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老師為了提高上課質量提早完成的書面表達,在制定教案的同時,教師的教學能力一定都有所提高,以下是范文社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高中美術教案7篇,供大家參考。
高中美術教案篇1
教學目的:
通過欣賞中國古代陶器,讓學生了解我國制陶工藝的悠久歷史、藝術成就。學會運用正確的方法去觀賞陶器,客觀地評價古代藝術作品。培養(yǎng)學生熱愛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情趣。
教學重點:
1.不同文化類型陶器的`造型特點。
2.彩陶紋飾的藝術特征。
教學難點:
主要是專業(yè)名詞較多同時涉及到中國古代陶器工藝史,有關歷史知識和歷史背景,除了在教學內容資料作些簡要介紹外一些專業(yè)名詞和有關的歷史文化知識。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具準備:
教材、多媒體課件、錄象帶(l50)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常規(guī))
二.引入新課:
第一講—第四講是中國工藝美術欣賞。
工藝美術通常是指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環(huán)境的造型藝術。它既是物質產品,又具有不同程度的審美屬性。作為物質產品,它反映著一定時代、社會的物質生產水平;作為精神產品,它的視覺形象又體現(xiàn)了一定時代的審美時尚。
工藝美術分為實用工藝美術和觀賞工藝美術兩大類。實用的工藝美術是其主流。為什么實用物品也屬于工藝美術品呢?因為人們除了要求滿足生活的需要之外,還要求造型上的美觀。當買手表時,不是要在同樣價格的手表中挑選造型美觀、顏色合意的那只嗎?誰都希望穿一身既合體舒適,又美觀大方的衣服,用漂亮的衣服打扮自己,以顯示身份、性格、修養(yǎng)和向上的精神面貌。人們的這種審美要求,制約著生活用品的設計與制作,必須依照適用的尺度和美的規(guī)律設計生產,使其既有實用性、又具美觀性。因此,工藝美術屬于美術門類中既特殊又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藝術,是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環(huán)境的美術。
這種實用與審美相統(tǒng)一的特點,正是工藝美術的本質特點。
中國傳統(tǒng)工藝品大多是歷代工匠藝人的手工制作。我們欣賞時,要結合實用功能領略其造型美、裝飾紋樣的韻律美、材料質地的肌理美和制作工藝的精致美,并通過這些美的感受去理解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審美意蘊。
今天我們就來欣賞傳統(tǒng)工藝中的陶器。(出示課題)
1.陶器的產生:
陶瓷工藝是陶器工藝和瓷器工藝的總稱。不論中國還是外國,都是先有陶器,后有瓷器。
人類制造陶器始于新石器時代,約有八九千年的歷史。它是人類進化過程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創(chuàng)造。
這是因為,這是人類第一次利用水和火,改變了黏土的形狀,改變了黏土的性質,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的物質產品,揭開了科學技術史上的第一頁。人類從實踐中認識到黏土摻水后具有可塑性,從而可能塑造一定的形狀。同時,人類在長期用火的實踐中,必然得到成型的黏土經火燒之后可變成硬塊的認識,這些都是產生陶器的先決條件。至于陶器是怎樣發(fā)明的,目前還缺乏確鑿的證據(jù)。一般的說法,可能是由于沾有黏土的籃子經過火燒之后,形成不易透水的容器,從而得到了進一步的啟發(fā)。不久之后,便開始出現(xiàn)了塑造成型并經燒制的陶器。特別是隨著人類農業(yè)經濟和定居生活的發(fā)展,飲水的搬運和谷物的儲藏,都需要這種新興的容器——陶器,于是它們就大量出現(xiàn),成為新石器時代的重要特征,在人類生活史上開辟了新的紀元。
制陶技術有捏塑法、貼敷法和泥條盤筑法等。后來又發(fā)明了輪制成形的制陶技術,借助稱為陶車的簡單機械對陶胚進行修整,制造出造型優(yōu)美的陶胚。
另外,陶器的燒制溫度也有要求,早期陶器的燒制溫度較低,一般在600—800c左右。
2.陶器的造型:
陶器的造型可分為以下幾大類。
汲水器:如《漩渦紋尖底瓶》;
炊器:有罐、鼎、鬲等;
飲器:杯、角、觚(gu)、(gui)等;
食器:有碗、缽盤等;
盛貯器:有壺、罐、甕、瓶、尊、盆、缸等。
工藝美術的實用與審美相統(tǒng)一的本質特征,在陶器中已得到了生動的體現(xiàn)。例如,當時的陶器中最常見的陶罐與陶缽,它們作為一種盛器,為了使其具有盡量大的容積,它們在造型上都具有鼓腹的特點。但是,陶罐與陶缽的用途不完全相同,陶罐一般用于儲水和運水,陶缽主要用于炊煮。為了適應這種不同的使用要求,陶罐都是小口、有肩,有的還有較長的頸,目的是便于運水、儲水、倒水;而陶缽則無肩、無頸、大口,這樣便于炊煮和飲食。
3.彩陶藝術:
中國古代的陶器,以彩陶最為著名。這些彩陶或是以造型優(yōu)美見長,或是以紋飾豐富引人喜愛,或者是造型和紋飾都很優(yōu)美。這些陶器,可以使我們清楚地看到,人類在制作這些最早的生活用器時,就已經根據(jù)美的法則在創(chuàng)造。在使用各種裝飾紋樣時,當時的人們已經能夠熟練地運用重復與多樣、虛與實、節(jié)奏與韻律等形式美法則。
中國的彩陶圖案由最簡單的點、線、面組成幾何形紋樣,來代表某種被描繪的對象,也就是說用最簡潔的平面圖案來造型或示意。例如有的魚形只用一個圓點和兩條方向相反的弧線來示意。這種具有簡明的標志性的特點,反映出中國先民善于從復雜的事物現(xiàn)象中抓住本質作高度的概括,并用最簡單而明確的藝術語言來表現(xiàn)出事物的特征及與周圍事物的聯(lián)系,從而提煉出標志性很強的紋樣。
中國的彩陶藝術不是單純地模擬自然形象,而是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造者的想象力,以意寫形,使圖案靈活多變。譬如先民們可以將天上的飛鳥、水中的游魚和人面以意融合成象,表達出鮮明的意境,展現(xiàn)出氣象萬千的藝術風格。
(介紹《人面魚紋盆》)
彩陶的制造者很注意圖案與器形、視角的關系,力求圖案的造型和構成與器形相協(xié)調。也注意彩陶圖案在不同視角所產生的不同視覺,從而設計出圖案在器物上的部位。十分得體地顯示出民族文化的風采。
(介紹《舞蹈紋盆》)
高中美術教案篇2
一、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初步了解陶器,及其紋飾特征
2. 過程與方法:通過體驗、欣賞與分析,感受陶器之美。
3.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提高對陶器的欣賞能力。
二、教學目標
教學重點:認識并了解陶器中的彩陶,感受陶器之美。
教學難點:對彩陶紋飾的理解。
三、 教學方法:欣賞法、討論法、講授法等。
四、 教學過程:
1. 導入新課:圖片導入
同學們看老師上圖的三張圖片,大家能說一說這上面的三張圖片是什么呀(看生活中的陶器,放三張圖片,例如繪畫寫生時候的陶罐,博物館中的人面魚紋盆,生活中燒制中藥材的陶罐,讓同學們熟悉陶器)陶罐,陶盆總稱為陶器(我們用一個詞來概括陶器盆和陶罐,是什么呢?對就是陶器,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陶器)
2. 講授新課:
(一)陶器常識:(講道陶器,首先老師又一個問題了,陶器使用什么做的呢?泥土和水)今天我們來重點講授陶器中的彩陶
(二)彩陶(從紋樣,構圖,色彩,用筆技法講授)圖片展示
(1)欣賞《人面魚紋盆》(讓同學們通過從紋飾,色彩觀察)
造型:結實敦厚 作畫地點:盆內壁
色彩:紅、黑色
紋飾:人紋和魚紋相結合了,產生了一種新的紋樣,人面魚紋。
用筆技法:簡潔
繪畫內容:人面之間有兩條魚在游動兩條小魚相互追逐,如果盛水的話,是不是像小魚在水中嬉戲呢?
(2)欣賞《彩陶甕》(同學們說說看)通過老師上面帶領同學們欣賞的人面魚紋盆的方法,現(xiàn)在同學們欣賞下這個陶器。 造型:圓渾,飽滿
作畫地點:瓶身上半部分
色彩:紅、黑色
紋飾:幾何紋樣,外側為鋸齒形裝飾,肩部為菱形連續(xù)紋樣,猶如一個華麗的大披肩,正面俯視是以瓶口為中心向四周放射的適合紋樣
用筆技法:簡潔,大膽
總結:不管以什么造型呈現(xiàn)出的陶器,都反映出當時勞動人們的藝術想象力和藝術創(chuàng)造熱情。
3.鞏固提高:
對陶器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同學們看上圖)觀賞從彩陶的地點時大家發(fā)現(xiàn)了什么?(小組討論:同桌)
作畫地點:大部分內壁和罐子的上部分(提問:為什么只在這些地方有畫?)
4. 小結作業(yè):去網上找些你喜歡的陶器上的紋飾,下節(jié)課帶過來和大家一起欣賞。
高中美術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通過體驗、交流制作泥碗的感受,以及比較校園中采集的土壤與黏土的不同,初步了解黏土顆粒小、黏性強的特點;
2.通過實驗比較陰干和燒制的黏土球,知道黏土經過燒制后會變得堅固,并且不會再還原成黏土;
3.通過燒制黏土球和觀看視頻,了解陶器的加工方式和生產過程;
4.通過欣賞、了解博物館中的福泉山陶器和珍寶,感受福泉山悠久的歷史文化及古上海人的智慧,增強對家鄉(xiāng)文化的熱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了解黏土的特性。
難點:知道陶器加工方式和發(fā)展歷程。
教學資源
1.器材:酒精燈、火柴、培養(yǎng)皿、黏土球、燒烤鋼簽、濕抹布、有水的燒杯、護目鏡等。
2.課件:自制ppt演示文稿。
教學設計思路
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主要包括認識黏土的特點,陶器的加工方式及欣賞博物館中的陶器三個部分。
本節(jié)課設計的基本思路是:首先,通過觀察新石器時代初期較為粗糙的古陶器圖片,猜測人類最初制作陶器的原料——泥土,進而通過交流課前用泥土制作土碗的感受,得出泥土制陶的缺點,提出改進的方法,引出制陶的主要原料——黏土;接著,通過比較校園中采集的土壤和黏土,發(fā)現(xiàn)黏土的特性:顆粒小,黏性強;然后,用燒制的方式進一步探究黏土變得堅固且不可逆的特點,同時觀看視頻,初步了解陶器的加工方式及生產過程;最后,通過欣賞、了解博物館中的福泉山陶器,感受家鄉(xiāng)福泉山悠久的歷史文化,引發(fā)課后到青浦博物館實地考查進一步了解福泉山文化的興趣。
本節(jié)課要突出的重點是:了解黏土的特性。方法是:首先通過觀察比較校園土壤和黏土的區(qū)別,知道黏土顆粒小、黏性強的特點;再通過觀察加熱后的黏土,知道黏土加熱后會變色、變硬且這個變化不可逆的特點。
本節(jié)課要突破的難點是:知道陶器的加工方式和發(fā)展歷程。方法是:首先,通過制作泥碗、思考如何改進材料等活動,初步知道陶器原料選擇上的演變過程;通過比較燒制的黏土球和陰干的黏土球,知道陶器的加工由晾干到簡單燒制,再到燒窯的演變過程。最后通過觀看視頻進一步了解陶器完整的加工方式和生產過程。
本節(jié)課的教學特色是以家鄉(xiāng)福泉山古陶器發(fā)展史為線索,以陶器為載體,引導學生探究陶器的主要原料黏土的特性,并在此過程中,了解陶器的加工、生產及其演變的過程。此外,本課結合青浦小學自然的“愛實驗”公眾號發(fā)布任務單,引導學生課后到青浦博物館進一步了解福泉山文物。
高中美術教案篇4
教學目的
1、了解中國古代大型雕塑的遺存。
2、了解中國古代陵墓雕塑的內容:地上紀念性雕塑、墓室內隨葬的俑和明器;從中體會紀念性大型雕塑與小型架上雕塑之間不同的藝術語言特點。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通過對典型作品的藝術分析,啟發(fā)學生理解大型廣場雕塑與室內小型雕塑的不同特點;理解不同材質的作品對雕塑語言的不同運用。
2、古代隨葬的俑和明器所反映的靈魂觀念對后世仍有影響,現(xiàn)在社會上仍有以紙人、冥幣等隨葬的封建迷信活動,啟發(fā)學生對此有批判的認識。
教學過程
一、導入:唐三彩屬于什么?兵馬俑你了解多少?
二、新課
1、20世紀下半葉,中國古代雕塑有什么樣的重大高中化學試卷網發(fā)現(xiàn)?
欣賞視頻:三星堆
2、討論:中國古代陵墓雕塑包括幾部分?兵馬俑有什么樣的特點?
你最喜歡哪件作品?
重點:擊鼓說唱俑:東漢時期,陶俑繼續(xù)流行于中原和關中一帶,造型較西漢時期更為生動。洛陽東漢墓中多出土各種庖廚、侍仆和樂舞百戲俑,特別是樂舞百戲俑,形體較小,但是姿態(tài)傳神,舞姿優(yōu)美,是生動的古代雕塑藝術精品。形象極為生動。
總結:地上紀念性雕塑高一物理教案、墓室內隨葬的俑和明器,其代表性作品與藝術成就
三、布置課外思考:
中國古代陵墓雕塑包括幾部分?它們和現(xiàn)實生活有什么聯(lián)系?
高中美術教案篇5
[教學目的]
通過本課的教學,向學生介紹標志設計的基本知識、設計思路和方法,使學生了解標志設計的基本審美原則和掌握標志設計的基本技能、設計思路,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樹立正確的美術教案審美觀念。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首先讓我們假設這樣一種情境,我們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旅游,在無法用文字語言交流的情況下,如何盡快找到想去的地方?
學生回答……
教師明確:其實答案很簡單,你自然會去找能夠代表這種地方的圖形符號,這樣的符號就是我們要講的標志。
(二)基本知識
1、什么是標志
用一種文字或圖形來代表另外一種事物的符號。
標志的這種作用與文字產生之前的原始社會采用的結繩記事、堆土記事、刻木記事的作用是一致的。
教師明確:結繩記事盛行于原始社會一次函數(shù)與方程學案,“先民結繩以明事”,結繩不同,所寓之事即有別。這應當說是標志的雛形。
2、標志的類別
教師提問:現(xiàn)在,我們大家每天可在不同的場合見到一些標志,請仔細回想,你都見到過哪些標志?這些標志各有什么作用?
學生回答:……
教師歸納:確實如,標志存在于我們社會的每個角落,適用于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在現(xiàn)代社會中,標志已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視覺符號,它具有獨特的美學價值,強大的社會功用,成為一個種文化。
(用微機展示一幅圖片,介紹生活中常見的幾種標志)
(1)從用途上分:
紀念標志:1979年國際兒童年一次函數(shù)圖像
城市標志:德國基爾城城徽、聯(lián)合國標志
會議標志:奧運會標志
商業(yè)標志:
(2)從造型特點上分:
具象型標志(特點:形象自然、生動活潑、有直觀趣味感。圖例為:德國自然出版社標志
抽象型標志(特點:造型嚴謹、寓意深刻,是把無形的事物轉化為有形的可表意的形象。圖例為:南斯拉夫進出口金榜學案物理貿易公司標志
字圖型標志(特點:運用廣泛、傳播速度快。圖例為:加拿大鐵路標志)
3、標志設計的主要原則
簡:簡明易認,一目了然(采用美國百氏可樂飲料公司標志的五次變數(shù)學課件*革來說明標志設計從繁到簡的過程)
準:內容準確、形象直觀(日本某建筑公司標志)
奇:獨樹一幟、不能雷同(采用幾幅典型的標志圖說明)
美:符合藝術美的規(guī)律、符合大眾普通的審美情感
4、標志設計的藝術表現(xiàn)方式
在電影有眾多的流浪漢形象,然而,大家可曾想過:為什么這眾多的形象中只有卓別林留有給我們一種卓而不群的藝術感受呢?原因即在于它獨特的形象設計和別具風格的藝術表達方式。相同的內容,不同的藝術表達,即可產生風格迥異的藝術效果。下面介紹幾種常用的方式。
(1)形象高度夸張、概括、簡潔、幾何形化(采用太陽神口服液標志和捷克音樂學院標志說明)
(2)運用聯(lián)想、比喻的方式(采用阿根廷市政銀行和某人壽保險公司標志說明)
(3)運用象征的方式(波蘭和平委員會標志)
(4)運用民族藝術表現(xiàn)形式(采用德國和法國兩種不同風格的標示設計說明民族性特征在標志設計中的運用)(突出民族性)請同學們確定兩幅標志的類型
(三)用提問的形式使學生加深對知識部分的理解
中國民航標志說明:
①在創(chuàng)作構思上,作者突出了標志設計的民族性特點,它以中國固有民族圖騰形象之一“鳳凰”作為構圖的主體,體現(xiàn)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血脈滋潤與獨特內涵。
②從造型特點上看,具有極強的現(xiàn)代設計意識,完全符合上述標志的現(xiàn)代設計原則。是一幅傳統(tǒng)民族文化與現(xiàn)代美原則和諧統(tǒng)一的杰作。
a、中國鐵路標志介紹
b、加拿大毛紡織公司標志
c、某皮鞋超大廠標志
(四)指導學生分析標志設計的構思過程
(通過教師自己設計的心理門診標志和自己家鄉(xiāng)的長城干白葡萄酒標志來分析設計人員的設計思維過程)
(五)小結
高中美術教案篇6
一、陶瓷的藝術造型與設計
設問:
①古代陶器與瓷器有哪些區(qū)別?
②如何鑒別四大名窯?
二、名瓷的鑒賞標準
a根據(jù)各時期陶瓷胎質、釉色的特點來判斷;
b根據(jù)各時期陶瓷紋飾的特點來判斷;
c根據(jù)各時期陶瓷造型的特點來判斷;
d從歷代陶瓷的款識來判斷。
板書設計:
設計依據(jù):根據(jù)授課重點、難點要求,通過醒目、簡潔的文字板書讓學生易于理解、掌握。
一、教材分析:
本課題選自人教版普通高中美術鑒賞第二課《傳統(tǒng)藝術的根脈——玉器、陶瓷和青銅藝術》。陶瓷文化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個精髓部分,本課通過對陶器的產生、發(fā)展及古代瓷器的介紹,使學生對陶瓷的藝術價值和文化積淀有了初步的認識,同時激發(fā)學生對陶瓷的賞鑒和陶瓷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
二、教學目標:
1、讓學生了解中國原始社會陶器的產生及藝術成;了解中國古代瓷器的藝術成就。
2、體會從造型與裝飾的結合方面,欣賞工藝美術作品。
3、讓學生初步了解祖國傳統(tǒng)的陶瓷藝術的歷史,增強民族自豪感。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讓學生通過各種活動環(huán)節(jié),進行學習探究,了解陶瓷的發(fā)展史,以及不同時期陶瓷的.制造工藝和主要藝術特點。
教學難點:了解陶瓷裝飾紋樣、圖案的含義。動手制作一個有特色的陶器作品。
四、設計思想:
在新課程標準探究性、實踐性、體驗性等原則的指導下,這節(jié)課通過模擬“陶瓷藝術博覽會”實物展示,激發(fā)學生對陶瓷品鑒的興趣;通過多媒體的播放,讓學生對古代陶瓷藝術品的鑒賞能力有所提高;通過視頻學習,了解陶瓷的制作流程,看教材自學、分組討論,探究實踐等多元學習方式的運用,發(fā)展和提升學生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五、教學準備:
1、學生課前搜集一些有關陶瓷的知識,(如果有條件)準備一兩件陶瓷工藝品。準備一些陶土、塑料刮刀或竹片、塑料袋、水粉顏料等。
2、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具有代表性的陶瓷藝術品四件。
六、教學過程:
本課教學流程安排:創(chuàng)設情景,活動導入?!蕾p分析,嘗試探索?!硌蒹w驗,主動探究?!柟讨R,拓展探究——制作練習,實踐探究——展示作品,匯報交流?!n后拓展
創(chuàng)設情景,活動導入。
設置環(huán)境:教師在黑板上板書“陶瓷藝術博覽會”,并在教室一角布置一個小展區(qū),在展區(qū)中布置好師生帶來的陶瓷藝術品。
1、教師導語:同學們!今天,我們搞一個“陶瓷藝術博覽會”活動,首先請大家來鑒賞這些生活中常見的陶瓷藝術品。談一談,你最喜歡或者最為關注的一件陶瓷藝術品,同時說出你喜歡、關注的理由。如果在鑒賞時有什么疑惑不解的地方,可以在小組交流時一并提出來。
2、學生分小組鑒賞、討論,交流自己喜歡、關注的陶瓷并說出喜歡的理由,同時提出不懂的問題。
3、每一小組組長代表本組交流鑒賞感受,提出不懂的問題。
學生匯報歸納:喜歡陶器的古樸、喜歡陶器上面粗狂、簡潔的花紋。喜歡造型獨特的陶器。
高中美術教案篇7
一、教材分析:
本課題選自人教版普通高中美術鑒賞第六課《宛自天開——古代園林》。園林是單體建筑的環(huán)境,又包括在廣義的建筑范疇之中,可謂建筑藝術中的一朵奇葩。因為園林的創(chuàng)作素材既可以包括山丘、河流、花木甚至動物等自然元素,又可以包括雕塑、碑刻、小橋、石級等建筑小品,并且相對于建筑而言可以較少地受到使用功能的限制,可以自由地發(fā)揮創(chuàng)造,因而創(chuàng)作手法極為豐富、靈活,往往營造出獨具特色、美輪美奐的藝術氣氛和效果。因此,在這
里極有必要將古今中外優(yōu)秀的園林藝術介紹給學生,從而幫助學生開闊眼界,提高審美品位,感受園林藝術“巧奪天工”的魅力。。
二、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教學,學生們能夠深切領會中國園林藝術的精髓,體會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民族自豪感,同時拓寬眼界,兼容并蓄,領略外國造園藝術的成就。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繼承并弘揚本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情懷,增強學生保護文物、文化遺產的意識。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幫助學生了解中國皇家園林,建立對園林藝術概貌的認識,培養(yǎng)初步的鑒賞能力。通過課文圖版提供的中國古代園林藝術的典型實例,了解中國古代園林藝術的主要特點。難點:對于建筑藝術的欣賞,最好是實地參觀,但僅憑課堂所提供的一些圖片,難以是學生真正理解課文的內容,教學時應當克服這些困難,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效果。
四、設計思想:
在新課程標準探究性、實踐性、體驗性等原則的指導下,這節(jié)課通過對于園林的圖片展示以及視屏解說,激發(fā)學生對古代園林的濃厚興趣;通過多媒體的播放,讓學生對古代園林的鑒賞能力有所提高;通過視頻學習,了解中國古代皇家園林,看教材自學、分組討論,探究實踐等多元學習方式的運用,發(fā)展和提升學生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五、教學準備:
教具準備:圖片、錄象資料、多媒體課件六、教學過程:播放一段祖國大好河山的風景宣傳片,吸引學生興趣,再引入中國古代園林。
在中國建筑體系中,園林建筑是綜合性最強藝術性最高的一個門類,它綜合了建筑、園藝、美術、音樂、文學、生態(tài)學等學科,兼有欣賞性和實用性。凝結了中國知識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勞和智慧,突出地抒發(fā)了中華民族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環(huán)境的向往。中國園林藝術在世界園林建筑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世界三大園林體系之一,它以其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內涵和巨大的影響力被譽為“世界園林之母”。
1)大家覺得園林是什么樣的呢?
2)建造園林的必要因素有哪些呢?
3)我過園林有哪些類型呢?
4)古人造園的目的是什么?又反映出古人怎樣的人生觀和自然觀呢?
5)我國園林主要的特點是什么?
中國園林最早見于史籍記載的是公元前十一世紀西周的靈囿(“囿”是中國古代供帝王貴族進行狩獵、游樂的一種園林形式。)至今已有三千年的歷史。隨著社會的進步,中國園林逐漸形成獨特的民族形式,自成體系。它的主要特點是崇尚自然而又妙造自然,把人工美與自然美巧妙地結合起來,創(chuàng)造了獨樹一幟的自然山水式園林。由于文人參予園林的建設,中國古代的園林充滿了文人氣息和詩情畫意?!霸娗楫嬕狻笔侵袊鴪@林的精髓,也是造園藝術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為達到這一目的。造園藝術家常利用古人詩文與造景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