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在撰寫的過程中,我們務必要注意聯(lián)系實際,教師寫教案時,一定都有著較強的能力,下面是范文社小編為您分享的初二的語文教案最新6篇,感謝您的參閱。
初二的語文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了解羅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并理解作者強烈的憂患意識
2.學習報告文學的文體特征,進一步理解課文主題。
3.培養(yǎng)學生科學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懷。
4.聯(lián)系現(xiàn)實,思考關注環(huán)境問題,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1.了解羅布泊的過去和現(xiàn)在,并歸納變化的原因。
2.了解環(huán)境遭受破壞的深層原因,以及從中吸取的教訓。
教學難點:
使學生樹立環(huán)保意識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念。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請學生指出羅布泊的所在地。(大屏幕出示新疆地圖)羅布泊是西北地區(qū)一個曾經(jīng)非常美麗的仙湖,是一個牛馬成群、綠林環(huán)繞、河流清澈的生命綠洲??涩F(xiàn)在那里變成了充滿神秘色彩的沙漠,我國科學家彭家木、探險家余純順先后在那里失蹤、遇難。(出示幻燈片)仙湖為什么變成令人恐怖的沙漠?今天,我們就走進羅布泊,聽聽她的訴說。(大屏幕上出示課題)
二、簡介作家、作品:
作者吳崗,是我國當代著名的報告文學家?!读_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他的佳作,被評為20xx年中國最佳報告文學。
三、快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思考:
1、課文所描述的羅布泊過去是什么樣子,現(xiàn)在又變成什么樣子?
羅布泊過去是廣闊、美麗、充滿生機的湖泊,周邊牛馬成群、綠林環(huán)繞、河流清澈,是生命的綠洲,被稱作仙湖?,F(xiàn)在則變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楊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見飛鳥,令人恐怖。(找學生讀課本相關段落,然后出示幻燈片,同時播放音樂)
2.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變化的原因:一是20世紀20年代塔里木河曾經(jīng)人為改道,導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塔里木河兩岸人口激增,各種需求也跟著相應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礦需要水,人們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這樣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庫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個巨大的吸水鬼,終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羅布泊斷水,生態(tài)環(huán)境徹底破壞,沙漠迅速向湖中推進。羅布泊很快與廣闊無垠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渾然一體。羅布泊消失了。(出示幻燈片,然后齊讀相關段落)
3.造成這些悲劇發(fā)生的深層次原因是什么?
深層次原因:人們不懂得自然規(guī)律,不懂生態(tài)平衡,只圖眼前利益,不顧長遠利益,頭腦里沒有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念。(出示幻燈片)
4. 從羅布泊消逝的深層次原因中應該吸取的教訓是什么?
應該吸取的教訓是:開發(fā)要克服盲目性,認識自然規(guī)律,認識生態(tài)平衡,發(fā)展經(jīng)濟同時要加強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出示幻燈片)
5.同樣的悲劇還有那些?
還有:青海湖湖水下降,陸地向湖中延伸;月牙泉水域縮小,有干涸之勢。
(出示幻燈片)
6.討論全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表達了:作者對羅布泊的痛惜之情。
四、探究學習:
從體裁看是一篇報告文學,它兼有新聞和文學兩種特點。新聞要求真實;文學要求形象性、抒情性。(出示幻燈片)下面我們就來探究學習是怎樣把羅布泊的今昔情景寫得歷歷在目,把羅布泊消逝的原因說得明明白白的,為什么能使讀者對羅布泊的消失痛惜不已。
1.體味真實性。
文章列舉數(shù)據(jù)、敘述事實真實可信。
如:《漢書 西域傳》記載了……
另據(jù)史書記載……
2.感受形象性。
(1)對比手法
集中表現(xiàn)在對羅布泊今昔情況進行對比。作者將兩種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鮮明而具體的描寫,顯示了巨大的反差,使讀者產(chǎn)生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
(2)擬人手法
如寫胡楊林,“那奇形怪狀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軀,似在表明胡楊在生命最后時刻的掙扎與痛苦,又像在向誰伸出求救之手!”賦予胡楊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蕩,為人類自身盲目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而痛惜不已。如替換為“一棵棵胡楊樹,只剩下奇形怪狀的枯枝”效果就差多了。
如寫羅布泊“站在羅布泊邊緣,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滄海桑田的痕跡,你會感到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與無奈?!蓖瑯淤x予羅布泊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痛心?如果替換為“站在羅布泊的邊緣,你會看到一片荒漠,看到滄海桑田的痕跡”,那就遜色多了。
(3)排比
如“四盲”:遺憾之情,譴責之意呼之欲出。
3、體會抒情性
a此時此刻,我們停止了說笑。那一片巨大的黃色沙地深深地刺痛著我們的心,使我們個個心情沉重。(直抒內(nèi)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羅布泊的慘狀,強化了生態(tài)被破壞的悲劇。)
b這出悲劇的制造者又是人!(一針見血地指出羅布泊的消失是人為地破壞生態(tài)的惡果,具有強烈的譴責意味,指責悲劇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c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將成為荒漠的地方!(發(fā)出拯救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強烈呼聲,表達了強烈的環(huán)保意識、憂患意識)
五、延伸拓展:
1、課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瀕臨干涸兩個例子,說明悲劇仍在繼續(xù)。你還知道哪些類似的例子?
(多年來的濫砍濫伐、損壞植被,導致土地荒漠化日益嚴重。目前,我國荒漠化土地正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展,這相當于每年損失一個中等規(guī)模的縣。目前約有359萬平方公頃農(nóng)田,495萬公頃草地,20xx多公里的鐵路以及許多城鎮(zhèn)、工礦和水庫受到荒漠化威脅。我國因荒漠化危害造成的損失已高達540億元。)
2、作為中學生,面對環(huán)保問題,我們現(xiàn)在或?qū)砟茏鲂┦裁?(學生自由發(fā)言)
六、教師小結(jié):
地球是我們?nèi)祟惞灿械募覉@。家是一個溫馨的字眼,是靈魂的棲息地,是幸福的源泉。如果家沒有了,那我們還能剩下什么?請看看我們的雙手,是創(chuàng)造,還是毀滅?請看看我們的雙眼,是熱切的盼望,還是無助與茫然?讓理性回歸吧,我們有理由相信:天會變得更藍,樹會變得更綠,水會變得更清……(出示幻燈片)
七、布置作業(yè):
課后搜集有關環(huán)境問題的資料,試寫一封公開信,呼吁人們行動起來,制止生態(tài)的惡化。
初二的語文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從“形象、意境、藝術特色”等方面來賞析詩歌。
2、詩文賞析學會運用敘述與議論相結(jié)合的表達方式。
3、通過閱讀與品味深入領會文本,初步掌握詩歌賞析文的一般寫法,在語言學習和鑒賞能力獲得同步發(fā)展。
說明:
詩歌通常是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對詩歌的鑒賞實際就是從文本出發(fā)去探求隱藏在文本背后的詩意的過程。本文賞析先從解讀詩歌的常識開始,利用想象再現(xiàn)詩人描繪的畫面,感受詩中的形象,把畫面中詩人沒有直接寫到的部分補充出來。再利用背景資料,進而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把握詩歌的意境,領會畫面背后深遠的意蘊。重點是學習第四節(jié)細致地賞析方法,這是作者賞析文字中最見功夫的部分。教材的示范,旨在通過閱讀探討、思考對話等過程與方法指導學生把握內(nèi)容,初步掌握詩歌賞析文的一般寫法。
針對本詩歌的藝術特色,作者抓住詩中的意象和文字,進行對比、聯(lián)想,點染、放大,運用電影術語進行細致入微的賞析,在閱讀中需要用心體會的。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找文中關鍵句理清作者賞析詩歌的基本思路。
2、難點:深入文本,在對具體段落、詞句的品讀中,體會作者抓住詩中的意象和文字,運用電影術語,通過對比、聯(lián)想,點染、放大等方法作細致入微的賞析。
說明:
本文篇幅較長,針對九年級的認知水平,教學過程中帶領學生解讀文本、抓關鍵句從整體上感知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賞析的,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還是不難的,教學中需要給學生閱讀思考活動的時空、同時讓他們在對具體文字段落的品味感悟中加深理解,體會作者評析的深刻之處。
本文難就難在作者細致的評析詩人藝術匠心上:抓住詩中的意象和文字,運用電影術語進行對比、聯(lián)想,點染、放大等方法作細致入微的賞析,這種專業(yè)的評析距離學生較遠。希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緊扣文本讀懂內(nèi)容并進而學得其法。
思路點撥
通過預習柳宗元的簡介,可以更好的理解文中背景資料的作用。通過抓關鍵句,理清文本的行文思路。通過圈劃、交流和歸納,初步掌握詩歌賞析文的一般寫法;然后指導學生仿寫,學習并運用敘述與議論相結(jié)合的表達方式,提高鑒賞能力。
練習舉隅
1、對作者信息的質(zhì)疑:吳小如確切是“當代文學評論家”?(著名文史學者)
2、作者說這樣一個“幽靜寒冷的境地”,是柳宗元“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個幻想境界”。并且說這也“反映了詩人思想感情上比較嚴重的局限”。這樣一個“寒江獨釣”的情境真是幻像嗎?“嚴重的局限”是指什么?(這兩個問題可以見仁見智,不必設置“標準答案”。最好能夠激發(fā)學生獨立思考,甚至對作者的某些觀點提出質(zhì)疑和商榷都是值得肯定的。)
3、文中的哪些分析和想象給你一種“茅塞頓開”的印象?
4、在分析“獨釣寒江雪”一句時,作者的筆觸很細膩,你還能提供更好的理解嗎?
(“獨釣寒江雪”可以說是全詩的“詩眼”,是詩人畫龍點睛的神來之筆。我們首先會產(chǎn)生一個疑問:難道“雪”是可“釣”的嗎?按說這并不符合生活常識,但卻符合詩歌語言的“反常性”,甚至成就了這首詩的靈性和美感。試想,這么一個漁翁坐在一片白茫茫的雪的世界里,當然是為了釣魚——釣魚是他的生活必需,但是,為什么在詩人的眼里卻成了“獨釣寒江雪”呢?我們只能說,此時此刻,這個漁翁已經(jīng)不是事實存在的那個漁翁,而成了詩人心目中、理想中的一個“意象”,一個“符號”。這個符號,已經(jīng)傾注了詩人此時此刻的主觀情感,所以,在詩人看來,漁翁所釣之魚是不存在的,讓他牽腸掛肚的,是這滿山滿江滿眼滿心的大雪。雪是潔白的,掩蓋了這個世界的所有蕪穢和黑暗,而這個漁翁在此孤獨垂釣,不正應了屈原所說的“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絕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孤絕、高潔的理想人格嗎?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論詞,標舉“境界說”,并且指出: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如果說這首詩的前三句都是“無我之境”,那么“獨釣寒江雪”一句,就注入了詩人的主觀情感,所以,本來與己無關的漁翁也“著我之色彩”,這是地道的“有我之境”。當我們讀到這一句時,現(xiàn)實世界便被理想世界所取代,那個“雪”字彌合了詩人、漁翁、讀者之間的距離,使我們在一剎那間,蕩滌了世俗的一切雜念,進入到了一種超越功利的審美境界。)
《江雪》課堂實錄
一、寒江獨釣圖
師:“蓑笠翁”(板書)怎么念?什么意思?
生:蓑是蓑衣、笠是斗笠?!八蝮椅獭本褪桥颉⒋髦业睦蠞O翁。
師:蓑衣斗笠有什么用呢?
生:是用來遮雨遮雪的。
師:見過蓑笠嗎?
生:(齊)沒有。
師:蓑衣斗笠在現(xiàn)代生活中已經(jīng)消失了,但在詩歌中它作為一種古老的文化與生活方式卻給我們獨特的感受。現(xiàn)在,我們一起來欣賞那位披著蓑、戴著笠的老漁翁。漁翁在哪里?請結(jié)合詩中語句加以解說。
生1:在船上。
生2:在孤單的船上(孤舟)。
生3:在江面上,從?!昂比齻€字中看出的。
生4:在烏飛不到的地方,在人的腳印消失的地方。
生5:不是鳥飛不到,而是雪太大,小鳥都躲在巢里不出來了;“萬徑人蹤滅”也是說雪太大了大家都不出來,因此,雪地里就沒有了腳印。(學生紛紛表示贊同)
師:不錯。那么這么冷的天,連鳥兒都不出來,這個老翁跑出來干什么呀?
生1:釣魚。
生2:能釣到嗎?
生1: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生笑)
生3:釣雪。因為詩歌的原句就這樣寫——“獨釣寒江雪”。
生4:不對!這句話應該是說“在大雪紛飛的寒冷的江上獨自釣魚”。
師:不管釣什么,我們可以肯定的是老翁在?!搬灐保ò鍟沂恰?/p>
生:“獨”釣(齊聲)。
師:大家對這個“獨”字怎么理解?
生1:應該是孤獨,因為沒有人釣,只有他一個人在釣。
生2:不僅孤獨,還有一股傲氣與清高。這么大冷天,誰都不愿意釣,但他卻獨自來釣。
生3:應該是特立獨行,因為他一個人來釣很獨特,他是故意要來釣的。
生4:我覺得應該是孤苦,因為沒有人會無緣無故在這樣的天氣來釣魚。他可能是為了生計而釣,或者是為了逃離別人而來到這個安靜的地方。
生5:我覺得是孤芳自賞,因為讀詩歌時,沒覺得釣魚翁很苦或孤獨,也看不出他是否特意來釣,而是覺得他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雖然無人理解,但他自己卻好像很愿意在那里釣,而且好像不需要別人理解,他自己能理解自己就行了,而且很自在的樣子。
師:是的,大家理解得都很有道理。老師也有剛才這位同學的感受,詩歌中的老翁也許由于什么原因,他覺得別人理解不了他,就干脆不要別人來理解了。
師:古人說,好詩經(jīng)常有個特點:“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根據(jù)剛才大家的賞析,哪位同學描繪一下自己在讀這首詩時看到了一個怎樣的畫面?
生1:座座山峰,看不見飛鳥的形影;條條小路,也都沒有人們的足跡。整個大地覆蓋著茫茫白雪,一個穿著蓑衣、戴著笠的老漁翁,乘著一葉孤舟,在寒江上獨自垂釣。這是一幅多么生動的寒江獨釣圖啊!
生2:千山萬嶺不見飛鳥的蹤影,千路萬徑不見行人的足跡。一葉孤舟上,一位身披蓑衣頭戴斗笠的漁翁,默默地在漫天風雪中垂釣。
生3:我看到的是寂寞江雪圖。連綿的群山連個鳥也沒有,千萬條的路沒人走,江面上有一葉孤舟,有一個披蓑衣戴笠帽的老頭,獨自在釣魚,此刻天寒得很,江面的雪花在飄落。
生4:我看到的是一幅孤芳自賞圖。漫天大雪覆蓋了千山萬徑,天地之間迷蒙一片,鳥不飛,人不行。在這寧靜幽獨的環(huán)境里,穿蓑戴笠的漁翁獨坐舟中,垂著魚竿悠閑地釣魚,忘記了塵世中的一切憂傷和悲痛。
二、詩人心境圖
師:假如把同學們剛才所說的文字畫成一幅畫,畫面的中心應該畫什么?
生:(雜聲)蓑笠翁。垂釣者。
師:蓑笠翁到底是指誰呢?在文字的背后總是隱藏著一個人。
生:這首詩歌是作者被貶到永州時寫的,所以可能指作者自己。
師:讓我們了解一下作者吧。(教師發(fā)放作者生平資料)從柳宗元的生平中,我們是否會讀到更多的東西甲結(jié)合資料與詩歌,說說?!傍B飛絕”“人蹤滅”這樣的環(huán)境,僅僅是指自然環(huán)境嗎?
生1:有可能指政治環(huán)境。仕途的落寞與改革之路的絕滅。
生2:還可以指身世環(huán)境。文中說是作者身世坎坷、命運多舛、晚年生活凄慘的人生之路。
生3:也可以是社會環(huán)境。當時社會混亂,朝廷腐敗,他不但不被別人理解,還遭到誹謗。
師:好!有這么多的理解。請問:你站在作者的角度,結(jié)合詩歌說說作者為什么要寫一個在天寒地凍的環(huán)境中垂釣的漁翁呢?他要表達些什么呢?
生1:作者有一種冷眼看世事的清高和孤獨。這是由于作者仕途的失敗與寂寞造成的,但他又不想與腐朽的政治同流合污。所以他很孤單,他要保持人生的理想,決不向現(xiàn)實低頭。
生2:結(jié)合材料可知,作者與外面世界隔絕的自我孤閉,是由他的仕途很不順利造成的。
生3:詩歌寫出了老漁翁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一切,悠閑專心地垂釣。從材料中,可看出作者即使沒有任何人理解自己,即使現(xiàn)實社會實現(xiàn)不了自己的理想,他也要在孤獨中堅持自己的信仰。一個寒冷寂靜的環(huán)境,形體雖孤獨,性格卻顯得清高孤傲。他在孤芳自賞。
生4:這里作者的孤苦是他壯志難酬的苦悶。因為政治斗爭太黑暗,改革失敗后他既逃避又抗爭,有一種很復雜的心態(tài),他沒有像陶淵明一樣完全脫離社會。
師:很好。背景的無限廣闊,環(huán)境中了無的生命氣息,白茫茫雪的世界,作者在纖塵不染的世界里孤芳自賞??陀^世界的寒冷更襯托出了精神世界的孤傲。除了孤獨,作者還有一種心情是——寒(板書)——這僅僅是自然環(huán)境之寒冷嗎?
生1:也是社會環(huán)境、政治改革的失敗令他心灰意冷。
生2:他命運多舛,身世凄冷。
生3:他的人生抱負與志向不被人理解,是一種徹骨的寒心之冷。
三、寄語柳宗元
師:最后讓我們對柳宗元或者對自己說幾句話吧,或勸慰或自嘲或激勵,或知音般的噓寒問暖,都行。
生1:柳宗元,從《江雪》中,我讀出了你有大江東去浪淘盡般的人生幻滅感,讀出了你有西北望千山可憐無數(shù)山的無奈。
生2:柳宗元,從《江雪》中,我讀出了你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與孤傲,讀出了在“高處不勝寒”的江面上你有壯志難酬的苦悶。我也知道了怎樣不讓自己在困難面前趴下。
生3:柳宗元,從《江雪》中,我還讀出了你有屈原般世人皆醉我獨醒的孤憤。你在不被人理解中獨釣,你在絕望中垂釣希望。因此我知道了如何珍惜自己所處的幸運時代。
師:(結(jié)語)也許我們從《江雪》中可以讀出更多的東西,也許我們永遠也不能完全讀懂柳宗元的《江雪》,還是讓我們隨著閱歷的豐富永遠走在理解這首詩歌的路途中吧!
《江雪》詩歌鑒賞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是一首押仄韻的五言絕句,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大約作于他謫居永州(今湖南零陵)期間。
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壓抑,于是,他就借描寫山水景物,借歌詠隱居在山水之間的漁翁,來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發(fā)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悶苦惱。因此,柳宗元筆下的山水詩有個顯著的特點,那
就是把客觀境界寫得比較幽僻,而詩人的主觀的心情則顯得比較寂寞,甚至有時不免過于孤獨,過于冷清,不帶一點人間煙火氣。這顯然同他一生的遭遇和他整個的思想感情的發(fā)展變化是分不開的。
這首《江雪》正是這樣。詩人只用了二十個字,就把我們帶到一個幽靜寒冷的境地。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的,是這樣一幅圖畫:在下著大雪的江面上,一葉小舟,一個老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釣。詩人向讀者展示的,是這樣一些內(nèi)容:天地之間是如此純潔而寂靜,一塵不染,萬籟無聲;漁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漁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實,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當時那個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會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個幻想境界,比起陶淵明《桃花源記》里的人物,恐怕還要顯得虛無縹緲,遠離塵世。詩人所要具體描寫的本極簡單,不過是一條小船,一個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漁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釣魚,如此而已??墒?,為了突出主要的描寫對象,詩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寫它的背景,而且使這個背景盡量廣大寥廓,幾乎到了浩瀚無邊的程度。背景越廣大,主要的描寫對象就越顯得突出。首先,詩人用“千山”、“萬徑”這兩個詞,目的是為了給下面兩句的“孤舟”和“獨釣”的畫面作陪襯。沒有“千”、“萬”兩字,下面的“孤”、“獨”兩字也就平淡無奇,沒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鳥飛,路上的人蹤,這本來是極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詩人卻把它們放在“千山”、“萬徑”的下面,再加上一個“絕”和一個“滅”字,這就把最常見的、最一般化的動態(tài),一下子給變成極端的寂靜、絕對的沉默,形成一種不平常的景象。因此,下面兩句原來是屬于靜態(tài)的描寫,由于擺在這種絕對幽靜、絕對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顯得玲瓏剔透,有了生氣,在畫面上浮動起來、活躍起來了。也可以這樣說,前兩句本來是陪襯的遠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個輪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費很大氣力去精雕細刻??墒牵娙藚s恰好不這樣處理。這好象拍電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寫鏡頭,把屬于背景范圍的每一個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寫得越具體細致,就越顯得概括夸張。而后面的兩句,本來是詩人有心要突出描寫的對象,結(jié)果卻使用了遠距離的鏡頭,反而把它縮小了多少倍,給讀者一種空靈剔透、可見而不可即的感覺。只有這樣寫,才能表達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給讀者的那種擺脫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這種遠距離感覺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個“雪”字放在全詩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連起來所產(chǎn)生的效果。
在這首詩里,籠罩一切、包羅一切的東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萬徑”都是雪,才使得“鳥飛絕”、“人蹤滅”。就連船篷上,漁翁的蓑笠上,當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沒有把這些景物同“雪”明顯地聯(lián)系在一起。相反,在這個畫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當然不會存雪,不會被雪蓋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會變成水。然而作者卻偏偏用了“寒江雪”三個字,把“江”和“雪”這兩個關系最遠的形象聯(lián)系到一起,這就給人以一種比較空蒙、比較遙遠、比較縮小了的感覺,這就形成了遠距離的鏡頭。這就使得詩中主要描寫的對象更集中、更靈巧、更突出。因為連江里都仿佛下滿了雪,連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滿了雪,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濃又厚的情形完全寫出來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蒼茫一片的氣氛也完全烘托出來了。至于上面再用一個“寒”字,固然是為了點明氣候;但詩人的主觀意圖卻是在想不動聲色地寫出漁翁的精神世界。試想,在這樣一個寒冷寂靜的環(huán)境里,那個老漁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專心地釣魚,形體雖然孤獨,性格卻顯得清高孤傲,甚至有點凜然不可侵犯似的。這個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漁翁形象,實際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寫照。由此可見,這“寒江雪”三字正是“畫龍點睛”之筆,它把全詩前后兩部分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煉概括的圖景,也塑造了漁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體而細致的手法來摹寫背景,用遠距離畫面來描寫主要形象;精雕細琢和極度的夸張概括,錯綜地統(tǒng)一在一首詩里,是這首山水小詩獨有的藝術特色。
初二的語文教案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準確認讀課文下注詞語,并掌握它們的意思。
2、品味細節(jié)描寫,體會作者多角度表現(xiàn)文章主題的寫作特點。
3.理解關鍵詞語在表達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體味并準確理解文章所表達的父子深情。
過程與方法
以學生讀為主,通讀、選讀、品讀、析讀、誦讀貫穿課堂,分不同階段理解父子之情。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體會作者在特定環(huán)境下感受到的父愛,感受文中的人性美。
2.體會自己父愛的深沉與偉大,珍愛親情,增進與父母的溝通與交流,學會關愛他人
重點難點
1.體會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進行細致描寫的特點,感受理解父親的愛子之情。
2.體會樸實的語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課時安排 : 2課時
第二課時
一、父親的背影一點都不美,不夠瀟灑。為什么不捕捉生活中父親美的一面、美的事物去寫?會有很多素材啊,為什么要選不美的背影?
老境的父親頹唐、憂傷、給人壓抑、沉重的感覺。但大家想想如果是個健壯靈活的父親,健步如飛、干脆利落,還能表現(xiàn)出父親對兒子的那種關愛的深刻性嗎?作者寫的是真實的再現(xiàn),那個背影已經(jīng)深深地長在每個中國人心中。
啟示:單有獨辟蹊徑的精神、角度還不夠,還必須有真實的、感人至深的內(nèi)容支撐,否則會華而不美。
那回答作者為什么用背影做標題?
視角新穎獨特
是文章的線索。
是父親飽經(jīng)憂患、半生潦倒的印記,凝聚著父親對兒子的愛,是父子依依惜別時留給兒子最深的印象,體現(xiàn)了父親的愛子深情。
二、買橘子的背影令作者念念不忘,還有哪些地方表現(xiàn)了父親對兒子的深情?請找出父親送兒子上車的過程說的幾句話,并體會它所含的意思。
1、 “事已至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2、不要緊,他們?nèi)ゲ缓茫?/p>
3、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
4、我走了,到那邊來信!
5、進去吧,里邊沒人。
① 安慰兒子,也表現(xiàn)自己的堅強。把悲痛壓在了心底,不讓兒子看到,這是一個善良而又堅強的父親!
② 擔心照顧不周。兒子已二十歲,可是在父親心目中仍是一個小孩,最后還是決定親自去送。“不要緊”,是對兒子的寬慰;“他們?nèi)ゲ缓谩?,才是他的真實想法。這句話反映出了他的微妙曲折的心理活動,深切地體現(xiàn)出了他對兒子的關懷。
③ 擔心兒子,怕他渴,怕他累。上了車,替兒子揀定了椅子,鋪好了座位,既關照兒子自己路上小心,又囑托茶房好好照應,要做的幾乎都做了,要說的幾乎都說了,但又忽然想到兒子路上口喝怎么辦,他怕買橘子回來找不到兒子,又怕車上東西丟失,可看到這位慈父對于兒子的照顧是多么周到、多么細心!
④當父親與我告別時,他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他走了幾步,又回頭看見我,說“進去吧,里邊沒人?!?/p>
關注安危,擔心兒子是否順利地到達北京。分別在即,今后就是關山阻隔、天各一方了,你經(jīng)常來信吧,好讓老父減輕對你的刻骨思念!這一句話所表現(xiàn)的,就是這位父親對于兒子的這樣的真摯而深切的期待!
父親的話語是最樸實無華的了??烧沁@樸實無華的的話語,燃燒著火熱的情感,請從文中畫出父親說過的每一句話,體會其中潛在的情感。父親的語言都很簡短、平淡,但平淡之中寓深情。
5、事事為兒子著想。依依惜別,不勝留戀,擔心兒子在車外久立受寒,所以還是叫兒子“進去吧”??煽吹竭@位父親對于兒子的拳拳之意、殷殷之情。
這五句話都很簡短,然而飽含感情,有豐富的潛臺詞,生動地揭示了人物的內(nèi)心活動,充分地表達了父親的一片愛子之心。語言樸實,充滿了父親對兒子的關心體貼,是偉大的父愛!
三、兒子感受到父親的愛了嗎?表現(xiàn)在哪里?父親的背影,是否讓作者有所觸動?表現(xiàn)在哪里?
四次流淚。兒子總共流了幾次淚,為什么流淚?
1、悲哀之淚:見父親,睹家境,想祖母。
2、感動之淚:望父買橘,父子離別。
3、感傷之淚:背影遠去,依依惜別。
4、傷心之淚:再現(xiàn)背影,淚光瑩瑩。
第一次的“淚”:祖母亡故,老父解職,家境慘淡,百感交集而“簌簌地流下淚來”,為“背影”渲染了悲涼的氣氛。這次掉淚表現(xiàn)出觸境傷情的悲哀。
第二次的“淚”是父親為買幾個橘子,不顧年紀大、手腳笨,攀上爬下,被其深厚、真摯的愛激動得“淚很快地流下來了?!?/p>
第三次的“淚”,是在父親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的時候,離情別緒,悲傷惆悵,惜別,感激、同情父親不容易。哀傷、悲愁的眼淚。
第四次的“淚”,是接讀父親來信時,父親信上說到了“大去之期”,想到父親對自己的許多好處,想到父親的背影,不禁淚如泉涌。
寫此文時作者28歲,在清華教書,已為人父。8年前和父親車站分別的一幕展現(xiàn)在眼前,思念在腦海瞬間打開。
四、看到父愛子,子愛父。但子愛父是有過程的。
.文中第五節(jié)一連用了兩個“聰明”。你是怎樣理解這兩個“聰明”的?
當父親忙著和腳夫討價還價的時候,“我”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父親實在是家境日下,囊中羞澀。作者自嘲并稱那時真是聰明過分。
父親囑托茶房好好照應兒子,“我”暗笑父親的迂,自以為看破世情,其實是不理解父親的眷眷之情,拳拳之心。作者還是自嘲稱那時真是太聰明了!
這是告別了少年輕狂的歲月之后才意識到的。感情是層層推進的!
“父慈子孝”。對父愛是經(jīng)過背影的發(fā)酵后才理解的?,嵤孪?,那封信勾起回憶。 不能忘懷的是背影。不管是自己的學業(yè)事業(yè)、孩子多煩事多、代溝啊等。都不能消磨對父親的愛以及他對父親的理解,最不能忘懷的就在這里。
五、我們該怎么做?關愛父母。
上課了 。老教授讓同學們做一項問卷調(diào)查,兩道題。
1、他很愛她。她美麗動人??梢蛞粓鲕嚨?,她臉上留下幾道大大的丑陋疤痕。你覺得,他會一如既往地愛她嗎?
a、他一定會 b、他一定不會 c、他可能會
2、她很愛他。他是商界的精英。忽然他破產(chǎn)了。你覺得,她還會像以前一樣愛他嗎?
a、她一定會 b、她一定不會 c、她可能會
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第一題有10%的同學選a,10%的同學選b,80%的同學選c。第二題呢,30%的同學選a,30%的同學選b,40%的同學選c。
“看來,美女毀容比男人破產(chǎn),更讓人不能容忍啊。”教授笑了,“做這兩題時,你們是不是把他和她當成了戀人關系?”
“是啊?!蓖瑢W們答得很整齊。
“現(xiàn)在,我們來假設一下,如果,第一題中的‘他’是‘她’的父親,第二題中的‘她’是‘他’的母親。讓你把這兩道題重新做一遍,你還會堅持原來的選擇嗎?”
教室里變得非常寧靜,一張張年青的面龐變得凝重而深沉。幾分鐘后,再統(tǒng)計,兩道題,同學們都100%地選了a。
教授的語調(diào)深沉而動情:“這個世界上,有一種愛,亙古綿長,無私無求;不因季節(jié)更替。不因名利浮沉,這就是父母的愛啊!”
請同學們關愛父母。
六、小結(jié)。
七、作業(yè);熟讀課文。
初二的語文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愛橋的原因。
2、品味文章優(yōu)美而富有韻味的語言。
3、學會從某一角度欣賞藝術作品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品味本文優(yōu)美而又富有意蘊的語言。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橋梁專家茅以升筆下的橋形式優(yōu)美、結(jié)構堅固、歷史悠久。在畫家眼里,橋的魅力在哪里?今天就讓我們跟隨當代畫家吳冠中去感受“橋之美”。(板書課題,“美”字寫大,突出一下)
二、作者簡介
吳冠中教授,是當代著名的畫家,最早畫的作品多以江南水鄉(xiāng)為題材,畫面充滿詩意,他特別重視點、線、面的結(jié)合與搭配。在中國乃至世界畫壇都具有極大的影響,他也是出色的美術教育家、散文家。
三、整體感知
1、吳冠中先生在文中說“美術工作者大都喜歡橋,” 他自己對橋當然也是情有獨鐘,他對橋的喜愛是否有其獨特的視角呢?請同學們找出作者的眼中橋之美在何處?
明確: “橋的美并不著眼于橋自身的結(jié)構美,而是緣于橋在不同環(huán)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p>
2、本文舉了哪些例子來說明橋之美?
學生回答,老師明確。
明確:作者列舉了烏鎮(zhèn)葦叢中的石橋;江南鄉(xiāng)間細柳下的石橋;水天間的長橋——頤和園的仿盧溝橋、蘇州的寶帶橋;形式獨特的廣西、云南、貴州山區(qū)的風雨橋;以及《清明上河圖》中的橋、人造索橋,南京長江大橋、錢塘江大橋。
小結(jié):作者就是借助對這些橋的具體說明詳盡的闡述了他所認為的橋之美,即緣于橋在不同環(huán)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
四、研讀與賞析
重點研讀第④小節(jié)。讓學生學習觀賞四幅橋之畫面,理解橋要與周圍環(huán)境既對照又和諧才能構成美景。
蘆葦石橋:密密葦叢使空間顯得狹窄擁擠,令人產(chǎn)生憋悶感;間或出現(xiàn)的石橋輪廓簡單鮮明,能使空間陡然顯得疏朗開闊,令人感覺舒暢。
細柳拂橋:柳枝的動、細弱、年年發(fā)芽和石塊的靜、厚重堅硬、歷久不變形成對比。令人銷魂。
長橋臥龍:在寬闊的水面上的長橋,打破了單調(diào)的背景,整個環(huán)境充滿了靈氣和生命。宛如史詩。
風雨廊橋:廊和廳的安閑自在和亭下水流的湍急、山峰的險峻又形成對照。形式獨特。
五、拓展延伸
比較本文與《中國石拱橋》在內(nèi)容和寫法上有何不同?
教師提示學生可以從兩文的說明對象、說明順序、說明方法及語言特征等角度進行比較、評析。教師引導學生利用表格使其更加清楚,表格設計如下:
比較篇目
說明對象
著眼點
說明順序
說明方法
語言特征
中國石拱橋
石拱橋,是一篇較為規(guī)范的說明文
歷史悠久、形式優(yōu)美、結(jié)構堅固、成就突出
由一般到特殊,先概括后具體
舉例子、引用、列數(shù)字、打比方等
語言平實自然而又準確、嚴密
橋之美
在畫家眼里橋美在何處
橋的美學價值,發(fā)掘橋在不同環(huán)境中所產(chǎn)生的美學效果
總—分—總
舉例子
文章語言優(yōu)美,或描寫景物,或抒發(fā)感情,文字極富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
六、課堂小結(jié)
同學們,今天我們在畫家吳冠中的帶領下,一起領略了橋的風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勝收的景致,或纖弱或雄壯或含蓄……讓我們練就一雙慧眼去發(fā)現(xiàn)、去鑒賞這大干世界吧! 七、作業(yè)布置:
板書設計:
蘆葦石橋—感覺舒暢
細柳拂橋—令人銷魂 橋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
橋之美 長橋臥龍—宛如史詩 具有不同的美學效果
風雨廊橋—形式獨特
初二的語文教案篇5
一、導入。
杜甫在25歲的時候,他父親杜閑在山東兗州任司馬,他曾借省親之機去山東各處游歷,這首詩就是那個時期寫的。我們讀杜甫“安史之亂”后的詩作,往往會覺得他是個沉郁寡歡的老人;可是,讀這一首感覺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氣都將使你感奮不已。
二、讀讀講講問問。
分兩步:先通過解題使學生達到整體感知;后逐句詮釋。
整體感知。問:詩題叫《望岳》,可見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詩中句句都是寫“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遠有近,有虛有實。試以兩句為一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樣的不同。(“岱宗”兩句是遠望;“造化”兩句是近望;“蕩胸”兩句是細望;“會當”兩句是極望。)按:這是仇兆鰲的說法,“極望”一語,學生不易理解,無妨改為“俯視”。
逐句詮釋(按:此詩非律詩,不可使用“頷聯(lián)”“頸聯(lián)”等名稱)
“岱宗”兩句。問:“夫”是個虛詞,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樣)上,試比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語氣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則驚奇、贊嘆之情更明明,也更強烈。)泰山之北為故齊地,之南為故魯?shù)?;“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話是什么意思呢?(無論從北或是從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詩人這樣寫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極高極遠。)
“造化”兩句。問:“神秀”,指英靈之氣,這是古人的說法。試聯(lián)系前面一句說說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遠,是天地間英靈之氣聚集的結(jié)果。)“陰陽”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據(jù)注釋作答,再補充說明:山前為陽,日光先臨,故易曉;山后為陰,日光不到,故易昏。)這是形容泰山高與天齊。
“蕩胸”兩句。大意已見注釋。問:這兩句寫詩人望岳所見,試作具體描述(泰山中天門以上時有云團浮現(xiàn),或高或低,故謂之“層云”;鳥亦時常出沒于山谷間,須睜大眼細望才能見。)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兩句。
“會當”兩句。絕頂,極頂,指玉皇頂。問:詩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卻能“一覽(全都看到)眾山小”,這說明了什么?(這是詩人神游玉皇頂之所見,故謂之虛景。)
三、總結(jié)。
杜甫一生極為坎坷,特別是在安史之亂發(fā)生以后,他四方飄泊,居無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為家,他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寫于這動蕩不安的生活之中。讀過這首詩后,你對杜甫有怎樣的認識?能找到他取得如此偉大成就的原因么?
學生自由發(fā)言。
?春望》賞析
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六月,安史叛軍攻下唐都長安。七月,杜甫聽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頓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肅宗。途中叛軍俘獲,帶到長安。因他官卑職微,未被囚禁?!洞和穼懹诖文耆?。
詩的前四句寫都城敗象,飽含感嘆;后四句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全詩沉著蘊藉,真摯自然。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遍_篇即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令人滿目凄然。司馬光說“‘山河在’,明無余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保ā稖毓m(xù)詩話》)詩人在此明為寫景,實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為全詩創(chuàng)造了氣氛。此聯(lián)對仗工巧,圓熟自然,詩意翻跌?!皣啤睂Α俺谴骸保瑑梢庀喾?。“國破”的頹垣殘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對舉,對照強烈?!皣啤敝吕^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當為明媚之景,而后綴以“草木深”則敘荒蕪之狀,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極贊此聯(lián)說:“對偶未嘗不精,而縱橫變幻,盡越陳規(guī),濃濃淡淡,動奪天巧?!薄短埔艄锖灐肪砭?/p>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边@兩句一般解釋是,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墮淚驚心。另一種解釋為,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也驚心。兩說雖則有別,其精神卻能相通,一則觸景生情,一則移情于物,正見好詩含蘊之豐富。
詩的前四句,都統(tǒng)在“望”字中。詩人俯仰瞻視,視線由近而遠,又由遠而近,視野從城到山河,再由滿城到花鳥。感情則由隱而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在景與情的變化中,仿佛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步地轉(zhuǎn)入了低頭沉思,自然地過渡到后半部分——想望親人。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弊园彩放褋y以來,“烽火苦教多信斷”,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戰(zhàn)火仍連續(xù)不斷。多么盼望家中親人的消息,這時的一封家信真是勝過“萬金”啊!“家書抵萬金”,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急切心情,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狈榛鸨榈兀倚挪煌?,想念遠方的慘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頹敗之景,不覺于極無聊之際,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發(fā),幾不勝簪。“白發(fā)”為愁所致,“搔”為想要解愁的動作,“更短”可見愁的程度。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嘆息衰老,則更增一層悲哀。
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nèi)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鏗鏘作響,氣度渾灝,因而一千二百余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久而不衰。
?石壕吏》教案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
2、揭露官吏的橫暴
3、同情人民的苦難
教學重、難點:
體會老婦的話對表達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介紹背景導入,簡介作者:
1、介紹背景。
2、簡介作者。
二、出示教學目標:
?石壕吏》簡案第1頁共2頁
三、整體感知:
1、質(zhì)疑,畫出難懂的句子。
2、談談你的初步感悟。
四、看圖理解課文:
1。根據(jù)圖畫找出對應句。
2。有人認為老婦的話不是一口氣說出來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問出來的。試據(jù)此想象吏與婦對話的情景。
五、說一說:
用現(xiàn)代漢語說說下列句子的意思。
六、復述課文——“走進石壕村”
七、合作探究:
石壕村這戶人家,留下的老翁、兒媳、幼孫三人以及
老嫗的命運將會怎樣呢?
八、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欣賞音樂《家和萬事興》。
初二的語文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學習辯論的基本知識和技巧,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多角度思考問題的方法,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培養(yǎng)學生運用資料闡述自己觀點的寫作能力。
2、過程與方法: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搜集整理資料,形成觀點,并以辯論形式展示成果。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敢于發(fā)表自己見解的心理品質(zhì),養(yǎng)成耐心傾聽,尊重他人的發(fā)言的良好的交際習慣。
課前準備:
教師:將學生進行分組,注意分組大體均衡;搜集并制作有關課件。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校內(nèi)外學習資源。
學生:搜集、篩選有關資料,提取依據(jù)、形成觀點。
活動過程:
一、導入:教師通過多媒體演示電視中有關辯論賽的錄像,讓學生從中體驗精彩的辯論,鼓勵他們成為運用語言的能手和能言善辯的人才。
二、選擇活動項目,開展辯論:
1、學習辯論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巧:
(1)先把自己的觀點闡述清楚。
(2)用有力的材料證明觀點。事實要確鑿,資料要來自權威人士或權威機構。
(3)用心聽并分析對方的觀點、論據(jù),找出其薄弱環(huán)節(jié),以便反駁。
(4)答辯時有必要才答復,該避就避,以免言多語失,被對方抓住不放。
(5)變換角度反擊對方。
(6)熟悉歸謬法、反證法、兩難法,靈活運用,使對方陷于被動。
辯論評分表:
辯題:正方:反方:
項目
得分
內(nèi)容(30)
論辯技巧(50)
儀態(tài)(10)
合作精神(10分)
2、活動步驟:
(1)主持人介紹臺上正反兩方的選手,講述辯論規(guī)則和評判方法,宣布辯論會開臺。
(2)正反兩方分別陳述各自的觀點和理由。
(3)正反兩方代表隊交鋒,互相詰難、反駁。主持人宣布辯論會結(jié)束,然后總結(jié)正反兩方在辯論中的得與失,最后宣布評判結(jié)果。
3、教材設置了三個活動主題。
一是“上網(wǎng)利弊談”,設置這一活動,旨在引導學生對上網(wǎng)有個全面正確的認識。既要學會充分利用網(wǎng)上學習資源,又要分清網(wǎng)上良莠,自覺抵制網(wǎng)上不健康內(nèi)容的誘惑。二是討論“事物的正確答案只有一個嗎”,設置這一主題,意在引導學生突破思維定勢,培養(yǎng)良好的思維品質(zhì)。三是“關于克隆的爭議”,這是當前的一個熱門話題??茖W技術的發(fā)展帶來了社會的巨大進步,但同時它也越來越變得讓人類難于控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人類。科學的發(fā)展的發(fā)展的怎樣才能符合人性的,如何為未來營造既是科學的又是人道的社會,這是人類,包括每一位學生在內(nèi)都必須面對與思考的大問題。要通過讓學生對這一問題的探究和辯論,為學生科學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打下基礎。
三、活動寫作:選擇三個活動主題中的一個,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500字左右。要求觀點明確,材料充實,條理清楚。
四、活動小結(jié)。
以上就是為大家提供的“初二語文教案:《走上辯論臺》”希望能對考生產(chǎn)生幫助,更多資料請咨詢中考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