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教案是比較繁瑣的事情,我們要先明確好自己的教學目標,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一定要養(yǎng)成提前制定教案的習慣,下面是范文社小編為您分享的二年級上冊人教版數(shù)學教案5篇,感謝您的參閱。
二年級上冊人教版數(shù)學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結合實際問題,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在測量活動中體會建立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形成相應的長度觀念。
2.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實際長度表象。
3.初步學會用厘米作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初步嘗試估測物體的長度,培養(yǎng)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和能力。
4.在活動中,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對數(shù)學的好奇心,增強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目標解析:
創(chuàng)設測量情境,讓學生體會到建立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在測量中通過觀察、比劃、比較、測量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的長度表象,為進行估測和實測打好基礎,并讓學生在觀察尺子和用尺子測量時體會到物體的長度實質上是由幾個相同長度單位組成的。
教學重點:
掌握1厘米的實際長度及初步會用尺子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教學難點:
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準備:
課件、尺子、小棒等。
教學過程
一、活動中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一)介紹1拃的長度。
1.課件出示一個大人和一個小孩用1拃測量課桌寬的圖,這樣測量出的長度一致嗎?
2.教師示范1拃(從大拇指到中指的長度叫做1拃),學生親自動手體會1拃。
(二)學生測量。
學生動手測量課桌長有幾拃?指生匯報。
(三)匯報交流。
1.學生匯報測量結果。并說說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2.討論:
(1)量的都是課桌的長,為什么測量結果不一樣呢? (因為有的同學手大,有的同學手小,所以導致測量的結果不一樣。)
(2)當測量相同的物體出現(xiàn)測量結果不一致,那該怎么辦呢?
(四)統(tǒng)一長度單位。
1.學生匯報小組討論的結果。
2.歸納總結:在測量物體長度時應該選用相同的長度單位,也就是要統(tǒng)一長度單位(板書:統(tǒng)一長度單位)
(五)了解古代人測量物體的方法。
課件播放教材第2頁上的三種古人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戳松厦娴娜鶊D,我們知道了古代的人們就是選用自己身體的一部分作為標準,用這個標準作為測量長度的單位去測量物體的長度。
?設計意圖:結合生活中實例,通過動手實踐制作認知沖突,讓學生親身體會到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同時通過介紹古代的人們測量物體的方法,使學生了解古代人的聰明才智。】
二、實踐中認識厘米
(一)認識尺子。
平時我們測量物體長度時要使用什么工具啊?課件出示尺子圖,同時請同學們拿出直尺,仔細觀察,你能在直尺上發(fā)現(xiàn)什么?結合課件進行說明。
1.刻度線。
尺子上的這些豎線是厘米尺的刻度線,刻度線很整齊,排列得很均勻。
2.數(shù)字。
(1)尺子上的數(shù)字中,這里的0在尺子上表示什么?(起點)
(2)結合課件加以說明,測量時,一般以0作為起點開始測量。其他的數(shù)字是尺子的刻度,幾就表示從0到這個數(shù)之間有多少個長度單位。
3.長度單位的表示符號。
厘米尺上的文字厘米表示尺子上一個大格的長度是1厘米,厘米是一個長度單位,這個單位在國際上通用,用英文字母表示為cm。(板書:厘米cm)
(二)認識厘米。
1.揭示課題,板書課題:認識厘米。
2.認識1厘米。
(1)你知道1厘米是多長嗎?請你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
(2)學生匯報找法。(0~1之間、2~3之間、3~4之間的長度。)學生回答時結合課件進行。
(3)教師歸納:每相鄰兩個數(shù)字之間的距離都是1厘米。
3.感知1厘米的實際長度。
(1)同桌互相比劃1厘米。
(2)閉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的長度。
(3)比一比哪個手指的寬大約是1厘米,用1厘米比較田字格的寬和圖釘?shù)拈L。
(4)舉例說一說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比較、比劃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的長度表象,為進行估測和實際測量打好基礎。值得注意的是不要用課件放大1厘米的長度作為標準,一定要用自己手中的尺子,讓學生在大腦中形成以實際1厘米的長度作標準。】
(三)測量較短物體的長度
1.測量紙條的長度。
(1)學生討論交流測量紙條長度的方法。
(2)學生分組測量紙條的長度,教師巡視,糾正不正確的測量方法。
(3)指生說一說是怎樣測量的?測量時要注意什么?
2.課件演示:用尺子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邊演示邊解釋:把刻度尺的0刻度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紙條就長幾厘米,也就是幾個1厘米。
3.動手測量小棒的長度,然后指生匯報測量的方法和測量的結果。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討論交流,讓學生在親身經歷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中掌握測量物體的方法。】
三、練習中鞏固新知
(一)讀物體的長度。(課件播放教材第4頁做一做,適當補充)
1.讀鉛筆的長度。(0~8厘米) 問:鉛筆的長度有幾個1厘米?
2.讀橡皮的長度。(0~4厘米) 問:橡皮的長度有幾個1厘米?
3.讀小刀的長度。(0~5厘米) 問:小刀的長度有幾個1厘米?
4.讀小棒的長度。(3~12厘米) 問:小棒的長度有幾個1厘米?
(二)估測。(課件出示教材第8頁第1題)
先讓學生估計物體的長度,再進行測量物體的長度。
(三)量一量。(課件出示教材第8頁第2題)
測量前先讓學生估一估各物體的長度,再測量,看估得準不準。
?設計意圖:通過讀、估、量的活動,讓學生進一步鞏固測量物體的方法,同時培養(yǎng)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和能力,值得注意的是當物體的左端不是對準0刻度時應該怎樣求物體的長度?!?/p>
四、小結中談收獲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在活動中學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二年級上冊人教版數(shù)學教案篇2
一、操作引入
1、談話:畫一條1厘米長的線段,看著尺子,還可以怎樣說它的長度;畫一條1分米長的線段,看著尺子,還可以怎樣說它的長度?
2、小結:通過畫線段的操作活動,同學們發(fā)現(xiàn)了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間的關系,知道了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今天,我們就要應用這些知識進行長度單位之間的換算,幫助我們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問題。(板書課題)
二、自主探索
1、教學例1。
教師的活動
學生的活動
請同學們取出自動鉛筆的筆芯,仔細觀察,猜猜大約有多長?
學生猜測。
用直尺量量筆芯的長度是多少厘米?(測量的結果取整厘米)
學生測量。
筆芯的長度如果用毫米作單位是多少毫米?你是怎樣想的?
學生交流想法,匯報,學生的想法可能有:
(1)1毫米1毫米地數(shù)出來。
教師的活動
學生的活動
(2)10毫米10毫米地數(shù)出來的。
(3)推想出來的:1厘米=10毫米,6厘米是6個10毫米,也就是60毫米。
2、“想想做做”第1題:指名讀題,一起動手量出每個圖形中各邊長是多少厘米,全班校正量的結果,把量得的厘米數(shù)換算成毫米數(shù),指名說說各自的想法。
2、教學例2。
(1)出示例2,指名讀題,板書:
80厘米=( )分米,先自己想一想,再在組內交流:80厘米是8個10厘米,所以80厘米=8分米
三、綜合應用
1、做“想想做做”第1、2、3題:讓學生獨立完成,集體交流時,學生交流想法。
2、做“想想做做”第4題:讓學生說出比較的方法,獨立完成,集體校對。
3、做“想想做做”第5題:先估計各線段的長是多少厘米;測量線段的長,驗證估計結果的正確性。
問:“測量的長度用毫米做單位是多少毫米?”
4、做“想想做做”第5題:學生先估計,再量。最后用毫米作單位是多少毫米?
四、總結拓寬
1、提問:“通過今天的學習,你知道了什么?”
2、實踐活動:指導學生在課后做“想想做做”第6題。
(1)拿一瓣蒜頭放在盛有少量水的盤子里,看看它幾天后開始發(fā)芽。
(2)從發(fā)芽的第一天起作好記錄,記錄發(fā)芽后一周內蒜葉的生長情況,填寫記錄表。
板書設計
長度單位的簡單換算
80厘米=( )分米
二年級上冊人教版數(shù)學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創(chuàng)設情景,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fā)現(xiàn)數(shù)學問題,逐步培養(yǎng)學生解決數(shù)學問題的能力。
2、鼓勵學生進行算法探索,掌握兩位數(shù)減兩位數(shù)的筆算方法。
3、結合情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
學生進一步理解相同數(shù)位對齊的意義,探索并掌握兩位數(shù)減兩位數(shù)的不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掌握不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理解筆算中的“對位”問題。
教學過程:
一、前提測評
1、口算:
50-20= 85-40= 79-6=
2、36+23的豎式算法 ,寫出來,算一算,說一說要注意什么?舉個數(shù)位不對齊的反例,講清數(shù)位對齊,其實就是只有計數(shù)單位相同才能相加,即 個位加個,十位加十…… 指著正確的式子講解,一定要讓學生徹底明白 。
二、情景導入,合作探究
1、師:哪位同學知道2008年的奧運會在哪個城市舉辦的嗎?(北京)
哪個國家贏了呢?(出示主題圖,生:中國。)
2、匯報:從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北京贏了?(生:根據(jù)獲得獎牌的數(shù)量)
3、根據(jù)圖中美國和俄羅斯的金牌數(shù)量,你能提出一個關于減法數(shù)學問題嗎?然后用你自己喜歡的方式解答,(呈現(xiàn)美國和俄羅斯金牌數(shù)量表格)
生:美國比俄羅斯多多少枚金牌?或俄羅斯比美國少多少枚金牌。
列式:36-23=?這個減法算式怎么計算呢?開動腦筋,看誰能解決這個問題?教師收集學生做法,鼓勵算法多樣化,在黑板或多媒體上展示。
預設:有的同學把它變成咱們過去學過的知識去算:36-20-3;30-20+6-3;36-3-20……
有的同學利用了豎式加法的方法,讓學生展示,說一說你是怎么想的?注意什么?
老師給大家提一個問題好嗎?為什么要數(shù)位對齊,不對齊可以嗎?比如36-3(錯誤寫法)。此處重點處理,讓學生理解相同數(shù)位對齊的算理就是只有計數(shù)單位相同才能相加減,個位減個,十減十,百位減百……
最后揭示課題,這就是今天咱們學習的新知識——不退位減!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情景圖,從而使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激發(fā)學生發(fā)現(xiàn)提出和解決問題的興趣。體現(xiàn)算法的多樣化。讓學生在嘗試、思考和交流合作中掌握計算方法和算理。
三、 鞏固練習,實踐應用
1、完成第18頁做一做第1題,學生獨立完成。選擇一道題與同桌交流算法。匯報結果及算法。
2、數(shù)學小診所:(這樣計算正確嗎?)
三、 課堂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又學會了什么?教師引導學生梳理。學生先互相說說再回答:相同數(shù)位對齊,從個位開始減,個位減個位,十位減十位。
四、 布置作業(yè)
二年級上冊人教版數(shù)學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理解100以內兩位數(shù)不進位加法筆算的算理,掌握筆算的方法,能正確地用豎式計算。
2.在具體情境中進一步體會加法的意義,體驗解決問題的策略;在探索活動中滲透數(shù)形結合的思想。
3.運用兩位數(shù)不進位加法計算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獲得成功體驗,激發(fā)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掌握兩位數(shù)不進位加法的筆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
教學難點
理解相同數(shù)位上的數(shù)才能相加的道理。
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前準備
課件、計數(shù)器。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口算大賽
6+30= 60+8=
40+3= 50+7=
3+90= 20+5=
師:同學們表現(xiàn)得真棒,這節(jié)課我們將繼續(xù)學習兩位數(shù)加一位數(shù)的知識。(板書課題)
二、合作探究
1.課件展示教材第11頁情境圖。
(1)觀察情境圖,從圖中你知道了哪些數(shù)學信息?學生回答后可用表格的形式出示:
(2)根據(jù)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shù)學問題?
學生在小組內交流,然后匯報,師選擇性地板書例1的問題。
2.學習例1。
二(1)班學生和本班的帶隊老師一共多少人?
(1)學生列出算式:35+2
師:為什么用加法計算?
只要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二(1)班的學生數(shù)和本班帶隊老師數(shù)合起來”就行,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怎樣計算35+2=?借助手中的小棒和計數(shù)器分別試一試。
學生獨立嘗試。
組織匯報:你是怎樣計算的?
生1:我先算5+2=7,再算30+7=37。
生2:我是通過擺小棒算出來的,先擺3捆和5根,再擺2根,5根和2根合起來是7根,7根與原來的3捆合起來也就是37根。
生3:我是通過在計數(shù)器上撥珠算出來的。
……
師:撥計數(shù)器的過程可以用一種形式展示出來,那就是豎式。
3.學習豎式。
師生拿出計數(shù)器,一邊操作一邊提問:
算35+2時,先在十位上撥幾個珠子,個位上撥幾個珠子?加2時應在哪一位上撥幾個珠子?
師講解豎式的寫法:先寫第一個加數(shù)35,再在35的下面左側寫上“+”,右側寫2。你們認為“2”應對著35的3還是5呢?(通過計數(shù)器,學生回答這個問題應該不困難)最后在加數(shù)下面畫上一根橫線,表示等號。
師:你認為應該從什么數(shù)位開始計算?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議一議。
學生說自己的看法和理由。
小結:為了以后計算進位加法的方便,我們在豎式計算時都從個位開始計算。個位上5+2=7,7應對齊個位,十位上的3要寫在橫線下面,對齊十位。
小組討論加法豎式計算時,應怎樣對位?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述。
明確:個位對個位,十位對十位,可以歸納為相同數(shù)位上的數(shù)對齊。
4.變式訓練。
(1)二(2)班學生和本班的帶隊老師一共多少人?
(2)二(3)班學生和本班的帶隊老師一共多少人?
三、鞏固新知
1.第12頁“做一做”第1題。學生先獨立嘗試,再說說是怎樣對位的。
六、教后反思
二年級上冊人教版數(shù)學教案篇5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二年級上冊第39頁例1、例2及相關練習
教學目標:
1、幫助學生初步建立平面圖形——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稱。
2、指導學生學會用直尺畫角。
3、在具體的情境中讓學生感受到角是有大小的。
4、引導學生注意從數(shù)學的角度去關注生活中的問題。
教學重點:
初步建立角的正確表象。
教學難點:
在具體的情境中讓學生感受到角是有大有小的。
教學準備:
課件、小棒、直尺、活動角等。
教學過程:
一、憶形,引角。
1、回憶再現(xiàn)學過的幾何圖形
小朋友們,我們已經學過了很多圖形,你會辯證嗎?(課件依次出現(xiàn):長方形、正方形、圓形、三角形)
2、試擺小棒引入新課
你會用小棒擺三角形嗎?桌上有3根小棒,看誰能最快地擺出一個三角形。
請大家在擺好的圖形里任意地拿走一根小棒,然后看看桌上的這個圖形,有誰認識它?
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一個新的平面圖形——角。
二、找角
1、學生尋找身邊物體表面上的角。
請同學們仔細地找一找,看看身邊哪些物體的表面有角,先說給同桌聽聽,再舉手說給全班同學聽。(讓學生說)
2、教師示范指角方法,讓學生初步感知角的幾何形狀。
大家剛才找到的角究竟是物體表面上的哪一部分呢?這就需要我們注意指角的方法。
老師也找到一個角(出示一塊三角板),它有許多的角,老師指的其中的一個,請認真看老師是怎么指的(教師示范,學生模仿)。
在我們數(shù)學中的角,它又會是什么樣子的,大家想知道嗎?
三、描角,想角
1、描角想角,體驗角的抽象過程。
剛才我們在三角板上找到了角,現(xiàn)在老師就把這部分在黑板上描了出來。(教師描出三角板其中一個角)
現(xiàn)在老師把三角板移開以后,留在黑板上的會是一個什么樣子的圖形呢?(移開三角板)像這樣的圖形,就是我們數(shù)學中的角。
2、課件演示,形成角的正確表象。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看到許多物體表面上某一部分形狀是一個角。比如:房子的頂部,五星紅旗,剪刀張開的這部分形狀是一個角,鐘面上時針和分針組成的圖形也是一個角。(課件演示實物的角到數(shù)學的角的抽象過程)。
四、學角,畫角
1、觀察對比,知道角的特征。
通過大家的想象和仔細觀察,我們得到了許多的角,下面,老師請大家再仔細地觀察課件的演示,看看這些角都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我們把這一點叫做角的頂點,兩條直直的線叫做角的邊。
想想,每個角都有幾個頂點和幾條邊?(一個頂點,兩條邊)
誰來指指黑板上這個角的頂點和邊?
我們指角的時候一定要把角的頂點和邊準確的指出來。
完成練習:(1)下面的圖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2)下面的圖形是角的打“√”,不是角的打“×”
2、學習畫角,強化角的特性。
我們已經知道角是個怎樣的圖形,為了更好地認識它,我們還需要學會把它畫出來。
想想,畫角的時候,要畫什么?
請大家翻開書第39頁看看例題2是怎么說的,想想例2那句話的意思是讓我們畫角的時候要先畫什么?再畫什么?想好的,可以自己試著畫一個角。
剛才同學們都畫好了,現(xiàn)在老師也想畫個角,但老師想請全班的同學一起來幫老師畫好這個角,愿意嗎?
(1)先畫什么?再畫什么?
(2)用什么工具才能畫好角的邊?從哪里開始畫?
(3)另一邊怎么畫?誰來幫老師擺尺子?
(先畫頂點,再從頂點出發(fā),畫出角的兩條邊)
看完老師和大家畫的這個角,如果覺得剛才自己在畫角的過程中有什么不滿意的同學,現(xiàn)在可以再畫一個。
五、演示,擺角
1、演示角從小到大,感受角的大小。
教師演示滑動角,做一個銳角,請同學們看老師這里的這個角,請同學擺一個跟老師這個角差不多的,你會擺嗎?(點擊課件)
再演示滑動角,做一個直角,再讓學生擺直角。(點擊課件,出示直角)。
再演示滑動角,做一個鈍角,讓學生擺。(點擊課件)。
剛才我們造出了三個角,它們都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誰發(fā)現(xiàn)這三個角有什么不同呢?(有大有?。?/p>
你們覺得哪個角最大,哪個角最?。空f說你們的理由。
一號角最小,說明角的兩條邊張開得??;三號角最大,說明角的兩條邊張開得大。原來角是有大有小的。
2、師生操作活動角,進一步感受角的大小。
學生用活動角造角:
(1)任意造出一個角。
(2)按要求造角:老師造出一個這么大的角,你們要造一個比老師這個角要小的角。
(3)同桌互相玩玩。
3、擺角指角,深化角的認識。
請每個同學都拿出兩根小棒,擺出一個有角的圖形,然后在圖形中找到角,并指出每個角的頂點和邊。
六、議角,
現(xiàn)在請大家回想一下,我們都學習有關角的哪些知識?
今天這節(jié)課大家表現(xiàn)都非常好,老師想用一個“√”來大家的表現(xiàn),這個符號里有角嗎?其實角就在我們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