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地理教案7篇

時間:2022-11-12 作者:dopmitopy 備課教案

無論在什么時候,我們寫教案都是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教學質(zhì)量的,很多教師為了給孩子帶來更好的教學效果,都會提前寫好教案,下面是范文社小編為您分享的七年級上地理教案7篇,感謝您的參閱。

七年級上地理教案7篇

七年級上地理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會利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zhuǎn),說出地球自轉(zhuǎn)的方向、周期,并能夠解釋所產(chǎn)生的晝夜更替與時間的差異現(xiàn)象。

2、能夠結(jié)合日常生活中的實例,說明其與地球自轉(zhuǎn)的關系。

3、會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公轉(zhuǎn),說出地球公轉(zhuǎn)的方向、周期,并能夠解釋其所產(chǎn)生的季節(jié)變化與熱量差異現(xiàn)象。

4、能夠結(jié)合當?shù)丶竟?jié)變化的實例,說明其與地球公轉(zhuǎn)的關系。

5、利用地球上的五帶分布圖說出五帶劃分的界線,并能夠舉例說明各帶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地球自轉(zhuǎn)和公轉(zhuǎn)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2、五帶的名稱和界限

3、公轉(zhuǎn)的特征、二分二至的時間及太陽直射點的緯度位置

4、自轉(zhuǎn)和公轉(zhuǎn)的地理意義

難點:

1、自轉(zhuǎn)產(chǎn)生的地方時差。

2、二分二至時太陽直射點的緯度位置

3、四季的形成

4、五帶的特征

教學過程

?導入】

[新課]“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這是毛澤東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詩句。人坐在地球上不動,為什么會日行八萬里呢?原來地球不是固定不動的,而是始終在運動著。赤道的周長約4萬千米,在赤道上每天隨地球自轉(zhuǎn)一周正好是八萬里。從本節(jié)課開始,我們就來學習地球是怎樣運動的及其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

活動

?活動】演示地球轉(zhuǎn)

教師用手輕輕轉(zhuǎn)動地球儀,正確演示地球自轉(zhuǎn)。

學生觀察分析

提問:地球繞著什么在旋轉(zhuǎn)?(地球繞地軸旋轉(zhuǎn))

再提問:地球自轉(zhuǎn)是什么方向?自西向東(在北極上空和南極上空看又是怎樣的,北逆南順)

注意:在這里先讓學生明白“東”、“西”的含義。

學生上講臺演示

演示講述:

地球轉(zhuǎn)一圈需要的時間,也就是自轉(zhuǎn)的周期是多長呢?先來看這個演示。我們都知道,我們的地球時時刻刻都在太陽的照射下。同學們想想陽光照射下的地球會是什么樣子?(有一半是白天,有一半是黑夜)為什么只有半邊是白天呢?(地球是一個不透明的球體)由此可知形成晝夜現(xiàn)象的原因是(地球不透明)。地球在自轉(zhuǎn)時,轉(zhuǎn)一圈要經(jīng)過一個白天和一個黑夜,也就是說地球的自轉(zhuǎn)周期是多長(一天或約24小時)。

學生讀p11圖1.14晝與夜

晝夜的形成、分布和范圍(指出哪里是夜半球,哪里是晝半球)。提醒學生注意晝、夜半球的界限,不一定經(jīng)過南、北兩極點。

注意觀察晨昏線與太陽光之間的關系。

提問:剛才演示時同學們看地球自轉(zhuǎn)了嗎?如果地球自轉(zhuǎn)會產(chǎn)生什么現(xiàn)象呢?

活動

?活動】演示地球自轉(zhuǎn),說明自轉(zhuǎn)產(chǎn)生的地理現(xiàn)象

用手電筒照射自轉(zhuǎn)的地球儀,在地球儀的球面上選取2個點(北京、紐約)。

轉(zhuǎn)動地球儀,當太陽照射北京,紐約是白天還是夜晚?轉(zhuǎn)動180度。再看,哪個是白天?哪個是夜晚?連續(xù)轉(zhuǎn)動,北京和紐約出現(xiàn)了什么情況?(晝夜更替)

也就是說晝夜更替產(chǎn)生的原因是什么?(地球的自轉(zhuǎn))

在轉(zhuǎn)動中觀察北京和烏魯木齊誰先見到日出。當北京是正午時,烏魯木齊也是正午嗎?

指導學生看書p13圖1.17并請學生解釋:

1、北京的暢暢和美國的姨媽在同一時刻電話問候,為什么時間不同?

2、半夜時分,中國球迷觀看nba球賽

總結(jié):由于地球自轉(zhuǎn),東西位置也就是經(jīng)度不同的地方,時間是不同的。

活動

?講授】總結(jié)地球自轉(zhuǎn)產(chǎn)生的地理現(xiàn)象

請同學們結(jié)合活動演示,總結(jié)地球運動產(chǎn)生的地理現(xiàn)象。

教師補充,地球自轉(zhuǎn)產(chǎn)生了三種地理現(xiàn)象。分別是:

1、日月星辰東升西落。

2、晝夜更替。

?時間的差異。

七年級上地理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量算距離,估算海拔與相對高度。

2.識別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3.在地形圖上識別五種主要的地形類型。

教學重點:

1.等高線地形圖的地形判讀

2.識別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教學難點:等高線地形圖的地形判讀

教學準備:

中國地圖、地形剖面模型、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圖等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章第四節(jié)地圖第一課時

導入:地球表面有陸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別很大,這些不同的地形對我們生產(chǎn)、生活有著不同的影響。那么,如何將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較準確、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圖上反映出來呢?

學生回答教師講解,我們要通過地形圖來反映這些內(nèi)容。

板書:一、地形圖的判讀

過渡: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可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們看它只不過4000多米高,這是為什么?

(因為觀測的基準面不同,測得的高度就不同)

學生讀圖:讀課本p126圖b“海拔和相對高度示意”

導讀:看圖,以海平面為基準面,b點的高度為500米,a點的高度1500米,以b點為基準面則a點高度只有1000米,1500米為a點的絕對高度,也叫海拔;1000米為a點與b點之間的相對高度。

板書:海拔(絕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相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

講解:在地圖上,必須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單位用米。從圖上我們可以看到。

板書:甲乙兩地的相對高度,甲地海拔─乙地海拔

講解:地面經(jīng)過地形測量,測出各個地點的海拔,把它們注在圖上,然后把海拔相同的各點連成線,這就是等高線。

補充:我們?nèi)绻靡粋€水平面去橫截地形,這個水平面與地面的交線就是一條等高線。用不同的海拔的水平面去截地形,就得到不同層次等高線,再將它們轉(zhuǎn)繪到平面圖上(實質(zhì)是垂直投影到平面圖上)。

補充:強調(diào)一下,必須把海拔相同的點連接起來,用平滑的曲線來連接。每條等高線都有相應的海拔數(shù)值,這樣,在等高線地形圖上我們就可以看出地面的高低情況。

看圖:地圖冊“坡度陡緩與等高線疏密的關系”。

提問:坡度陡的地方與坡度緩的地方,等高線的狀況有什么不同?

板書:坡度陡緩:等高線密集──坡度陡

等高線稀疏──坡度緩

過渡:同理,在地圖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叫做等深線,從等深線上所標注的深度上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淺。

提問:我們已經(jīng)知道等高線和等深線,那么由于地表的形態(tài)是各有不同,有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不同的地形,等高線表現(xiàn)也不一樣。

板圖:《不同的地形等高線表示圖》,邊板圖,邊講解。

板書:

不同地形的等高線表示:

山脊:等高線向低處凸出

山谷:等高線向高處凹入

鞍部:兩個山頂之間的較低部分

陡崖:幾條等高線重疊的地方

做練習鞏固:

寫出地形名稱:

⑴⑵

⑶⑷

⑸⑹

讀圖:讀課本第29頁“分層設色地形圖”,提問:比較一下這幅地圖與我們所講的等高線地形圖有什么不同?

講解:這幅地圖有等高線,但沒有海拔高度的注記,它是用不同顏色來反映地勢高低的,這種地圖叫做分層設色地形圖。

講解:分層設色地形圖立體感強,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面的高低形態(tài)和海底的起伏狀況。

看圖:課本第29頁“分層設色地形圖”,陸地部分,海拔多少?用什么顏色?表示什么地形?

200m以下用綠色,表示平原

200~500用淺綠色,表示盆地

500~1000用淺黃色,表示丘陵

2000~3000用深黃色,表示高原

3000~5000用棕黃色,表示山地

講解: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在不同的等高線之間,著上不同的顏色。一般規(guī)律是:綠色表示平原;藍色表示海洋;黃、褐色表示高原、山地;白色表示雪線以上的部分。新|課|標第|一|網(wǎng)

過渡:在等高線地形圖和分層設色地形圖上,要了解地形高低起伏,需要閱讀地圖。還有一種更直觀的圖可以使人一目了然地看出地勢的高低起伏,這就是地形剖面圖。出示地形剖面模型,讓學生觀察地形剖面圖的特點。

講解:地形剖面圖能直觀地表示某條線上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的陡緩。

提問:我們用小刀在地形模型上,沿著不同的線切割,得到的剖面是否一樣

(不一樣。)

講解:地形剖面圖可以直觀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的起伏狀況。在等高線地形圖上,沿著某個方向畫一直線,如p30圖i中的直線ab。然后將該直線與等高線的交點——投射到間隔高度相同的平行線上,得到不同的交點,把這些交點用平滑的曲線連接起來,就得到地形剖面圖。請同學們看下圖(課本插圖p30圖i地形剖面圖的繪制方法)

課堂小結(jié):

由各小組同學先在小組內(nèi)交流,然后選一名代表總結(jié)本節(jié)學習內(nèi)容。

布置作業(yè):

課內(nèi)作業(yè):畫出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圖

課外作業(yè):自己利用橡皮泥或者泥巴,制作山地不同部位的地形模型。

板書設計:

一、地形圖的判讀

1、地面高度的確定:

海拔(絕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相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

2、等高線與等高線地形圖

⑴坡度陡緩:等高線密集──坡度陡

等高線稀疏──坡度緩

⑵不同地形的等高線表示:

山脊:等高線向低處凸出

山谷:等高線向高處凹入

鞍部:兩個山頂之間的較低部分

陡崖:幾條等高線重疊的地方

3、分層設色地形圖

4、地形剖面圖

七年級上地理教案篇3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讓學生知道地球是個不規(guī)則的球體,地球與赤道的平均半徑以及赤道周長

過程與方法

通過設計探討地球形狀的滑動和相關事例,用簡單的方法證明地球的形狀

情感態(tài)度

價值觀激發(fā)學生探索地球奧秘的好奇心和學習地理的興趣,體驗到科學探究的方法,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和科學精神,受到科學史和辨證唯物主義的教育。

教學重點

地球的大小

教學難點

地球形狀的認識

教學具器材

地圖

導學過程批注

(一)新課引入

課前:[歡迎畫面]自制歡迎畫面:世界地圖和一個小姑娘探究頭像及歡迎詞:歡迎你進入地理知識殿堂!(制造一個研究地理學科的學術(shù)氛圍,利用文字和女孩頭像使氣氛嚴肅而不失親切。這對剛剛進入地理學習的學生來說很重要,他們有了被尊重的感覺,也激發(fā)他們熱愛地理科學,愿意學習地理學科的愿望。)

(二)新課講授

上課:歡迎大家進入我們的地理知識殿堂!作為一個地球人,你合格嗎?(老師親切地說,配合黑板文字進行。)

[合格地球人的考察]:(根據(jù)課堂內(nèi)容,聯(lián)系生活實際,設計1﹏5個有關問題,在考察學生的同事引入教學,下劃線處是連接內(nèi)容。)

1、你觀察到的太陽、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狀的?

2、小時候你是否想過“地球是什么形狀”的問題?

3、現(xiàn)在你認為地球是什么形狀的?你能舉出相關事實進行說明嗎?

4、你怎樣用數(shù)據(jù)描述籃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這些問題可以指定學生回答,也可以大家討論回答,回答的過程就是談話過程,是師生交流過程,學生討論過程,也是從生活升華到科學的過程。讓學生體會到地理知識來源于生活,地理學科研究的是生活中的地理。

問題1:太陽是圓的,稍加引申,可以得出太陽是球形的結(jié)論;月亮看起來不同時間形狀不一樣,實際上也是球體,至于為什么不一樣,有的學生也許能夠說出來,說不出來也不要緊,告訴學生以后我們會研究;星星是點狀的,其實也是球形的,只是因為離我們太遠,就縮小成點了……

問題2:實話實說,鼓勵學生多思考,多觀察。

問題3:球體,這點學生已經(jīng)知道,為什么呢?不同學生獲取這一概念的來源不同,可以任由他們敘說,重在激發(fā)興趣,提高學生參與意識。

追問:如果只是根據(jù)你觀察的現(xiàn)象,你認為地球是什么樣的?平的……古人也和你們有同樣的想法,圍繞地球的形狀問題,不同地區(qū)、不同階段的學者曾經(jīng)提出過不同的主張。下面我們了解一下人們對地球形狀的探索過程。

引申總結(jié):哪些證據(jù)可以說明地球是一個球體?

1、海上帆船——大地不是平的,登高望遠——大地不是平的。

2、月食——地球也是圓的。

3、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證實地球是個球體。

學生朗讀《麥哲倫船隊的環(huán)球航行》,根據(jù)人們對地球形狀的探索過程請同學們談感受,各抒己見,引導學生明白下列道理:

●科學是經(jīng)過人們的不斷探索,不斷積累而來的,今天認為正確的真理,明天也許就會……所以我們要相信科學但不迷信書本,要敢于質(zhì)疑并勇于證實之。

●科學技術(shù)的發(fā)展,為我們提供了進一步接近自然的工具,使我們對地球的認識更設更正確。

●追求真理很多時候要以付出生命為代價,讓我們向為真理獻身的勇士們致敬!

4、地球衛(wèi)星照片——證實地球是一個球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guī)則球體。

問題4:用手可以比畫出籃球的大小,可要用數(shù)據(jù)說明,就要用到數(shù)學知識,根據(jù)學生已有的數(shù)學知識,應該能夠回答出用半徑就可以求出籃球體積的方法。地球大小的計算方法同理。

分組活動,完成書中第11頁要求填寫的內(nèi)容。

教師給出準確的地球周長和地球赤道的平均半徑等數(shù)據(jù),并通過以下形象的說法讓學生體會到地球的“巨大”;假如我們乘坐每小時飛行800千米的飛機,沿著赤道繞地球飛行一周,得用50個小時。地球的表面積是5.1億平方千米,這個面積相當于53個我國領土(960萬平方千米)那么大。

二、小結(jié)

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知識,有什么收獲?先有學生來說,老師最后總結(jié)。

板書設計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一)地球的形狀

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guī)則球體

(二)地球的大小

地球是一個巨大的球體

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赤道半徑:6378千米

極半徑:6357千米

地球的平均半徑:6371千米

作業(yè)設計復習

小結(jié)

★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

★ 初中地理教案

★ 地理必修2復習提綱

★ 地理教案模板范文

★ 初中怎么學地理

★ 初中七年級地理老師的教學工作計劃

★ 七年級下冊地理試卷

★ 七年級下冊地理復習提綱

★ 七年級地理教學工作總結(jié)

★ 七年級上冊地理復習資料

文檔為doc格式

七年級上地理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理解什么是聚落,通過讀圖說出城市景觀與鄉(xiāng)村景觀的差異;

2、舉例說出聚落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初步認識人類與環(huán)境的相互關系。

3、通過學習學生能夠樹立保護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意識。

【德育目標】培養(yǎng)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保護傳統(tǒng)聚落的意識,增強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

【重難點】

1、聚落與環(huán)境的關系

2、保護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意義

【教學方法】啟發(fā)法、談話法、直觀教學法與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相結(jié)合

【學法引導】通過學生的自學、讀圖比較,小組討論等活動,掌握本節(jié)課的內(nèi)容。運用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解決問題,運用地理的眼光看周圍的事物。

教學過程教學設計分析

教師活動設計學生活動設計

泉州景觀圖引入新課

人類的居住地——聚落觀賞

利用身邊熟悉的地理事物吸引學生注意力。同時從宏觀上對城市有一個感性認識,為下面的交談鋪墊。

一、鄉(xiāng)村和城市

1、城市景觀和鄉(xiāng)村景觀的主要差異引導學生分析城鄉(xiāng)景觀差異

展示不同地區(qū)的鄉(xiāng)村景觀圖

2、聚落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并思考

與同學交談或與老師交談讀圖:比較不同地區(qū)鄉(xiāng)村的景觀

閱讀課文的第一、二自然段,將相關知識用直線劃出。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生易于把自己的生活體驗表達出來,學生在交談中掌握新知,并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

培養(yǎng)學生分析比較的能力。通過活動讓學生感到“即使同樣是鄉(xiāng)村,不同地區(qū)的景觀也是不一樣”。

通過閱讀將所學知識落實到書上,以達到鞏固的效果,同時培養(yǎng)學生快速閱讀分析文字的能力,學會從文章中獲取有用的信息。

二、聚落與環(huán)境

1、聚落形成與發(fā)展的主要因素

提出問題:三明聚落的形成因素?2、民居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

舉例,啟發(fā)引導學生分析民居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

指導學生閱讀地圖冊32-33頁分析、討論:三明聚落的形成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

運用已學的人口分布知識判斷聚落的集中分布地

思考、回答

選擇感興趣的民居閱讀、討論:各地民居與當?shù)刈匀画h(huán)境的關系。

由學生共同選擇幾個代表性民居分析

利用舊知識做鋪墊引出新知識,降低學習的難度。利用鄉(xiāng)土地理作為分析問題的載體,可培養(yǎng)學生會用地理的眼光看待身邊的事物。

不同層次的學生可根據(jù)能力選擇,擴大知識面

培養(yǎng)學生讀圖分析的能力、交流的能力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

三、聚落的發(fā)展與保護

講述聚落的發(fā)展組織學生對有關四合院的問題進行討論保護傳統(tǒng)聚落的意義

加強學生對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的意識了解聚落的`發(fā)展學生活動:

1、討論

2、小記者采訪

3、小記者小結(jié)

讓學生知道事物在不斷變化

培養(yǎng)學生團結(jié)協(xié)作的能力、學會查閱手頭的資料。通過學生的討論而形成的“保護傳統(tǒng)聚落的意識”更強,增強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使這一難點在討論中攻破。由學生采訪更有利于交流

樹立保護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意識

七年級上地理教案篇5

第六章 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

第一節(jié) 自然環(huán)境

第 1 教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亞洲的位置、范圍、政區(qū)劃分以及地形河流概況。

能力目標:1.通過對亞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認識大洲的基本方法:如學會讀圖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點;學會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描述某一區(qū)域地勢變化及地形分布特點;運用地圖及有關資料歸納出大洲的地形、氣候、河流特點,并分析其相互關系。

2.通過地圖和資料,嘗試從不同方面說明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發(fā)展發(fā)散思維。

3.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培養(yǎng)探究意識和與人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通過對亞洲自然風貌的學習以及用歌曲強化氛圍,培養(yǎng)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對于我們生活的大洲的自豪感。

教學重點:通過對亞洲的學習,掌握認識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學難點:學會正確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點,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描述區(qū)域某一地勢變化及地形分布特點。

教學準備:掛圖、地形名稱卡片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你知道世界上的大洲是哪一個嗎?

你知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哪一個嗎?

你知道世界陸地的點在哪嗎?在哪一個大洲?

你知道世界陸地的最低點在哪嗎?在哪一個大洲?

你知道中國在哪一個大洲嗎?

對,以上所有的答案都在我們生活的這個大洲—亞洲。

從這節(jié)課開始,我們學習的對象將由上學期通觀全球,轉(zhuǎn)向距離我們周邊的世界越來越近的地理環(huán)境,從某一大洲,深入到某一政區(qū),再具體到某一國家。

講授新課:

一、世界第一大洲

認識一個大洲,先要從“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確位置,搞清楚范圍、邊界。

那么,應當如何描述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

[活動]:p3

1.讀圖6.1《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亞洲在東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絕大部分在東半球、北半球)

2.讀圖6.2《亞洲的范圍》,找出亞洲的緯度位置

[教師利用“亞洲地形”掛圖進行確認]

①最北:81°n;最南:11°3′s;

②最東:169°40′w;最西:26°3′e

3.讀圖6.2、6.3,你可以從哪些方面說明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小組討論]

1.計算:

a.跨緯度數(shù)(約92°,大部分在北半球,跨寒、溫、熱三帶)

b.地球上緯度相差1度,距離約110千米,則亞洲南北距離(10120千米)

c.跨經(jīng)度數(shù)(約164°,大部分在東半球)

d.比較和其他大洲的東西距離。

2.讀圖6.3《七大洲面積比較》,亞洲面積是多少,相當于幾個歐洲和南極洲面積之和? (三個歐洲和一個南極洲面積之和)

得出結(jié)論:為什么說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1.跨緯度(跨寒、溫、熱帶)

2.東西距離

3.面積(4400千米)

[活動]

1.角色扮演──亞洲的鄰居(讀圖6.2《亞洲的范圍》)

前后7人為一小組,以中心課桌為亞洲,確定教室的北方,請該課桌周邊的同學依據(jù)地圖,說明自己應扮演哪一大洲或哪一大洋,并報出自己的方位,并按與亞洲的相鄰關系調(diào)整前后左右的距離。

2.讀圖6.2《亞洲的范圍》,仍由周邊同學說出自己所扮演的大洲與亞洲的分界線

亞歐分界:烏拉爾山-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

亞非分界:蘇伊士運河

亞-北美分界:白令海峽

3.通常,亞洲按照地理方位還可以劃分為6個區(qū)域。

讀圖6.4《亞洲地理分區(qū)》,結(jié)合圖6.5《亞洲地形、政區(qū)》,回答問題:

①新、馬、泰屬于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qū)

②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印度屬于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qū)

③阿富汗屬于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qū)

④北亞部分屬于哪個國家的領土范圍

⑤哈薩克斯坦屬于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qū)

⑥中國屬于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qū),這個地理分區(qū)還包括哪些國家

區(qū)域地理特征的學習通常要分為自然和人文兩方面。下面我們就要看看亞洲這里最重要的自然特征有哪些。

二、地形和河流

[播放《亞洲雄風》歌曲,提問]從這首熟悉的歌曲里,你聽到亞洲的大自然里有什么了嗎?你感受到了亞洲的驕傲在哪里了嗎?

[復習地形圖的閱讀方法]地形圖依據(jù)什么來分層設色的?每種顏色各代表什么高度?(讀海深陸高表)基本地形有哪五種?

[活動]p5

結(jié)合讀圖6.5和p.5閱讀材料,全班分成兩組做一次亞洲之旅:

沿途說出你將經(jīng)過哪些國家?哪些地形區(qū)?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見到什么樣的自然景觀?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亞洲之最的地形?

1.請一組同學沿東經(jīng)80度,從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組同學沿北緯30度,從東向西做旅行。(前后左右同學可“結(jié)伴而行”)請沿途紀錄所經(jīng)國家、地形區(qū),所見到的地貌環(huán)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觀等)。

2.每組學生依次上前指掛圖描述所經(jīng)地區(qū)名稱、景觀及海拔高度。全班對描述面、語言最流暢的同學予以鼓掌激勵。

3.“造型活動”:

(教師課前準備好以上地區(qū)的名稱卡片,平原、高原、山地分別采用不同的顏色,如綠色、紅色、黃色)

以上同學手拿卡片依次站成南北向和東西向兩排,交叉成十字。教師提出“造型要求”:

各人以膝蓋處為海平面,腰部為海拔2000米,頭部為4000米,請以上同學將手中的地形卡片舉放在最合適的位置。

從同學們的描述及演示,能否得出亞洲地形大勢有什么特點?(地形復雜多樣,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引導學生閱讀地形剖面圖]

同學們演示的地形高低起伏,即地勢狀況,大家一目了然。如科學的按垂直坐標和水平坐標標注在圖上就成為沿北緯30度和沿東經(jīng)80度的地形剖面圖。(見p.6圖6.7)

[提問]亞洲河流眾多,依據(jù)以上特點,亞洲的河流大多應從哪個方位發(fā)源,流向哪里?(呈輻射狀,由中心流向四周)

總結(jié):

1.地形大勢: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狀

2.主要地形區(qū):西西伯利亞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

3.主要河流:

太平洋—長江、黃河、湄公河

印度洋—印度河、恒河、伊洛瓦底江

北冰洋—鄂畢河、葉尼塞河,

板書設計, 世界第一大洲

1.跨緯度(跨寒、溫、熱帶)

2.東西距離

3.面積(4400千米)

二、地形和河流

1.地形大勢: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狀

七年級上地理教案篇6

首先,我對本節(jié)教材進行一些分析:

教材分析(說教材)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jié)是學習地理知識的第一節(jié)課,是學生學習自然地理知識的入門,對學生形成學習地理的方法和了解地理課學習的地理內(nèi)容有很大作用。本節(jié)富含智能培養(yǎng)因素,是開發(fā)學生智力、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好素材,本節(jié)也著力體現(xiàn)了地理課程標準中學習對學生終身發(fā)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2、教育教學目標

根據(jù)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jié)構(gòu)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知道地球的形狀和大小;了解地球儀的基本構(gòu)造。

(2)能力目標:通過學生了解人類探索地球形狀的艱難歷程,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及培養(yǎng)勇于探索、深入鉆研的精神;通過動手制作地球儀,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對學生眼、手、腦、口的調(diào)動,讓學生學會地理思維方法,體驗學習地理的樂趣;激發(fā)學生對科學探索的熱情,培養(yǎng)愛國情操。

3、重點、難點以及確定依據(jù):

本著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立了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會利用相關地理現(xiàn)象和數(shù)據(jù)說明地球的形狀和大小。(通過“海岸觀船”視頻、“月食”圖片、相關詩句;以及教師的設問,師生互動,學生討論來突出重點)

難點:地球形狀的認識(通過“海岸觀船”視頻、“月食”圖片來突破難點)

教師過渡:那么在一個課時中運用哪些方法和手段才能夠更好的解決教學重難點內(nèi)容呢?接下來我說說教法選擇及學法指導

教學策略(說教法及學法)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是中心,會學是目的。托夫勒有句名言:“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在這樣的時代下,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樹立“學教并重,以學為本”的育人觀,不僅教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方法,培養(yǎng)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本節(jié)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說教法及選擇依據(jù) 重要的是在授課時采用多媒體教學,插入相關的圖片及視頻資料,直觀的展示相關知識,幫助學生理解。

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采用學生參與程度高的學導式討論教學法。在學生看書,討論的基礎上,在老師啟發(fā)引導下,運用問題解決式教法,師生交談法,圖像信號法,問答式,課堂討論法。在采用問答法時,特別注重不同難度的問題,提問不同層次的學生,面向全體,使基礎差的學生也能有表現(xiàn)機會,培養(yǎng)其自信心,激發(fā)其學習熱情。有效的開發(fā)各層次學生的潛在智能,力求使學生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fā)展。同時通過課堂練習和課后作業(yè),啟發(fā)學生從書本知識回到社會實踐。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數(shù)學知識,學習基礎性的知識和技能,在教學中積極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和動機,明確的學習目的,老師應在課堂上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來自學生主體的最有力的動力。

學情分析( 說學法)我們常說:“現(xiàn)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

學生特點分析:初中生好動,上課精力一分散,要抓住學生特點,積極采用形象生動的事實、多媒體教學方法及學生廣泛的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定能激起學生的興趣,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知識障礙上:學生應多關心實事及善于積累一些生活細節(jié);學生學習本節(jié)課的知識障礙, 知識點學生不難理解,難在舉例證明地球是球體。動機和興趣上:明確的學習目的,老師應在課堂上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來自學生主體的最有力的動力教師過渡:那么怎么把教法選擇和學法指導具體得在教學過程中體現(xiàn)出來呢?接下去我將重點說說具體的教學程序安排

三、教學程序

?新課導入】設問:同學們都過地球的圖片及從電視上看到相關視頻,已經(jīng)知道了地球的形狀,但你從太空中親眼看到過嗎?

插入視頻資料:2003年楊利偉在太空拍攝的地球畫面

設計意圖:聯(lián)系時事熱點,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感及對科學知識探索的熱情,由時事引出新課。

?講授新課】

1、地球的形狀

展示相關圖片及視頻資料,教師設置相關問題:

1.你觀察到的太陽、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狀的?

2.小時侯你是否想過“地球是什么形狀”的問題?

3.現(xiàn)在你認為地球是什么形狀的?你能舉出相關事實進行說明嗎?

4、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jīng)歷了那幾個階段?

5、思考并舉證:還有那些現(xiàn)象可以證明地球是球體?(登高望遠,海岸觀船,月食等)

設計意圖:通過動畫演示化難為易,突破難點,通過問題探究,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使他們參與進課堂中來

2、地球的大小

設問:你怎樣用數(shù)據(jù)描述籃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展示圖片)

記憶技巧:

周長=赤道周長

3、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教師 出示教學地球儀

學生 觀察地球儀(學生自備地球儀)

教師 (提問)1.地球儀與地球的真實面貌有什么區(qū)別?

2.地球儀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途?

學生 回答,并有其他同學作補充。(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比較和表達能力,有利于學生理解記憶所學知識要點)

教師 我們生活中還見過哪些類型的地球儀?(可布置學生課前調(diào)查)

教師 通過觀察可以看出,地球儀具有如下共同特點:

1.地球儀是地球縮小的模型。

2.在地球儀上,人們用不同的顏色、符號和文字來表示陸地、海洋、山脈、河湖、國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狀及名稱等。

3.地球儀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實際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確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經(jīng)緯網(wǎng)和經(jīng)緯度等。(為下節(jié)課學習經(jīng)緯線作知識鋪墊)

4.地球儀上還有一個能使地球模型轉(zhuǎn)動的地軸,而這個地軸在地球上卻沒有。

?課堂練習】詳見多媒體課件

?課堂總結(jié)】今天,我們學習了有關地球和地球儀的基本知識,了解了人們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初步地認識了地球儀。下節(jié)課我們將學習地球儀的一個重要圖示--緯線和經(jīng)線。

七年級上地理教案篇7

第三節(jié) 印度(第一學時)

教學目標: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學會用文字和數(shù)字資料,說明印度人口增長的特點,以及人口過度增長與資源環(huán)境及經(jīng)濟發(fā)展的關系。

教學重點:世界第二大人口國

教學難點:人口過度增長與資源環(huán)境及經(jīng)濟發(fā)展的關系。

教學流程:

一、課前預習:

1、 與我國鄰近的大國有哪幾個?其中與我國基本國情與經(jīng)濟發(fā)展狀況極其相似的是哪一個國家?2、你了解印度的哪些情況?3、你是否能夠概括出印度最突出的自然與人文特征?教師映示圖片,創(chuàng)造氛圍。

二、自學質(zhì)疑:

1、 自讀7.34圖,討論交流:a..印度位于我國的哪個方位?找出喜馬拉雅山、恒河平原和得干高原,說說印度地形分布特點。

2、 找出印度主要的陸上鄰國巴基斯坦、中國、尼泊爾、孟加拉國、緬甸以及隔海相望的國家斯里蘭卡,并說出這些國家分別位于印度的什么方位?

三、交流展示:

1、 學生到黑板寫出各組交流結(jié)果并講解,教師出示印度地形圖。

2、 指導學生評價

四、互動探索:

1、 讀圖7.35,了解印度人口的特點:

a.從1951年到20xx年,印度人口大約增加了多少億?

b. 從1951年開始,每隔10年,印度人口增長數(shù)是越來越多還是越來越少?

c. 由此你能總結(jié)出印度人口增長特點嗎?

五、精講點撥:

1、 出示表格,講解眾多的人口對印度的資源、環(huán)境和經(jīng)濟發(fā)展的壓力

項目

耕地(公頃)

水資源(立方米)

糧食(千克)

鋼(千克)

總量

1.6億

21019億

2236億

136億

人均占有量

0.17

2167

231

14

與世界人均占有量的比值

70%

22%

67%

11%

2、 各組討論并展示,教師評論講解:

六、遷移應用:

討論交流,談談你對印度未來人口增長趨勢的看法

七、課堂檢測:

1、印度的人口超過 億,僅次于 ,居世界第二位。

2、讀圖填空:

(1)寫出下列字母所在國家名稱:

a. b. c

d. e. f.

(2)寫出字母表示的城市名稱:

g. h. i.

(3)①是 ②是 灣

八、課堂反思:我學會了

還有沒掌握的是

第三節(jié) 印度

教學目標:通過地圖及圖片資料的閱讀與分析,能夠解釋印度水旱災害頻繁的原因,了解印度的糧食生產(chǎn)及其工業(yè)發(fā)展的過程和原因。

教學重點:水旱災害頻繁、自給自余的糧食生產(chǎn),發(fā)展中的工業(yè)

教學難點:印度降水變化的原因,印度主要資源和工業(yè)的分布

教學流程:

一、復習導入:

1、 印度的地理位置

2、 說說印度地形分布的特點

二、自學質(zhì)疑:

1、 自主學習課文:讀圖6.10和7.38,思考討論:

a.印度屬于 ?

b. 印度的氣候特點是 ?

c. 與東南亞相比,印度的降水更加集中在 月份。

三、交流展示

1、 組內(nèi)板演并講解,教師適時點撥。

2、 師生評價

四、精講點撥:

a. 出示圖7.39和圖7.40,引導學生學習分析圖

師述:印度6~~9月是雨季, 10月~~次年5月是旱季,這兩個時段的風向是什么?

b. 準確判斷,然后將a~~f填入下表:

a.來得早 b.來得晚 c.退得早 d.退得晚 e.風力不足 f.風力強盛

水災

旱災

西南風的變化

五、互動探索:

1、 分組討論:印度政府為什么十分重視糧食生產(chǎn)?

2、 讀圖7.41和7.42,說出印度水稻、小麥的分布與降水量和地形的分布關系。

3、 各組展示交流,教師點評

六、出示圖7.43,分組討論,印度礦產(chǎn)、棉花、黃麻等資源的分布情況及原因。

七、遷移應用:指導完成課課練27頁30題。

八、隨堂檢測:

1、印度夏季盛行 風,冬季盛行 風,給印度帶來大量降水的是 風。

2、印度的礦產(chǎn)主要有 、 等,它們主要分布在 高原的東北部,儲量豐富。

3、印度產(chǎn)量居世界第一的是 。

4、印度糧食能夠自給自余,還要歸功于20世紀60年代推行的 。

5、印度具有高新技術(shù)產(chǎn)業(yè)特點的工業(yè)部門是 。

6、印度鋼鐵工業(yè)、棉紡織工業(yè)、麻紡織工業(yè)的分布與原料產(chǎn)地之間的關系是 。

九、反思:這節(jié)課我學會了

還需要掌握的內(nèi)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