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五年級數學教案7篇

時間:2023-01-10 作者:Youaremine 備課教案

在寫教案的時候,如果過于馬虎,教學能力是很難得到提升的,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案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是范文社小編為您分享的蘇教版五年級數學教案7篇,感謝您的參閱。

蘇教版五年級數學教案7篇

蘇教版五年級數學教案篇1

學生獨立分析數量關系,并列式計算,并獨立嘗試畫線段圖。

指名板演后說一說為什么用減法計算。

總結:要求格爾木到拉薩的鐵路長多少千米,就要從西寧到拉薩的鐵路全長中去掉西寧到格爾木的鐵路長;而要求西寧到格爾木的鐵路長多少千米,就要從西寧到拉薩的鐵路全長去掉格爾木到拉薩的鐵路長。

請觀察以上兩道問題與之前第(1)題有什么聯(lián)系?

總結:第(1)題實際是已知兩個數,求它們的和是多少,做加法;而(2)(3)題是已知兩個數的和與其中的一個加數,求另一個加數,做減法。

想一想:減法是一種怎樣的運算。

總結:已知兩個數的和與其中的一個加數,求另一個加數的運算叫做減法。在減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減數,其中的一個加數叫做減數,所求的另一個加數叫做差。

2、探究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

你能說一說加法和減法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嗎?

小組討論后匯報交流,教師并板書。

你覺得加法和減法之間有什么關系?用一句話來概括。

教師總結: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

三、鞏固發(fā)散

1、根據加、減法之間的關系,寫出下面算式對應的兩道減法算式。

125+346=471

34+595=629

654+528=1182

2、獨立完成p3做一做,說一說你是怎么想的。

四、評價反饋

說一說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加、減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系

814+1142=1956(千米)1956—1142=814(千米)

1956—814=1142(千米)

加法:把兩個數合并成一個數的運算減法:已知兩個數的和與其中的一個加數,求另一個加數的運算

和=加數+加數差=被減數—減數

加數=和—另一個加數減數=被減數—差

被減數=減數+差

滬教版四年級下冊《四則運算》數學教案

滬教版四年級下冊《四則運算》數學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復習四則運算。

過程與方法:

通過復習四則運算,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培養(yǎng)學生認真、仔細的做題習慣和檢查習慣。

教學重點:

通過復習四則運算,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教學難點:

通過復習四則運算,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教學準備:

學生練習本。

教學過程:

一、口算練習

巡視學生練習情況,集體校對。

做口算練習第一頁上的1。

二、情境引入

學習有關奧運的知識。

(出示賀年卡)談話:這是老師在假期收到的賀年卡,你認識它嗎?(福娃)

說說有關“福娃”的知識

三、四則運算練習

1、提問:

你想了解更多奧運知識嗎?

正確計算結果就有答案了!

學生同桌說說運算順序,再獨立計算。

1。沒有括號的計算題。

出示:

2630—867+133

581—31×18

做完自覺復習

2。有括號的計算題。

(158+125)×2

196÷(712—698)

456÷19×83

交流自己檢查的方法。

3。小結計算順序并練習。

組織學生集體校對答案。

齊讀奧運知識

2、將答案填入書本第一頁,全班一起朗讀有關奧運知識。

3、你們還想了解嗎?

33×(225÷15)

944÷(105—89)

1210÷(89+21)

2112÷(16×3)

134×16÷67

1300×(700÷10)

組織學生集體校對答案。

學生同桌說說運算順序,再獨立計算。

做完自覺復習

交流自己檢查的方法。

齊讀奧運知識

將答案填入書本第一頁,全班一起朗讀有關奧運知識。

四、課堂總結

歸納:四則運算的順序是怎樣的?我們要注意什么?

指名回答問題

板書設計

蘇教版五年級數學教案篇2

第七單元整數四則混合運算

第2課時整數四則混合運算(不含括號的三步計算)

教學內容:

教材第70—72頁

教學目標:

1、學生聯(lián)系現實問題中的數量關系,理解和掌握不含括號的三步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學生在按順序進行計算和運用學過的計算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增強策略意識,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掌握不含括號的三步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談話:同學們喜歡下棋嗎?為了豐富同學們的課余生活,李老師正在體育用品商店為同學們購買中國象棋和圍棋呢!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情境圖,提問:從圖中你知道了什么?這道題要求的問題是什么?

再問:想一想,要求李老師一共要付多少元,要先算什么?請按自己的想法列式解答,并與同學交流。

指名板演,并組織講評。

提問:如果列綜合算式解答這道題,可以怎么列?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12×3+15×4。

2、揭示課題,并板書課題。

二、展開教學

1、教學例1。

啟發(fā):你會算這樣的三步混合運算式題嗎?請同學們先根據例題中的填空想一想,這道算式可以按怎樣的順序計算?再試著算一算。學生嘗試計算,教師巡視,并指名板演。

追問:你覺得按這樣的順序計算正確嗎?能聯(lián)系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系來說說為什么可以這樣算嗎?

比較分別計算出兩個積與同時算出兩個積的兩種情況。提問:誰的計算過程更簡略一些?

2、教學“試一試”。

(1)出示“試一試”。

談話:這里還有一道三步混合運算的算式,你能試一試嗎?先算出結果,再和同桌說說,你是按怎樣的順序計算的。

學生嘗試計算,教師巡視,指名板演。

(2)反饋,說說這道題的運算順序。

3、引導歸納。

談話:今天我們學習的三步混合運算,都是不含括號的算式。請同學們想一想,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減法,要按怎樣的順序計算?先在小組里互相說一說。

學生交流。

三、練習

1、完成“練一練”。

2、做練習十一第2題。

(1)出示左邊一組題,比較一下,它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學生練習后,試著解釋兩道題得數相等的道理。

(3)出示右邊一組題,讓學生先按順序計算,再和小組里的同學說說這兩道題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組織交流。

3、做練習十一第4題。

出示題目,提問:題目的已知條件有哪些,要求的問題是什么?要求合唱組有多少人,要先求什么?要求書法組和美術組一共有多少人,要先算出哪個組的人數?

學生列綜合算式解答,并組織反饋。

四、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呢?

教學反思:

整數四則混合運算(包括附錄部分)

第七單元整數四則混合運算(包括附錄部分)

1、不含括號的混合運算(乘法和加、減法的混合運算)

教學目標:

⒈讓學生初步理解綜合算式的含義,掌握含有乘法和加、減法混合運算的順序。

⒉通過適當的練習,使學生及時鞏固新學的運算順序,并讓學生列綜合算式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以進一步理解相應的運算順序。

3。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重點、難點:

掌握含有乘法和加、減法混合運算的順序,并進行正確的計算。通過技能的生成解決實際問題。教學準備:例題插圖教學過程:一、復習⒈口答列式:

⑴28與32的和是多少?⑵60減去17的差是多少?⑶16乘5的積是多少?

⑷6和8相乘得多少?

⒉列式解答:

出示:每本筆記本5元,買3本這樣的筆記本要多少錢?學生在本子上列式。集體訂下,說一說這題要求什么?需要知道什么?

二、教學新課⒈教學例題1。

⑴出示例題圖:提問:這家文具店出售哪些商品?每件商品的單價分別是多少?

⑵出示問題:小明買了3本筆記本和1個書包,一共用去了多少錢?請同學們試著自己解答。

⑶分析:

提問:你們是怎樣解答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提問:15+20中的15表示什么?是怎樣得出來的?20呢?提問: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錢”,必須要知道什么?

⑷請同學們試著將兩道算式合在一起,列出一道綜合算式。

⒉教學例2。

⑴出示問題:小紅買2盒水彩筆,付了50元,應找回多少元?

⑵請同學們列出綜合算式,并想一想綜合算式應按怎樣的運算順序計算。

集體訂正。提問:算式中50、18、2分別表示什么意思?這個算式應先算什么?為什么?

⒊總結運算順序。

⑴比較算式。提問:這兩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解答時,這兩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⑵提問:如果題目中同時出現了乘法和加、減法,你應先算什么?

⑶揭示課題:這節(jié)課我們通過解決問題,發(fā)現了一個什么規(guī)律?

三、組織練習⒈完成練一練108頁,想想做做

四、全課小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知道了什么?五、布置作業(yè)

2、不含括號的混合運算(除法和加、減法的混合運算)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并理解含有除法和加、減法的混合運算順序。

2、通過對比、估計等針對性練習,幫助學生掌握有關混合運算的順序。

3、通過合作和交流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多樣性的技能,提高解決實際學問題的能力。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含有除法和加、減法的混合運算順序,并能正確進行計算。

通過合作和交流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多樣性的技能,提高解決實際學問題的能力教學準備:課件教學過程:

一、直接引入

師:同學們,昨天我們學習了含有乘法和加、減法的混合運算,今天我們將學習含有除法和加、減法的混合運算?!景鍟n題】

二、自主探索,尋求解決問題的多樣化

1、出示109頁習題插圖和問題,明題意嘗試列出算式

(1)先讓學生說說場景中有哪些商品,哪些商品的標價是知道的,圖中營業(yè)員所說的話是什么意思,從這句話中我們能知道什么?

(2)根據大家對題意的理解,那么要求一支鋼筆和一個訂書機總共多少元該我們可以怎樣運算?你有幾種方法進行運算?

?讓學生自己先在本子上列出算式不計算結果,然后和同桌討論有什么不同的方法,最后交流總結方法,并板書出各種方法?!?/p>

2、交流探究結果,并讓學生明白每一種算式的數量關系是什么,說說自己列式時的想法。

3、自己列出的算式進行計算,最后交流計算結果。

重點引導學生交流:兩步混合運算算式在計算時要先算什么?根據數量關系為什么要先算?【通過該教學點讓學生理解相應的運算順序】

4、教學“試一試”可以讓學生獨立完成。

(1)學生列式計算;

(2)組織交流,在交流中明確運算的順序。

5、總結運算順序:算式中有除法和加、減法,應先算除法。

(1)讓學生先用自己的方式進行表達;

(2)加以歸納形成清晰的認識。

三、鞏固提高1、完成書本練一練

讓學生明確題意然后指導學生根據解決問題的需要靈活地選擇信息,然后引導學生提出一個兩步計算的問題,集體交流。

四、適當總結,完成作業(yè)“想想做做”第2題剩余習題和第6題(自己提出的問題也要完成)

3、含有小括號的混合運算

教學目標:

1。利用學生日常生活經驗和對問題中數量關系的把握,引導學生自己列算式解決實際問題。2。在學生產生疑問時使學生體會小括號有改變原來運算順序的作用,理解含有小括號的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3。通過計算過程的教學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小括號有改變原來運算順序的作用,理解含有小括號的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理解用小括號的必要性和作用教學準備:課件教學過程:

一、課前交流,引入課題

同學們,昨天我到百潤發(fā)大賣場買了一件80元的t恤,我一共帶了100元,你們幫老師算算剩下的錢我還可以買5元一雙的襪子幾雙?學生計算,然后交流自己計算的方法。

根據學生可能列出的算式進行靈活的引入,并板書課題。

例:【如果學生情況全部是:100-80=20(元)20÷5=4(雙)分步驟做那么可以這樣引入:同學們都是用分步驟的方法進行計算的,那么我們能否用一個算式來解決這個問題呢?今天我們將學習新的知識—『課題』】

二、探究新知,明確算法

1、確定計算方法可能一:在學生自己探索引入題的時候,除了分步做外,可能還有“100-80÷5”這樣的算式,這時要組織學生充分感受。

組織學生討論:解決例題中問應該先算什么?列成這樣的綜合算式對不對?那么我們有什么辦法才能解決哪一步必須先算的問題?

學生自學課本第34頁。

可能二:在學生自己探索引入題的時候,也有可能有“(100-80)÷5”這樣的算式,這時要讓學生說明他的想法,一定要說明為什么要在“100-80”加一組括號,用意是什么?學生說明后,立即表揚這樣的學生,并讓學生開始自學課本第34頁。

2、讓學生充分感受需要改變這個綜合算式的運算順序,組織討論:在自學過程中你明白了什么?你學到了什么?

3、組織學生感知明確有小括號的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知道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并讓學生完成“試一試”,可以指名2位學生板演,其余學生完成在書上,最后校對結果并再一次明確運算順序。

三、鞏固提高,解決實際問題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

(1)、先讓學生說說每題應該先算什么?

(2)、任意選擇2題完成在自己的本子上,然后集體校對;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

(1)、讓學生分組完成每組算式,并讓3位學生到黑板上完成3組題;

(2)引導學生觀察每組題,說說運算順序的不同,并校對結果;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題

(1)讓學生讀題,嘗試自己列綜合算式進行解答,指名2位學生進行計算【可以選擇性地選擇學生板演,一差一優(yōu)有利于發(fā)現問題】;

(2)就板演結果進行校對結果,口頭統(tǒng)計學生錯誤情況,并指出錯誤同學的錯誤,明確為什么要用小括號的理由;

四、簡單總結,完成作業(yè)p35“想想做做”第3題和第5題

4、含有小括號的三步混合運算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三步混合運算(包括含有小括號的)運算順序,提高計算的正確率。

2、進一步提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能根據一些常見的基本數量關系式進行分析、列式。

教學過程:

一、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復習:

1、學生練習:(841-41)÷25×4講評學生容易有的錯誤:=800÷100=8強調混合運算的三個等級:(1)小括號;(2)乘或除;(3)加或減。

指出:這題含有小括號,那第一步就應該算小括號里的;其他的步驟還輪不到算,只能把它們移下來。第二步算式中有除有乘,它們之間的關系是平級的,應該按順序來計算。

2、添上括號,使下面的等式成立:

240÷40+20×2=52240÷40+20×2=890-30÷3×5=400

90-30÷3×5=100建議學生:(1)按現在的運算順序算一算結果;(2)自己嘗試添加括號;(3)交流。在交流的時候要引導學生有一定的推理過程,最好不是盲目地試。

小結:混合運算一定要先觀察算式的特點,考慮它的運算順序,然后再開始計算。

二、解決實際問題:

1、編題組練習:

(1)周六的數學興趣小組男生有25人,女生有15人,可以提一個什么問題?(一共有多少人?)指出:這是我們一年級學習的解決實際問題,它只要一步就能解決。在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你想到了哪個基本的數量關系式?板書:男生+女生=總人數

(2)現在我們要改遍這題,“周六的數學興趣小組男生有25人,一共有多少人?”

這兩句不變,把“女生有15人”這句信息不直接告訴,可以怎么說?(比如:女生比男生少10人)這樣題目就變成了兩步計算的問題了。

比較兩題:什么沒變?(基本的數量關系式沒變)在列式的時候還是要“對號入座”:男生“25”,女生“25-10”,加起來的的時候,可以把表示女生人數的“25-10”加個小括號,這樣看上去就更清楚了。

(3)現在繼續(xù)改編,要把這題改成三步計算的問題,信息“男生有25人”可以怎么改?(比如:男生的人數比女生的2倍少5人)

這句信息是變了,基本的數量關系變了嗎?要求學生“對號入座”列式:男生“15×2-5”,女生“15”,再把兩部分合起來。

比較小結:解決實際問題從一步發(fā)展到三步,其實很多題的基本的數量關系式是不變的,我們在解決問題的時候首先要想清楚這題的基本數量關系式,再做到“對號入座”。

2、書上的第8題,學生讀題,說說這題所涉及的數量關系式:邊長×邊長=面積小面積×塊數=大面積

介紹:鋪磚時,這間房子的面積是不變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當鋪的方磚面積比較小的時候,需要的塊數就會比較多;反之,方磚的面積比較大,需要的塊數就比較少?!靶∶娣e×塊數=大面積”,這里的小面積指的是方磚的面積,大面積指的是房間的面積。這個關系式還可以反過來說“大面積÷小面積=塊數”、“大面積÷塊數=小面積”。學生列式解答該題。

3、書上第9題,學生讀題,說說該題的基本數量關系式: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工作總量

學生列綜合算式解決書上的兩個問題。

交流: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老師要注意學生提的問題是否都合適。

練習十??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計算和比較,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逐步形成計算技能;

2、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發(fā)展解決問題的策略。

教學過程:

檢查口算本練習情況、布置今天的口算作業(yè)。

一、完成書上的練習:

1、第1題:(1)學生看題后,把每個算式的第一步先劃線,再交流。(注意第1小題可以同時先算乘法和除法。)

(2)把這四題做在作業(yè)本上。

(3)補充75×12、280÷35的簡便算法:75×12=(25×4)×(3×3)=100×9=900280÷35=280÷7÷5=40÷5=8做完后交流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1)沒有括號的,先乘除后加減;(2)有小括號的,先算小括號里面的;(3)有中括號的,先算小括號里的再算中括號里的。

2、第2題:你能直接在每組得數大的算式后面畫“√”嗎?審題:要“直接”比,不是在計算之后。

先請同桌互相說一說,再指名交流判斷的依據。

3、第3題:下面各題,怎樣算簡便就怎樣算。

讓學生先自己觀察各算式的特點(如左邊兩題是連加,右邊的是連乘),可以如何簡便?各是運用了學過的哪些運算規(guī)律?

指出:不能隨意改變運算順序,而是要依據一定的運算規(guī)律。交流后,把這4題寫在作業(yè)本上。注意小括號的運用。

4、第4題:學生看懂題意,先說說這題要用的基本關系式是:單價×數量=總價

再讀第一個問題,說說在估算的時候是怎么想的?(把單價看成某個接近的整百數)說說最后估計的結果是多少?

算一算:學生在本子上完成這題的計算。

比一比:把估算的結果和列式算得的結果比較,說說估算和筆算價值分別在哪里。

二、布置回家思考p。42的思考題要求用脫式計算在自己的本子上。(能做幾題算幾題)

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講評昨天的回家作業(yè)(p。42的思考題,要求學生填寫符號后,用脫式計算):學生作業(yè)中出現的錯誤:1、(3+3)÷(3-3)=6÷0=6指出:除數不能為0,“6÷0”這個算式沒有意義;2、(3×3+3)÷3=9+3÷3=12÷3=4

指出:括號里有2步,先算乘,加沒算,移的時候要把括號也移下來。3、(3+3)+3÷3=6+3÷3=9÷3=3

指出:看計算的過程,先算加,再算加,最后算除;但開始的算式應先算加,再算除,最后算加。所以還應加上“[]”,變成“[(3+3)+3]÷3”4、[3×3-3]÷3=[9-3]÷3=6÷3=2

指出:在小括號的基礎上,才有中括號,不能直接寫中括號。5、補充:3+3-3+3=6-6=0或3×3÷3×3=9÷9=1

請學生說說上面兩題對嗎?正確的結果應該是多少?算式怎么改得數就對了?通過上面的練習,你有什么收獲?

二、學生練習:

,請學生做在自己的本子上,再一一交流。提醒:第1題除和乘可以同時算。

三、布置作業(yè):第6、7、8題

其中第7、8題要求學生寫出基本的數量關系式。

含有中括號的混合運算

教學目標:

1、讓學生聯(lián)系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認識中括號,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號的三步混合運算的順序,并能正確地進行運算。

2、讓學生經歷認識和理解混合運算運算順序的過程,進一步積累學習數學的經驗,感受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

3、培養(yǎng)學生認真、嚴謹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讓學生掌握含有中括號的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教學過程:

檢查回家做的計算作業(yè)。

一、教學例題:

1、出示例題,讓學生看圖后說說圖的意思,老師整理成:合唱組:84人

航模組:男生8人,女生6人美術組:是航模組的2倍

看信息,分別讓學生說說“航模組”、“美術組”的人數應怎么列式。板書問題:合唱組的人數是美術組的幾倍?問:解決這個問題用到哪個基本關系式?板書:合÷美=幾倍

2、“對號入座”,對照關系式分別寫上“84”、“(8+6)×2”。問:在它們中間添上“÷”行嗎?為什么?(結合黑板上的算式,讓學生說說它的運算順序,發(fā)現最后算的算式沒有意義,不是我們想要的。)那我們想要的運算順序是怎么樣的呢?要實現這個想法,得請中括號來幫忙。老師添上中括號,說清楚它的寫法。指導讀:84÷[(8+6)×2]

3、說一說:昨天我們講到混合運算的三個等級,一是括號、二是乘除、三是加減,今天我們學的算式中含有了中括號,運算順序又該是怎樣的呢?

先指名結合每一步算式的意義說,再指出:同樣是括號,先算小括號里的,再算中括號里的,其他不變。4、學生練習,完成書上的例題

二、鞏固練習:

1、在自備本上完成:540÷3+6×2,540÷(3+6×2),540÷[(3+6)×2]指名板演,結合講評發(fā)現問題,強調正確的運算順序。

2、第3題。

看圖后,請學生說清楚該題的信息,并說說列式的時候是怎么想的?

三、學生自己閱讀,了解“你知道嗎?”

四、學生作業(yè):完成p。40剩下的練習。

蘇教版五年級數學教案篇3

教學內容:教科書94頁“練習與實踐”的第7~10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比的意義和基本性質以及比與分數、除法的關系的理解。

2、能運用比和比例的知識解決一些簡單實際問題,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

教學重點:

使學生加深認識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教學難點:

能判斷兩個比能能不能組成比例,能比較熟練地解比例。

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與反思

今天我們一起來復習正比例和反比例相關知識。

怎樣判斷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關系?

學生交流

二、練習與實踐

1.完成“練習與實踐”第7題

讓學生先獨立完成,再點評。

2.完成“練習與實踐”第8題

引導學生列舉幾組對應的數值

再分析每組中兩個數的關系,再判斷。

3.完成“練習與實踐”第9題

第1小題讓學生根據圖中標出的點的位置算出相應的耗油量與行駛路程的比值,再作判斷。(行駛75千米的耗油量是6升。)

第2小題讓學生在教材的方格圖上描點、連線,

引導學生聯(lián)系畫出的圖象判斷汽車在市區(qū)行駛時,行駛的路程與耗油量成不成正比例。

體會數形結合在解決問題方面的價值。

4.完成“練習與實踐”第10題

什么叫比例尺?比例尺有幾種類型?舉例說說它的意思?(重點是線段比例尺)

怎樣求圖上距離?怎樣求實際距離

學生量出的圖上距離。

利用的線段比例尺,求出相應的實際距離

三、

通過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學生交流

四、作業(yè)

完成《練習與測試》相關作業(yè)。

板書設計

關于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復習

蘇教版五年級數學教案篇4

先乘除后加減,小括號最優(yōu)先

2630—867+133 33×(225÷15)

581—31×18 944÷(105—89)

(158+125)×2 1210÷(89+21)

196÷(712—698)2112÷(16×3)

456÷19×83 134×16÷67

1300×(700÷10)

反思與重建

經過一個寒假,學生的口算能力有所下降,速度較慢,必須通過強化訓練得到改善。期間要重視學生的書寫和計算習慣的培養(yǎng),注重草稿與驗算。

作業(yè)布置

基礎練習(a套、b套)

a套:p5的遞等式計算

b套:補充計算

每日一題

在6+36÷3-2×4-1=47

這個算式中添上括號,使等式成立。

二年級數學下冊《帶小括號的四則混合運算》教案

二年級數學下冊《帶小括號的四則混合運算》教案

教學內容:帶小括號的四則混合運算

教學目標:1。結合具體情境,理解小括號在混合運算中的作用,掌握有小括號的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進行復雜運算的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帶小括號的混合運算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利用混合運算解決問題

教具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課前回顧,情境導入

同學們,前面我們學習了四則混合運算,想一想:在一個算式中,有加減、有乘除,要按什么順序計算?

看下面的算式,說說運算順序。

86—6×810×30÷545+35÷593+26–40

學生說一說。

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混合運算。

二、學習交流,探究新知

1。出示情境圖,提出問題

觀察,說說發(fā)現了哪些信息,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蘋果圖)3籃蘋果一共有多少個?

2、解決問題:3籃蘋果一共有多少個?

(1)根據信息想一想: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幾步計算?第一步求什么?

列式:60—38=22(個)

22×3=66(個)

說說每一步求的是什么?你能把上面的兩個算式合并成一個綜合算式嗎?

(2)綜合算式:60—38×3

這樣可以嗎?說說理由。

觀察算式發(fā)現:根據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可知,要先算乘再算減,不符合題目的意思,怎么辦呢?怎么才能讓別人知道要先算減呢?

學生想辦法。

口答。根據學生的回答,總結:要想改變運算順序,可以加上小括號。(60—38)×3,這樣在計算時先算括號里面的,再算括號外面的。

(3)先說出各題運算順序,再計算

(86-56)×89×(260+40)

學生獨立完成,交流訂正。

3。解決問題:爸爸摘的梨能裝幾盒?

(1)學生根據情境圖提出問題,想一想怎么解答,獨立完成。

學生交流算法

(43+21)÷8

說說怎么想的,括號里求的是什么?為什么要加上小括號?再訂正結果。

(2)先說出各題的運算順序,再計算。

(48+24)÷6(72—24)÷8

獨立完成,訂正

4。試一試:你會計算下面各題嗎?

84÷(8—4)56÷(5+3)

學生試做,交流訂正。

5。說說下面各題的運算順序,不計算。

240—(180+20)360÷(2×3)(52+12)×7

先說一說運算順序,再總結:混合運算算式中有小括號的,應先算小括號里面的,再算小括號外面的。

三、自主練習,鞏固提升

1、算一算,比一比,你有什么發(fā)現?

240-180+20xx+11×7

240-(180+20)(59+11)×7

學生計算,說說有什么發(fā)現。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引入:是不是只要加上小括號,運算順序改變,得數就一定改變呢?再出示下面的題目:

360-74-26466-(65+35)

360-(74+26)466-65-35

做一做,比一比,說說有什么發(fā)現?

2、學校有6間微機室,每間有35臺電腦?,F在每間增加了10臺電腦。現在有多少臺電腦?

3、媽媽給了小蘭80元錢。小蘭買書花了56元,剩下的錢正好買了3支鋼筆。每支鋼筆多少錢?

學生獨立解答上面的兩道題目,訂正時說說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4、思考題:你會計算(55—50)×(6+3)嗎?

學生說說想法。像這樣有兩個小括號的題目,可以同時計算兩個小括號里面的。

四、總結評價。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新的收獲?在計算時應該注意什么?

蘇教版四年級上冊《含有中括號的混合運算》數學教案

蘇教版四年級上冊《含有中括號的混合運算》數學教案

第七單元整數四則混合運算

第4課時含有中括號的混合運算

教學內容:

教材第74、75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中括號,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號的三步混合運算的順序,并能正確地進行運算。

2、使學生經歷認識和理解混合運算運算順序的過程,進一步積累學習數學的經驗,感受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

3、培養(yǎng)學生認真、嚴謹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難點:

使學生掌握含有中括號的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教學過程:

一、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復習:

1、學生練習:525÷(81—56)×3

強調混合運算順序。

二、添上中括號,引入新課

1、計算525÷【(81—56)×3】

提問:這道算式有什么特點?

介紹:“【】”叫做中括號,和小括號一樣,用在算式中也起到改變運算順序的作用。在一個算式里,既有小括號,又有中括號,先算小括號里的,再算中括號里的,其他不變。

學生嘗試計算,教師巡視,并指名板演。指名說說,你是按怎樣的順序計算的。

計算時要注意什么?

2、回顧本單元學習的計算,說說三步混合運算要按怎樣的順進行計算。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適時小結。

3、完成“練一練”。

先讓學生說說算式的運算順序,再獨立完成計算。

反饋評價。

三、學習“你知道嗎”。

閱讀教科書第74頁的“你知道嗎”,說說從中知道了什么。

四、鞏固練習

1、練習十二第1題。

學生獨立計算,教師巡視。

找出典型錯誤,幫助學生分析錯誤原因,及時改正。

2、練習十二第2題。

比較每組中三道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指名說說每道題的運算順序。

學生獨立計算。反饋計算結果是否相同。

3、練習十二第3題。

學生讀題。

說說題中的已知條件有哪些,要求的問題是什么。要求張紅平均每小時比王莉多采蓮蓬多少個,要先求出什么?

列式解答。組織交流。

五、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呢?

教學反思:

年月日、簡單的統(tǒng)計和四則混合運算的復習

教學內容:教材第142~143頁第6~8題。

教學要求:

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年、月、日等時間單位之間的進率,進一步認識24時計時法,能比較熟練地計算經過時間。

2、使學生進一步掌握簡單的數據分類、整理的方法,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

3、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教學過程:

一、復習年、月、日

1、年、月、日的進率。

我們本學期學習了時間單位年、月、日。這節(jié)課先復習有關年、月、日的知識。(板書:復習年、月、日)

請同學們在下面表中括號里填上進率。(學生口答,老師板書)

提問:怎樣根據公歷年份來判斷閏年?

2、年、月、日的練習。 ·

請同學們把期末復習第6題填在書上。

小黑板出示第6題,學生口答練習中填的數,老師板書。結合提問是怎樣想的。

二、復習簡單的統(tǒng)計

1、簡單的數據整理的方法。

提問:簡單的數據整理分哪幾個步驟?指名學生口答,教師板書如下:

簡單的數據整理

(1)找出數據范圍。

(2)把數據合理分段整理。

(3)繪制成簡單的統(tǒng)計表。

提問:簡單的數據整理對我們的學習、生活有何作用呢?

2、簡單的數據整理練習。

用投影出示第142頁第7題,男同學的體重記錄單。

(1)讓學生看著記錄單說一說數據整理的三個步驟。

指名學生說數據的分段,教師板書。

體重(千克)25以下25~29 30~34 34以上

(2)讓學生統(tǒng)計各段的人數。指名口答各段的人數并集體校對。

(3)繪制統(tǒng)計表。

(4)看表分析第143頁的兩個問題。

指名學生口答,并接著讓學生說說還想到了什么。

三、復習四則混合運算

l,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提問:在一個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級運算,要按怎樣的運算順序進行計算?如果含有兩級運算,如果有括號,該怎么樣呢?學生口答四則混合運算順序,老師歸納、板書。

2、四則混合運算練習。

做第8題第一行兩題。讓學生說一說運算順序。指名兩人板演,其余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

指出:第1題可以把乘法、除法同時計算、脫式比較簡便,第2題可以把兩個小括號里的同時計算、脫式比較簡便。

四、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復習了哪幾方面的內容?說一說各個方面的知識要點。

五、課堂作業(yè)

期末復習第8題余下4題。要求先說一說每道題的運算順序,再計算。

?四則運算》教學反思

在課堂上,我們先一起做了幾個簡單的兩步計算的題目,孩子們先嘗試,然后讓學生起來講解怎么做,確定“順序”是最重要的。雖然沒有給他們分類,但是第一層的練習題是同級運算的,在做題時讓學生慢慢體會這種類型的題目該怎么去做,先學會方法再去追求正確率。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這節(jié)課教學的成功之處在于:

1、教學時,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動情境,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礎上形成解決問題的步驟和方法,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計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計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計算?使解題的步驟與運算的順序結合起來。當學生列出綜合算式后,還要追問每步算式列出的依據及表示的實際意義,促進學生正確地概括出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2、給予學生發(fā)展思維的空間,交給學生思考的主動權。

在教學中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要把思考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有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放心地讓學生去想、去做。讓學生有進行深入思考的機會、自我體驗的機會,使每個人的思維能力都得到發(fā)展。當然,由于知識經驗的不足,有些學生會得出錯誤的答案,但這些“錯誤答案”閃爍著學生智慧的火花,是孩子學生們最樸實的思想、經驗最真實的暴露,是學生真實的思維過程,反映出學生建構知識時的障礙。面對錯誤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在思考中感悟,獲得新的啟迪,在感悟中牢固地建立知識體系。

蘇教版五年級數學教案篇5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小數除法的意義。

2、掌握小數除以整數(恰好除盡)的計算方法。

(二)能力目標:能夠在情境中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在觀察比較的過程中感受小數除法的異同,能夠與他人合作交流解決問題。

(三)情感目標:經歷探索小數除以整數(恰好除盡)計算方法的過程,體驗獲得成功的樂趣。

教學重點:

小數除法的意義,小數除以整數(恰好除盡)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商的小數點與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

教學方法:

探究、交流、引導。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創(chuàng)設情境

1、淘氣打算去買牛奶,你從圖上得到了什么數學信息?

2、根據圖上的數學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3、教師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列出算式:11。5÷5 12。6÷6

引導學生觀察這兩個算式與以往我們學過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被除數都是小數,除數都是整數。)

師:我們今天就來研究小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看看淘氣到底應該買哪個商店的牛奶。

二、探索新知,解決問題

1、師:兩個商店牛奶的單價分別是多少呢?我們先算一算甲商店的牛奶單價。

2、學生交流討論,教師巡視指導。

3、教師引導學生比較匯總的各種方法,認為哪個方法比較簡便實用?

引導出“商的小數點與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

4、理解算理。

5、引導歸納總結,明確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按照整數除法的計算方法;商的小數點與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

6、學生嘗試計算,教師巡視指導。

三、鞏固練習,拓展延伸

1、完成教材第3頁練一練第1題。

集體訂正。

2、我是小小神算手。

20。4÷4 96。6÷42 55。8÷31

引導學生通過對比發(fā)現小數除以兩位數與除以一位數的,都要注意商的小數點要與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

3、完成教材第3頁練一練第4題。

教師巡視指導。

四、全課總結

今天你有什么收獲呢?

板書設計:

甲商店牛奶每袋多少錢?乙甲商店牛奶每袋多少錢?

11。5÷5=2。3(元)12。6÷6=2。1(元)

蘇教版五年級數學教案篇6

一、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情境中,進一步認識分數,發(fā)展數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2、結合具體情境,進一步體會“整數”與“部分”的關系。

二、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整體“1”,體會一個分數對應的“整體”不同,所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相同。

難點:充分體會“整數”與“部分”的關系。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1、我們在三年級已經對分數有了初步的認識,你能舉出一些分數嗎?說說它們分別表示什么意義?

2、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分數的再認識》。

(二)創(chuàng)設情境,學習新知

活動一:分筆游戲,體會單位??

1、分筆活動,找4名同學拿著自己的筆來到講臺。(筆數是2的倍數:4、4、6、8)

2、請你們4名同學拿出自己筆的1/2,看誰拿的又快又準。

3、另找4名同學檢查。

4、同學們自己說說是怎么分的。(把全部鉛筆平均分成兩份,拿出其中的一份。)

5、師提問:他們都是拿出全部筆的1/2,可是拿出來的筆卻有的一樣多,有的不一樣多,這是為什么呢?(每位同學的總數不一樣)

6、師總結:最初每位同學筆的“整體”不同,也就是單位“1”不同造成的,所以,他們的1/2也不同。原來分數還有這樣一個特點,你對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認識?

活動二:教材p34說一說。

1、帶著新的認識,我們來判斷兩個小朋友看的書一樣多嗎?

2、小剛和小明都看了各自書的1/3,他們看得頁數一樣多嗎?為什么?學生獨立思考一會,同桌交流,再全班反饋。

3、師總結:因為書的薄厚不同,也就是總頁數不同,所以兩人看的頁數也不同。(整體不同,相同分數表示的數量也不同。)

4、在什么情況下,他們讀的一樣多呢?(整體相同,相同分數表示的數量也相同。)

5、請同學們再幫老師解決一個問題:王興國吃了一個蘋果的3/4,李曉陽也吃了一個蘋果的3/4。王興國說:“我倆吃的一樣多”。李曉陽說:“我吃得比你多。”他們誰說得對呢?

(三)鞏固練習

1、教材p34畫一畫。

2、教材p35練一練第一題、第二題。(在練習中,針對錯誤比較多的,進行集體講解,少的則個別講解)

四、板書設計

分數的再認識

整體不同,相同分數表示的數量也不同。

整體相同,相同分數表示的數量也相同。

五、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的教學,我采取以小游戲為開篇來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分數,理解分數的意義。在教學和練習中我重點強調了“平均分”和體會“整數”與“部分”的關系。學生在練習時,也能體會到整體不同,相同分數表示的數量也不同,如“印度洋海嘯捐款”一題。但在練一練第一題寫分數時出現錯誤很多,其主要原因在于書中沒有平均分,而是要畫一條輔助線和旋轉圖形。

蘇教版五年級數學教案篇7

教材分析:

本單元在學生認識了圓,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形狀特征以及表面積與體積計算方法的基礎上編排,是小學數學最后教學的形體知識。與長方體、正方體一樣,圓柱和圓錐也是基本的幾何形體,在日常生活和生產勞動中經常能夠看到這些形狀的物體。教學圓柱和圓錐,能夠擴大學生認識幾何形體的范圍,豐富對形體的認識,有利于解決更多的實際問題。教學圓柱和圓錐,也能夠豐富學生認識幾何形體的活動經驗,深入理解體積的意義和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利于完善認知結構,發(fā)展空間觀念。教學圓柱和圓錐,還能夠給學生提供探索表面積和體積計算公式的機會,有利于轉化能力和推理能力的進一步提高。全單元編排五道例題,具體安排見下表:

例1 圓柱、圓錐的形狀特點

例2 圓柱的側面積

例3 圓柱的表面積

例4 圓柱的體積

例5 圓錐的體積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認識圓柱和圓錐,掌握它們的特征,知道圓柱是由兩個完全一樣的圓和一個曲面圍成的,圓錐是由一個圓和一個曲面圍成的;認識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認識圓錐的底面和高。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使學生能舉例說明。圓柱和圓錐,能判斷一個立體圖形或物體是不是圓柱或圓錐。

2、使學生知道圓柱側面展開的圖形,理解求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會計算圓柱體的側面積和表面積,能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應用計算方法,并認識取近似數的進一法。

3、使學生理解求圓柱、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能說明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會運用公式計算體積、容積,解決有關的簡單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和應用。

教學難點: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課時安排: 10課時

第一課時:認識圓柱和圓錐

教學內容:教材第9~10頁的例1和第10頁的“練一練”,完成練習二第1~3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中感知和發(fā)現圓柱、圓錐的特征,知道圓柱和圓錐的底面、側面和高.

2、使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積累認識立體圖形的學習經驗,增強空間觀念,發(fā)展數學思考。

3、使學生進一步體驗立體圖形與生活的關系,感受立體圖形的學習價值,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掌握圓柱、圓錐的特征。

教學難點:掌握圓柱、圓錐的特征及空間觀念的形成。

教學準備:1、多媒體 2、學生每人準備一個圓柱或一個圓錐形實物。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初步感知。

1、課件出示:圓柱、圓錐、正方體、長方體等立體圖形的示意圖

2、教師:這么多物品,你知道它們各是什么形狀嗎?

指名學生分別說。

談話:回憶一下學過的圖形各有什么特征?學生回答。

談話:不論長方體還是正方體,它們都是由一些平面圖形圍成的立體圖形,你知道圖(4)是什么形狀嗎?學生回答,教師板書:圓柱

圖(5)是什么形狀?板書:圓錐

你能說一說日常生活中你見過那些圓柱和圓錐?(指名學生說,如鉛筆、煙囪、套管、鉛錘等)

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一起進一步認識圓柱、圓錐。

二、合作探究,認識特征

(一)認識圓柱的特征

1、激發(fā)興趣、提出問題

談話:對于圓柱和圓錐,你想知道有關它們的哪些問題?

學生回答,教師把有關圓柱、圓錐的問題寫在黑板上。

談話:同學們真聰明,提了這么多有價值的問題,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先來研究一下圓柱、圓錐的特點,其它問題我們以后再來研究,好嗎?

2、認識圓柱的底面和側面

教師出示圓柱實物并將直尺靠在圓柱實物邊上,告訴學生上下粗細相同的圓柱叫直圓柱。

談話: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準備的圓柱實物,仔細看一看。

①先看一看,你認為它有幾個面?

②再摸一摸每個面有什么特征?

③然后小組內互相說一說自己手中的實物和同學的實物有什么特點?

教師巡視解答疑惑。

匯報觀察結果:

談話:誰來說說自己的發(fā)現?

(先指名學生拿著實物到前面介紹自己的發(fā)現,再指名不拿實物說發(fā)現。師生及時共同進行評價)

談話:你是怎么知道上下2個面大小相同的?

指名說,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教師適時加以引導,讓學生明確:圓柱上、下兩個面是圓形,大小相等,叫圓柱的底面,中間有一個曲面,叫圓柱的側面。

課件隨時演示,將茶筒的底面和側面抽象出的圓柱立體圖形

板書:底面 2個完全相同的圓

側面 1個曲面

高 兩底之間的距離

3、認識圓柱的高

教師從學生拿來的圓柱中隨便找兩個高矮、粗細不同的圓柱,讓學生觀察比較。提問:你有什么發(fā)現?底面大小決定圓柱粗細,高決定圓柱的高矮

談話:哪是圓柱的高,誰來指一指?

談話:你知道你手中的圓柱形有多高嗎?想知道它的高有多少條嗎?

小組合作動手量一量圓柱的高,記下測量數據,多量幾條,你能發(fā)現什么?

教師巡視指導

匯報測量結果。指名一組到講臺前演示,

使學生明確:圓柱的高長度相等,有無數條。

提問:什么是圓柱的高?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板書:高 上下兩底面之間的距離(無數條)

教師出示課件演示圓柱的高

(二)認識圓錐

1、談話:剛才我們認識了圓柱,現在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準備的圓錐形物體,觀察圓錐體,摸一摸、量一量,和圓柱比一比,它與圓柱有什么不同?你能發(fā)現什么?把你看到的、摸到的與小組內的同學交流交流。

學生小組內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指名匯報觀察結果。

使學生明確圓錐有一個底面是圓形,有一個側面是曲面。圓錐是尖的有一個頂點。

教師出示圓錐實物課件

思考:圓錐有幾條高?

怎樣測量圓錐的高?

學生討論,教師啟發(fā)學生用平移的方法將藏在圓錐中的高平移出來測量,學生合作動手測量圓錐模形的高并指名上臺演示。

板書:底面 1個 圓形

側面 1個 曲面

高 1條

2、交流對圓錐的認識

3、小組討論比較圓柱與圓錐的有什么區(qū)別與聯(lián)系?

4、生活中你還見過那些物體是圓錐形的?

5、學生閱讀課本9、10頁的內容。

三、鞏固練習

四、課堂小結 回顧新知

今天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圓柱和圓錐的特點,鞏固圓柱與圓錐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五、課堂作業(yè)

練習二第3題。

板書設計:

認識圓柱和圓錐

觀察—比較—歸納

第二課時: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

教學內容:教材第11頁的例2、第12頁的例3和第12頁的“練一練”,完成練習二第4~6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操作、觀察、比較和推理,理解圓柱側面積和表面積的含義,探究并掌握圓柱側面積和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能正確運用公式計算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相關的一些簡單實際問題。

2、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進一步積累空間與圖形的學習經驗,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及合作精神,以及抽象、概括能力,進一步形成和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圖形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感受立體圖形學習的價值,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難點:

1、理解圓柱側面積、表面積的意義,正確計算圓柱側面積和表面積。

2、培養(yǎng)學生觀察、操作、概括的能力和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準備:師生各備一易拉罐,并把上下面用彩紙包好,剪刀、膠水、圓規(guī)、白紙一張、計算器。

教學過程:

一、實驗導入,滲透思想

⒈(出示一張長方形紙)老師這兒有一張長方形紙,我想讓它站起來,你有什么辦法嗎?

小結:原來在一定條件下平面可以“化直為曲”。

⒉把這個圓柱形的紙筒打開后是什么形狀?

小結:同樣地,在一定條件下曲面可以“化曲為直”。

⒊揭題:這節(jié)課將運用這個知識來研究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板: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

二、引導探究,學習新知

(一)圓柱的側面積的計算

老師發(fā)現同學們特別愛喝飲料,今天我們共同帶來了一瓶椰子汁,看到它,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來?

師引導:我們就來先來解決這位同學提出的商標紙問題,其實就是求什么?(圓柱的側面積)

1、引導探究圓柱側面積的計算方法

①設疑:圓柱的側面是個曲面,怎樣計算商標紙的面積呢?

②全班交流:沿著接縫把商標紙剪開,再展平。

③小組合作探究:

那就讓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聽清要求:先獨立剪開商標紙展開,再觀察展開后的圖形與原來的圓柱有什么關系?把你的發(fā)現在小組里交流一下。接頭處忽略不計。

④匯報交流:哪個小組愿意上來匯報一下你們的發(fā)現?指名上臺拿著學具匯報,生。(師再追問:通過剛才同學的匯報,我們知道了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有什么關系呀?學生回答,師適時板書)

⑤怎樣計算圓柱的側面積?再次追問:為什么?(補充板書)

⑥小結:你們真不錯,巧妙地運用化曲為直,探討發(fā)現了圓柱側面積的計算方法。

2、計算圓柱的側面積

①現在請你計算一下這罐椰子汁所用商標紙的面積(出示椰奶罐的底面周長約是 厘米,高約是 厘米)你是怎樣算的?

②解決例2:

但在實際生活中有時不直接告訴你底面周長,例如怎么算?學生獨立做在書上,指名一生板演,集體反饋。

③思考:要求一個圓柱的側面積,通常需要知道哪些條件?

④小結:如果沒有直接告訴底面周長,應用已知直徑(或半徑)求周長的方法,然后求側面積。

(二)探索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1、理解圓柱表面積的含義

①動手貼出圓柱表面積:拿著實物,光這樣一個側面能裝飲料嗎?還需加上(兩個底面)我們把這個圓柱飲料罐各部分一一展開粘在紙上(學生動手操作,師巡視發(fā)現兩種常見粘法)交流展示,最好這樣放。

看著圓柱展開圖,讓它在頭腦中動起來(長方形的長等于…寬等于…)這樣我們可以更清楚地想象出長方形與圓柱的關系。

指著圖,由這些些部分組成了圓柱的表面積,什么是圓柱的表面積?(板書)

②動手畫出圓柱表面展開圖:下面我們要畫圓柱的展開圖,畫前先算一算,學生算好后回答,師板書。

要求畫在書上的方格紙上,友情提醒:一要想要畫出圓柱的哪幾個面?二要注意每個方格紙邊長厘米,根據算的數據合理布局。(實物投影展示學生作品,作評價)

3、怎樣計算圓柱的表面積?

①例3中的圓柱表面積會算嗎?

獨立做在書上,交流反饋:每步求出的是什么?指出:解答時為清楚最好分步算出各部分面積。

②出示易拉罐的數據,圖例:半徑:2.5厘米,高:12厘米,求鐵皮用料。

③要求一個圓柱的表面積,通常需要知道哪些條件?

三、應用練習,鞏固深化

過渡:在實際生活中,有很多圓柱體實物,你會根據實際算出它們要求的面積嗎?

1、教材第12頁“練一練”(理解題意要求的是圓柱的哪部分面積后獨立做)

2、練習二第6題。(通過填表幫助學生進一步區(qū)分圓柱的側面積、底面積、表面積三個不同的概念和不同的算法;整理側面積、底面積與表面積之間的聯(lián)系,使計算圓柱表面積的思路更加清楚)

四、全課總結,認識升華

通過今天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還有什么問題嗎?

五、課堂作業(yè)

練習二第4、5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