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除法的教案6篇

時間:2022-10-05 作者:dopmitopy 備課教案

教案是教師為了順利開展教學預先撰寫的書面表達,寫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教師從而更加明確接下來的教學目標,下面是范文社小編為您分享的認識除法的教案6篇,感謝您的參閱。

認識除法的教案6篇

認識除法的教案篇1

教學內(nèi)容:

課本p13頁,例4,練習三第1、2、3題。

教學目標:

1、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的基礎上,溫故知新,引入除法運算。

2、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理解除法的意義。

3、讓學生認識除號,了解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

教學重點: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

2、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

教學準備:情景圖等。

教學過程:

一、設置問題,引導參與

1、談話,出示情景圖。

2、提出問題:大熊貓想把12支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應放幾支?

請小朋友想一想。

3、開展活動,解決問題。

(1)指名請學生上臺演示。鼓勵學生有多種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兩支兩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無論怎樣分,結果都是一樣的,每個盤子里放()支竹筍。

(2)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設計意圖】: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的基礎上,設置問題吲哚發(fā)奧學生自主參與,通過觀察、操作、交流、解決問題等活動,強化應用平均分的.意識,溫故知新,為引入除法運算奠定基礎。

二、學習新知

1、引入除法

談話:剛才我們通過平均分幫助大熊貓解決了一個大問題。這樣的問題能不

能用一種方法直接計算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種方法。

揭示課題。除法

問:把12支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放三支,每盤放得同樣多,是

平均分嗎?

像這樣的情況我們可以用除法來計算。

2、介紹除法算式的讀寫。

(1)以前我們學過加、減、乘法,它們都有各自的符號,今天老是再給你們介紹一個符號,它就是“÷”,讀作:除號。寫時先畫一條橫線,再上下各一點,橫線要直,兩點要圓且對齊。

(2)學生練習書寫除號。

(3)解決熊貓分竹筍的算式寫法。12÷4=3,讀作:12除以4等于3。

3、分一分,寫一寫,讀一讀

讓學生吧12支竹筍分別平均分成兩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寫出除法

算式,再讀一讀。

?設計意圖】:在引導學生靈活應用平均分的基礎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種方法直接計算呢?”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礎上讓學生參與“分一分,寫一寫,讀一讀”學習活動,給學生提供做中學的機會。讓學生通過操作進一步感受解決問題的過程,領悟除法意義。

三、鞏固應用,加深理解

1、課本第13頁的“做一做”

(1)自己讀題,理解題意

(2)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3)交流匯報。

(4)小結。

2、挑戰(zhàn)園地:

(1)第一關(練習三第1題):“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請6名學生來抽卡,誰抽到哪一張就讀哪一張,讀

得對的老師獎勵聰明星。

(2)第二關(練習三第2題)“小幫手”。

學生動手擺學具并填寫算式,教師巡視。

(3)第三關(練習三第3題)“分西瓜”。

學生先獨立思考并解決,然后交流。

?設計意圖】:結合學生追求快樂的天性,好勝的心理,設計形式多樣,富有挑戰(zhàn)性的練習形式,營造出充滿生氣和激情的學習氛圍,并運用獎勵措施,滿足孩子們成功的喜悅心理需求,維持學習新知的興趣。

四、課堂總結。

認識除法的教案篇2

除法是小學數(shù)學計算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nèi)除法又是學習除法的基礎中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開始學習除法的啟蒙階段。因此讓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深入領會和對除除法是小學數(shù)學計算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表內(nèi)除法又是學習除法的基礎中的基礎,而“除法的初步認識”又是學生開始學習除法的啟蒙階段。因此讓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深入領會和對除法的興趣等等方面又都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學習,所以這單元的的教學內(nèi)容顯得極其重要。而真正讓學生明白并理解、熟練地運用“平均分”那也是不容易的,所以說這部分的教學內(nèi)容在整個除法的教學中就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是馬虎不得的。

而我們大家都明白并且也都知道,學生在原有知識結構中壓根就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因此,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就應該更加的具體化,直觀化,明了化,實實在在的盡最大程度上讓每位學生都能感受到,體會到,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分實物,來明確“平均分”的含義,通過學生自己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深入體會平均分從而也能在最大程度上更清楚、更直觀地了解除法的含義。比如三人一組分鉛筆又或者是分學生自己帶的練習本、又或者是用數(shù)學教具里的不同顏色的木棍來分,當然自己也可以大方一點,買點糖果來讓學生分,分這個東西是更能激發(fā)學生的激情與興趣的,我是在其中的一個班里試了,我發(fā)現(xiàn)通過分吃的東西比分其他的那些實物效果要好的多,可能愛吃,都是小孩子們的天性。只有通過這樣的實際操作,就更能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初步的語言表達能力。比起老師自己滔滔不絕的長篇大論那要強得多。

我自己的設計教學思路是非常緊密的,一步緊扣一環(huán),從而就導致了我是一直牽著他們的思路走的,也就喪失了讓學生自己去深入思考,使許多的地方都是我代替了他們?nèi)プ鋈ニ伎?,這樣就讓學生顯得很被動,被動的接受知識,而不是他們自己主動的,不利于學生的思維的展開,因為除法的學習是個新的內(nèi)容,應該讓學生自己的參與,自己去探討,讓他們自己成為首次打開除法大門的這把金鑰匙,這樣的話就會更加的好,教學效果就會更好。雖然我的教學思路都是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立足于課本知識,但我還是忽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扼殺”了學生天真的想象力。比如我在開始導入的環(huán)節(jié)里我是這樣設計的:

師:有哪兩位同學愿意上來當老師的小助手?

師:現(xiàn)在我手里有8顆糖,要分給老師的這兩個小助手,應該怎樣分?有幾種分發(fā)呢?

生:一個同學分3顆,一個同學分5顆

師問:那分到3顆糖的同學你有沒有意見呢? 師:我也覺得這樣分不公平,那應該怎樣分呢?

生:每人分4顆

師問:那為什么這樣分才公平呢?

生:因為他們都是一樣多啊! 師:對,一樣多 ,要想分的公平,就要保證每個人分的一樣多,也就是說要保證每份分的一樣多,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的新知識----------《平均分》(板書課題)

生: 讀課題《平均分》

因為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根本就沒有留下時間讓學生自己相互去交流、思考,這樣只能是讓一少部分學生參與到了課堂教學當中來,甚至是還有一部分學生還沒有充分理解平均分的含義時就匆忙的提出了主題,沒有注意到應該采用舉一反三逐步滲透后再提出來,這點從教學上來說有點失敗。雖通過平均分,實際操作進行直觀的學習,那么學生在學習的過程只是機械性的學習,缺乏主動性,靈活性,生動性。所以在另外一個班里我就把它改成了兔子分蘿卜的故事,那感覺就是好多了??!學生們也學得有意思,也能自主地去發(fā)現(xiàn)這個問題。

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老師面向的是全體學生,而不是單純的一個,兩個學生,也更不要去懷疑孩子們的能力,也不要不放心或者不敢放手把問題交給孩子們?nèi)グl(fā)現(xiàn),去解決。因此這節(jié)課的教學內(nèi)容在(5)班上的有點失敗,因為我沒有讓時間去學生一起去體驗為什么不能平均分,也失去了讓學生在演示操作的過程中讓他們思考怎樣才叫平均分?相反在(1)班就完全不一樣了,我已經(jīng)把在(5)班的不足都進行了充分的補充,也就取得很成功。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也并不是說我在重一個班輕一個班,我都很重視的,只是剛好那天(5)班的課在(1)班的課前面,其實有很多東西并不是你事先都能預見到的,只有在親身的實踐中才會發(fā)現(xiàn)這里不太完美,那里不太充分,一點點的修改,一點點的接近完美。如果從2(1)班上來,那整堂課完成得很順利,很成功的!學生都對實踐操作很感興趣,通過實踐加也深了對“平均分”的理解,也對今后的除法學習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在三次的實際操作中,第一次是讓學生重視分的結果,體會感受“平均分”的含義;第二次是重視分法,建立了平均分的概念;第三次通過份數(shù)變化,觀察分的結果會“平均分”,為認識除法積累豐富的知識并為學生營造探索的思維空間;另外我也修改了原先的幾個層次的教學,都是在其中一個班上了之后才發(fā)現(xiàn)這些有待進一步改進之處的。

我以后也會秉承這種新的教學理念,還給孩子們一片新的天空。

認識除法的教案篇3

【教學內(nèi)容】

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數(shù)學p59~60例1、做一做及練習十四第1、2題。

【教材分析】

這個內(nèi)容是表內(nèi)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擴展,是在表內(nèi)除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注重聯(lián)系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結合具體情境,選擇數(shù)目小,學生熟悉的事物作為例題,配以實物圖,讓學生理解有余數(shù)除法的意義。

【學情分析】

認識有余數(shù)的除法,是在學生已學過表內(nèi)乘除法的基礎上學習的。學生在前一階段剛學會表內(nèi)除法,已經(jīng)接觸過許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級學生的思維還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想完成由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的轉變,就要借助動手操作,讓學生親自去實驗,去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教學時,應該根據(jù)知識的系統(tǒng)性以及二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使學生通過積累觀察、操作、討論、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數(shù)學活動獲取知識,發(fā)展學生的抽象思維。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使學生經(jīng)歷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現(xiàn)象抽象為有余數(shù)除法的過程,初步理解有余數(shù)除法的含義,認識余數(shù)。

數(shù)學思考:通過操作、觀察、對比等活動,使學生發(fā)現(xiàn)生活中在分物時存在著分不完有剩余的情況,借此理解余數(shù)及有余數(shù)的除法的含義,初步培養(yǎng)學生全面思考問題的意識。

問題解決:認識有余數(shù)的除法,加強概念,掌握算法。能根據(jù)平均分有剩余的活動寫出除法算式,正確表達商和余數(shù)。

情感態(tài)度:滲透借助直觀研究問題的意識和方法,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比較的能力,使學生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教學重點】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況抽象為有余數(shù)的除法。

【教學難點】理解有余數(shù)除法的意義。

【教學準備】課件、小棒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揭示課題

1、口算下面各題

12÷2 18÷6 9÷1 48÷8 20÷5 2÷2

21÷3 56÷7 54÷4 14÷7 6÷2 7÷2

2、揭示課題:認識有余數(shù)的除法

二、探究新知,初步感受

1、教學例1復習表內(nèi)除法的含義:

(1)(課件出示草莓)這是什么?一共有幾個?每2個擺一盤,你能擺幾盤?用學具擺得試一試。(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指導。)

(2)一共可以擺幾盤?有剩余嗎? (可以擺3盤,正好擺完,沒有剩余)

(3)(課件演示分草莓)這是平均分的問題,你能把剛才擺的過程用一個算式表示出來嗎?

(4)學生匯報,形成板書:6÷2=3(盤)請你再說說這個算是表示什么意思?

2、理解有余數(shù)的除法的含義:

(1)在動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時會出現(xiàn)有剩余的情況。 如果不是6顆草莓,是7顆呢?再動手擺一擺,每2個擺一盤,看看能擺幾盤?(學生動手操作) 討論交流:再擺的過程中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問題? 師:剩下的還能再平均分嗎?(不能,只剩一個不夠分。)

(2)在交流中確定表示平均分時有剩余的方法。 (課件演示分草莓)你能把剛才擺的過程用一個算式表示出來嗎?(小組內(nèi)思考、討論) 出示學生的表示方法,比較各種表示方法。

小結:在數(shù)學上可以這樣表示:7÷2=3(盤)……1(個) 說說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小結:這個算式表示7個草莓,每2個一盤,可以擺3盤,還剩下1個草莓。省略號表示剩余,1是剩下的個數(shù),我們把它叫做余數(shù)。余數(shù)表示什么?(表示平均分完后剩下的那一部分)

(3)比較歸納,完善認知結構。 (課件出示兩次分草莓的過程和算式)今天我們分了兩次草莓,這兩次分草莓的過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觀察比較6÷2=3(盤)和7÷2=3(盤)……1(個)這兩道算式,引導學生再次認識到:在日常生活中分東西會出現(xiàn)兩種情況,一種是全部分完沒有剩余,另一種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夠再分,不夠分剩下的部分就是除法算式中的余數(shù)。

三、鞏固練習: 課件出示p60“做一做”1、2:

1、學生獨立在書上圈一圈,填一填,完成第1小題。

反饋交流:17÷2=8(組)……1(個) 23÷3=7(組)……2(個)

說說這兩道算式商和余數(shù)各是多少,分別表示什么?

2、完成第2小題。 先用學具按要求擺一擺,然后根據(jù)擺的結果填空。 展示個別學生的填空情況,說說每道題中的商和余數(shù)分別表示什么,強調(diào)商和余數(shù)的單位名稱。

3、課件出示p59情境圖。觀察動畫,引出活動:這些同學在做什么?

拿出11根小棒自己擺。

四、課堂小結、作業(yè):

1、這節(jié)課你學會了什么?對自己和他們有什么評價?你還有什么疑問嗎?

2、作業(yè):練習十四第1、2題。

?板書設計】 認識有余數(shù)的除法

6÷2=3(盤) 7÷2=3(盤)……1(個)

認識除法的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的基礎上,溫故知新,繼續(xù)學習除法運算。

2、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除法的意義。認識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3、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教學過程】

一、設置問題,引導參與

談話,出示例課件:

(1)要求仔細觀察,看看需要解決什么問題?

(2)小明和小紅是怎樣分蘋果的?你能用算式來表示嗎?

(3)學生動手操作后教師課件演示分蘋果的過程,再列出算式。

2、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為什么這個算式也用除法算式來表示?

【設計意圖】

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的基礎上,設置問題引發(fā)學生自主參與,通過觀察、操作、交流、解決問題等活動,強化應用平均分的意識,溫故知新,為進一步學習除法運算奠定基礎。

二、學習新知

1、認識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1)除法算式中的三個數(shù)你能幫它取個名字嗎?

(2)先讓學生自己取,然后請學生看書學習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請學生對照算式與情景,說說算式中各數(shù)所表示什么?

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媽媽的這兩個問題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來計算?學生思考、比較、討論。

【設計意圖】

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的基礎上,設置問題引發(fā)學生自主參與,通過思考、比較,讓學生知道把一些物體或一個總數(shù)平均分成相等的幾份,就用除法來計算。

三、應用,加深理解

1、課本第19頁的“做一做”。

(1)明確要求

(2)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3)交流匯報。

(4)小結。

2、挑戰(zhàn)園地:

(1)練習四第4、5題。先讓學生畫圈一圈進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寫算式。

(2)練習四第6題:先讓學生看圖,敘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讓學生動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寫算式,最后讓學生對照圖說一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設計意圖】

設計形式多樣,富有挑戰(zhàn)性的練習形式,讓學生動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動,營造出充滿生氣和激情的學習氛圍,滿足孩子們成功的喜悅心理需求,維持學習新知的興趣。

四、課堂總結。

認識除法的教案篇5

[教學內(nèi)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數(shù)學第四冊p18-19例4、例5及p20練習四(2、3、4、)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1、課件演示:(情境圖)8個小朋友,在春天在哪里?的歌聲中,踏青尋找春天來了。在一片竹林中,小朋友看到熊貓媽媽帶著小熊貓挖竹筍,小熊貓請小朋友到家做客。

2、小熊貓挖了12個竹筍,想把這些竹筍平均送給鄰居的王奶奶和它的三個小伙伴。每人送給幾個?

師:小朋友,你們能幫助小熊貓解決這個問題嗎?

出示: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里,每盤放()個。

二、分一分,認識除法、除法算式。

1、師:請你們用△替代竹筍,用小棒代替盤子動手分一分。

學生動手操作。

師:請告訴小熊貓:該怎樣分?分得的結果,每盤應放幾個呢?

學生說一說分的方法、過程。

2、數(shù)學王國小精靈:你們真能干!

想一想:剛才這一平均分的過程,這樣的問題能不能也用一種方法來計算?也用一個式子來表示?12、4、3表示的意思,你會列式表示嗎?

①讓學生說一說,議一議,根據(jù)學生的發(fā)言引導,引出除法,列出除法算式。

124=3/*

除號(表示平均分)

算式讀作:12除以4等于3。

②對照平均分的過程,在小組中說一說這個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

3、操作:p18做一做

分一分,用除法算式表示結果。

①師:你知道嗎?有多少塊餅干要分?要怎樣平均分?(明確:要把18平均分成3份、2份、6份。)

學生用長方形分一分,再填寫算式。

②交流討論:

你是怎樣分的?分的結果呢?

算式怎樣寫,除號和等號后面的數(shù)是怎樣填出來的?

這個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4、小結: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每份一樣多,這個過程和結果可以用除法算式來表示。

三、解決熊貓媽媽的問題,進一步認識除法的含義。

1、師:熊媽媽請小朋友幫助解決什么問題呢?

出示:把20個竹筍,每4個放一盤,能放()盤。

師:想一想,熊媽媽要分的總數(shù)是多少?

按什么要求來分?該怎樣分?

學生動手操作后,說說自己是怎樣分的。

2、思考交流:

師:你會用算式來表示分的過程嗎?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為什么這個問題也用除法來表示?(熊媽媽的問題也是平均分,所以用除法來計算。)

3、認識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①師:除法算式中的三個數(shù),能給它們起個名字嗎?(看書,對照算式說說。)

②想想平均分的過程,說說被除數(shù)20,除數(shù)4、商5分別表示什么。

4、操作鞏固。p19做一做(1)

分一分,用除法算式來表示。

①獨立完成。

②交流:分的結果和算式的寫法。

③讀一讀,說一說算式的意思。

3、思考討論:

師:想想說說,小熊和熊媽媽的這兩個問題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來計算?(因為他們都是把一些物體,一個總數(shù)平均分成相等的幾份。)

四、做游戲。(課件演示:8個小朋友在樹林中采集活動)

小朋友告別了小熊貓,來到樹林里采集,將采集到的東西進行平均分。

(1)藍藍采了16個草莓,要平均分給大家,如果每個小朋友分4個,夠分嗎?(在p21第六題的圖上圈一圈,再列算式。)

(2)東東、小立和玲玲捉到15只蝴蝶,用這些蝴蝶做成標本,每5只做成一版,可以做成幾版?(在p21第六題的圖上圈一圈,再列算式。)

(3)小云和小麗把采來的18朵花扎成3把,平均每把有幾朵?

(4)我們平均分成2組做游戲,每組幾個人?

五、課堂練習。

p20第2、3、4題。

獨立練習,然后在小組中交流自己的思考過程。

六、總結。

師:小朋友,今天,你們有哪些收獲?

[課后小結]

重視操作,豐富表象,形成概念。在教學中陳老師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通過實際操作,引導學生在分東西的實例中理解除法的意義,這樣的設計既注意了學生知識形成的過程,又能有意識的對學生進行觀察、操作方法的指導和訓練。

認識除法的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東西的實踐活動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2、讓學生經(jīng)歷“平均分”的過程,在具體情境與實踐活動中明確“平均分”的含義,掌握“平均分”物品幾種的不同方法。

3、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經(jīng)歷“平均分”的過程,感知“平均分 ”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幾種的不同方法。

教學難點: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并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法:

實踐探索法和演繹概括法等教學法 ,在加強直觀教學的同時,注意從具體到抽象層層升華,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感知“平均分”

1、情境引入,感悟“平均分”的特點。

師:二(1)班準備明天參觀科技園,看,他們正在忙什么呢?課件出示教材中的主題圖讓學生觀察。

引導學生把看到的說給小組同學聽。

各小組匯報。

讓學生自由發(fā)表看法:同學們正在為明天的出行做準備。看,他們正在分食物呢!

這么多分法中,哪種最特別?(分糖果的最特別,每份都一樣,每份都是4顆。)

2、教學例1,引入“平均分”。

(1)動手實踐,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師:每組選一個代表,把你們組的糖果數(shù)量以及是怎么分的匯報給大家。

小組1:我們組有6顆糖果,我給他倆都是1顆,我4顆。

小組2:我們組有6顆糖果,分給3個同學,每個人都有2顆。

小組3:我們組有6顆糖果,分給3個同學,每份各是1顆,2顆、3顆。

……

(2)教師追問:這么多種分法中,哪種最公平、公正?

①小組討論分配方案,突出怎樣分每份才能分得同樣多。糖果分成3份,每份有2顆。小組推選代表到臺前展示分配方案。

②觀察:從糖果分成3份,每份右2顆,你們又發(fā)現(xiàn)了什么?(每份的數(shù)量同樣多。)

出示小精靈的話,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平均分。

3、鞏固“平均分”的含義。

教師指導學生完成教材第8頁“做一做”第1、2題。徐盛自主完成,集體訂正。

二、互動新授,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1、教學例2,課件出示教材的情境圖。

師:要把18個桔子平均分成6份,你知道可以怎樣分嗎?

讓學生分組討論,拿出準備好的學具,用學具代替桔子,同桌合作分一分。

2、動手操作,展示平均分的分法。

學生分,教師參與學生之中,最后匯報并展示不同的分法。

學生匯報,教師適時引導。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方法有:

分法1:一個一個地平均分在6個盤子里,每盤分3個。

分法2:先拿2個放在一個盤子里,再拿2個放在第2個盤子里,再拿2個放在第3個盤子里……還剩6個,每個盤子里再放一個。

分法3:還可以每次拿3個放在一個盤子里,再拿3個放在另一個盤子里,依次類推。

第三種分法分得很快,能說說你們是怎樣想的嗎?

學生可能會說是根據(jù)三六十八,就知道每個盤子里應放3個;也可能是想到乘法算式3×6=18,一個盤子里就是3個;或者用除法,18除以6等于3,一個盤子里就是3個……

讓學生各抒己見,只要合理,均應給予肯定。

3、再次操作,強化平均分。

師:如果把這18個桔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幾個?你還會分嗎?

學生分組動手操作,展示分法時要讓學生說一說分法,引導其他學生進行評價。

師:如果把這18個桔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又是幾個呢?

學生分組動手操作,展示分法時要讓學生說一說分法,引導其他學生進行評價。

三、鞏固拓展,解決生活問題。

1、聯(lián)系實際,練習體驗。

(1)出示題目: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說一說你是怎樣分的。

先讓學生分組討論分法,然后借助學具擺一擺。最后教師根據(jù)學生代表的匯報進行展示。

(2)把題目改成“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幾盒?”

讓學生說一說,題目中有哪些變化(“2份”改成“5份”),學生獨立完成,鼓勵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并指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3)把題目改成“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幾盒?”

學生在組內(nèi)自由分。

教師小結:把10盒酸奶平均分,雖然分的份數(shù)不一樣,但都是把每份分得同樣多,所以都是平均分。

2、鞏固拓展

(1)完成教材“練習二”的第1題。

提問:把8根火腿腸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強調(diào)平均分),下面有三種分法,哪種分法對?

學生判斷,交流反饋:分法1不是平均分,分法2是對的,分法3是平均分,但不是平均分成4份,所以是錯的。

(2)完成教材“練習二”的第2題。

提問:一共有幾個貼紙?平均貼在3條線上,是指平均分成幾份?每份是多少?每條線上應貼幾個?

嘗試解決,并畫一畫。

四、課堂小結

師: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學生自由發(fā)言。

教師小結:

在我們生活中很多現(xiàn)象都是平均分。希望大家能注意觀察,把你發(fā)現(xiàn)的平均分現(xiàn)象匯報給同學、老師和你的父母、朋友。

板書設計: