現給學生,而且在每次摸棋子之前都應將盒中的棋子搖勻。

教科書中一共提出了三個問題,提示教學的過程、反映不同方面的要求。

①教學第一個問題“哪個盒子里肯定能摸出紅棋子”。教師可以先提問“左邊的盒子里肯定能摸出紅棋子嗎?”讓學生進行猜測,再讓學生實際摸摸看。通過試驗,驗證自己的猜測,認識到在左邊的盒子里裝的都是紅棋子,所以一定能摸出紅棋子,“在左邊的盒子里摸出紅棋子”這個事件的發(fā)生是確定的。教師再提問“在右邊的盒子里肯定能摸出紅棋子嗎?”讓學生進行猜測,再讓學生實際摸摸看。通過試驗,使學生發(fā)現在右邊的盒子里有紅棋子,所以可能摸出紅棋子,但不一定能摸出紅棋子,“在右邊的盒子摸出紅棋子”這個事件的發(fā)生是不確定的。

②②第二個問題“哪個盒子里不可能摸出綠棋子”和第三個問題“哪個盒子里可能摸出綠棋子”可一同教學。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猜測“左邊的盒子里可能摸出綠棋子嗎?”“右邊的盒子里可能摸出綠棋子嗎?肯定能摸出綠棋子嗎?”,同樣再讓學生討論交流,并通過試驗,驗證自己的猜測,認識到因為左邊的盒子里沒有綠棋子,所以不可能摸出綠棋子,“在左邊的盒子里不能摸出綠棋子”這個事件的發(fā)生是確定的;在右邊的盒子里有綠棋子,可能摸出綠棋子,但不一定能摸出綠棋子,“在右邊的盒子里摸出綠棋子”這個事件的發(fā)生是不確定的。

③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地為學生提供猜測、試驗與交流的機會,有條件的地方宜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教師可以依照教

科書中的圖示,事先為每個小組準備兩個盒子和兩袋棋子,為了交流方便,可以給盒子標上序號1和2。在教學時,先指導學生分別將兩袋棋子放入兩個盒子,然后逐一提出教科書中的問題。教師還要提醒學生,在每次摸棋子前應將盒中的棋子搖勻。提出一個問題后,先讓學生在小組內充分討論、試驗,然后再全班交流。使學生充分經歷猜測、試驗與交流的活動過程,豐富學生對確定現象和不確定現象的體驗。

④另外,在匯報時只要學生能夠結合具體的問題情境,用“在左邊的盒子里一定能摸出紅棋子”“在右邊的盒子里可能摸出紅棋子”等描述進行表達就可以了,不必要求學生一定要說出“在左邊的盒子里摸出紅棋子這個事件的發(fā)生是確定的”,“在右邊的盒子摸出紅棋子這個事件的發(fā)生是不確定的”。

⑤(3)例2的教學。

⑥教科書呈現了六幅與現實世界的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緊密相關的畫面,通過生活實例豐富學生對確定和不確定事件的認識,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學會判斷哪些事件的發(fā)生是確定的,哪些事件的發(fā)生是不確定的。

⑦教學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觀察圖意,獨立思考,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做出判斷,再引導學生討論。使學生在描述、思考和討論交流的活動過程中充分感受確定和不確定現象。需要注意的是,在讓學生判斷事件發(fā)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時,只要學生能夠結合具體的問題情境,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詞語來表述就可以了,如“地球一定每天都在轉動”“三天后可能下雨”“太陽不可能從西邊升起”等。不必要求學生一定要說出“我從出生到現在沒吃過一點東西這件事的發(fā)生是確定的”“吃飯時,人用左手拿筷子這件事情的發(fā)生是不確定的”“每天都有人出生這件事情的發(fā)生是確定的”。

⑧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自己周圍熟悉的情境,說一說在生活中還有什么事情的發(fā)生是確定的,什么事情的發(fā)生是不確定的。另外,教師還應有意識地尋找一些帶有感情色彩的事件讓學生來判斷其發(fā)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如“明天的拔河比賽我們班會贏”。讓學生認識到對于某一客觀事件來說,其發(fā)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與個人的愿望無關。

⑨2.能夠列出簡單試驗所有可能發(fā)生的結果,知道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⑩隨機現象雖然對于個別試驗來說無法預知其結果,但在相同條件下進行大量重復試驗時,卻又呈現出一種規(guī)律性,我們稱它為隨機現象的統(tǒng)計規(guī)律性。概率論正是揭示這種規(guī)律性的一個數學分支。

為了敘述的方便,把條件每實現一次,叫做進行一次試驗。例如對“擲一枚硬幣,出現正面”這個事件來說,做一次試驗就是將硬幣拋擲一次。如果一個試驗在相同條件下可以重復進行,而每次試驗的可能結果多于一個,在一次試驗中結果無法事先確定,這種試驗就叫做隨機試驗。把隨機試驗中,可能發(fā)生也可能不發(fā)生的事情,稱為隨機事件。

一個隨機事件的發(fā)生既有隨機性(對單次試驗來說),又存在著統(tǒng)計規(guī)律性(對大量重復試驗來說)。隨機事件的統(tǒng)計規(guī)律性表現在:隨機事件的頻率──即此事件發(fā)生的次數與試驗總次數的比值具有穩(wěn)定性,即總是在某個常數附近擺動,且隨著試驗次數的不斷增多,這種擺動幅度越來越小。我們給這個常數取一個名字,叫做這個隨機事件的概率。概率可以看作頻率在理論上的期望值,它從數量上反映了隨機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上述關于概率的定義,通常稱為概率的統(tǒng)計定義。

由于學生的年齡和思維特點,他們一般只能在感性的層面理解概率的知識。因此,教科書通過例3、例4和例5的教學,使學生在試驗活動中,認識簡單試驗所有可能發(fā)生的結果,初步感受隨機現象的統(tǒng)計規(guī)律性,并知道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三年級上冊人教版數學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利用舊知,理解三位數加三位數的算理,掌握計算方法,能夠正確筆算三位數加三位數不連續(xù)進位的加法題。

2、能根據實際,選取合理的方法正確、靈活地計算三位數加三位數,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3、結合所學知識對學生進行保護野生動物的教育。

教學重點:

掌握三位數加三位數不連續(xù)進位的計算法則,會正確地進行筆算。

教學難點:

理解三位數加三位數的算理。

教學過程:

一、引入:

熱身小游戲

二、復習舊知:

列豎式計算下面各題,并想一想計算時應該注意什么?

35+34= 48+29=

230+540= 360+240=

三、新課導入:

1、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去過濕地嗎?(學生自由回答)那么今天徐老師就帶領大家一起去領略一下濕地的美。(出示濕地圖片)

濕地孕育了豐富多樣的濕地野生動物,我們一起來欣賞這些可愛的小動物吧!(課件出示四種野生動物)

2、下面是關于中國濕地部分動物種類的統(tǒng)計表,說一說你從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有用的數學問題嗎?(課件出示:第36頁表格)學生自由回答。

師:同學們觀察的很仔細,從表格中獲得了許多有價值的數學信息。今天我們研究的問題就和這些濕地野生動物的種類有關,大家有信心學好嗎?

四、新課教學

1、教學例1

師:出示問題:我國濕地鳥類和爬行類動物一共有多少種?該怎樣計算呢?

生:就是把鳥類和爬行類動物的種數相加:271+122=

師:這兩個數有點大,而且不是整十整百數,不容易口算,那我們該怎么辦呢?

生:用豎式計算

師:想一想豎式應該怎樣寫呢?自己試一試。(學生獨立列豎式計算,教師巡視指導)

組織學生展示交流豎式計算的方法和結果。

師:你是從哪一位加起的?與之前我們學習的兩位數加兩位數的筆算方法相同嗎?

生:都是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加起。

2、教學例2

出示問題:我國濕地鳥類和哺乳類動物一共有多少種?

算式:271+31=

學生嘗試獨立解答,教師巡視了解情況,指導個別學習困難的學生。

指名學生展示豎式的計算方法,重點說清楚十位上3+7=10,只要在十位下面寫0,同時向百位進1.

師:想一想,271+903=?該怎樣計算呢?

學生嘗試獨立解決,并說一說你在計算過程中遇到了什么問題?是怎么解決的?

有的同學可能會說:當百位上相加滿十,不知道怎么辦了?

想:十位上相加滿十,向百位上進一;那么百位上相加滿十,就要向千位上進一。

五、總結提升

用自己的語言表述一下:計算萬以內的.加法要注意什么?

六、作業(yè)布置:

完成數學書37頁的做一做

三年級上冊人教版數學教案篇4

第一單元位置與方向

一、教材分析: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東、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識已經積累了??

些感性的經驗,并通過第一學年的學習,已經會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本單元在此基礎上,使學生學習辨認東、南、西、北、東北、西北、東南和西南八個方向,并認識簡單的路線圖。本單元教材在編排上有下面幾個特點:依照兒童空間方位認知順序進行編排,提供豐富的生活和活動情境,幫助學生辨認方向。

二、單元教學目標:

1.通過現實的數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辨認方向的意識,進一步發(fā)展空間觀念。

2.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認識東、南、西、北、東北、西北、東南和西南八個方向,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東、南、西或北)辨認其余的七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3.使學生會看簡單的路線圖,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線。

第1課時認識東、南、西、北方向

教學內容:教材第2至3頁例1及練習一第1題。

教學目標:1.通過活動體驗使學生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能夠用給定

的一個方向辨認其余的三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2.通過大量的操作活動,讓學生形成辨認東、西、南、北等方向的技能,培養(yǎng)

學生的觀察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3.在觀察主題圖時,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學重難點:會在實景中辨認東、南、西、北,并能運用這些詞語來描繪物體??

在的方向。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同學們,你們知道20xx年的奧運會在哪里舉行嗎?這是我們祖國的驕傲,也是

全國人民努力的結果,大家想不想看看首都北京的美景呢?

二、愉快體驗,探究新知

1.觀察主題圖

(1)出示第2頁彩圖。

(2)我們現在來到了北京的天安門廣場,你們看見了哪些建筑物?愿意當小導

游為大家介紹一下嗎?同桌之間互相解說。

(3)指名上臺講。

2.學習例1:出示第3頁彩圖。

(1)圖上畫的是小明和他的學校,你能告訴老師他在干什么嗎?大家想和他??

樣去我們的操場上認識這四個方向嗎?

早上太陽在什么方向?面朝太陽,我們面對的是什么方向?背對的方向是什么方

向?

學生相互說說自己前面的和后面的方向。

現在同學們像老師一樣伸開兩臂,我們左手指的方向是北,右手指的方向是南。

(2)讓學生說說學校的東、南、西、北各有什么建筑物。提問學校的教學樓等

建筑物在操場的哪一面?

(3)請4位同學面朝4個方向背對背站好,讓他們說說自己面對的方向。引導

其他同學觀察和發(fā)現東西兩個方向的同學背對背,南北兩個方向的同學背對背。

強調東西相對,南北相對。

(4)回教室填寫例1。

三、分層練習,鞏固新知

1、說一說教室里東、南、西、北各有什么(練習一第1題)?

2、用東、南、西、北這些詞語說一說你座位周圍同學所在的方向。

3、你說我做:5人一組,1人指揮,4人做動作。(1人指揮站中間,4人聽指揮站4個方向。)

四、課堂小結

今天大家學到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

回家按照4個方向觀察房間的擺設,明天來告訴大家。

板書設計:位置與方向

早上太陽在東方

面東,背西,左手北,右手南

東西相對,南北相對

?教學反思】:

第2課時繪制平面圖

教學內容:教材第4頁例2及練習一第2題。

教學目標:1.通過讓學生在圖上表示各建筑物的位置關系,并集體交流,使學

生知道地圖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繪制的。

2.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fā)展。

3.培養(yǎng)學生認真觀察事物的良好習慣、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難點:知道地圖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繪制的。

教具準備:掛圖

教學過程:

一、回憶舊知,引入情境

復習四個方向,請學生介紹學校四個方向的建筑物。

想讓更多的人了解我們學校,可以使用校園示意圖。

二、動手操作,學習新知

出示第4頁彩圖。

1.這些小朋友正在繪制示意圖,看過他們的情況你能說出繪制校園示意圖時要畫上哪些內容嗎?

2.生繪制校園示意圖。

3.小組交流展示。

4.看第4頁彩圖,說說怎樣畫更簡便、更清楚?

三、鞏固練習

1.出示第6頁第2題彩圖。

這是小明的房間,你能幫他介紹一下四面的擺設嗎?

2.一人說房間的陳設,一人繪制出平面示意圖。要求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繪制。

3.全班交流。

四、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把有關方向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學會了繪制簡單的平面示意圖。課后請大家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繪制一張標準的校園示意圖給你們的爸爸媽媽看看,向他們介紹我們的校園。

板書設計:繪制平面圖

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教學反思】:

第3課時看簡單的路線圖(一)

教學內容:教材第5頁例3及練習一第3、4題。

教學目標:1.使學生會看簡單的路線圖(四個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線。

2.培養(yǎng)學生的辨別能力和數學實踐能力。

3.幫助學生了解生活,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學重難點:會看簡單的路線圖(四個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線。

教具準備:掛圖、指南針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第5頁例3彩圖。

小明來到了一個陌生的街區(qū),我們來幫小明看看這個街區(qū)有哪些主要建筑物。在這張圖上你還能獲得哪些信息呢?

如果小明問的.是你,你能準確的告訴他行走路線嗎?

二、新知探索

1.圖上只標明了北方,其余三個方向你能辨認出來嗎?

2.誰能說說少年宮的位置?體育場的位置呢?

按那個小朋友告訴小明的路線能到達少年宮嗎?你能告訴小明去體育場怎么走

嗎?

3.根據掛圖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來?

小結:剛才大家說了好多行走路線,我們在為別人指路的時候要先弄清楚方向,再找到要去的建筑物的位置,然后告訴問路人行走的路線。

三、鞏固練習

1.出示第5頁“做一做”彩圖。

生說圖上的信息,辨認四個方向。

描述某些建筑物的位置。

2.練習一第3題。

3.練習一第4題。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還有什么問題?

五、擴展延伸

介紹四大發(fā)明的指南針。

板書設計:學看路線圖

弄清方向

找到位置

說出路線

?教學反思】:

第4課時認識東南、東北、西南、西北

教學內容:教材第8頁例4及練習二第1、2、3、4題。

教學目標:1、識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四個方向,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東、南、西、北)辨認其余七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方向。

2、借助各種活動,讓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進一步發(fā)展空間觀念。

3.通過知識的運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難點:認識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四個方向,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東、南、西、北)辨認其余七個方向。

教學過程

一、布置課前預習:

1、查找有關指南針的資料。

2、尋找生活中什么時候會用到方位的知識。

二、談話導入

(出示課本情境圖)通過前幾堂課的學習小明學會辨認東、西、南、北四個方向。今天他帶了一個指示方向的工具,再次來到校園中的操場上,準備繼續(xù)學習更多與方向有關的知識。你們猜他帶的是什么?(指南針)

三、親身實踐,接受新知

1、了解指南針的歷史和使用方法,增強民族自豪感。

(出示指南針圖)由學生匯報交流預習1收集的資料,教師給予歸納,并重點指導怎樣利用指南針辨別方向:

指南針是用來指示方向的。早在20xx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用磁石制作了指示方向的儀器──司南,后來又發(fā)明了羅盤。指南針是我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指南針盤面上的指針受地球磁場的影響,紅色的一頭總是指向北,白色的一頭總是指向南。人們根據這一原理利用指南針來辨別方向。

2、根據指南針現在的指示說說校園里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各有什么建筑。(北面是教學樓,南面是花壇,東面是圖書館,西面是體育館)

3、借助指南針盤面上的標記認識東南、東北、西南、西北這四個方向。

問:多功能廳、食堂分別在校園的什么位置?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導學生歸納:從“東”出發(fā),東和北之間的方向就叫東北,東和南之間的方向就叫東南。從“西”出發(fā),西和北之間的方向就叫西北,西和南之間的方向就叫西南。

4、找出校園的東南方和西北方有什么建筑。

四、鞏固運用

1、給出一個方向由學生討論后制成方向板?!?/p>

2、利用方向板辨認教室中的八個方向。

3、坐在座位上,說一說你的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分別是哪位同學?

4、練習二第1、2、3題。

5、練習二第4題:出示我國行政區(qū)域圖,問:這是哪國的地圖?適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讓學生找出我國首都北京的位置和十堰的位置,說說十堰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北京在武漢的什么方向?

五、全課小結

三年級上冊人教版數學教案篇5

教學內容:

新課標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99-101頁例1、例2、例3和做一做,以及練習二十三的1、2題。

教材分析:

本課題是《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第五冊》第七單元《分數的簡單計算》。在前面的學習中,學生已經認識了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的分數,并能比較分數的大小,學生對這些知識的掌握為他們探究同分母(分母小于10)分數加減法及1減幾分之幾的計算奠定了基礎。但受整數加減法的影響,學生很可能認為+等于,鑒于這一點,教學時著重引導學生在情景中感知,形成正確表象;在操作中體會,得出正確結論;在交流中明理,認識到分數計算中分數單位并沒有發(fā)生變化,從而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教學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理念,使之獲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2、通過小組合作探索、對比觀察,初步感知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

3、學會簡單的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

4、解決簡單的有關分數加減法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學會簡單的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

教學難點:理解算理,正確計算。

教學方法

通過直觀、推理讓學生充分感知,然后經過比較歸納,最后概括算理,從而使學生從形象思維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進而達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應用新知、鞏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采用快樂教學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發(fā)言和敢于質疑,引導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動口、動眼以及采用對口令搶答等多種形式的鞏固練習,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把數學課上得有趣、有效、有益。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生成問題

1、復習舊知,夯實基??

⑴、讓學生任意說說想到的分數,師隨機扳書這些分數:、、……)

⑵、根據板書,用“幾分之幾里面有幾個幾分之一”的話說一說。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之前已經學過有關分數的知識引入新知,不僅進行了有效的復習,而且由問題引發(fā)學生猜測推想,滲透新課所要運用的知識,為后續(xù)教學打下基礎。)

2、巧設情境,生成問題

分吃生日蛋糕的情景:

⑴、小明今天過生日,全家為他準備了生日蛋糕,媽媽將蛋糕平均分成了8份,小明吃了1塊,媽媽吃了2塊。

⑵、(引導學生用數學語言表達:小明吃了蛋糕的,媽媽吃了蛋糕的)

⑶、情景存疑:“根據這兩個信息,你能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嗎?”

學生可能提出:

①小明和媽媽一共吃了蛋糕的幾分之幾?

三年級上冊人教版數學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提出問題—估算—口算—筆算”的計算過程,在多樣化的算法中能自主最優(yōu)化。

2.使學生在嘗試寫豎式、小組討論交流算法的過程中掌握筆算乘法的書寫格式和算理。

3.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多策略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聯系生活學數學的思想。

教學重難點

使學生在嘗試寫豎式、小組討論交流算法的過程中掌握筆算乘法的書寫格式和算理。

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多策略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聯系生活學數學的思想。

教學工具

ppt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生成問題

1、口算:10×6 8×60 12×2

700×8 12×4 6×500

2、筆算:12×4 180×3 105×7 832×9

3、談話:同學們,你們有過和爸爸、媽媽一塊兒購物的經歷吧。在購物的時候,你幫助爸爸、媽媽算過一共需要付多少錢嗎?請同學們看這里的購書情境。(課件出示例1購書的情境圖)。

(設計意圖:通過復習口算和一位數乘多位數的筆算乘法,喚起學生對舊知的回憶,引出新知;通過情景導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明白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體現數學的應用價值,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出示例1的畫面,讓學生觀看圖畫內容。讓學生說一說。

你發(fā)現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請學生說一說用什么方法解決這個問題,根據乘法的意義列出算式為:24×12。

2、各組討論:怎樣計算24×12。

請把想出的計算方法寫在紙上。提出要求:

①介紹自己的計算方法時,要把計算過程說清楚。

②要認真傾聽別人的介紹,想一想他這樣算有沒有道理。

③把正確的方法確定下來。

3、組織溝通。

(1)口算

各組展示本組的算法。不容易說明白的,就寫在黑板上。

方法一:

24×10=240

24×2=48

240+48=288

多讓學生說一說口算的過程和方法。

(2)同學們會口算了,會用豎式計算嗎?試著算一算。師巡視輔導。

(3)學生展示匯報,據生答完成板書。再現豎式,理清筆算過程及算理:先用個位上的2乘24,得48;再用十位上的1乘24,得24。設問:這個24表示……接著,邊敘述邊書寫:它表示24個十,是240,是24乘10的積。個位的0不寫,4要對著十位。然后,把兩次乘得的數相加,算出兩個因數相乘的積。

邊敘述、對話,邊書寫成:

方法二:

2 4

× 1 2

————

4 8 ……24×2的積

2 4 ……24×10的積(個位的0不寫)

————

2 8 8

3、師生評議。

(1)請學生說一說,喜歡哪種方法?為什么?

(2)老師對學生發(fā)表的意見作以肯定或補充。

(3)重點評議筆算,寫算法時應該注意什么。

研討豎式每一步計算的方法,再現筆算過程。重點讓學生說一說為什么要做到數位對齊,數位應該如何對齊。

4、小結,筆算乘法的方法。先請多個學生說一說然后總結:筆算兩位數乘兩位數,先用第二個因數個位上的數去乘,乘得的數的末位與因數的個位對齊;再用十位上的數去乘,乘得的數的末位與因數的十位對齊。最后把兩次乘得的數加起來。

(設計意圖:通過簡單的口算,使學生明白算理,在掌握算理的基礎上,再進行筆算,使學生掌握算法,重點說數位如何對齊的問題,加深了學生對筆算乘法方法的理解。)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1、嘗試練習。

用豎式計算63頁“做一做”的8道題。請幾名學生上黑板板演,講評。

2、獨立完成練習十六第1題,重點輔導后進生。

3、判斷并改正:

21 13 34 23

×12 ×22 ×11 ×12

42 26 34 46

21 26 34 23

252 52 374 69

( ) ( ) ( )( )

4、我會解決:植樹節(jié)到了,同學們去植樹,一共種植了12行,每行有21棵,請問同學們一共植了多少棵樹?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我檢測,綜合測試自己,找到成功與失敗的地方,有利于及時改正錯誤,有層次的練習,滿足了部分學生的學習要求。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既鞏固算法,又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1、請學生討論筆算乘法時要注意什么問題,并溝通。

2、老師強調:用豎式計算時,每次乘得的數的末位應當和那一位對齊。還要注意記住進位數,精確處置進位問題。

板書

筆算乘法

方法一:

24×10 = 240

24×2 = 48

240+48 = 288

方法二:

2 4

× 1 2

————

4 8 ……24×2的積

2 4……24×10的積(個位的0不寫)

————

2 8 8

三年級上冊人教版數學教案篇7

第1課時:秒的認識

教學目標:

1、借助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認識新的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過動手操作等豐富的學習活動,讓學生體驗一段時間,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時間觀念。

3、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滲透愛惜時間的教育,教育學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教學重點:借助豐富的.活動,讓學生體驗一段時間,建立正確的時間觀念。 教學難點: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教學準備:(教師)多媒體課件;(學生)口算卡片,每人準備一個時鐘。 教學步驟:

一、情境導入

(播放新年聯歡晚會的片段)

談話:新年的鐘聲將敲響,讓我們一起來倒計時。(課件出示鐘面,伴隨著“滴答”聲,讓學生共同進行倒計時)

談話:剛才,我們進行倒計時,像這樣計量很短的時間,我們常用比分更小的單位——秒。今天,我們就共同來認識這個新朋友。(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一)認識時間單位“秒”

1、師:你知道怎樣計量用“秒”做單位的時間嗎?請仔細觀察你們所帶的鐘表,看看有什么發(fā)現。

2、學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學生反饋:

①時鐘有3根針,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針。

②秒針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讀取電子表上的時間時,讓學生可以利用以前學過的電子表的讀法進一步類推。

4、體驗1秒鐘

①師:1秒到底有多長呢?讓我們閉上眼睛,仔細聽一聽。(利用時鐘的“滴答聲”讓學生感受。)鐘表發(fā)出“滴答”一聲所經過的時間就是1秒。

②學生跟著時鐘的“滴答聲”,做拍手練習,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誰拍得最準。

③比一比,哪位學生不看時鐘,每秒數一個數,看誰數得最準確。

④小結:剛才,我們聽到鐘聲“滴答”一聲就是一秒,我們拍一下手用1秒,數一個數也是用1秒。1秒的時間確實很短,但是有些現代化的工具在這短短的1秒鐘里卻可以做很多事情呢。(舉幾個具有說服力的數據說明1秒鐘的價值)所以,我們可別小看了這短短的1秒鐘,它的作用可大了。我們要珍惜時間,不浪費每1分、每1秒。

5、師:(邊撥秒針)秒針從數字12走到數字6,這表示經過幾秒?從數字

6走到8,表示經過幾秒?請你輕輕告訴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還知道秒針從哪兒走到哪兒也是10秒?

(二)探索分與秒之間的關系

1、師:如果秒針從數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數字12,這時經過多長時間,分針有沒有什么變化。

2、讓學生小組合作,仔細觀察鐘面,自主探索。

3、學生反饋。

4、小結:秒針走1圈,就是60秒,這時分針走1小格,也就是1分鐘,所以1分=60秒。

(三)練習:體驗1分鐘

1、讓學生看鐘表,通過讀秒來體驗1分鐘的長短。

2、師:1分鐘能做什么呢?

讓學生分組畫畫、寫字、做口算、摸脈搏體驗1分鐘實際的長短。

3、讓學生舉例,說說1分鐘可以做什么事。

(四)小結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認識時間單位——秒)有了秒針,計時就更準確了,時針、分針、秒針在時間王國里分工合作,準確地為人們報時。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一”第2題。

填上合適的時間單位。

補充:

①們上一節(jié)課的時間是40( )。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

2、跑步比賽

師:讓我們一起到緊張激烈的運動場上去看看。50米決賽剛結束,你能通過鐘表的顯示,說出運動員的成績嗎?從這張成績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動:

師:下課鈴聲響了,請大家安靜,迅速地將課桌上的學習用品整理到書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時間??凑l整理得又快又好。(學生整理,教師報時)

師:相信大家今后每時每刻都能這樣珍惜分分秒秒,做時間的主人。

四、作業(yè)收集有關時間的信息。

課后反思:

秒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認識時、分和會讀、會寫幾時幾分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的知識性目標相對簡單,但單位時間比較抽象,不象長度單位、質量單位那樣可以借助具體的物體表現出來。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通過一系列的體驗活動,幫助學生逐步建立起1秒、幾秒及1分的時間觀念。在教學設計中,我注意抓住如下幾個環(huán)節(jié):

1、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利用學生熟悉的場景,使學生直觀認識生活中“秒”的存在,幫助學生認識抽象的時間概念。通過讓學生參與倒計時的活動,使學生初步感受“1秒”的長短,同時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2、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由于學生已經認識了“時、分”,因而在教學時,我放手讓學生自主進行探究,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討論、交流等形式來解決“怎樣計量用?秒?做單位的時間”及“分與秒之間的關系”等問題。讓學生真

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借助活動讓學生體驗一段時間,建立正確的時間觀念。首先通過讓學生拍手、數數、寫字、畫畫等活動讓學生體驗1秒鐘、1分鐘的長短,在體驗1分鐘時還讓學生體驗同樣是1分鐘做不同事情時的不同感受。由此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時間觀念,同時注意培養(yǎng)學生愛惜時間的意識。

4、注意讓學生收集有關時間的信息,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

5、多給學生提供一些可供參考的事情所需時間,在頭腦中建立表象,在估測其他事情時可借鑒作比較。

當然,除了在學習秒的認識是可以這樣做,建立其他數學概念也可運用這樣一些做法。

第2課時:時間的換算及計算

教學目標:

1、通過加深學生對時間單位的認識,發(fā)展學生的時間觀念。

2、會進行一些簡單的時間計算。

3、養(yǎng)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

教學重、難點:時間單位的簡單轉換和求經過時間的方法。

教具準備:時鐘模型、投影儀、課件。

教學過程:

一、猜謎游戲引入:

1、猜謎語:矮子走一步,高個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個走半天。

2、學生猜出謎底后,教師拿出一個鐘面模型,提問: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個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針走一小格的時間是多少”?“分針走一圈的時間是多少”?“時針走一大格的時間是多少”?“時針走一圈的時間是多少”?

③“1時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師演示課件,撥出不同的時刻,讓學生讀出時間。如:5時,3時20分,6時,9時50分等。

4、引出課題:我們已經學會看時間,但如何計算經過的時間呢,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學習“時間的計算”。(板書課題)

二、教學新課:

1、教學例1:2時=()分

(1)教師:1時等于???(學生答)那2時呢?

(2)學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饋

a、60+60=120分

b、2時就是2個60分,即60×2=120分

(4)教師小結。

2、完成第4頁“做一做”先獨立完成,再集體訂正,訂正時,可以指名學生說一說得數是多少?是怎樣想出來的?然后教師小結出時間轉換的方法。

方法(一):時、分、秒

是從大到小的單位,像百位、十位、個位一樣; 方法(二):時、分、秒中從小單位向相鄰大單位換算,即秒向分換算,分向時換算是滿六十進一,進位原理與個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進位類似。

60秒=1分(10個1=1個10)

60分=1時(10個10=1個100)

反過來也是一樣的。

3、教學例2。

(1)教師投影例2的情境圖,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圖,說說圖意:小明7時30分離家,7時45分到校。

(2)師:小明從家到學校用了多少時間呢?

(3)學生討論回答,試著讓學生歸納出計算時間的各種方法:

a、分針從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鐘。

b、45-30=15,是15分鐘。

4、小結

5、請一至兩名學生說說自己從幾點出門到學校是幾點。讓臺下的學生幫忙算一算。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第5頁“做一做”。

集體訂正時,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鐘表上實際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時少()分,1時比45分多()分。

(2)一節(jié)課是()分,課間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時。

3、競賽:教師口頭報時刻,如:3時至3時45分,經過幾分?學生搶答,看誰搶答得快,教師給予獎勵。

四、全課總結,回歸評價:

教師:現在是幾時幾分?我們剛才是從9時開始上課,從上課到現在經過了幾分?一節(jié)課40分鐘很快就過去了,“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是啊,時間就像金子那樣寶貴,我們要珍惜每一分時間,多學一點本領,長大更好地建設祖國。

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教學能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利用學生熟知的、感興趣的計算,用家到學生經過的時間來組織教學。一方面教師要相信學生,給予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時間與空間,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經驗得出計算的時間和方法。另一方面教師也要細致引導,通過學生對計算方法的總結和實際應用鞏固所學。通過不斷地積累解決問題的策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第3課時:時、分、秒的練習

教學目標:

1、通過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素材,在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充分體會時、分、秒的實際意義。

2、通過練習,學生比較熟練地進行一些簡單的時間計算。

3、進一步了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教學重點:時間單位的簡單轉換和求經過時間的方法。

教學難點:用時針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1、完成“練習一”第3題。

要求學生先估計,再實際進行驗證,驗證的數據可以由學生和家長一起完成。

2、完成“練習一”第4題。

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讓學生說一說每一題是怎么比較的,允許學生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比較,只要說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練習一”第5題。

讀讀書上的三個例子,并要求學生根據生活經驗說一說做這些事情需要多長時間。

4、完成“練習一”第6題。

先讓學生嘗試做一做,分別測量在跑步或跳繩后,1分鐘內心跳和呼吸次數的變化情況。

5、完成“練習一”第8題。

學生計算經過的時間。如果部分學生有困難,讓他們借助鐘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師給予適當的幫助。

6、完成“練習一”第9題。

指名說說題意。學生獨立列式,說說自己的計算方法。

二、補充題目。

1、1分=( )秒4時=( )分9分○9秒36分○2時

5分=( )秒150秒○2分400分○4時 10分○1時

2、電影《神奇的宇宙》從2:05開始,到2:50結束,這場電影放映了多長時間?

三、全課總結:你現在回算經過的時間嗎?計算經過的時間應注意什么?

四、布置作業(yè):“練習一”的第10、11題。

教學反思:本節(jié)練習課,通過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等活動,培養(yǎng)了學生獨立思考、勇于創(chuàng)新、善于表達的能力。學生在傾聽與表達中,可以學到的時間計算方法,體驗到將數學知識應用與生活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