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在擬訂的過程中,你們務必要考慮聯系實際,在新學期前,相信教師們一定都有制定一份完整的教案,范文社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高三語文復習教案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高三語文復習教案篇1
計劃一:多音字識記技巧
1.多音字要做到據義定音。多音字的意義不同,讀音也相應改變。因此要根據一個字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去判定它的讀音,依照“據義定音,音隨義轉”的特點,將音義結合起來進行記憶。
2.注意區(qū)分一般詞語與專用詞語。如 “巷”在與采礦業(yè)有關的“巷道”中讀 “hàng”,而一般情況下讀“_iàng”,如“小巷”、“街談巷議”、“萬人空巷”等。
3.運用記少去多的方法?!吧佟笔侵甘褂梅秶^小、涉及詞語少的讀音,“多”則指使用范圍廣、涉及詞語多的讀音??忌灰涀∩婕霸~語少的讀音,就可以準確區(qū)分一些多音字了。如“迫”字有兩個讀音 “pò”和“pǎi”,只有在“迫擊炮”這個詞中時,“迫”才讀“pǎi”,其余的都讀“pò”。因此考生只要記住“迫”在“迫擊炮”中讀“pǎi”,就知道了它在其余詞語中的讀音了。
4.依據詞性辨別讀音。有一部分多音多義字因詞性的不同而有著不同的讀音。如“處”,讀“chǔ”時多為動詞,讀“chù”時多為名詞,所以,像“處理”、“處罰”、“處世”、“處變不驚”、“處心積慮”等詞語中的“處”都讀“chǔ”。
5.要注意平時的積累。普通話的常用字中有許多多音多義字,主要是因為詞性不同和詞義不同而產生了異讀。所以,考生最好準備一個本子,把平常遇到的多音多義字分類記錄下來,并經常翻閱。
計劃二:形聲字記憶絕招
形聲字中那些聲旁相同、字形相近、讀音或同或異的詞是我們要特別注意的對象。比如“剽悍、漂泊、虛無縹緲、飄忽不定”一組詞語中的加點字都讀“piāo”,而“悼念、泥淖、綽綽有余、掉以輕心”一組詞語中各加點字的讀音分別為“dào、nào、chuò、diào”。對待形聲字,一方面我們不妨以積極的態(tài)度看待“認字認半邊”這一說法,認識到形聲字聲旁表音的特點并利用它來幫助我們識記字音,例如“獎掖、阡陌、招徠、驀然”中加點字的讀音就和它們的聲旁完全一致;另一方面,我們又要克服“認字認半邊”的“慣性”,因為許多聲旁現在不能代表該字的讀音了,例如“孝悌、訃告、掣肘、對峙、熾熱”中加點字的讀音沒有一個和它們的'聲旁相同。針對這兩種情況,我們要反復記憶,不斷積累,同時要特別注意隨時整理,經常復習。
計劃三:快速掌握形似字的技巧
區(qū)別形似字的讀音關鍵在于注意詞語書寫上的細微差別,千萬不可“一瞥而過”,另外要結合注音的字所在的具體詞語的語境從整體上進行把握。比如“縝密、滇池、嗔怒、精衛(wèi)填海、謹小慎微”這五個詞語中的“縝、滇、嗔、填、慎”,從詞形上看區(qū)別不是很大,但是讀音差別不小,分別讀作“zhěn、diān、chēn、tián、shèn”。在復習課本相關知識或解讀高考試題的時候,要有意識地對一些形似字進行聯想積累,〖jp+2〗舉一反三,可以采用整體比較的記憶方法,也可以自己結合一些具體的語境進行辯證記憶。
計劃四:音同異義字形題的解題技巧
1.對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要辨明其義??忌挥袑ψ值暮x有了正確的理解,做到了解形、音、義,才能準確辨別錯別字。如“一籌莫展”中的“籌”意思為“計策、辦法”,這個詞的意思是“一點計策也施展不出”或“一點辦法也想不出”,若不知其義,就很容易將“籌”寫成“愁”。
2.要學會對字形進行分析、比較。如果對形聲字的形旁表示的意義分析、理解得比較好,就能準確判斷出詞語的書寫正誤與否。如“懲前毖后”的“毖”,它是“必”字旁,表示“謹慎、小心”,就不能寫成以“死”字為形旁的“斃”。
3.了解成語典故。成語形成之初往往與某個典故相關聯,因此要記準記牢成語中的字形,就必須追本溯源,這樣才不會混淆。如“破釜沉舟”比喻下定決心,不顧一切干到底。而根據《史記·項羽本紀》的記載:項羽與秦兵打仗,過河后沉掉渡船,打破鐵鍋,只帶上三天的干糧以示決一死戰(zhàn),不勝利不再回來。因此,只能用表示“鍋”的意思的“釜”字。
計劃五:探源法巧解字形題
有許多詞語,尤其是成語往往都有一定的來源,如來自古代的寓言和歷史故事。不了解出處及其特定的文化內涵,就容易望文生義,造成誤寫。所以要識記詞語的字形,最好能結合其最初的來源,這樣有利于準確、牢固地記憶其形態(tài)。比如成語“曲突徙薪”出自《漢書·霍光傳》:“人謂主人曰:‘向使聽客之言,不費牛酒,終亡火患。今論功而請客,曲突徙薪亡恩澤,焦頭爛額為上客耶?’” 曲,彎;突,煙囪;徒,遷移;薪,柴草。把煙囪改建成彎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災禍。
計劃六:辨析近義實詞的方法
1.正確掌握詞義。近義詞大多具有相同的語素及相異的語素,通過辨析一組詞語的相異語素可以了解詞義的細微差別。
2.分清詞義的側重點。一組詞語的意義基本相同,但是有的詞語表示的程度深,有的詞語表示的程度淺。在辨析這些詞語時,一定要分清詞義的側重點,結合語境準確選擇。
3.注意詞語的習慣搭配。要清楚詞與詞的習慣搭配,不能任意改變。
4.結合語境。正確使用實詞,就要分析語言情境,要綜合考慮句中包括的各種情境因素,做到“詞不離句”。在每一道題中都應考慮這個因素,絕不能忽視。
5.把詞語代入句子中。通過默讀,利用語感可以辨析出句子是否完整,搭配是否恰當,句意是否明確。在每一道近義詞辨析題中都可用這種方法。
6.運用排除的方法。比較難以確定對錯的選項,可將最容易辨析的選項先排除,逐漸減少選項,最后選出正確答案。
總結:以上就是“高三語文第一輪復習計劃”的全部內容,請大家認真閱讀,鞏固學過的知識,小編祝愿同學們在努力的復習后取得優(yōu)秀的成績!
高三語文復習教案篇2
復習計劃
高三語文第一輪復習最好是分模塊復習,也可以說是分題型復習。高三語文第一輪復習時間比較長,從9月初一直到3月初,大概半年的時間,作好復習規(guī)劃很關鍵。
高三語文第一輪復習是要提高分數的,所以計劃也要圍繞提分來作,可以在原有基礎上提高多少分,然后把這個分數分配到各個題型中去。也就是作文該得多少分,閱讀題得多少分,以此類推,然后制定更詳細的計劃。
在語文第一輪復習過程中,一定要把不會的知識點一次性解決掉,不留后患,不要怕耽誤事,一輪復習時間很充裕,解決問題的時間還是有的。
高考語文主要特點
一是閱讀材料課外大于課內,內容豐富、文質兼美,具有濃郁的人文性和鮮明的時代性。通過答題,學生能增長知識,受到感染和教育。
二是客觀題明顯減少,主觀題大量增加,完全符合教育部《意見》精神。增加主觀題,有利于考查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提高考試的效用,還為學生提供了張揚個性的舞臺。
三是注重考查對文章的整體閱讀能力。整體閱讀就是從整體上把握閱讀材料的主要內容、中心意思(或觀點)、感情基調、文章思路和寫作特色。只有從整體上把握了閱讀材料,才能有助于對閱讀材料的局部的理解,進而更全面、更準確地理解整個材料,因此,整體閱讀能力十分重要。今年全國許多地區(qū)在現代文閱讀命題中強化了對整體閱讀能力的考查,一改以往只注重“咬文嚼字”的支離破碎之弊。
四是開放性試題浮出水面。這是今年高考語文現代文閱讀題最大的特點。以往高考閱讀題大多以客觀題為主,而且追求答案的規(guī)范性和惟一性,學生不能越雷池一步,嚴重地禁錮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和創(chuàng)新思維。今年,在教育部《意見》的指引下,全國許多地區(qū)的高考現代文閱讀題,各種文體都設計了開放性試題,而且在賦分上,明確規(guī)定了對有創(chuàng)見的另外加分,這樣最大限度地拓寬了學生施展才華、張揚個性的空間,并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欲望和熱情,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對今后的語文教學改革必將起到良好的導向作用。
備考的技巧
首先,從第一學期開學到寒假,是為第一輪復習階段。在此階段,大部分學校均按試卷題型順序,將所有題型梳理一過。而且,很多學校會習慣于從語基部分開始復習。此法固然可以拉長語基的復習周期,有利于平時積累,但目前語文高考中最無足輕重者即為語基,若將高三初期最充沛的精力傾注于此,則實為得不償失之舉。因此,我們主張:第一輪復習應以作文為主,古詩文為次,最次者即為語基。在此階段,主要側重積累。
其次,從第二學期開學到二模前后,是為第二輪復習階段。在此階段,各科基本均以專題形式對知識點進行重新整合。唯語文罕言知識而尤其側重能力訓練,難以炮制此法。我們主張,這一階段應在前期積累的基礎上,更加強調應試能力的訓練。換句話說,就是如何去拿分。在此階段,便可大張旗鼓地灌輸種.種應試技巧,在積累充足的基礎上,作文、古詩文的成績都會出現較大幅度的增長。這一階段可以稱為語文復習的收獲期。
其三,從二模到高考前夕,是為第三輪復習階段。在此階段,主要任務便是查漏補缺,補足能力漏洞,針對自己長期以來未得改善的弱項進行集中突破。很多考生經常能于此階段對應試規(guī)律有所領悟,亦切不可小視。
高三語文復習教案篇3
學案略語
仿寫是高考語言表達部分中的傳統(tǒng)題型,因富于聯想、文學味濃厚而為命題者和考生所喜愛。對于這種題型,二輪復習的關鍵是練,在練中積累,在積累中感悟,以便在臨場中真正達到仿寫的形神兼?zhèn)洹?/p>
自我診斷,找出答題短板
1、仿照下面的例句,仍以“記憶”為話題,另寫兩句話,使其與給出的例句構成排比句,要求與例句意思銜接緊密。
記憶沒有重量,它卻既可以使人的精神壓抑、迷惘,又可以使人的思想情緒振奮、解放。
答:___
答案(示例)記憶沒有色彩,它卻既可以使人的心境蒼白、憂傷,又可以使人的內心世界絢麗、輝煌。記憶沒有標價,它卻既可以使人的靈魂貶值、彷徨,又可以使人的生命意義彰顯、升華。
2、仿照下面的例句,自選話題,另寫兩句話,要求修辭手法、句式與例句相同。
悲觀者說,人生沒有永恒的成功,就像季節(jié)沒有永遠的春天,總會春去秋來。樂觀者說,人生沒有永恒的失敗,就像天空沒有永遠的陰霾,總會云開霧散。
答:___
答案(示例一)悲觀者說,人生沒有永恒的輝煌,就像世間沒有永遠的陽光,總會云遮霧蔽。樂觀者說,人生沒有永恒的坎坷,就像大海沒有永遠的惡浪,總會風平浪靜。
(示例二)悲觀者說,人生沒有永恒的掌聲,就像花園沒有永遠的鮮花,總會花開花落。樂觀者說,人生沒有永恒的磨難,就像天空沒有永遠的暴雨,總會雨過天晴。
3、仿照下面的例句,選擇合適的對象,寫一段話,要求語境相符,字數大致相等,句式基本一致。
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站成永恒,沒有悲歡的姿勢。一半在塵土里安詳,一半在風里飛揚,一半灑落陰涼,一半沐浴陽光。
答:___
答案(示例)如果有來生,要做一只鳥,飛躍永恒,沒有迷途的苦惱。東方有火紅的希望,南方有溫暖的巢床,向西逐退殘陽,向北喚醒芬芳。
4、仿照畫線句補寫兩個句子,構成一組排比句,并保持語意連貫。(4分)★
一年四季,語文相伴。語文是一位畫家,①___;語文是一位音樂家,“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她用輕快的旋律奏響夏季農家豐年曲;語文是一位詩人,“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她用豪放的才情吟誦秋的壯闊;語文是一位攝影家,②___。
問題反思
仿寫仿寫,一“仿”二“寫”。在平時做題過程中,你對這兩個字的含義及其相互關系是如何認識和處理的?
答:
比對答案,領悟答案升格之道
題目見“自我診斷”4 (4分)
剖析
現場
失分
答案
蟮梅窒殖∈Х執(zhí)鳶甘Х制飾
1分該答案第①句引用的是描寫夏天的詩句,該處應該用描寫春天的詩句及內容;第②句引用詩句正確,得1分,但“她用明快的語言寫出了冬的肅殺”未能與“攝影家”照應,且感情基調與整個語段不協調。
2分該答案第①句正確,得2分;第②句引用詩句與整個語段積極向上的感情基調不吻合。
3分該答案第②句完全正確,得2分;第①句引用詩句正確,但“她用朦朧的筆調寫出了”沒有做到與“畫家”一詞的照應,故扣掉1分。
解讀現場
滿分答案
蟮梅窒殖÷分答案滿分賞析
滿分
4、分該答案從整個語段出發(fā),抓住了“一年四季”的特點仿寫;在細部上,引用詩句與季節(jié)一致,與感情基調諧和,更與前面的喻體照應,寫出了語文與一年四季的密切關系。
完善你的答案
參考答案(示例)①“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她用柔和的筆觸勾勒出生機盎然的春柳圖②“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她用奇妙的鏡頭捕捉到詩意寒冬的美好(每句2分)
借題發(fā)揮,突破答題核心問題
仿寫題在仿寫時除要認真仔細審題,所寫句子在句式、修辭、內容等方面與所給例句一致外,還要注意下面答題技巧:
1、用相似、相關聯想打開思路,先粗后細完善思路。
要抓住例句中的關鍵性詞語,尤其是描述對象充分展開聯想和想象??蓮摹靶嗡啤焙汀吧袼啤眱蓚€方面進行相似、相關或相對聯想,如例句給的對象是“小草”,可聯想到“小溪”,由“小草”的默默無聞聯想到“小溪”的普通平凡等。在確定好要仿寫的對象后,可先粗后細地仿寫,先搭架子,再填材料,先句子主干,后局部枝葉,別求一步到位,而應逐步打磨。
邊練邊悟
1、仿照下面的例句,自選話題,另寫兩組句子。要求使用擬人的修辭手法。
雪,飄舞,旋轉,墜落,聚積,不斷強化自我,擴展自我,只要有適宜的低溫,在任何環(huán)境中都能凝結出原馳蠟象的壯景。
答:___
答案(示例)火,閃爍,跳躍,搖曳,游移,不斷模擬自我,再現自我,只要有足夠的氧氣,在任何時空中都能爆裂出輻射狀的光芒。
竹,筆直,挺拔,高尚,堅韌,不斷磨礪自我,鍛煉自我,只要有適宜的環(huán)境,在任何時候都能爆發(fā)出沖天而上的氣勢。
2、仿照下面的句子再續(xù)寫兩句話。要求內容連貫,與前句構成排比。
天,沒有母親的愛廣闊;地,沒有母親的愛包容;太陽,沒有母親的愛溫暖;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云朵,沒有母親的愛潔白花朵,沒有母親的愛燦爛
2、巧用換詞法。
仿寫是模仿,不是創(chuàng)造,可以根據具體題目的特定要求變換詞語以達到仿寫目的。試以20__年新課標全國卷第17題仿寫為例,看如何使用換詞法。
依照下面的示例,自選話題,另寫兩句話,要求使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句式與示例相同。
梅花在冰天雪地的季節(jié)吐蕾,意在教導我們:學會堅強。
曇花于萬籟俱寂的深夜綻放,意在提醒我們:不要張揚。
先抄出不變的成分,把需要變換的地方用橫線標出。
第一句:___于(在)___,意在教導我們:學會___。
第二句:___于(在)___,意在提醒我們:不要___。
然后在橫線上換成與原句不一樣的詞語即可。當然,要通過審例句,明白要換成什么樣的詞語。
答案(示例一)花瓣在生命旺盛的初夏凋零,意在教導我們:學會放下。樹葉于五彩絢爛的深秋飄落,意在提醒我們:不要逞強。
(示例二)山泉在崎嶇險峻的石縫叮咚,意在教導我們:學會快樂。青苔于陰暗潮濕的山下翠綠,意在提醒我們:不要放棄。
邊練邊悟
3、仿照下面的例句,另寫出三個句子。
祥林嫂,你的門檻,如繩索,索住生命的咽喉;
蘇軾,您的文賦,如春風,風化內心的塊壘;
魯迅,您的雜文,如投槍,投向罪惡的心臟。
答:___
答案(示例)別里科夫,你的思想,如套子,套住小城的活力;
杜甫,您的詩歌,如教義,教導悲憫的可貴;
徐志摩,您的康橋,如夢幻,幻化心底的靈光。
4、仿照下面的詩歌,為這首詩歌再續(xù)寫一節(jié)。
墨香
你香醇如酒
我沉醉不歸
屈原的傲
文天祥的骨
都在你的濃郁香味中氣貫長虹
答:___
答案(示例)你瀟灑如詩
我深情吟誦
蘇軾的豪
辛棄疾的放
都在你的激越韻律中穿越時空
高三語文復習教案篇4
教學目的
一、誦讀
二、感受陶潛的隱士情?
教學重點
一、課文的思想內容
二、解讀陶潛的隱逸詩人的形象
教學難點
“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的正確理解
教學設想
一、誦讀的準備指導
二、誦讀和領悟互相推進
三、總結陶潛的隱士情懷教學
設計說明
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規(guī)定:“誦讀古典詩詞和淺顯文言文,理解詞句的含義和作品的思想內容,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p>
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重視誦讀”。依據以上兩點,特確定兩個教學目標--誦讀和領悟。
為了便于研習課文,課前必須作好充分的預習,所以布置了明確的預習目標,其中包括誦讀指導、疏通課文。
在研習課文的過程中,主要是誦讀和領悟互為推進,同時在感悟課文某一點內容的時候,適當地引用陶潛的其他詩句,以達到以此篇帶動對陶潛整個詩文的感知,反過來,對陶潛整個詩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對課文內涵的領悟。
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主要采用問答法、討論法和講解法。讓學生在一問一答的形式中,主動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在討論法中,群策群力,歸納提煉;通過老師的必要講解,鞏固和加深對較難問題的理解。
輔助手段
幻燈片
教學安排
1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預習準備
1、明確誦讀要求--讀出語調;讀出語氣;讀出語速;讀出語頓;讀出語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課下題注為準
3、參照課__釋,疏通課文,了解大意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同學們是否還記得,是誰在《桃花源記》中為我們勾勒了一個理想社會?
(齊答:陶潛)那么,關于陶潛你們了解多少呢?(東晉大詩人,一名淵明,字元亮,世稱靖節(jié)先生,“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見陶潛的高尚情操,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另一篇文章《歸去來兮辭》,去了解一下他的隱士情懷。
(板書課題、作者)
二、教師范讀課文
要求:注意聽語頓的特點--三字句2、1頓;四字句2、2頓;五字句2、3頓;六字句3、3頓或1、2、1、2頓。
三、研習課文
(一)、讀悟第1段
在封建社會里,人們要建功立業(yè),要“大濟蒼生”,實現人生價值,往往是和仕途緊緊聯系起來的,而陶潛不愿為官,難道是當官不好嗎?
指名朗讀本段。
思考:陶潛辭官歸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田園將蕪”“心為形役”“已往不諫,來者可追”“迷途未遠,今是昨非”。
設問:從陶潛辭官歸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當時的心境如何?
明確:自責(“田園將蕪”),自悔(“已往不諫,來者可追”),自覺、自醒(“迷途未遠,今是昨非”)。
這里的“心為形役”中的“心”和“役”,顯然不能單純理解為“心意”和“形體”,應該深入理解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為官”的這種行為。
陶潛的這種“心為行役”,視入仕為‘迷途“的心情有他的詩為證:
幻燈片1
設問:結合此詩和本段內容,可看出陶潛有什么樣的情懷?
明確:蔑視權貴,鄙棄__,向往田園的隱士情懷。
(二)、讀悟第2段
齊讀本段。
討論:1、歸家途中的迫切體現在哪里?
2、抵家時的欣喜有體現在哪些語句當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閑適有從何看出?
明確:1、“舟遙遙”“問征夫”“恨晨光”,尤其一個“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載欣載奔”“童仆歡迎,稚子候門”,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樂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來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誰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倫之樂圖啊!
3、“引壺觴以自酌……撫孤松而盤桓”,既有室中之樂,也有園中之樂,這是真正的隱士之樂,和劉禹錫《陋室銘》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異曲同工。
設問:從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潛又有什么樣的隱士情懷?
提示:與下面的詩句具有相同的心境
幻燈片2
明確:一詩一賦,表達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閑適自在的隱士情懷之二。
(三)、讀悟第3段
“歸去來兮”“息交以絕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厭惡__,固窮守節(jié)的堅定決心,也是其隱士情懷之三。
指定小組朗讀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潛隱居鄉(xiāng)村的生活樂趣,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確:(1)、促膝而談的家庭之樂--悅親戚之情話;
(2)、彈琴消憂的本色生活--樂琴書以消憂;
(3)、與鄉(xiāng)鄰交往之樂--告余春及,有事西疇;
(4)、巾車孤舟出游之樂--窈窕尋壑,崎嶇經丘。
中國士大夫寫勞動,都是倡導別人去勞動,自己是旁觀者,而陶潛是中國士大夫中第一個勞動實踐者,此乃其躬耕田園,詩酒琴書的隱士情懷之四。
(四)、讀悟第4段
魏晉焦慮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潛是最為焦灼的一個,在第三段結尾處兩句--“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已見端倪,在第4段中又有何表現?
齊讀本段。
明確:“寓形宇內復幾時,何不委心任去留”,此種情感也有詩為證:
幻燈片3
既然知道人生苦短,作者是否還快然自足于隱士生活?依據何在?
明確:“懷良辰以孤往,植杖而耘耔”“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從正反兩方面,想象地表明自己怡然于隱居生活的情懷。
討論:如何正確理解結尾處兩句話“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明確:陶潛順應自然,樂夫天命超生死,有別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學家,也有別于煉丹學道求長生的道學家,這里邊有他遺世獨立、超脫生死的曠達樂觀精神,也流露出他無可奈何、聽天由命的思想情緒,這是他欲沖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計,也是他人性減弱的一種表現。有陶潛的詩為證:
幻燈片4
四、總結
陶潛,入仕為官是他的初衷,鄙棄__是他的節(jié)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畝是他生活的保障,琴書詩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窮守節(jié)是他歸隱意念的鞏固,樂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讀《歸去來兮辭》,是了解陶潛的隱士情懷,了解中國古代的隱士文化的一個窗口。
五、布置作業(yè)
(一)、書面完成課后練習一、二。
(二)、以《我眼中的陶潛》為題,寫一篇隨筆。
板書設計:
自責鄙棄__
自悔蔑視權貴
歸辭官歸田自覺向往田園
去自醒
來隱士情?
兮歸家途中淡泊明志閑適自在
辭愉快生活抵家欣喜固窮守節(jié)厭惡__
到家閑適躬耕田園詩酒琴書
堅定決心
隱居鄉(xiāng)間
高三語文復習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探究斟酌文字與精微準確地傳情達意之間的重要關系,培養(yǎng)“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確謹嚴的語文學習習慣。
2、分析評價文章的觀點。
教學方法:
1、探究學習法。在教師的啟發(fā)引導下,學生通過探究學習,形成自己對問題的看法。
2、討論交流法,具體采用誦讀、改寫、比較多種方法。創(chuàng)設寬松、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通過討論交流,激活學生的思維,從而培養(yǎng)“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確謹嚴的語文學習習慣。
重點難點:
深入發(fā)掘教材文本內容,以課文為例子,探究斟酌文字與精微準確地傳情達意之間的重要關系,從內容和寫法上獲得一些啟示。
設計背景:
朱光潛先生的《咬文嚼字》進入中學教材已多年,筆者已執(zhí)教多次,各具特色的教研課、公開課也聽過不只一節(jié),筆者和其他老師一樣曾經追求課堂活躍,古今中外有關咬文嚼字的事例一個接一個,老師示范性地先引一些學生熟悉的實例,然后要求學生操刀上陣來“咬文嚼字”,例如:
(1)原文:眼看朋輩成新鬼改文:忍看朋輩成新鬼
(2)原文:春風又到江南岸改文:春風又綠江南岸
(3)原文:紅杏枝頭春意濃改文:紅杏枝頭春意鬧
(4)原文:昨夜數枝開改文:昨夜一枝??
老師教學設計的目的是在諸多實例分析的基礎上,讓學生明確: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系,語言跟思想情感走,更換了文字就同時更換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勵,推陳翻新,時時注意追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練與吻合,才會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
這樣的課堂,拓展延伸確確實實做得非常好,但是這樣浮光掠影,熱熱鬧鬧的課堂教學能否達到教學目的?我們發(fā)現,近年來,語文教學出現了摒棄教材文本資源的發(fā)掘,大搞熱鬧的教學活動的現象,致使語文教學內容空泛化,造成語文教學內容有效性的喪失。
筆者認為,教學內容的確立必須立足于教教材,發(fā)掘教材文本內容就是教學的主要內容。我們不能拋開教材文本而“在碗外找飯吃”,我們應強調文本的細讀特色,就《咬文嚼字》一文來說,應以課文為例子,從課文內容和寫法上獲得一些啟示。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明確了本文除結語之外,大體可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舉了三個例子說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系。第二部分,講文字聯想意義的使用,有正負兩面。正面是善用聯想意義,可使意蘊豐富,有美妙的藝術效果;負面,是“套板反應”,一派套語濫調,全無新奇的意味。本節(jié)課我們重點研究郭老改字、李廣射虎、賈島吟詩三個事例,來一番“咬文嚼字”。
二、合作探究:
(一)“你是”和“你這”,哪句表現力更強?
1、簡介劇本《屈原》嬋娟罵宋玉的相關情節(jié):
屈原被陷害關押,作為其__的宋玉不但不同情,反而感到高興,因為這樣一來,楚國上下之文章就數他宋玉第一。為此,嬋娟極為氣憤地罵宋玉是沒有骨氣的文人。
2、反復誦讀比較下列兩個句子,看看哪句表現力更強些?為什么?
a.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
b.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
3、想一想:你最憤怒的時候是如何罵人的?
你這__婦!
你這流氓!
你這魔鬼!
你這畜生!
你這挨千刀的!
4、明確:
不同句式表達不同意味。“你這什么!”“倒不僅是‘堅決的判斷’,而是帶有極端憎惡的驚嘆語,表現著強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帶情感的判斷,縱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見出?!?/p>
(二)你支持誰,王若虛還是朱光潛?
1、補充《史記》李廣射虎一段的前后文字:
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廣所居郡聞有虎,嘗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騰傷廣,廣亦竟射殺之。
2、參照《史記》原文細讀王若虛《史記辨惑》中的觀點、改法以及朱光潛先生的評論,對此你支持誰?你對改前與改后文字還有什么見解嗎?
3、明確:
文字一增一減意味不同。
(三)“推”和“敲”,到底哪個好?
1、補充:《題李凝幽居》(賈島)
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2、閱讀課文:朱光潛先生認為“推”和“敲”,到底哪個好?其觀點是否成立?
朗讀課文:
“推”固然顯得魯莽一點,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歸寺,門原來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須自掩自推,足見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個和尚。在這冷寂的場合,他有興致出來步月,興盡而返,獨往獨來,自在無礙,他也自有一番胸襟氣度?!扒谩本惋@得他拘禮些,也就顯得寺里有人應門。他仿佛是乘月夜訪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如果不是熱鬧場合,至少也有一些溫暖的人情。比較起來,“敲”的空氣似乎沒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鳥宿池邊樹”看來,“推”似乎比“敲”要調和些?!巴啤笨梢詿o聲,“敲”就不免剝啄有聲,驚起了宿鳥,打破了岑寂,也似乎頻添了攪擾。
明確:不同字眼表達不同意境。
3、聯系全詩分析,你認為“推”和“敲”到底哪個好?
這里應作具體的分析,如果“僧”為李凝,則“推”比“敲”好,孤僧步月歸寺,門原來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自掩自推,無須敲門。如若“僧”為賈島或他人,則“敲”比“推”好。因此關鍵是“誰”敲月下門。
比較普遍的看法是這首詩只是抒寫了作者走訪友人未遇的尋常小事,《唐詩鑒賞辭典》也持此說,并沒有找到資料表明詩的題目是后人所加,所以題目和除“僧敲月下門”之外的詩的內容都是“僧”拜訪友人的詩意最基本的文本根據,這樣“僧”為賈島之說是說得通的。從詩的尾聯“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來看,敲門者也應是賈島,而不是李凝。
北大教授吳小如先生對這問題的理解頗有見地,他認為“必須有人在月下敲門,才會驚動宿鳥;只有當樹上的鳥有了動靜時,詩人才會知道樹上有鳥在歇宿。而且在這種幽寂環(huán)境中傳來幾下敲門的剝啄聲,才更使人感到格外幽寂。這同梁人王籍的名句‘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是同一道理,同一意境。如果一個人走來推門徑入,連一點聲音都沒有,不僅宿鳥無法被人發(fā)覺,就連全詩也仿佛有聲電影失去配音一般,顯得毫無機趣了。現實生活中我們也能感受到這“敲”的剝啄比“推”的沉寂更能顯示幽居環(huán)境的寧靜、優(yōu)美和諧,而且這也與中國文學創(chuàng)作“動靜結合”“以動襯靜”的審美取向不謀而合。
附板書設計:
不同句式表達不同意味。
文字一增一減意味不同。
不同字眼表達不同意境。
(四)趣味改字
1、巧改一字,切合題意
唐代有一個叫齊己的和尚,喜歡和詩人鄭谷酬唱吟詠。一次,他寫了一首題為《早梅》的詩,其中有“前村深雪里,昨夜數枝開”。他拿著這首詩請教鄭谷。鄭谷看后,認為“數枝”的“數”用得不太好,因為既然已經是數枝了,就不算是“早”了,不如改為“一枝”,更能切合詩題“早梅”的意思。齊己聽了點頭稱是。
2、巧改一字,切合意境
北宋文學家蘇東坡與他的妹妹蘇小妹及詩友黃山谷一起論詩。小妹說出:“輕風細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從中各加一字。蘇東坡當即道:前者加“搖”,后句加“映”,即成為“輕風搖細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蘇小妹卻評之為“下品”。蘇東坡認真地思索后說:“有了,‘輕風舞細柳,淡月隱梅花?!毙∶梦⑿Φ溃骸昂檬呛昧?,但仍不屬上品?!币慌缘狞S山谷忍不住了,問道:“依小妹的高見呢?”蘇小妹便念了起來:“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碧K黃二人不禁撫掌稱妙。試想,如果是“八月秋高風怒號”,細柳梅花則不堪一擊,只能是敗柳殘花,而“扶”和“失”字,不僅抓住了景物特征,把輕風寫得溫柔多情,把月色寫得輕淡如紗。從根本上說,它創(chuàng)造了一種和諧朦朧的優(yōu)美意境。
(四)作業(yè)設計:
以“‘推’‘敲’再辯”為題寫一篇小議論文。
課后反思:
雖然文本內容只是我們教學的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我們要通過文本的教學,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方法,但是我們不能架空文本,喧賓奪主。設計這堂課的目的是試圖通過誦讀、改寫、比較多種方法,通過對三個事例的反復推敲,達到以少勝多的效果,明確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做到緊扣文本,適度拓展。
一堂課下來,誦讀、改寫、比較,學生動口、動手、動腦,興致勃勃,積極參與,對文中三個例子有了較深的理解。
高三語文復習教案篇6
?說“木葉”》
教學目標:
1.了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質,進而提高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2.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wěn)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3.能運用本課所學知識及獲得的能力分析詩歌同類現象。
4.創(chuàng)設美的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對詩的熱情,使學生感受我們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積淀,喚起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學重難點分析:
重點:中國古典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難點: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詩中“木葉”的藝術特征而實質是談詩歌語言的特點。
分析:詩歌的暗示性是一個詩歌理論問題,而學生對詩歌只有淺近的知識,也容易為文題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節(jié)課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突破認識的難點,幫助他們理解、學會暗示這一表達技巧,汲取寶貴的藝術營養(yǎng)。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請你們說出你最喜歡的詩句。并做一個簡要的分析。(意在對學過的知識進行一個輕松的回顧,讓學生先進入語言的美感情境。)
我們的古詩人是“敏感而有修養(yǎng)的”,他們似乎參透了深奧的美學和心理學原理,創(chuàng)造了耐人“觸摸”的精妙的詩歌語言,這語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謂的科學的解答的,需要我們用心靈去解讀。
“詩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藝術。只有用你的激情與想像去品讀,“詩的感覺”才會噴涌而出。”
同學們,就讓我把這幾句話作為本堂課的“題記”獻給大家。讓我們一起帶著的激情和想象,走進詩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葉”和“樹葉”的區(qū)別,探究由“木葉”發(fā)展為“落木”的原因,比較“木葉”“落葉”及“黃葉”,進而把握“木葉”的藝術特征。
問1:從概念上講,“木葉”就是什么?
討論,明確:就是“樹葉”。
問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為什么會給人如此不同的感覺呢?請同學們結合作者所引用的詩句來體會。
邊顯示文中所引詩句邊引導學生思考:
引1:
樹:后皇嘉樹,橘徠服兮。
桂樹叢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fā)華滋。
葉:葉密鳥飛得,風輕花落遲。
皎皎云間月,灼灼葉中華。
思考:這所有的詩句,都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確:枝繁葉茂,濃陰匝地
引2:
木葉:亭皋木葉下,隴首秋去飛。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落木: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思考,討論:體會這幾句詩給你的感覺。并注意由“木葉”到“落木”的發(fā)展及其關鍵之處。(為幫助學生體會,播放杜甫《登高》的朗誦。)
明確:蕭瑟、凄涼。關鍵之處在于“木”字。
顯示:木屈原開始把它準確地用在一個秋風葉落的季節(jié)之中比較:“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與“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
討論后明確:“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庇枞艘砸环N飽滿感,感覺到了層層樹葉的波動。而“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眲t是一種落木千山的畫面,感覺到的是“空闊”。
小結:這就是“木”字在古詩中的藝術特征。
提問:為什么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木”暗示了“落葉”呢?
明確:因為“木”具有“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讓人更多地想起了樹干,把“葉”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思考:“木葉”暗示的究竟是怎樣的“落葉”呢?
體會:“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靜夜無四鄰,荒居舊業(yè)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中“木葉”、“落葉”、“黃葉”帶給我們的感覺是否一樣?
明確:“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中“木葉”飄零中透些微黃,“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中“落葉”則飽含水份,繁密,而“靜夜無四鄰,荒居舊業(yè)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中的“黃葉”微黃但不干燥,無飄零之意。
結論:“木葉”暗示的是“落葉的微黃與干燥”,帶給我們的是“整個秋天的疏朗的氣息”。這就是“木葉”的藝術特征。請同學們再結合“洞庭波兮木葉下”的畫面體會一下。
三、理解本文的寫作目的,把握詩歌語言的特點;分析本文的寫作特色。
思考:本文僅僅是為了介紹“木葉”的藝術特征嗎?寫“木葉”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確:是為了闡述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提問:作者又是如何闡釋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的呢?
明確:這種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養(yǎng)的詩人們正在于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詩歌的語言具有很強的感染性和啟示性。
討論:課文所闡釋的是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問題,卻擬題為“說‘木葉’”,若改為“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你以為如何?
明確:標題若擬為“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整個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變,它可能就要從理論的角度來論述,就會寫成一篇理論性較強的學術論文。而標題擬為“說‘木葉’”,就可以把深奧的文學理論滲透于有關“木葉”詩句的品讀玩味中,化深奧為簡單,化抽象為形象,既體現了作者的科學態(tài)度,也契合了讀者的閱讀心理。
四、思考同類文學現象,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wěn)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師:詩歌的語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諸言外。因此,我們在鑒賞詩歌的時候,不僅要品嘗言內的意思,而且要品嘗言外意味。
思考1: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它們如“木葉”一樣,成為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如“月”“梅”“柳”“杜鵑”等。請根據課文所闡釋的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理論,體味古詩中的“月亮”意象的藝術特點。(顯示《一剪梅》《相見歡》兩首詞及其畫面)
討論,結論:望月懷遠
思考2:請根據你所熟悉的梅花詩,說說“梅”這個意象的特點。顯示王安石的《梅花》和陸游的《卜算子·詠梅》
討論,結論:高貴,圣潔,堅貞。
師:我國古典詩歌中,有許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盛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也請同學們注意一下,有時候,詩人把同一意象組織在不同的意象體系里,使之表現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愛桃花,寫過一首詠桃詩:“禁苑春暉麗,花蹊綺樹裝。綴條深淺色,點露參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風共一香。如何仙嶺側,獨秀隱遙芳?!倍鸥s說“輕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貶得一錢不值。再如毛澤東和陸游的兩首《卜算子·詠梅》,就境界迥異。
五、布置作業(yè):古代詩歌中寫“梅”的不勝枚舉,所表現的感情不盡一致。除了前面列出的幾首,請再找出一些,寫一篇鑒賞性小論文。
六、小結:同學們,我們生長在一個詩的國度里,詩是祖先留給我們寶貴遺產,更是我們的驕傲。希望同學們在今天品味詩句的審美體驗之后,能更加熱愛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讀詩,學詩,愛詩,成為一個個有激情,有修養(yǎng)的小詩人。最后,請讓我把下面這首詩獻給同學們,作為今天的結束:
風雅頌是詩,古樂府是詩;
三閭大夫的狂放是詩,詩仙太白的神游是詩;
大江東去是詩,把酒臨風也是詩;
詩,可以靜靜的坐下傾聽;也可以在微雨街頭溫柔吟唱……
愛詩,其實是在愛著,我們的生活。
探究活動
1.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它們如“木葉”一樣,成為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請根據課文所闡釋的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理論,體味古詩中的“月亮”意象。
研究方法:
(1)收集有關“月亮”的古詩。
(2)班級交流。
(3)鑒賞研究,寫成小論文。
參讀作品:
曹操《短歌行》,劉禹錫《石頭城》,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張九齡《望月懷遠》,李白《靜夜思》,杜甫《月夜憶舍弟》,孟郊《古怨別》,王安石《泊船瓜洲》等等。
2.詩歌語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但是,暗示性也會給詩歌創(chuàng)作帶來負面影響。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曾說:“聯想意義也最容易誤用而生流弊。聯想起了習慣,習慣老是歡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誘性,一人走過,人人都跟著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濫,沒有一點新奇的意味。……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嬙、西施’,才子都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談風景必是‘春花秋月’,敘離別不離‘柳岸灞橋’;做買賣都有‘端木遺風’,到現在用鉛字排印書籍還是‘付梓”殺青’。”后人受屈原“木葉”詩句的影響,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是不是一種“流弊”呢?古代詩歌還有沒有類似的常見意象呢?請找出來,作專題研究。
研究方法:
(1)閱讀古詩,找出一兩個常見意象。
(2)作比較賞讀。
(3)召開詩歌鑒賞研討會。
參讀書目:
?詩集傳》《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等詩集。
3.在我國詩歌中,有許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感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有時候,詩人把它組織在不同的意象體系里,使之表現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古代詩歌中寫“梅”的不勝枚舉,所表現的感情就不盡一致。請找出一些,試辨析并交流.
研究方法:
朗讀交流、品味交流、心得交流。
參讀書目:
王安石《梅花》,陸游《卜算子·詠梅》,毛澤東《卜算子·詠梅》,黃蘗《上堂開示頌》,盧梅坡《雪梅》,張謂《早梅》,林逋《梅花》,周邦彥《花犯》,范成大《霜天曉角》,姜夔《暗香》《疏影》,蕭泰來《霜天曉角》,彭元遜《解佩環(huán)·尋梅不見》,黎洪《詩話一百篇·逸者之梅與志士之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